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22|回复: 68

[概念] 这个评审意见实在太混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武汉大学 叶晓明

    我在论文《The new concepts of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国际测量学联合会(IMEKO)旗下的Measurement杂志) 给出了一种误差无类别测量理论体系的思维,这一思维最核心逻辑简单介绍如下:
    误差的概念定义是测量结果与其真值之差。因为测量结果是唯一的,真值是唯一的,所以测量结果的误差是个唯一的未知的恒差。
    对于一个(基于多余观测或单次观测的)最终测量结果来说,这个恒差由二部分组成:1、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所谓随机误差,也是恒差。2、数学期望与真值之差---所谓系统误差,还是恒差。总误差等于二者的代数法则合成。
    因为所谓随机误差和所谓系统误差都是未知的恒差,根本就没有任何性质差异,没有性质差异自然就没有性质分类!
    这个恒差论是完全对立于现有测量理论的随机变化论的,即,在申请人看来,现有测量理论的误差分类学说是个错误的理论,误差分类定义以及精度、准确度、精确度概念(相关测绘学教科书的概念解释后附)都应该废除。
    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所谓随机误差)的标准差由当前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给出,数学期望与真值之差(所谓系统误差)的标准差由其上游测量给出,这样测量结果总标准差自然等于它们二者按概率法则合成,这个总标准差就是不确定度(这也就对不确定度概念赋予了更明确的含义)。
    新理论和现有理论的思维逻辑差异对比如图1。
逻辑对比.png
    本希望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完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可是,我们的基金评审专家不干了,洋洋洒洒给出一大堆否定意见,申请被否决了。基金评审专家当然应该不是一般水平的专家,这意见的混账程度几乎让人暴跳,这么高等水平的评审意见干嘛不拿出来分享呢?
    评审意见的论点是“申请人对现有测量误差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全面,对误差理论中的相关概念理解是碎片性的,因而产生了颠覆现有理论的错误想法。”“该项目立项基础很难被接受,不建议资助。”而支持这一论点的理由分为5点:
1、该项目认为目前测量概念繁多复杂,由此提出所谓的"基于误差无类别哲学的测量概念体系的构建"。
2、现有测量误差理论本来就认为有些误差在一种条件下可看作系统误差、在另外的条件下可能可以看作偶然误差,这没有问题。
3、真值的测量是在不同误差量级下实现的,比方说用线纹米尺测量定的长度,精度是在0.1毫米量级,用这一精度来校对30米或50米钢尺时,其长度可看作真值,它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这种做法不存在逻辑矛盾。
4、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是一个恒差,这是对的。但这个恒差到底有多大?这个大小在不同数值上的概率是不同的,服从一个分布,这就是它的随机性。
5、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综合评价测量结果是测量常识,很难认定是革命性进步。

    对于这个“有因有果”的意见,没看过申请书的人当然不会看出它有什么问题,现在该由我来对它做出响应了。
1、关于“该项目认为目前测量概念繁多复杂,由此提出所谓的"基于误差无类别哲学的测量概念体系的构建"
    这个说法实际是对申请书的歪曲!
    申请书摘要的第一句话就是“现有测量学理论存在着诸多逻辑和哲学上的麻烦,以至于测量概念繁多混杂”, 这就明确表达了“误差无类别哲学的测量概念体系的构建”的提出理由是因为“现有测量学理论存在着诸多逻辑和哲学上的麻烦”,而不是因为“测量概念繁多复杂”。“测量概念繁多复杂”只是逻辑哲学麻烦的一个结果。第6页12行也明确表达了“只有在一种误差无类别的哲学认识上重新构建测量学理论,所有逻辑麻烦才能迎刃而解”。评审意见对文字进行移花接木来实现对申请书的歪曲,这实在太**!
    逻辑麻烦主要是指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精度/准确度概念实际上并不对应,与理论逻辑自相矛盾(申请书第7页第11行)等;哲学麻烦是指同一误差被不同测量领域赋予不同类别,给予不同待遇(申请书第9页倒数11行),以至于精度和准确度概念纠缠不清。存在逻辑自相矛盾和哲学麻烦的理论不符合基本科学精神,当然需要推翻。
    误差无类别的哲学认识论则是基于申请人的研究发现:误差都是恒差都遵循随机分布,误差实际上没有系统/随机类别之分(申请书第13页倒数第3行)。而这一新的核心学术观点还是该评审人实际理解而且同意的,见后续第4条说明。
2、关于“现有测量误差理论本来就认为有些误差在一种条件下可看作系统误差、在另外的条件下可能可以看作偶然误差,这没有问题;
    这个说法实际也是对申请书的歪曲!
    1)、的确有少数教科书上有这种“条件类别论”,但是,这种“理论”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被主流学术界认同,这只是少数学者的一家之言。
    因为,根据现有测量理论的概念逻辑进行推理,这种“理论”必然导致:误差“在一种条件下是遵循随机分布、在另外条件下是不遵循随机分布”、“在一种条件下是随机规律、在另外条件下不是随机规律”、“在一种条件下是精度(precision)、在另外条件下是准确度(trueness)”。但事实上,谁都知道主流测量理论从来没有这些意思表述,测量学名词概念术语(无论国际、国内计量规范还是测绘行业规范等)也从来没有精度、准确度相互转化等类似意思表达(这些分析请见申请书第7页倒数第7行和论文《误差理论的新哲学观》)。正是因为这种“理论”没有对测量概念逻辑解释产生影响,申请人才把它定位为“一家之言”而不是一种主流理论流派(申请书对几种主流理论流派的归纳见申请书第6页之图1)。
    就是说,现有理论的主流并不认同这种“条件类别论”,“本来就认为”根本就不是事实。这些显然只能说明评审人自己“对现有测量误差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全面”,也同时说明现有测量理论的思维的确很混乱。
    2)、评审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条件类别论”实际陷入了新的逻辑困境:误差如何在“遵循随机分布”和“不遵循随机分布”之间转化?精度(随机误差)和准确度(系统误差)如何相互转化?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这种转化?精度和准确度相互转化的理论后果是什么?这岂能说“没有问题”?
    3)、“本来就认为”字眼实际是强词夺理、混淆视听,其本质是把申请人的误差无类别论也歪曲成“条件类别论”,误导基金委以为申请人的理论“本来”就存在于在现有理论之中。
    ①新理论已经明确批判“条件类别论”的哲学本质是盲人摸象(见申请书第9页倒数第11行及申请人论文),认识论根基都有问题岂能说“没有问题”?大象的真实外形能够因为不同观察“条件”来回转化吗?
    ②申请人的误差无类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误差都是恒差,不仅在“在一种条件下”遵循随机分布,在其他任何条件下也同样都是遵循随机分布的,不存在不遵循随机分布的误差,误差没有系统/随机之分等等。这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条件类别论”的。
    ③而更重要的是,评审人对申请人的这一最核心最根本的新观点实际也是理解和赞同的,见后续第4条说明。评审人不仅理解赞同申请人的核心思想,而且明明白白知道申请人的误差无类别论完全对立于现有测量误差理论,却还要强行说“现有测量误差理论本来就认为”如何如何,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把申请人的误差无类别理论歪曲成现有理论中“本来”就有,以此“证明”申请人“对现有测量误差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全面”,这实在叫申请人难以吞咽。
3、关于“真值的测量是在不同误差量级下实现的,比方说用线纹米尺测量定的长度,精度是在0.1毫米量级,用这一精度来校对30米或50米钢尺时,其长度可看作真值,它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这种做法不存在逻辑矛盾;
    1)、这段文字是无中生有、是自说自话、是给申请人强加罪名。申请书中从来就没有讨论过这一案例,更没有说过这种情形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申请书所指的现有理论的“逻辑矛盾”是指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精度/准确度概念实际并不对应,见申请书第7页第11行。
    2)、评审人自己引出的这段文字本身也暴露出其思维逻辑混乱,恰恰说明评审人自己“对现有测量误差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全面”、“碎片性”:根据精度概念的逻辑,“精度是在0.1毫米量级”仅仅是说随机误差,不涉及系统误差,凭什么完全不论准确度评价(系统误差)仅凭“精度”而断言“其长度可看作真值”?
    所以,这段文字除了能证明评审人自己对测量概念的一知半解外,什么也证明不了。
4、关于“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是一个恒差,这是对的。但这个恒差到底有多大?这个大小在不同数值上的概率是不同的,服从一个分布,这就是它的随机性;
    这个看法说得太好了!这本来就是申请人所提出新理论的最根本最核心思想的出发点(见申请书第13页倒数第3行),误差都是“恒差”,恒差又都服从随机分布,这样误差根本就不存在是否遵循随机分布的系统/随机分类。这一“恒差”论和现有理论的随机变化论是完全对立的!既然评审人也理解也同意申请书的最核心观点,为何又要反对申请书?既然理解恒差论,为什么不沿恒差论的逻辑继续推理下去?不会逻辑推理吗?(图1给出的就是二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推理过程。)
    通过赞同申请人的恒差论“是对的”来“证明”申请人“因而产生了颠覆现有理论的错误想法”,这样的证明“逻辑”简直就是个奇葩!!!
5、关于“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综合评价测量结果是测量常识,很难认定是革命性进步。
    1)、这又是自说自话,申请书中从来就没有“综合评价”是“革命性进步”的意思表达。申请书中“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请见第18页倒数第17行,白纸黑字就在那里摆着。评审人不应该老这样脱离主题、无中生有、为反对而反对。
    2)、评审人的这段文字本身实际也是认同申请人的所有误差合成评价的。
    3)、评审人既然有这个“综合评价”“常识”,为何又有前边的“精度是在0.1毫米量级,用这一精度来校对30米或50米钢尺时,其长度可看作真值,”说法?“精度”是“综合评价”指标吗?这样前言不搭后语不是反而把自己表现成了思维无逻辑性、“碎片性”吗?
    可以看到,评审意见完全没有逻辑性,基本可以说是东扯西拉。5个理由中,第1、第2个理由是对申请书歪曲,第3、第5个理由是捏造事实、无中生有、自说自话,第4个理由还是对申请书核心学术思想的赞同!没有一个理由能证明意见的论点。所以,说它是一个混账意见一点也不为过!
    我就不明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怎么会给出这种混账逻辑的评审意见?!哪有这样瞎胡闹的?
    我没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没有精力财力和心情再为这种破事继续跟您们扯淡了,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利用这免费的网络空间来推广一下我的学术思想,也算是把我和保守学术势力之间的艰难斗争经历记录下来。所以,我尊敬的不知尊姓大名的评审专家,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对您的伟大意见做出回应了。
    另外,下面图片是测绘学教科书中的精度、准确度、精确度概念表述(跟计量术语名词不同但概念内涵一致,测绘精度是计量的精密度,测绘准确度是计量的正确度,测绘的精确度是计量的准确度),敬请尊敬的评审专家好好看看“精度”是否是“综合评价”指标,也请仔细看看哪里有精度、准确度不同“条件”进行相互转化的意思表示。

精度准确度精确度.png
发表于 2016-9-29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伟群 于 2016-9-29 16:43 编辑


就此图而言,本人看法如下,不对的地方请海涵:
左图中平差后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是随机变化的、离散的有如下理解:
1.如果讲的是一种理论方法,当然”平差后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是随机变化的、离散的“,这是因为测量结果理论上不会都相同;
2..如果讲的是一个实测结果,当然平差后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就某一具体测量结果而言,不会再变化;

有的人选取了1,有的人选取了2,角度不同而已,但由此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念,不敢苟同,原因如下:
1.理论上1蕴含了2,2只是1的特例;
2.误差的分类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换言之,其分类的目的是寻找不同测得值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方便后续处理;
3.两个测得值孤立地来看,与真值都是恒差;但是统计地看,与真值有共同的恒差,还有除了恒差之外的差值。而这种区别,并不会只是因为孤立地看,或具体地看就会消失。



发表于 2016-9-23 17: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肯定老师的研究精神,这点是很令我佩服的。
其次说说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从过去的经验表明,理论要想被广泛承认通常需要实验的验证。所以呢您不如从实验验证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这个理论来说,首先应当说明过去的理论在过去的工程实践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您要举出具体的公认的案例来(公认也就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问题,最好是在有人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少数人觉得有问题不算问题)。然后您在说明如何用您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并用实验证明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7: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9-23 17:37
首先要肯定老师的研究精神,这点是很令我佩服的。
其次说说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从过去的经验表明,理论要想 ...

问题太多了,只是大家都不觉得。譬如:这个评审人一会“精度”、一会“综合评价”。
发表于 2016-9-26 1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6-9-27 1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大家的评论~~~~~
发表于 2016-9-27 14: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颠覆即错误~哈哈~
发表于 2016-9-27 19: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感同情。现在确实如作者所言,太混乱。
发表于 2016-9-27 22:1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都看不到?
发表于 2016-9-28 11: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讨论,不该神秘化。
发表于 2016-9-28 15: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回帖都不让看,只能作者本人可见。是怎么回事?
发表于 2016-9-28 19: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大家的回复都看不了?
发表于 2016-9-28 23: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仅见叶文不见其他,还是论坛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求版主修改为回帖开放。
发表于 2016-9-29 08: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跟帖看不了?
发表于 2016-9-29 1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办事,首先这“事‘必须得有”卖点“,能”打动“评审人;其次,还必须得有“中国式智慧”;最后,还必须讲究”双赢“。

否则什么平台、什么项目、什么课题都不会给你批的。
发表于 2016-9-29 13: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水平有限,没完全看明白楼主的主张,但如果像楼主图1所主张的,用不确定度来替代误差,确实是颠覆了我的观念。
个人理解,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即[不确定度的值]与[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这两者无直接对应关系。
但目前的现实情况也如楼主所说的那样,各种概念纷繁复杂,对不确定度的理解也分成很多派别,我个人也支持简化统一,便于实际操作。、
至于专家的评审意见不好评判,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2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群 发表于 2016-9-29 16:29
就此图而言,本人看法如下,不对的地方请海涵:
左图中平差后测量结果与数学期望之差是随机变化的、离散的 ...

我先提示您:所谓系统误差也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它的上游的测量者经过一番平差处理后剩下的残差(恒差),也有标准差。您为随机误差的离散辩护的所有理由(先不论您的理由恰当与否)对系统误差同样适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23: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silver 发表于 2016-9-29 13:49
本人水平有限,没完全看明白楼主的主张,但如果像楼主图1所主张的,用不确定度来替代误差,确实是颠覆了我 ...

不确定度和误差是二个决然不同的概念,不存在替换问题。

我的主张是误差不存在系统/随机类别之分,也就没有精度准确度之分,精度准确度精确度应该作废。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2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 发表于 2016-9-29 11:46
在中国办事,首先这“事‘必须得有”卖点“,能”打动“评审人;其次,还必须得有“中国式智慧”;最后,还 ...

我认为主要还是评审人的认知能力,毕竟都是被传统洗脑过了的,我自己都用了近10年时间才把许多细节梳理清楚。
发表于 2016-9-30 0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伟群 于 2016-9-30 09:01 编辑
yeses 发表于 2016-9-29 22:56
我先提示您:所谓系统误差也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它的上游的测量者经过一番平差处理后剩下的残差(恒差), ...


您混淆了两类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定义非常明确,就是期望与真值的差;随机误差也很明确,就是测得值减系统误差减真值;
2.  实践上,由于无法准确获得误差,也无法准确获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因此使用了近似值代替真正的系统误差(即系统误差的真值),严格点讲应该是给出了系统误差的范围。
3.  后来有牛人发现,实践中这种近似代替或给出范围,有问题啊,不严谨呀,就使用了不确定度的概念,说系统误差的真值在一定概率下处于某个范围之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hblgs20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9-30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争议才会有进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16-9-30 11: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不如举些列子,完整的写出现有的一些测量结果如果用这个新概念理论该怎么表达?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19: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16-9-30 20:00 编辑
崔伟群 发表于 2016-9-30 08:45
您混淆了两类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定义非常明确,就是期望与真值的差;随机 ...

您是在讨论已知误差和未知误差的分类问题吧?我可没有这个意思哟。

您说的近似值实际是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测量结果,根本就不应该再叫做误差,更不应该叫系统误差。谁都知道获得了误差值就必须做修正,一个误差值直接修正,多个误差值则按一定的准则修正。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最终测量结果(该修正的该平差的都做完了)的未知的恒定的误差究竟有没有类别之分。注意,我的逻辑对比图中特别强调了“平差后”字眼!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9-30 11:26
叶老师不如举些列子,完整的写出现有的一些测量结果如果用这个新概念理论该怎么表达? ...

结论实际很简单,就是将精度准确度精确度概念废弃,测量理论统一在一种以误差无类别哲学解释的不确定度概念之下。现在人们因为被误差分类学洗脑,对废弃误差分类理论难以接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5 22:09 , Processed in 0.0781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