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统计模型”

[复制链接]
njlyx 发表于 2017-1-24 2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统计模型”——
“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统计模型”_p1.png
“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统计模型”_p2.png
“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统计模型”_p3.png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5 1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25 11:42 编辑

直接测量的测量结果报告(简)_p1.png

直接测量的测量结果报告(简)_p2.png
更正:   第2幅 (2)、(3)中的“各次”更正为“N 次”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26 21:55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1-25 11:28
更正:   第2幅 (2)、(3)中的“各次”更正为“N 次”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史锦顺
-
1 区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是必要的、正确的
       在先生的表达中,将误差区分为系统误差(即误差的平均值u)与随机误差σ,是正确的。不确定度理论(包括某些现代误差理论著作)把系统误差当随机误差处理,是错误的。先生的表达法,符合客观规律。望先生能贯彻始终。
-      不确定度的区间形式为:     
                    [-kσ,+kσ,]                                                                (1)
       而先生的区间形式为:
                    [u-kσ,u+kσ]                                                                (2)
       我认为:(1)式必将混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弊病多多。先生的(2)式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只在已知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对应校准点),可表达。如果仅是知道仪器的性能指标值MPEV(99%以上的情况如此),还是应该直接表达为
                    [-MPEV,+MPEV]
-
2 关于两类测量的划分
       先生的表达,有量值系列Xi;
       测得值系列 Mi;   (M代 x^,帽子在上打不出)
       必然形成“对象的随机变化”与“仪器的随机误差”相混淆的问题。表达也就十分困难。例如σ是否除以√N,就没法抉择。N次测量,随机误差的表征量是σ,而被测量的随机变量的表征量是单值的σ。
-
       一些精密测量,例如频率稳定度测量(在多普勒测速中极为重要),必须是统计测量,即要求测量仪器的随机变化(随机误差)远小于被测量的随机变化。
                    σ< σ/3                                                                  (3)
       因二者都是随机的,合成取“方和根”,“σ/3”对合成结果的影响量约为“1/18”,可略。
-
       不确定度理论犯了手段与对象混淆的错误;先生的表达也出现对象与手对的混淆,值得进一步深入考究。
-
3 现实的表达
       现实的情况是:
       第一种,根据任务要求,按仪器性能指标及工作条件要求选用测量仪器。仪器是按指标购买的;按时送检,计量公证了性能指标。用户已知仪器的MPEV。
       第二种,被测量是统计变量,满足条件(3)。
       第三种,经过计量校准,校准证书标明若干测量点上的修正值C(系统误差的负值-β)、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U
-
3.1 基础测量[(被测量的变化可略)
       第一种情况。只知道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MPEV
       测量结果为
                    L = M±MPEV                                                                (4)
-
3.2 统计测量
       第二种情况。
                    L = M±3σ
-
3.3 修正后,仪器的误差范围
       针对第三种情况。
3.3.1 理论
       修正前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辨力误差的合成结果。
                 M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
                 C = -β
                    = - β ± Rβ
       修正后的测得值是
                 M = M + C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C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β ± Rβ
                        = Z ± R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M的误差元为
                 r = M - Z
                      =±Rβ ±3σ±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的误差范围是
                 R = √[Rβ2+(3σ)2+ (分辨力误差)2]
       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Z = M± R
-
       注意:修正后的测得值变了,误差范围也变了。整个测量结果变了!
                 M = M + C
                 R修/单 =√[Rβ2+(3σ)2+ (分辨力误差)2]
-
       对N次测量的测量结果为:
                 M = M + C
                 R修/平 =√[Rβ2+(3σ)2+ (分辨力误差)2]
                 Rβ等于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不确定度U
-
3.3.2 操作
       根据校准证书数据,在已经校准的数据点上,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并进行修正,N次测量的测量结果为:
                 L = M+ C ± R修/平
                       = M + C ±√[U2+(3σ)2+ (分辨力误差)2]
-
       先生的论述是“期待”;
       老史的论述是“实际操作”。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6 23:4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1.  将"测量仪器"的"测量误差"在"两类"之外再加上"分辨率误差"好像没什么道理?

2.  对于"测量仪器",从应用需求的角度,仅有一个"大框"的"误差范围"是不够的,虽然现状可能大多不过如此---只给一个MPEV值。……只有这种"大框",表达单次的"直接测量"结果可能问题不大,但不可能"恰当"处理"合成"问题!--- 除了取"绝对和",就只能人为"规定",无法形成"理论"。……要"合成"有理,至少应有个如本主题贴(3)式的"统计模型",但要"经验解决"相关性问题;  方便应用的是(5、6、7)式的"统计模型",值得期待。

3.  对某个"量"实施多次"重复测量",不宜报告一个笼统的"测量结果"!要具体为"某次量值"、"N次平均量值"、"N次量值的标准偏差"、…。在已知"测量仪器"的所谓"随机(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的情况下,只要重复测量的次数N足够大,就能足够"精确"的获得被测量自身"散布"的"标准偏差"值 --- 2楼的"结果"是"推导"出来的,至少"理论"上可信。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6 23:5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我认的所谓"系统(测量)误差"是有"分布"的!需要用一个"统计模型"(一个"已知"分布形式,两个"已知"的"常数")来表达!………与您只用一个"常量"(已知吗?)表达的思想不同!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7 10:4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关于对"测量仪器"的"校准"----

1.  "校准"不是个"新生事物",自有"统一度量衡",便离不了"校准"。只不过对"校准"结果的"要求"在趋向"精细"而已,基本的(也是原始的)"要求"是:  确定"测量误差"的"宏观值"("总体平均值"、"最佳估计值")[,并加以"校正"]。

2. 现时对"校准"结果的理想"要求"是:  确定"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其中显然包括"总体平均值")[,并对所得的"总体平均值"加以"校正"]。

3.  对于您表达的"校准"结果元素:   β 、 3σ 、分辨力误差、σ平、Rβ (等于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不确定度U校),似乎有点"丰富"!它们与"R仪"是什么关系呢?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7 22:0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春节快乐,新年如意!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8 00: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1-27 22:00
春节快乐,新年如意!


       恭贺新禧!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8 1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28 19:21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1-27 10:43
关于对"测量仪器"的"校准"----

1.  "校准"不是个"新生事物",自有"统一度量衡",便离不了"校准"。只不过 ...

-
【njlyx质疑】
        3.   对于您表达的"校准"结果元素: β、3σ、分辨力误差、σ、Rβ (等于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不确定度U),似乎有点"丰富"!它们与"R"是什么关系呢?
-
【史答】
       校准的操作与校准证书的写法,可以给出的内容包括:
       1)修正值C
                   C = - β                                                                          (1)
       2)校准时的测量不确定度U
                   U=√[(3σ)2 + R2 + (仪器分辨力误差)2]                 (2)
       第1)条,校准证书上必然给出,没有争议。
       第2)条,(2)式中的三项内容没有问题,但合成方法,不确定度理论绕了弯。(2)中的σ是校准中仪器的随机误差,分辨力误差也是仪器的。只有R是校准时的标准器的性能。
-
       在我的表达中,修正后的N次重复测量的测量结果为
                 L = M + C ± R修/平
                       = M + C ±√[U2+(3σ)2+ (分辨力误差)2]            (3)
-
        修正通后,单次测量的测量结果为
                 L = M + C ± R修/单
                       = M + C ±√[U2+(3σ)2+ (分辨力误差)2]                    (4)
-
       1)修正后的测得值,多次测量是M + C;单次测量是M+C.
       2)修正后的误差范围,有校准时的误差范围(现在是U,按从前的老规矩是R),这由校准证书给出,没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3σ)是测量中N测量的随机误差范围。而分辨力误差,是仪器的,与校准中相同;但作用是两次。(3)式中的显示出的σ对应实际测量中的测量次数;而隐含在U中的σ对应校准时的测量次数。(3)式中根号下的后两项,现在的不确定度理论,没有明确的表达。
-
       3)先生问:这些量与R的关系。
       我的回答是与原指标没有关系,而表达了修正后的仪器性能。

       校准,是对仪器指标R仪/指标的一定意义上的否定。
       修正,对单值量具是完全可行的。但对测量仪器,修正行不通。校准证书只给出几个到十几个测量点的修正值,同量程的几十万测量点比较,杯水车薪。
       仪器的研制、生产、交易、应用测量,其立足点是误差范围指标值。仪器的型号、规格的多样性,人们有选择的便利,何必修正?合格仪器不必修正;不合格仪器就该作废,修正算什么?
       研制的先进性、生产的质量保证、计量的公证、应用的选择与测量结果的表达,着眼点都是仪器的性能指标值。
       性能指标值,是仪器立世的根基,岂可轻易否定?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8 20: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28 21:22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8 18:58
-
【njlyx质疑】
        3.   对于您表达的"校准"结果元素: β、3σ、分辨力误差、σ、R (等于校准证书 ...


【1】 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 所给(1)式中“β”  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β是被校测量仪器在各“校准”点上“系统(测量)误差”的“(校准)测得值”? ——有若干个!  
          还是上述那“若干个”的平均值?——只有唯一的一个。

【2】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2)式中“U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待上述两问题辨明白,才好论后文。

注: 之所以盯着“多点校准”的情况,一因大量“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都不是“单点”,对其实施
“校准”通常会是“多点”;二则因您“断然否认”基于“多点校准”实施“修正”的可能性(其实只是您没做过此类工作而已,很多其它人是在大量做的!....待您对上述问题有了明确答案,我将试着告诉您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进行“修正”的。)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8 2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28 21:21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8 18:58
-
【njlyx质疑】
        3.   对于您表达的"校准"结果元素: β、3σ、分辨力误差、σ、R (等于校准证书 ...


对于非量载体的一般“测量仪器”(譬如数字万用表、游标卡尺、压力表、...),实施“校准”的校准系统(或校准方案)大体可分为两类——

1.  所用“标准器”本身就是量载体,譬如标准砝码、标准量块之类,让被校“测量仪器”对“标准器”所“载”的“标准量”进行直接测量,....完成“校准”。
     
      此时可能引起“校准”误差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1.1)“标准器”(“标准量”)的“误差”;
     (1.2)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测量“标准器”(“标准量”)时,两者的“接口方式”与该“测量仪器”的申明使用方式有“误差”。
                ....通常情况下,这(1.2)因素是完全可略的。


2.  所用“标准器”本身也是一套非量载体的“测量仪器”,只不过它已然成为“标准”(——其“测量不确定度”等计量性能指标“已知”、且符合“标准”要求),让被校“测量仪器”与这“标准器”对同样的“被测量”进行直接测量、比较相应的“测得值(示值)”,....完成“校准”。
     
      此时可能引起“校准”误差的因素主要也是两方面:
     (2.1)“标准器”的“测量误差”;
     (2.2)被校“测量仪器”“标准器”在校准测量时,两者与那个同样的“被测量”之间“接口方式”的“误差”——两者在各自给出自己的“测得值(示值)”时,实际对应的被测量值并非完全一致!
        ....通常情况下,这(2.2)因素很可能是不可忽略的!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9 09: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29 10:06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1-28 20:37
【1】 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 所给(1)式中“β”  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

-
【njlyx问】
       [1]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1)式中“β”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β是被校测量仪器在各“校准”点上“系统(测量)误差”的“(校准)测得值”? ——有若干个!  
       还是上述那“若干个”的平均值?——只有唯一的一个。
-
【史答】
       高档次的精密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值,都是随着测量点而变化的。
       数字电压表(类似的电流表、电阻表、功率表)的性能指标的表达式为
              R仪/指标= a X + b
       校准时的系统误差的测得值“β”,等于被校仪器的平均示值减标准的标称值,必须逐点给出,就是每个测量点给出一个修正值C(-β),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说过,仪器的测量点几十万个,校准给出少数点的修正值(当然是各点不同的),是杯水车薪。(怎能说成“若干个的平均值”?)
       如果引进一项修正本身的误差,就是临近点修正值的“替代误差”,那样,可以弥补一下“校准点”不可能过密引起的尴尬局面。可惜,当前的样板评定还没有这种分析。样板评定还没有的东西,你那所谓的“很多其它人是在大量做的”,能对吗?在没有规定校准点密度、没有计入“替代误差”的大背景下,修正有多大可信性?
-
       对非单值量具的测量仪器来说,即使低档次的测量仪器,通常也没法给出单一的“修正值”。这里根本原因是,对不同的量值点,“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是不一致的,不同量值点,一个相同,另一个必不相同。就是说:对两个不同的量值点,若绝对误差相同,则相对误差必不相同;若相对误差相同,则绝对误差必不相同。
-
【njlyx问】
       [2]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2)式中“U校”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
【史答】      
       大体是当前“校准样板”的作法:U是校准所用标准的误差范围、校准时被校测量仪器的3σ及分辨力误差三项的合成结果。(应着眼于范围,分辨力误差是加减一个字。)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9 11:2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9 09:54
-
【njlyx问】
       [1]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1)式中“β”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对"测量仪器"的"校准"及相应的测量误差"修正"不是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产物,您将"校准"/"修正"与"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样板"拉郎配应该没什么"道理"!

对于"多点校准"的"结果",人们大致有两种应用方法:  1. 就在各"校准点"附近分别利用相应的"校准"结果进行"修正",(待续)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9 12:1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1-29 11:25
对"测量仪器"的"校准"及相应的测量误差"修正"不是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产物,您将"校准"/"修正"与"测量不 ...

(续前)  这对许多将执行"检测"任务的"测量仪器",是很常见的做法,譬如,将用某游标卡尺"检测"一批公称尺寸为10mm的工件加工是否"合格",便可对该游标卡尺用10mm标准量块进行"校准",然后据此"校准"结果进行必要的测量误差"修正"。

2.  在要求的应用范围内,根据其中各"校准点"的"校准"结果(所谓"系统(测量)误差"的各个"测得值"---也就是您标记为β的那些可能参差不齐的"结果"),"拟合"出所谓"系统(测量)误差"的"已知"部分(---较"粗略"的"拟合"可能只找出一个"常数"量;  较"精细"的"拟合"可能会找出一个随"校准"点宏观参数变化的确切关系,其中包含"常数"量项、还可能包含诸如"一次项"、"二次项"、…的其它确切成份)。 对这些"已知"部分,可在后续测量中加以"修正"。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9 19: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29 19:11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9 09:54
-
【njlyx问】
       [1]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1)式中“β”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njlyx问】
  [2]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所给(2)式中“U”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史答】      
       大体是当前“校准样板”的作法:U是校准所用标准的误差范围、校准时被校测量仪器的3σ平及分辨力误差三项的合成结果。(应着眼于范围,分辨力误差是加减一个字。)
}<<<<

此“答”是将您原(2)式右边的各项由“符号”变成了“文字”!   并不是我此问所关心的“问题”

我关心的“问题”是: U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即,它具体是谁的“范围”?).......对于“多点校准”的情况,您这“U”是只有单独一个(值)?还是有“若干”个(值)??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29 22:0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1-28 21:15
对于非量载体的一般“测量仪器”(譬如数字万用表、游标卡尺、压力表、...),实施“校准”的校准系统(或 ...

量载体型测量器具---"实物量具",   非量载体型测量器具---"非实物量具"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1-31 14: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31 15:15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6 21:37
-
                               对njlyx论述的几点评论
-


不确定度理论犯了手段与对象混淆的错误;先生的表达也出现对象与手对的混淆,值得进一步深入考究。】???

本人2#的表达中,哪里出现被测“对象”与测量“手段”的混淆了?!

001.bmp —— 这些是“被测量”,属于被测“对象”;


002.bmp —— 这些是相应的“测得值”,它们当然与被测“对象”及测量“手段”都有关联;


003.bmp —— 这些是表达“测量”工作完成品质的“参数”,它们只与测量“手段”有关!


直接测量的测量结果报告(简)_p2.png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2-1 10:22 编辑

发重复了,删掉。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2-1 10:24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1-31 14:30
【不确定度理论犯了手段与对象混淆的错误;先生的表达也出现对象与手对的混淆,值得进一步深入考究。[/ba ...



(一)统计测量与基础测量的区分
      经典的认知量值的测量,称“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测量N次,可以缩小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表征量是σ/√N。
       被测量是统计变量时的测量称为“统计测量”,测量的目的是求得统计变量的两个特征量:平均值和分散性。随机变量分散性的表征量是单值的σ,不能除以√N。
-
       在测量操作中,一定要认清:仪器的示值变化,是因仪器自身的随机误差因素引起的,还是被测量的随机变化引起的;前者是随机误差,后者是随机变量。
-
       在频率测量中,区分两类测量,十分重要。多普勒雷达之测速准确度,主要由信源频率稳定度决定。信源频率由晶振控制。以下测量的目的是测定晶振的短期频率稳定度。采样时间为10ms。频标比对器与计算计数器构成的短稳比较系统M,不
稳定性小于1×10-12,可略。在这种测量中,只有“统计测量”才是有效的测量。
-
       有A、B、C、D四台晶体振荡器,稳定度性能为:
            A:~3×10-11
            B:~3×10-10
            C:~3×10-10
            D: ~3×10-9
-
           测量仪器构成        被测对象        测量仪器示值的表征对象         测量类型            表征量
                A+M                     B                             B                           统计测量               σ
                A+M                     C                             C                           统计测量               σ
                A+M                     D                             D                           统计测量               σ
-
                B+M                      A                             B                           基础测量             σ/√N
                B+M                      C                          C与B                           混沌                  无解
                B+M                      D                             D                           统计测量               σ
-
                C+M                      A                              C                           基础测量              σ/√N
                C+M                      B                           C与B                            混沌                 无解
                C+M                      D                              D                           统计测量                σ
-
                D+M                       A                              D                          基础测量              σ/√N
                D+M                       B                              D                          基础测量              σ/√N
                D+M                       C                              D                          基础测量              σ/√N
-
(二)认识正确,还需要行动
       我已说过,先生的理论表达,已有区分对象与手段的含义,是优于“不确定度理论的手段与对象混在一起”的思路的。
       这个认识是正确的;但未说明区分的办法。
-
       1)说:“这些是相应的“测得值”,它们当然与被测“对象”及测量“手段”都有关联”,这说明,还没把两种情况区分开。不区分就有“混沌”的可能。
-
       2)P11  注②,用千分尺重复测量一个钢珠的同一直径,是常量测量,重复测量,测得值的分散性,表明的是千分尺的随机误差,可用σ/√N来表征。
       但用千分尺测量N个钢珠的直径,如果变化量在10微米以上,而此千分尺的误差范围是2微米以下,那就是统计测量了。表明的是钢球直径的随机变化,分散性只能用单值的σ表征,而不能除以√N。
-
       先生没有提出区分两类测量的实验方法;因而也难避免类似于不确定度理论的混淆。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2-1 11:3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19
(一)统计测量与基础测量的区分
       经典的认知量值的测量,称“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测量N次 ...

似乎恰恰是您将二者捏箍的分不清爽了!……您那个不带下标的σ代表什么?--- 好像是"测得值"的"样本标准偏差"吧?将它除以"√N",您以为会是什么呢?……如果不对被测"量"的测量采样方式及所用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特性指标做出适当说明,它就是一团糨糊!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2-1 11:4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19
(一)统计测量与基础测量的区分
       经典的认知量值的测量,称“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测量N次 ...

判断"测得值"的"散布"究竟主要是由"被测量"自身的变异导致?还是主要由"测量手段"("测量仪器")的所谓"随机(测量)误差"引起??……本人2#楼帖后段已做尝试 --- 标准或宜再斟酌,但"方向"应无大错。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2-1 11:4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19
(一)统计测量与基础测量的区分
       经典的认知量值的测量,称“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测量N次 ...

您这"实例",我等电脑上来再仔细学习。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7-2-1 2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2-1 10:19
(一)统计测量与基础测量的区分
       经典的认知量值的测量,称“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测量N次 ...

对您此贴中两个“实例”的感觉如下——
      
A170201简化_1.png

A170201简化_2.png

A170201简化_3.png
csln 发表于 2017-2-2 12: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7-2-2 13:08 编辑

采样时间10ms的频率稳定度的表征不会出现σ/√N的测量结果表征,因为测量系统给出的测量结果就是σ,而不是计数器的测得值f的平均值,这个测量关心的是频率稳定度σ而不是频率的实际值f的平均值
csln 发表于 2017-2-2 1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σ/√N是频率稳定度测量中测量结果σ由于有限次取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3 1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