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计量的误差分析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11-13 17: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9-11-13 17:43 编辑


                                     计量的误差分析

               ——《史法测量计量学》对计量误差与合格性判别公式的严格推导

                                                                                         史锦顺

引言
    计量的误差分析与合格性判别公式,是计量业务的基本知识,不能出错。
    不确定度体系给出的合格性判别公式,把对象的性能错位地算在计量的手段上,是错误的。叶德培先生在(优酷网)讲课中指出:计量的不确定度U95中包含有被检仪器的性能,于是,检定百分之一的仪器时,万分之一的标准降至百分之一的水平,这是错误的。我曾对此观点评价说:“铿锵质疑,振聋发聩;金玉之言,掷地有声”。奇怪的是,在她为第二起草人的《JJF1094-2002》中却用U95于合格性判别公式中。是明知故犯,还是无奈之举?
    在测量计量的理论上,中国人应该挺直腰板,坚持真理,对错误规范《GUM》,要坚决斗争。
    坚持真理的基础是认识真理。弄明白“计量误差”的基本道理,即使不确定度体系再猖狂,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1 测量方程与测量值函数

      测量计量领域有三大场合:研制、计量与测量。研制场合设计仪器性能,分析仪器误差,给出仪器误差范围的指标值;计量场合依靠计量标准,测定仪器的误差范围,判断仪器的合格性,计量中必须知道计量误差,以选用够格的计量标准,如此,计量才有权威性;测量场合,直接测量,可引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不需再分析;间接测量,要分析被测函数量的误差范围。三大场合,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都要讲究测量方程、测量值函数;要知道误差量的特点,并体现误差范围的贯通性。在此基础上,做各个场合的误差分析与误差合成。

    测量依靠特定的物理机制。物理机制用物理公式表征。物理公式中的量,都是真值。测量的物理公式为
          Y = f(X1,X2,……XN)                                                             (1)
    函数Y是诸自变量Xi的函数。Xi是各种决定以及影响测量值Y的量。
    测量的计值公式为:
        Y
m = f(X1m/o,X2m/o,……,XNm/o)                                           (2)
    Y
m是对被测量的测量值。式中斜杠“/”表示“或”。m表示测量值,o表示标称值。m/o表示或者是测量值m,或者是标称值o。例如X1m/o表示是X1m或者是X1o.
    联立(1)(2),二者相除,得比例关系的测量方程:
          Y
m / Y= f(X1m/o,X2m/o,……,XNm/o) / f(X1,X2,……XN)            (3)
    联立(1)(2),二者相减,得差值关系的测量方程:
          Y
m- Y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4)
    (3)、(4)都是测量方程,形式有别而本质相同,依应用方便而选用。
-
    由(3),测量值函数为
          Y
m =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 Y           (5)
    由(4),测量值函数为
          Y
m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 Y           (6)
-
2 测量仪器分析
2.1 测量仪器的测量方程
    物理公式的值都是真值。这是测量计量学的根基。
    测量仪器的研制场合,测量值函数Ym表成仪器的测量值M, 而Y就是被测量的真值Z。
    测量仪器的物理公式为:  
          Z = f(X1,X2,……XN)                                                                (7)
    测量仪器的计值公式为      
        M = f(X
1m/o,X2m/o,……,XNm/o)                                                (8)
    自变量Xi包括:机内标准的量值、比较机构的参数、各种相关机构的参数;输入输出处理方式的作用、计算与计值方式的作用,以及仪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影响等。人的因素(如正常人的眼睛识别力),测量方法的因素,都必须包含在其中。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各种外界误差因素(通过仪器的机理而起作用),必须包括在仪器误差之内,这是仪器研制中误差分析必须遵守的规则。

    测量仪器的测量方程为
          M / Z=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9)
          M- Z=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10)      

2.2 测量仪器的误差概念
    测量得到的最基本的元素是测量值。测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值的差距称误差。误差是个泛指概念,误差包括误差元与误差范围两个概念。
   定义1 误差元
    误差元等于测量值减真值。
    定义2 误差范围
    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通常取3σ,概率99%)意义上的最大可能值。

    误差元是误差理论的元素,是基础概念,没有不行,但只在误差分析时用。误差范围是域的概念,误差范围由误差元构成。误差范围包容着可能的误差元。误差范围是实用的功能单元,贯穿于研制、计量、测量以及各种实用场合。“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绝对值的范围的简称。误差范围是测得值区间的半宽,也是测量结果区间的半宽。
    测量仪器误差范围的指标值就是准确度,又称极限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历史上,准确度这个术语用得最广,它从来都是定量的(我国计量法用的是定量的准确度)。准确度这个术语,概念明确,词义清楚,广泛通行,几乎人人皆知。准确度一词,科学、通俗、简明。不确定度体系污蔑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用数字表达。这是瞪着眼睛说瞎话,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这种话由美国NIST说出,经国际计量委员会通过,由八个国际学术组织向全世界推广,还明文列于国际规范中,以法规的形式强制推行。这是颠倒黑白的霸道作风。科学讲真理,反对霸道。测量计量界要高举准确度的旗帜!我国计量界的两大名家,马凤鸣和钱钟泰,他们都不理不确定度体系的昏话。马凤鸣在他主持起草的国家计量规范《JJF1180-2007》中,频标的指标就称“准确度”;钱钟泰率领潘必卿、童光球(二人都曾任国家计量院院长)宋明顺(现任中国计量大学校长)所写的长篇讲座课程中,名称的核心就是“准确度”。

2.3 测量仪器的测量值函数与误差范围
    测量仪器的研制者,必须给出全量程的测量值函数,建立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值的对应关系。
    测量仪器(非单值量具),不可能只测量一个值,而是测量全量程内的任何一个被测量量值。这就必须给出全量程或可用区域上的测量值函数。
    研制的赋值过程,就是由真值Z而确定测量值M。
    由(10)式,误差元函数为
          M – Z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11)
    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为
          │M – Z│
max= │f(X1m/o,X2m/o,……,XNm/o) - f(X1,X2,……XN)│max         (12)
    这个“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就是误差范围,记(12)式右端为R(恒正), 有
          │M– Z│
max= R                                                                   (13)
    去掉最大值符号,有
          │M – Z│ ≤ R                                                                       (14)
    解绝对值关系式(14)
    当M>Z时,有
          M ≤ Z+R                                                                             (15)
    当M<Z时,有
          M ≥ Z-R                                                                              (16)
    综合(15)式、(16)式,有
          Z - R ≤ M ≤ Z+R                                                                   (17)
    (17)式简记为
          M = Z±R                                                                              (18)
    (18)式由(12)式推得,(18)与(12)式等效。因此,测量值公式(18)是测量值函数式的简化表达。

3 测量结果是真值函数的简化表达,测量结果包含真值

    测量者通过测量得到测得值。由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得知此次测量的误差范围值。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是测量结果。测量者得到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包含真值,于是测量者就得到了关于被测量真值的完整信息。只要误差范围满足要求,就达到了测量的目的。
    测量结果包含真值,这是测量理论与实践的真谛,说明如下。
    第一,测量仪器生产厂,给出误差范围指标为R(准确度),承诺是:
    误差元r
i = Mi―Zi。 在i点,Ri是ri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记为R。厂家给出的误差范围指标R,是保证:
          R ≤ R
                                                                               (19)
    第二,计量检定就是抽样证明(19)式成立。
    因此,不论在量程内哪点上的那次测量,都有:
           │r
i│≤ R
也就是
           │M―Z│≤ R
                                                                       (20)   
    解绝对值关系式(20)。
    当M大于Z时
           M―Z ≤ R

           Z ≥ M―R
                                                                            (21)
    当M小于Z时
            Z―M ≤ R

            Z ≤ M + R
                                                                          (22)
    综合(21)、(22),有
            M―R
≤ Z ≤ M + R                                                             (23)
    (23)式表明,被测量的真值Z在以测得值M为中心的、以误差范围R
为半宽的区间中。
    (23)式简化表达为
             Z = M±R
                                                                            (24)
    (24)式称为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的物理意义:被测量的真值的最佳表征值是测得值M。被测量的真值可能大些,但不会大于M+R
,被测量的真值可能小些,但不会小于M―R

4 计量的误差与合格性判别

4.1 差分法求计量误
    仪器厂生产测量仪器,给出了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用户依据自己工作任务的需要,选用误差范围够格的测量仪器。在仪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用仪器测量被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为:
             Z = M±R                                                                       (24)
     计量的任务就是公证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不大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的指标值。由于计量场合有够格的计量标准,可以测定仪器的误差范围实际值。
    测量仪器的计量方法是用被检仪器测量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的标称值是B
,计量标准的真值是Z。用被检仪器测量计量标准,所得测量值为M。
    误差元定义为测量值减真值。因此,根据(10)式,被检仪器的误差元为:
          r
z = M - Z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Z]- Z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25)
    r
z是以真值为参考的误差元,称为“真误差元”。
    计量者得知的不是“真误差元”,而是“视在误差元”,就是以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的视在误差元r视在:
         r
视在 = M - B
             =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Z ]- B  (26)               
    计量的误差元就是“视在误差元”与“真误差元”之差
          r
= r视在 - rz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 Z - B标]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
             = Z
- B                                                                 (27)
     计量的误差范围是  
          │r
max= │Z-Bmax
          R
= R                                                                       (28)
     以上推导中,关键点是:测量值M是仪器的物理公式决定的客观量,它由计量标准的真值Z以及仪器的物理机制决定。它是客观的、唯一的,不存在由标准的标称值决定的另一个测量值。njlyx先生曾指出:M是常值。这是真知灼见。


    以上推导,也可以按下述方式。如(25),真误差为:
          r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25+)
   而视在误差为:      
         r
视在  = M - B
               = [ f(X
1m/o,,X2m/o,……,XNm/o) - f(X1,X2,……XN)+ Z ]- B          (26+)
   将(26+)式中的函数差部分依(25+)式的关系,用r
z代换,有:     
         r
视在 =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Z ] - B   
              = r
+ Z- B
    得到
        r
=  r视在 - r  =  Z- B                                                      (27+)
    式(27+)与式(27)相同。

    R
是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值。经过上级计量的合格的计量标准,误差范围的最大可能值就是计量标准的性能指标值。这是本级计量者知道的。
    计量的误差,取决于计量标准。计量的误差,与被检仪器的性能无关。

4.2 微分法求计量误差
    分析计量的误差是分析计量手段的影响。如果计量中的比较标准是真值,那就没有计量误差。测量值的变化量,仅仅由计量手段引入的部分,才是计量误差。
    由(10)式知:计量场合仪器的测量值函数:
          M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 Z        (29)   
    令
          M
仪自身= f(X1m/o,,X2m/o,……,XNm/o) - f(X1,X2,……XN)  
    则计量场合仪器的测量值函数简化为:
          M = M
仪自身 + Z标                                                                 (30)
    测得值M中由仪器本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M
仪自身,是被检仪器自身的事,是计量时的对象,不是计量的手段。
    求计量的误差,微分的自变量是手段量,就是求“测量值M对计量手段量的微分”。由于着眼点是手段量,计量时,真值Z标之值对标称值B
(定义值的一种形式)有变化,Z是变量,而M仪自身值是对象问题,相对手段而言,是常量。即测得值M因手段问题而产生的改变量与被检仪器无关,而仅仅与标准的实际值改变量有关。(这是按《JJF1180-2007》的说法,计量标准用统计测量的概念;经典测量学视真值为常量,而把标称值视为可改变量。二者差一个正负号,因误差范围取绝对值,两种理论结果等效。不确定度体系混淆对象与手段,那是另一回事。)
    对(30)微分,注意到M
仪自身是常量,必然有
           dM = dZ

           ΔM=ΔZ

           │ΔM│
max= │ΔZmax         
            R
= R                                                                           (31)                                             
    式(31)与式(28)相同。再说一遍:R
是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值。计量的误差,取决于计量标准。计量的误差,与被检仪器的性能无关。

4.3 合格性判别公式
    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R仪/指标,又记为MPEV。若
             R ≤ R仪/指标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
    R是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参考值是被测量的真值。而实测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值的。计量中实测得到的是被检仪器的误差的测量值,规范中记为|Δ|,准确地说应为|Δ|
max,误差量的测量结果是:
              R = |Δ|
max±R
                = |Δ|
max±R                                                                  (32)
    判别合格性,必须用误差的测量结果与仪器指标比。
    (A)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大可能值是|Δ|
max+R。若此值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小,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合格。因此,合格条件为:
              |Δ|
max+R ≤ R仪/指标

              |Δ|
max ≤ R仪/指标 - R                                                       (33)
    (B)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小可能值是|Δ|
max-R。若此值因过大而不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大,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不合格。因此,不合格条件为:
              |Δ|
max―R ≥ R仪/指标   

              |Δ|
max ≥ R仪/指标 + R                                                        (34)
    注:校准中的合格性判别同于检定中的合格性判别。

-


njlyx 发表于 2019-11-15 16: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对于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或许还是应该尽量遵从现行“规范”?  完全“自定义”,可能并不利于“新理论”的成长?
   如,”Ym是对被测量的测量值”中的“测量值”是否是“规范”所说的“测得(量)值”?   “仪器的测量值M”是否表述为“仪器的(指)示(量)值M”较好?

2.  “njlyx先生曾指出:M是常值。”好像是有“前后文”的,不宜“独立”定论。....对于一次已完成的具体测量,仪器给出一个明确的"示值"M,它是确定无疑的,若是3.55,不会张说3.35、李言5.33,可能是如此说它是“常值”? ....."不确定"研究者可能关心“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被测量实施多次测量”,对这多次的“示值”M1、M2、....、Mn, “njlyx”不会以为它们是相等的“常值”。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9-11-18 17: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9-11-18 17:09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9-11-15 16:31
1.  对于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或许还是应该尽量遵从现行“规范”?  完全“自定义”,可能并不利于“新理 ...
        史文中有句话:“njlyx先生曾指出:M是常值。这是真知灼见” 。这一句,应删掉。是我误解了。现经他的说明,我已知先生是不赞成我的说法的。我的观点,正误由我个人负责,不该给别人找麻烦。

       我认为:分析中,M必须按常量处理。不确定度体系的分析,对M求微分,是错误的。

       计量的误差分析中,一次测量有一个误差元。第一步,必须针对这个误差元进行分析。而多次测量,必须在单次测量分析有了单次测量的各个误差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计算。而一上来,就直接分析多次测量的误差,易于产生M是变量的错觉,不确定度体系的错误,就是把M当成变量,错误地对M进行微分。

       其实,计量中的一次测量,只有一个M值,它是唯一的,这是比“常值”更强的条件。对M值不能微分!这是计量误差分析的要点,也是不确定度体系本身的要害。对此点能想通的网友,请表表态。如果有网友坚定地认为,M就是变量,就应该微分,请说明道理,咱们认真地辩论一番。这可不是小事。事关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体系的孰是孰非。
-
njlyx 发表于 2019-11-18 20:3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史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7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