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数据] 谁是“测量结果(测得值、校准结果)”、“测量误差”...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13: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09:02
正是“现实中还不作区分”,才时常会引起若干纠结。

当然,要完全“区分”开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

  新的术语“测量结果”的定义在JJF1001-2011中非常明确,说到底要包含测得值和不确定度,单独的测得值不能算完整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作为测量者的“产品”,不能只把产品的一个局部给顾客,除非和顾客有约定。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一部分,测量者能够在顾客并未允许的情况下,只关注“测量误差”问题,只给所谓“测准”了的测得值不给不确定度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13: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5-12-10 13:33 编辑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13:13
您认为njlyx先生的问题你建立了测量模型,洋洋洒洒评了一大篇,比没有建立模型的评得更好吗?您有模型怎 ...


  建立正确的测量模型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必然一步,我不能绝对判定没有建立模型的评得一定错,但可以肯定地说建立正确的测量模型是确保不确定度评定正确性的保障,所以JJF1059.1的图1和图4都清清楚楚地把建立测量模型放在了第一步。该做的第一步都不做,反认为是“纸上谈兵”,如何确保不确定度评定中“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如何做到正确评定?我“洋洋洒洒”一大篇的评定,似乎是纸上谈兵,似乎是八股文章,但要想认真做好不确定度评定工作就应该老老实实按JJF1059.1规定的“八股文”规矩,一步一步地做,一步都不可节省。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14: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0 14:58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13:32
  建立正确的测量模型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必然一步,我不能绝对判定没有建立模型的评得一定错,但可以 ...


您说这些没有用,天天看拳谱,不会打拳,说起来头头是道,碰到具体问题就抓瞎,被人一拳打爬了,还倒在地上振振有词赖别人:你怎么不按拳谱打
tigerliu 发表于 2015-12-10 15: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10:34
  分量的分析,一切以测量模型为出发点,以测量模型的输入量为据。
  测量模型如果是y=t-(ts+△ts) ...

我认为1059上那个案例应该是有A类评定的,因为标准温度计的读数是存在的,只不过他用了一个分辨力就代替了,而实际中的读数是多次读数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进行A类评定,再与分辨力进行比较;其次,测量模型如果是y=t-(ts+△ts),那么是否既要评定被检温度计的重复性及分辨力,又要评定标准温度计的重复性及分辨力,即进行两次A类评定?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17: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17:07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13:17
  新的术语“测量结果”的定义在JJF1001-2011中非常明确,说到底要包含测得值和不确定度,单独的测得 ...


你还是仔细看过别人的发言再“评说”吧。 谁说过“不报告‘测量不确定度’”了?!—— 别人正是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白“测得有多准”?【“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远?】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2-10 17: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2-10 17:24 编辑

-
njlyx 题目:
       假定某中学第X班男女同学高矮参差共计45人,用某种测高仪(性能指标请您适当设定)测得全班的平均身高为:h0=170.05cm;身高测得值的标准偏差(贝塞尔公式估计值)为sh=10.15cm。
       请您报告一下“X班同学身高”的“测量结果”?  我想看看:在此情形下,称为“测量不确定度”的东西会取什么值??
-
史锦顺附加条件:
       用通用身高测量器测量,误差范围0.5cm。
-
(一)典型的不确定度评定(GUM法)
       A类评定:标准偏差 sh = 10.15cm  
                    标准不确定度 ua = s/√N = 10.15cm/6.7=10.15cm×0.15
                    ua=1.52cm
       B类评定:仪器误差范围0.5cm,均匀分布 ub=0.5cm/√3=0.5/1.7
                    ub=0.29cm
       合成不确定度
                    uc=√[ua^2+ub^2]
                      =1.55cm
       扩展不确定度
                    U95=3.1cm
       测量结果:
                    h = 170.05cm ± 3.1cm
-
(二)史锦顺按“两类测量”理论的表达
       1 已知条件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0.5cm;
       45人身高数据的标准偏差是sh=10.15cm。
       2 测量类别判断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约为量值区间半宽的1/40,符合统计测量条件
                     δ(测) << δ(物)                                                             (1)
       本测量符合统计测量条件(1),这是典型的统计测量。
       核心观念:统计测量用单值的σ当表征量,不能除以根号N.
       3 测量结果表达
       包含概率为95%的区间半宽为20.3cm.
       测量结果:
                        h = 170cm ± 20cm
       4 测量结果的意义
       本次测量是对X班45名学生身高的统计测量。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0.5cm,测量误差可略。统计测量结果为:身高的平均值是170cm,95%概率的偏差范围是20cm.全班学生每个人的身高以95%的概率处于150cm到190cm的区间中。
-
(三)史锦顺的评论
       不确定度评定的GUM法是通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本例子说明,GUM法忘记了自己的前提。如(一)的不确定度评定及给出的结果(170.05cm ± 3.1cm),不符合统计测量的目的要求,没有表明单个值(都是客观存在)的分散性,是一种错误的评定。如此评定,错!如此理论,没理!3.1cm这个扩展不确定度,体现了测量与统计的混淆。完全没有“测量不确定度”的味道(毫无“可信性”的意思,更谈不上包含真值的区间)。
-
       必须指出:A类评定除以根号N,不设置条件,是原则性的错误。
       必须指出:在不确定度来源中,把被测对象的问题列入其中,是混淆对象与手段的原则性错误。这是不确定度评定混淆、结果混沌之源。
-
       njlyx先生指出的区分“量值的”还是“测量的”,这个思路很重要。像现在这样的GUM/VIM测量不确定度,必然是混乱的、混淆的。但就不确定度论本身来说,能改吗?难。改不了,就只好废掉。
-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17: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17:57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2-10 17:07
-
njlyx 题目:
       假定某中学第X班男女同学高矮参差共计45人,用某种测高仪(性能指标请您适当设定) ...


本人“出题”时正是想看看是否有人如此——
(一)典型的不确定度评定(GUM法)
       A类评定:标准偏差 sh = 10.15cm  
                    标准不确定度 ua = s/√N = 10.15cm/6.7=10.15cm×0.15
                    ua=1.52cm

最后只有力杀“不确定度”的史先生给端了出来。这个“ua=1.52cm”的得来看似“符合现行‘规章’”【是否有人可‘论证’它不合现行‘规章’? 本人拜学。】,但在精于测量实践的人眼中,它就是个不知所以的扯淡“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什么“情景”下,这个“ua=1.52cm”会有意义呢? 一种可能是——
     有人想知道“全中国中学生的平均身高Ha”? 这45名学生是从“全中国的所有中学生中完全‘随机’的遴选出来的”,具有较“完全”的代表性——由这45个身高样本“统计”出来的“标准偏差 sh = 10.15cm”非常接近“全中国中学生身高的标准偏差”,由这45个身高样本“统计”出来的“平均身高 h0 = 170.05cm”也接近“全中国中学生的平均身高Ha”。但“ h0 = 170.05cm”与“全中国中学生的平均身高Ha”毕竟还是“可能”有差异的,这个“ua=1.52cm”是表达这个“可能”差异大小的“标准不确定度”。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1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0 18:37 编辑

1、测量不确定度当然是由于测量才对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
2、重复性测量是基于对同一被测量对象
3、被测量的随机性符合统计规律
这几条是GUM法需要满足且不止这些,njlyx先生的问题中标准差不符合任何一条,那种评定纯属娱乐,说标准偏差是有意义的,同测量不确定度沾不上边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0: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14:56
您说这些没有用,天天看拳谱,不会打拳,说起来头头是道,碰到具体问题就抓瞎,被人一拳打爬了,还倒在地 ...

  呵呵,拳术竞赛当然必须按规定的套路进行,违规的一击即便把对手击倒,也仍然判输。另外,不讲套路的乱击要想把对方击败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他使用了高于规定套路的另一套拳术,而这一套拳术并非竞赛规定的套路。不按JJF1059.1规定进行的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理所当然是不合格的不确定度报告,测量模型都不写,或有了测量模型却置测量模型于不顾,胡乱评定,想到哪评到哪,这种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不要也罢。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tigerliu 发表于 2015-12-10 15:23
我认为1059上那个案例应该是有A类评定的,因为标准温度计的读数是存在的,只不过他用了一个分辨力就代替 ...

  JJG130规定的温度计示值误差检定方法的确是要求被检精密温度计读数4次取平均值,被检普通温度计读数2次取平均值,因此,测量模型y=t-(ts+△ts)输入量t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在JJF1059.1的A.3.5.3的第3款在得到t的实验标准差0.018℃后又除以√4,得到输入量t引入的不确定度0.009℃。只不过JJF1059.1把这个输入量t引入的分量当成了输入量标准温度计示值ts引入的分量子项之一了,因为在它的测量模型中没有输入量t,错将示值检定的测量模型当成了示值误差(JJG130的7.3.3第一句话说“示值误差的检定结果以修正值的形式给出”),说的是示值误差检定,给的测量模型是示值的检定。进行A类评定完全是因为输入量t的信息不足,并不是什么检定都一定要有A类评定。更不是计量标准和被检对象都要A类评定。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22:16 编辑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18:33
1、测量不确定度当然是由于测量才对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
2、重复性测量是基于对同一被测量对象
3、被测量 ...


1、测量不确定度当然是由于测量才对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
    2、重复性测量是基于对同一被测量对象
   3、被测量的随机性符合统计规律
    .....njlyx先生的问题中标准差不符合任何一条


第(1、)条是如何就不符合了呢?

关于第(2、)条: “同一被测量对象”会有若干“量值样本”,所谓重复性测量中,每次或是测量了其中的一个“量值样本”; 而“同一被测量对象”的那若干“量值样本”,即可能有“时间”上的“随机散布”,也可能有“空间”上的“随机散布”,“重复性测量”的相关“不确定度”分量(类似那个ua)计算式只针对“时间”上的“随机散布”吗? 还是对“被测量对象”的各个“量值样本”本身的一致性有什么要求?

关于第(3、)条: 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重复性测量”所涉及的“被测量”理论上应有无穷多个“量值样本”,“重复测量”的那有限个“量值样本”符合“被测量总体”(无穷多“量值样本”的集合)的统计规律】吗?

注:本人完全同意【那个sh=10.15cm的“标准差”不应计入“测量不确定度”】。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2: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17:02
你还是仔细看过别人的发言再“评说”吧。 谁说过“不报告‘测量不确定度’”了?!—— 别人正是用“测量 ...

  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白“测得有多准”?【“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远?】,这可是老师您说的,难道您认为测量不确定度就是用来表白“测得有多准”?用来表白“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远?请问老师,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误差用来表白什么,准确度用来表白什么?难道这个说法还不足以证明把不确定度与误差,与准确度混为一谈了吗?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22: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2:06
【 1、测量不确定度当然是由于测量才对测量结果产生的不确定
    2、重复性测量是基于对同一被测量对象
  ...


您要是不想清楚,怎样说都没意思,您要是清楚的,这纠缠没什么意思,时不时想挖个坑也没什么意思,就算是有人掉坑里了又有什么意思,有的人就在坑里玩得不亦乐乎自己感觉很有意思,旁观者看着其实特没意思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2: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2:35
  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白“测得有多准”?【“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可能相差多远?】,这可是 ...

还要跟你说多少次? 除了你,谁能在报告测量结果的时候就知道“测量误差”具体是多少?!—— 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就这么几个字,别人都能看懂的,不劳驾你胡乱瞎解释了!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5-12-10 22:37
您要是不想清楚,怎样说都没意思,您要是清楚的,这纠缠没什么意思,时不时想挖个坑也没什么意思,就算是 ...

“挖坑”也是为辨明问题,不是看笑话。世上没有永远英明的人,看笑话的人难免到头来会成了笑话。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3: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2:41
还要跟你说多少次? 除了你,谁能在报告测量结果的时候就知道“测量误差”具体是多少?!—— 我们只能“ ...

  呵呵,老师说了半天无非是坚持【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的观点,难道这还不算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吗?
  我没有必要更多的解释,老师也不必急,技术讨论就是需要慢慢讲道理摆事实,我相信只要老师您把“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两个术语定义摆在一起稍加比较,您就一定会发现不确定度不是测量误差,不确定度连误差的某个种类或某个部分都不是,不确定度也不是什么误差范围(的半宽),一切真相也就自然大白于天下。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0 23:57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0 23:40
  呵呵,老师说了半天无非是坚持【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 ...


你、我“交流”不是一两次了,在“测量不确定度”问题上没有共识,谢绝您的教导与解读。

除了您栽赃,没有任何人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1 00: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23:50
你、我“交流”不是一两次了,在“测量不确定度”问题上没有共识,谢绝您的教导与解读。

除了您栽赃,没 ...

  只要老师您希望没有任何人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一致的。但【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这句话是您139楼说的原话,并非我的“栽赃”。我认为这句话就非常明确地在说“测量误差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如果老师的这句话我理解错了,还能理解成什么含义,请不吝赐教。
njlyx 发表于 2015-12-11 08: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12-11 08:06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1 00:17
  只要老师您希望没有任何人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一致的。 ...


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是我说的;“测量误差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是你认为的。两者有什么区别,已经有人向你解释了N遍,也许没人有“能力”能给你解释明白?  你、我对“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大相近庭,就此问题对您做任何解释都毫无意义。只需明确:别人说的是什么,你“认为”的是什么, 两者有什么关联?坛友自有分辨。
史锦顺 发表于 2015-12-11 08: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5-12-11 08:30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5-12-10 17:51
本人“出题”时正是想看看是否有人如此——
【(一)典型的不确定度评定(GUM法)
       A类评定:标准 ...

-
       njlyx提出一个测量学生身高的例子,我按不确定度的评定办法,评定一番,给出的结果显然违背常识。这就表明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某些弊病。有人不大服气。一则说老史没遵守不确定度评定的规矩;再则说连个模型都没有,不够评定的资格;三则说题目本身是陷阱,是故意“挖坑”,意思是无端陷害不确定度理论。
       这第三条,乃是科学研究中的“特例法”,就是举出明显的反例来,说明某种理论的弊病。因为,一种理论正确,此理论的各项必须全正确;而要否定一种理论,只要说明该理论的一条错误就够了。Njlyx的例子,在说明“统计问题不能除以根号N”这一点上,简单、明确,恰恰打中不确定度评定中不分“测量”与“统计”一律除以根号N的错误。倘因此而使一些网友正视不确定度评定的这个错误的话,则njlyx普及科学知识有功:挖坑是埋葬不确定度论的错误,可以避免一些人因“把错误当真理”而步入歧途,或者掉进“一律除以根号N”的陷阱。
      至于另外的两条,老史就不解释了,老史的“评定”是按常规办事的,对比后边的两个例子,即可证实。
      后边讲的两个例子,是著名的样板。前一个是GUM自身的例子;后一个是国家计量院总工程师施昌彦的样板评定,载于宣讲GUM的书中。
      所引两篇文章,是几年前写的。主要说明:1 不确定度评定错把对象的问题当测量手段处理,不当地除以根号N,错误是严重的、普遍的,不是仅在njlyx的特例中才有。2 老史的处理方式,与这两个例子是相同的,不是老史的故意歪曲。

-----------------------
-
                              不确定度评定是一笔混沌账
                                          —— 例1《GUM》温度测量评定
-
                                                                                                                              史锦顺
-
       一 混沌之源
       1 被测量是什么
       被测量(liáng)的量(liàng),称为被测量(liàng)。经典测量的被测量是常量,只有唯一的值,即真值。统计测量的被测量是变量,设测量时间极短,是即时采样,每一时刻的采样值,各不一样。即时采样难以做到,于是定义采样量值,取某时段(例如秒或毫秒)的平均值。统计测量的采样量值各不一样。对系统变化要测量变化率;随机变化就测量其分散度(频率测量特称稳定度)
       不确定度论怎样看待被测量呢?GUM说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统计变量。这就把截然不同的对象,混淆起来。这是第一个混沌之源。
       2 A类评定
       A类评定是不确定度全部评定的核心。因为B类评定是引用人家的材料,只有A类评定是本家特产。说来也好笑,大名曰A类,原来就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且仅此而已,并无任何条件。倘此条管用,岂不极其简单易办,何其大块人心!何必去送检,何必跑计量院。哈哈,真省事。
       不行啊,老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A类评定,用仪器测量被测量,算西格玛,这样就把被测量的变化与仪器的随机误差搅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混沌之源。
-
       二 混沌的主要形式
       不确定度的中国式宣贯中,有构成不确定度的人、机、料、法、环一说,查不到国际文件根据,算是国人的发挥吧。我不赞成此说,但觉得这个概括简单、形象、上口,不管其本来目的如何,客观上描述了不确定度的大杂烩面目。面目一露,揭示其本质就容易了。
       在正确使用仪器的情况下,所谓人(目光正视等)、法(方法当然不能错)、环(例如温度影响)这三项都应该包括在仪器的指标中。本来测量仪器的性能仅仅取决于“机”,就是测量仪器;现在把“料”(被测量)加进来,是不应该的。
       把测量仪器性能(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稳定性)与被测量的变化混在一起,是不确定度的混沌状态的基本形式。

       三 不确定度的实质
       不确定度论把不确定度定义为“分散性”,分散性到底是啥,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参不透。领教不确定度论快二十年了,终于悟得如下一条名实大体符合的一条定义:
       不确定度是由测量仪器误差与被测量的变化以及环境影响等共同构成的测得值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
       再次说明,这个定义是我下的。恰当不恰当?拆台还是补台?请读者品评。我要说的是:不确定度的实质是混沌帐。

       四 混沌导致的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律除以根号N ,严重低估被测量的变化。
       GUM在给出不确定度的数量定义时,说的十分明白,西格玛除以根号N叫A类不确定度(见叶书42页)。本来,变量本身的分散性是西格玛,被根号N除的结果就不是分散性了,而是一个缩小了根号N倍的值,此值太小了,用来表达被测量的变化性能,是极大的歪曲。
       GUM有个测量温度的例子(见叶书47页,GUM2008版仍是同样的数)。测得值如下(单位摄氏度):
-
               96.90/98.18/98.25/98.61/99.03/99.49/99.56/
               99.74/99.89/100.07/100.33/100.42/100.68/100.95/
               101.11/101.20/101.57/101.84/102.36/102.72
-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
          -----------------------------------------------------------------------------------------------------------------------------------------

-
       GUM就上列数据给出结果:σ=1.49℃;除以根号20,得标准不确定度u=0.33℃
       温度测得值的平均值是100.14℃,变化范围是96.90℃到102.72℃。下半宽为3.24℃;上半宽是2.58℃。 如此大的变化是温度计问题吗?显然不像,最普通的水银温度计,误差也在0.2℃以下。从其0.01℃的分辨力来看,大概是优于普通温度计的电子温度计。数据的变化,应该是被测量的变化。温度变化范围是5.82℃,这是实实在在的温度变化区间。
       这个问题,显眼是变量测量,是统计测量问题。用统计理论处理此问题,求到σ,就是温度分散特性;Δ= 3σ= 4.5℃是极限偏差。由此给出指标±Δ,即±4.5℃;实测数据20个,都在所给区间内,符合逻辑。
       请看GUM的处理。σ除以根号20,得不确定度u=0.33℃,此为标准不确定度;按GUM常例,k取2,于是得扩展不确定度U=0.66℃. 即数据包含区间的半宽是0.66℃. 区间高端是100.80℃;区间低端是99.48℃。对照实际数据,高端排除7个数,低端排除5个数。
       一共才20个数据,不确定度论算出的区间,竟只包含8个数据,而排除12个数据。什么置信区间?什么包含区间?置信不可信,包含区间不包含。不确定度真不是东西!难怪计量院的一位副院长说它是“瞎扯淡”,马凤鸣说它是“吃饱撑的”,而一位网友说它是“洋垃圾”。
-------------------
-
                         不确定度评定是一笔混沌账
                                      —— 例2 温度测量评定样板
-
                                                                                                                       史锦顺
-
       评论对象: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宣贯教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征指南》
       有下划线的是原文摘抄,无下划线的是史锦顺的评论。
       问题的提出  现有标称温度示值被调控到400℃的工业容器,测量人员选用带K型热电偶的数字式温度计来测量该容器内部某处的实际温度。
       从制造厂说明书查知数字温度计的分辨力为0.1℃。准确度为±0.6℃。K型热电偶每年校准一次,今年的校准证书表明其不确定度为2.0℃(置信水准为99%),在400℃时的修正值为0.5℃。当恒温容器的指示器表明调控到示值400℃时,稳定半小时后从数字温度计上重复测得10个显示值di,如下(单位℃):
               401.0;400.1;400.9;399.4;398.8;400.0;401.0;402.0;399.9;399.0
       修正后的测量结果为  t=400.2℃+0.5℃=400.7℃

       分析的主要点
       平均值400.42℃
       算残差  残差的平方和  按贝塞尔公式算单值的标准偏差
                σ(d)= 1.03 ℃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σ(d)除以根号N,(N=10)得
                σ(d平)= 0.33℃
       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及计算(单位℃)

        来源                      类型        原不确定度          得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重复性s(d平)    A             0.33                      0.33
      仪表准确度mpe           B             0.6                        0.35
      热电偶校准                 B             2.0                        0.78
      u(均方合成)                                                            0.92
      测量不确定度U=2u=1.8℃
      测量结果    t=400.7℃   U=1.8℃

【史评】
       此项评定样板,有类似的例(见GUM4.4.3)。这里更详细。此例评定,严格地按不确定度评定规则办事,表现出不确定度评定的本来面目,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不确定度论的弊病。如是,老史的评论就来劲了:我评的是不确定度论本身!
       1表达混沌
       计量与测量,对象是量。量分两种:常量与变量。于是测量也就有两类:常量测量与变量测量。
       物理量的变化量远小测量仪器误差范围的情况是常量测量,即经典测量,其理论被称作误差论。
       测量仪器误差范围远小于物理量变化量的情况是变量测量,又称统计测量,要用统计理论。例如,当今频率界的频率稳定度测量就是统计测量。两类测量交叉,产生一种特殊测量,那就是物理常数测量。用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测量仪器去测量宇宙间最稳定的量值,区分不开物理量的变化与测量仪器的误差,只能二者混在一起。非当代最高水平的测量,即一般的精密测量,必须清楚自己是两类中的哪一类,不得混沌地表达。因为两类测量该用的σ,相差根号N倍!
       当今,时频测量计量界,无论测量与计量,分清这两类,人们已形成习惯。或者选择误差满足要求即误差可忽略的频率测量仪器,去测量信号源的频率值及其变化量;或者选误差范围可略的频率标准,被待考核的频率计测量,以考查频率计的指标,产生的偏差与变化量都算频率计的。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频率计去测量10的-6次方级的晶振,那将被认为是不懂测量,因为这样给出的表征量,无法确定该归属哪一方。频率测量易精确,时频界常取10比1;电子测量难精确,电子计量界一般取3比1.
      回到本例,这是一笔混沌帐。表征量是恒温容器的,还是测量仪器的,说不清。不知测量目的是什么,是容器的温度控制水平还是考查测量仪器误差?都不像。不明确测量目的,不根据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拉过来就测,测了就评,也不管评的结果干什么用。这是不确定度论的弊病之一。本例体现了这一点。
       2 概率错位
       统计理论是一门科学。它处理的对象是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量值的随机偏差,或者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应当用统计理论处理,但系统误差是不能用统计方法处理的。对系统误差找分布,求概率,特别是按处理随机误差的方式处理,是不对的,概率错位了。系统误差代表标准与测量仪器的水平,减小系统误差是计量测量研究的主要任务。不确定度论忽视系统误差,错误地处理系统误差,是它的又一个弊病。
       3 错取标准偏差
       表征随机变量的分散程度的量是σ,即单值的标准偏差;而不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σ(平)。统计测量的前提是测量仪器的误差可略,测得值的每一个都是实际值,按贝塞尔公式算出的σ,是单值的标准偏差,正是它,是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不确定度理论取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作为表征量(即有除以根号N的操作),这是个带根本性的错误。也许有人说,国际组织,而且是八大国际组织有权作决定,就得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做表征量。应知,权大不过理,人们一旦明白,还是认理的。著名的阿仑方差就是单值的表征量。经典测量理论可以用σ(平),因为随机误差可以减小而且应当减小。统计测量中,偏差是量的客观属性,人为地缩小对客观量的表征,是错误的。不确定度定义是“分散性”,却将分散性人为地低估根号N倍,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4 不要准确度
       不确定度论从否定真值出发,否定误差,否定准确度。目的是用不确定度一统测量计量领域,可惜不确定度没那个本事,表达不了该表达的事。此例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即温度控制的准确度,不确定度论没法说,本例也就不说。不确定度理论不包含标称值的事,因此该容器在这里标多少是没关系的。此评定居然不用400摄氏度这个量!
       本人1958年在北大半导体厂劳动一个月,用恒温炉烧制热敏电阻,最关键的是炉温控制的准确度。在不确定度论的表达中,竟无控温准确度这一项,要它作甚!



csln 发表于 2015-12-11 08: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1 09:00 编辑

GUM就上列数据给出结果:σ=1.49℃;除以根号20,得标准不确定度u=0.33℃
       温度测得值的平均值是100.14℃,变化范围是96.90℃到102.72℃。下半宽为3.24℃;上半宽是2.58℃。 如此大的变化是温度计问题吗?显然不像,最普通的水银温度计,误差也在0.2℃以下。从其0.01℃的分辨力来看,大概是优于普通温度计的电子温度计。数据的变化,应该是被测量的变化。温度变化范围是5.82℃,这是实实在在的温度变化区间。
       这个问题,显眼是变量测量,是统计测量问题。用统计理论处理此问题,求到σ,就是温度分散特性;Δ= 3σ= 4.5℃是极限偏差。由此给出指标±Δ,即±4.5℃;实测数据20个,都在所给区间内,符合逻辑。


如何就能肯定是“统计测量呢”,标准电池标称1.018V,就这一个数,连分辨力都没有,准确度很高,有些数字表分辨力很高,照样分散性很大,分辨力高不代表分散性小,红外辐射数字温度计分辨力比水银温度计高,准确度、稳定度比水银温度计差远了,您怎么知道这个例子的温度计不是这类数字温度计呢
      
请看GUM的处理。σ除以根号20,得不确定度u=0.33℃,此为标准不确定度;按GUM常例,k取2,于是得扩展不确定度U=0.66℃. 即数据包含区间的半宽是0.66℃. 区间高端是100.80℃;区间低端是99.48℃。对照实际数据,高端排除7个数,低端排除5个数。
       一共才20个数据,不确定度论算出的区间,竟只包含8个数据,而排除12个数据。什么置信区间?什么包含区间?置信不可信,包含区间不包含。不确定度真不是东西!难怪计量院的一位副院长说它是“瞎扯淡”,马凤鸣说它是“吃饱撑的”,而一位网友说它是“洋垃圾”。


您怎么可以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数据是去排除单次测量列的数据,3σ排除异常数据怎么能用性质不同的数排除呢,这个问题好象有量友给您指出过,以您深厚误差理论功底心里肯定门清

正态分布单次测量标准差要收敛才算数的,njlyx先生的那么散布可能收敛吗?不能收敛怎么可以那样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12-11 09: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5-12-11 08:05
【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是我说的;“测量误 ...

  老师您说:【“我们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是我说的;“测量误差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是你认为的】。您说的和我认为的,两者没什么关联,两者的含义有什么区别,的确也用不着解释,人人都可以识别。
  但您又说:【除了您栽赃,没有任何人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请恕本人无能,既然“没有任何人把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混为一谈”,但又有人说“只能估计测量误差的可能最大值,它就是测量不确定度”,我总觉得这两句话矛盾,估计的“测量误差可能最大值”到底是不是“测量不确定度”,令人难以理解。
csln 发表于 2015-12-11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项评定样板,有类似的例(见GUM4.4.3)。这里更详细。此例评定,严格地按不确定度评定规则办事,表现出不确定度评定的本来面目,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不确定度论的弊病。如是,老史的评论就来劲了:我评的是不确定度论本身!

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弊病啊,若这个炉子的温度只要控制在(400±5)℃内就满足要求了,这个测量和评定都妥妥的
csln 发表于 2015-12-11 0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当今频率界的频率稳定度测量就是统计测量。

谁说的,感觉不是啊,如今锶原子光钟都能到负18次方了,用什么才能保证是“统计测量”呢
csln 发表于 2015-12-11 09: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5-12-11 09:25 编辑

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频率计去测量10的-6次方级的晶振,那将被认为是不懂测量,因为这样给出的表征量,无法确定该归属哪一方。频率测量易精确,时频界常取10比1;电子测量难精确,电子计量界一般取3比1.

怎么就不懂测量了,若用的晶振准确度10^4就够用了,就用10^-6频率计测了,怎么了,管他属于哪一方,费那功夫没用

计量只是测量的一小小小部分,把什么测量都用计量的眼光看会不客观的,需要多准就想法去测多准才是科学态度,没有必要非要用地空导弹打小鸟的

补充内容 (2015-12-11 18:47):
10^4应为1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6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