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与鉴别(3)
——测量与计量的分工
-
史锦顺
-
1 测量 量是时间、空间、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 测量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以确定待测量与选定单位的比值,此比值与单位的乘积就是待测量的测得值。 测量过程包括:被测量信息的获取,与标准量的比较,计数与计算,输出测得值。 测量的要义,一是比较,二是标准。测量要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必须有机内量值标准,能实现比较。测量仪器的主要指标:量程、分辨力、误差范围(准确度)。 - 2 计量 计量是保证测量准确的社会活动。 计量的职能是:定义量的单位;建立基准,复现单位的定义值;建立标准体系,传递量值,保证全国量值的准确一致。 基准的量值是国家准确度最高的量值。通过各级计量标准,将基准的量值传递到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指标在生产时形成,由厂家承诺,在计量时被公证。测量者根据准确度要求而选用测量仪器。用户的测量仪器必须按时向计量部门送检,这称量值溯源。经检定合格的测量仪器,有明确的公证过的误差范围指标。于是,用测量仪器测量,测量者在取得测得值的同时,也就知道了测量的误差范围。 - 3 计量体制是测量准确的保证 测量计量都要求准确。 计量的宗旨是保证测量的准确。 测量计量的三个场合:研制、计量、测量——总之,一以贯之的要求是准确。 人类社会的计量体制,把仪器的生产、仪器的计量、仪器的应用,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来保证应用测量的准确性。实现这一点,要有能贯穿三个场合的统一的准确性表征量。在历史上出现的误差范围、极限误差、准确度、准确度等级,都很恰当。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二字有局限性,但在“不确定度”的高压下,成为折中的选用,也还可以。 - 4 忽视计量铸大错 同以上各术语比较,最不好的术语是“测量不确定度”。它仅着眼于测量,必加的“测量”二字,限制了它在研制与计量场合的应用。且由于它是“被测量本身的随机变化”与“测量仪器随机误差”的混沌体,就是在测量这一个场合,也概念不清、结果混淆。 不确定度是什么东西?定义是分散性。这就丢掉了大头系统误差。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又说是“包含真值区间”,不确定度论的立足点是认为真值不可知,这里的真值又是怎么包含的?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莫名其妙。 - 细究不确定度论的思路,就是无视计量的存在,不懂计量标准在测量计量活动中对准确性的保证作用。 - 测量的随机误差容易认识和测量,对常量重复测量20次,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就是了。而认识、确定系统误差,必须有标准。 计量的工作内容,本质就是测定误差范围。没有计量标准,“评定”是不能认知系统误差的。在没有计量标准的情况下,“评定”是句空话。 - 不确定度论的评定,不提计量标准,无视计量的存在,是歧途。 - 不确定度评定是胡混。不确定度论是伪科学。几个美国人提出个错误主张(国际计量委员会1993年第一次投票,共18票,16票反对),中国人不必跟着瞎吆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