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小贴士] 说“权”论“衡”

 关闭 [复制链接]
上帝 发表于 2009-8-26 2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种专门称量黄金和贵重药材的小秤,
  皇帝说有多少重量就是多少重量。
  它因此标志着一种社会信誉,
  更代表了一种权力和地位。
  
  凌晨4点,广州的街道上静悄悄的。
  古董店老板邹永生,没等天亮就出门了。
  邹永生,已经做了30多年的古董生意。现在,他要去一个叫“天光圩”的地方。“天光圩”自古以来是广州的民间古玩交易市场。
  邹永生:这里全部是卖陶瓷的。
  邹永生到“天光圩”寻找一种叫作“司马秤”的古董(图1)。

qh1.jpg
(1)小巧玲珑的司马秤
  
  邹永生原来收藏古陶瓷,他的赏瓷楼就坐落在西关古街上。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富商和大户人家的聚居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历史建筑。邹先生说,他初中毕业在广州郊区插队,用10公斤粮票换回老乡家的一个旧瓷水缸。后来,经专家鉴定,这口水缸竟是康熙年间的青花将军罐。从此他就和古董收藏结下了缘分,在西关创办了 “赏瓷楼”。
  一直专注收藏古瓷的邹永生,为何对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司马秤感兴趣呢?
  20世纪90年代,广州西关的老街道大规模拆迁改造,邹永生警觉到:在这些老房子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老古董,比如司马秤。
  司马秤,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见过或知道它们了。但是,对耀华古街的老市民来说,却是过去非常熟悉的老玩艺儿。
  广州市民:司马秤,是十六两秤。
  广州市民:称金,称鹿茸等贵重药材,老早都用它。
  广州市民:解放初期还用。
  老人们描述的司马秤,似乎是专门用来称量黄金和贵重药材的。
  这种小秤在中国计量研究院邱光明教授编著的《中国古代计量图鉴》中有记载。大约公元980年的宋代,负责国库银两收支的官吏刘承,创制了专门称量黄金白银的叫作“戥”(deng)的小秤(图2)。
qh2.jpg
(2)古代“戥”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陈老伯祖辈三代都住在耀华古街,他小的时候家里就用过司马秤。
  陈老伯:司马秤,我们广州人叫“厘戥”。厘戥用象牙或骨头作杆,很小。所称的重量也小。
  邹永生说,当初,他在陈老伯的家里亲眼见过他家祖传的司马秤。
  邹永生:陈叔,来看看您的司马秤。
  陈老伯家的二楼,有很多祖传的老物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精巧的司马秤。秤装在一个葫芦形的紫檀木盒子里。秤杆比筷子还细,秤砣没有今天的一分硬币大。秤盘和到好处地镶嵌在木盒里,秤不离砣,保证秤砣搭配绝对不会错。由此,广东自古以来就有“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的说法。这是人们给“司马秤”赋予的文化内涵(图3)。
qh3.jpg
(3)全套司马秤
  
  陈老伯介绍,司马秤的秤杆和秤砣的微小变化,都会造成称重的误差。因此,精致的盒子是对司马秤最好的保护。
  陈叔:用它所称量的东西比较贵重,一钱一厘都可以称到。
  为准确到毫厘不差,一定要用司马秤,即用厘戥来称重。
  一本《古代计量图鉴》,描绘了各种造型优美精致的“戥”,也就是专称黄金的小秤。今天,邹永生能找到那样优美精致的司马秤吗?
  “天光圩”的古董交易刚刚开始,正像邹永生预料,交易最多的还是瓷器、玉器,至于司马秤,大多数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邹永生毕竟是“西关古痴”,他说,别人视而不见的老古董,绝不会逃出他的眼睛。
  他真的遇上了一杆司马秤!
  邹先生:这个多少钱呢?这个打开了。这个断了,不完整了。这个不是酸枝,是杂木的。要是酸枝就最好了。
  邹永生说,好的司马秤的盒子,都是紫檀、黄花梨、酸枝等名贵的木材制作,杂木的没有收藏价值。
  邹永生:这都烂了,不烂就好了。早上开张150(元)给你。
  卖主:180(元),好不好?
  邹永生:150(元)。
  你这是从哪儿收来的?
  卖主:是从湖南乡下收的。
  邹先生:多不多,在农村?
  卖主:已经不多了,不太好收了(图4)。
qh4.jpg
(4)在“天光圩”淘到的司马秤
  
  邹永生收藏司马秤,仅仅是它拥有名贵的材质和优雅的造型吗?
  司马秤沿袭着权衡,它代表了权力和地位。
  邹永生将几年来收集的几百杆司马秤,在广州一个叫“故乡里”的民间博物馆里集中展示。
  雕刻在个杆司马秤的紫檀木盒上的9只猴子,活灵活现。盒子长6厘米,宽3厘米。邹永生说,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杆司马秤。
  如果说,现在一个精致小巧的电脑笔记本标志着一种时尚;那么,当年一杆带锁的司马秤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封建社会,身份的象征不仅与财富紧密相连,更与权力息息相关。
  有的司马秤,把算盘直接镶嵌在秤盒上。广东人说,这叫作“称过、算过,才能不错过!”
  司马秤是一种私人的专门用具,秤砣常常被雕刻成各种精巧的艺术品;在称盒表面用银钉或铜钉打上主人的姓氏。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介绍,“司马成公权”是一枚三晋时期的铜质秤砣。这枚秤砣刻有“司马成公权”几个字。“司马”是当时的官位,“成公”是主人的姓氏,“权”就是指秤砣。在中国古代,“权”指秤砣,“衡”指秤杆。古代的秤砣都印有“权”字,以及主人的官位姓氏。称量时,需要秤砣和秤杆一起使用,因此惯称为“权衡”。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秤砣叫“权”,秤杆叫“衡”?作为计量工具的“权衡” 为什么能代表当时的社会权力和地位呢?
  卢敬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因为当时的秤坨是由官方统一制定的。“权”字是木偏旁右边加一个“又”字。谁统一国家,这个秤坨(权)就为谁服务。比如赵国,魏国、楚国,“权”的重量标准都不一样。司马秤就是“戥”,“戥”字是“星”字偏旁,右边是个“戈”字。在古代它指的就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秤,是专称黄金用的(图5)。
qh5.jpg
qh6.jpg
qh7.jpg
(5)图组:战国时期各国的“权”
  
  专门称量黄金的秤当然不是平民百姓能拥有的。
  司马秤上小巧的衡星,是根据什么设计的呢?
  卢敬叁:天文中的南斗是6颗星,北斗是7颗星。加在一起不是13颗星吗?过去的秤,最早是13两为1斤。后来发现,小商贩不守法,不给够秤。制秤的呢,就把“福、禄、寿”这三种幸福加了上去,变成16两为1斤。就是说,如果你给人家短1两,你就折福;短2两就损财,短3两你就折寿;少4两呢?上天就发怒,你就下地狱了!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无论是13两还是16两秤,秤砣的基准都是由皇帝制定的。秦始皇时期一个铜权的重量,相当于现在16斤(图6)。
qh8.jpg
6)秦始皇时期的铜权
  
  如果说古代“权”“衡”的计量基准,是由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利决定的;那么,现代计量的基准依据又是什么呢?
  2007年,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张钟华主持研发的一项计量领域的国家基准,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得到国际计量协会的高度评价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它并不代表任何权力和地位,而是依靠自然界一种最精准的量子现象、被称作“量子霍尔电阻” 制定的。
  今天,依靠“权衡”的计量已经成为一种消失的记忆,尽管如此,权衡的文化还延续着。邹先生觉得司马秤的文化内涵,才是最值得保留的。
  邹先生:算盘跟秤连在一起,在广州有句话:算过、称过,你工作就不会出错。
  在民间,人们在使用司马秤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权力和地位毫不相干,却与诚信和勤奋紧密相连的意识。正是这些经典的中国文化传统,使司马秤成为一种珍贵的古董。
  邹永生:高档的司马秤是一种艺术品。它用紫檀木制作,有带算盘的,有密底的。
  “密底”是指密封着底盘的算盘。邹永生说,司马秤上的算盘都是有底的,这寓意着“不漏财”。
  邹永生:后来,民间出现了疏底的,就是没有底的透光的算盘。
  相对密底算盘的“不漏财”,透光算盘的意思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邹永生觉得在广东文化中,秤和算盘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邹永生也收藏司马秤的残缺品,他认为,一个收藏家必须具备修复文物的能力。
  邹永生:秤杆上的衡星是怎么做出来的,就是先钻眼,栽一截铜线进去,然后打磨,衡星就出来了。
  邹永生强调,文物的修复一定要修旧如旧。修复司马秤,必须与原来的材料相匹配。
  邹永生:修复,最重要的就是材质和造型。
  经过修复的司马秤,虽然不再有计量的精准性,但保留了它的文化价值(图7)。
qh9.jpg
(7)司马秤虽已失去实用价值,但不会失去其珍贵的文化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18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