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津城档案见证千年度量史

 关闭 [复制链接]
duomeiti 发表于 2007-4-22 04: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津城档案见证千年度量史
      人们的生活处处与计量密不可分,买东西要称、打的要打表、住房要算面积、结账要收银等等,真可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关心;衣食住行购乐游,处处牵连”。
但对于计量的历史,恐怕知情的人寥寥无几。日前,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市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筹建了全国首家计量文史室,现有布展面积200平方米。经征集、收集,鉴定有计量文物史料保存价值的计量文物350余件,现对外展示计量文史资料和计量文物从元代到现代共计300余件。

  在这300多件馆藏品中不乏计量史上的“稀世珍宝”,像民国时期国家颁发的度量衡地方最高标准器具40余件,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具有成套性和复现量值的功能。标准的铜升、铜斗、标准米尺、半米尺及标准市尺属当时国家的复基准,在度量衡计量检定方面具有能复现当时度量衡检定文物的价值。
  尤其是两千多年来全国仅存的4件“撮量”,在天津的计量文史室中就保存着两件。其中现存的“斗槩”是全国仅存的计量器具文物。通过对“槩”的研究和实验,专家解开了《周礼》记载的“平斗桶,正权槩”的槩为何物和“以井水准其槩”古代计量的千古之谜,证明了“槩而不税”是我国古代量器检定的技术标准。这件藏品将我国开展平面度和直线度的历史提前了2700多年。另外,文史室通过研究收集的计量文物,经国家计量专家鉴别,搜集到国内少见的元朝时期的木杆秤;发现明清时期可将14两,15两读为16两的罕见的鬼戥秤。为研究我国计量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古代计量 4000年前开始

  “提起计量,很多人会想到是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其实我国古代从黄帝‘设五量’,大禹‘声为律,身为度,稱以出’,就证明我国形成法律计量制度的计量管理已有4000多年,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要早2000多年。”天津市计量文史室主要筹建人之一艾学璞说,很多人以往提起计量就是“只有度量衡,只检尺斗秤”,实际上这是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误解。真正意义的原始计量的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结绳记事”而知数;通过以人体为计量器具“布手为尺”,“一手为溢”、“掬手为升”,“迈步定亩”,“楔木记时”,“声为律、身为度”而定量,《通鉴》中记载:“黄帝命隶首作数,以率其羡,要其会,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证明我国古代计量形成并产生体现误差量值多少的律历度量衡就在父系氏族的黄帝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十两为一斤 天津人创举
  “半斤八两”一直是民间比喻两事物相同的俗语,这一俗语源于古人将十六两定为一斤的换算制度。以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进位换算制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计算烦琐,将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进制改为十进制的呼声一直不断。
      1953年,天津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方便人民群众及实施公平交易,促进市场繁荣方面提出将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器具改为十两一斤的计量器具。1958年2月6日,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和支持下,天津市计量工作者敢为人先率先在本市水产部门开展了“十两秤”的改制试点工作。在长春道、郭庄子、大直沽、黄家花园等五个水产门市部一次更换72杆十两秤。这72杆十两秤的问世,给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旧制敲响了丧钟。
  到1958年9月底,全市共更换10万杆十两秤,使天津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完成了十六两改为十两一斤的计量单位进制的工作。在中华大地第一个成功结束了我国有史以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四四一十六为定律的十六两为一斤的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