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能问题
按照惯例,检定规程是以对应的国家标准为蓝本的,而JJG639的现成蓝本就是反映B超仪器发展水平、把有关问题规定得清清楚楚的GB10152—2009。但第一起草单位却故意“躲着标准走”:
(1)盲区、探测深度、轴向-侧向分辨力、纵向-横向几何误差,是国际公认、一直列为B超仪器的最重要性能指标和医生最关心的检测项目。然而,在“征求意见稿”在对属于安全特性的声输出大动干戈的同时,却把唯一属于B超“计量特性”的几何误差及盲区降低成了“首检”,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导致医院方面的更大反感和排斥。
(2)B超国家标准最新版本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在性能要求中增加了声束切片厚度、面积-周长测量误差和三维成像体积测量误差,但在“征求意见稿”中,这些内容竟然踪影全无。
1.标准体模问题
众所周知,B超仪器的性能数值,是与检测所用标准体模中仿组织材料的声速、衰减系数斜率及靶线的材质、直径、位置公差和布局密切相关的。GB10152—1997、JJG639—98和GB10152—2009中,一贯和一致的规定,都是仿组织材料声速(1540±10)m/s、声衰减系数斜率为(0.7±0.05)dB/(cm·MHz)。再者,由于国际上至今未能解决背向散射系数的标准化测量,无法对仿组织材料的该项指标作出规定,以体模图像的光点显示定义探测深度的做法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国内标准中一直是以可见的纵向靶线数作为B超仪器的探测深度,而且已被相关各界一致接受。然而,在“征求意见稿”中,第一起草单位人员不仅把仿组织材料的声衰减系数斜率篡改成了(0.5±0.05)dB/(cm·MHz),而且把自己一篇小小文章中的背向散射实验结果强加于共用标准体模作为技术要求,而经了解也同样是出于一己之私。
医用超声计量事业不是第一起草单位那几个人的,更不是其中某个博士的私产,规程修订的好坏、成败关系到全国所有在用B超的命运,关系到靠B超诊病的全国人民,也关系到整个计量系统的形象和前途,对于这些人的胡作非为,计量部门广大的基层人士不应该成为被蒙在鼓里的“沉默的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