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务来源及项目意义
1.1 本大纲属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计划中的型式评价大纲制定项目,在总局国质检量函〔2013〕101号文件的“2013年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计划项目表(13)”中的序号为11。计划要求于2014年4季度完成。
本大纲由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苏州赛宝校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项目由全国声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
1.2 倍频程和1/3倍频程滤波器是一种常用的带通滤波器,它主要用于噪声信号的频率分析。它也是电声学、声学及振动测量、检定和校准系统中的重要配套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声学计量检定和校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倍频程和1/3倍频程滤波器为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分类编码为28062500。
1.3 本大纲主要依据以下技术文件:
a) IEC 61260-1:2014《电声学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第1部分:规范》;
b) IEC 61260-2(CDV)《电声学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第2部分:型式评价试验》;
c) OIML R 130 2001(E)《倍频程和1/3倍频程滤波器》;
d) JJF 1015-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通用规范》;
e) JJF 1016-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2 工作历程
2.1 接到项目计划后,即秘书处的指导下成立了由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刘湘衡教授高工为组长的起草工作组,工作组成立后,即着手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技术资料。
2.2 考虑到倍频程滤波器的国际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工作组决定本大纲采用新的国际标准,所以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跟踪国际标准IEC 61260的修订情况。工作组先后翻译了IEC 61260-1的FDIS文件、IEC 61260-2和IEC 61260-3的CD和CDV文件,以及IEC 61260-1:2014等文件。
2.3 由于国际标准的修订进度比预期的要慢些,直至2014年下半年,陆续收到了正式发布的IEC 61260-1:2014《电声学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第1部分:规范》,以及IEC 61260-2(CDV)《电声学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第2部分:型式评价试验》的电子文档后,本大纲的起草工作才正式启动。
2.4 按照适用国际标准的最新文件和新近收到的新版的“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3日完成了本大纲的工作组讨论稿并电邮起草组各成员。2014年9月17日和18日,在青岛市召开了起草工作组会议,来自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苏州赛宝校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的起草组成员对本大纲的讨论稿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中国计量科学院的牛锋工程师亦发来了书面意见。
2.5 根据讨论意见,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10日完成了本大纲的征求意见稿(草案),经起草组电邮讨论后,于2014年10月15日形成了本大纲的征求意见稿。
2.6 2014年10月16日,全国声学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将本大纲的征求意见资料发送全体委员和一些业内专家征求意见。
与之同时,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本大纲征求意见稿组织了实验验证,其中,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承担了计量性能项目的实验验证,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则负责电磁兼容项目的实验验证。
衡阳衡仪电气有限公司、苏州赛宝校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本大纲主要测试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7 根据征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验证和不确定度评定的情况,起草工作组于2015年01月18日完成了本大纲的报送稿。
3 本大纲与JJG 449-2001中相关内容的主要技术性变化
3.1 本大纲虽为首次制定,但JJG 449-2001《倍频程和1/3倍频程滤波器》包括有定型鉴定和样机试验的相关内容,与其相比较,主要技术性变化如下:
a) 删除了有关0级滤波器的内容。在IEC 61260.1:2014中滤波器的分级中已取消了0级,这样滤波器与声级计、声校准器的分级就完全一致了,都是划分为1级和2级两个性能等级;
b) 删除了有关以2为底的滤波器的内容,新设计的滤波器不推荐采用2为底的滤波器;
c) 按IEC 61260.1:2014的要求,修改了相对衰减和级线性的技术要求,见表1;
d) 删除了有关抗混叠滤波器的内容,因为该项目属于用户自定要求项目;
e) 删除了有关平坦频率响应的内容,IEC 61260.1:2014中已无该要求;
f) 增加了对过载指示器的要求;
g) 增加了电源电压变化的影响;
h) 增加了电磁环境适应性的内容;
i) 环境条件由(15~35)℃和(30~90)%分别修改为(20~26)℃和(35~60)%;
j) 增加了对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