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试卷] 请问由重复性引入的ua是0.48还是0.48/2

[复制链接]
klone 发表于 2019-6-29 1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题的测量模型应该怎么建?是y=x(x为钢板尺读数),还是9楼的y=(x1+x2+x3+x4)/4?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29 1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klone 发表于 2019-6-29 10:32
这题的测量模型应该怎么建?是y=x(x为钢板尺读数),还是9楼的y=(x1+x2+x3+x4)/4? ...

按y=x测量模型即可,最后是测量重复性(算数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与钢板尺示值误差分量合成再扩展得到1.3 mm。若按y=(x1+x2+x3+x4)/4建立测量模型,C选项1.5 mm就有一定的迷惑性,x1、x2、x3、x4的不确定度相同,均为测量重复性(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偏差)与钢板尺示值误差分量合成得到0.75 mm,灵敏系数均为1/4,考虑到同一把尺子测量,存在相关性,按正强相关处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各自不确定度与灵敏系数乘积的和,结果仍为0.75 mm,扩展得到1.5 mm。问题出在x1、x2、x3、x4不确定度中的钢板尺示值误差分量存在相关性,但重复性分量不应按相关来处理,因此导致最终结果大于1.3 mm,为1.5 mm。
njlyx 发表于 2019-6-29 16:2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29 10:57
按y=x测量模型即可,最后是测量重复性(算数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与钢板尺示值误差分量合成再扩展得到1 ...

      如此"被测量值=示值"的所谓"测量模型"(大量的"模板"似乎都这样?)其实是很"霸蛮"的"章法",是不可能"说服"如我之类一些人的("测量误差"打酱油去了?)【 特别说明: 应对"考试"只能以"教材"为"准",不要理会此处"闲话"】,我们能"理解"的"最简单"的"测量模型"大概可能是"被测量值=示值-示值误差"。
      
       若用"被测量值=示值"的"章法""建模",对此例,"Y1=X"与"Y2=(X1+X2+X3+X4)/4"这两个"测量模型"分别是什么含义? 题目关心的"被测量"究竟是什么?题目从哪儿明确了"该用那个"模型""?

      如果用"被测量值=示值-示值误差"的"章法""建模",那么,在"建模"前首先要明确"被测量值"是什么,然后"找出"它与相应"示值"及"示值误差"的"关系",形成"测量模型"---
       设"尺"的"示值误差"为Δ,"工件"在任一"被测(时空)点"的"长度值"为Y,用"尺"测得的"示值"为X,可有如下的"测量模型"
            Y=X-Δ      ( 1 )
      基于此"模型"(1)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按"默认的强假设--示值X的"分散性"与"示值误差"Δ不相关!",便有
        u(Y)=√[u(X)^2+u(Δ)^2]=0.75 mm
其中,u(X)=0.48mm,就是那个是所谓"示值重复性"【值得"疑虑"的是:仅由4次"重复测量"数据来"统计"出此u(X),可能有点"马虎"?】。

      如果所关心的"被测量值"是"工件"在任意4个(时空)点的"平均值"Ya=(Y1+Y2+Y3+Y4)/4,那么,会有如下的"测量模型"
       Ya=(X1+X2+X3+X4)/4 -(Δ1+Δ2+Δ3+Δ4)/4    (  2  )
       基于此"模型"(2)进行"评估":按"默认的强假设-- 示值X1、X2、X3、X4相互"独立","示值误差"Δ1、Δ2、Δ3、Δ4"完全正相关",……",可得
         u(Ya)=……=0.63 mm
路云 发表于 2019-6-29 16: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 标准器 只能显示 整数位 时,(或者 标准器分辨率比 被测仪器 低的时候) 为什么 不反过来 读数

难道一定要 标准器 分辨率比 被测仪器 分辨率高才能 读数啊 ?

这是37楼某人的原话。无论是模拟式仪器,还是数字式仪器,有谁见过计量标准器的分辨力比被测仪器的分辨力还要低的?成天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取笑这个取笑那个。这么蹩脚的计量见识,37楼某人是不是该笑死啦?

路云 发表于 2019-6-29 22: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9-6-29 02:18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9-6-28 20:27
如此"被测量值=示值"的所谓"测量模型"(大量的"模板"似乎都这样?)其实是很"霸蛮"的"章法",是不可 ...

个人认为测量模型(严格的说应该叫“测量函数”)“被测量值Y=示值X”是指作不修正测量时的测量过程。而“被测量值Y=示值X-示值误差Δ”是指作修正测量的测量过程。而且两者都是对未知量的测量。前者通常多出现在不知道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实际具体误差,只知道它是合格的。后者通常都是已知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实际误差。

关于“示值误差Δ”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于前者而言,只能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差(合格判据),通过假设的概率分布,按B类评定求得。对于后者,该不确定度分量则因不同的测量仪器而异,应根据该测量仪器实际的“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按B类评定求得,而不是与前者一样,求一个全世界都一样的不确定度分量。

【值得“疑虑”的是:仅由4次“重复测量”数据来“统计”出此u(X),可能有点“马虎”?】

题目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详细信息,所以也只能猜,要么是预评估出来的,要么就是用实际的测量数据,采用“极差法”求得。如果是预评估出来的,那就是这把钢直尺本身的重复性,与本次测量的被测对象无关。如果是以本次测量的4个数据求得,那么它实际上还包含了被测钢棒长度各方向不均所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

如果所关心的“被测量值”是“工件”在任意4个(时空)点的“平均值”Ya=(Y1+Y2+Y3+Y4)/4,那么,会有如下的“测量模型”

Ya=(X1+X2+X3+X4)/4-(Δ1+Δ2+Δ3+Δ4)/4    (2)

基于此“模型”(2)进行“评估”:按“默认的强假设-- 示值X1X2X3X4相互‘独立’,‘示值误差’Δ1Δ2Δ3Δ4‘完全正相关’,……”,可得

u(Ya)=……=0.63 mm

实际上,因Δ1Δ2Δ3Δ4,所以模型应该是Ya=(X1+X2+X3+X4)/4Δ。又因为Xi均由同一把尺测量,所以它们之间是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根据JJF1059.14.4.3条的算法,u(X)=|∑1/4u(Xi)|=u(Xi)=0.48u(Ya)=[u2(X)+u2(Δ)],因为题目没有给出ΔU(Δ),所以这种模型(修正测量的模型)没法算。

a.png

njlyx 发表于 2019-6-29 23:5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9-6-29 22:12
个人认为测量模型(严格的说应该叫“测量函数”)“被测量值Y=示值X”是指作不修正测量时的测量过程。而“ ...

      采用“被测量值Y=示值X-示值误差Δ”的"测量模型"与是否是所谓"修正测量"无关!
       没有人会知道”示值误差Δ”的确切值!所谓的"修正测量",是指:知道 ”示值误差Δ”有一个非零的"(中心)估计值"ξ=E(Δ)及相应的"不确定度"u1=u(Δ),从而可将Δ分解为 Δ=ξ+Δ1,其中Δ1是"不确定的成份",有u(Δ1)=u(Δ)=u1;
        而所谓"不修正测量",是指:"默认"示值误差Δ的"(中心)估计值"为零,相应的"不确定度"为u(Δ)=u2。……此u2的数值会大于上述u1。

     如果采用"被测量值Y=示值X"【  张三 = 李四 !十分"强悍"的"逻辑"!】的所谓"测量模型",何处能"生出"一个"示值误差Δ"的"测量不确定度"u(Δ)来???
njlyx 发表于 2019-6-30 00:1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9-6-29 22:12
个人认为测量模型(严格的说应该叫“测量函数”)“被测量值Y=示值X”是指作不修正测量时的测量过程。而“ ...

【 因为Xi均由同一把尺测量,所以它们之间是强正相关】<<< ?
     您这是"假定"工件长度量值"唯一"(所谓被测量是"常量")时才可能"成立"的说法!还有一个"前置"的"示值误差Δ"近似一致的"假定"!……要想"圆"这两"假定",除非"示值"Xi不出现"分散性"!
        >>>  您这是一个与"多数模板默认情况"不相容的"认识"。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30 09: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9-6-29 16:27
如此"被测量值=示值"的所谓"测量模型"(大量的"模板"似乎都这样?)其实是很"霸蛮"的"章法",是不可 ...

感谢您!看了您的回复有收获。把测量模型按 Ya=(X1+X2+X3+X4)/4 -(Δ1+Δ2+Δ3+Δ4)/4建立,可以避免把重复性按相关处理。讲得通,谢谢您!
njlyx 发表于 2019-6-30 09:4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30 09:07
感谢您!看了您的回复有收获。把测量模型按 Ya=(X1+X2+X3+X4)/4 -(Δ1+Δ2+Δ3+Δ4)/4建立,可以避免把重 ...

    "闲"聊之言,互有所获,只望不会影响备"考"的坛友。……… 答"考题"只能以"教材"为"准",不要"理会"我们的絮叨。
237358527 发表于 2019-7-1 07: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klone 发表于 2019-6-29 10:32
这题的测量模型应该怎么建?是y=x(x为钢板尺读数),还是9楼的y=(x1+x2+x3+x4)/4? ...

你要先 搞清楚 什么是 测量模型
y=(x1+x2+x3+x4)/4
这个是什么测量模型?
同一相同量也可以分开作为测量模型中的 可变量?
想出 这个测量模型的人 还是 先 回 学校 学习一下 初中的 数学基本知识 吧
路云 发表于 2020-4-3 1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9-6-29 23:53
采用“被测量值Y=示值X-示值误差Δ”的"测量模型"与是否是所谓"修正测量"无关!
       没有人会 ...

如果采用“被测量值Y=示值X”【 张三 = 李四 !十分“强悍”的“逻辑”!】的所谓“测量模型”,何处能“生出”一个“示值误差Δ”的“测量不确定度”u(Δ)来???

没看明白您这段话的意思。“示值误差Δ”的“测量不确定度”u(Δ)不是您前面说的u(Δ)=u2吗。

您这是“假设”工件长度量值“唯一”(所谓被测量是“常量”)时才可能“成立”的说法!还有一个“前置”的“示值误差Δ”近似一致的“假定”!……要想“圆”这两“假定”,除非“示值”Xi不出现“分散性”!

工件长度、钢直尺的示值误差,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其固有的属性。获取不到这一“常量”是受加工能力和测量手段所限。像钢直尺这类实物量具,本身就不存在什么“示值重复性”。导致“示值(测量结果)”出现“分散”,并不是因为被测对象钢棒的长度(同一截面同一方向)、钢直尺的误差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受操作者肉眼分辨能力所限,导致估读不准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属于肉眼的分辨力,而不是仪器的分辨力,实物量具我个人认为应该只有“分度值”,而没有“分辨力”)所致。钢直尺的实际“示值误差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是可以通过检定/校准获得的(只不过题中未给出),如果要考虑该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即“修正不完善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该题只能引用其“极限值(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来进行B类评估,求得一个全世界都一样的所谓“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lvbu9054 发表于 2020-4-6 16:0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正解  但这个2是根号4哦  
计量小学生用户 发表于 2020-4-7 0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选B 1.3   u1=0.48/根号4=0.24,   u2=1/根号3=0.58,   uc=0.63,      U=1.3
奔跑的小射手 发表于 2020-4-7 1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29 10:57
按y=x测量模型即可,最后是测量重复性(算数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与钢板尺示值误差分量合成再扩展得到1 ...

刷帖进来一看,没想到很精彩,我觉得你把这个问题分析透了,说得对
lyzj307 发表于 2020-4-7 15: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位各位的争论,我觉得探讨是件好事,但不要争吵,慢慢说,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答案应该是选B吧,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我觉得这道题目就是先算出A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后再计量合成不确定度,最后求出扩展不确定度。
蜉蝣撼树 发表于 2020-5-14 0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答案到底是什么
xiaomeimeimei 发表于 2020-5-14 14: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9-6-20 17:26
题目要求的是扩展不确定度,而不是标准不确定度。所以这个题目我认为没有正确答案。如果重复性0.48mm是用极 ...

厉害了,详解
xiaomeimeimei 发表于 2020-5-14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州深呼吸 发表于 2019-6-21 09:24
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0.48/√4=0.24mm,钢直尺最大允许误差(半宽1mm,均匀分布)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

原来这个才是正解,O(∩_∩)O哈哈~
kkxw123 发表于 2020-5-14 15:2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u1=1//3=0.58  u2=0.48//4=0.24  u1和u2合成uc=0.63 U=0.63*2=1.3  选B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5-14 15: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是 听信了 这位 纸上谈兵大神的话, 那真是 掉进了 茅坑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能搞到这么复杂,真是让人 亮瞎眼。

先是 惊为天人的得出 0.5mm 这个答案,  被人打脸后,狡辩 题目有问题, 估计让 出题老师满头大汗 !!!!!

再次 语出惊人的给出 测量模型 :Y=(X1+X2+X3+X4)/4

连用 钢板尺直接测量长度的 测量模型 都不知道,还 夸夸其谈 不确定度, 简直让人 笑掉大牙。
  
这位大神 最后得出 没有 答案的 结论 , 估计 正常点的 量友 都 不会 说出 这种话来。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5-14 16: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klone 发表于 2019-6-29 10:32
这题的测量模型应该怎么建?是y=x(x为钢板尺读数),还是9楼的y=(x1+x2+x3+x4)/4? ...

当然是 y=x(x为钢板尺读数)
同时测量几次 , 这是 同一 输入量 ,
路云 发表于 2020-5-14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楼这位的确是嘴贱,说别人掉茅坑里,不曾想自己是不是茅坑里的一粒屎。别以为自己比人家聪明,人家没你那么笨。

再次语出惊人的给出测量模型:Y=(X1+X2+X3+X4)/4

连用钢板尺直接测量长度的测量模型都不知道,还夸夸其谈不确定度,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Y=(X1+X2+X3+X4)/4是我给出的测量模型吗?你瞎了眼吧。自己爬上楼去找一找,到底是谁先提出的,不会连你师爷都不认识吧。

我说没有正确答案没有给出理由吗?题目要是表述清楚了,为什么大家讨论的结果ABC三种答案都有啊?别以为自己聪明绝顶,你什么时候给出的答案呀?不照样是马后炮吗,这回你怎么不说“显摆”啦?穷嘚瑟个鸟啊。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5-15 07: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度室 发表于 2019-6-30 09:07
感谢您!看了您的回复有收获。把测量模型按 Ya=(X1+X2+X3+X4)/4 -(Δ1+Δ2+Δ3+Δ4)/4建立,可以避免把重 ...

按照这种谬论,要是 100件 样品 合并样本偏差 ,这测量模型 要写几张纸?
那看来 提出 重复性的人 是傻子了, 想出 贝塞尔公式 的更是 脑子有病了。。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5-15 07: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5-14 20:54
70楼这位的确是嘴贱,说别人掉茅坑里,不曾想自己是不是茅坑里的一粒屎。别以为自己比人家聪明,人家没你那 ...

实际上,因为Δ1=Δ2=Δ3=Δ4,所以模型应该是Ya=(X1+X2+X3+X4)/4-Δ。又因为Xi均由同一把尺测量,所以它们之间是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根据JJF1059.1第4.4.3条的算法,u(X)=|∑1/4u(Xi)|=u(Xi)=0.48。u(Ya)=√[u2(X)+u2(Δ)],因为题目没有给出Δ和U(Δ),所以这种模型(修正测量的模型)没法算。


不知道以上文字出自 哪位 大师 的手笔!!!!!

还相关性都出来了,还相关系数+1都来了,我的天 !!!!!! 胡说八道,你也能振振有词!!!!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5-15 07: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37358527 于 2020-5-15 07:37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20-5-14 20:54
70楼这位的确是嘴贱,说别人掉茅坑里,不曾想自己是不是茅坑里的一粒屎。别以为自己比人家聪明,人家没你那 ...


别开口闭口 师爷师爷 , 自己理亏就开始 攻击别人,诬蔑别人

规矩湾,我根本就不认识, 说实话,他比你好,起码他还要点面子,知道自己不对,就承认,不懂就请教其他量友。

不像你这种人,不会就死不承认,被人打脸还要死撑,做错一道题目很正常,不要脸的是 说 出题老师的题目有问题, 你这是有多不要脸啊!!!!


可笑的事,这个论坛还有很多小白 以 你的言论为 至理名言,甚至于 连 法律法规各种规章规范 都 不去看,真替这些 人 感到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1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