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通用量具] 全自动光栅指示表检定仪,不明白的地方。

[复制链接]
蓝猪 发表于 2011-6-22 2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单位新购了一台光栅指示表检定仪,在用全自动检时,同一块表,我检了5次,但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
比如全程误差,5次中最大19 最小16;而回程误差最大4,最小2。标准要求回程误差为3。所以我的检定结果,一会合,一会不合格。
重复性不好,跟厂家的工程师沟通过,他认为是我装夹的原因 。
我现在困扰的是:装夹的哪些因素会对结果造成差别。我现在不知道从哪里注意才好。因为我也是按厂家工程师说的在操作啊。
我现在能注意就两点:1。装夹都要锁紧;2。表放平,根据光圈来确定(但说实在的,这个也不太能很准确的对准,因为上面没有参考线。)
                             3。灰度适中。
                 但是我注意了这些后,还是每次测的不一样啊。
yzjl3420646 发表于 2011-6-23 07: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全自动指示表检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人工读数吧。
suzhoujiliang 发表于 2011-6-23 08: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yzjl3420646


   我见到上海计量院也用自动光栅式校表仪,上海浦东计量所也有, 自动光栅式校表仪的检定规程都有了,怎么能说不允许的呢。
jacky5528 发表于 2011-6-23 10: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问题我也遇到过,如果超差得不多,一般都改为合格

做MSA分析时,居然双R值为0,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总的来说,全自动检表仪每次检测结果都不相同这是肯定的,如果都是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都认为是合格的
yzjl3420646 发表于 2011-6-23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zjl3420646 于 2011-6-23 16:53 编辑

回复 3# suzhoujiliang


    我也是听市所的人说的,全自动的检定方式不能保证读数的准确性。因为全自动的检定,百分表的示值是依靠摄像头摄录并电脑自动判断得出的。
    我所说的是不要使用全自动的检定方式,但是光栅式检定仪其准确度和稳定性还是很好的,依然可以作为标准器检定指示表。平时不用全自动那个档就是了。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3 2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suzhoujiliang
您所说的自动的光栅检定仪规程,的标准号是什么呢。盼告知,以便查找。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3 21: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yzjl3420646
   如您所说,自动的是依靠电脑识别读数,那么如果选用自动的话,哪些因素会影响电脑识别呢。
另外,我今天用手动的测了一块表,是0-10mm的,但手动测完,回程误差为4,标准要求的是3。而之前自动测的话,还都是合格的。
所以我还想知道,如果手动检定,为了检定的准确,有哪些地方,是我要注意的呢。
yzjl3420646 发表于 2011-6-24 07: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蓝猪


    现在指示表检定仪自动化的挺好,直接给你打到检定点。检定时只需要注意每次读数都要垂直于表盘读数,因为表针与表盘距离允许不大于0.7mm,即使偏离垂直角度30°,在表盘上依然会造成约0.4mm的视觉偏离,体现在分度值0.01的表上为4μm的粗大误差。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4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yzjl3420646

检定时只需要注意每次读数都要垂直于表盘读数,因为表针与表盘距离允许不大于0.7mm,即使偏离垂直角度30°,在表盘上依然会造成约0.4mm的视觉偏离,体现在分度值0.01的表上为4μm的粗大误差。


对于这回复的理解:
1。读数要垂直于有盘,这个厂家工程师培训时也讲过,但是怎么才能保证绝对垂直呢。因为没有刻度,只有一个光圈,说是要把表的中心对准光圈中心,才说明时表摆正了。
2。    “即使偏离垂直角度30°,在表盘上依然会造成约0.4mm的视觉偏离,体现在分度值0.01的表上为4μm的粗大误差。”
这句话是不是说,所谓的垂直度也是有范围的,如果在30度以内是允许的。但如果即使是满足这个要求。但也存在误差。
suzhoujiliang 发表于 2011-6-24 14: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蓝猪


    JJG201-2008 指示类量具检定仪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4 20: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suzhoujiliang

我有看过那个规程,但那上面的所述对象不包括全自动啊。
che-zp 发表于 2011-6-25 11: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确认已经排除了指示表的稳定性问题
yzjl3420646 发表于 2011-6-27 0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蓝猪


    回复蓝猪量友的疑问
1.关于读数的问题,这有个技巧。因为我检了5年压力表,对表类的读书有点心得,若想要准确读数有几个步骤:首先将视线垂直于指针正上方(以表轴为视线焦点,可以很轻松找到垂直位置),然后向指针尖端(表针的末端)看,这样读数是比较准确的了。有一些表类量具指针末端带有校正视角的功能,这个更方便,只需将指针末端看成直线,对应的读数即是当前示值。
2.偏角30°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正确的读数肯定不会偏到这个地步。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7 17: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yzjl3420646

谢谢yzjl3420646,我会多练习的。
 楼主| 蓝猪 发表于 2011-6-27 17: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che-zp


    谢谢你,che-zp.仪器是检定过的,没有问题,应该是新手的我,对操作的掌握还不到位。
wleii 发表于 2011-6-30 11: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请注意,JJG201-2008 《指示类量具检定仪》中没有对自动摄像系统的检查项目!
据我所知,在90年代,国产的摄像式检表仪普遍存在原理错误,不能正确判断表针的对准。
tubalu 发表于 2011-7-2 15: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两句,指示表检定仪也相当于量具,也存在两类误差误收误判,关键是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每次检定结果肯定不一样,当表的实际状态很差的时候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检百分表回程误差重复性在0.3微米之内、全程误差在1.5到1.8微米之间我认为很正常。当出现这种重复检误差相差不大有时合格有时不合格一般我都当合格处理,本人在民营企业,考虑到成本(材料、人工等)一般只参考检定规程,根据量具实际测量的参数,会做一定的让步接收。
guij 发表于 2011-7-2 16: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检百分表时产生误差的原因太多,超差不多只有1um我们都是算合格的。
janexu 发表于 2011-7-4 11: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转动后的位置不可能一致,视线有偏差。两次测量全量程差几个um正常,随着熟练程度增加重复性会好的
daojianxiu 发表于 2011-7-4 23: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块表,同一个标准器,同一个人,同样的装夹,你自己多检几次就能发现,百分表的全程和回程误差到底怎么样了。我们检定的时候,也是有不确定度的,所以,如果出现检定值正好在合格线上或附近,那么不能简单的判断合格与否,最好是多做几次测量,取均值,考虑不确定度,然后再来判断。
就楼主所遇到的情况来说,同一块表,两次回程误差相差2个微米,那么应该是跟每次的装夹有点关系,但是也许也是因为表本身的问题。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楼主可以用这块表多做几次试验,就是当装夹完了之后,直接重复检定几次,不要动装夹,看看表本身重复性到底如何。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检定出来的结果比要求的大或者小的不多的话,我们都是别的都不动,直接再检几遍,看看结果如何,然后重新装夹之后,再检几遍,把这些结果都拿来比对一下,看看到底是表本身的原因,还是检定过程中出现问题
水蓝色气球 发表于 2011-7-6 21: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你用的是什么厂家的仪器?
水蓝色气球 发表于 2011-7-6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你用的是什么厂家的仪器?
061334118 发表于 2011-10-24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用的是什么厂家的仪器
长度室 发表于 2011-10-25 23: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yzjl3420646


我也发现了,有的仪表指针下面有个小镜子,原理是读数时如果能看见指针在镜子里的像,肯定瞅偏了,应该先让指针把镜子里的像遮住,再读数就行了。
如芸 发表于 2011-11-16 2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用的也是光栅式的检定仪器,个人感觉还好,比较稳定,主要是安装时要注意那几个光圈点对好表盘中心那个个圈,其他注意点就跟上面的同志所说一致了,不过我感觉有些微误差是肯定的。其实用以前机械式的人工读数时,也会有点误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6 10: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