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内新闻] 质检总局计量技术改革意见征求稿

[复制链接]
tsone 发表于 2014-7-12 13: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MB的模式一是让我们基层的都辞职吗?模式二也不坑爹的,根本没有了解基层的情况就征集意见!征集个毛
tsone 发表于 2014-7-12 13: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省级的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停的压制市级以及市级以下的机构!
dbhlong 发表于 2014-7-13 17: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是不是想重点结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再参照文革前机构形式的优点探索一条新的路子。
海狼 发表于 2014-7-14 2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狼 于 2014-7-14 20:45 编辑

回复 26# tsone


   模式一是由省计量院收编地市级县区级计量所,全省就这么一家计量技术机构,原来的地市级县区级计量所仅仅是省院的派出机构而已,说穿了就是在省内形成绝对垄断。   模式二包含了俩层意思,第一个主要是省院和省会城市的计量院合并,第二个是地级市计量所和本地县区级计量所合并。
   模式三大约就是把省级行政区域划分成几个片区,一个片区内几个地市级计量所合并成为一个计量中心。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4 22: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狼兄所说,三个改革方案其实是一回事,即整合国家计量优质资源,淘汰落后计量资源,实施强强联合组建区域性大型计量服务“公司”。一方面要保持“法律地位和法定任务不改变”,先让它有碗稀饭喝得以生存下去。另一方面要求其“ 开发产业专业测量装备,构建产业计量服务体系”,将其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
  三个方案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强强联合的区域性大小,全省范围内,地市级范围内,还是介于全省和地市级之间的范围内,就是三个方案的区别。也许走到最后还有第四个方案,那就是组建全国范围内的或跨国计量集团。
qykawent 发表于 2014-7-14 2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楼,通过几年,快速壮大后,剥离(强检、日常技术监督以及政府计量的关键核心和重要工作)+(校准集团)?
海狼 发表于 2014-7-15 1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的看法和锦苑兄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以后计量所的发展趋势是只承担法制计量工作,至于校准公司,应该从计量所彻底分离出去完全市场化。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5 1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狼兄所言也是一条改革之路。但就当前政府机构更改的思路来看,政企分离、政事分离是大方向。政府管政府的事,将伸向企事业单位的手逐渐收回来,还企事业单位自主权,放手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去拼搏和求发展。
  计量测试院所是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并不是政府计量管理部门,政府计量管理部门是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来说是各级计量管理司、处、科,因此所谓的法制计量管理职责在它们而不在计量院所。只不过鉴于历史原因,政府计量管理部门设置了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院所。我认为,改革应该是平稳过渡的,无论出于社会安定还是个人感情都不会立即将这些机构一棍子打死(或称为机构改革硬着陆)。现在看来,第一步先将强制检定这碗“稀饭”以政府计量管理部门授权的形式送给这些技术机构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鼓励其整合优质资源,实施强强联合,走向市场,放下吃、靠、等、要的传统思维,自己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自己去市场找干饭找肉吃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qykawent 发表于 2014-7-15 23: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兄,好像勿略了政府计量管理部门管理的依托是技术机构,计量标准等的技术管理人员,国家没有自身计量政府实验室是根本不行的,国际上基本这样,自己的基础怎能让人随便卡住脖子!!!
    美国计量管理特点:    (1)计量监督的重点在零售商业,实行强制管理。美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共45种;    (2)工业计量不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由工业企业自行管理。但工业企业往往主动找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进行送检、比对、咨询、溯源;    (3)地方计量机构经常突击抽查零售商,对违法者予以处罚;
     NIST除了量值溯源,许多专业测试和研究领域非常强!
      德国的PTB:不但在量值统一上占绝对的核心,在电机的研究领域也非常强!
wjyiscool 发表于 2014-7-15 23: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有什么强强联合?
执法人员 发表于 2014-7-16 1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迷茫啊,受伤的又是基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6 13: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qykawent

  你说的是,政府的管理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  时髦的各种“管理体系”运行必须具备四大资源,其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外部资源”,又称“外部供方”。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内实施计量法制管理的机构,计量法制管理的这个“管理体系”的正常、持久、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职能就在各级政府计量管理部门身上。有很多管理工作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自己做,但对于技术工作、具体检定、检测、实验等属于产品和服务性质的工作,质监部门不可能“五脏俱全”,只能依靠其它技术机构。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供方管理”,建立合格供方目录,进行“外购、外委、外扩”。改革初期阶段政府依法设置的原计量技术机构在与社会计量技术机构在市场中平等竞争,政府在“合格供方管理”中适当向其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合格供方目录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强制检定这碗“稀饭”优先端给原法定技术机构,我想,应该不会有多少人以政府搞不公平竞争为由强烈反对的。  您所提及的国外情况是值得借鉴的,人家的政府计量管理部门并不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并不多,法制计量管理的范围也并不宽,但科技照样先进,工业照样发展,社会也未见因计量管理不到位而混乱。工业计量虽然不受政府部门的监督,但人家往往主动找NIST送检、比对、咨询、溯源,说明NIST也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地位;地方计量技术机构经常突击抽查零售商,也是受政府计量主管部门的授权和委托(类似于政府计量主管部门的合格供方),技术机构想查就查是不行的。对违法者予以处罚,也是政府计量主管部门的权力,而非技术机构的权力。它们是严格政企分离、政经分离、政技分离的。
jx_king 发表于 2014-7-16 22: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计量法没改,任何变动都只是量的变化
qykawent 发表于 2014-7-16 23: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兄所说:别人的法定技术机构也是肯定存在的罗!呵呵。不知道规矩兄是围城外还是围城内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7 00: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qykawent

  呵呵,我认为类似NIST这样的技术机构应该算法定技术机构,但人家的法定技术机构并不仅限于吃法定的这碗饭,市场上自动送到嘴的饭照样吃,市场上没有送到嘴边而自己有能力吃到的饭照样可以去抢来吃,总之,人家并不是像我们这样远离市场竞争,还自认为是政府计量管理部门,依赖于政府,高高在上,自己不思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壮大,最终只能守着一棵树吊死。
天高地远 发表于 2014-7-17 08: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混蛋的总局、省局只会贪图自己的利益,一心收钱、提拔自己身边的官员,全然不顾基层死活!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
ysssir 发表于 2014-7-17 0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上面根据需要设置岗位,看起来就是大鱼吃小鱼模式,基层只能被吃
doobly 发表于 2014-7-17 11: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个改革方案很欣慰,早该这么做了。很切合实际。原因如下:
一、如果把计量推向市场(强检和校准一刀切),那么中国的计量就乱套了。1、一套设备2-3万,一年收入20-30万,结果是大家都是利用手中的现有资源搞个一两年,狠赚一把,然后互相杀价,没钱赚的时候拆资走人。2、不要忘记现在的技术监督局特别是地市以下的局,很多事情是靠计量所在做,技术骨干业务精英都是在计量所,没有计量所,技术监督局啥子都不是,摆一台加油机在那里,你技术监督局都不知道他怎么作弊的。推向市场的结果就是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技术监督局,这样不利于计量事业的长期发展。
2、如果把校准推向市场,保留强检的地位和计量院所的事业设置,这样矛盾会更多。1、计量院所靠强检的收入根本无法正常运转。(你知道一个出租车计价器收费多少吗?60元一台,一个地级市按1000台算,收入6万元!维护成本多高?在偏远郊区租一个能停车的场地,修一个小房间放置标准器,请一个保安24小时值守,一年最低的保守估计是10万。您知道三表的检定费是多少吗?单项电能表检定费是5元,标准装置的鉴定费是4000元。)2、对企业内部来说,强检和非强检无法界定,例如一台天平,他今天可能用在强检的岗位,明天也可能用在非强检的岗位,不要给我说靠行政执法,技术监督局没那人力物力财力,本人追过企业办代码证,追过企业办生产许可证,从事过行政管理,从事过稽查执法。3、不要给我说计量标准维护靠政府拿钱,以前管两个安全,现在管1个安全,都没有拿到过多少经费,还别说你计量,不信大家出来嗮嗮,你们局里的计量拿到多少钱。
综上,计量技术机构不适合推向市场和大规模放开!那么总局现有的方案是最好的。
先谈模式一:省级设一个机构,下边的实行锤管。边远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很实用。省级着重于科研,标准器的检定,县级可根据实际搞加油机衡器及区域内分布集中的计量器具检定,市级是县级的完美补充。这样避免现在机构重复建设,设备重复投入,科研没人搞的情况。
模式二:省市各设一个。这个利于发达地区。很简单设备太多,靠下面的兄弟些,检不完,而且省院人多,可以附带着搞。
模式三:这个是在目前的基础上稍加修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构的重复建设。
本人倾向于模式一。
总之看了这个方案后,本人真的很欣慰,总局是做实事的。
doobly 发表于 2014-7-17 1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来说就是形成以计量院所为主,社会校准机构为补充的计量检验检测体系。
武明志 发表于 2014-7-17 11: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43楼说的有道理,国情不同,政府管理方式不同,企业素质不同,要学习发达国家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7 12: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第六(四)条: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对质量服务市场的监管与指导,鼓励整合重组,推进质量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我国质量服务品牌。
  第七(五)条: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对技术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管,规范检验检测行为,促进技术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公信力。支持技术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创建国际一流技术机构
  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
  (六)……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十二)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服务与保障能力。
  (十四)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整合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十五)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 整合区域内现有计量技术机构、专业计量站、部门计量技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计量技术能力,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加强计量技术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开展计量检测等活动,提升现代计量测试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十一)……加强对计量检定技术机构监管,规范检定行为。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档案。完善部门计量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社会监督作用。
  我们能不能从以上国家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中有关计量检测市场和检测技术机构的内容中,窥见计量检测市场和计量检测机构的发展大方向呢?
doobly 发表于 2014-7-17 14: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规矩湾锦苑

哈哈。很少去研究纲要规划什么的。只有方案出台(并且要有时间限制的方案)了,才去仔细阅读。另外我可以和您打赌,不说2020年,我加10年,到了2030年计量都绝对不可能推向市场的。
现在质检机构马上推向市场,社会反应马上就出来,不出10年,质检机构回归现在的状态,又转为政府事业单位。
原因很简单,收费和投入不成正比,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一个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多少钱,检测的指标又是收多少钱?   
推向市场后的结果很简单,有钱赚的事情大家去抢,没钱赚的公益类事情无人做。
moreface 发表于 2014-7-17 16: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doobly


   
哈哈。很少去研究纲要规划什么的。只有方案出台(并且要有时间限制的方案)了,才去仔细阅读。另外我可以和您打赌,不说2020年,我加10年,到了2030年计量都绝对不可能推向市场的。


难道现在市场上的校准公司还不够多的吗? 连实验室都没有,也在搞校准的,也不少吧。一团乱啊~~

难道我看到的都是假象?

南方不说, 东北都市场化啦!~~
doobly 发表于 2014-7-17 18: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moreface


   不好意思,表述有误,我的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指强检计量器具完全放开,也就是指计量院所不再是事业单位,而是成立为企业。   我知道校准是放开了的,而且我们这里部分检定业务也是放开了的(即计量院所为主,社会机构为辅的模式),我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计量院所以公益为主,但也需要一定的校准收入来维持。
    但我觉得如果是把计量院所彻底改为企业的话,公益类不赚钱的就没人做了,所以我认为不可能改为企业,是这意思。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7-17 1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doobly

  也许你说得对,10年20年很难说就一定改革到位。不过我还是相信国家的改革大方向,虽然改革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改革也一定会有阵痛,但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用国务院的中长期纲要和规划形式确定,什么时候实现,就只是需要时间的检验了。
  现在许多县级计量所已经失去了法人地位,成为地市级计量所的下属派出机构,这也许是迈出“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应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第一步具体措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