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角度/平直度] 发现 JJG 117-2013《平板检定规程》中的印刷错误

 关闭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9 12: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测量基准的补充:
  平直度检测的三大步:布点和数据采集、统一测量基准、评定平直度误差,“八个表”完成了两大步,其一是记录数据采集的读数,其二就是将读数统一到以同一个测量基准的高度,这就是“表格计算的全部内容”。
  测量中每个点的高度读数参考对象是与其相邻的前一点,测量基准均不相同,在测量过程结束后,虽然不再使用测量仪器读数了,但仍然要选择一个“读数的参考对象”(注:并非“测量仪器的参考线”),将所有读得的高度数据以同一参考对象加以统一。节距法的平面度检测必须首先以截面起始点为测量基准统一本截面内受检点的高度读数,再以对角线交点(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统一各截面受检点的高度读数。统一测量基准后的高度读数才能进入第三步按规定的评定基准平面评定平面度误差值,只不过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平面评定的平面度误差恰好以中心点统一测量基准后的结果相吻合,因此当评定基准是对角线平面时,可不再进行第三步“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此外的其它三种评定基准平面评定平面度误差,第三步“平面度误差评定”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去的。
  47楼把“仪器固有”而“始终如一”的“仪器读数的参考线”与测量中的测量基准彻底混为一谈了。例如在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时,我们可以以其中一个点为测量基准直接读得另一点到它的距离读数,也可以选择第三点为测量基准分别读得两个点到第三点的距离读数通过数据处理获得那两个点的距离,作为测量基准的第三点则有无穷多个选择。而仪器的读数参考线仅仅是仪器的“零位”或“零线”、“读数的起始位置”。
  47楼还说平直度检测的测量基准是“自然水平面或仪器的主光轴”,请问47楼到底是在测量什么?平面度、直线度的计量单位是微米,你的读数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如果是高度(微米),始终如一的测量基准水平面在哪里,是海平面吗?平板的安置可能在工作台上,可能在地面上,下面支撑的千斤顶也有高有低,这个高度如何计算?
  我知道47楼会拿与海平面的倾角来说事,这也是多年来平板检定规程造成的误区和错误观点,我只请47楼认真思考一下倾角是平直度误差吗,它们的计量单位相同吗?水平仪是测量被测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的仪器,但节距法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或直线度误差不是倾角,使用的也不是水平仪,而是水平仪与桥板的组合测量系统,这个测量系统每次读数都是读得桥板两个支撑点间的“高度差”,每格读数代表的含义已不再是与水平面的倾角,而是两个点的相对高度,分度值也不再是角度计量单位mm/m,而是长度计量单位μm了。请不要再把水平仪和桥板看成两样东西,在实施测量中它们的组合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测量系统整体,桥板起到传感元件的作用,水平仪起到数据放大和读数元件的作用,两者都不能独立应用于平直度检测。
zhcxy 发表于 2015-1-9 16: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47楼:)
        (23). “被测实际平面有两条对角线,哪一条“通过”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条对角线则未见得与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既然懂得“被测实际平面有两条对角线,哪一条“通过”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其前面所讲“必须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的话显然就是自相矛盾了,既然“两条对角线,哪一条“通过”理想平面都可以”,也就意味着相应的另一条对角线与理想平面平行了,而不是其瞎讲的“必须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所以,在基本概念方面,某版主一直是混淆不清的。既然某版主知道“只有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平面才可以称为对角线平面”,那“另一条对角线则未见得与理想平面平行”的话也就不知道其从何说起了,其自相矛盾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一条对角线“通过”,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而到了某版主的嘴里,竟成了“通过其中一条对角线而与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平面为测量基准”,包括其随后瞎讲的“等价于测量基准的平面则正是作为评定基准的对角线平面”,这不是有意混淆两个完全不同的“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的概念又是什么?!
        (24). “必须首先实现 “ 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旋转法”使其两端点等高的原因。”
             大家都清楚,对角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是对角线评定方法所规定的对角线平面与该对角线平行,这又哪来的神乎其神“必须首先实现”呢?至于“用“旋转法”使其两端点等高”,更是不靠谱的瞎讲一气了,对角线e1a5不管是用两端点连线为评定基准评定所得各点直线度,还是将直线度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两端点都是等值的啊,所以,转换平面度不存在某版主胡言乱语的“用旋转法”,毕竟这里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对于某版主瞎扯的“表C.2换成表C.1”,本人就不屑于驳斥了,既然某版主懂得“被测实际平面有两条对角线,哪一条“通过”理想平面都可以”,那其愿意胡扯瞎绕的将“表C.2换成表C.1”,就有其胡扯瞎“”即可。
        (25). “以过对角线a1e5,平行于对角线e5a1建立的评定基准
            “对角线a1e5”与“对角线e5a1”,到底是同一条对角线还是完全不同的两条对角线?就由某版主自己去解释或批驳吧。反正其“非常对不起”的话语从不值钱,因为这已经过多过滥了!
        (26). “本人承认前面的说法欠妥
            这“欠妥”的说法应该就是“ 测量者通过平移只能使其中间点c3在评定基准平面上”吧?!这不是什么轻描淡写的“欠妥”,而是概念糊涂、混淆!否则“以中心点测量基准求得各受检点的高度”又该如何狡辩,某版主一会儿“中间点c3在评定基准平面上”,刹那间“以中心点测量基准”,看来,某版主今生今世搞不清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的概念不同了,那就下辈子再去分辨吧!
        (27). “理想平面=被测实际面是非常可笑的,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
            某版主确是人才啊,竟然懂得“理想平面=被测实际面是非常可笑的”。但一句“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话语则表明了其基础概念的糊涂与无知。大家都清楚,两个基准是概念完全不同且相互毫不搭边的东西,平面度的评定基准是理想平面,直线度的评定基准是理想直线,而某版主瞎扯的测量基准是大量的不断变化的点、起始点、中心点,如此,“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的话语又从哪里扯起呢?无需多讲什么,到底是谁概念糊涂、混淆,大家应该是看的一清二楚了。
        (28). “ 将中心点c3平移-3.6就是将该截面上所有的受检点平移-3.6
            点的平移=截面的平移?以点带面吧?大家都清楚,将e1a5截面上各点对评定基准两端点连线评定所得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时,平移的是两端点连线,将两端点连线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才能实现直线度到平面度的转换。某版主就不要在“该截面视为刚性的整体”的不靠谱说辞上胡扯瞎绕了,不知某版主那张可横可竖的嘴是否为“刚性的整体”,从其时横时竖的现状看,应该是非“刚性”的。上述“比喻”,应该“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吧?!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9 23: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3. “被测实际平面有两条对角线,哪一条通过理想平面都可以,但另一条对角线则未见得与理想平面平行”,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另一条对角线截面的测得值并不平行于理想平面,所以我特别强调了“只有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平面才可以称为对角线平面”,表C.2中调整对角线e1a5,使其两个端点达到高度相等,目的就是使被测实际平面中不通过理想平面的另一条对角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所以我说“必须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不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是不能实现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合二为一的。但这种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合二为一,只适用于对角线平面,不适用于其它三种评定基准平面。
  24.实现 “ 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的原因。理由在23中我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不再重复。不管你计算各受检点的直线度也好,平面度也罢,归结到一点就是计算各点相对于同一个评定基准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可以是相对于某个点,也可相对于某条直线,还可以相对于某个平面,如果某个点、某条直线就在那个平面上,则正是表C.1和C.2达到的效果,因此我说以中心点c3统一了测量基准,也就意味着以对角线平面统一了测量基准,当然也是以那条在对角线平面上的对角线统一了测量基准,基准点c3、基准直线a1e5,基准平面过a1e5且平行于e1a5的对角线平面,不管你用点、线还是面为测量基准,效果是完全一致的。说对角线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从第5列数据到第8列数据就是实现“旋转”,难道这种变换也是楼上所说的“平移”?
  25.对于e1a5因为笔误写成了e5a1,本人已经做了更改,并对指正者表达了谢意,对此,本人不再多费口舌而浪费量友们的眼球,某人愿意揪住不放只能由他,本人重申只需改正笔误,原理仍是正确的。
  26.“ 测量者通过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从而使“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求得各受检点的高度”与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求得各受检点的高度达到完全一致,“中间点c3在评定基准平面上”是选择“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的唯一原因,两者之间何来矛盾?
  27.理想平面是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被测实际面严格意义上并非平面,放大来看是“波浪起伏”的,因此 “理想平面=被测实际面是非常可笑的”,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检定规程通过8个表的计算就实现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这个可能性。但我只能说是“可能的”,而不能说“一定会”,因为当评定基准平面为最小二乘平面、三远点平面和最小包容区平面时,实现“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极其困难的。
  28.截面上各点是刚性的统一体, “ 将中心点c3平移-3.6就是将该截面上所有的受检点平移-3.6”,也是将这个截面,确切地说是这个截面上的被测实际线整体平移了-3.6, 这个道理难道说也那么难理解吗?
  还是那句话,技术讨论归技术讨论,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一嘴肮脏的骂语是否可以收敛一下呢?本人欢迎任何不同观点参与讨论,也欢迎楼上的后续的“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但对某专家数年的谩骂,包括楼上的讥言讽语,本人一如既往保持克制,绝不参与对骂。
zhcxy 发表于 2015-1-11 13: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11 13:24 编辑

      (接52楼:)
       (29). e1a5“截面所有的受检点高度都是 通过中心点c3的平移得到
            不知道某版主是否还会讲人话?“中心点c3的平移”能够得到 e1a5“截面所有的受检点”平面度偏差?告知一下:只有将 e1a5截面的两端点连线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才能将 e1a5截面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所以,“中心点c3的平移”属于外星人说的非人话!
       (30). e1a5截面“两个端点δ0(e1)和δn(a5)的高度在已完成的表C.1中查不到,都等待着计算而非已知
            e1a5截面的两个端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等值为0,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时,表C.2中的公式δ0=δn=C3(a1e5)-C3(e1a5)=-3.6已经讲清楚了,既然C3(a1e5)与C3(e1a5)为已知,δ0=δn=-3.6就应该是“已知”。某版主傻到极点,非要去“表C.1中查不到”,还是先查一下其自己的智力问题吧!
       (31). 仪器“读数参考对象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条直线,还可以是一个平面
           某版主就不要继续“拧种”了,平直度检测中,测量基准只有“参考线”、“参考面”,不存在“参考点”的概念。对此,某版主就去质疑国家规程或国家标准吧,非常遗憾,国家规程或国家标准根本不会考虑或采用某版主的所谓“三新”理论的!
       (32). “截面各点高度也可以说是相对于两端点连线的高度,只有此时我们才可以说测量基准可视为几何要素直线
            某版主平直度检测的基础理论及概念的糊涂与混淆,大家应该看得非常清楚了,依照某版主的所谓“三新”理论就是:两端点连线也是测量基准。
       (33). “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则是一种巧合
           呵呵!正是由于某版主最早的测量基准概念是糊涂、混淆的。导致其得出了“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的荒唐、错误结论,这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吧!某版主应该只有一点没错,这就是其早期的自称“拧种”,据此自称才可以得出某版主=拧种的永恒结论!至于“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则是一种巧合”的狡辩,批驳已经没有意义了,按照某版主的逻辑,平面度数据处理评定的规程附录8个表格,均是 “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的“重叠”的“巧合”,如此大面积的全部“巧合”还是“巧合”吗?应该是全部必然吧!告诫一下,规程附录中8个表格均是数据处理评定的过程,此过程也就是将被测截面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到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巧合”,正是由于某版主的逻辑从来就没靠谱过,所以才能得出 全部必然=“巧合”的荒唐结论。
        (34). “这就代表了该计量院所的最高水平
            某计量院所的水平如何,是不需要某版主来评价的,某版主也没有这个资格与水平来评价,反正与“下里巴人”肯定不是一个层次,“下里巴人”只能在论坛中混,其谈不上水平的!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zhcxy 发表于 2015-1-11 1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检测中,会出现“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这样的情况吗?
        按照某版主 “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则是一种巧合”的胡言乱语,我们不妨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论证一下。大家都清楚,在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测量的过程中,为了获得仪器的测得值,必须使用仪器固有且固定不变的读数参考线(或参考面),这个参考线(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测量基准,该测量基准只在测量过程中被使用到;而评定基准则是在测量过程结束后的数据处理评定过程中被使用到,它是评定被测实际线(或面)直线度(或平面度)的理想直线(或平面)。由上述浅显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被使用过程完全不同的两个“基准”,不管它们的概念如何完全不同、不搭边,胡搅蛮缠的说什么 “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则是一种巧合”,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关公战秦琼”吗?而导演这穿越“使用过程”、混淆不同概念的蹩脚戏的不正是某版主吗?!
         无需多说,过去不存在“关公战秦琼”的“巧合”,当今也绝不会存在“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巧合”!何况某版主关于测量基准的概念是“大量的不断变化的点”、“测量截面起始点”、“对角线中点”,而评定基准只有理想直线、理想平面的“线(面)”概念,“”与“线(面)”“相重叠”?某版主实在不可理喻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1 23: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29.听不听得懂人话请自行评价,本人不作评价。e1a5截面是刚性的,c3点平移-3.6也就带着e1、b2、d4、a5同时平移-3.6,从而得到截面上各点平移后的相对于平板中心点的高度,难道这就那么难懂吗?
  30.每张表中的δ0和δn的值均是在已完成的表格中查到的,楼上认为表C.2中的δ0和δn可以在表C.1查到吗?请指出在表C.1的何处?δ0=δn=C3(a1e5)-C3(e1a5)=-3.6难道不是通过两条对角线上的两个c3点必须重合计算得到的吗?e1a5的各点高度难道不是平移-3.6得到的吗?表C.2中的δ0和δn的计算和关于δ0和δn那个公式又起到什么作用了呢?
  31.有理请讲理,开口即骂人不是你这种知名专家该具有的素质。平直度检测中,测量基准不存在“参考点”的概念乃是你的错误观点。我已经多次解释,节距法的测量原理是:在水平仪和桥板组合为新的测量系统后,每一次测量读得的读数读数某受检点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前一点的高度,因此与受检点相邻的前一点就是该受检点的“测量基准”,受检点改变,测量基准必随之改变。所以用逐点累积读数统一测量基准是节距法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
  32.逐点累积读数的目的是以截面的起始点我同一个测量基准加以统一,如果再把终点的高度“旋转”到与起始点相等,那么终点也就意味着和起始点一样看作为测量基准使用,两端点连线也就意味着可以作为测量基准使用,此时,也只有此时,起始点、终点、两端点连线作为测量基准使用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说在这种情况下“两端点连线也是测量基准”。
  33.通过表C.1和C.2的计算,两条对角线截面上的受检点高度均实现了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的高度统一,加上两条对角线均实现了两端点等高,这就意味着建立了对角线平面,该对角线平面是通过a1e5而平行于e1a5的理想平面,此时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也就达到了等效。
  八个表的唯一目的是以中心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统一各受检点的高度,但如33所说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达到了等效,可视为各受检点的高度达到了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进行统一的效果,而对角线平面正是平板检定规程推荐的平面度误差评定基准,因此“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则是一种巧合”。我再强调一遍,如果评定基准不是对角线平面,这种巧合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第三大步的按评定基准评定平面度误差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
  34.某专家是某计量院的知名专家,也曾经是我学习的楷模和崇拜的对象,但近年来论坛上的帖子可以看出有水平的技术内容并不多见,讽刺挖苦和谩骂的水平却在整个论坛独树一帜,因此我为之脸红,本人无权评判其水平,只能以这种方式诚心诚意地棒喝一下,希望我们崇拜的平直度检测专家能够梦醒,丢弃谩骂的不良习气,发挥专业的长处,重振专家的风采。本人在此也就只能这样点到为止了,至于某专家如何理解,那不是我所能左右的,随便他怎么理解本人丝毫不计较。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2 00: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55楼所说的“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相重叠”问题,我也已经解释多次了,56楼对54楼的问题回复中的31至33条再次做了详尽解答,我相信一般做过平直度检测的量友均能看明白,何况平直度检测专家乎?因此,就恕我不再多费口舌浪费量友们的眼睛了。我是不是“不可理喻”不要紧,希望我们的知名专家不要“不可理喻”就好。
zhcxy 发表于 2015-1-14 15: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55楼:)
         (35).“e1a5写成了a5e1是一种错误,但就我所说的检定规程八个表的计算原理是正确的
              错误的过程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某版主确实从不靠谱的!何谓“计算原理是正确的”,规程附录数据处理评定无非就是依据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以及对角线评定规则进行的直线度计算和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平面度偏差,不涉及什么原理的,某版主不必故弄玄虚了。
         (36). “以过对角线a1e5,平行于对角线e1a5建立的评定基准,确立了中间点c3的高度为-1.8,那么对角线e1a5截面的中心点c3的高度也必须是-1.8,而现在却是+1.8
             是“线”通过“面”,而不是“面”过“线”,毕竟“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而“线”是由无数的“点”组成,让某版主讲点人话有那么困难吗?“确立了中间点c3的高度为-1.8”,这-1.8偏差既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也是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而“e1a5截面的中心点c3”的偏差“现在却是+1.8”,此+1.8偏差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所以两端点连线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是为了将“现在却是+1.8”这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所以某版主瞎讲一气的“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必须平移”是错误的,测量基准是不存在平移的,平移的是评定基准(两端点连线),不要再混淆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的概念了,那样只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
        (37).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
            某版主继续糊涂、混淆两个基准的概念吧,大家都搞清楚了就好。
        (38). “节距法测量基准的不统一是最浅显的道理
             莫须有的“测量基准的不统一”是某版主的所谓“三新”理论,其同“组合测量系统”的所谓“三新”理论是没有法规性技术文件及参考资料作依据的,这些不靠谱的“三新”理论在论坛中已经臭不可闻了,就由着某版主一个人“拧种”般咬着屎橛子不松口去吧,其对错不知,香臭不分的。
        (39). “意外实现了用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评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误差。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误差评定其实并未进行
            某版主那张可横可竖的嘴不是“意外”就是“巧合”,这就是一张不靠谱的嘴!何谓“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步平面度误差”?难道按对角线方法评定所得平面度不是平面度评定?
        (40). “表的顺序本来就是原理性的东西
             某版主没有羞耻感,就继续胡扯瞎绕好了,“表的顺序”与“原理性”是不搭边的,表格计算法与“解一道数学题”不是一件事情,某版主的胡扯瞎绕除了证实其为“拧种”外,毫无意义!
        (41). “关于行政和法律层次的指责
            除了某版主。没人将事情上升至“行政和法律层次”,也就是无事生非的某版主一会儿要在论坛“抓老虎、打苍蝇”,瞬间又要在论坛反腐倡廉,难怪有量友呵斥某版主“滚远点”!知趣的某版主确实应该“滚远点”的!
        (42).“评定基准平面只是平行于两条对角线的平面,这种平面是无穷多个的
             某版主简直是傻到了极点,被一条对角线通过,且与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对角线平面(评定基准)是“无穷多个”吗?难道按对角线平面评定所得平面度不唯一?对角线平面评定平面度也有“包容被测表面”的概念?这就奇怪了,对角线平面是唯一的一个,其竟然对被测实际平面可以产生“包容”?这恐怕用某版主“意外”及“巧合”的所谓“三新”理论也无法诡辩了吧?
       (43). “平直度检测的三大步:布点和数据采集、统一测量基准、评定平直度误差,“八个表”完成了两大步
            平直度检测实际上只有两个过程,其一为测量过程;其二为数据处理评定过程。所谓的“布点和数据采集”不就是测量过程所做的工作吗?至于某版主瞎讲的“八个表完成了两大步”,也就是其所讲的“布点和数据采集、统一测量基准”两步了,那八个表所得的被测实际面各点的平面度偏差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意外”及“巧合”?
        (44). “在测量过程结束后,虽然不再使用测量仪器读数了,但仍然要选择一个“读数的参考对象”(注:并非“测量仪器的参考线”
             既然“测量过程结束后”,某版主也清楚“不再使用测量仪器读数了”,那某版主吃饱了撑的“仍然要选择一个读数的参考对象”是要干什么?来“评定”“拧种”的极致程度?另外“读数的参考对象”“并非测量仪器的参考线”,那还能是什么?这不是将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搞混淆又能是什么???!!!
        (45). “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平面评定的平面度误差恰好以中心点统一测量基准后的结果相吻合
             首先不存在什么“以中心点统一测量基准”的事情,所谓的两条对角线中心点应该是同一个点(交点),经评定所得的均是相对理想平面(对角线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与不再使用的测量基准毫无关系。其次,“意外”、“巧合”以及“相吻合”的诡辩纯属某版主不靠谱的所谓“三新”理论,所以“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平面评定的平面度误差”,就是我们所做的数据处理评定结果,与“意外”、“巧合”、“相吻合”以及莫须有的“以中心点统一测量基准”丝毫不搭边!
         (46). “把“仪器固有”而“始终如一”的“仪器读数的参考线”与测量中的测量基准彻底混为一谈了
              仪器及其测量基准都是在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所以,“仪器读数的参考线与测量中的测量基准”本来就是同一件东西,何来“混为一谈”的瞎讲一气!
         (47). “仪器的读数参考线仅仅是仪器的“零位”或“零线”、“读数的起始位置
              测量中获得仪器读数并非要使用仪器的“零位”,使用仪器“零位”的附近甚至测量范围内都是可以的,但要获得仪器的测得值,必须参考仪器的主光轴或自然水平面。将“仪器的读数参考线”理解为“仅仅是仪器的零位或零线、读数的起始位置”。则是完全不靠谱的错误,看来某版主今生今世不会靠谱了。
         (48). “始终如一的测量基准水平面在哪里,是海平面吗?”
              测量基准为自然水平面某版主也搞不清“在哪里”了?其竟然绕到了“海平面”那里。告知一下,所谓的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绝对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绝对水平面与“海平面”是平行的位置关系,相对水平面与“海平面”是近乎平行的位置关系。这些事情,某版主不是早就表示理解了吗?现今又开始装糊涂了吗?至于“平板的安置可能在工作台上,可能在地面上,下面支撑的千斤顶也有高有低,这个高度如何计算?”的装傻问题。告知某版主:“这个高度”与测量平面度没有关系,你如果确实吃饱了撑的,可以用钢圈尺测一下的。
         (49). “倾角来说事,这也是多年来平板检定规程造成的误区和错误观点
              使用节距法的平直度测量,规程、标准均谈及是测量的倾角变化,所以,规程、标准都是正确的,只有某版主的蝎子拉屎独一份的“三新”理论是在蓄意误导!
        (50). “节距法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或直线度误差不是倾角
             平直度误差是线值,但此线值是测量倾角变化的函数值,某版主难道连线值与倾角的函数关系也不承认或根本不懂了?至于“组合测量系统”的事情,某版主就闭嘴吧,大家都认为某版主嘴臭,难道“三新”理论的“组合测量系统”说辞,在论坛中还不够臭气熏天吗?!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lp1605 发表于 2015-1-14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习学习!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4 18: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35.“e1a5写成了a5e1”的错误原因已经说过多次了,本人不想再浪费量友们的眼睛,不再回复。
  36.“线”通过“面”也好,“面”过“线”也罢,总之那条线在那个平面上。e1a5和a1e5是分别测量的,c3点分别在e1a5和a1e5上,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以c3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统一各受检点高度值,就必须使c3点的两个高度值现行统一,+1.8统一到-1.8的高度理所当然应该平移-3.6,对角线截面e1a5各点高度“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必须平移”的浅显道理人人都懂得。
  37.“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对于对角线平面来说完全“是可能的”,无非是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使用了同一个对角线平面罢了,作为平直度检测专家来说应该是不难理解,勿需我多费口舌解释。
  38.随便拿一张表看一下,例如就表C.1,b2的高度读数42(格)就是以a1的高度0为参考对象读取的,c3的高度读数44就是以b2的高度42为参考对象读取的,以此类推,e5的高度读数就是以d4的高度46为参考对象读取的,这一点都看不出来也算是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其实用不着第4列计算,直接累积为0、42、86、132、176统一测量基准即可,分别减去顺序号乘以44(0、44、88、132、176)即可得第7列:0、-2、-2、0、0,乘以组合测量系统的分度值0.9μm就是第8列数据,而所有这些计算电子表格都可以轻松完成。“拧种般咬着屎橛子不松口”的某专家至死不愿意睁开眼睛看看实际情况,“对错不知,香臭不分”就由其便吧。
  39. 八张表如何“意外实现了用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评定了平板的平面度误差”,什么是“第三步平面度误差评定”,本人也已多次告之某专家,同样也没有必要再费口舌重复了。
  40.八张表的顺序必须依据合理的原理加以排列,而不能随意乱排,这个原理就是后面的表计算使用的数据必须在排序在前的表中查得到,请问旧版规程是这样的吗?新版规程纠正了旧版规程的这个错误是容不得你否认的。
  41.对于只骂人而毫无技术含量的文章和条款,我历来的态度都是嗤之以鼻,拒绝回复,你可以继续你的骂大街。
  42.“傻到了极点”某平直度检测专家是看不到“被一条对角线通过,且与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对角线平面是无穷多个”的,因为他不知道天地的高和厚,也不知道作为平面度误差评定基准的对角线平面从这无穷多个平面中是如何选出”唯一一个“的。
  43.对于这一点理解总算还有点搞过平直度检测的影子。“布点和数据采集”就是实施测量过程,平直度检测过程实施的要点必须强调合理布点,考虑数据采集的测量基准是什么。而“数据处理”的两大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统一测量基准是误差评定的基本条件,没有统一测量基准的数据是不能进行误差评定的,因此节距法是无论如何绕不开逐点累积以统一测量基准这一步的。为什么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统一各点的高度值意外实现了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成为同一个,以及八个表为什么完成了两大步的道理,前面我已经说过,请某专家去看看再发到底是谁“瞎说”的评论。
  44.请某专家想一想名词“读数”和动词“读数”的区别,看看别人说的“读数”是名词还是动词,不要只会一味钻牛角尖和骂人。
  45.存不存在“以中心点统一测量基准”,请好好品味一下八个表的计算过程和我在前面说的原理,“读数的参考对象”并非一定是测量仪器的参考线的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前面我也举过不少例子,你就是闭着眼睛视而不见。那就再举个例子,测量房间的高度可以以地面为“读数参考对象”(测量基准)直接测量,也可以以桌面为测量基准测量桌面到地面的高度和桌面到房顶的高度,然后计算出房间的高度。如果再不明白什么叫测量基准,测量基准并不一定是在仪器上,那就实在是没有办法向“专家”讲明白了。
  46.认为“仪器读数的参考线与测量中的测量基准本来就是同一件东西”的恐怕除了专家你,凡是搞几何量计量的,不会有第二个人了。道理同45,恕不重复。
  47.道理同上,没有必要反反复复了。
  48.你认为的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绝对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请问表C.1中的读数42、44、46、44分别是相对于哪个自然界水平面读得的高度?
  49.使用节距法的平直度测量,测量的是平直度,是各受检点的相对高度的误差,计量单位是微米,不是测量倾角。“测量的倾角变化”是水平仪测量某个平面的方位的原理,不是平直度误差测量原理,一个受检点也不存在什么倾角问题,为了实现测得各受检点相对高度,节距法使用了桥板与水平仪组合成完整的、崭新的测量系统,水平仪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水平仪,而是组合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在水平仪读数装置中读得是相邻两点的相对高度。这就是节距法的基本原理,倾角测量是水平仪的工作原理,不是平直度误差检测原理。
  50.只要你还承认“平直度误差是线值”而不是“角度值”,你就应该明白对每个点的测量读数就是线性值而不是角度值的道理,就应该明白直接读得各点的高度线性值比读得两个点连线的倾角再用函数关系计算“倾角变化的函数值”作为其中一个点的“线性值”简捷明快得多。放着简捷明快的原理不用非要去绕着圈子去解释,还不够婆娘的裹腿“臭气熏天吗?!”
zhcxy 发表于 2015-1-15 14: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58楼:)
      (51). “表C.2中调整对角线e1a5,使其两个端点达到高度相等,目的就是使被测实际平面中不通过理想平面的另一条对角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
         某版主显然又傻了,实际上根本不“调整对角线e1a5”时,其“两个端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或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也是等值的(均为0或均为C3(a1e5)-C3(e1a5))。之所以平移e1a5对角线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其一是规定了该对角线与理想平面平行,其二为e1a5对角线中点与通过理想平面的a1e5对角线中点为同一个点,必须强迫符合,只有这样,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才能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由此可见:e1a5∥理想平面是对角线评定方法规定的,而不是某版主瞎讲的经“调整”达到的什么“目的”。
     (52). “实现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合二为一
          某版主关于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的概念完全是糊涂或混淆的。大家都清楚,两个“基准”分别适用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它们之间是完全不搭界的,某版主非要演一出“关公战秦琼”,这就是“穿越”不同“过程”的“合二为一”,由此可见,某版主的概念糊涂或混淆是非常可笑的“三新”错误理论!此糊涂或混淆的歪理斜说是经不起分析或推敲的。
     (53). “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的原因”,“说对角线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大家都清楚,所谓直线的旋转是绕“旋转点”旋转的,而且要有“旋转角”,而直线的平移是两端点连线的平移,这里没有“旋转点”,也没有“旋转角”(旋转角为0°),更没有“旋转量”(只有“平移量),某版主能告诉大家“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的“旋转点”在e1a5的哪里吗?以“旋转点”为顶点的“旋转角”又是多少吗?无需多讲,大家都看清楚了,某版主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54). “对于e1a5因为笔误写成了e5a1,本人已经做了更改
             “笔误”是轻描淡写,是托词,概念糊涂或混淆才是实质!这里没有什么“原理”,经“笔误”达到“原理仍是正确的”的说辞属没有羞耻感的矫情及诡辩。另外某版主的“笔误”能否尽可能的少些,免得假惺惺的“对不起”的过多过滥,且半分钱都不值!
      (55). “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
            某版主在测量基准概念糊涂或混淆,大家应该都看的非常清楚了,其过去所讲过的:①大量的不断变化的点为测量基准;②前一个点是后一个点的测量基准;③起点为测量基准;④对角线交点为测量基准;⑤两端点连线为测量基准.......,现今又瞎讲“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我们在此质疑某版主:在节距法检测中,到底何为测量基准?到底测量基准是点、线、面中的哪一个呢?某版主不是讲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吗,怎么现在又出来“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了呢?大家就想知道,某版主今生今世还会不会“靠谱”呢?
      (56). “测量者通过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
             某版主的瞎讲一气确实不得了,刚刚讲过“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转眼间就讲“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某版主能否靠谱的告诉大家:e1a5对角线到底是“平移”呢还是“旋转”呢?莫非“平移”=“旋转”?至于“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那此点就为0了,这为0的点到底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呢?还是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呢?使此点为0对评定平面度又有何用处呢?
       (57). “检定规程通过8个表的计算就实现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
            大家都清楚,规程附录C是“平板工作面平面度测量数据处理示例”,这里的“测量数据处理”就是按两端点连线公式的计算与按对角线评定方法的评定,上述与某版主瞎扯的“8个表的计算就实现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啊。何况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分属两个过程的丝毫不搭界的两个东西,它们之间更是半毛钱关系也不存在啊!如果某版主智力、精神上没问题,那只有按其自称“拧种”来查找“病因”了。
        (58).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是不可能的”与“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
             上述“是不可能的”与“是可能的”的原话均出自某版主那张“邪恶”的嘴,大家及某版主来评议:某版主那张可横可竖的二皮嘴是不是“欠抽”?!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6 0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51.作为平直度检测著名专家这点道理都不明白,还骂别人“傻了”,看来著名专家的确真的“傻了”。平面度检测,各截面在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统一读数时,只需要将各点读数累积即可,勿需使两端点等高,计算“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完全是浪费人力资源的无效活动,所以表C.3至C.8六张表使两端点等高的计算过程(第6列)也都是多余的,浪费人力、精力的没有价值的工作。只有表C.2为了达到对角线e1a5与通过对角线a1e5的平面平行,采取技术措施使两端点等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52.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当然是分别适用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但在平板检定时以中心点为统一的测量基准和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的效果完全相同,对角线平面和中心点在作为测量基准统一各受检点高度中的功能完全可以画等号。而平板规程又选定了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从而产生了一个特例,这就 “实现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合二为一”,而只有在这个特例情况下,平直度检测的第三大步误差评定可以省略,除此之外均无法绕开第三大步。
  53. “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的原因”在51已经说明,不再重复。“说对角线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难道不是吗?以起始点为截面各点高度的测量基准统一时只需要“逐点累积”,而累积的值两端点并不等高,“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达到等高”。“平移”是在“旋转”等高后的平移。这一点难道说“专家”就真的看不出来?
  54.反反复复地说一件更改了事也不嫌烦,你就天天说,年年说好了,本人不再多费口舌。
  55.某专家对“测量基准”概念一直是“糊涂或混淆”的,我说了这么多,如果某专家仍然看不明白什么是测量基准,我就再说一遍节距法检测平板平面度时的测量基准状况:两个对角线截面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统一高度值读数后,因为通过“旋转”使两端点等高,在没有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统一高度前,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和以两端点连线为测量基准完全等效,而其它各截面可以省略两端点等高的计算过程,也就不存在有测量基准直线的问题。所有各点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统一高度后,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与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也完全等效。
  56.“正是用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等高”的过程难道作为平直度检测的“专家”就没有看出来吗?那你就再看看表C.2的6、7、8三列好了,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我不相信知名专家级的人物居然看不出来了。“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某专家也请稍微耐心看看表C.2的第8列和最后一列即可,勿需我多讲,其中第9、10两列是没有用处两列,完全可以删除。
  57.“检定规程通过8个表的计算就实现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我认为前面我已经说明白了,因为这个道理非常直观也非常浅显,不再重复。除非故作“拧种”的某专家真的“精神上有问题”处于病态。
  58.看文章请看全文,断章取义的效果可以使任何真理成为“谬论”,也可以使任何谬论变成“真理”。我说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是指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而测量基准是中心点时,因为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等效,在这种特例条件下“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除了这个特例其它以任何理想平面为评定基准时,“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是不可能的”。
zhcxy 发表于 2015-1-18 16: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62楼:)
          (59).  “本人不想再浪费量友们的眼睛,不再回复”;“勿需我多费口舌解释”;“同样也没有必要再费口舌重复了”;“拒绝回复”;“恕不重复”;“道理同上,没有必要反反复复了”;...................................
              某版主词穷理绝的时候,基本以上述说辞为托词,但就是不闭上那张臭嘴,告知某版主一下,无理可讲、屁话乱放的时候,就不要到论坛来,趴在自己的窝里闭上那张臭嘴,没人说其是哑巴的!
         (60). “e1a5和a1e5是分别测量的,c3点分别在e1a5和a1e5上,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高度值
              某版主确实了得,竟然知道“e1a5和a1e5是分别测量的”。但C3点的相同与不同,某版主显然是搞不清楚的,告知一下:C3(a1e5)与C3(e1a5)是同一个点,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C3(a1e5)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当然也是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而C3(e1a5)仅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笼统的讲“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应该是对其内涵的概念混淆不清的。根本不存在的“两个高度值现行统一”的事情,再讲某版主一会讲“统一测量基准”;瞬间又胡扯什么“高度值现行统一”,千万可别再扯出什么“两岸统一”来,数据处理评定与莫须有的“统一”毫无关联!将对两端点连线评定所得直线度偏差C3(e1a5)转换为对理想平面平面度偏差的δ3(e1a5),这与某版主瞎扯的“统一测量基准”以及“两个高度值现行统一”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61).“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使用了同一个对角线平面
               某版主还是先将“对角线平面”的概念搞清楚再来论坛好了,所谓“对角线平面”是对角线评定方法明确规定的评定基准(理想平面),其与测量基准根本扯不到一起的。联想到某版主瞎扯的测量基准是大量的点、是起始点、是对角线交点.........,看来某版主确实“点”、“面”不分的!
         (62). “表C.1,b2的高度读数42(格)就是以a1的高度0为参考对象读取的,c3的高度读数44就是以b2的高度42为参考对象读取的,以此类推,e5的高度读数就是以d4的高度46为参考对象读取的
             某版主又在瞎讲一气了,告知一下:仪器读数获得的测量值均是相对于自然水平面(0)读取的,而不是什么“后一点相对前一点”,这个0就是绝对或相对自然水平面。是获得的倾角变化值,测得值的单位为“字”(或格),数据处理评定时根据换算公式将倾角测得值换算为线值。所谓的“累积”是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中的求和(∑),与某版主瞎讲一气且莫须有的“统一测量基准”一点关联都没有。还有一点需要讲清楚:“拧种”是某版主的自称,联想到其想当年的激情澎湃的自誉,现今就不要慷慨的分享了,就由“拧种”的某版主自己拧种般咬着屎橛子不松口吧,大家都乐意看着这样的场景!
        (63). “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
             凡是与某版主的所谓“三新”理论格格不入的人,都被其封为“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这就是“下里巴人”借机上位的无聊,告知一下,没有那样多“专家”的,但“拧种”、“下里巴人”在本论坛实实在在的只有一位,某版主就是这样的孤家寡人!
        (64). “被一条对角线通过,且与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对角线平面是无穷多个
             “对角线平面是无穷多个”?这不就意味着使用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所得平面度结果也就有“无穷多个”吗?某版主能相信这样“无穷多个”评定结果吗?难道对角线评定方法所得结果不唯一?告诫某版主一句:不懂装懂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瞎讲一气害人不利己的!
        (65).“考虑数据采集的测量基准是什么
             测量过程中,使用仪器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是不需要某版主来“考虑”的,仪器读数的参考线自有仪器来确定。
        (66). “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成为同一个
             只有某版主与“拧种”或与“下里巴人”“为同一个”,而“测量基准”与“评定基准”永远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基准”=“同一个”不就是“三新”理论的2=1吗?!
        (67). “读数的参考对象并非一定是测量仪器的参考线的
             大家都清楚,平直度测量过程中,使用测量仪器获得测得值的参考线(面)就是测量基准,某版主瞎绕的“读数的参考对象”与“测量仪器的参考线”到底想描述什么?就请某版主继续“捣糨糊”好了。
        (68).“表C.1中的读数42、44、46、44分别是相对于哪个自然界水平面读得的高度?”
             首先说明,“读得的高度”属瞎讲一气的“三新”伪理论,仪器读得的是倾角,自然水平面可以是绝对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表C.1中的读数就是相对仪器的0位置这个相对水平面读得的,如果仪器的0位置就在绝对水平面上,那么仪器读数就是相对于绝对水平面读得的。如此浅显的道理,某版主也丝毫不懂?真够傻的!
        (69). “基本原理”、“工作原理”、“检测原理
            某版主不必胡扯瞎绕了,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你是丝毫不懂的,与无知的人谈这些,不就是对其“弹琴”吗?
        (70). “谩骂的不良习气
            首先说明,“谩骂的不良习气”是不存在的,像“拧种”、“下里巴人”以及“帕金森症”等都是某版主的自称,到是不懂装懂、胡搅蛮缠、胡扯瞎绕、歪理斜说、蓄意误导等“不良习气”确实在本论坛的某版主身上严重存在。所以,某版主唧唧歪歪抱怨的被骂确实是其欠骂甚至欠抽!只有将某版主逐出论坛,才能根除论坛中的“不良习气”!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19 08: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59.是的,对于反反复复的无理纠缠和他自己骂为“屁话”的话,本人早已指出并回复过,因此,不必再浪费和污染量友们的眼睛,本人也绝不再回复。
  60.除了某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不知道以外,人人皆知e1a5和a1e5是分别测量的”,因此c3点才测得了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但毕竟c3点是同一受检点,必须统一为同一个高度。另外,这里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不是直线度误差,只需知道每个受检点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点的高度值即可,这个参考点就是中心点c3,各受检点以c3点为参考对象(测量基准)获得自己的高度值即可达到目的。规程八个表的数据处理目标正是为了实现各点高度“统一测量基准”,统一参考对象。
  61.为什么“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使用了同一个对角线平面”,我在前面的帖子中也已反反复复说明白了,希望某专家仔细看看再提出疑问,如果视而不见,又没有新的证据和理论“反驳”,本人仍然是那个原则“不必浪费量友们的眼睛”,本人拒绝回答,不再重复。
  62.我再强调一次,这是在检测平面度误差,不是检测什么“倾角”,组合测量系统上读得的是“相邻两点的高度差”,而非“相对自然水平面的倾角变化值”,所有仪器都是读取格数乘以分度值(数字式仪器为分辨力),此时的格数是高度值,计量单位是微米,不是角度,计量单位也已经不是mm/m。既然某专家认为是以自然水平面为0读取“倾角变化值”,也请不要光知道骂人,谩骂并不说明你有理,只能证明你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不是就以a1e5截面几个点为例也解释一下每个点都有“倾角”吗?如果是两个点的连线倾角,又是哪两个点的连线分别相对于哪个参考对象的倾角?
  63.某人是不是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人人心中都清楚,我只是提请某人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荣誉,在平直度检测方面一些基本常识如果也一概装作不知还是有失身份,更不要动不动就骂人,挖苦讽刺和谩骂不是“专家”所为。
  64. “对角线平面是无穷多个”和“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请不要混为一谈。众所周知对角线平面是同时平行于两条对角线的平面,这种平面有无穷多个,而作为评定基准的只能是唯一一个。选择哪一个对角线平面作为评定基准呢?人们最常选择的是用两个(相互平行的)对角线平面分别从两个方向向被检表面平移包容被测表面,此时选定这两个对角线平面中的一个作为评定基准,另一个对角线平面到它的距离就是被检表面以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的平面度误差。
  65.某平直度检测专家仍然不明白“测量基准是读数的参考对象”的真实含义,仍然视仪器决定测量基准,认为测量基准在仪器上。我只有再一次强调,测量基准与仪器无关,而是读数时的参考对象,这个参考对象可以是点、直线、平面,可以在仪器上,可以在被测对象上,也可以既不在仪器上也不在被测对象上的其它任何地方,测量基准的选择完全是根据怎么测量方便就怎么选择。直线上ABC三点要测量AC的距离,可以以A点为测量基准读取C到A的读数,但也可以以C为测量基准读得A到C的读数,或以B为测量基准读得A到B的读数和C到B的读数计算出A到C的距离,甚至以其它ABC三点以外的任何一个点作为测量基准来获得读数值,通过数据处理得到AC的距离。
  66.本条除了能证明某专家谩骂水平高以外,都是毫无新技术观点的恶言恶语,大家就当奇文共欣赏吧,本人拒绝回复。
  67.重复65条的内容也不嫌烦,就不回复了,自己去看我对65条的回复吧。
  68.又是对62条的重复,自己去看我对62条的回复好了,同样的道理没必要浪费大家的眼球,不再重复回复。
  69.正如其人自己说过,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难道除了挖苦讽刺和会骂人外,就不会说点正常人说的话了吗?本人重申,对某专家的类似于69、66、59条这种只会谩骂而毫无实质内容的话语恕我拒绝答复。
  70.某专家是不是有严重的骂人嗜好和不良习气,不用查其过去的帖子,甚至本主题帖的帖子都不用详查,只需看其楼上一个帖子的最后一条(70条)就一清二楚了,这种骂人水平整个论坛中还会有第二个人吗?呵呵。
zhcxy 发表于 2015-1-19 21: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63楼:)
         (71). “各截面在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统一读数
              某版主过去胡言要“统一测量基准”,当今又瞎扯是“统一读数”,由此看来,某版主的横竖嘴确实傻到家了!
         (72). “计算“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完全是浪费人力资源的无效活动
             节距法测量本身就是测量被测实际面上有限条线来近似替代由无数条线组成的平面,故所测各个截面的就是其直线度,然后才能按照对角线评定方法将各个截面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此可见“计算“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完全是浪费人力资源的无效活动”的说辞,完全就是不懂装懂的瞎讲一气,节距法测量不检测各个截面的直线度,难道能直接检测被测实际面的平面度?
        (72). “表C.2为了达到对角线e1a5与通过对角线a1e5的平面平行,采取技术措施使两端点等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对角线e1a5与理想平面平行,是对角线评定方法规定的,这里没有某版主故弄玄虚所讲的“采取技术措施”,实际上对角线e1a5检测数据的处理评定首先是根据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计算出各点的直线度偏差,其首尾两点等值均为0,然后根据对角线评定方法,将两端点连线平移C3(a1e5)-C3(e1a5)的差值,则首尾两点等值均为δ0=δn=C3(a1e5)-C3(e1a5),由此将该截面各点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述这些,某版主一窍不通,只能胡扯瞎绕、乱讲一气了。
       (73). “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
           某版主确实傻到了极点,其那张不是嘴的“井”,横竖都“二”!请问:“对角线平面”到底是评定基准还是测量基准?某版主那张从不靠谱的嘴是不是欠抽?!
       (74). “对角线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说“e1a5平移”的是某版主,讲“旋转法使e1a5两端点达到等高”的也是某版主,如此的横竖嘴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难道某版主是“说瞎话”睁着两个黑窟窿?!
       (75). “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以两端点连线为测量基准”、“测量基准直线”、“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
            大家应该都看清楚了,某版主概念糊涂混淆到何种地步!如果再加上其过去瞎扯的“前一个点是后一个点的测量基准”、“大量的不断变化的点为测量基准”。那就是测量基准包括了“点”、“线”、“面”,由此可见,某版主今生今世也搞不清到底何为测量基准了!这不是天下第一傻瓜又能是什么?大家迫切希望:不久的将来,相关技术文件能够明确规定,以某版主那张从不靠谱的横竖嘴为测量基准!
       (76). “检定规程通过8个表的计算就实现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
            先不讲某版主对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两个概念的糊涂混淆。两个基准的什么“实现”,竟然是靠“8个表的计算”得出,某版主确实应该吃药了!
       (77). “拧种”的某专家真的“精神上有问题”处于病态
            整个论坛都清楚,“拧种”是某版主独一无二的的自称!现在竟然要向外分享了。某版主何时变得如此大方了呢?还是某版主独家享有的好,也只有某版主配“拧种”,才是名副其实的绝配,所以某版主=“拧种”永远为恒等式!至于某版主的“病态”,应该属不治之症,加之其不遵医嘱,不吃药,已经“病入膏肓”了,“一了百了”也就是了。
        (78).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是指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而测量基准是中心点时,因为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等效,
           本人不加评论,由大家来分析、解读上述文字论述不靠谱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79).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是不可能的
           由大家来想象一下:某版主那张横嘴变为竖嘴时是个什么样?“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某版主的竖嘴是否为“特例”、“巧合”或“意外”?
       (80). “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
            某版主由横嘴的“旋转”,现今又改为竖嘴的“平移”了,但将“中间点c3”平移至“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使其为δ3(e1a5)=0,这对按对角线评定方法评定平面度又有何用途呢?某版主确实吃饱了撑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0 0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71.统一测量基准的目的就是统一读数。
  72.平板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线度误差, “计算“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的确完全是浪费人力资源的无效活动,没有必要计算,只需要计算平面度误差即可。
  73.不要骂人,有理讲理,不讲理只会骂人的人才如你所说“欠揍”。
  74.睁大眼睛看看表C.2就明白了,各列按顺序就是数据采集、用累积统一本截面的测量基准、两端点旋转等高、平移使c3点重合从而达到本截面各点高度统一以中心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难道某专家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可以否定客观事实了?
  75.关于测量基准我已经多次重复,某专家不愿意去看,一味地反反复复叨咕,我相信大家也都烦了,我不想重复。
  76.八个表完成后实现了“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的统一,并统一都是对角线平面,这个客观事实只有该“吃药”的人才闭口不承认。
  77.纯属骂人而毫无技术内容的话语,本人拒绝搭讪。
  78.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这是指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而测量基准是中心点时,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等效”,人人都懂得,唯有某平直度检测专家不明白。
  79.“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是指评定基准为对角线平面的特例情况下是可能的,“评定基准=测量基准是不可能的”是指评定基准不是对角线平面的其它各种情况下不可能,这就是特例、巧合和一般的区别,看来某专家除了骂人有水平在技术上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80.又在翻来覆去地倒腾“旋转”和“平移”,我再次劝某专家瞪大眼睛看一下表C.2,有没有旋转的步骤,有没有平移的步骤,对于不懂装懂只会骂人的人,多余的话本人实在不想多说。请其自己也好好看看平移的目标是使δ3(e1a5)=0,还是使c3=+1.8的高度变成-1.8的高度,瞪大了眼睛好好看看每个点的高度是不是都平移了-3.6。
Tekasen 发表于 2015-1-21 22: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很专业,学习中
zhcxy 发表于 2015-1-22 16: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65楼:)
        (81). “c3点才测得了两个不同的高度值
            笼统的讲“c3点才测得了两个不同的高度值”,说明某版主对这两个不同的偏差值的内涵并不清楚。对于通过理想平面的a1e5,C3点既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也是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δ3(a1e5));而对于平行理想平面的e1a5,C3点仅是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而不是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由此可见,两个不同的C3点偏差值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某版主正是对此糊涂混淆,所以才讲出了“计算“e1a5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完全是浪费人力资源的无效活动”的话语,殊不知,正是由于两个C3点偏差值的内涵不同,我们才需要将同一个交点都相对于理想平面进行平面度偏差的评定,才有了将e1a5两端点连线的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为C3(a1e5)-C3(e1a5),只有这样,才将C3(e1a5)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δ3(e1a5)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不是看不起“下里巴人”的某版主,上述这些检测的基础知识,其应该是一窍不通的,所以某版主才不靠谱的瞎扯出“统一测量基准”、“以起始点为测量基准、以中心点为测量基准、以两端点连线为测量基准、以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评定基准=测量基准”等等不靠谱且极其荒唐错误的所谓“三新”理论。
       (82). “测量基准和评定基准使用了同一个对角线平面
           大家都清楚,所谓的对角线平面是由“通过”其及“平行”其的两条对角线确定的唯一位置的平面,这个对角线平面唯一的作用就是评定基准(理想平面),且经其评定所得的平面度结果肯定是唯一的。测量过程与数据处理的评定过程是完全不同、不通的两个过程,测量基准只在前面的测量过程中被使用到,而评定基准只在后面的数据处理评定过程中被使用到,某版主对上述概念丝毫不知,非要演出关公战秦琼的穿越闹剧,某版主确实可笑可悲!
       (83) “每个点都有“倾角”吗
            大家都清楚,射线绕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为角,而“每个点都有“倾角”吗”的疑问,显然就是看着人模狗样的像人,实则基本不会讲人话的!至于“哪两个点的连线分别相对于哪个参考对象的倾角”的疑问,由于某量友在其它帖子中已经数形结合分析、论述包括公式推导讲的非常清楚了,包括某版主也不得不承认分析、推导的正确,那还有必要在这里重复吗?!某版主的装痴卖傻并不可爱,倒是非常可恨、可恶!
       (84). “对角线平面是同时平行于两条对角线的平面,这种平面有无穷多个
            某版主确实傻了,一条对角线通过理想平面,另一条对角线平行于理想平面,这样的理想平面(对角线平面)竟然可以“有无穷多个”?那其过去所讲“两条异面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应该就是屁话了,某版主两股气均出自其那张可横可竖的嘴,这可真为奇葩了!告知一下:一条对角线通过理想平面,另一条对角线平行于理想平面,这样的理想平面(对角线平面)只能有一个,也就是数量及位置都唯一,那当然由此对角线平面做评定基准评定所得平面度结果肯定唯一。这些,某版主显然又是一窍不通了!另外还有一点说明,对角线评定方法的评定基准(对角线平面),只能有一个理想平面,这里根本不涉及“包容"的概念在里面,所以,某版主瞎讲的“用两个(相互平行的)对角线平面分别从两个方向向被检表面平移包容被测表面”,就由某版主来给大家解读:对角线评定方法中一个理想平面如何来包容被测实际面?某版主确实傻到不能再傻的程度了!其只能依靠混淆两个“基准”概念,以及混淆最小包容区域评定方法与其它近似评定方法的区别来信口开河、瞎讲一气来混迹论坛!所以,有量友称其为痞子、混子是非常贴切的!
      (85). “测量基准与仪器无关,而是读数时的参考对象”、“测量基准的选择完全是根据怎么测量方便就怎么选择
           大家都清楚,测量基准是使用仪器测量时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那怎么会“与仪器无关”呢?难道“读数”时不是在“仪器”上读得?至于“怎么测量方便就怎么选择”的屁话,不如改成以某版主的横竖嘴为准则,当其两片嘴横时为测量基准,两片嘴竖时为评定基准,这样,某版主在混淆基本概念时岂不是更加“方便”?!
      (86). “本人拒绝回复”、“就不回复了”、“不再重复回复”、“我拒绝答复”、“绝不再回复.............................
          某版主的嘴里,从来吐不出象牙来,所以,没人希望看到其胡扯瞎绕、“指鹿为马”的所谓“回复”与“答复”,大家仅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所以非常乐意看到某版主趴在其自己的窝里,闭上臭嘴,当“毒瘤”被清除后,“雾霾”散去,论坛中的技术交流将变得更加深入及和谐!
      (87). “统一测量基准的目的就是统一读数
          “读数”是使用测量仪器获得的测量原始数据,这也需要“统一”?只听说过“数据处理”,没听说过“数据统一”!某版主的非人话确实与众不同。
      (88). “平板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线度误差
          某版主连基本的客观现实都不承认了。规程首先讲述的是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实际测量过程中也是首先测量的“各截面的直线度”,没有这个首先测量的“各截面的直线度”,哪来的整个平板被测实际面的平面度呢?这不就是以有代表性的有限个截面来替代由无数条线组成的被测实际面吗?!某版主连这些基本知识也无法认同了,其确实无愧自称“拧种”及“下里巴人”的!
      (89). “不讲理只会骂人的人才如你所说欠揍
          对待某版主这样的“拧种”或“下里巴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其只能听懂过激的言辞,至于某版主到底是“欠骂”、“欠抽”还是“欠揍”,就由其三选一好了,不管选中哪一个,某版主都会暗爽的!这就是个痞子贱人吗!
      (90). “看看表C.2就明白了,各列按顺序就是数据采集、用累积统一本截面的测量基准、两端点旋转等高、平移........
          我们按某版主瞎扯的规程中附录表格的顺序来看一下:
         ①.“数据采集”:所谓的数据采集就是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以仪器的主光轴或自然水平面为测量基准(参考线),获得的测量原始数据,并将其记录在表格内;
         ②. “累积”:首先说明,累积之前的相对值计算被某版主遗漏。所谓的 “累积”实际上就是按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所得的被减数∑与减数i/n∑,前者被减数∑就是第1点~第i点仪器读数的累积值;后者i/n∑俗称坐标转移量,此处的∑就是第1点~第n点仪器读数的累积值,此i/n∑就是各点的坐标转移量,该坐标转移量也可按比列内插,也可按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计算,所以,被测截面任一点(i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i/n∑(请注意,被减数∑与减数中的∑不同点)。通过对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中的实际内容(被减数∑与减数i/n∑)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所谓的累积到底是什么,此累积与莫须有的“统一本截面的测量基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③. “两端点旋转等高”:被测截面的首尾两点在评定基准两端点连线上,所以,首尾两点的直线度偏差肯定等值为0,所以不存在什么“两端点旋转”的步骤,仅是按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i/n∑)计算各点直线度偏差罢了。另外大家也都清楚,直线旋转只会绕一点旋转,那“两端点旋转”又能是个什么东西呢?无非是非人话吧?!由顺序②. ③的正确解读大家可以看出,平面度的数据处理评定首先计算评定所得的是各个被测截面上各点的直线度偏差,这对某版主瞎讲的 “平板测量的是平面度误差而不是各截面的直线度误差”说辞,应该是狠狠的抽了其耳光,其确实“欠抽”的!
       ④. “平移”:所谓的 “平移”,是将直线度评定基准两端点连线“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为C3(a1e5)-C3(e1a5),这样就将该被测截面(e1a5)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了,此转换只需平移,根本不需“旋转”,也就是“旋转”量为0,“旋转”角为0°(或为180°)。
       上述所谈,大家应该通俗易懂的。至于某版主就当“听琴”好了!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2 19: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81.本人再次强调,这是检测平面度不是检测直线度,计算直线度都是浪费精力的无效劳动,不值得做。c3点无论测量多少次,都无法改变其是平板对角线交点(中心点)的现实各受检点的高度以它为同一个测量标准得到自己的高度读数,就意味着以对角线平面为同一个测量基准得到了高度值。
  82.“平行于”两条对角线的平面均为“对角线平面”,对角线平面有无穷多个,即便通过一条对角线而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平面也还是有两个,我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评定基准。用两个相互平行的对角线平面从两个方向向被测实际表面平移,包容被测实际表面,这两个平面中的任何一个并不一定“通过”一条对角线,但选择其中一个平面作为评定基准仍然是可行的、有效的。作为闻名遐迩的平直度检测专家连这一点都不知,是不是“确实可笑可悲!”啊?
  83.在公众媒体可以“人模狗样的像人,实则基本不会讲人话”都骂得出口的人,讲的是不是人话,三岁孩童都明白,我就不必评说了。你可以继续保留平面度检测不是检各点高度差而检各点倾角的陈词滥调,并回避为什么检倾角的提问,对于“专家”来说倾角就是平面度误差。
  84.对角线平面就是同时平行于两条对角线的平面,这种平面有无穷多个,人人皆知,两条对角线是异面直线因此可以作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这点道理学过立体几何的人也人人皆知,只有“傻到不能再傻的程度了”的人才浑然不知,也只有这样的人,别人告诉他了还要恶毒骂别人。
  85.关于什么是测量基准,测量基准的表现形式,已经讲过无数道了,对于反反复复地无理纠缠,本人不再答复。
  86.这种只会骂人没有丝毫技术内容的话只有以谩骂为荣,以骂人恶毒为水平高的人才会出口,这种话语更不会有人搭理,本人理所当然拒绝回复。
  87.再次绕到测量基准的问题,已经回复无数道了,自己去看看帖子吧。
  88.再次提醒某平直度检测专家,平面度检测只需要检测各受检点相对高度,通过各点相对高度直接评定平面度误差,计算各截面直线度纯属是浪费精力的无效劳动。
  89.你可以不顾公众媒体的语言环境,也许你是唯一满口垃圾可以在公众媒体大力污染的人,丢失自己的原来专家形象,惹来公愤还自以为荣,继续你的谩骂好了。
  90.第一步数据采集算是说对了一半,但采集的数据是每个点相对于其前一点的高度。
  关于“累积”,自己也把眼睛瞪大一点看看“累积”在前还是“旋转”在前,是 “累积实际上就是按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所得的被减数∑与减数i/n∑”吗?某专家终于承认有“累积”这一步了,但仍浑然不知为什么要“累积”,不累积行吗?“累积”和统一测量基准的关系似乎其人一辈子也搞不明白。
   “两端点旋转等高”是建立对角线平面的必由之路,因此a1e5和e1a5两条对角线截面是离不了的,但其它各截面均没有必要 “两端点旋转等高”, “两端点旋转等高”也不是为了计算直线度,仅仅是为了建立对角线平面的需要。
  关于“平移”,八个表中仅适用于表C.2,即仅适用于第二条对角线截面,平移的目的仅仅是用在第一条对角线截面a1e5已经得到“高度”的c3点高度对第二条对角线各点的高度统一基准,方法就是平移e1a5使其上的C3与a1e5上的C3高度相等,平移量就是两者的差。这种平移和直线度的计算毫不搭嘎,纯属为了用同一个点的高度作为参考对象得到各点的高度而已,什么“旋转量为0,旋转角为0°”之说纯属没事找事,把简单的平移统一测量基准的问题复杂化,还大言不惭地说“通俗易懂”,正如其人说,大家“就当‘听琴’好了!”
zhcxy 发表于 2015-1-23 20: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23 21:02 编辑

        (接69楼:)
        (91). “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而测量基准是中心点时,中心点为测量基准和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等效
             在基本概念方面,某版主的思维就是一桶浆糊,一句话的表述中,竟然同时出现“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与“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两种大相径庭的胡言乱语,这样的脑袋瓜,是不是该狠狠的敲击一下?!所以,除“欠骂”、“欠抽”、“欠揍”外,对某版主还应该加上“欠敲”!
       (92). “平移的目标是使δ3(e1a5)=0,还是使c3=+1.8的高度变成-1.8的高度
           将平行理想平面的对角线e1a5平移,指的是将其两端点连线平移至理想平面的位置(平移量C3(a1e5)-C3(e1a5)),目的是将对角线e1a5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来,而某版主非要瞎讲“通过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这样的话,肯定e1a5截面C3点对理想平面的偏离量为0(δ3(e1a5)=0)了,还会出现某版主胡扯的“c3=+1.8的高度变成-1.8的高度”吗?再讲“平移使...........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那不是“平移了-3.6”,而是两端点连线向上平移了1.8,莫非某版主连小学的加减运算也不懂了?
       (93). “这是检测平面度不是检测直线度,计算直线度都是浪费精力的无效劳动,不值得做
           对角线布线布点的检测难道不是检测的各个截面的直线度?各个截面有平面度吗?某版主线、面也分不出了?节距法检测的数据处理,大家都清楚,只有唯一一个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所以,不检测直线度,也就不可能将直线度转换为平面度了,某版主能告诉大家一个不捡各截面,而直接检测整个被测实际面平面度的方法或平面度计算公式吗?某版主的异想天开,能吃到天鹅肉?这就不是单纯的傻,而是“赖”了!
       (94). “对角线平面有无穷多个,即便通过一条对角线而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平面也还是有两个,我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评定基准
           大家都清楚,所谓的对角线平面就是理想平面,也就是评定基准。“通过一条对角线而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平面”不管是位置还是数量只能是唯一的1个,这在数学中是有定理的,某版主的数学基础或空间概念因“拧种”特性而变得不是一般的差,在其“浆糊”思维中,竟然会出现“无穷多个”=“两个”=“一个”的概念,这就不是一般的“傻”,而是愚不可教了!另外,对角线评定方法由于评定基准位置确定,数量为1个平面,所以,根本不存在“包容”的概念,故:某版主瞎讲的对角线平面“包容被测实际表面”的“三新”理论,纯属臭屁乱放!这就是“下里巴人”的“拧种”与众不同吧?!莫非,这也是“巧合”、“特例”或“意外”???
       (95). “倾角就是平面度误差
           上述屁话,也只有从某版主的嘴里才能吐出来,在节距法测量中,平面度是倾角变化的函数,某版主不懂这些,只能胡搅蛮缠屁话连篇的讲“倾角就是平面度误差”,其就是讲“拧种”就是平面度误差与大家也没有关系的,因为其两片嘴已经竖起来了!
       (96).  “为什么要“累积”,不累积行吗?“累积”和统一测量基准的关系
           累积就是套用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中的数据求和(∑),在表格计算中就是斜向相加,其实际意义某量友在数形结合的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推导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某版主不得不承认推导正确,但其所以然某版主显然是一窍不通的,本人在这里不想也没必要重复,某版主“浑然不知”,就“自己去看看帖子吧”。至于累积和莫须有的“统一测量基准的关系”,本人早就说清楚了,在数据处理评定过程中,只有评定基准的概念,而没有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基准概念,某版主的“穿越”就是在“捣糨糊”!
       (97). “ 两端点旋转等高也不是为了计算直线度,仅仅是为了建立对角线平面的需要
            一条线段绕“两端点旋转”,某版主不会转晕吧?告知某版主:线只能绕一点旋转,面只能绕轴(线)旋转,这些常识性的东西也不懂?“不是为了计算直线度”?那套用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干什么?对角线平面做为评定基准已经由“通过”、“平行”的两条对角线确定了位置,还需要傻乎乎的某版主来“建立”?
       (98).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与a1e5上的C3高度相等
            上述说辞明显与某版主早期胡说的“通过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完全大相径庭。当C3(e1a5)平移至“评定基准平面上”,其还会与C3(a1e5)偏差值“相等”吗?也只有傻乎乎的某版主才能写出 0=-1.8 的式子。告知一下:C3(a1e5)与C3(e1a5)均不在“评定基准平面上”,C3(a1e5)在理想平面的下方-1.8的位置,C3(e1a5)在其两端点连线上方+1.8的位置,通过两端点连线的平移,使C3(e1a5)转换为δ3(e1a5),此时δ3(e1a5)在理想平面的下方-1.8的位置,也就是C3(a1e5)=δ3(a1e5)=δ3(e1a5)=-1.8,这些,某版主今生今世也搞不清楚的,其在平直度检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方面,就是满脑子浆糊的!
       (99).  “关于平移,八个表中仅适用于表C.2,即仅适用于第二条对角线截面
           某版主又在胡说八道了,通过平移使平行于理想平面的对角线截面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转换为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上去,这不仅是“表C.2”使用到,其余非通过角点的中间线在转换过程中也要使用到平移,当然一般情况下,是平移与旋转同时使用到,由此可见。某版主的“仅适用于”显然就是绝对的屁话了!某版主不必假惺惺的表示歉意,其这些一钱不值的歉意已经过多过滥了,仅奉劝其不要不懂装懂的信口开河了,大家都在耻笑你的!
       (100).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则是可能的
            可以100%的肯定:   某版主=“拧种”=“下里巴人”=“帕金森”=“痞子”=“混子”=“..........................”;
            也可以100%的否定:  “评定基准=测量基准”的规氏“三新”理论,毕竟评定基准与测量基准分属两个过程中的不同也不通的两个概念!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3 23: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91.“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与“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没有什么矛盾,在平板检定规程里规定了“评定基准”首先定为“对角线平面”发生计量纠纷时评定基准为最小包容区域平面,以对角线平面统一测量基准恰巧与统一后的测量基准c3点等效,此时可认为“对角线平面”既是评定基准也是测量基准。
  92.我多次讲到以c3点统一基准的意思是以c3点的高度统一各点高度的参考对象,c3点高度在a1e5的第一张表就确定为-1.8,因此第二条对角线的c3点必须从+1.8高度平移到高度-1.8,因此对角线e1a5的确“平移了-3.6”。我强调的是“平移”这个步骤是表C.2的必由之路,其它的表(3至8)均可以省略单独平移这一步,直接通过含有δ0和δn的公式加以变换,达到以c3点的高度进行统一。
  93我再强调一遍,.对角线布线布点检测的是平面度误差不是直线度误差,计算各截面的直线度误差是毫无意义的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节距法是直接读取相邻两个受检点的高度差,并不是读取什么“倾角”,放着可以直接读取的高度差不读,绕个大圈子非要读什么倾角,也是一个试图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做法。
  94.所有的几何意义的平面都是“理想平面”,对角线平面也不例外,同时平行于两条“异面直线”的对角线的平面有无穷多个,包含有一条对角线的平面也有两个,学过立体几何的让都明白这个道理。在选定评定基准平面时只能选其中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95.某平直度检测专家终于明白了倾角不是平面度误差,但却放着可以直接读取高度差不加理会,偏偏去测量和读取倾角,不知道是不是他所说的“胡搅蛮缠屁话”。
  96.节距法检测中的累积明明白白是以起始点为同一个参考对象(测量基准)对高度读数加以统一标准,某专家自己不明白却故意煞有介事地回避累积的原因不谈,自己在那里继续“穿越”和“捣糨糊”吧!
  97.“线只能绕一点旋转”不假,但“面只能绕轴(线)旋转”就是骗人了,对于无限大面积的平面可以成立,对限定了大小的面除了可以绕轴(线)旋转外,更可以绕一个角点向任意方向旋转。我再次告诉某专家平面度检测不需计算直线度,直接用统一了测量基准的各点高度计算平面度即可,但并不等于说直线度检测也去计算平面度误差,用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当然是用来计算要求检测直线度误差不需要检测平面度误差的被测件的。我也再次提醒某专家,再去温习一下立体几何,因为四个角点的高度并不相等,两条对角线一定是异面直线,并不相互平行,相互平行的是分别过两条对角线的两个对角线平面。
  98和99.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与a1e5上的C3高度相等”,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够清楚了,两条对角线是异面直线指的是各自的两端点连线是异面直线,但在对角线截面上的各受检点高度并不相等,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其中的c3点是同一个受检点,必须通过平移“使e1a5上的C3与a1e5上的C3高度相等”,这就是表C.2的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我所说的 “关于平移,八个表中仅适用于表C.2,即仅适用于第二条对角线截面”。用某专家自己的话说,其在98和99条中的“满脑子浆糊”和骂人的“绝对的屁话”,还是他自己放在家里自己欣赏吧。
  100.纯属展现谩骂水平之高而没有丝毫技术内容的话语值得回复吗?既然自己把它放在公众媒体中,也就奇文共欣赏吧,这就是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的道德和水平,呵呵。
zhcxy 发表于 2015-1-25 20: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cxy 于 2015-1-25 21:01 编辑

         (接70楼:)
         (101). “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与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没有什么矛盾
              节距法的平直度检测中,“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是规程中对角线评定方法的明确规定,而“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则是某版主的所谓“三新”理论,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不同,怎么能不顾事实,“拧种”般的硬说“没有什么矛盾”呢?按照某版主的歪理斜说,对角线平面既是评定过程中评定被测实际面平面度偏差的评定基准,又是测量过程中获得仪器测量值的参考面(测量基准),也就是一身兼“二职”了?应该是胡搅蛮缠的“穿越”吧?!提请大家看清楚JJG117-2013规程中6.3.4.4是如何描述测量基准的(自然水平或光轴),所以,两个基准的概念某版主是搅不混水的,只能是更为充分的暴露其“拧种”的特质罢了!
            至于某版主“对角线平面统一测量基准恰巧与统一后的测量基准c3点等效”的胡言乱语,应该讲已经没有批驳的必要了,这样天书般的文字描述,某版主自己也根本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仅是胡搅蛮缠罢了。何谓“等效”?难道 “对角线平面”=“c3点”? “”=“”?
        (102). “以c3点统一基准”、“以c3点的高度统一各点高度的参考对象”、“以c3点的高度进行统一
              某版主混淆两个基准,连自己都心虚了,不是一直讲“统一测量基准”吗?这分不清楚两个基准的“以c3点统一基准”,是要莫须有的“统一评定基准”还是要莫须有的“统一测量基准”呢?所谓“c3点的高度”实际上对通过理想平面的对角线a1e5来讲,就是其中间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1.8,也就是中间点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1.8,是相对于评定基准的偏移量,不是相对于测量基准的什么“高度”;而对于平行理想平面的对角线e1a5来讲,就是其中间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1.8,经平移转换后就是其中间点对理想平面的平面度偏差-1.8,所以平移量为C3(a1e5)-C3(e1a5)=-3.6。故对角线e1a5是向上平移了3.6,至理想平面的位置,而不是某版主瞎扯的“对角线e1a5的确平移了-3.6”,如果是那样的话,“对角线e1a5”将偏离理想平面的位置7.2了,是在理想平面的下方7.2。真没办法,某版主两个基准的概念混淆不清,正负号也一塌糊涂,如此水平就不是单纯的“拧种”,而是赖皮的最底层“痞子”了!
        (103). “对角线布线布点检测的是平面度误差不是直线度误差,计算各截面的直线度误差是毫无意义的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节距法检测平面度离不开起始对各个截面的直线度检测,节距法只有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而没有什么直接的平面度计算公式,某版主又不能告诉大家一个不捡各截面,而直接检测整个被测实际面平面度的方法或平面度计算公式,只能是不尊重现实胡搅蛮缠的咬着屎橛子不松口!规程中对角线布线布点评定方法,以及唯一描述的两端点连线直线度计算公式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某版主真的看不懂?真是个“拧种”式痞子!听到如此褒奖。某版主又“暗爽”了!
        (104). “同时平行于两条“异面直线”的对角线的平面
              规程中规定的是“通过平板工作面的一条对角线且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平面为理想平面(评定基准)”,这样的理想平面位置确定、数量唯一,而到了某版主的横竖嘴里就成了 “同时平行于两条“异面直线”的对角线的平面有无穷多个”,这就是无赖的痞子了!某版主可以继续不讲人话,但大家都会看清楚其无赖痞子丑恶嘴脸!并唾弃如此无赖的痞子。
       (105). “倾角不是平面度误差
             但平面度误差是“倾角”的函数,所以,节距法测量被归类至间接测量,原来,某版主什么都不懂,就会耍无赖啊?!
       (106). “统一标准
             “统一测量基准”、“统一读数"、“统一基准”、“统一标准”、“统一........”等等屁话,都是从某版主的横竖嘴里吐出来的,是否可以将“某版主”、“拧种”、“下里巴人”、“帕金森”等等也“统一”称谓“痞子无赖”呢?!这个,确实可以有的。
       (107). “统一了测量基准的各点高度
            某版主搞清楚些,被测实际面上各点的平面度偏差是相对于评定基准评定得出的,不是相对于莫须有的“统一了测量基准”评定得出的。测量需要测量基准做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面),评定只需得出被测实际面上各点相对评定基准的偏离量即可。
       (108). “相互平行的是分别过两条对角线的两个对角线平面
            某版主依旧在那里犯傻,告知其:对角线平面与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是:一条对角线通过,与另一条对角线平行的平面,这样的平面才是做为评定基准的对角线平面,它的位置确定,数量唯一,不存在“两个对角线平面”的!某版主就不要继续傻乎乎的了。
      (109). “ 平移e1a5使其上的C3与a1e5上的C3高度相等”、“平移使另一条对角线中间点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 对角线e1a5在表C.2中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平移e1a5”是某版主横嘴所讲,“对角线e1a5.......只有平移,而无需什么旋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某版主的竖嘴所谈,其前后两句话哪句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呢?“C3高度相等”是某版主横嘴所讲,“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是某版主的竖嘴所谈,既然“c3也在评定基准平面上”,那就是C3=0了,而C3(e1a5)=-1.8,这两个C3的偏差值相等吗?某版主好好掰着脚指头数一下,0=-1.8是如何数出来的?
      (110). “没有丝毫技术内容
           指责别人的帖子“没有丝毫技术内容”,但从来没有看到某版主有“丝毫技术内容”的帖子啊!其所自夸的“技术内容”,无非就是信口开河瞎讲一气的“三新”伪理论,以及东扯西绕、胡搅蛮缠,还包括其装痴卖傻、指东打西等等,这不就是大家看不起并厌恶的无知及态度不端吗!某版主这个毒瘤迟早会被论坛的量友们“群殴”的!
        ( 时间关系,逐字逐句的分析批驳见后续:)


kumar_wxf 发表于 2015-1-26 12: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错的,而且不止这几处,好多错的
ydq 发表于 2015-1-26 2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kumar_wxf 发表于 2015-1-26 12:25
确实是错的,而且不止这几处,好多错的

        楼上量友谈论问题是实事求是的,其所谈及的“好多错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而不像某些局外人避重就轻的什么【粗心大意的错误,简简单单地复制粘贴造成的错误,以及【“属于疏漏”、“没有关注到”、“原理仍然是正确的等等托词。不客气讲,某位胡搅蛮缠者与JJG117规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其与规程/规范修订从来不扯边,只不过是【下里巴人】的借机上位罢了!
        一个几何量计量专业影响面比较大,也相对讲比较重要,引起众多同行人关注的规程出现了错误多多的情况,确实让人痛心,今后有时间的话,本人将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某些不正常情况,来分析一下错误多多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后深入反思,避免错误应该是有益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7 0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72楼的帖子翻过来倒过去无非仍然是测量基准是什么概念糊涂和平面度检测检测的对象是什么搞不清楚的问题。我就只能再重申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关于测量基准。
  测量基准是测量中“读数的参考对象”,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点、直线、平面任何一个“几何要素”,这个几何要素可以存在于仪器的某个结构中,也可以存在于被测对象上,还可以存在于空间任何一个位置,选择什么几何要素或什么位置的几何要素作为测量基准完全是出于实施测量工作的方便和有效。如果把这一点弄懂了,其它有关测量基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某专家连这一点都搞不懂, “评定基准规定为对角线平面与对角线平面为测量基准没有什么矛盾”, “以c3点统一基准”、“以c3点的高度统一各点高度的参考对象”,  “统一测量基准”、“统一读数"、“统一基准”, “统一了测量基准的各点高度”等等一系列问题那就继续糊涂着吧。
  第二,关于平面度检测的被测对象。
  顾名思义,平板平面度检测的被测对象是“平面度误差”,不是“直线度误差”,更不是“倾角”。平面度误差的计量单位是微米,不是角度秒,也不是毫弧度mrad或mm/m。虽然不能说绕地球转一圈不能回到原地,但能够直接读得受检点之间的高度差值才是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的测量方法。将桥板与水平仪的组合视为完整的测量系统统一体,直接读得相邻两点的高度差,正是达到了单刀直入,直接测量平面度的目标。
  既然平面度误差是各点高度的变动量所决定的,各点的高度就必须统一用同一个参考对象(测量基准)来确定,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强调“统一测量基准”的重要性原因,平面度节距法检测读数离不开“累积”,就是为了各个截面的受检点高度首先在本截面以起始点进行统一。其余的做法则是为了实现各个截面的受检点以中心点为同一个参考对象加以统一。
  第三,关于有没有技术内容。
  多余的话我不想说,就请自己去看看我不想回复的“没有丝毫技术内容”的条纹吧,也不用费劲找,就看最近的70楼最后一条100条,就足够了,这种肮脏恶毒的谩骂语言难道也都是某知名专家的”技术内容“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7-20 01: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