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误差不可算吗?——五论不确定度论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1-6-13 06: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1-6-13 06:32 编辑

              误差不可算吗?——五论不确定度

                                                                     史锦顺


   “误差是理想值”,“误差不可算”,这都是不确定度论的命题。不确定度论贬低误差论,目的是要占领阵地。

真值是客观存在,误差也是客观存在。误差范围是可以计算的。

-

一 经典计量学的作法

近代三百多年来计量业的作法,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两千年来,我国计量行业的作法,就是以计量标准的标称值当真值,来测量和确定测量仪器的误差。

计量标准的误差用上一级标准确定,并一级一级上溯至基准。

这样做,确定的误差范围有误差。得到的是误差范围的实验值。误差范围的实验值比误差范围(有人称其为真误差范围)略小。总的来说,这样做,是可行的、实用的、也是正确的。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是等量代换原理与微小误差准则。

诚然,这样做是有缺欠的。估小了误差范围,是有风险的。这是经典误差理论不足的地方。

笔者反对不确定度论,理由是它根本错误。不过本人认为不确定度论能够诞生、能够传播,正是误差理论的不足为它提供了便利。假定三十年前有“误差方程”,也许不需要像今天这样费口舌。

-

二 误差方程的计算法

误差定义为测得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既通俗又确切。这是误差的物理意义。然而用标准的标称值当真值,实测的误差值是误差的实验值,怎样从误差的实验值算出误差值(或叫真误差值),这要靠“误差方程”。(第12评已有。为强调该公式的重要,也为网友阅读方便,修订重写如下。)

1 误差方程的推导

M表示测得值,Z表示真值Z(N).表示N级标准的真值,M(N)N级标准仪器的测得值。B(N)N级标准的标称值。r表示误差元,R表误差范围。

1检验测量仪器误差`,要用N级标准测量仪器或N级标准器。

A 用被检测量仪器和N级标准测量仪器同测一量(其真值为Z),被检测量仪器测得值为M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得值为M(N)

           M – Z = M – M(N) + M(N) – Z

           r = r(实验) + R(N)

操作时,使差别最大;或综合估计最大值,得误差范围。(下同。)

          R = R(实验) + R(N)                                                                                1

B 用被检测量仪器测量N级标准器,其标称值B(N)、真值Z(N)

         M – Z(N)= M – B(N) + B(N) – Z(N)

         R = R(实验) + R(N)                                                                                 1

(接下楼)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1-6-13 06: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1-6-13 06:43 编辑

1#

2 检验N级标准测量仪器的误差或检验N级标准器的误差,要用N-1级标准测量仪器或N-1级标准器。

A 测同一量,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得值为M(N)N-1级测量仪器测得值为M(N-1)

            M(N) – Z = M(N) – M(N-1) + M(N-1) – Z

            R = R(N实验) + R(N-1)                                                                               2

B N级标准测量仪器测量N-1级标准器,其标称值B(N-1)、真值Z(N-1)

           M(N) – Z(N-1) = M(N) – B(N-1) + B(N-1) – Z(N-1)

           R(N) = R(N实验) + R(N-1)                                                                           2

C 测量N级标准器的误差,要用N-1级标准测量仪器来测它

          B(N) – Z(N) = B(N) – M(N-1) + M(N-1) – Z(N)

          R(N) = R(N实验) + R(N-1)                                                                             2

3同理可知

          R(N-1) = R(N-1实验) + R(N-2)                                                                       3

          R(N-2) = R(N-2实验) + R(N-3)                                                                       4

     ……

          R(2) = R(2实验) + R(1);                                                                                    5

          R(1) = R(1实验) + R(0)                                                                                     6

R0是基准误差,由基准给出。

以上各式逐一写出,并用后式代替前式的最后一项,有

         R = R(实验) + R(N)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实验) + R(N-3)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1-6-13 0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1-6-13 06:56 编辑

2#

以下再代换掉R(N-3)……,最后成为

                 R = R(实验) + R(N实验) + R(N-1实验) + R(N-2实验) + ……+ R(2实验) + R(1实验) + R(0)

量值传递关系决定的级间误差范围之比值(上一级比下一级)为系数q,将以上各级误差实验值表为R(N实验)的倍数^表乘方,*表相乘)

                 R = R(实验) + R(N实验) + qR(N实验) +q^2 *R(N实验) +……
                             + q^(N-2)*R(N
实验) + q^(N-1)*R(N实验) +q^N *R(N实验)

2项以后把公因子R(N实验)提出,成为首项为1,比值为qN+1项的等比级数,

             R = R(实验) + R(N实验) [ 1+ q + q^2 +……+ q^(N-2) + q^(N-1) +q^N ]

等比级数求和,略去q的高阶项q^(N+1)

结果为

-

             R = R(实验) + R(N实验)/(1-q)                                             (7)

-

测量仪器误差应纳入系列(或优于),即有R(N实验)=qR(实验),代入得

-

             R = R(实验) /(1-q)                                                                  (8)

-

(7)(8)就是误差方程。R(实验)可测量,q为已知量,故可算出误差范围。

-

2 误差方程计算的例

因子计算

-

      q                     1/10                 1/5                   1/4                 1/3                 1/2

-

       1/(1-q)                  1.11                1.25                 1.33               1.50               2.00

-

值得注意的是误差范围实验值对误差范围(真误差范围)的相对差

                [R(实验) R] / R =R(实验) / R 1 = - q

q1/10, 用误差的实验值代表误差值,表达的相对差-10%,大致可以;q1/3, 误差的实验值相对差已达-33%,该认真计算了。

-

三 误差方程的意义

推导中每步都用真值,但结果中不包含真值,实现了用标准值对真值的代换。

误差方程完成的是上级标准值的功效到真值功效的过渡。

误差方程实现了从误差实验值到误差(即真误差)的计算。

有了误差方程,可以解除对误差理论的疑虑了。误差方程将在计量、定标各种场合广泛发挥作用。

误差方程出世了,误差范围(真误差的范围)可以计算了;不确定度论的“误差不可计算”一说,该住嘴了。

jhabcd 发表于 2011-6-13 1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老师独树一帜
whylhxf 发表于 2011-12-13 11: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先生了
jsyzwgh 发表于 2012-4-3 15: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误差方程出来的,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它是在理想情况下得出的
hingoh 发表于 2012-4-8 0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钻牛角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2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