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计量感想

[复制链接]
lzl_1972 发表于 2007-1-22 1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做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已十多年了.始终认为企业计量工作只要保证了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就足够了.近期感到非常郁闷,领导让我对全公司计量工作进行一下规划.他的意思是不只包括对计量器具本身的管理,还要做好对测量设备计量数据的管理,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公司原(辅)材料进厂,通过汽车衡的检斤计量(假如汽车衡是准确的前提下),我们的汽车衡可能会与供应商的数据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在什么范围内是允许的,什么范围内不允许,应向供应商反馈,并对这一系列的计量数据管理起草出相应的标准.公司能源管理也进行一下规划,起草一些标准,包括对企业能源整个过程计量数据的管理.我有些不明白,上述过程是否是我们计量管理的内容,自己做了十多年计量工作,好象对计量工作什么都不懂.这个规划究竟怎么做,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 :(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huangyuejuan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lzl_1972 发表于 2007-1-25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人回复啊!!!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谢谢了.....:( :( :(
lanyun 发表于 2007-1-26 22: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刚涉入计量方面不久,才疏学浅,也许说的不很专业,
但是,我认为计量工作在我们一直看来就是"保证了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而现在企业管理者提出新的对计量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市场的话,是不是说明 市场有新的需求,客户有新的需求,也许在其它企业里面老总或管理者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对计量人员来说一个新的挑战呢!
chamer 发表于 2007-1-27 01: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领导这个想法是好的呢。个人觉得单纯得去做计量可能会没有什么发展,如果能让计量融入企业更好。
对企业来说,计量工作还可以对公司的一些流程参数进行改进、优化。
蔡江涛 发表于 2007-1-27 08: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企业也是与楼主所处的情况一样的。搞计量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计量管理,在我们企业,计量科的职责很多的,计量仪器仪表管理、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计量数据处理、能源计量管理、对外联系电力热力水等供给部门及政府计量检定及计量协会、参加仪器仪表展览或者协会……哎,有1000多号人的企业,区区2个计量专职管理员,所要做的事情还真……(此处删除572字)。:'( :'( :'(
 楼主| lzl_1972 发表于 2007-1-27 0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蔡江涛 的帖子

版主好!不知能不能将你们的这些管理制度和计量体系手册和程序文件帮忙上传一下,不胜感激!

我的邮箱:lzl_1972@sohu.com
蔡江涛 发表于 2007-1-27 09: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系的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我们是有的,也是在06年通过复审,但是资料里涉及了大量了企业机密,恐怕不合适传给你了,真是爱莫能助,请原谅!:$
巫婆 发表于 2007-1-27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你们公司能够这样做很好啊,表示你领导也越来越重视计量.既然重视了我们的计量工作就好做.你说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列入计量管理的内容的.这才算是真正把计量与企业切实联系在一起.比如计量员应多到生产线上了解更多的生产工艺及参数等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员工门把计量用到实处和更好的选购适合的计量器具等等.                                              
润无声 发表于 2007-1-27 22: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营管理计量对原材料入厂检斤率要求是100%,其中的盈亏对保证企业经济利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以汽车衡计量为准,当然前提是汽车衡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其亏吨数据是索赔的重要依据。
changjing 发表于 2007-1-28 08: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没什么郁闷的,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老板开始关注计量带来的效益,或者说老板已经不在把计量当作一个只会花钱的无关紧要部门了,好事啊,工作量是会增加,但以后的工作开展会有争取到更多老伴支持:D ,开心把你就
zyqax 发表于 2007-1-29 14: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计量机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是比较复杂了,版主说的可能是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的表示问题,以前计量器具只是有准确度等级就够了,从前几年开始,各种计量器具就要求计量不确定度了,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还是必须要掌握的。
jiliangpg 发表于 2007-1-31 09: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的作用很大

我认为,计量的作用很大,但看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比如说企业不重视,那它就是光送检、校准计量器具,光花钱。企业如果重视,它可以应用在工艺、设计等个方面,并利用计量发现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看你怎么运作,怎么投入,怎么规划企业方向了。
dfjylzq 发表于 2007-1-31 11: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搞企业计量都是和杂工差不多的。
不要把自己做的看的过重了,企业计量终究是服务于企业的,终究只算是辅业,领导再重视也到不了哪去;要保证质量主要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生产人员的素质。
个人感觉计量并不能避免重大事故的出现,只是相当一个期间核查的作用。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观察力和责任心,对设备存在怀疑时及时上报,设备管理员具备较为专业的技术来判断设备是否可疑,咨询设备厂商,这很重要。(从技术角度讲,一般的设备厂商是比计量部门更了解设备的。)

[ 本帖最后由 dfjylzq 于 2007-1-31 11:44 编辑 ]
王卫东 发表于 2007-9-23 2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工作感想

基层计量工作难搞
计量不是主业,在一些单位沦为鸡肋,终究是辅助性的
kmcoolb 发表于 2007-9-24 14: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巫婆 于 2007-1-27 18:35 发表
我觉得你们公司能够这样做很好啊,表示你领导也越来越重视计量.既然重视了我们的计量工作就好做.你说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列入计量管理的内容的.这才算是真正把计量与企业切实联系在一起.比如计量员应多到生产线上了解更多的 ...

支持版主意见,这句话中"才能更好的指导员工门把计量用到实处和更好的选购适合的计量器具等等."的"员工门"应为"员工们"才对,我也是做计量产品的.
xwsun587 发表于 2007-10-9 17: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蔡江涛 于 2007-1-27 08:35 发表
我们企业也是与楼主所处的情况一样的。搞计量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计量管理,在我们企业,计量科的职责很多的,计量仪器仪表管理、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计量数据处理、能源计量管理、对外联 ...
还好,比我以前好多了,我那时在那厂有3000人,也是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星期还有5-7个会要开(没有什么事情也开),还有客户审厂也要陪,到了月底老大说你的绩效在哪?只有我一人,听到这话我不爽,NND,第二天找工作,一星期后辞职不干了。
lxm4 发表于 2007-10-11 2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刚涉入计量方面不久,才疏学浅
lxm4 发表于 2007-10-11 2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版主意见,我们这里比你说的还要残酷!
ldzhwu 发表于 2007-10-15 15: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觉得你的领导是非常明智的,计量工作如果仅停留在计量器具的管理上,既没有权又没有钱.说话都没人听.而计量数据管理才是计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佳切入点,
我从1990年开始着手计量数据管理,1992年国家停止计量定升级后,正是因为我们搞了数据管理,为企业赢得了效益,且计量数据被企业生产经营\经济责任制考核\能源管理等各方引用.各方已感觉不能离开计量,加上我们抓住计量项目自己参与.不瞒你说,计量方面的权利大了,收入增加..........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duomeiti + 2 热心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lscsxy 发表于 2007-10-17 15: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的感想

我刚入行不久
在企业里计量这方面大部分人不重视特别是管理层次的
难道这行真的是鸡肋吗?
风吹石 发表于 2007-10-17 17: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企业搞计量定升级,具体指标中,有专门一部分就是考察能源计量,后来这项工作停止了,计量由别的考评所代替,而能源计量却没有了着落.楼主单位领导提出的思想还是非常积极的,应于肯定和支持.
zmwangping 发表于 2007-10-18 16: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比对的题目。用不同准确度的计量器具,测量同一个值的物理量,在什么情况下是正常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正常的?
loubh1504 发表于 2007-10-19 12: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處於中立位置,其實看自己如何看待領導交代的工作,應該是心態的問題
冰河天下 发表于 2007-10-20 2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

计量如果做得好
对企业的运营成本
都有很多好处的
songzx99 发表于 2007-10-25 1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系

我觉得现在你们公司面临的和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我认为先要建立一个架构体系
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的资源收集、整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进行建标,这样就最好了
哈哈哈
发表一下而已,我也才进入计量行业不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3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