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uiwumian

[角度/平直度] 平板平面度计算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5 2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7# 规矩湾锦苑


    1.布线布点的方式分为两种,细分则分为三种,这些东西的探讨应该讲意义不大,没有什么明确的对错之分,大家也不会去感兴趣,那么我放弃此问题的探讨好了。
    2.直接、间接、组合所谓的三种测量方法的划分探讨的意义应该也不大,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不同应属正常,但测量基准是统一还是变化的由测量方法决定的说法应该是毫无道理的,但拍着脑袋瓜想问题显然是不懂或不尊重测量原理客观现实的,所以让人无法接受。错误的东西总不能重复的次数多了就成为正确的东西,把道理和理由讲清楚吗!
    3.楼上讲“评定基准分为“最小区域”、“最小二乘”、“对角线”、“三远点”四种理想平面是标准的规定”,我可以接受,但讲仅仅有这四个评定基准,就是教条式的生搬硬套了,实际生产及测量中广泛采用的模拟理想平面只是测量基准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只要谈到理想平面或理想直线应该只能按评定基准来理解,从未听说过理想平面或理想直线是测量基准的,楼上敢说敢创的精神应该是缺乏平直度测量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表现。至于所谈到的“模拟理想平面与规定的评定基准相重叠”的讲法,我只能表示惊讶,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来理解了。
    4.关于比喻的解释,恳求楼上不要再继续比喻下去了,在对测量原理不清楚及基础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比喻是不会得体且正确的,什么布兵、打仗、海拔、海平面、餐饮、吃饭、加上过去的什么爬山、山峰、海底、平路等等,别说感到比喻的形象如何,明明就是听天书吗!
    5.网格布线布点方式可以采用自准直仪小角度测量仪器,尽管确有一定困难的说法,我敢讲楼上肯定没有这样做过。为了在测量全过程中,测量基准(主光轴)不得发生改变,仪器只能放在被测平面的外面,仪器光轴通过反射面的中心这一困难调整先不讲,有可能光路要多次进行改变,增加反射镜或五角棱镜进行改变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实现的,这里还有考虑自准直仪的测量范围名义上一般规定可达6米,实际上当反射镜相距3米,在光轴略微偏离反射中心的情况下,成像质量将会相当模糊,加之五角棱镜的转向误差就有2〃,所以我实在无法想象楼上是如何使用自准直仪以网格布线布点方式来进行测量的?!所以才多次建议楼上实际操作体验一下,仅仅纸上谈兵要出笑话的。
    6.网格布线布点方式在纵横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测量,测量基准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改变,这种认识和看法与楼上测量基准只是一个点的说法差距太大,所以不期望楼上在此重要问题上谈出什么有意义的见解来。
    7.“网格布点方式的的测量基准是a1点”,这种说法我在过去的帖子里已经多次解释说明了,“节距法”是使用小角度仪器进行的相对于测量基准变化的倾角测量,一个点与线或面均不可能构成夹角,所以从这一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认定平直度测量中,测量的基准就不能可能是点,而只能是线或面。“对角线布点方式的测量基准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楼上这一说法应该是更加“新颖”的自创了,对于思路已经混乱的楼上,我已经不知该如何去解释了,也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能告诫楼上,不懂装懂,受罪的只能是自己。
   8.“水平仪+桥板“组合的”A仪器“的分度值的计量单位确是μm”,首先所谓的A仪器不存在,我们面对的仍然是水平仪,其次小角度测量仪器由于桥板的加入,分度值由弧度“进化”为μm,肯定就是痴人说梦。“角度计量单位mm/m”,如果楼上继续把约定搁置的问题用来偷梁换柱,那我们可以继续开展这一问题的探讨,而不必时时、处处把私货塞进来,这不光明正大。
   9.关于网格布线布点方式在纵横方向采用等跨距实质解释及比喻,应该讲与“选择一把300mm卡尺测量长度,用另一把150mm的卡尺测量宽度”的说法,毫无可比之处,因为楼上并没有意识到采用不等跨距的测量会改变测量基准的实质,所以与楼上谈讨这些计量技术问题是困难非常非常大的。
     马上就要到发帖需要审核的时间了,结束这个匆匆忙忙的帖子好了。
发表于 2011-11-16 1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6 14:13 编辑

  老师一再强调平直度测量的是“小角度”而不是“高度差”。我认为,测量的的小角度还是高度差可能是造成我们分歧的主要原因。高度差可以简化为两点的距离,因此读取第二个点的读数值可以用另一个点为读数的参考对象(即测量基准)。而角度必须由两条直线或者两个平面相交,所以要读取一个角度值必需以一条直线(或平面)为测量基准去读取另一条直线对测量基准的倾角。所以我认为我和老师的观点虽然有一系列分歧,但分歧的焦点仍然是在测量基准上。
  老师坚持平直度的间接测量中测量基准是水平面,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我认为测量基准是一个点,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都是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受检点,因此测量基准是不统一的。咱们能不能把其它分歧暂时放一下,专门讨论一下测量基准的问题。
  老师多次强调“测量、评定基准就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换句话说,就是a1点做为测量的起始点就在测量、评定基准这个绝对或相对水平面上”,“评定基准”咱们也先放一下,就讨论“测量基准就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换句话说,就是a1点做为测量的起始点就在测量基准这个绝对或相对水平面上”这个命题好吗?我有下面几个问题的确不明白,因此接受老师的批评也不装懂,请老师指教:
  1.老师指的绝对的水平面在哪里?老师说的绝对水平面和自然界的水平面需不需要加以区分?绝对水平面是不是自然水平面?如果不是,那么是过a1点而与自然水平面平行的平面,还是过a1点与自然水平面近似平行的任意平面?
  2.相对的水平面在哪里?是过各个受检点而与自然水平面平行的平面,还是过各受检点而与在a1点建立的那个和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的任意水平面?
  3.如果测量基准不是自然水平面,这个平面还能不能称为水平面?
  4.相对水平面和绝对水平面的关系是什么?相互之间是不是平行?
  5.既然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都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也就是说都是相对于这个水平面读得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数据还有没有必要累积?如果我们假设七个受检点除了第一个受检点记为0外,每个受检点读数都是+2″,最后一个受检点通过累积就得到+12″,那么+12″还是相对于那个“绝对或相对水平面”吗?如果是,该点读数+2″又是相对于哪个“绝对或相对水平面”?如果不是,又是相对于哪个平面?总不能一个角度相对于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读出两个角度值吧?
  6.老师一再强调平直度测量的是“小角度”而不是“高度差”,那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什么都规定平面度误差和直线度误差的计量单位是线性值微米,而没有规定采用角度值弧度?既然规定测量线性值微米,而且水平仪与桥板组合后我们完全可以在水平仪的显示窗口读出微米,为什么偏偏不去读微米非要读角度值再去付出精力计算呢?老师在101楼的7说“一个点与线或面均不可能构成夹角”这个道理我明白,我不明白的是已经可以通过“水平仪+桥板”这套测量系统直接测量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在某个方向上的高度差,为什么非要去测量那个“夹角”?平直度误差本身只要求测量线性值,并没有要求测量角度值,我们完全可以不去过问夹角的事呀。
  7.老师说“所谓高度差应该就是这个夹角正切值的近似值罢了,用公式表示应为tinθ≈θ,这里θ应该是测得的夹角,单位弧度,近似做为所谓的高度差θ,两端点连线公式推导过程中记为ai”。首先我不认为角度值θ是高度差,连高度差的近似值也不是,高度差也不是θ“这个夹角正切值的近似值”。高度差的计量单位是微米,角度θ的计量单位是弧度或者秒,正切值的计量单位是1(无量纲)。弧度单位和无量纲单位的关系不讨论,那么单位微米的量值和单位弧度的量值难道能够画等号或者相互近似相等吗?
  8.老师在101楼的6说的“网格布线布点方式在纵横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测量,测量基准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改变,这种认识和看法与楼上测量基准只是一个点的说法差距太大”,我不明白差距在哪里,还请明示。我一直都在说平直度间接测量本身测量基准是变化的,无论什么布点形式,也无论使用的桥板是否等跨距,某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都是在检测顺序线上与其相邻的前面那个受检点(注:所以我说使用桥板间接测量的测量基准是点不是线和面)。测量者可以使用累积法把各受检点的测量基准统一到同一个测量基准上去,一般都统一到起始点a1点上去。桥板跨距可以不同,但是起始点a1却是不变的,把各受检点读数的测量基准统一到同一个a1点上去很容易就实现了测量基准的统一。
  另外,如果老师对国家标准规定的平直度检测方法分类(即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法)持不同见解,我也想学习一下老师对平直度检测方法的分类,也请老师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11-11-16 1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 规矩湾锦苑


    希望楼上看别人的帖子能够细心一些,我在88、89楼的帖子并没有谈到0-XYZ直角坐标系,我谈到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二维的,在我谈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就是测量基准,同时也是测量过程中的测点序号,Y轴是仪器读数的累积值,而非什么纵向测点序号,所谓Z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不存在的。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一点,以“节距法”进行的直线度测量和对角线布线布点方式的平面度测量实际上均是各个被测截面的直线度测量,以作图法进行的数据处理(评定)均使用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而以“节距法”进行的网格布线布点方式的平面度测量,由于测量基准是通过起始点a1的相对或绝对水平面,所以进行的数据处理(评定)应该是楼上谈到的0-XYZ直角坐标系,是三维的,这些基础知识的东西楼上应该能够分清,搞混了这些对于理解现在进行的探讨是无益的。
发表于 2011-11-16 22: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规矩湾锦苑


    对于楼上提到的①~④共四个异议,其中第一个异议,我已经在94楼讲的非常清楚了,希望楼上在认真写帖子的同时,也能细心看一下别人的回帖,这样对自己正确的理解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等应该是有好处的。否则,不管别人所谈如何,只是自己去喋喋不休,思路已经固化的状态下,不会有什么提高的。
    ①.X轴只是测量过程中的测点序号,不是测量基准的说法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中的第一部分就是i=1至i点的仪器读数累积值Σai(i为被测截面任意一点的测点序号),也就是GB/T11336-2004《直线度误差检测》标准的图32中,Z3=a1+a2+a3,式中Z3就是i=3时,第三点对X轴(测量基准)的纵坐标距离,a1是第一点对X轴(测量基准)的纵坐标距离,a2与a3分别是i=2或3时,被测截面的2或3点对经1或2点所做的平行于X轴(测量基准)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如果楼上对上述文字描述真正看明白且理解了,应该也就对累积值Σai相关测量原理及数学含义的东西真正理解了,我之所以拿出作图法来解释这些,就是因为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便于对测量原理及“节距法”测量基础知识的理解。
        楼上关于“在测量中水平仪0位正确与否完全不影响测量结果”的说法,应该在偏离绝对水平零位(实测中的相对水平零位)不够远的的位置此话是对的,但如果较大的偏离了绝对水平零位,则此话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对电子水平仪来讲,其示值误差公式可以看出,其离开绝对水平零位的位置越远,则示值误差越大。所以许多结论性质的话语不能过于绝对。
       “读数是a,并不能证明被测表面与水平面倾斜了a”的说法,一般来讲应该是对的。但应该首先搞清楚这里做为被测截面的测点序号是1还是i〉1,再者,应该把被测表面改为被测截面的一段,还有就是所谓的水平面究竟是绝对还是相对水平面,在这些前提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貌似正确的结论性质的东西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我经常谈到“严谨”二字的原因。
    ②.楼上“每个受检点测量基准是前一个受检点”的说辞肯定是错误的,我在许多帖子里都解释过了,不想再去重复。“Y轴应该是仪器读数的累积值”的说法并不是由于所谓“测量基准是前一个受检点”错误得来的。正是由于测量基准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或线,再有就是仪器的主光轴,所以各点的近似测得值a1、a2、a3(拿图32来说事)除a1是第一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累积值外,0+a1),其余a2、a3均是2、3点对经1、2点所作平行测量基准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故被测的2、3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必须取累积值,也就是0+a1+a2和0+a1+a2+a3,至于后面的4、5、6......n,同理即可。希望楼上仔细看一下图32,从a1、a2、a3在图中位置的几何意义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
    ③.以“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误差测量,其实质就是小角度测量,被测参数确实是线性误差值,但这个线性误差值确实是通过间接测量小角度误差值(倾角变化,也就是被测截面某一段前后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的夹角),依据在角度很小时,tinθ≈θ,两端点连线公式推导过程中记为ai的近似计算得来的所谓线性误差值。这实际上也是“节距法”测量的难以弥补的先天性缺陷。当把上述测量原理性的东西真正搞清楚了的时候,应该就不会再讲出“不能再陷在小角度测量中思考问题了”的错误话语了。因为我们起初进行的恰恰就是小角度测量,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现实都不愿意承认,那可就是“装睡”了,装睡是叫不醒的。
    ④.楼上认为图32正是说明了“测量基准是变化的”的话语,估计或肯定是将经被测段的前一点做出的平行测量基准X轴的辅助线当成不断变化的测量基准了,因为测量基准就是一个点的说法应属明显性质的错误,但这个辅助线仅是作图中的辅助线啊,它与测量基准X轴是平行关系,其与被测段前后点连线的夹角是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夹角的同位角啊,这才是被测截面的被测段相对于测量基准X轴的倾角(被测倾角),这样分析一下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性质的东西后,到底X轴还是某一个所谓的点是测量基准不就是很清楚的一件事了吗。
发表于 2011-11-17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规矩湾锦苑


    楼上关于“激光跟踪仪在国内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说法,本人确实不敢苟同,“某个企业自己拥有不亚于10台”,这似乎不可能吧。我们知道,激光跟踪仪相当于一台大型可移动的三坐标测量机,目前,在中国市场主要有瑞士的莱卡和美国API的产品,其单台价值约为150万~250万之间,如果像楼上所讲那样,某个企业自己拥有不亚于10台的话,那么直接投资应该在1500万~2500万之间(间接投资应该也是巨大的),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大型机械加工企业有什么样的工作需要理由采购如此多的激光跟踪仪?就算是摆阔气也有些烧钱不眨眼了吧。根据我们去年调研的情况,北方某动车制造机车公司,某大型造船厂,应该是大型机械加工企业,而且急需激光跟踪仪这样的精密测量设备,但在2010年底也仅是签订了购买的意向协议,且至今还是一台也没有购入。另外我们国家做为校准激光跟踪仪的装置,包括50m的自动或半自动基线场,只有北京国家计量院、上海测试院、北京304所、广州计量院等为数不多(应该不超过5~6家)的单位具备了硬件条件。我之所以在这个与我们探讨的问题关系不大的事上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大伙,在探讨问题时,谈问题讲事情,首先要实事求是,不要望风扑影、哗众取宠,那不是探讨问题的应有态度。
    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确实规定了“允许采用其它测量点分布形式”,这是规程人性化的表现,也就是将采用何种方法及布线布点方式的权利及义务统统交给了检测人员,这里权利就是采用的方法、方式,而义务就是必须保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1/3最大允许误差。至于出现争议时的仲裁采用最小条件准则,因为最小条件准则符合形状误差的定义,并不意味着规程也坚持认为最小包容区平面作为评定基准的科学性优于对角线平面作为的评定基准,理由我在92楼及其它板块的许多帖子里都已经多次谈论过,不在此继续重复。总之,所谓“优于”的说法应看从那个角度来讲,不可一概而论的。
   楼上谈到“国家标准给出四种理想平面可作评定基准”,这没有错,但并不意味着做为评定基准只有这四种理想平面,至于“除了这四种评定基准以外,其它任何平面都不是标准规定的评定基准”,这句话应该也没有什么错,但并不能意味着标准没有规定的理想平面就不能做为评定基准了,所以,不要将自己无据延伸出来的话题强加给标准,这是对标准的曲解和不尊重,也可以被称谓以标准为幌子,行兜售私货的实质。
发表于 2011-11-17 1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 规矩湾锦苑


   楼上谈到“ 我真的没有明白,已经一目了然知道了受检点在前一个受检点基础上抬高(或者降低)了多少微米,为什么非要再回过头去考虑“前、后点连线延长后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的夹角”,有了现成的线性值不用非要再去算“夹角””?记得自己在过去的帖子里曾经对咨询平板平面度计算方法的诸多量友多次谈到,计算方法问题一定不要死记硬背,所谓平直度测量的计算实际上只有一个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其它所谓计算公式都是基于这个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变形得来的,所以,如果要想把基于“节距法”小角度测量平直度原理搞清楚,只需把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自己推导一下就可以的。或许楼上自己没有去进行这个推导,所以才对上述问题,及自己帖子下面的问题苦苦思索,却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所以还是建议楼上能对基于“节距法”的小角度测量原理,即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自己推导一下,那对自己提出问题找到正确答案将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楼上懒得在这个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只愿意谈论某些所谓“深奥”的东西,我将抽时间,在今后的帖子里对“节距法”进行的小角度测量平直度的某些定义、术语、概念性的东西,以及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给以简单的解释和推导,只是这样做担心可能会耽误楼上及大家的时间。
发表于 2011-11-17 13: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2# 规矩湾锦苑


    楼上的帖子提出了8个问题,实际上有些问题应该是重复的,我先简单的回复如下。如果楼上有兴趣,我也抽出了时间,我将在今后的帖子里履行106楼承诺的解释和推导。
    ⑴.绝对水平面应该在自然界,绝对水平面就是自然水平面,这样的水平面应该有无数个,它们之间是相互平行的,但通过起始点a1的绝对水平面应该是唯一的,也就是只有一个;
    ⑵.相对的水平面也在自然界,就是楼上所讲的通过起始点a1,且与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称略微倾斜)的任意平面,这样的平面应该有无数个,但由于相对水平面是针对水平仪的相对水平零位来讲的,所以通过起始点a1,与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称略微倾斜)的相对水平面应该是唯一的,也就是只有一个;
    ⑶.如果不是绝对(自然)水平面,这个平面一般不能称为水平面,但针对水平仪的相对水平零位来讲的话,还是可以称为相对水平面的;
    ⑷.绝对水平面和相对水平面的关系针对水平仪的绝对或相对水平零位来讲的话,就是楼上所讲的自然水平面和与自然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称略微倾斜)的任意平面,它们相互之间肯定不平行;
    ⑸.“既然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都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此话还是改为“以节距法进行的小角度测量平面度,当采用网格布线布点方式时,被测截面的各段测量基准都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这样的改动严密,无漏洞可钻。“是相对于这个水平面读得测量数据”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被测截面的某一段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夹角,经计算可以得出这后一点到经前一点做出的平行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如果要计算该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则必须进行累积,也就是图32中的Z3=a1+a2+a3(前面的0点不写入也罢)。楼上所讲的“假设七个受检点除了第一个受检点记为0外,每个受检点读数都是+2″,最后一个受检点通过累积就得到+12″”,那么这个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实际上是经过坐标原点(0,0)和(6.12)点的一条线段,每一段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夹角都是2″,所以该被测截面的直线度误差不管用两端点连线还是按最小条件来评定都应该是0,但最末点到经(n-1)点的平行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应为tin2″×L(L为跨距),最末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则应该是6(tin2″×L)=6L×tin2″,这里希不要挑剔tin2″的写法是否合适,纯粹示意性质的。+12″不是相对于那个“绝对或相对水平面”的,它是仪器读数的累积值,是为下一步计算该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而累积的。该点读数+2″,应该改为该位置或该段读数+2″,当然是相对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与该段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说的,上面的文字描述如果真正看懂且也理解了,那么就可以看出根本不存在“一个角度相对于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读出两个角度值”这样一说了。
    ⑹.楼上提到的第六个问题,在这里讲清楚肯定比较麻烦,这也就是标准不愿细谈的原因。容许我在后面的帖子里,抽出时间来的时候,履行106楼承诺,一定将这一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的东西给出解释和推导。“不去过问夹角的事”是不可能的事,与楼上探讨问题也多少学会了比喻,那就是跑的前提是走,走的前提是站,站的前提是翻身及爬,就是要循环渐进的;
    ⑺.楼上的第七个问题类比第六个问题,待履行106楼承诺时,一并给出解释和推导;
    ⑻.网格布线布点方式在纵横方向采用不等跨距测量,测量基准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改变,这是我比较感兴趣,也是我认为有可能的事,但思考、咨询及查阅相关资料,应该讲,结论性质的东西很不成熟,现在来谈的话,很可能会是瞎谈,所以,还是想先听一下大家的意见,再次感谢了。
       国家标准规定的平直度检测方法分类的问题,说实话,我并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事就由它去好了,不去参合落个清净还是难得的。
发表于 2011-11-17 15: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6# xqbljc

  1.老师还是没有回答我,绝对水平面是什么?相对水平面是什么?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都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这些水平面是不是相互平行?
  2.根据老师说的①,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老师的意思是:X轴既是受检点序号又是测量基准。受检点序号我们意见一致,对于是测量基准,请问老师,X轴是哪个受检点读数的参考对象?是不是所有受检点读数时的参考对象?
  3.老师说GB/T11336-2004的图32中,“Z3=a1+a2+a3,式中Z3就是i=3时,第三点对X轴(测量基准)的纵坐标距离,a1是第一点对X轴(测量基准)的纵坐标距离”这正是我说的统一到起始点这同一个测量基准的高度差,我没有异议。对于“a2与a3分别是i=2或3时,被测截面的2或3点对经1或2点所做的平行于X轴(测量基准)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我也没有意见,因为我一直坚持是线性值。但是既然是“距离”,它们的计量单位难道不是微米而是弧度?说明已经抛弃了角度分度值而该用线性分度值了吧?
  4.“在测量中水平仪0位正确与否完全不影响测量结果”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以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的附录A为例,测量a1-e5对角线各受检点时,得到读数为:a1=0,b2=42,c3=44,d4=46,e5=44,起始读数为42不可谓小吧,请问老师这个水平仪零位正确吗?我的观点是,管它零位对不对干啥,无非说明b2以a1为测量基准读数,比a1高42格;c3以b2为测量基准读数,比b2高44格;依此类推d4比c3高46格,e5比d4高44格。如果不按照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是前一个受检点,新的测量系统的分度值已经变为线性值(高度差)去理解,用小角度测量原理去解读并不是不可,因为平直度检测源于小角度测量原理,但是解读起来比我说的解读方法困难得多。用累积法统一测量基准到a1点上去,得数列A:0、42、86、132、176。按两端点连线我评定基准则0+0X=176+4X,解方程得X=-44,乘以受检点顺序号0、1、2、3、4可得数列B:0、-44、-88、-132、-176。A+B可得数列C:0、-2、-2、0、0。因为使用的水平仪分度值τ=0.005mm/m,桥板跨距Ld=180mm,则组合后的新测量系统分度值为0.005×180=0.9μm,将数列C的格数乘以测量设备分度值0.9μm,就是数列D:0、-1.8、-1.8、0、0,这就是检定规程表A.1最后一列的数据。整个计算中丝毫不考虑水平仪零位准确与否,也丝毫不考虑绝对和相对水平面在哪里。
  5.对于老师说的②,老师说,“Y轴应该是仪器读数的累积值”的说法并不是由于所谓“测量基准是前一个受检点”错误得来的。并坚持说:正是由于测量基准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或线”,所以“除a1是第一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累积值外,其余a2、a3均是2、3点对经1、2点所作平行测量基准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故被测的2、3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必须取累积值,也就是0+a1+a2和0+a1+a2+a3。
  我想请教老师:那个a0=0读数是不是起始点0以X轴为参考对象读得的;读取a2是否经1点作的辅助线作为读数的参照物;读取a3是否经2点作的辅助线作为读数的参照物?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了读数的参考对象在变化?每个受检点读数的测量基准是不是前一个受检点?累积以后的读数是不是统一到了以X轴为同一个测量基准的读数?
  6.老师在①和②中都认为读数是纵坐标的距离了,这和我的观点一致。既然是距离,计量单位应该是微米而不是弧度吧?老师认为“依据在角度很小时,tinθ≈θ,两端点连线公式推导过程中记为ai的近似计算得来的所谓线性误差值。这实际上也是‘节距法’测量的难以弥补的先天性缺陷”。
  我不认为有先天缺陷,因为水平仪的分度值的确是小角度θ,可是与桥板组合后已经变成了新的测量系统中的显示器,显示的分度值就不再是角度而是“高度差”,或者是老师说的“纵坐标距离”了,计量单位不再是mm/m而是μm了,读得的格数只要乘上分度值XXμm就足够了。我相信没有人对“高度差=(桥板跨距×tinθ)×读得格数”不理解吧,当tinθ为水平仪分度值时,(桥板跨距×tinθ)就是组合的测量系统的分度值,还有必要每次测量都去重复推导和计算吗?一个测力装置分度值以牛顿(N)为计量单位,当与一个标准臂长相组合时,就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测量设备扭矩仪,此时每次测量人们还用测力装置原来的分度值读数然后去与臂长相乘计算力矩吗?此时的测力装置的分度值就应该抛弃计量单位N而改为力矩的计量单位N·m。水平仪与桥板的组合与此相似,应该抛弃原来的计量单位mm/m更换成新的计量单位μm,去计算高度差,没有必要再去计算小角度然后转换成高度差。
发表于 2011-11-17 1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07楼,老师讲解了绝对水平面和相对水平面,我完全同意和接受老师的讲解。
发表于 2011-11-17 17: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7 17:30 编辑

至于老师在107楼的〔5〕说:
  改为“以节距法进行的小角度测量平面度,当采用网格布线布点方式时,被测截面的各段测量基准都是绝对或相对水平面”,这样的改动严密,无漏洞可钻。我觉得核心意思仍然是“都是绝对和相对水平面”。根据107楼前4条意见,绝对和相对水平面是相互平行的,最后一个受检点读数时相对于相对水平面+2″,通过累积得到+12″,这个+12″还是相对于一个相对水平面的夹角吗?如果是,那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不是,那又是相对于哪个平面?
  我同意老师用“纵坐标距离”的解释方法,这就是我说的“高度差”的意思。另外老师说“这个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实际上是经过坐标原点(0,0)和(6.12)点的一条线段”,我也同意,这实际上是在说评定基准规定为两端点连线时,就是连接两个端点的理想直线为评定基准,来评定被测实际线的直线度误差。
  老师仍然认为:“每一段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夹角都是2″,那么‘是相对于这个水平面读得测量数据’的话是对的”,既然已经是相对于那个水平面的倾角都是+2″了,还用得着再累积吗?老师给出的累积理由是,“经计算可以得出这后一点到经前一点做出的平行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如果要计算该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则必须进行累积”,我也基本同意,因为这正是我说的后一点以前一点为测量基准,读取后一点与前一点的高度差。
  我赞成如果“每一段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夹角都是2″,该被测截面的直线度误差不管用两端点连线还是按最小条件来评定都应该是0”,因为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条与X轴成夹角2″的直线。
  老师说:“tin2″×L(L为跨距),最末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则应该是6(tin2″×L)=6L×tin2″,这里希不要挑剔tin2″的写法是否合适,纯粹示意性质的”。虽然计算结果不错,但如果其中有其它读数,则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因此为了严谨还是用“累积”解释好。
  老师说:最后一点读数+2″,“应该改为该位置或该段读数+2″,当然是相对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与该段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说的”。这样改又让我迷茫了,角度+2″到底是相对于X轴的夹角+2″,还是相对于“该段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夹角+2″?还是指“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与该段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是+2″?如果是指“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与该段前后点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是+2″,那就是说测量基准仍然是X轴了。就又回到存在“一个角度相对于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读出两个角度值”这样一说了。
  总而言之还是用“纵坐标距离”或者“高度差”解释意简言合。实际上高度差检测的解释原理来自于小角度检测原理,并不否定小角度检测原理。我们在解释水平仪法检测平直度误差时,完全可以抛弃初始的小角度原理,直接用高差来解释。
  后一点的高度是在前一点的高度基础上加上与前一点的高度差,这和测量某零件高度的比较法相似。指示表在量块上对零,就是以平板表面为测量基准读取量块高度,指示表再移至被检零件上,以量块上表面为测量基准读取被检零件表面与量块上表面的高度差。测量基准发生了变化,因此测量结果要统一到同一个测量基准上去,统一到平板表面上去。于是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累积法,两个高度相加就是被检零件的高度。
  直线度误差测量,以0点为测量基准0点的读数自然是0;然后以0点为测量基准,测得1点比0点高a1;以1点为测量基准,测得2点比1点高a2;以2点为测量基准,测得3点比2点高a3。转入评定步骤之前的测量结果可以用统一到同一个测量基准0点时数据,即:Z0=0,Z1=0+a1,Z2=Z1+a2=0+a1+a2,Z3=Z2+a3=0+a1+a2+a3。这样解释是不是要简明得多。
发表于 2011-11-17 17: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7 19:50 编辑

回复 105# xqbljc

  没有关系,用什么符号无关紧要,我只是按习惯把高度方向的坐标轴称为Z轴,横向坐标轴称为X轴,纵向坐标轴称为Y轴,直线度测量中仅有两个坐标轴,我一般把表示高度的轴仍然称为Z轴,把表示受检点顺序号的轴叫X轴,如果老师习惯把表示高度的轴称为Y轴,我也没有意见。
  至于我说的某企业拥有激光自动跟踪仪不亚于10台,这是事实,老师如果不相信也没有关系。我的中心意思是说,用这样的仪器,测量到处可能发生凸起和沟槽障碍的大型表面平面度,对角线布点是行不通的,以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也是极其困难的。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
  老师说“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确实规定了‘允许采用其它测量点分布形式’,这是规程人性化的表现”。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我认为老师可能忽视了这句话的作用。作为技术标准应该讲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加严谨,字字句句需要斟酌。写入了标准条款的语句当然就应该是允许的,或者是必须的。检定规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保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1/3最大允许误差”的原则下,其它的布点方式完全是可以的,不要拘泥于对角线布点方式。
  检定规程之所以规定最小包容区平面为发生计量纠纷仲裁时的评定基准,而不规定对角线平面为仲裁时的评定基准,是因为最小包容区平面作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是完全符合定义的平面度误差,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是近似的平面度误差。难道这不是某种程度上,在平面度误差评定中,用最小包容区平面作为评定基准优于对角线平面吗?如果两种理想平面是同等的,那就没有必要说这句话了,直接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作为仲裁依据就算了。
发表于 2011-11-17 2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8# 规矩湾锦苑


    1.个人感觉,第一个问题我在107楼讲的比较清楚了,希望楼上看别人的帖子时能够细心一些;
    2.X轴既是受检点序号又是测量基准,其还应该是被测截面使用的各个跨距长度及跨距数。做为测量基准,它应该是被测截面上各个点或称各段的测量基准,但不会是被测平面所有测点的测量基准,因为对角线布线布点方式实际上是测量的各个截面的直线度,在测量该截面时,以作图法进行的数据处理(评定),测量基准就是X轴,但这个测量基准与另外一个被测截面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测量某一个截面的过程中不得对水平仪或自准直仪进行任何调整,但在开始测量另一个截面前,可以对仪器进行调整,也就是可以改变测量基准。但在网格法布线布点的测量中,由于测量基准是通过起点a1的绝对或相对水平面,所以在整个面的测量全过程中均不得对水平仪进行调整,以免测量基准被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该布线布点的方式使用自准直仪会非常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讲根本就无法使用自准直仪小角度测量仪器,其道理就在这里。
    3.我在所有的帖子里,谈到的测量基准都是某一条线或面(以布线布点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而你谈到的测量基准都是某一个点,甚至谈到了49点就有48个测量基准,而且测量基准是在不断变化的,并将各个分段的前一点通通都看作测量基准,也就是并没有将被测截面的某一段前后点连线得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当做是测量的读数,所以你在节距法的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包括对测量基准的认定等方面错误认识应该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我们分别谈到的测量基准根本不是一回事。另外你谈到距离的单位问题,我在许多帖子里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了,就是依据测量的仪器读数换算为线值,在换算之前,由于等跨距的原因,将格值、数值、字数做为距离、累积值甚至直线度误差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后按正确的换算系数和公式进行换算就是了。这个你可以看一下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公式中连换算系数、分度值甚至桥板的长度都弃之不谈,因为那些都应该属于常数,属于次要的,做为一个计算的通式为了方便推导,将某些常数包括换算过程暂时放在一边是完全可以的。
    4.“在测量中水平仪0位正确与否完全不影响测量结果”的说法只能讲是基本对的,楼上所举的JJG117-2005的例子,读数a1=0,b2=42,c3=44,d4=46,e5=44,起始读数为42不可谓小吧的说法应该是对电子水平仪不够了解所致,这里读数42并不大,我们看一下JJG103-2005规程,电子水平仪的示值误差在全部测量范围内为:士(1十Ax2%)Δ,A为检定位置标称值的绝对值。由公式可以看出,当标称值变化了100个数,示值误差才增加了2个数,再者电子水平仪的零位是可调的,也就是显示为零的时候未必是其零位,显示不为零,甚至为较大的一个数时,未必不是其零位,所以对楼上对电子水平仪零位仅根据几个读数就能够质疑其零位的正确与否感到实在不好理解。所以我无法回答你该水平仪零位是否正确。楼主后面提到的“我的观点是,管它零位对不对干啥”的说法,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零位正确与否,还是对测量有影响的,假如偏离零位比较远,那么依据电子水平仪的示值误差公式可以看出其示值误差是会相应增大的。再讲,也不是我要谈零位正确与否的,明明就是楼上自己谈问题的无序吗,毕竟出尔反尔不好吧?!我的意见,还是把那些明显的错误,好统一认识的东西先谈清楚再讲其它吧,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捋不清楚的,我想,将探讨的问题搅乱应该不是楼上的本意吧?!至于楼上后面谈到的“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是前一个受检点,新的测量系统的分度值已经变为线性值(高度差)去理解”等观点,我已经不想再去讲什么了,因为再讲就是多次重复了,我感觉,楼上确实应该端正探讨问题的态度了,这样......,似乎有纠缠的嫌疑了。但不管怎样,楼上终于承认“平直度检测源于小角度测量原理”,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至于从前告诫他人应该跳出站在小角度测量的立场看问题的说辞,似乎已经可以不计前嫌了吧?或许你的解读方法在计算上有一定的长处,可以互补,但楼上在更重要的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上确有严重错误的,自己去悟吧。
    5.楼上“a0=0读数是不是起始点0以X轴为参考对象读得的”这个我无法回答你,因为这里引用的所有数据都是你在举例中提供的,且你提供的起始点是a1=0;读取a2和a3不是经1和2点作的辅助线作为读数的参照物,我在多个帖子已经讲的非常清楚,是以被测点与前一点连线的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参照物)的夹角读取的,之所以在作图法中画出经前点且与X轴平行的辅助线,完全是由于夹角是前面提到的实测角的同位角或互补角(在后点低于前点的情况下),再有就是为了公式推导的方便而采用的等量代换,且这样做也比较便于直观理解,这与小角度测量原理并不矛盾。另外,累积值的计算并不是为了什么统一测量基准,因为测量基准在该测量截面是唯一的,不存在莫须有的“统一”什么东西这样一种说法。
    6.楼上不承认“节距法”测量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先天性缺陷”,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你对“节距法”的测量原理理解上太糊涂了,什么“显示器”、新的测量系统分度值包括所谓近似得到的高度差等等,这些统统是楼上陈旧的错误论据,“当tinθ为水平仪分度值时”的讲法,看来楼上越发不清醒了,这只是在小角度测量时,弧度与正切近似相等啊。另外严重质疑楼上,难道我讲到的纵坐标距离在作图法中,只能是线值吗?是格值、数值、数字包括角度值就不能描点作图了吗?!
    我现在真怀疑这样的死缠硬打,纠缠不休状态的探讨还有必要进行下去吗???
发表于 2011-11-17 2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9# 规矩湾锦苑


    认可别人帖子里谈到的观点并不是主要的,认真据实的回帖和细心看别人的帖子应该是最重要的。
发表于 2011-11-18 0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8 01:18 编辑

回复 112# xqbljc

  1.如果是在自然水平面时,水平仪读数为42,这个水平仪零位正确吗?
  2.如果是读数42不算大,那么改为读数1000如何?分别是a1=0,b2=1000,c3=1002,d4=1004,e5=1002,这个水平仪的零位不正确该足够大了吧,用这个零位严重未调整好的水平仪测量影响测量结果吗?
  3.就按老师说的各受检点读数“是以被测点与前一点连线的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参照物)的夹角读取的”,这句话我仍然不明白,老师坚持说测量的是小角度,那么受检点的读数到底是以被测点与前一点连线的延长线为参考对象读取的角度,还是以“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参照物)”为读数参考对象读取的角度,还是以“被测点与前一点连线的延长线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参照物)的夹角”读取的角度?
  如果是以“被测点与前一点连线的延长线”为参考对象读取角度,或者“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参照物)的夹角”读取的角度,被测点作为一个点来说不应该有角度吧?
  如果老师一定要用原始的小角度测量理论来解释,角度也应该是一条线相对于另一条线的角度,是线与线相交的角度。那也应该是被测点与前一点的连线以前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为参考对象来读取角度,而不是什么相对于“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或者“与测量基准X轴正方向的夹角”读取。
  如果是我说的这样,“前两点的连线延长线”作为读取角度值的参照物(测量基准)由于受检点的后移,是不是在变化着?每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还算是同一个吗?
  如果用小角度测量原理,各点的读数都是角度值,每个受检点的读数都是被测点与前一点的连线以前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为参考对象读取的角度,那么就又产生了一个怪事,起始点的0度又是怎么出来的?读数的基准就算是X轴,又是哪一点与起始点的连线和X轴夹角为0度呢?我认为一个点与一条线是形成不了角度的,只有两条线,或者两个平面,或者一条线与一个平面才能够形成角度。一个点可以读出角度应该作何解释?
  如果把起始点作为第二个点的高度读数参照物,起始点为零则是天经地义的事,第三点则读取相对于第二点的高度,依此类推第n点读取相对于第(n-1)点的高度,也就顺理成章。然后通过累积法把各点的相对不同参照物的高度统一到以起始点为同一个参照物的高度,这就是使用桥板检测平面度的实质。所以我说这种间接测量法源于小角度测量原理,但是经过发展已经不完全是小角度测量原理了,归根到底还是平直度误差是以线性值为计量单位而不以角度值我计量单位的要求,迫使测量原理的发展。
  4.现代计量的术语早就引入了“测量设备”的新概念,而不仅仅是原来的计量器具。只要是为了实现测量活动所必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计量标准器、标准物质、计算机软件、专用工装等都是测量设备,它们任何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东西组合也是测量设备。水平仪是个测量设备,专用工装桥板也是测量设备,水平仪与桥板的组合还是一个测量设备。怎么识别某个测量设备是独立的,还是作为组合的测量设备的一部分,关键看其功能。测量中不能独立作位移或者旋转的就应该看成是组合的测量设备的一部分。平直度检测中我们使用的是“水平仪+桥板”这个组合,这个组合是一体的,相互之间的方向和位置在测量中是不可作任何调整的一个整体,因此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测量设备,水平仪在测量中就不是单独的测量设备了。单独的水平仪只能测量被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角度)不能实现平直度检测,只有水平仪与桥板组合成新的测量设备,才能够实现平直度检测。
发表于 2011-11-18 1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0# 规矩湾锦苑


    看了楼上的这个帖子,我确实为楼上的理解能力感到担忧或不解,担忧的是这理解能力不是一般的差,不解的是有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吗?这样搅浑的疑问恐怕就不仅是质疑的问题了。
    楼上和本论坛的量友可以看一下我在107楼的帖子,这个帖子的那一部分文字会使他人可能将“绝对和相对水平面是相互平行的”理解成是我的观点呢?我白纸黑字明明写的是通过起始点a1的相对水平面与自然(绝对)水平面差不多平行(或称略微倾斜),并明确提及“它们相互之间肯定不平行”,难道“差不多平行(或称略微倾斜)”,就可以理解为相互平行了吗?把莫须有的论点强加到别人身上,自己再去据理质疑,这什么作风啊?说纠缠已经不确切了,明显的无事生非吗。楼上后面有关+12″的疑问或称质疑,我在107楼的⑸已经解释清楚了,楼上可到那儿去看一下。我有些奇怪,许多人是看帖不回帖,而楼上却反其道而行之,属写贴、发帖不看帖。
    我在107楼谈到的“经过坐标原点(0,0)和(6.12)点的一条线段””,被楼上认为是“连接两个端点的理想直线为评定基准”,应该是理解的不够确切吧?我谈到的经过坐标原点(0,0)和(6.12)点的一条线段应该是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图形,只不过这条折线不存在折点罢了,或称该折线与其两端点连线完全重合,所以其直线度为零。楼上看帖、思考、回帖时多少上点心吧。
    “纵坐标距离”与“高度差”还是不完全相同的,纵坐标距离是相对X轴、辅助线或评定基准来讲的,而高度差一般仅是对辅助线来讲的,当然前面这些,都是相对于小角度测量平直度来讲的,之所以给出注解,确实担心楼上再去无休无止的延伸、比喻,而在测绘及其它专业,自己完全就是外行,无能力涉及。我在107楼关于累积值的论述,现在被楼上认可的基础上,又被用来证实了其“后一点以前一点为测量基准”的论点,这根本对不上号吧?这里累积做为计算的一个过程与楼上将累积上升至“法”的高度,不是一个层面吧?!所以还是希望今后楼上不要动辄以所谓的“法”说事了,“法”的滥用是应该规范一下了。楼上赞成我在107楼谈到的“每一段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夹角都是2″”的说法,就是默认了测量基准就是X轴的结论,再去质疑这个该被测截面唯一的测量基准X轴,讲什么“前一点为后一点的测量基准”,应该就是前后不一、出尔反尔了。
    我在107楼谈到最末点到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应该是“6(tin2″×L)”,被楼上以“但如果其中有其它读数”为理由而认为“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因此为了严谨还是用“累积”解释好”,这里,被测点的读数都是+2″,又被楼上改称为“如果其中有其它读数”都是楼上的举例和话语,我该听信楼上的那句话呢?莫非楼上确实思维混乱了?!将6个相同的代数式相加写成乘积的形式有什么不可以?楼上“不能相乘而必需相加”的说辞,前半句应该是吹毛求疵,后半句只能适合这个没有折点的所谓“折线”图形,如果后一个点低于前一个点,测得角为前后点连线与辅助线夹角的补角,那累积时相加就不合适了,而应该是相减,也就是代数和的概念了。
    楼上关于最后一点读数+2″到底是相对那条线或测量基准来讲的疑问,以及“一个角度相对于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读出两个角度值”的疑问,我在107楼也已经完整的解释了,不想再去重复,所以还是回帖不看帖的问题。提醒楼上,看帖-思考-再看贴-再思考后再回帖,这样,把握性及回帖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反正我是这样做的。
    “纵坐标距离”或所谓的“高度差”,我在前面部分已经给出论述,还是有区别的,等同采用并不合适。既然知道小角度检测原理是“源”,又要抛弃这个“源”,用近似成分很大的所谓“高度差”来解释,能严格无误吗?!某小角度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在我的建议下,已经全部弃用了所谓“高度差”的文字术语描述,这就避免了近似的成分和某些错误的根源
    楼上将以”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测量中出现的专用术语,即所谓的“高度差”,与测量某零件高度的比较法相比,这有可比性吗?!小角度测量近似得出的所谓“高度差”,与纯粹的线值测量完全不是一类事吗。再有,楼上谈论的量块高度、零件高度、怎么让人听起来这么别扭,应该是量块或零件的几何尺寸吧?不要一谈到“高度差”,就什么都往“高”字上靠,炒股的不让孩子叫爹,与股市上的“跌”有什么关系吗?!
    “直线度误差测量,以0点为测量基准0点的读数自然是0”,这样讲不对吧,49个点有48个点为测量基准,那48个点的读数自然都是0吗?楼上的思路问题大了。实际上应该是这个起始点通过评定基准,也就是相对与评定基准无偏离,所以其固有为零。为了把前一点说成测量基准,为了所谓“高度差”的不合适应用,楼上说出的错话确实不算少了。
发表于 2011-11-18 18: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1# 规矩湾锦苑


    楼上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习惯性的称为Z轴,应该是一个不够好的习惯,此做法误导了他人,不符合数学专业的通理,不能为大部分人认知,所以不是一个无所谓的事情,当然如果楼上在自己的私人日记里这样习惯的话,没人会提出异议。
    楼上不能接受JJG117-2005规程关于“允许采用其它测量点分布形式”的人性化提法,理由是规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字句要更加严谨,字字句句需要斟酌,楼上看来确实得到了四川“变脸”的真传,在随意及严谨两个极端摆幅太大了。我们知道,规程的四性为“科学性、正确性、经济性、可行性”,这四性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挑出那条来给以特别强调都是不合适的。楼上不太赞成规程人性化的提法,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其延伸至“不要拘泥于对角线布点方式”就明白了,再继续延伸的话,就是不要在XXX布线布点方式下吊死了,实际上,规程既没有拘泥,更不是提倡“垄断”性的自杀,这些均属没理找茬,无端攻击罢了,有意思吗?!如果你确实出自负责任的态度,对规程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问题,给以善意、负责、据理的提出和建议,相信大家都有一双明亮眼睛,公论自有公理、公正的。
    规程关于最小条件准则评定做为近似评定仲裁方法的规定,是科学、负责任的规定,对其它如网格布线布点方式也是这样的,但别有用心的延伸出“优于”的说法,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应该并不完全如楼上所讲的那样,所以还是没意义的纠缠,至于楼上继续延伸至“直接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作为仲裁依据就算了”的说法,我已经不想再去回应了,建议楼上在编写本企业的校准规范或偏离方案时,给出这样的规定。
发表于 2011-11-19 07: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隔天就来看看这个讨论帖  感觉真好!

如果举个详细的例子,演示一下网格法的数据处理过程,感谢!
发表于 2011-11-19 1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9 12:55 编辑

回复 116# xqbljc

1.我也请老师细心看一下我的帖子,我在109和110楼已经说了,对于老师在107楼关于绝对水平面和相对水平面的[1]至[4]“我完全同意和接受老师的讲解”。只不过在我发出108楼帖子时尚未看到老师107楼的帖子,我的108帖子是对老师106帖子的回复。发出帖子后,却同时显示了老师的107和我的108帖子,是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为了不使老师误会,我立即回复了109帖子,然后才起草110帖子谈我对老师107帖子中[5]以后的不同意见。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我应该采取修改108帖子的方式,以避免老师误解,在此表示抱歉。
2.老师说“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习惯性的称为Z轴,应该是一个不够好的习惯,此做法误导了他人,不符合数学专业的通理,不能为大部分人认知,所以不是一个无所谓的事情”,据我所知,大多数从事平直度检测的量友都是这个习惯,因此这个习惯被国家标准GB/T11336《直线度误差检测》所采纳,老师可以再看看您提供的案例,即该标准的图32。我认为毕竟检测技术不是数学理论,国家标准这样处理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3. “直线度误差测量,以0点为测量基准0点的读数自然是0”,有什么不对呢?以自己为读数参考对象,自己就是读数的起始点,读起始点的数为什么不是0呢?,49个点有48个点为测量基准,是说的“前一点是后一点的测量基准”,在对后一点参照前一点读数时,难道不是以前一点为0吗?在这个意义上说“那48个点的读数自然都是0”,所以在统一到以起始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时,各点的读数才需要用累积的方法从起始点的读数逐个累积。
  以JJG117-2005的附录A为例,测量a1-e5对角线各受检点时,得到读数为:a1=0,b2=42,c3=44,d4=46,e5=44,读数b2=42就是以a1为0读得,c3=44就是以b2为0读得,d4=46就是以c3为0读得,e5=44就是以d4为0读得,所以累积后可得以a1为同一个参考对象的读数A:0、42、86、132、176。按两端点连线为评定基准使a1与e5相等,则0+0X=176+4X,解得X=-44,乘以受检点顺序号0、1、2、3、4可得数列B:0、-44、-88、-132、-176。A+B得数列C:0、-2、-2、0、0。水平仪分度值τ=0.005mm/m,桥板跨距Ld=180mm,则组合后的测量系统分度值为0.005×180=0.9μm,将数列C(格数)乘以测量设备分度值0.9μm,就是数列D:0、-1.8、-1.8、0、0,这就是检定规程表A.1最后一列的数据。
4.“规程的四性为“科学性、正确性、经济性、可行性”,这四性是相辅相成的”我完全赞成,并不反对。但是作为标准而言,它的每一条都应该是可以执行的,不是摆设给人看的。平板检定规程推荐了对角线布点方式和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标准对如果不采用对角线布点而采用其它布点方式并不是不允许的规定。另外,四种评定基准的优劣即便是都同等重要的话,我也没必要“纠缠”,不过,一旦供需双方对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结果产生计量纠纷,必须用最小包容区平面作为评定基准重新评定的结果作仲裁依据,检定规程的这个规定也万万不可忽视。
发表于 2011-11-19 15: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19 15:42 编辑

回复 117# moreface

  采用网格布点的例子请见我在53、67、74楼帖子的例子。在本贴加以归纳,布点方式是下面的图0,测量顺序是:方向①a1a2a3b3c3;方向②a1b1c1c2c3;方向③b1b2b3。布点和测量顺序的通用方法见国家标准GB/T11337-2004《平面度误差检测》的5.3.1条图10 a)。
  图①说明:若检测原始数据(单位:格):方向①:0、+3、+0.9、-2、-1;方向②读数为0、-1.1、+4.2、-5.2、+2.8;方向③读数为0、+2、+1。因为每个受检点的读数都是以前一个受检点作为测量基准(0)读得的,按测量方向累积后可得图①。例如a3以a2为0读得+0.9,a2以a1为0读得+3,所以Z(a3)=0+3+0.9=3.9;b2点在方向③是以b1为0读得+2,b1在方向②以a1为0读得-1.1,所以Z(b2)=0+(-1.1)+2=0.9;而封闭点c3在方向①累积后得Z(c3′)=0.9,在方向②累积后得Z(c3″)=0.7。c3点重复性误差为我们确定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条件,因为重复性误差较小,数据仍然有效,所以取平均值Z(c3)=0.8。
  图②说明:如果以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那么就必须使a1点与c3点等高,a3点与c1点等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9+2x=3.1+2y:0+0x+0y=0.8+2x+2y;可得:
x=-0.4,y=0,分别乘以各受检点的X和Y方向序号得图②。例如b3点的X=2,Y=1,则(-0.4)×2+0×1=-0.8。
  图③说明:图①与图②对应的点数据相加就是图③。图③就是按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a1点与c3点等高(为0格),a3点与c1点等高(为3.1格),其中最大格值(3.1)与最小格值(-2.5)之差5.6格,与测量系统的分度值2μm相乘得11.2μm就是被检表面最终以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的平面度误差值。
序号(X/Y)  0     1    2
     0      a1 a2 a3   0     3   3.9   0   -0.4  -0.8    0    2.6   3.1
     1      b1 b2 b3  -1.1    0.9   1.9 + 0   -0.4  -0.8 = -1.1   0.5   1.1
     2      c1 c2 c3    3.1   -2.1   0.8   0   -0.4  -0.8     3.1  -2.5    0
              图0                      图①        图②         图③  
  如果供需双方发生计量纠纷,按检定规程规定需要用最小包容区平面作为最终仲裁依据,可以以图①为基础看出,最高点Z(a3)=3.9,最低点Z(c2)=-2.1,次低点Z(b1)=-1.1,次高点c1=3.1,可令a3和c1等高,c2和b1等高,即:3.9+2X+0Y=3.1+0X+2Y;-2.1+1X+2Y=-1.1+0X+1Y。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X=0.3,Y=0.7乘以各点X和Y方向顺序号得图④,图①加图④可得图⑤。从图⑤中可以看到a3点与c1点等高(为4.5格),b1点与c2点等高(为-0.4格),符合最小区域平面判定的交叉原则,其中最大格值与最小格值之差4.9与测量系统的分度值2μm相乘得f=9.8μm就是被检表面最终以最小包容区平面为评定基准的平面度误差值。当然,如果已经进行了以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得到了图③,以图③为基础可以看出最高点和次高点分别是a3和c1(3.1格),最低点和次低点分别是c2(-2.5格)和b1(-1.1格),同样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3.1+2X=3.1+2Y,-2.5+X+2Y=-1.1+Y,解得X=Y=0.7。分别乘以各点XY方向的顺序号可得图⑥。图③加图⑥得⑦,由图⑦知同样符合最小区域平面判定的交叉原则,评定最终结果仍然是f=4.9×2=9.8μm。
  0     3    3.9      0     0.3    0.6      0      3.3   4.5     0    2.6   3.1   0     0.7     1.4          0      3.3    4.5
 -1.1    0.9   1.9 + 0.7     1     1.3 = -0.4    1.9   3.2   ;    -1.1   0.5   1.1  +  0.7    1.4     2.1  =  -0.4     1.9    3.2
  3.1   -2.1   0.8       1.4   1.7    2.3   4.5   -0.4   3.1         3.1  -2.5    0        1.4    2.1     2.8        4.5    -0.4    2.8
              图①                       图④        图⑤          图③        图⑥         图⑦
发表于 2011-11-19 2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懂,但在不断学习
发表于 2011-11-22 11: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规矩湾锦苑


      估计是网络和论坛网站的原因,连续几天发帖均发不上去,且耗费不少时间写出的帖子也莫名其妙的丢失了,今天这个帖子幸亏备份了一份,总算没有丢失,不过,帖子发不上去,也不完全是件坏事,毕竟也有时间将他人包括自己以前发过的帖子又仔细看了一下,再加上新的思考和思路的梳理,再回帖的水平、质量相对会好一些的
    1.楼上在多个帖子提到了水平仪零位正确性的疑问,现在又再次提出了这一疑问,所以讲零位对不对无所谓是假,想在这件事上引出其它话题,继续纠缠是真。按说我在前面的多个帖子,特别是在112楼的回帖中应该讲较为详细的从电子水平仪的结构原理解释了这个疑问,为了今后不在这个非主要探讨话题浪费时间,现在再次做出基本属重复性的解释。

楼上提出的疑问是“在自然水平面时,水平仪读数为42,这个水平仪零位正确吗”?一般来讲,这个问题由于电子水平仪相对普通气泡式水平仪的结构原理不同,应该是一个不好回答的疑问,但是楼上所举的这个测量数据例子,正好是JJG117-2005规程修改时,XX市计量院的张、刘两位前辈在试验时对铸铁平板的实测数据,两位前辈对电子水平仪的结构原理相当熟悉,不会象有些人“连电子水平仪的零位是可调的,也就是显示为零的时候未必是其零位,显示不为零,甚至为较大的一个数时,未必不是其零位”,这样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所以,检测时,电子水平仪连同受检的平板应该讲都大致调整到了绝对水平的位置,这样,该台试验所用的电子水平仪根据我现场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零位误差是好的。可以这样讲,楼上.“在测量中水平仪0位正确与否完全不影响测量结果”的说法是过于绝对甚至是无知的。

    2.楼上紧接着又继续提出了有关水平仪零位正确性的疑问,”如果是读数42不算大,那么改为读数1000如何?分别是a1=0,b2=1000,c3=1002,d4=1004,e5=1002,这个水平仪的零位不正确该足够大了吧,用这个零位严重未调整好的水平仪测量影响测量结果吗?”这个疑问由于同样的道理,应该也是没有定论的。电子水平仪的读数由42改为读数1000,未必这个水平仪的零位不正确就足够大了。我们知道青岛前哨生产的SDS系列的电子水平仪测量范围为0~±500个数,显示范围为0~±1999个数,也就是测量范围不小于显示范围的1/4,再有其绝对水平零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调整的,正常情况下,这个零位是在绝对水平零位的附近两个方向正常的往返偏离,但也会出现在正负的一个方向单方向的一直偏离,加之前面谈到的零位显示状况,所以其零位单方向的一直偏离至1000及以上也是正常情况,只要在可调整范围之内都是没问题的,所以,依然不能盲目的说这个水平仪的零位不正确就足够大了,或者说零位严重未调整好的水平仪测量影响了测量结果,这些错误的说法都是源于对电子水平仪的结构原理不了解所致,所以应该认真的看一下电子水平仪的出厂使用说明书,或JJG103-2005规程关于电子水平仪零位检定的文字描述部分。
   3.楼上在这里实际上主要是对测量基准确立的疑问,疑问的说法有很多,有些属于不了解,有些确有断章取意的嫌疑,至于疑问前后矛盾、不一的文字描述,就归类到回帖不认真,缺乏思考中去吧。为了明确自己对测量基准的看法,尽管自己过去已经谈过不少了,现在重复性的再讲一次,欢迎探讨,但不希望被断章取意,也不希望被曲解。在我们以节距法及小角度测量原理进行的平直度测量中,测量基准一般来讲应该就是所使用的小角度测量仪器的绝对或相对水平线或面,再有就是仪器的主光轴;当使用网格布线布点方式时,测量基准就是通过起始点的绝对或相对水平面,评定基准在进行的初始数据处理(评定)时,与这个测量基准是完全重合的,如果对被测实际平面的原始数据处理(评定)用作图法进行,那么,测量基准就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我们以节距法及小角度测量原理进行的平直度测量实际上就是测出将被测截面分成若干段后,每段的前后点连线与测量基准(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所以在这里,我们所进行的平直度测量应该就是小角度测量,而非直接的线值测量。

大家包括楼上可以看我在论坛里的所有帖子,我从未讲过“前两点的连线延长线作为读取角度值的参照物(测量基准)”,以及“是被测点与前一点的连线以前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为参考对象来读取角度”等这样文字描述不通的错误的话语,所以,种种事实表明,楼上是在强加,是在纠缠和把水搅浑。楼上“一个点与一条线是形成不了角度的,只有两条线,或者两个平面,或者一条线与一个平面才能够形成角度。一个点可以读出角度应该作何解释”,这样的质疑是我对楼上测量基准是一个点的错误看法,利用小学数学知识关于角的定义对楼上提出的质疑,现在楼上在依然坚持测量基准是一个点的错误看法的同时,却拿出我的论据来质疑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楼上探讨问题的态度确实应该端正些了。


楼上关于“起始点的0度又是怎么出来的?读数的基准就算是X轴,又是哪一点与起始点的连线和X轴夹角为0度呢?”,这里首先应该把0后面的度去掉,0的单位就是格、数、字等,另外需要讲明,这里的0不是测量中的仪器读数,应该是起始点,作图的话,这个0点就在坐标系的原点,所以它是固有的,它做为一个原点与所谓的连线或X轴没有夹角可言。


所谓的“节距法”被楼上称谓“源于小角度测量原理,但是经过发展已经不完全是小角度测量原理了”,在这里,我要质疑楼上,源于小角度测量原理的节距法从60年代至今,发展了什么,从主标准器到辅助工具,从原始数据的处理到评定,除了概念及术语的更新,80年代的国产电子水平仪替代了进口产品,数据处理由手工的计算器到目前普及的计算机处理,还有什么根本性的发展呢?如果楼上讲不出所谓的根本性发展事实,那么“迫使”测量原理的发展就应该是哗众取宠的空话或者瞎忽悠。

   4.楼上关于“现代计量的术语早就引入了“测量设备”的新概念”,并将这个所谓的新概念应用到什么“水平仪+桥板”上,并讲出桥板是什么“转换放大元件”,太没谱了吧。不想多说什么了,希望楼上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在你们公司所建平板检定装置标准中,在建标档案中真的将“水平仪+桥板”这一所谓的新测量设备写入主标准器中,或将桥板写入配套设备中去,如果桥板的证书缺乏检测的依据,那么建议楼上可以给国家局打报告,要求起草桥板检定规程,毕竟你们公司参与起草了其它量具的检定规程,楼上也可以再去承担一份规程编写的任务吗,要知道,承担规程编写任务是属于科研项目的。
   
发表于 2011-11-22 14: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8# 规矩湾锦苑


    楼上的这个帖子写了不少,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除了重复,再有就是没道理的狡辩。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仅对楼上帖子的3.部分给以回应:
    楼上在3.部分的内容中谈到“直线度误差测量,以0点为测量基准0点的读数自然是0”,有什么不对呢?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所谓0点并不能就说是测量基准,他实质上就是测量基准的一个起始点,这也就是以点代面(或线)是不合适的。至于读数自然是0应该搞清楚,这个0并不是由仪器读出的,所以它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读数,做为测量的起始点它在坐标系的原点,所以它是固有的,这我在前面的多个帖子都明确提到过。不管采用何种布线布点方式,这个起始点都应该也必须为0,如果从测量原理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它是一个原理性的0点,将这个原理性的0点说成是仪器的读数,起码是不够严格的。至于楼上谈到的“那48个点的读数自然都是0”,请明确告诉我,在测量过程中,从哪儿出来了48个读数为0的点,我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仪器的原始读数楼上记录下来了吗?不把这48个读数为0点的仪器原始读数记录下来,楼上的检测工作是否失职了呢?楼上后面所谈到的所谓“累积的方法”,从作图的直观、形象效果看,就是被测截面的各段后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如果不累积的话,就是测截面的各段后点对经前点所做的平行测量基准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以上谈到的东西,都属我在过去的帖子谈过的东西,现在应属重复的,只是不管你如何讲,如何重复,楼上依然不理不睬,貌似看不见,听不懂,明显的处于装睡状态,所以没法叫醒的。
    楼上下面举了一个现行规程中的例子,也就是a1e5截面,在这个截面中,用楼上的叙述就是a1、b2、c3、d4都曾经为0,除了a1做为起始点固有的0外,其余三点何时何地被仪器读数为0了呢?楼上到底目前还清醒吗?至于累积后得到的数据A:0、42、86、132、176,明显就是被测截面的各段后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啊!楼上采用两端点连线进行直线度的评定,在没有讲明等量关系及所设未知数的情况下,列出方程“0+0X=176+4X”,并解得X=-44,后面的乘以各点序号,不就是要按比例内插吗?!实际上,这里并没有如此的复杂,将数据列的第n点(末点)除以分段数n,不就是楼上所给出的44吗,这个44分别乘以序号i,不就是各个被测点的坐标转移量了吗,然后将楼上所谈到的A+B改为A-B不就是测截面的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了吗。换算线值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应该不用再去谈了吧?!
    这个帖子就谈这些,把楼上有意复杂化的错误东西给以“简化”和符合测量原理的解释。
发表于 2011-11-22 22: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1# xqbljc

  如果水平仪放置于大致处于水平的平板上,使水平仪底工作面的长边和短边紧靠定位块,待示值稳定后,读取读数△a1=70,再将水平仪调转180°仍置于原位,读取读数Δa2=14,则水平仪的平工作面为基准面的零值误差应该是多少?如果按JJG103-2005的式(1)计算,这个水平仪的零值误差是不是Δa=(70+14)/2=42?这个水平仪零值误差算合格吗?
  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的附录A测量a1-e5对角线各受检点时,得到读数-,42,44,46,44,既然这是老师亲眼目睹的实例,在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吧?可是在检测中第一个读数就是42格了,还能够说“检测时,电子水平仪连同受检的平板应该讲都大致调整到了绝对水平的位置”了吗?如果水平仪零位正确(处于“绝对水平”),被检平板也处于“绝对水平”,第一个读数就是42,平板就不用往下检了,这里已经产生了前面是一个凹点,或者后面是一个凸点了,且严重超差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
  “检测时,电子水平仪连同受检的平板应该讲大致调整到了绝对水平的位置”,我认为第一个读数就应该是在0格附近(量化指标在合格允差附近)。第一个读数出现42格(按JJG117附录A的桥板跨距和水平仪分度值量化已达38μm,远大于平板允许值7μm),要么说明有可能是被检平板调整到“绝对水平面”,而水平仪的零值误差不合格(差42个分度值),要么说明水平仪零位是正确的,而被检平板离“绝对水平”倾斜了42格。
  如果是被检平板调整到了接近于“绝对水平”,那就是使用了上面这个零值误差差42格的水平仪,检定规程的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证明水平仪零值误差的大小并不影响水平仪法检测平面度误差的测量结果准确性。
  如果老师认为水平仪零位误差大了会影响平面度测量结果准确性,也可以举个例子教我。同时我也建议老师做个实验,将被检平面调整到接近于绝对水平,然后用水平仪法检定其平面度误差,使用的水平仪人为把零位调整到任意大,比如说人为让它零值误差为100个分度值,试试影响测量结果到底有多大。我认为检定规程的这个例子就是说明水平仪零值误差差42个分度值时不影响测量结果的实例,所以我才敢夸大其词地推论即便是水平仪零值误差差1000个分度值又有何妨,当然我并不认为会有这样的零值误差严重扭曲的水平仪会真的存在。只不过是说明水平仪零值误差的大小不影响平面度误差检测。
发表于 2011-11-23 0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11-23 03:10 编辑

回复 122# xqbljc

  老师认为我是“狡辩”,就算是吧。但是我认为我是对的,在老师没有说服我之前,我还是要“狡辩”。我只是想请老师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地告诉我,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的附录A测量a1-e5对角线各受检点时,得到读数-,42,44,46,44,这个42是指以谁为参考对象读得的,44是以谁为参考对象读得的,46和44又是以谁为参考对象读得的?0、42、44、46、44如果不是代表“水平仪+桥板”组成的统一体的格数,仅仅是代表水平仪读数的格数,那么这些格数的数字代表的量值到底是什么量,换算成它们所代表的量后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我的观点已经清清楚楚了,就不厌其烦再重复一次。以起始点a1为测量基准0,a!点的高度a!=0;以a1点为0(测量基准),测得b2点比a1点高b2=42格;以b2点为0,测得c3点比b2点高c3=44;以c3点为0,测得d4点比c3点高d4=46格;以d4点为0,测得e5点比d4点高e5=44格。
  老师承认“从作图的直观、形象效果看,……,如果不累积的话(注:我理解成没有累积前的读得格数),就是测截面的各段后点对前点所做的平行测量基准x轴的辅助线的纵坐标距离”,“累积后得到的数据A:0、42、86、132、176,明显就是被测截面的各段后点对测量基准x轴的纵坐标距离”,不就是我说的道理吗?纵坐标距离是什么,就是线性值,计量单位是μm,它的计量单位该不是角度吧,计量单位既不是弧度,也不是度(°),也不是mm/m吧?读得的读数还是后一点相对于前一点吧?至于做不做平行于所谓X轴的辅助线,有那个必要吗?在起始点任意画一条直线,做与这条直线平行的辅助线,都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一定要那个平行于绝对水平面的线吗?有那个必要绕那么大的圈子了吗。
  简简单单的解释就是:读得的格数就是后一点以前一点为0(测量基准)的高度读数值(格)。统一到起始点为0时的高度读数值,就用累积法获得,再乘以组合后的仪器分度值(计量单位微米),就是各被测点统一相对于起始点的高度线性值(坐标值)。然后转入第三步“评定”,按规定的评定基准评定平直度误差。
发表于 2011-11-23 11: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3# 规矩湾锦苑


    本来想先回复楼上119楼的帖子,但是考虑到楼上123楼的帖子错误更多,尽管水平仪零值的问题应该与目前探讨的问题相关不大,但是把此问题搞清楚,应该有利于其它问题的梳理,所以经昨晚反复对楼上119楼的帖子思考之后,决定就前后颠倒一次,先回复楼上123楼的帖子。
    楼上谈到“如果水平仪放置于大致处于水平的平板上,使水平仪底工作面的长边和短边紧靠定位块,待示值稳定后,读取读数△a1=70,再将水平仪调转180°仍置于原位,读取读数Δa2=14,则水平仪的平工作面为基准面的零值误差应该是多少?如果按JJG103-2005的式(1)计算,这个水平仪的零值误差是不是Δa=(70+14)/2=42?这个水平仪零值误差算合格吗?”
    从楼上的兰字描述中好像可以看出,楼上应该看过JJG103-2005规程,对水平仪零值误差的检定也了解那么一点,似乎也做过水平仪零值误差检定的操作,但仔细看一下楼上就此所提出的问题,我感到非常惊讶!,看来绝不是对某些测量原理及基础性的知识的缺乏了解,以及理解方面的偏差,而是包括实际操作也错误百出,楼上做为好像资深的计量检定工作的具体从事人,应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被其“冤枉”的受检计量器具不少了!
    对于楼上提出的两个疑问,在谈论零值的调整之前,我还是过去的意见:无法判定。我在前面的许多帖子里都谈到,电子水平仪与气泡式水平仪的不同,所以当电子水平仪显示为0的时候,未必是其水平零值;反之,当电子水平仪显示不为0或较大数的时候,未必不是其水平零值。看来,楼上因为对电子水平仪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面的东西近乎一无所知,所以应该根本无法理解我在前面谈到的东西,提出近似笑话的问题也就好理解了。
    楼上讲到受检水平仪在平板的Ⅰ位置读数△a1=70,水平仪调转180°后,在平板的Ⅱ位置读数△a2=14,此时,应该并无法按照楼上给出的公式Δa=(70+14)/2=42计算水平仪的零值误差,而是应该调整水平仪的调零旋钮,使其在平板的Ⅰ位置读数△a1=28(往小调42数),如果水平仪下平工作面及平板工作面平面度影响不存在,则受检水平仪在平板的Ⅱ位置读数△a2=-28(往小变化42数),那么此时用规程或楼上给出的计算公式计算应该是Δa=[(28+(-28)]/2=0那么,此时我想请教楼上,该受检水平仪的零值误差应该是多少?是否应该为0?这个水平仪零值误差算合格吗?
    电子水平仪的零值误差问题确实迷惑了不少人,为了使楼上及论坛量友在此问题上搞清楚,下面将我所了解到的东西,包括产品说明书、JJG103-2005规程以及相关资料没有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包括操作技能)方面的东西在下面简单的解释一下:
    SDS系列的电子水平仪测量范围为0~±500数,显示范围为0~±1999数,水平仪的调零旋钮范围大约为20圈,也就是指当逆时针旋转至数字不再变化时,反向顺时针继续旋转至数字不再变化时,此调整过程应该大约为20圈,那么水平仪的零位正确位置应该在大约10圈的地方,如果水平仪的零位由于单方向的偏离,当偏离不大时,可通过调整水平仪的侧面调整孔内的可调电阻,使其零位回复到10圈的位置,如果调整不过来,说明零位单方向的偏离过大,需要返厂更换不同规格的可调电阻,使其零位回复到10圈的位置,这应该属于调修的内容,毕竟正常的仪器调整与仪器调修从概念到内容都是不同的。
    电子水平仪的零值误差检定,应该不是楼上文字描述的那样,不进行任何调整,翻转180°两位置的读数和再被2除,所得到的数并不是零值误差。而象我在上面谈到的,经调整42数后所得到的两位置读数+28和—28,此位置才是电子水平仪的水平零位,也就是我在前面讲过的,当显示一个不为0(28)的数时,此位置未必不是水平仪的零位。下面关于水平仪零位调整的话在产品说明书中有,我来给以重复:当电子水平仪在翻转180°两位置的读数,数字相同而符号相反时,此位置为水平仪的绝对水平零位;当电子水平仪在翻转180°两位置的读数数字相同而符号也相同时,下基面(平板)处于绝对水平状态;当电子水平仪在翻转180°两位置的读数均为0时,那么此位置就是水平仪的绝对水平零位,且下基面处于绝对水平状态。
    电子水平仪的示值误差的调整(修),做为检定人员也应该有所掌握。如果受检水平仪示值误差超差,可以将其背面的不干胶标贴揭开露出调整孔,在小角度检查仪上,两端放置较大尺寸差的量块,在水平仪±500的测量范围上进行单程调整,由于 电子水平仪示值的线性误差比较好,所以当大范围调整好,那么小范围应该也就调整好了。反之,就不好讲了。
    时间的关系,电子水平仪结构原理及基础知识,还有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就不再多讲了,感兴趣的量友可以今后再相互沟通交流。

    楼上随后谈到的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的附录A的实例,并谈到“如果水平仪零位正确(处于“绝对水平”),被检平板也处于“绝对水平”,第一个读数就是42,平板就不用往下检了,这里已经产生了前面是一个凹点,或者后面是一个凸点了,且严重超差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楼上的上述话,同样让我感到惊讶,不仅是测量原理及基础知识的错误,现在竟然是全方位的检定实际操作上也错误百出了啊!尽管电子水平仪连同受检的平板应该讲都大致调整到了绝对水平的位置,但水平仪的第一个读数就是42,这完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读数啊,水平仪显示不为0的数,未必不是其水平零位啊?!再者,还要考虑做为辅助工具的桥板,其上下面的平面度及平行度对水平仪的读数都有影响的啊!检测时将水平仪放在桥板上与调零、调平时将水平仪直接放在平板上应该是不一样的两种状态的,那么第一个读数就是42,不是很正常,很好理解的吗。楼上后面谈到的什么“平板就不用往下检了,.......平板可以直接判不合格去修理了”,楼上太武断、太盲目无知的自信、太“冤枉”被检的平板了吧?!估计在你手上,“冤假错案”应该比比皆是了。第一个读数就是42,这非常正常,如果不停下检测的进程,且后面每段的读数都是42,那么,这个被测截面不就像你过去谈到的每一个读数都是+2″的情况一样了吗?!先不讲整个面,起码这个被测截面的直线度应该是为0的,也就是其误差折线是没有折点的了。这样的平板被你以莫须有的什么前凹后凸,严重超差,直接判处“死刑”,这样“草菅人命”对的起你拿的工资吗???(对不起,我也效仿一下楼上的比喻)

  楼上后面谈到的“第一个读数就应该是在0格附近(量化指标在合格允差附近)”,“水平仪的零值误差不合格(差42个分度值)”“要么说明水平仪零位是正确的,而被检平板离“绝对水平”倾斜了42格”的诸多说法,大家及楼上在看到我在前面谈到的电子水平仪的结构原理及基础知识后,应该不需要我再来解释什么了吧?!
 
     楼上后面乱谈的是否“影响水平仪法检测平面度误差的测量结果准确性”,应该也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楼上在帖子的最后,要求我就“水平仪零位误差大了会影响平面度测量结果准确性”,举出一个例子。首先说明,我所讲的水平仪零位误差大了,是前面谈到的指水平仪的零位单方向的偏离过大,已超出或即将超出调零旋钮的调整范围(两方向20圈),接近需要返厂更换不同规格的可调电阻的那种状况,除此之外,在零位可调的前提下,水平仪的零值误差会出现超差的情况吗?楼上包括论坛的量友们,大家捂一下好了。至于楼上对规程举例说明了“水平仪零值误差差42个分度值时不影响测量结果”的悟出结果,我实在对这样的“悟”无话可讲了。连“规程”的“暗示”都能理解了,联想能力太过丰富了,可对根本不存在的“暗示”,联想能力太过丰富就意味着无知或不切实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16 16:14 , Processed in 0.0650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