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90|回复: 42

[讨论] 大家都来看看!校准报告中的不确定度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4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zx5098 于 2020-9-14 10:50 编辑

大家都来讨论一下?这是一份校准报告,都来分析一下我的理解
从这份报告数据看来,可以看到:

1. 校准时带来的不确定度,U(k=2),这是属于B类标准不确定度
2. 仪器偏差,就是报告中的误差带来的,也属于B类标准不确定度

这样理解对吗?

同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仪器在校准时的扩展不确定度U,包含了仪器偏差(也就是报告中误差一列)带来不确定度,所以从报告上看,只能引用U(k=2)这一个分量,不需要再考虑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

是我理解的对还是他的对?大家都发表一下意见,谢谢!


校准报告截图.PNG
发表于 2020-9-14 11: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是你俩都不对
首先你说的2个都不是B类标准,U(k=2)是扩展不确定度,是校准单位标准器的不确定度,至于报告中误差是被校仪器的参数。
你是要判定你的仪器是否合格,参照允许误差就好;你是要引用上一次溯源单位的不确定度,那就直接考虑不确定度也可,因为不知道你这设备是需要什么用途,按报告看,你的被校设备应该是台表。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1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pjm0722 发表于 2020-9-14 11:23
我的看法是你俩都不对
首先你说的2个都不是B类标准,U(k=2)是扩展不确定度,是校准单位标准器的不确定度, ...

被校仪器是一个万用表。是这样的,我们用这个万用表测量了一组数据,需要求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所以要考虑校准报告上的数据。按照JJF 1059.1-2012校准带来的不确定度就是B类。

现在的问题是,我认为需要考虑校准带来的不确定度(U)和仪器本身的偏差(误差),同事认为只有考虑校准带来的U就行,他坚持U已经包含了仪器偏差。
发表于 2020-9-14 12: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直接用这万用表技术说明书的允许误差就好了,做B类分量之一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15: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pjm0722 发表于 2020-9-14 12:33
那直接用这万用表技术说明书的允许误差就好了,做B类分量之一就好了

嗯嗯 是可以这样的。但是校准过的,从校准报告就可以引入实际的偏差。
发表于 2020-9-14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37358527 于 2020-9-14 16:21 编辑
zx5098 发表于 2020-9-14 15:55
嗯嗯 是可以这样的。但是校准过的,从校准报告就可以引入实际的偏差。


校准过的,从校准报告就可以引入实际的偏差。

这种话是哪位大神告诉你的?

校准结果给出的不确定度,只是为了让你 确定 校准结果的数据是否 符合 仪器最大允许误差 。 并不是为了叫你 引入实际的偏差。



举个例子, 难道 你用 万用表的时候 ,只用 校准点 吗?其他未校准的点,你不用吗?  

除了 量块,线纹尺,标准电阻, 标准水银温度计 这类 实物量具或 稳定性,重复性非常好的仪器,才适合 用 不确定度 。

实际使用过程中, 就算是 量块 ,也不一定非要用 修正值偏差,比如 校准 卡尺 时候,就没有必要用到 偏差,用 量块 最大允许误差 即可。

而 一般的仪器, 考虑 最大允许误差 带来的不确定度是 非常合理,非常便捷的,也是 一般 测量 最常用的。

否则 , 仪器的 一个校准周期内的  稳定性变化 要不要考虑, 实际使用 非 校准点 的不确定度 要不要 考虑?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08: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9-14 16:19
校准过的,从校准报告就可以引入实际的偏差。

这种话是哪位大神告诉你的?

这话是帮公司建立体系的老师讲的。您说的那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校准点不可能分的那么细,如果没有校准到的点岂不是不能得出校准的实际偏差。

其实我的问题是,除了校准报告中的校准时的扩展不确定度U要考虑到测量不确定度里,仪器允许误差需不需要考虑进去,比如某仪器的允许误差是±0.5mm,允许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0.5/根号3.这一分量要考虑进去吗?
发表于 2020-9-15 1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5 08:23
这话是帮公司建立体系的老师讲的。您说的那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校准点不可能分的那么细,如果没有校准到的 ...

这是 同一个 不确定度分量 , 只是 取值 不同。当然不能同时考虑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5: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9-15 11:08
这是 同一个 不确定度分量 , 只是 取值 不同。当然不能同时考虑了。

您是说允许误差和最后的U是同一个分量吗?
Inked校准报告截图_LI.jpg
发表于 2020-9-15 16: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5 15:14
您是说允许误差和最后的U是同一个分量吗?

对啊。

就是 这台仪器 准确度 引入的 不确定度分量啊。

两者只能选一个, 至于选 哪个 , 当然要 合情 合理 符合现实使用。

你觉得 你用 万用表 测量时候会 去 修正 测量结果吗? 那 不在 校准点 上 的测量结果 ,你 怎么修正?  万用表 在 1个 校准周期内 稳定性 会不会变化 ? 那是不是还要 考虑 稳定性 的不确定度分量? 如果 你都能做到,那你就可以用 示值误差的 不确定度 。

如果 做不到, 还是 用 最大允许误差 更加 方便,实际,

 楼主| 发表于 2020-9-16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9-15 16:33
对啊。

就是 这台仪器 准确度 引入的 不确定度分量啊。

"你觉得 你用 万用表 测量时候会 去 修正 测量结果吗? 那 不在 校准点 上 的测量结果 ,你 怎么修正?  万用表 在 1个 校准周期内 稳定性 会不会变化 ? 那是不是还要 考虑 稳定性 的不确定度分量? 如果 你都能做到,那你就可以用 示值误差的 不确定度 。

如果 做不到, 还是 用 最大允许误差 更加 方便,实际"


您说的这个我懂了。但是允许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是仪器准确度引入的。报告最后的U(k=2)应该是校准时带来的扩展不确定度吧,也就是上一级计量标准引入的。不是同一个分量吧。这是我的疑问,麻烦解答一下
发表于 2020-9-16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6 09:42
"你觉得 你用 万用表 测量时候会 去 修正 测量结果吗? 那 不在 校准点 上 的测量结果 ,你 怎么修正?   ...

报告最后的U(k=2)应该是校准时带来的扩展不确定度吧,也就是上一级计量标准引入的。

这怎么会是 上一级 计量标准 引入的 呢?

你只要知道, 不确定度 就是 针对 校准结果的。 不确定度的作用就是 判定 你校准的仪器的结果是否 符合 仪器的计量特性 就可以了。

同样是 计量, 为什么 检定 就没有人去考虑 不确定度? 难道 从量值溯源角度来说, 检定与校准有什么区别?完全是 同一回事。

校准一把卡尺,跟检定一把卡尺, 从量值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只不过,校准 不判定 ,检定直接判定 测量结果是否 合格而已。

发表于 2020-9-16 21: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4 11:31
被校仪器是一个万用表。是这样的,我们用这个万用表测量了一组数据,需要求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所以要考 ...

你同事的理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被校仪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而不是上级机构所使用的“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后者应该列在《校准证书》中所使用的计量标准的信息里。《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作为下一级测量过程中,由该仪器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即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仪器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评定量。在进行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可采用B类评定的方式,求得该测量仪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偏差”与“不确定度”是两码事,是两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指标,前者是偏移量,定量表征的是准确程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方式予以补偿。后者是离散量,定量表征的是可靠程度,是不能通过修正的方式予以补偿的。从理论上说,“实际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大小,并不会因为你修正还是不修正而改变(修不修正,改变的只是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因为“测得值的不确定度”大小与“误差的不确定度”大小本就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区间中心的坐标位置发生了偏移,不确定度区间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对于“检定”而言,取代“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功能指标,是测量仪器的“示值重复性”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9-16 21:25
你同事的理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被校仪器“复现量值的不 ...

受教了,谢谢前辈。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该万用表去测量下一级的电压值,对测量结果来说,需要考虑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有哪些?
另外,请问有没有比较好的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资料可以学习,JJF1059.1-2012 我看完了。
发表于 2020-9-17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0:26
受教了,谢谢前辈。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该万用表去测量下一级的电压值,对测量结果来说,需要考虑的 ...

不用这么客气,

一般情况下就考虑, 万用表的最大允许误差 和 测量电压值的重复性 , 即可。

如果 测量过程受到 温度或者其他因素影响, 就还要考虑 其他。 电学这块,我不是专业的。你可以请教一下 电学专业的人,但是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都是相通的。
发表于 2020-9-17 12: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0:26
受教了,谢谢前辈。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该万用表去测量下一级的电压值,对测量结果来说,需要考虑的 ...

对于下一级测量过程而言,你应该考虑下一级测量过程的人、机、料、法、环五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测量仪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它仅仅是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机”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当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就可以直接引用,采用B类评定的方法,求得该万用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而无需去人为将其放大,用最大允差去套算出一个全世界都一样的不确定度的极限值(这只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以不确定度为指标的测量仪器的合格判据,根本就不是测量仪器实际的不确定度。它无需通过溯源数据,就可以套算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9-17 12:05
对于下一级测量过程而言,你应该考虑下一级测量过程的人、机、料、法、环五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校 ...

嗯嗯 ,您说的我知道,“人,环境,方法等”这些有考虑,现在只是针对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如果仪器没有校准或者检定的话,就只能参考仪器技术指标,用允许误差计算不确定度是吗?如果校准了优先考虑校准证书上面的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度。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9-17 10:51
不用这么客气,

一般情况下就考虑, 万用表的最大允许误差 和 测量电压值的重复性 , 即可。

好的,我加前辈好友,以后有问题还请您指教
发表于 2020-9-17 13: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3:19
嗯嗯 ,您说的我知道,“人,环境,方法等”这些有考虑,现在只是针对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如果仪器 ...

仪器如果不是通过校准方式溯源,而是通过检定方式溯源的话,有两种方法:1、向上级机构索要“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好在送检时在委托合同中与承检机构约定),或者索要检定原始数据自行评估;2、就是采用偷懒的方式,用最大允差去套算出不确定度的极限值(注:只针对合格的计量器具)。

发表于 2020-9-17 1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评不确定度时, 以它作为标准件,且如果使用标准件的修正值的话,你只分析不确定带来的分量, 如果你实际使用时不用标准件的修正值则只需考虑允许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
发表于 2020-9-17 15: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37358527 于 2020-9-17 15:58 编辑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3:20
好的,我加前辈好友,以后有问题还请您指教


如果仪器没有校准或者检定的话,就只能参考仪器技术指标,

仪器都没有校准或检定,就不能使用了。

看来你还是没有明白, 检定跟校准 的目的都是为了 确定 你的万用表的示值误差符合 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你都不校准或检定,你怎么知道?》

校准为什么要给你 不确定度,最大的原因是让你 根据 证书中的 示值误差 , 利用不确定度 的大小去 评估 该计量器具能不能符合 技术要求,也就是

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而检定直接帮你判定了 合格与否, 自然就不需要给出 不确定度了。

一般检定给出不确定度的,都是  实物量具或稳定性,重复性极好的 计量器具,比如 量块,标准线纹尺,标准水银温度计这类。

而这些 检定结果给出的都是 修正值或者偏差, 那就可以用到修正值,或者 实际需要用到修正值。所以才会检定也给出 不确定度的原因。

而 一般的都是给出 示值误差的 , 就不需要 画蛇添足 去 修正了 。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7: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0-9-17 15:52
如果仪器没有校准或者检定的话,就只能参考仪器技术指标,

仪器都没有校准或检定,就不能使用了。

谢谢前辈耐心讲解。

我司仪器都有校准的,因为在规程上面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例子也没有说明仪器有没有校准,却用了最大允许误差做区间半宽求不确定度。
这也是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据我所知有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没有校准公司仪器的。
例子.PNG
发表于 2020-9-18 07: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7:14
谢谢前辈耐心讲解。

我司仪器都有校准的,因为在规程上面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例子也没有说明仪器有没有校 ...

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 , 一般计量器具 都是 用 最大允许误差 作为 标准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只有 仪器经过 校准或检定 了 才能证明 ,其 计量特性 符合 仪器 出厂技术要求或规程规范中 允许的要求, 否则 怎么证明呢?

发表于 2020-9-18 22: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zx5098 发表于 2020-9-17 17:14
谢谢前辈耐心讲解。

我司仪器都有校准的,因为在规程上面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例子也没有说明仪器有没有校 ...

22楼所晒出的截图示例,与你1楼所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1楼所说的情况,是已经知悉了上级机构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所以在用该测量仪器进行下一级测量,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就可以直接引用,作为下一级测量过程由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采用B类评定的方式,直接求得测量仪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无论你是否做修正测量,测量仪器引入的实际不确定度都是它(注:《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该测量仪器“校正值的不确定度”或“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即测量仪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而22楼的示例,是在不知道所使用的测量仪器不确定度,只知道测量仪器是经检定合格的情况下,才用这种省事“偷懒”的方式,用最大允差去套算出一个全世界都一样的不确定度的极限值(当然是可接受的极限值)。实际上就是引用了代表合格计量器具的最差值。

测量设备用于下一级的测量过程,可能应用于多种场合,各种应用场合的测量要求也不尽相同,是否需要进行修正测量,应该是由测量设备的使用者,根据实际的测量要求来确定,而不是由上级承检机构说了算。对于计量技术机构而言,一台计量标准可能用于不修正测量的“检定”,也可能用于修正测量的“校准”。不能因为上级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没有给出“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就统统用最大允差去套算。所以这个在CNASCL01G002:2018《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第4.5c)款已规定得相当明确了:

a.png

如果都用套算的方法,那还用得着向上级机构索取吗?起码该条款所说的“合格评定机构应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也应该是用上级机构的原始检定数据进行评估吧,否则何谈“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根本就不是通过溯源得到,所以也不可能与承检机构的人、机、法、环唯一性关联绑定)?

发表于 2020-9-20 0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一贯混淆概念,楼主的问题请一定要搞清楚被测对象与使用的测量设备。
  送检自己的计量标准,自己的计量标准是被测对象,上级检定机构的计量标准是使用的测量设备,上级校准/检定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上级机构使用他的“测量设备”测量你送检的“被测对象”得到的不确定度,“用该测量仪器进行下一级测量”,你的这个送检的测量设备是使用的测量设备,被测对象是你们单位的被检对象。因此“在用该测量仪器进行下一级测量,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就可以直接引用,作为下一级测量过程由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是完全错误的。
  “在用该测量仪器进行下一级测量,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你应该使用校准证书给出的你的送检测量设备的实际误差进行B类评定。但每次校准的误差并不相同,只要合格就不会超过其最大允差绝对值,为了简化,因此只需用被校对象的“最大允差绝对值”作为评定“下一级测量过程由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时的有用信息。
  绝大多数测量设备是“按级使用”的,也有一些测量设备“按等使用”。只有该测量设备在“下一级测量”时“按等使用”,才会使用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作为评定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用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17 06:48 , Processed in 0.0671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