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讨论:误差与偏差的异同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5-9 15: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9-5-9 16:02 编辑

                                讨论:误差与偏差的异同

                                                                                        史锦顺

(一) 基本知识:贝塞尔公式的推导
《史法测量计量学》摘引
误差计算1 .bmp
误差计算2 .bmp
-

(二)求测量值的平均值与期望值的距离
       令:
                     di = Mi – E     (随机误差)                              (1)
                     νi = Mi – M   (残差)                                   (2)  
       记D是测得值的平均值与期望值的距离
                      D = (1/N)∑di                                                    (3)
       将D平方再开方(史法)。
                      D2 = (1/N2)(∑di)2
                         = (1/N2) [∑(di)2+2∑didj(i≠j) ]
       由于正态曲线(钟形线)的对称性,∑didj≈0。有
                     D2 = (1/N2) (∑(di)2)               (4)
       《史法测量计量学》已证明,如(一)之(7.8式):
                    ∑di2 = [N/(N-1)]∑νi2                         (5)                                                                             
       将(5)代入(4)式,有
                     D2 = (1/N2) [N/(N-1)]∑νi2
                       = (1/N) [(∑νi2 )/(N-1)]
                       = (1/N) σ2
      
得到:
                     D = σ / √N                                   (6)
       (6)是单值的正态分布曲线的结果。

       单值(Mi)的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有下列参量:
       1 测量值系列 Mi
       2 测量值的平均值 M
       3 标准偏差;
       4 平均值对期望值的偏离D = σ / √N;
       5 以平均值为中心、以3σ为半宽的区间包含概率是99.73%.
-

      讨论题: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是随机变量),测量结果的表达,应有那些不同?
-


都成 发表于 2019-5-9 16: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9-5-9 16:49 编辑

请史老就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是随机变量)先各列举五个实例。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5-11 15: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9-5-11 15:13 编辑

-
【史锦顺说明】主文有重要修改,重发如下。
-

                               讨论:误差与偏差的异同

                                                                 史锦顺

(一) 基本知识:贝塞尔公式的推导
《史法测量计量学》摘引
误差计算1 .bmp

误差计算2 .bmp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5-11 15: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9-5-11 15:49 编辑

(接上)

(二)求测量值的平均值与期望值的距离     
       令:
                     di = Mi – E     (随机误差)                (1)
                     νi = Mi – M  (残差)                    (2)  
       记D是测得值的平均值与期望值的距离(统计值)
                      D =(1/N)∑di                              (3)
       将D平方再开方(史法)。
                      D2 = (1/N2)(∑di)2
                         = (1/N2) [∑(di)2+2∑didj(i≠j) ]
       由于正态曲线(钟形线)的对称性,∑didj≈0。有
                     D2 = (1/N2) (∑(di)2)                     (4)
       《史法测量计量学》已证明,如(一)之(7.8式):
                    ∑di2 = [N/(N-1)]∑νi 2 ]                    (5)                                                                                
       将(5)代入(4)式,有
                     D2 = (1/N2) [N/(N-1)]∑νi2
                       = (1/N) [(∑νi2 )/(N-1)]
                       = (1/N) σ2
       得到:
                     D = σ / √N                                                              (6)
       (6)是单值的正态分布曲线的结果。

       单值(M )的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有下列参量:
       1 测量值系列 Mi;
       2 测量值的平均值 M
       3 标准偏差 σ;
       4 量值平均值对期望值的偏离统计值 D = σ / √N;
       5  σ是标准偏差。3σ才是偏差范围。因此平均值对期望值的偏离范围是3D;
       6  以平均值为中心、以3σ为半宽的区间包含测量值(Mi)概率是99.73%;
       7  以平均值为中心、以3σ/√N 为半宽的区间包含期望值(E)的概率是99.73%.
-
       讨论题: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即讲究的对象是随机变量),测量结果的表达,应有哪些不同?


njlyx 发表于 2019-5-12 14:5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由于正态曲线(钟形线)的对称性,∑didj≈0 】?……其中的"求和"范围(项数)有多大?  如果是"无穷大",成立;如果"足够大"(由此"足够大"项数样本值"统计"出的"概率密度"已非常接近那个"钟形曲线"---如果不做"额外"要求,此"足够大"项数不说数千、也可能要大几百!),大概成立; 如果项数只不过平常多见的数十项,若不要求"额外"的条件,是不能成立的!……这个"额外"条件就是:这些样本值之间相互"独立"---"互不相关"。……这些在"概率统计"理论中有明确论断。
15950240181 发表于 2019-5-12 15: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向老师学习中.已经收藏,待慢慢消化.
都成 发表于 2019-5-12 19: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5-11 15:19
(接上)

(二)求测量值的平均值与期望值的距离     


请史老就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是随机变量)先各列举五个实例很难吗?这么久了没有看到。
那好,不举基础测量的了,只举五个统计测量的实例。记得您说计量(检定/校准)是统计测量,举例来看看。
yeses 发表于 2019-5-14 07: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 发表于 2019-5-12 19:28
请史老就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是随机变量)先各列举五个实例很难吗?这么久了没有 ...

常量和随机变量的概念问题还真需要议一议。
都成 发表于 2019-5-14 08: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19-5-14 07:38
常量和随机变量的概念问题还真需要议一议。


这是史老的独家观点,是需要好好议一议,我们一起来。可是五六天过去了连个实例都举不出来,怎么议?

补充内容 (2019-5-14 11:55):
到时也请“njlyx”先生来参议。
njlyx 发表于 2019-5-14 22:0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 发表于 2019-5-14 08:12
这是史老的独家观点,是需要好好议一议,我们一起来。可是五六天过去了连个实例都举不出来,怎么议?

补 ...

如果绝对"较真",所有被测"量"都具有"随机"散布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量值",即都是所谓"随机量"。

如果被测"量"的"量值"散布范围"小"到实用可以忽略不计,便成了具有"唯一量值"的所谓"常量"。

所谓"常量"与所谓"随机量"的"测量"是有区别的--

对于"常量","测量"一次就能得到有用的"测量结果";"测量"多次,可以得到"更好"的("不确定度"更小的)"测量结果";

对于"随机量",只"测量"一次的"测量结果"是没有"用"的,必须"测量"足够多次,才能得到有用的"测量结果"。

无论是"常量",还是"随机量",都可基于多次"测量"而进行"统计"。……不赞成史先生的"基础测量"/"统计测量"分类。
都成 发表于 2019-5-16 1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9-5-14 22:09
如果绝对"较真",所有被测"量"都具有"随机"散布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量值",即都是所谓"随机量"。

...

您说的很对。
关于史先生的"基础测量"/"统计测量"分类我也不同意,三年前就讨论过,他始终坚持,这是他的相关理论的基础,至关重要。这里他又提出了“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即讲究的对象是随机变量)”的讨论,我先让他举几个实例,可不知什么原因迟迟举不出来,要是很难就算了。
njlyx 发表于 2019-5-16 1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9-5-16 16:48 编辑
都成 发表于 2019-5-16 11:54
您说的很对。
关于史先生的"基础测量"/"统计测量"分类我也不同意,三年前就讨论过,他始终坚持,这是他的 ...


      如果不计较“基础测量(被测量是常量)与统计测量(被测量即讲究的对象是随机变量)”(未能理解“被测量即讲究的对象是随机变量”的确切含义?)的“分类”必要性与命名适宜性,讨论【 被测量是“常量”与被测量为“随机变量”时,测量结果的表达,应有哪些不同?】,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在经典“测量误差理论”体系中——

    (1.1)   被测量X是“常量”时,“测量结果”是一个“测得值”D,附加“可能误差范围”E,即 X=D±E

         (1.1.1)  如果只测量1次,“测量结果”为  X=D1 ± Ey,其中,D1 为这1次测量的“示值”,Ey为所用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极值”;

         (1.1.2)  如果“重复”测量n次,“测量结果”为  X=Da ± Ea,其中,Da=(D1+D2+...+Dn)/n,为这n次测量的“示值”的平均值;Ea=√[ Eys^2+(Eyr^2)/ n],Eys为所用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极值”Ey的“系统分量”,Eyr为所用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极值”Ey的“随机分量”——Ey=√[ Eys^2+Eyr^2]; Ea≤Ey。

    (1.2)   如被测量X是“随机变量”,“测量结果”至少要有两个“测得值”: “平均值” Xa 的“测得值”d、“标准偏差”σ的“测得值”s,并附加“它们的可能误差范围”Ed、Es,即
                Xa =d±Ed ; σ=s ± E s。
        这样的“测量结果”必须要多次“重复”测量才能得到!.....如果“重复”测量n次,则常取 d =(D1+D2+...+Dn)/n,为这n次测量的“示值”的平均值;Ed=√[ Eys^2+(Eyr^2)/ n],Eys为所用测量仪器示值误差“极值”Ey的“系统分量”,Eyr为所用测量仪器示值误差“极值”Ey的“随机分量”——Ey=√[ Eys^2+Eyr^2]; Ed≤Ey;  s=√{[(D1-d)^2+(D2-d)^2+...+(Dn-d)^2]/(n-1)}——即n次测量“示值”的所谓“实验标准偏差”;  E s通常忽略不给出。




yeses 发表于 2019-5-17 0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概率论中,随机变量仅仅指其值存在于一个概率区间的未知量,其所有可能取值构成一个随机分布,由数学期望和方差二个参数来表达(当然还有概率密度函数)。当一个随机变量的方差小到为0的时候,它就成了常量。常量是已知量,具有确切的数值。

被测量因为真值未知,所以都是随机变量,即使其值客观上处于恒定状态。

随机变量并不是仅指其数值客观上处于随时间随机变化状态。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1:4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客观存在"与人类"认知"有意搅在一起可能引起很多混乱。……即便不能"绝对"分清(世上少有"绝对"正确的事),也应适当的"实用"区分。……所谓"常量",还是宜以"其客观取值实用近似唯一"为"准",不论人们是否已经"知道"了它的"值"。   "不确定量"与"随机量"是可以有所区分的,前者着眼人们对它的"认识状态",后者表达它的"客观取值情况"。   虽然"绝对"的"常量"并不存在,但"实用"常量不会因为张三还不知道它的"值"而改"性"(在张三眼里,它还是个"不确定量"--不知道它的"值"究竟是多少? 但张三"知道"它的"值"只会是3、4中的某一个,不会早3暮4。)
yeses 发表于 2019-5-17 13: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A知道C的成绩是90分,90分就是常量。
B不知道C的成绩,C的成绩对于B来说就是随机变量,可用C所在班级的全部成绩统计出一个数学期望和方差来近似表达。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5:1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将"随机量"的"样本值"与"常量"混为一谈了……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5:5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知道C的成绩是90分,"C的成绩"对于A而言,是个"确定量";B不知道C的成绩,"C的成绩"对于B来说,就是个"不确定量"; 对于这个"不确定量",B如果知道"C所在班级的全部成绩的统计特征值:数学期望、方差、…“,可由此获得"C的成绩"这个"不确定量"的"概率取值范围",因为"C的成绩"是"所在班级成绩"这个"随机量(总体)"的一个"样本"值。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6:0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评分"完成,"C的成绩"就是一个"常量"了,无关A、B是否知道,它都是90分,不会变成其它分数。除非要"重新评分",它才可能会变成一个"随机量"。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06: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样本值就是常量,90分说破天都是常量。

概率本身就是主观的东西,A知道了90分,概率就是100%;B不知道实际分数,才有概率问题。

用大量已知事件(100%概率)做统计,去评价一个未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论的思维方式。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07: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6:03
一旦"评分"完成,"C的成绩"就是一个"常量"了,无关A、B是否知道,它都是90分,不会变成其它分数。除非要"重 ...

照这个逻辑,真值(测量实施时刻的真值)是常量。

但测量完成后测量结果也是常量,这样误差(最终唯一结果与真值之差)也是常量了。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07: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19-5-18 07:28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9-5-17 15:53
A知道C的成绩是90分,"C的成绩"对于A而言,是个"确定量";B不知道C的成绩,"C的成绩"对于B来说,就是个"不 ...


掌握的资料不同,给出的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评价就不同。

A:测量结果90分,不确定度0分。
B:用全班成绩的平均作为近似测量结果,用方差作为不确定度评价。

样本值都是常量,不可能用不确定的未知量作为统计样本。就是说,过去把统计出的方差赋予每个常量严格说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实际是重新把每个样本看作是未知不确定,但最后导致了一个悖论:最终测量结果---一个确定的常数---其方差不是0---还得把这个常数也重新看作是未知不确定---不然哪来不确定度?测量理论的逻辑纠缠不清了,这就是很多人难以理解不确定度概念的原因!
njlyx 发表于 2019-5-18 11:5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07:04
照这个逻辑,真值(测量实施时刻的真值)是常量。

但测量完成后测量结果也是常量,这样误差(最终唯一结 ...

"常量"是基于"量"的"客观属性"定义的,现行的"(测量)不确定度"是对"量"的"客观属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综合"指标。………"常量"有"(测量)不确定度"很正常---人类由于"认识能力/测量能力"的局限,或不知道这"常量"的具体值是多少?或得到它的一个"测得值"时也不知道相应"测量误差"的具体值是多少?

      当被测量实用近似为"常量"时,什么"量"可能是"随机量"呢?-----"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可能是"随机量",多次"重复测量"时其"取值"(样本值)可能是"随机变化"的,但人们不知道这些"样本值"究竟具体是多少? 相应的 "测得值"也可能是个"随机量",多次"重复测量"时它"取值"(样本值)也是"随机变化"的,人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参差不齐"的具体"样本值"。由这两个"随机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可以"合成"被测"常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此时,"测得值"这个"随机量"也"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这个"随机量"的"相关系数"应该大于0!)---这是"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有"随机误差分量"的情况!

       如果"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没有"随机误差分量",只有"系统误差"分量,那么,当被测量实用近似为"常量"时,便不会出现"随机量"了!……只有两个"不知道确切值"的"常量"---"被测量"、"测量误差",和一个知道确切值的"常量"---"测得值"。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1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9-5-18 11:50
"常量"是基于"量"的"客观属性"定义的,现行的"(测量)不确定度"是对"量"的"客观属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 ...

阅卷完成后90分的客观属性是常量,但B因为不知道学生的姓名而用全班的期望和方差作为其成绩的估计值,我们不能说他的做法不正确吧?---那么,岂不是常量变成了随机变量?

njlyx 发表于 2019-5-18 13:2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19-5-18 12:01
阅卷完成后90分的客观属性是常量,但B因为不知道学生的姓名而用全班的期望和方差作为其成绩的估计值,我 ...

你这是将两个实际不同的"量"混为一谈了: "C同学的成绩"与"C同学所在班级任一个同学的成绩"是两个不同的"量",前者只有一个可能的"取值",是"常量",后者有若干可能的"取值",可算是所谓"随机变量"。…………你为了"化解"【"常量"没有"散布","方差"为0,怎么会有"测量不确定度"?】诘问,将"常量"与"确知其值的量"划了等号,会干扰人们的若干"常识",不妥。

"常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源于"测量能力"的"不足"---包括"测量仪器"本身性能"参量"的"随机性"(是些"随机量")以及 "校准能力"的"不足"。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9-5-19 0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量也好,随机量也好,都是被测量,“保持不变”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着”是两种被测量的基本特性。
  但我认为被测“常量”应该是特定的“一个”量,“一个”量的量值在规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客观存在且保持不变的恒定的量,测量结果与这个客观存在保持不变的量的“真值”之差就叫做“误差”,这个误差以固定不变的“系统误差”形式存在着。因此,对于保持不变的“一个常量”的测量结果应该给出测得值(误差)和依据获得测得值的全部信息评估得到的测量不确定度。被测常量的例子例如一个球形工件的直径,一个回路的电压,一种材质的抗拉强度,某轴外圆的圆度误差等都属于单一被测测量的测量问题。
  被测“随机量”则是指具有相似特性的“一堆”量。在规定的时空条件下,被测的这“一堆”量,因每个样本的个性差异而使测量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机”变化着,人们可以求得“一堆”量的平均值和实验标准差。平均值代表了一堆量的“期望”,是“众望所归”,但每个样本量都或多或少偏离这个“期望”,在一定的“包含”概率下,偏离的区间半宽就是“随机误差”。人们只知道一堆量中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但都不会逃出以这个半宽确定的区间范围。因此,被测量为“一堆随机量”时,我们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算数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偏差。被测随机量的例子例如某个国家人的寿命,某条线路乘客数量,某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时间,某班级每个学生可能的考试成绩等等,均为一堆被测量的测量结果问题。
  至于史老师所讲的“误差”与“偏差”的异同问题,我认为已经得到了大家共同认可,误差和偏差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偏差其实与修正值具有相同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在几何量计量中,设计人员提出的计量要求以公称值(名义值)为参考对象,规定了上下两个允许误差值,即上下两个极限,分别称为上偏差和下偏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7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