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这样的文章不好写哦!

[复制链接]
武敏志 发表于 2015-1-13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年长或年青的老师们好,又见争论,我感觉论坛的学习气氛很好。
       本人眼界不广,学识有限,在此想向各位老师和其他知道的同行请教两个问题:1、欧美国家的计量界现在偏重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误差理论还是不确定。比如他们的一些大型测量工程中的计量分析,如大型原子对撞机或是航天邻域,用的是那套分析理论。还有在常规计量活动中,他们是不是也搞不确定度分析,特别是他们的计量标准的建立,用的是那套分析方法?在此首先申明,我不是崇拜洋人,我们可以走自己的路,我的想法是欧美国家的计量仪器总体比我们先进,借鉴他们的做法总是可以的。2、我是一名民用计量系统的计量员,平时打交道的也只是民用计量系统的。在此想问一问,我国军工系统的常规计量现在也用不确定度方法吗?我国的一些大型测量活动牵涉到计量的部分,现在用的又是哪套分析方法。第二个问题如不方便回答,就算了。
      理论总是要在实践中检验,对我们基层计量员来说,知道其他领域计量工作用哪种方法,有助于分辨前进的方向。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也好,说不确定度理论是错误的也罢。这个争论看来不会很快了断。不确定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特别在基层计量单位的建标报告中,有时会出现很大的错误,这是史老反对不确定度的理由之一。但不确定度理论也在完善,这些年陆续出的新版本,我个人感觉有些说法解释在向传统意义上的误差理论靠拢。至于不确定度理论是不是误差理论的发展,在此我就只好沉默了。
      有知道的多的,能告诉我其他国家的计量现在普遍用哪种分析方法的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望不吝赐教。
285166790 发表于 2015-1-13 1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敏志 发表于 2015-1-13 10:00
各位年长或年青的老师们好,又见争论,我感觉论坛的学习气氛很好。
       本人眼界不广,学识有限 ...

讲的很对,我们计量技术人员,就是应该多去了解一下其它国家或部门在计量工作中的使用、管理方法,这样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3 1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描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性能)或计量特性的要求时,无论国内国外都应该使用误差理论中的“误差”、“最大误差”、“最大允许误差”、“误差范围”、“误差限”等等包含有词干“误差”的术语,而不能使用“不确定度”,有的所谓“顶级公司”在仪器说明书或合格证中使用了“不确定度”也只是“赶时髦”错用了术语,其本质仍然是指仪器的最大误差或最大允许误差,并非仪器真的就具有了不确定度的计量特性。
  但在高风险的测量过程设计中对所设计的测量过程进行有效性确认时,不确定度评定是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在JJF1059.1-2012(依据ISO/IEC GUIDE 98-3:2008)的第1条“范围”给出了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范围,共计有4大条11小条,其中a)的6小条和c)是应用范围的详细描述,b)和d)则是应用中注意的条件。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13 14: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23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仅是一己之见,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望计量前辈及同仁多提 ...

王工:你发现吗?讨论还很热烈!而且还很激烈哦!这下你能理解我说的这样的文章不好写了吗?
王夔 发表于 2015-1-13 14: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误差和不确定度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王夔 发表于 2015-1-13 14: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测不准原理到测量不确定度
《中国计量》 1999年11期
   为了评定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要用测量不确定度来描述。ISO/IEC 导则 25 指明实验 室的每个证书或报告, 必须包含有关评定校准或测试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 当我们给出测量 结果时, 应根据需要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从测不准原理到测量不 确定度的使用过程。

   192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1901—1976)提出了测不准关 系,即测量一个微粒的位置时,如果不确定范围是Δ X,同时得出其动量也有一个不确定范 围Δ P,那么ΔP 和Δ X 的乘积总是大于一定的数值,表示为Δ P•Δ X≥h/2。 这里 h=h/2π,h 为普朗克常数,等于 6.626×10-34 焦耳•秒。

   这个测不准关系表明,如果要对物体的动量进行非常精密地测定,即ΔP→0,那么位 置就非常不确定,即Δ X→∞。反之,要位置精密测定,动量就非常不确定。

   测不准关系同样存在于能量与时间、角动量与角位移之间。测不准关系是一个普遍原 理,凡是经典力学中共轭的动力变量之间都有个关系式。测不准原理是物质的客观规律。对 微观粒子不可能如经典力学的要求, 既可以知道它的准确位置, 又同时知道它的动量确定值。 对微观物体位置的描述是说它处于某一位置的几率, 在它可能出现的空间中, 有一个位置几 率的分布,符合统计物理规律。在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又称不确定度关系)之后, 许多学者相继使用不确定度一词, 但其概念不明,含义不清。1970 年以来,各国计量部门也逐渐使用不确定度来评定测量结果,由于对不确定度的分类、处理和表述有许多争论,使用方法也多种多样、比较混乱,使 得各国在相互利用成果时极为困难,并给各国测量结果的比较带来不便。

    1980 年, 国际计量局在征求各国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了不确定度建议书 INC-1(1980), 基本上对其作了完整的描述。1993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等 7 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表了《测量 不确定度表达指南》(简称《ISO 指南》),对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有了统一的国际标准, 并使不确定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13 18: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13 18:54 编辑
王夔 发表于 2015-1-13 14:44
从测不准原理到测量不确定度
《中国计量》 1999年11期
   为了评定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要用测量不确定度 ...

-
            文中:“表示为Δ P•Δ X ≥ h/2。这里 h=h/2π,h 为普朗克常数”
         应为:“表示为Δ P•Δ X ≥ ћ /2。这里 ћ =h/2π,h 为普朗克常数”

-
王夔 发表于 2015-1-14 0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老修改的好,当时没有找到ћ的地址(ћ 哎尺霸)
王夔 发表于 2015-1-14 09: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JJF1059.1学习体会,对JJF1059.1-2012中预评估重复性条款解析。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yjl201406013.aspx
王夔 发表于 2015-1-14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JJF1059.1-2012中预评估重复性条款解析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单次测得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及意义,及在规范化的常规测量中,为何可以事先对测量重复性进行预评估原因;并将单次测得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和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作具体比较,利用预评估重复性进行A类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测量重复性  实验标准偏差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14 13: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14 10:39
对JJF1059.1-2012中预评估重复性条款解析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单次测得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及意义, ...

王夔:你应该上传全文,因为我不知道从万方上下载文章,虽说一篇文章也只要3元钱。
zhanghui6540 发表于 2015-1-14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
njlyx 发表于 2015-1-14 17: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4 17:52 编辑

王夔先生&刘彦刚先生&....: 你们确认如此“解读”出的、与被测量“真”值无关的“测量不确定度”有任何实用意义吗?!--- 我看它只能用来糊弄本国官僚、为难考“证”的后生!

你们不妨说说:"(测量结果)X=(测得值)Xc ± U (k=2)"中的U对此测量结果的应用者有什么用处?!(会用在规矩湾说的那个“1/3准则”中吗?)?!若说不出应用者能拿它做什么实际用处,那“有用信息”就是四个中文字而已。
njlyx 发表于 2015-1-14 1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4 17:59 编辑
王夔 发表于 2015-1-13 14:44
从测不准原理到测量不确定度
《中国计量》 1999年11期
   为了评定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要用测量不确定度 ...


牵强附会之作........还是好好看看艾因哈特当初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本意吧。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14 21: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14 21:56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5-1-14 17:57
牵强附会之作........还是好好看看艾因哈特当初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本意吧。 ...


         艾因哈特的文章、GUM、VIM的各种版本,都没提到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旧译“测不准关系”)。就是说,炮制不确定度论的洋人们,清楚地知道:测量不确定度与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原理”毫无关系。测量的问题,本来是认识之差,或者是被测量的变化,叫“识差”或“变差”甚至叫“表达差”,都是贴切的。为什么叫“测量不确定度”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手段,是“狐假虎威”。似是而非地叫个“测量不确定度”,就和那毫不相干的“不确定性原理”或“测不准关系”,从名称上,拉上了关系。于是就起到一种“神秘化”、“吓唬人”、“不能质疑”的作用。科学工作者艾恩哈特的想法难考究(个人学术观点无所谓),而1993年正规推行改造后的不确定度论,我认为主要手段就是“狐假虎威”。
-
       我国的刘智敏先生(计量院研究员,国际不确定度工作组中国成员),在书中,首先把“测量不确定度”与“不确定性原理”联系起来。后来看到王新的文章,专讲这个本不存在的关系。于是,洋人的“狐假虎威”,中国人却演绎为“指狐为虎”。
-
       我这里进言:没学过量子理论的先生们,不要再瞎讲“测量不确定度”与“不确定性原理”的关系了。它们是风牛马不相及,毫无关系。倘有人再这样说,那就是“为虎作伥”了。因为这是害人的胡说!
-
njlyx 发表于 2015-1-14 22: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14 21:35
艾因哈特的文章、GUM、VIM的各种版本,都没提到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旧译“测不准关系 ...


某些国际计量基准的“不确定度”(“准确度”)“评估”或可能与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扯上点关系?

基准以下的实用测试计量似乎真的扯不上什么“测不准原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4 22: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VIM是关于计量名词术语定义的国际标准,不是介绍或规定某个理论的标准。GUM是关于测量和测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和实作的一个国际标准,既不是规定名词术语的标准,也不是讲解微观粒子运动基本规律的标准。而量子力学创始人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是讲述微观粒子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论,揭示了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动量的特性。三者之间的确如史老师所说“它们是风牛马不相及,毫无关系”,准确地说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也许GUM的诞生借用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使用的“不确定关系”中的“不确定”一词,还不得不遵守VIM有关名词术语定义的规定,同时也在力推自己创立的一些专用名词术语写进VIM,它们各有各的领域,各有各的职责,仅此而已。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不准原理”所说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作为一种“比喻”,两个事物的相互比喻不是画等号,相互比喻的事物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我们比喻一个人“力大如牛”并非说这个“人”就是“牛”了。
王夔 发表于 2015-1-19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言之凿凿
王夔 发表于 2015-1-19 16: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学过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只不过过学的不好罢了
王夔 发表于 2015-1-19 16: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力学是赵世勋的本子、电动力学是郭硕鸿的本子、热力学王竹溪的本子
njlyx 发表于 2015-1-19 17: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19 17:16 编辑

史先生跟的那篇怎么不见了呢?....是我记错了。史先生是就此另立话题了——“不确定度”与“不确定性原理”无关
http://www.gfjl.org/forum.php?mo ... &fromuid=188985
(出处: 计量论坛)
王夔 发表于 2015-1-23 15: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的参数。

【注1】 测量不确定度包括由系统影响引起的分量,例如与修正量和测量标准所赋量值有关的分量以及定义的不确定度。有时对估计的系统影响未作修正,而是当作不确定度分量处理。
【注2】此参数可以是诸如称为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偏差(或其特定的倍数),或者是说明了包含概率的区间的半宽度。
【注3】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以根据一系列测量的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进行评定,并用实验标准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则可以根据经验或其它信息假设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解释】(1)  VIM-3的定义删除了“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这一限定,更加合理。在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量,诸如由所用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由A类评定给出的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引用的有证标准物质或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的不确定度分量等等,并不一定作为测量结果发布。
      VIM-3的定义中,将“合理地”修改为“根据所用到的信息”。
定义【注1】保留了VIM-2的说明,即测量不确定度包括由系统影响引起的分量,例如与修正量和测量标准所赋量值有关的分量以及定义的不确定度。有时对估计的系统影响未作修正,而是当作不确定度分量处理。
【解释】(2)  定义【注2】保留了VIM-2的说明。在不确定度评定中,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是对“称为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偏差”的评定。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作为其尺度,可以用一倍标准偏差表示(标准不确定度)也可以用其倍数表示(扩展不确定度)。
        VIM-3将“置信的水平(level of confidence)”修改为“包含概率(coverage probability)”,两者的概念是一样的。
【解释】(3)  定义【注3】保留了VIM-2的说明, 但对评定方法的说明更为具体。
     新老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新定义删除了“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这一限定之后,增加补充了“定义的不确定度(definitional uncertainty)”、 “目标测量不确定度(target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和“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instrumental measurement uncertainty)”等术语。
王夔 发表于 2015-1-23 1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力学应为周世勋先生课本
njlyx 发表于 2015-1-23 16: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3 16:55 编辑
王夔 发表于 2015-1-23 15:51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的参数。

【注1】 测量不确定度包括由系统影响引起的分 ...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的参数。

对于如此朦胧不堪的“主定义”....纵有再多的“注解”,也难免是一罐浆糊!... ......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23 18: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3 16:52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的参数。】

对于如此朦胧不堪的“主定 ...

       不确定度主定义之“被测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确定度理论的先天的残疾。“分散性”是个问题,但对测量来说,通常是第二位的问题。测量的第一问题、核心问题是“偏离性”。误差理论讲偏离性(系统误差)也讲分散性(随机误差),误差理论对常量测量来说,是完备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误差理论不能处理的随机变量的测量问题。不确定度理论的登台,对常量测量,一味强调“分散性”,而忽略最重要的“偏离性”,大方向错了。本来目的是取代误差理论,可惜,强调分散性的结果,是不能处理误差理论能够处理的大量问题,用大力气推行,也只能摆摆样子而已,没法实用。而对随机变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理论的一个“除以根号”,就要了命。因为分散性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来表征。有人企图用两个N来掩盖错误;其实恰巧翻了180度。本该实验从严,应用可宽;而两个N的狡辩,恰恰是准备要求低,而实战要求高,是隐患!实测要求高水平(不除以根号N的西格玛),你的设备规格却是低水平(除以根号N的西格玛),误事!隐患!罪过!

补充内容 (2015-1-23 21:10):
应为:“除以根号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4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