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恩爱夫妻的计量人生

[复制链接]
7140 发表于 2009-11-27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年前,从计量学院毕业从事“修秤”工作;今天,站在讲台传授质量知识———
    ●人物:张百军、陈晓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教师
    张百军、陈晓,两个默默耕耘在质量教育战线上的质量工作者,因质量而邂逅,因邂逅而牵手,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他们为质量奔走,心牵质量学子,情系质量社会……
    他们对质量事业有过美好的憧憬,曾经发誓要“为质量事业奋斗终身”;在质量实践中又有过挫折,曾经为“只是修秤的”而失落;走进讲坛,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坐标,重新点燃了的激情;面对全面质量管理,他们更加坚定了“为质量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他们见证了中国质量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经历是我国质量历程的缩影。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平凡的质量教育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质量人生。
    学习“质量”:计量学院佳人结缘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质量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依靠检验来衡量的时代,质量还包含在计量之中,并没有从计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1984年,张百军、陈晓这两个相隔千里的高中生毕业生因质量走到了一起。
    吉林的张百军出生书香门第,在高考填志愿时,他一心想学戏曲。但其班主任老师说:“中国计量学院今年首届招生,专业很不错,收分肯定和本科分数差不多。”于是,张百军的父母就为其报考了中国计量学院。
    与此同时,身在四川内江的陈晓却一心想去北京学建筑,“一来自己喜欢建筑,二来1984年天安门有阅兵仪式,亲眼目睹阅兵是我向往已久的事。”陈晓的父亲是位工程师,父亲认为,女孩子学计量,以后工作在恒温环境干干净净,工作又不累,很适合。“所以,强行为我报考了中国计量学院。”
    那一年,2个都不知计量为何物的年轻人均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计量学院“电磁计量与测试专业”录取。于是,2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成为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学员,而且是同班同学。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2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质量观点、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在自修室苦读课本……
    “是质量拉拢了咱俩的感情,质量是我们的红娘!”大学第二年,2个人因质量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毕业分配:被当成“修秤的”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先到当地的人事局报到。1987年,刚从中国计量学院毕业的张百军和另外3位校友一起回到吉林长春市人事局报到。
    在长春市人事局挤满了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排队轮到了张百军及另外3位校友,当听说他们是“中国计量学院”毕业的时,人事局位工作人员却不知计量学院学的知识适合到哪个单位,让张百军4人站到一旁,听候发落。
    等了半天,前来报道的人都走完了,这位工作人员才挠头说到:“你们适合做什么呢?”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当着张百军的面给长春市科委打了个电话。询问“计量学院毕业的人究竟可以做什么?”科委工作人员回答说:“计量学院的学生啊?哦,我知道,就是修秤的。”这个回答至今让张百军哭笑不得。
    张百军等4人不管学哪个专业的都一起分到了长春衡器计量工业公司。“我们4人中,还有学电磁专业的,根本和衡器沾不上边,只有我的专业勉强可以挂钩。”张百军说。
    做“秤匠”: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就这样,张百军在长春衡器计量工业公司的检验室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在这里,张百军发现,按照衡器的制作要求,秤的钻孔处等都需要磨平后才刷漆,但工厂却总是省去磨平工序,钻孔后直接刷漆。“我多次向公司领导提出,也没有得到重视,省工序的现象照样存在。”
    1988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喊出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口号,国家轻工业部成立了全国大型衡器计量检测中心,对全国大型衡器进行检测。张百军被抽调到该中心工作。
    “通过对全国大型衡器产品的普遍检测,我从中发现了衡器厂家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只重视引进生产设备,而不引进检测设备,用低精度的仪器去测量高精度的设备。”张百军知道,这是不科学的,根本就起不到检测的效果。
    在无数次与企业质量管理者的交锋后,张百军意识到,要真正把中国的产品质量搞上去,需要培养一大批质量专业人才,“这也是后来我义无返顾地来到四川,投身质量教育事业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陈晓从中国计量学院毕业回到当时的内江计量局,在从事了半年的计量检定工作之后,就调到了办公室工作。由于人特别少,陈晓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了人事、质监执法等所有的质量管理。出去执法的时候,商家都把他们称为“秤匠”。“秤匠的含义就是修秤的匠人。”
    比翼双飞:夫妻峨眉讲“质量”
    随后,陈晓又学习了法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质监系统的执法工作人员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跨专业学习知识的人太少,工作单位的相关培训也很少,造成了懂法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法。而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对质量监督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质监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
    “质监人员如果不同时懂法懂专业,是要吃大亏的。”对此,陈晓十分担心。
    此时,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以下简称技监学校)找到陈晓想调她去学校任教,正不知如何化解心中担忧的她认为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于是,她从内江来到了技监学校所在地峨眉山市。现在,四川各级质监执法人员的培训也请陈晓去讲课,她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质监执法已经走上了依法行政的轨道。
    “经过8年的马拉松,我们终于结为连理。”1993年,大学毕业就各自奋斗在两地的张百军、陈晓在长达6年的鸿雁传书中,也找到了归宿。
    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更为培育质量人才,1995年,张百军毅然来到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与陈晓一道,共同演绎质量教育人生。
    时代弄潮:全面推进质量管理
    从此,陈晓、张百军俩人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从事计量管理计量法规等教学工作。
    1998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全国兴起,质量开始从计量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勤奋好学的陈晓和张百军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兴时代的到来,他们挑灯夜战,刻苦钻研其中的精髓。陈晓一举通过了质量认证外审员考试;张百军在学好质量专业的同时,还拿到了西师大的中文硕士文凭。
    与时俱进的技监学校也开设了质量管理课,陈晓和张百军成为学校首批教授该课程的教师之一。2004年,学校还开设了质量管理专业,陈晓和张百军也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
    陈晓和张百军把质量管理理念运用到了教学中。他们为学生讲的第一堂课是“目前的就业压力和目标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达到目标。然后再定下一个目标,再去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不自觉地尝到质量管理的甜头。“只有他们体会到了质量管理的乐趣,才有兴趣把它学好,才能为以后的企事业质量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视点■■■
    社会对质量人重视还远远不够
    “企业缺少质量人才,可有了质量人才企业却不重视。”随着对质量管理教学的深入,陈晓和张百军发现质量管理别有洞天,他们在孜孜不倦地传授质量管理知识的同时,心中更为社会对质量人才的不重视而忧心忡忡。
    “内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待质量人才的态度截然不同。”据介绍,技监学校2002级一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小李,刚毕业时在四川一家工厂从事现场督察工作,月薪600元。小李上岗第一天,就发现一位工人违规操作,他立即开出了罚单。但这位工人还大声骂他。小李解释说因为操作违规,没想到这位工人抬起手就左右煽了小李2个耳光。小李将此事反映到他的上司那里,上司的话更让小李难受:“你怎么去管他?他是老总的亲戚!”小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工作无法展开,在极度抑郁之下,小李到了深圳一家台商企业也是做现场监督员,试用期工资就是1000多元/月,企业领导非常重视他的工作,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老总还鼓励他去考质量工程师证,一旦考取了质量工程师,工资至少不会低于2000元/月。
    “企业发展,质量为先。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对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无法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不重视质量人才,不支持质量人才开展工作,企业就永远做不好!”张百军说。
    侧记■■■
    可亲可敬的人
    在学校大门口,记者要为张百军、陈晓拍张合影,他们相互一笑,才想起很久都没有合影了。
    快结束采访时,记者想从他们那里找一些老照片。张百军拿出了相集,翻出了已经发黄的照片。每翻出一张照片,两人就高兴地讲述照片中的故事,仿佛回到了以前的快乐时光。在这些照片里,记者发现了一张全家福。他们的儿子今年已经10岁了,由于工作繁忙,儿子也无暇照顾,只能长期寄居在西安的外婆家。“为了质量事业,我们觉得愧对儿子!”
    可以说,张百军、陈晓和儿子一家三口注定与质量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因质量而生,他们的成长见证了20多年来的中国质量事业的发展历程。他们参与了20年前中国质量事业的工作,并为以后的中国质量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风吹石 发表于 2009-11-27 15: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一个走出校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起点相同,只是结果不同。
dbhlong 发表于 2009-11-28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一个走出校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起点相同,只是结果不同。
风吹石 发表于 2009-11-27 15:04
对!有的出学校门顺顺当当青云直上,有的历尽艰险还是呆在一线;机遇与智慧并存,就看个人把握得当。
chenyg_cyg 发表于 2009-11-28 1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想到居然这样传奇的经历
峨眉山市的技术监督学校是不是在峨眉二中(高中)的对面?
 楼主| 7140 发表于 2009-12-2 13: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管理员把我的这个帖子置顶。
DINGWEI 发表于 2009-12-3 1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很感动!
成精 发表于 2009-12-19 15: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计量工作还是要大家一起努力呀!
平民小子 发表于 2010-2-5 1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3#,人生就是这样
qqhou 发表于 2010-5-26 22: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学长学姐,祝好
caohaixia 发表于 2010-5-27 08: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之路必然曲折
aixinzhipo 发表于 2010-5-27 18: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人生;一生计量!
一空 发表于 2010-6-3 11: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陈晓是我的老师!
王鹏 发表于 2010-6-5 0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中,丑小鸭变白天鹅。
感谢学长对中国技术监督事业的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改变中国技术监督现在的局面。(我2000届中国计量学院函授生^_^)
alicejenny 发表于 2010-6-8 16: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母校的名字--中国计量学院,高兴啊
master_lu 发表于 2010-6-15 1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7140
调入计量基本上就停滞了,一旦出去这个部门,那真是宏图大展啊。
badlyjk 发表于 2010-6-15 22: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一个走出校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起点相同,只是结果不同。



高度赞同
zhehua 发表于 2010-6-18 11: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百军,我学《标准化》的老师;陈晓,我学《质监法规》、《ISO9001》的老师。感谢他们!
 楼主| 7140 发表于 2010-6-24 20: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让我们铭记,他们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计量人开创了历史。
阿K 发表于 2010-6-27 16: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令人羡慕。。。。。。
hnysqsy01 发表于 2010-7-13 2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制造的质量总有一天会走向世界的。大家要加油啊
gzmcg 发表于 2010-8-6 12: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缘份的天空
sony 发表于 2010-8-20 16: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从中借鉴很多
wwttya 发表于 2010-8-26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
zqqlover 发表于 2010-8-27 1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师姐们真幸福啊
小刚 发表于 2011-4-27 15: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孩子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现在工作还可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3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