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管式压力表示值误差的产生原因及调整方法
1 零点超差(“不回零”)
原因:一是弹性管的弹性后效、弹性迟滞及残余变形量的积累;二是测压使齿轮脱开啮合位置;三是
快速泄压使齿轮初始啮合位置脱开再啮合;四是弹性元件的材料疲劳强度低。
调整此类超差,通常的方法是取下指针和表盘,使游丝松紧适度后将表盘、指针重新安装,指针对准
零点即可。
2 非线性误差
非线性误差的特征:指针指示在刻度盘上表现为前正后负超差,前负后正超差,示值出现的误差没
有规律性。这是由于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在压力作用下不一定完全线性变化,或整个机芯有松动,装配
不合理而产生的示值误差。对于非线性误差的调整方法如下:
步骤一: 检查游丝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游丝平整,圈距均匀) 。若不处于正常状态,可用右手按住
扇形齿轮的尾槽部,轻轻拨动,使扇形齿轮微微离开中心齿轮,使游丝恢复原状,并使齿轮重新配合好。
表中游丝应平、圆、匀、正,无明显偏心,有一定弹力,无锈蚀发黑,整个游丝的圆面应与中心轮轴成垂直
状态。在松弛、旋缩或张开时,圈间、圈距应清楚均匀,无并框、搭圈、外碰现象。撤去外力后,游丝仍有
轻微毛病,可用尖镊钳夹住游丝外围尾部,采用提、按、推、拨、折等法,小心将游丝修理好。如游丝不能
恢复原状,仍很紊乱,最好更换游丝。
步骤二: 检查中心齿轮是否处于仪表中心位置。若不处于仪表中心位置,先把示值调节螺钉固
定在扇形齿轮调节滑道中间部位,再把中心齿轮调到仪表中心位置。
步骤三: 检查扇形齿轮与中心齿轮,啮合是否符合要求。在压力表零位时,中心齿轮与扇形齿轮
啮合时,扇形齿轮要留2~4齿。
步骤四: 调整拉杆与扇形齿轮之间的夹角。当指针停于中间刻度时,连杆与扇形齿轮构成直角为
最佳。
步骤五: 最后调整传动比,即调整示值调节螺钉,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前负后正超差,即指针前半部为负差,后半部为正差。调整时,先将拉杆与扇形齿轮之
间的夹角变大,使它在整个行程中都为负,然后再调整传动比。前正后负超差,即指针前半部为正差,后
半部为负差,调整方法与此相反。
第二种情况:一点或两点出现误差,仅调整螺钉已达不到效果。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仪表自身元件
质量问题造成,扇形齿轮轮齿不均,或它与中心齿轮啮合不匀引起的,也可能是表盘的分度线不等所造
成,或由于齿轮本身误差过大和平稳性不良而造成。因此,要首先确定超差原因后才能调整,可以改变中心齿轮和扇形齿轮间的啮合情况,将中心齿轮或扇形齿轮向前或后移动数个齿即可。若还调整不好,则应更换新的零件或在表盘上重新划线标定该点分度值线。
第三种情况: 测量上下限不超差,中间刻度前后快慢不同,原因是机芯安装不正,度盘偏斜,指针
轴不在弹簧管中心(或度盘孔中心) ,应重新调整机座,调整机座时要注意,中心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变
化要符合要求。
第四种情况:仪表的示值误差在整个刻度范围内均很理想,只是有个别点不好,甚至超差。其解决
办法是先把压力固定在该点上(把表盘拿下来) ,再检查这一点齿轮的啮合情况,各部分间隙松紧的情
况,传动轴孔是否受阻,连杆是否灵活,齿轮啮合点是否有损伤异物等,排除污物,毛刺等。中心齿轮有
伤齿可以变动啮合位置,扇型齿轮有伤齿则无法修理,必须更换新件。
3 线性误差
指针的实际值表现为正差逐渐变大,但递增是一样的,即斜率是相同的,或负差逐渐变大,但递减
也是一样,这种类型的误差可称为周期性误差,也就是线性误差。对于线性误差的调整,一般采用调整传动比的方法解决。
当示值误差为正时,将调整示值调节螺钉往外调;相反时往里移,调时应注意微微轻调,用螺丝刀轻轻调整,如果起始位置或极限指针起点量很小,可适当调整一下游丝的力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