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639|回复: 56

[概念] 关于三分之一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9 0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测量设备的误差一般都是根据产品公差或者容差的1/3~1/10原则来确定的。但是,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上看见不同的结果。
比如:对于测量产品公差20±1mm,有的是按照1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1m;而有的又按照上下公差带范围2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05mm。
请高手指教:那个是正确的呢?有没有相应的标准?
发表于 2008-10-30 10: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我们就假设楼主是笔误吧。由于楼主没在,本人斗胆就代为改正。楼主的问题是:
  测量设备的示值允差一般都是根据产品公差或者容差的1/3~1/10原则来确定的。但是,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上看见不同的结果。比如:对于被测产品公差20±1mm,有的是按照1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示值允差,即0.1mm;而有的又按照上下偏差计算出公差,按公差带宽度2mm的1/10即0.2mm确定仪器的允差(在这里顺便提醒量友们,误差和允差是有根本差异的,误差是与检测结果相关的一个具体的值,在数轴上是一个点。允差是计量要求,是一个范围,在数轴上是一个区间)。请问:
  10.1mm和0.2mm那个是正确的呢?
  2测量设备的允差一般按产品公差或者容差的1/3~1/10确定,这个原则有相应的标准规定吗?

  本人对问题1的回答是,两个答案完全一样。第一种方法是按偏差计算,第二种方法是按公差计算,只不过按公差计算后还必须除以2,才能确定测量设备的示值允许误差,0.2÷2与0.1是相等的。我极力推荐第二种计算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仅适用于尺寸上下偏差绝对值相等的情况,第二种方法适用于一切情况,有很多零件的尺寸上下偏差绝对值并不相等。
  对于问题2的回答,恕本人无能,正在查找资料和学习之中。
发表于 2008-9-19 08: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是对量具进行MSA分析,变异在允许范围内就OK,
标准在16949上有
发表于 2008-9-21 05: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1毫米的十分之一不是0.1米
再有2毫米的十分之一也绝对不是0.05毫米
应该是0.2毫米。
20毫米正负0.1是不是19.9到20.1
用20.1-19.9是不是0.2
有矛盾吗?
发表于 2008-9-21 05: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有一点要认识到使用正负0.1比单单使用0.2更科学。不容易让人误解。当然这个误解是出于个人对这些规定的不理解。并不是他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以前使用0.2这种形式后来推行国标使用了科学的正负0.1的形式。
发表于 2008-9-23 16: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874 的帖子

楼主这个问题太乱了,“而有的又按照上下公差带范围2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05mm  ” 应该是0.2mm吧,怎么会是0.05mm呢?还有单位也太乱了。
txk_00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9 14: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公差的1/10,0.2mm吧
发表于 2008-9-29 18: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nana 的帖子

他可能不是这样计算的吧!!!也可能是笔误!!!
发表于 2008-10-29 2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874 的帖子

呵呵,楼主啊,你的问题是有些看不明白,看来你有必要出来把问题重新描述一下了。否则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讨论是不是偏离了你的问题中心,以至于所答非所问,这样的讨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发表于 2008-10-30 07: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楼主是笔误,不然不会“1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1m;2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05mm”。
发表于 2008-10-30 07: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楼主是笔误,不然不会“1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1m;2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05mm”。
对不起!按错了重复发贴了。

[ 本帖最后由 dbhlong 于 2008-10-30 07:5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31 10: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做质量,俺害怕。。。。。。。。。楼主还是好好的对待问题,做事认真点吧!!!!!!
发表于 2008-10-31 14: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测量结果来讲,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用于普通测量)选取1/3~1/5即可;要求高(精密测量)选取1/6~1/10。当然这都是经验值,具体还应该采用统计分析,或进行测量能力指数分析。更加科学。
发表于 2008-11-25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数字是和其值朋关的。不是指实际大小的
发表于 2008-11-25 17: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1/3的倍数关系,在新出的国家标准实验室实施规范还规定了不确定度的传递也有1/3的倍数关系的要求.
发表于 2008-11-28 13: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874 的帖子

其实你的问题在于没有清楚测量要求的基本概念.比如你所说的20±1mm是要求什么呢?分解出来,就是要求测量准确到21或者19都能满足产品要求,于是选择器具时,只要准确度能满足1mm的量具均可以用来测量.另外说一下,关于1/3~1/10的原则,那只是一个经验准则,没有规定的,根据你手头所具有的计量器具来确定选用,也就是说,如果你测量一个量,可以选用比该量要求的准确度高1/3~1/10的准确度的量具都可以,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当然尽量选择低于1/10的量具了.
发表于 2009-9-13 10: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楼主应该是想说这里是取公差的1/10还是取公差一半的1/10的问题吧?公差的1/10为0.2mm,公差一半的1/10为0.1mm。楼主的表述确实有误
发表于 2009-9-14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按照1/3~1/10原则选择测量设备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发表于 2009-9-14 2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按照1/3~1/10原则选择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误差将带到产品中,可能造成产品控制看似合格,实际因测量设备误差过大而超差,造成产品隐性不合格,从而可能出现产品的质量事故,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个人理解,供参考。
发表于 2009-9-15 2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22楼说的对,当选择的测量设备误差大于1/3的测量过程控制限(产品公差或者工艺控制限),“可能造成产品控制看似合格,实际因测量设备误差过大而超差,造成产品隐性不合格,从而可能出现产品的质量事故,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再补充一点,当选择的测量设备误差小于1/10的测量过程控制限(产品公差或者工艺控制限),就会产生“大炮打蚊子”的现象,不符合经济性原则,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情况发生。
发表于 2009-9-20 07: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minitab上来说是1/5原则
haze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9-20 16: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按过程变差与公差两者之中较小的如果过程变差大于了公差,就说明有不合格品产生。
所以过程变差比公差要小。
最后要取过程变差的1/10.
发表于 2009-9-20 18: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设备的误差一般都是根据产品公差或者容差的1/3~1/10原则来确定的。但是,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上看见不同的结果。
比如:对于测量产品公差20±1mm,有的是按照1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即0.1m;而有的又按照上下 ...
874 发表于 2008-9-19 08:35

国家标准对1/3~1/10原则的应用:
  如果是光滑工件测量,即尺寸的测量,按国家标准GB/T3177《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第5.1条规定,测量设备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与工件公差的比值分为3档,分别为Ⅰ档1/10,Ⅱ档1/6,Ⅲ档1/4。这就是1/3~1/10原则在国家标准中的具体应用。
  本例公差值为(+1)-(-1)=2mm,那么选用的量具引入的不确定度按该标准要求计算,应该分别为0.20mm、0.33mm、0.50mm。选择的测量设备(量具)示值误差小于0.33mm就介于中庸偏保守状态的Ⅱ档。这个Ⅱ档如果按偏差(1mm)计算就是1/3。Ⅰ档的0.20就是“按照上下公差带范围2mm的1/10来确定仪器的误差”,不过不是你说的0.05mm。0.1mm和0.05mm的测量设备误差要求应该是过高要求,无异于大炮打蚊子。
发表于 2009-9-25 09: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一片混乱,谁能举一个例子把这规定正确的阐述一下么?:(:dizzy::sleepy:
发表于 2009-9-25 12: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楼主整理,重发此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5 06:20 , Processed in 0.0449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