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这样的文章不好写哦!

[复制链接]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6 20: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走看看 发表于 2015-1-30 08: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走看看 于 2015-1-30 08:30 编辑

“如果人们可以直接得到真值,何必一级一级找“标准值”(约定真值),何必搞出个量值传递系统或量值溯源系统?”

我的天,这脑子里到底装的什么啊,莫非真把读的书都“捣成浆糊一桶了”,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你可以复制一个千克国际原器放到你家里,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可以让人给你制造一台铯喷泉钟放你家里(前提是你不能投敌判国技术扩散),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你可以象李嘉诚一样买下差不多整个英国,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你可以随便任性... ...,没有那么多钱,就一级一级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23 18: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3 16:52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的参数。】

对于如此朦胧不堪的“主定 ...

       不确定度主定义之“被测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确定度理论的先天的残疾。“分散性”是个问题,但对测量来说,通常是第二位的问题。测量的第一问题、核心问题是“偏离性”。误差理论讲偏离性(系统误差)也讲分散性(随机误差),误差理论对常量测量来说,是完备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误差理论不能处理的随机变量的测量问题。不确定度理论的登台,对常量测量,一味强调“分散性”,而忽略最重要的“偏离性”,大方向错了。本来目的是取代误差理论,可惜,强调分散性的结果,是不能处理误差理论能够处理的大量问题,用大力气推行,也只能摆摆样子而已,没法实用。而对随机变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理论的一个“除以根号”,就要了命。因为分散性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来表征。有人企图用两个N来掩盖错误;其实恰巧翻了180度。本该实验从严,应用可宽;而两个N的狡辩,恰恰是准备要求低,而实战要求高,是隐患!实测要求高水平(不除以根号N的西格玛),你的设备规格却是低水平(除以根号N的西格玛),误事!隐患!罪过!

补充内容 (2015-1-23 21:10):
应为:“除以根号N”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9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9 10:27 编辑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8 20:37
因为由于版面问题,文章被删节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电子文档,看不太明白。下面将我的原文粘贴如下 ...


-
        看了刘彦刚的文章(原稿),十分惊诧。一个好学的、肯动脑筋的年轻的计量工作者,怎能有这样的看法?
       细一想,也不奇怪。推行不确定度论20年了,在不确定度论一套谬论的熏陶下,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自然的。先说明一句,我不是指责年轻人,而是对坑害一代青年的不确定度论深恶痛绝,也提醒那些左右计量界学术思想的权威们,你们该反思了。一味地照搬照抄、莫名其妙地迷信洋人,甚至把美国人自己都不承认的洋混混当神供;这种思想,不仅误事,而且害人! -
       求真是人的基本追求。说真话、讲真情、论真理,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要讲真理。难道测量计量能例外吗?测量的目的就是认知真值、获得真值,讲真值有什么错?
-
       刘彦刚文章的题目是《慎防将包含区间误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我的解读如下。
       1 史锦顺认为,VIM3说“不确定度区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这是不确定度论从否定真值可知,到承认真值可知的回归,因为能说区间包含真值,就是知道真值在区间中,就是一定程度地知道了真值。随着区间不断地缩小,认知就会更精确。这样说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不确定度没有单元,推导不出这个结果。恰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路不明。因此,不确定度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2 区间有两个,计量场合的测得值区间和测量场合的被测量量值区间。
       计量场合有计量标准,用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测得值分布在一个区间中。这个区间是测得值区间,它以真值(用标准的标称值代替)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计量就是考核这个区间。测得值在区间中,才算仪器合格。
       经过计量合格的仪器,其测得值区间包括各种可能的测得值,即测得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误差范围。这是测量仪器的特性,是测量仪器的性能。于是可以通过测得值求真值。
       在测量中,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得到测得值M.已知M-Z的绝对值不大于误差范围R(计量中认定),则以测得值M为中心、以误差范围R为半宽的被测量量值区间,即被测量的真值区间必然(概率99%)包含被测量的真值。
       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是测量结果。测量结果中包含真值。就是被测量的量值(真值)区间中包含真值。
       测量结果包含真值,是测量计量理论的真谛,也是一切测量计量工作的根本点。如果测量结果不包含真值,测量就没有意义,计量也就没有必要。
-
       3 刘彦刚的意思是说,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不确定度的包含区间不包含真值。
       你是不确定度论的拥护者,这样说,等于说不确定度没用。你本来的意思是维护不确定度概念。你却说了反话。
       在测量计量领域中,与真值无关的概念、理论,必然是没用的。
       称重的例子,叶德培先生说的是对的。测量结果,如果不说明被测量真值的信息,就是白测了。
       叶先生毕竟是老计量专家。有时也说些“与真值无关”的错话,但她的实际工作,不可能不讲究真值。白痴才信“与真值无关”。真的与真值无关,任何测量计量理论就都成了无用的废话了。
-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6 2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3.png QQ截图4.png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6 2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5.png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rar

266.28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积分: 金币 -1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仅是一己之见,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望计量前辈及同仁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就JJF1059.1规范,近来写了几篇体会,将陆续刊登在中国计量、工业计量,希望老师们给予指正。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为一己之见,请老师和同行们多提出宝贵建议。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7 18: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40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为一己之见,请老师和同行们多提出宝贵建议。 ...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个人吗?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7 19: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23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仅是一己之见,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望计量前辈及同仁多提 ...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在认真细读!应该说这文章不好写哦!因为规范都因为些原因还没宣贯,自然是有其难处。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7 1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7 18:20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个人吗?

应该是同一人,象我们这样在论坛里用真名的不多哦!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7 2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40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为一己之见,请老师和同行们多提出宝贵建议。 ...

会的。我会认真、真恳地,先个别与你交流的。我之所以想方设法联系到你,自然是有话与你说的。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8 1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8 12:06 编辑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40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为一己之见,请老师和同行们多提出宝贵建议。 ...


-
        题目文雅,号称“诠释”。看其内容,并无新意。字面解释一番,又有什么用?
       一个含糊其词的定义,王先生却要“诠释”,你怎么解释得通?
       1 定义中的“量值”是什么?是被测量的测得值还是被测量的真值?
       国家质检总局的专家李慎安先生说;“定义中的量值是被测量的真值”。你赞成吗?如果被测量是常量,真值只有一个,何谈分散性?
       你文章中表白得很明白,说量值是测得值,分散性就是测得值的。测得值的要害是偏离性,只讲分散性的测量仪器还能用吗?一台秤称量标称值为10kg的砝码。测得值100个,示值全是11.00kg,原因是台秤的砝码残缺(约十分之一)。误差理论判断,此秤有系统误差+10%,不合格、不能用;而按不确定度定义,此秤示值分散性为零,不确定度极小,是可信的。这不是胡说吗?
-
       2 现在的不确定度定义,以及其五个注中,没有关于“可信性”的话。说不确定度是“可疑度”“可信度”都是不确定度问世时的谎话,VIM与JJF都不说了,你还在重复这些陈词滥调,真没意思。误差理论主张取3σ,可信性是99%;不确定度论主张取2σ,可信性就是95%,不确定度本身怎么可能是可信性?分散性怎么又变成可信性,乱弹琴!
-
       3 计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是实际操作,根本的依据是实测数据。不确定度论靠什么?靠的是收集信息,靠的是评估。空口说白话,解决不了任何测量计量的实际问题。“不确定度评定”是误导。
       测量讲究准确,靠的是测量仪器;仪器准不准,靠计量,就是用测量仪器测量一下已知量值的计量标准,示值与标准的值(代表真值)之差,就是误差,误差大小一测便知。中国人在两千年前的秦朝就知道这样做。不确定度评定却让人们去查仪器的说明书。相信仪器说明书、根据仪器说明书选仪器、给出测得值的误差范围,本来没错,但这是最低层次的知识,根据说明书来认定性能,也太小儿科了。如此不确定度评定,还有意义吗?
-
       4系统误差,对绝大多数测量仪器,都是测量误差的主要部分。如果说以修正系统误差为前提条件,就等于说不确定度没用,因为测量仪器的绝大多数是不修正甚至不能修正的。不确定度论总体来说是忽视系统误差;时而计入系统误差,却又一律方和根合成,毫无道理。不确定度论的系统误差之“殇”,无药可治。
-
       5 把测量结果写成Y=y±U,怎样解释?这里最需要解释。先生却忽略了。
       U是扩展不确定度,这没有分歧。但y与Y又各是什么?Y=y±U是测得值的区间吗?倘如是“诠释”,则完全不符合VIM3的原意。按VIM3的说法,Y是真值。区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这和先生的“诠释”,意思是相反的。
-
      我这段短文的意思,目的是说明不确定度定义本身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是错误的,神人也没法解释清楚。我看先生是白费功夫。劝您莫干这类傻事。
-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8 14: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40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为一己之见,请老师和同行们多提出宝贵建议。 ...

王工:
    你好!
    我想请教的是在第68页之第四部分【注3】的诠释中,“由此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后者归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确。”后者归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确,比较好理解;但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该怎么理解哦?如果条件充分就不存在随机性了吗?请指教!谢谢!
王夔 发表于 2015-1-8 15: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老师的一段话:“刚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师通了电话,交流了近来讨论的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不确定度理论研究解决的就是原误差理论中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的内容,采用了一个“不确定度”的概念,在评定的方法和表示上进行了梳理和细化而已。

在“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您怎么看?”中http://www.gfjl.org/viewthread.php?tid=171974,大家讨论了很多,也谈了一些题外话。

就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有人认同上面的观点;有人认为不确定度解决的是“可信性”问题,误差理论解决的是“准确性”问题,两者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人极力反对和否定不确定度理论,认为还是原来的误差理论好。

本人认为不可能再回头,还是多做一些对不确定度评定与应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觉得定义不好,那您给个恰当的定义;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给出好的合成方法,总之,您觉得哪儿不好就治哪儿,全盘否定恐怕不行,八个国际组织不会答应。说的不好听一点,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误差理论的延伸,没有多少创新,找本误差理论的书对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还是“误差理论”,发展为“不确定度理论”我认为最大的贡献是用“不确定度”的概念代替“误差范围”的概念,解决了“误差”在误差理论中即是“测量结果-真值”又是“误差范围”的概念混乱的问题。

知道了不确定度理论的来历,也就有了学习和应用不确定度的动力。”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8 2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8 20:28 编辑
王夔 发表于 2015-1-8 15:22
都成老师的一段话:“刚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师通了电话,交流了近来讨论的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


-
        王夔先生说:“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误差理论的延伸,没有多少创新,找本误差理论的书对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还是“误差理论”,发展为“不确定度理论”我认为最大的贡献是用“不确定度”的概念代替“误差范围”的概念,解决了“误差”在误差理论中即是“测量结果-真值”又是“误差范围”的概念混乱的问题。”
       红字部分的颜色是我加的。我很看重这句话。这才是“诠释”,直接、明白,又极有实用价值。我认为这一句,是对不确定度的真正的“诠释”,胜过他在《中国计量》发表文章的一百倍。如此明白的话,只能在网上说,我理解他的苦衷。说话不“饶”,文章就不能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而大家一旦都讲明白话,不确定度论也就没法混下去了。

-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8 2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夔 发表于 2015-1-7 15:23
“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诠释”仅仅是一己之见,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望计量前辈及同仁多提 ...

王工:
    你好!之所以我请你看我发表在《中国计量》第9期的文章,的确是因为现在因为新版VIM出来后,使得测量不确定度中的被测量量值是指真值,还是测得值出现了矛盾。请看我发表在《中国计量》第9期的文章:
QQ截图1.jpg QQ截图2.jpg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8 2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由于版面问题,文章被删节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电子文档,看不太明白。下面将我的原文粘贴如下:
慎防将包含区间误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
□刘彦刚

  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第5.18条明确给出测量不确定度定义: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第5.28条给出包含区间定义:基于可获得的信息确定的包含被测量一组值的区间,被测量值以一定概率落在该区间内。第5.29条给出包含概率定义:在规定的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一组值的概率。
  看得出包含区间是被测量测得的量值,以一定的包含概率可能落在的区间。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被测量测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在叶德培老师,发表在贵刊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系列讲座,之第二讲中也明确了上述观点。
但是在人们脑子中,在平时的叙述中,不经意间就会将不确定度与真值联起来。错误地将包含区间,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
  例如:在叶德培老师系列讲座第二讲中,讲解测量不确定度定义时,在第(1)款中的例:“当得到的测量结果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测件的重量以约95%的概率在(500±1)g区间内,……”。这里被测件的重量只能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吧?
又例如在ISO/IEC GUIDE 99:2007《国际计量学词汇 基础和通用概念及有关术语》(即VIM第三版)。中:
2.26 (3.9)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non-negative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dispersion of the quantity values being attributed to a measuran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used.
  可译为:
2.26(3.9) 测量不确定度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之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JJF1001—2011该定义与VIM第三版是一致的。但是再看VIM第三版给出的包含区间和包含概率的定义:
2.36  coverage interval
  interval containing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with a stated probabili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2.37 coverage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that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is contained within a specified coverage interval.
  可译为:
2.36包含区间
  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
2.36包含概率
  在规定的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概率。
  看得出,VIM在给出测量不确定度定义时更加注意,让人们认识到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被测量测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但是在给出包含区间和包含概率的定义时就疏忽了,将不确定度与真值联起来了。错误地将包含区间,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
  在人们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为了不导致误解对于叶老师所举的该例,最好是较祥细地表达为:当得到的测量结果为m=500g,U=1g(k=2)时,说明该被测量,在该测量条件下,还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测得的量值,但它们会以约95%的概率,落在(500±1)g区间内。这样的测量结果,较仅给出m=500g,给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
风吹石 发表于 2015-1-9 0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插一个题外话(不是为了灌水):这里的气氛非常好,不管是我赞同的还是反对的,都是一种享受。向几位老师致敬。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9 14: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JJF1001-2011的5.28条给“包含区间”的定义是:“基于可获得的信息确定的包含被测量一组值的区间,被测量值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该区间内。”
  “基于可获得的信息”就是给出测量结果的测量过程的所有信息,根据测量过程可获得的信息可以确定“一组值的区间”(实际上只能确定这个区间的宽度),这个区间的宽度(半宽)被定义为了“不确定度”。“被测量值”在GUM中理解为“被测量真值”,其中“真”字在GUM中是可以省略的,因此,被测量真值就“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该区间内”,所以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半宽。所以VIM第三版给出的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JJF1001-2011的5.28条还有三个注也很重要:1包含区间不一定以所选的测得值为中心;2不应把包含区间称为置信区间;3包含区间可由扩展不确定度导出。
  根据以上解读,当得到的测量结果为m=500g,U=1g(k=2)时,说明该被测量,在该测量条件下,还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测得的量值,这样的测量结果,较仅给出m=500g,给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它们会以约95%的概率,落在(500±1)g区间内,似乎并不妥。
  m=500g其实就是测量者给出的唯一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误差并未给出,其实是不得而知的。U=1g(k=2)是给出的不确定度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根据定义的注2,选定的测得值m=500g并不一定是包含区间的“中心”,因此尚不能说“得到不同的测得的量值……落在(500±1)g区间内”。我们“不应把包含区间称为置信区间”(注2的话),更不能称为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区间)。U=1g是“包含区间”半宽,不是“置信区间”半宽,“包含区间可由扩展不确定度导出”(注3的话)。但要导出包含区间还应获得“约定真值”的信息,约定真值才能近似作为包含区间的中心。以约定真值为中心U=1g为半宽的区间才是“包含区间”。m=500g则是测量结果,其它人的其它可能的测量结果均在包含所有测量结果的区间内,该区间是以500g为中心,误差范围的半宽为半宽的区间。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与被测量真值存在的包含区间,对称中心不同,半宽也不相同。
fs3357 发表于 2015-1-10 1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与被测量真值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10 12: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10 12:11 编辑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8 20:37
因为由于版面问题,文章被删节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电子文档,看不太明白。下面将我的原文粘贴如下 ...


-
         仔细读读王新(王夔)刘彦刚二人的文章(都是《中国计量》的文章),复习一下不久前叶德培先生发表在《中国计量》上讲解不确定度基本概念的文章,再看看规矩湾的帖子,人们不难发现,原来推行了二十多年的不确定度论,不仅反对者否定、驳斥,就是那些赞成者们,也是各有各的解读,甚至所理解的意思是对立的。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不确定度论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不过是几个美国人的随意编造。不确定度论的表面现象是语言含混,模棱两可;实际是不顾客观事实,逻辑混乱,方法错误,不能实际应用。
-
       史锦顺坚决反对不确定度论,就是认识到不确定度论是伪科学。不仅不能用,而且误事、害人。应该看到,对人们思想方法的污染,是影响久远的严重的祸害。
-
       说“规定就是理”,那还讲什么理?如果人类必须承认“规定就是理”,那人类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原始社会无所谓规定;而奴隶制社会则有了规定。那时的规定合理吗?当然不是。
       我国当代的基本方针是改革开放。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改革不适应发展的“规定”。国家的规定都可以改,为什么计量规范上的不合理规定不能改?说规定了就是合理的,不对!
-
       叶德培先生在讲称重问题上,讲真值,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测量结果与真值无关,那测量就没有一点用。刘彦刚说叶先生错了,还在有广泛影响的《中国计量》上发表文章批评,这是年轻人受不确定度论毒害的结果。也是叶先生自己引火烧身,因为您不久前说过“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的话。刘彦刚的不当批评也好,叶先生“与真值无关”的讲法也好,都是不确定度论的不良影响,这个账要算在不确定度论上。
       叶先生是有真知灼见的。在关于不确定度的录像讲课中,叶先生说:“把被检仪器的性能算在检定装置上是错误的。”这是对我国计量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否定,因为推行不确定度的二十年,所谓不确定度评定,主要就是检定装置的评定。我在网上曾评价叶先生这句话说:“金玉之言,掷地有声;严厉质疑,振聋发聩”。我认为叶先生是有水平有见解的。但我借此机会向先生提点意见。
       一位副所长在网上说,听你讲过课,说你强调“忠于原文”。我认为,翻译要“忠于原文”,但做为国家规范的第一起草人,却不该如此。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要有鉴别,学好的,不好的东西,没用的东西,不该学。最新版本的JJF1001, JJF1069.1这两个最重要的国家计量规范,您都是第一起草人。责任重大呀!说光荣,确实光荣,人生难得如此机会。但作用呢?推行不三不四的不确定度论,惹得议论纷纷,甚至是“骂声不绝”,你难道没有耳闻吗?地位高,起好作用,影响大;如果是坏作用,那就该警惕了。你不是一个完全迷信不确定度论的人。倘你能浏览一下我的网络文章,也许会清醒一下。对当前的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论之争,望你能迅速认清形势,发挥应有的作用。你是中国宣传不确定度论的第一人。不确定度论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给出数值”,计量院最近公布一千零八十一个定量的“准确度”,我看是个信号,人们公开藐视不确定度论的规定了。你现在站出来,全面反对不确定度论(你讲课录像网上有,说明你早有行动),并不晚;你就会被计量历史载入反不确定度论的阵营;如果再宣扬那误事害人的不确定度论,就是历史性的过错。请看,这里的刘彦刚、王夔、规矩湾都受了你宣扬的不确定度论的毒害。难道不是吗?

-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0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是:
  1不确定度论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给出数值”的说法是找错了对象,“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是JJF1001的规定,不是不确定度的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规定与不确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师提到的计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准确度”,是对国家技术法规JJF1001的违背,也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存在与否没有丝毫关联。
  2叶先生说:“把被检仪器的性能算在检定装置上是错误的。”观点完全正确。被检仪器的性能是该仪器自身特有的,不受校准装置的影响,不能说一个人的有病没有查出来病就不存在了,或者没病仪器检查误判有病就真的有病了。检定装置只能出被检仪器的检定结果,而不能改变被检仪器的固有特性。
  3关于“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要看这句话的前言后语,要全面理解说话人的这句话含义。不确定度的本质是用可靠信息估计的被测量真值存在区间的半宽,因此不能说与真值无关。但在讲述不确定度评定的过程时,关键在于评估各可靠信息给测量结果引入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大小,将所有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再乘以包含因子k得到扩展不确定度,整个评定过程中丝毫不涉及被测量真值的大小,因此说“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也就是正确的。
  刘彦刚先生说:VIM在给出测量不确定度定义时,……不说明测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但是在给出包含区间和包含概率的定义时,将不确定度与真值联起来了。错误地将包含区间,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我认为,VIM给出的不确定度定义不是“测量误差”,是告诫人们不确定度从不涉足测得值是否接近真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误差理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因此,不确定度不解决测得值接近被测量真值程度的问题。但不确定度又的的确确是人们通过关于测量过程的可靠信息对真值存在区间的宽度(注:这个宽度不要和真值存在区间相混淆),用这个宽度的一半作为一个参数来评判测量结果的可疑度。人们主观估计的这个“真值存在区间的宽度”一半就是不确定地点定义,因此,VIM并非一时疏忽,“包含区间”的的确确应该理解为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只不过在评定不确定度时没有必要评估这个“包含区间”,在不知道真值或约定真值的情况下也无法评估这个包含区间,只要评估包含区间的宽度就足够了。
  4我赞成王夔先生关于“多做一些对不确定度评定与应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觉得定义不好,那您给个恰当的定义;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给出好的合成方法,总之,您觉得哪儿不好就治哪儿”的建议,但不赞成“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误差理论的延伸,没有多少创新”,“误差理论”发展为“不确定度理论”,最大的贡献是用“不确定度”的概念代替“误差范围”的概念,解决了“误差”在误差理论中即是“测量结果-真值”又是“误差范围”的概念混乱的问题。
  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发展到现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新理论,不确定度理论不是误差理论,“不确定度”也不能代替“误差范围”。误差是“测量结果-真值”的定义并没有错,误差范围是误差的波动范围,也没有错,错的是有人误差和误差范围混为一谈,这是个人的错误理解,与误差理论无关。不确定度的定义也与误差范围的含义天壤之别,用不确定度代替误差范围的理解同样是错误的,如果不确定度真的是来代替误差范围的,我相信绝大多数计量界人士不会答应,误差范围简洁明了,用一个新名词代替它的确就如史老师所说“纯属添乱”,完全没有必要,人们宁肯继续使用大家所熟知的“误差范围”而拒绝使用“不确定度”。将不确定度视为误差范围的替代物,无疑是推广不确定度应用的最大障碍。
  我相信不确定度理论的科学性,相信不确定度理论一旦诞生必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必然与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误差理论形成亲姊妹,作为测量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携手共同解决测量领域里的各种问题。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11 16: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规版如此重视我的该话题!一而再地以较大篇幅,纠正我们存在的问题,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你在21楼的:
我的看法是:
  1不确定度论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给出数值”的说法是找错了对象,“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是JJF1001的规定,不是不确定度的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规定与不确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师提到的计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准确度”,是对国家技术法规JJF1001的违背,也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存在与否没有丝毫关联。
    ……  ……  …………。

    该帖子我是将其复制下来,用小四号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来后认真拜读的。真的很佩服!什么问题你都能一分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确的道理。

我还想问的是对于我文章中提到的叶老师文中:
    你是认为在第(1)款中的例:“当得到的测量结果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测件的重量以约95%的概率在(500±1)g区间内,……”。是正确的;还是认为之第二讲中也明确了上述观点: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被测量测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是正确的?

    再是关于你“赞成王夔先生关于“多做一些对不确定度评定与应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觉得定义不好,那您给个恰当的定义;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给出好的合成方法,总之,您觉得哪儿不好就治哪儿”的建议,……”。我虽也赞同,但这没个有可操作性。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即使你有更好的想法,吏独到的见解,能给出很精辟的好定义。但谁会信我们的,给出来也根本无法影响到计量界哦!你说是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2 0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15-1-11 16:52
非常感规版如此重视我的该话题!一而再地以较大篇幅,纠正我们存在的问题,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

  我赞成“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被测量测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测量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的说法,这个说法是非常清晰的。
  “当得到的测量结果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测件的重量以约95%的概率在(500±1)g区间内,……”的说法是有缺陷的,500g是测量结果,但U=1g不是误差,也不是误差范围,而是不确定度。m=500g,U=1g(k=2)说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说测量结果为500g,第二件事是说测量结果500g的可信性在k=2时是1g,把测量结果m=500g与一个既不是误差,也不是误差范围,并不表述准确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表述一个准确性“区间”(500±1)g是不妥当的。U是真值存在的区间半宽,Δ是测量结果存在区间的半宽,U只能与约定真值连接在一起构成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Δ只能与测量结果连接在一起构成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将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连接在一起,或将约定真值与误差Δ连接在一起构成区间犹如“拉郎配”或“风马牛”是“不相及”的。“被测件的重量……在(500±1)g区间内”的说法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是属于概念混淆的错误。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12 2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12 20:32 编辑

-
                                    “不确定度定性说”的来历              
-
                                                                                                       史锦顺        
-
(一)评论规矩湾与刘彦刚的帖子               
【规矩湾】:   
      (不确定度论)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给出数值”的说法(史锦顺的说法)是找错了对象,“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是JJF1001的规定,不是不确定度的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术语规定与不确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师提到的计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准确度”,是对国家技术法规JJF1001的违背,也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存在与否没有丝毫关联。
-
【刘彦刚】:   
       该(规矩湾)帖子我是将其复制下来,用小四号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来后认真拜读的。真的很佩服!什么问题你都能一分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确的道理。
-
【史评】   
       学术讨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事实是客观存在,谁也不该歪曲。历史事实,特别是有国际文件、又有中国的文件可查的历史事实,怎能随意歪曲?不知道,就承认自己不了解情况,人们是可以谅解的。但对有文件可查的历史事实,自己不认真去查,却凭空编假话,这有什么意思?理论问题一时理解不了,可以慢慢理解,慢慢提高,不足为怪;但编假话,就是故意违反事实了。我真想不明白,规矩湾先生到底是真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编假话?
       更让人惊诧的是,好学而谦虚的刘彦刚,竟然对规矩湾的“假话”很佩服。我和规矩湾的辩论有4年了,都是他的帖子压阵。我不是服他,而是我认为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反正帖子挂在那里,是非曲直,要由众人来判别,更要由历史来考验。刘彦刚很信服规矩湾,这有他个人的自由,但如此信任假话,可不是好兆头。规矩湾的误解,影响着不少人,规矩湾应自重。
-
       我多次指出:说“准确度是定性的”,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准确度一词,从来都是定量的,这是历史事实,这是测量计量的实践,更是广大计量工作者的常识。推行不确定度论之前,有哪本书、有哪篇文章、又有哪个文件说过“准确度是定性的”这种毫无根据的话呢?没有!不确定度诞生前,任何人也没必要说这种话。“准确度定性”一说,是不确定度论出世时为贬斥误差理论、为自己的登台找借口、为自己的立足找根据,才造出来的。否定准确度的定量本质,目的就是用不确定度代替人们常用的准确度。因为不否定准确度,就没法推行不确定度。诬陷准确度,是不确定度论的历史性的罪过。这个罪过属于不确定度论炮制者,是推行不确定度论的VIM2(不包括VIM1),以及GUM、NIST NT1297。规矩湾把这个历史责任赖在中国的计量规范上,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不公平的。
-
(二)不确定度论的劣行         
【“准确度定性说”的诞生史】   
       [1]《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名词》(VIM第一版,1984。于渤、杨孝仁、刘智敏译本)
       3.05 测量准确度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的一致程度
       注 应注意避免用术语“精密度”代替“准确度”。
-
       [2]《JJG1001-91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条款整个复制,未删节)
       (当时计量规范与检定规程序号混编。此处的JJG1001,就是JJF1001)
       134 测量准确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
       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注:
      (1)测量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
      (2)准确度又称精确度。
-
       VIM第二版(1993),第一个说“准确度是定性的”,随即有GUM1993,NIST NT1297引用。GUM与NIST NT1297 都说得很清楚,因为已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因此以前用准确度的地方,都要称为不确定度。这正说明,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就是为了用不确定度来代换。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解释》(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编,2000)一书,对“准确度定性说”的来源说得更清楚(26页5.5条)。
       “对历史形成的习惯用语,7个国际组织在1993年规定,沿用的准确度只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或接近程度,只是一个定性概念,不宜将其定量化。……准确度不宜与数字直接相连。若需要用数字表示,则可用不确定度”。
-
【史评】      
       由以上历史文件可以看出,1993年推行不确定度之前,国际文件VIM第一版、我国的JJG1001-91都说准确度是定量的。《JJG1001-91》说得十分具体:“测量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就是说,推行不确定度以前,准确度就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结果。全世界的测量计量界,所有的测量仪器,所有的计量标准,都是这样确定指标的,也就是说,准确度都是定量的。1993年,为了推行不确定度才规定“不确定度是定性的”,目的是把人们习惯的准确度,换成不确定度。这个规定,是国际不确定度工作组的规定,是不确定度论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矩湾说是JJF的规定,是违反历史的。《JJF1001-1998》确实采用了VIM1993年的规定,但只是“翻译”“引用”“等同采用”而已;JJF不分良莠,照抄,是有历史性责任的。错了就是错了,错了还认为必须执行,没那个道理。注意,另外还有国家标准、国家计量规范明确规定准确度是定量的。计量院公布一千零八十一个定量的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国家计量规范,符合历史,符合习惯,值得称赞!
-
       不确定度论为了欺世蒙人,为了反对误差理论,有三论:“真值不可知论”、“误差不可求论”和这里讨论的“准确度定性轮”。这三论充分体现了不确定度的三态:欺骗,无赖,霸道。
       1 欺骗
       不确定论的立足点是“真值不可知”。真值不可知是不确定度论的基本理论根据,可是VIM3却说:“不确定度是包含真值区间的半宽”。就是说半宽为U95的区间包含真值。你的区间包含了真值,不就是知道真值的信息了吗?如果真值不可知,你怎能知道包含了真值?既然你能用区间圈住真值,而区间又可以无限地缩小,不就是可以知道真值吗?这样,你出世时说的“真值不可知论”不就是骗人吗?
       2 无赖
       不确定度出世的第二个理由是“误差不可求”。当初,人们以为不确定度论一定有误差理论所不能的高招,不求误差而能评定不确定度。后来才逐渐弄明白,原来评定不确定度要靠误差理论求出的结果。真无耻,你说人家不能求,却偷人家求出的结果自己用,一副无赖相。
       3 霸道
       把本来定量的准确度,硬性地规定是定性的;违反历史常规,不准给出具体数值。真不讲理,真霸道。如此“指鹿为马”,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鸠占鹊巢”,贬斥、压制准确度,原来就是为了逼着人们在该用准确度的地方,都用不确定度。
       霸道一时,你不能永远霸道下去。计量院的一千零八十一个准确度大登殿,就是否定不确定度论的预兆。
-

补充内容 (2015-1-16 08:05):
重要说明:题目应为《准确度定性说的来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2 23: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2011版及其前面的1998版两个版本的《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都明确规定了术语“准确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场合,这一点连史老师也并不否认,JJF1001是术语规范而非不确定度评定方面的规范,说明术语使用场合也不属于不确定度评定方面的技术规范的职责,因此与不确定度诞生与否是没有瓜葛的。
  史老师查到了1991版JJG1001《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这种责任心和科学认真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但我认为即便是1991年JJG1001在定义“准确度”时也还是“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测量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这些说法与现行JJF1001-2011的定义“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间的一致程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过去有个术语“精确度”,也是“测量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所以1991版的注2说“准确度又称精确度”,而因为“测量准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无法定量只能定性(请注意综合不是合成,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性质完全不同,无法合成,只能综合),因此“精确度”也是一个无法定量的术语,既然“准确度又称精确度”,取消术语“精确度”的定义也就在所难免,现行JJF1001并无“精确度”的踪影。
  为规范精度、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准确度等术语的混淆不清和滥用,VIM的1993版规定了“准确度是定性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VIM是国际上关于计量名词术语的标准《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而非不确定度评定标准,VIM与不确定度是否诞生无关,不确定度标准也无法左右VIM的制定和修订,作为不确定度评定标准GUM在1993年刚好诞生,它既然是计量基础理论和标准,就不能不遵守国际计量名词术语的规定,不得不认可和遵守“准确度”术语只能用于定性的场合的规定,将术语“准确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场合功过打在不确定度身上,的确是有失公允。
  同样的道理,因为误差的客观存在,只要有测量就必有误差,因此通过测量获得被测量真值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真值不可知论”,这都是误差理论的精髓,而非不确定度理论提出,不确定度评定理论无非是采纳了误差分析理论中的这个结论,又怎么能够说“真值不可知论”是不确定度理论的欺骗、无赖和霸道呢?真值既然不可知,测量结果如何与真值相减呢,误差不可知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
  但,所谓的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知,这都是误差理论的纯理论定律,在应用科学中真值是可以用相对测量结果而言更为准确的另一个测量结果近似替代,人们称之为“约定真值”或“参考值”。约定真值和参考值虽然并不符合真值定义,但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却是实用的,不确定度理论也并不反对这个观点。
  不确定度理论只是在承认误差理论所说的“真值不可知”基础上,提出了可用测量过程的全部信息按规定的方法估计出真值所在区间的半宽。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解决这个半宽的来源都有哪些,这个半宽的估计方法,这个半宽如何表述,这个半宽有什么特性,这个半宽的用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不确定度理论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自从诞生后就充满了活力,很快就得到了国际科技领域八个著名组织的联名发布,如同在计量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使平静的误差理论一家当家的局面顿时沸腾起来。我认为,这个沸腾的局面肯定会还要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深入学习和推广,不确定度理论将不断完善和成熟,到了那个时候相信大家会接受它,自觉应用它解决测量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3 2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