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240|回复: 56

[角度/平直度] 请“规矩湾锦苑”老师解惑——关于平板检定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 16: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一般平板平面度的检测,不管是用准直仪、水平仪(电子的或水泡的)或者其他的角度测量仪器,测点布局常用对角线分布,采用节距法,每条测量线的跨距数一致,跨距长不同。计算方法采用对角线布点评定,最小条件原则评定。

但是,自从接触了一些平直度的测量软件(例如青岛前哨的测量软件),里面有一种布点方式为方格式布局,即它所谓的方格法。采用节距法。它的评定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又是什么呢?

能否给我举个所谓“方格法”的评定例子呢?


谢谢您。


另:还听人说,还有一种布点方式,每条测量线的跨距一致,跨距数不一致的,这样的情况 又是如何进行平面度计算?

我真的很想很想知道,也请大家给我解惑。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4: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可以“每条测量线的跨距一致,跨距数不一致的,这样的情况”吗?

迷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5: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在使用所谓的方格法布线布点时,评定平面度时一般会采用什么方法?这个评定方法的数学模型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我最关心了,不知道计算原理,没有软件,有了数据,也没用,还不会计算了呢。)
发表于 2013-8-2 16: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oreface

  平面度的检测要把握的四个要点:
  1.布点
  受检点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网格布点,圆环布点等。其中网格布点又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平板检定规程采用了对角线布点,但并不排斥其它布点的方法。等跨距布点的最大优势是给后续的数据处理带来极大方便。对角线布点无法做到等跨距布点,因此数据处理前必须先转化为“线性值”,给后续计算带来麻烦。网格布点可以等跨距布点,也可以非等跨距布点,为了后续数据处理方便一般都采用等跨距布点。
  2.测量基准的统一(初次数据处理)
  凡进行测量就必须有读数的参考对象,这个读数的参考对象称为测量基准。用准直仪、水平仪检测平面度,绝大多数情况均离不开桥板,桥板与水平仪等组合就形成了一套崭新的平直度测量设备,就不要再分离为水平仪和桥板了。新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就是俗称的“节距法”,本质上就是读出桥板两个支点的高度差。在这种测量原理之下,读得的测量数据总是后一个受检点相对于前一个受检点的高度差,即前一受检点是后一个受检点的测量基准。这种测量方法的测量基准因为不是同一个,所以对检测数据必须进行一次初步处理。处理的方法就是采用累积法,将各受检点的读数统一到以第一个点(起始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的读数。
  3.评定基准的选择
  评定基准的确定是形位误差检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平面度的评定基准有:最小包容区平面、对角线平面、最小二乘平面、三远点平面等。其中最小包容区平面是最终仲裁基准。平板检定规程选择了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但在有争议时还是应该以最小包容区平面评定的平面度误差作为仲裁依据。评定基准的选择原则是当顾客和标准规定了评定基准时,以顾客和标准规定的评定基准为准,没有规定或按规定评定仍然产生纠纷时以最小包容区平面评定的结果为准。
  4.检测结果的评定(最终数据处理)
  经第2.步处理过的初始数据按选择的评定基准进行平面度误差评定。评定时的计算方法有:旋转法、解析法、最小二乘法、作图法、最优化法等。自动计算的计算机软件一般常采用最小二乘法、最优化计算法、解析法设计。手工评定计算常采用旋转法、解析法、作图法。
发表于 2013-8-3 18: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帖子提出的几个有关平直度测量的问题,应该讲,从技术角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仔细、严格思考后才能提出的问题。

      比如讲:对XX公司平直度测量软件所谓“方格布线布点方式”的疑问,对每条测量线的跨距一致,跨距数不一致的情况,如何进行平面度数据处理的疑问。这些疑问,应该讲都是内行人士才能提得出的疑问。实际上,在http://www.gfjl.org/viewthread.php?tid=155414&extra=&page=1,有人已经对此问题提出了疑问,但由于某位版主蓄意搅混水,所以,当时对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详尽的讨论,最后应该是不了了之吧。

      由于楼主提出的问题属指名道姓的请教,本人不愿意也不想去过多的参与其中,但看到某版主不负责任且答非所问的回复,确有兜售陈旧错误观点,误导论坛量友的嫌疑或可能,不得已,那就站出来粗略的讲几句。本意绝不是重开旧战,而是避免误导、以正视听。

     1.受检截面和受检点的布线布点应该是一种方式,而非所谓的方法,应该是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以“节距法”进行的测量及近似及符合最小条件准则的评定才可称为测量或评定方法,这里应该是严谨规范,而不应该给以混淆的。楼主在提出的问题中,是谈到了对XX平直度测量软件中,“一种布点方式为方格式布局”的“所谓的方格法”,而某版主回复却改称为“网格法”,一字之差的改称,使布线布点在纵横方向上跨距一致被改为了也可不一致。大家都清楚,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以“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测量,其测量基准应该是仪器的主光轴(自准直仪),或水平面(水平仪),当采用方格布线布点方式时,做为测量基准水平面(读数参考线或面)应该也必须通过起始点的相对水平面上,而要保证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测量基准不被改变,那只能使用一个保持跨距不变的桥板,而且只能使用水平仪进行测量,且在测量的全过程中不得对水平仪进行调整,否则,当测量基准发生了改变,测量结果还会正确吗?!

       至于“其中网格布点又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这应该不是关键的问题,无非是“E”字或“日”字罢了,也就是不可自校或可自校的区别。平板检定规程是推荐采用对角线布线布点,也确实并不排斥其它布线布点的方式,但推荐的与虽不排斥但毕竟也没有提及的其它布线布点方式,应该讲在优缺点方面还是有所考虑的。“对角线布点无法做到等跨距布点”,个人同意这个观点。但XX平直度测量软件中,对角线布线布点却可以做到等跨距布点,个人认为这是程序的缺陷,因为如此得到的数据处理结果不是实测结果,而是取平均值或插值的不真实的结果,测量软件不应该为由于桥板跨距不齐全而去提供这样一个不应该的方便。XX平直度测量软件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测量软件,本人曾经与软件的编写者有过交流和沟通,正是由于其较大的商业性质,就不在这里说三道四了,只是希望大家在使用软件的同时,也能像楼主那样,多为几个为什么。

      至于回复中谈到的,方“格布点可以等跨距布点,也可以非等跨距布点”,这是一个模棱两可且错误的说法,道理很简单:改变了跨距也就是改变了测量基准。道理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

  2.所谓的测量基准应该就是测量读数的参考线,这个测量基准在每个测量截面或整个测量过程中是不会也不应该被改变的,所以,不存在所谓测量基准什么“统一”的说辞,平直度测量的实质就是小角度测量(节距法),测量基准只能是线或面,也只有线或面之间才会构成夹角,而点与线或面均不可能构成夹角,所以,所谓测量基准是什么若干个不断变化的点的说辞,是根本站不住脚,也无法自圆其说的。

        至于测量读数的“本质上就是读出桥板两个支点的高度差”的说辞,应该是陈词滥调的错误了,楼主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测量使用的是小角度测量仪器,而角度测量仪器读出的只能是角度。后面出现线值只能是数据处理中计算或换算。上面谈到的这些,自己在许多帖子里都有详尽的论述,包括数形结合的测量原理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前面已经讲过,对楼主指名道姓的请教,本人并不想参与。但看到某版主不负责任的误导,还是讲几句吧。本人不期望某版主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只希望包括楼主及论坛的广大量友不被误导就好。

      谢谢!
  
发表于 2013-8-3 22: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来我和xqbljc 老师的争论并没有结束。我认为各人坚持各人的观点无可非议,不存在谁要“蓄意搅混水”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力,我们还是平心静气的讨论吧,对错还是让量友们自己去识别吧。
  1.我和xqbljc 老师的共同观点
  网格布点和方格布点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受检点的布点叫形式还是叫方式也没有根本性差异,网格布点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起名字叫“E”字式或“日”字式也未尝不可,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我可以赞成xqbljc 老师的意见。“对角线布点无法做到等跨距布点”这个观点我和xqbljc 老师也取得了一致意见。
  2.在本主题帖子中我和xqbljc 老师的分歧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2.1所谓的“节距法”的测量基准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xqbljc 老师的意见是节距法的测量基准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认为是自然界的水平面,因此测量读数是角度值。
  我的观点是节距法每次测量读数都是桥板的两个支撑点的相对高度,读得的是线性值(以μm为计量单位),每个受检点的读数都是相对于其前面的一个受检点,因此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读数都要进行一次初始数据处理的根本原因。数据处理方法就是对读数的累积,目的是将测量基准统一到第一个受检点上。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谈得上下一步以规定的评定基准来评定平面度误差和直线度误差。
  2.2把水平仪与桥板看成割裂开来独立的两个东西,还是看成一个组合起来不可分割的新测量系统?
  xqbljc 老师观点是二者各是各的,只有水平仪是测量设备,桥板仅仅是个辅助工具,因此读数必然是水平仪读得的角度值。
  我的观点是测量中水平仪必须与桥板组合,谁也离不开谁,这个组合就是一个新的测量设备(测量系统)。水平仪不再是独立的仪器,在这个新测量系统中,水平仪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读数装置。水平仪的读数不再是角度值,而是线性值(μm)。读数装置的分度值与桥板跨距L(以mm为单位)和水平仪原有的分度值τ(以mm/m为单位)直接相关,分度值大小为:c=1000τ·L(分度值c的计量单位为μm)。
  2.3等跨距布点与非等跨距布点,哪个形式更具有优势?
  xqbljc 老师更赞赏非等跨距的对角线布点(有人也称为米字布点),我更青睐等跨距的网格布点(或楼主称谓的方格布点)。哪个布点形式更具有优势,哪个布点形式在数据处理中更为简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量友们一试便知,我就不再多说了。
发表于 2013-8-4 08: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处说着“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力”,暗地里删除不同意见的帖子,这就是某版主所谓“平心静气的讨论”,只能是缺乏起码的诚信吧。

  1.真的像某版主所言“网格布点和方格布点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吗?方格布线布点只有纵横方向跨距一致这一种(也就是正方形边长相等),而网格布线布点在纵横方向上“可以等跨距布点,也可以非等跨距布点”两种(也就是正方形边长相等或矩形相邻边长不相等。不希望听到正方形是特殊矩形的诡辩),某位为了搅混水,谎称意见一致,做这种文字游戏,而不去正面回复楼主提出的疑问,有意思吗?!

  2.所谓的测量基准实际上就是测量时仪器读数的参考基线或面,没所谓“点”的什么事。如果此参考基线或面“是不断变化的”,那还有法读数吗?!明明是小角度测量仪器,不能读出角度值,而说读出什么线值,在角度与高度间做“穿越”吗?!并不是多么复杂的测量数据处理,竟然被分成了什么“初始数据处理”,拿这些貌似“高深莫测”的术语去糊弄自己吧!只是希望不要到此来误导大伙。

  3.“水平仪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读数装置”,那么,请问,做为测量仪器的心脏部分(角度传感器)跑到哪里去了?莫非不在水平仪的壳内了?什么“不可分割的新测量系统”,有谁见过那个部门或单位建标时,将主标准器写作“新测量系统”的?又有那个部门或单位建标时不是将桥板写入辅助工具的?错误的东西重复念叨千遍也不会变成正确的东西,某版主抱着这些错误的东西去欺骗自己吧。

  4.下面摘录某版主在6楼帖子里的一段话,“读数装置的分度值与桥板跨距L(以mm为单位)和水平仪原有的分度值τ(以mm/m为单位)直接相关,分度值大小为:c=1000τ·L(分度值c的计量单位为μm)”。我们再摘录其在2012年10月所讲过的两段话:“新测量仪器的分度值(a)是:当小角度测量仪分度值用mm/m表示时,a= τ·L (μm) ;式中:τ— 仪器分度值,mm/m;L— 桥板跨距,mm"。.......“显然公式中的1000的来源毫无道理,必须取消”。

        大家仔细看一下同为某版主的上述原话,近期的换算有了系数1000,而近10个月前的去年,不是还在声嘶力竭的要取消换算公式中的系数1000吗???!!!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某版主好了,莫非出尔反尔、前后不搭是其常态?难道非要待其思维混乱时才能讲出正确的技术观点?这可有些太奇葩了!
        
   不再多讲什么了,与不靠谱的某版主是无道理可讲的,谁让人家一贯正确呢!
发表于 2013-8-5 0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3-8-5 01:10 编辑

回复 7# xqbljc

  我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删除过你的帖子,我也不知道你的什么帖子被删除过。但是我相信上帝和其它版主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删除量友们的帖子,如果删除的帖子不符合本论坛的宗旨和要求,不利于技术讨论,在此我也顺便明确表态支持他们的删除措施。我还是这个观点:论坛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力,要真心为了把问题讨论清楚,就应该平心静气地参加技术讨论,没有必要火药味那么浓。下面是我对您的帖子4个问题的回复:
  1.网格布线布点在纵横方向上“可以等跨距布点,也可以非等跨距布点”两种,方格布线布点同样可以横竖不相等。如果一定认为方格仅指正方形,方格布点也就是网格布点的横竖相等特例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影响我们对核心问题的讨论。我觉得下面3个问题才是咱们讨论的核心。
  2.“测量基准实际上就是测量时仪器读数的参考基线或面”说的非常对,不过不能把“点”排除。距离和高度的测量就是以“点”为测量基准的。要测量武昌与广州的距离,可以以北京为测量基准,郑州689km,以郑州为测量基准,武昌536km,以武昌为测量基准,长沙372km,以长沙为测量基准,广州707km,数据处理后北京广州相距1069km。平直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相似,高度差也要以一个点为测量基准,而节距法就是测量的桥板两个支点的高差,各点的高度最终必须统一到以起始点(第一点)为同一个测量基准上去,然后才能谈及平直度的评定问题。
  3.水平仪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读数装置,做为水平仪的心脏部分(角度传感器)并没有跑到哪里去,水平仪连同它的“心脏”已经作为新的测量系统的一个“部件”,其具体作用就是显示器,高度差的传感器体现在桥板上,桥板的两个支点和支点间的跨距起到了传感器(另一个部件)的作用,桥板+水平仪就是新测量系统的“传感器”+“显示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高度差测量系统。建标时不仅仅要写水平仪,桥板同样也是必不可少。
  4.实在抱歉,一不小心又直接引用了平板检定规程的公式c=1000τ·L,检定规程这个公式的确错了N年了,至今仍没被纠正,可见害人不浅,衷心希望规程换版时得到纠正。我坚持2012年10月所说的观点,正确公式应该是:新系统读数装置分度值与桥板跨距L(以mm为单位)和水平仪分度值τ(以mm/m为单位)直接相关,大小为c=τ·L(c的单位为μm)。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6: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字一字的看完 每一楼 每一块砖头~  就像看其他的“内涵贴”一样。

发自内心的说几句话:
来论坛有些年了,每次总是有问题了,才来坛子。我总能得到满意的收获。
看论坛帖子,也看了不少,在一些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型”帖子里,经常能看到xqbljc 老师和规矩湾锦苑老师。我对你们这样的计量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发自肺腑的渴求。不只是因为你们的学识,更因为你们的严谨,更更因为你们对待后辈,对待量友的关心,提携。在现实中,如果能有一个像你们这样的老师带我干活,我想我的水平肯定会提高的很快。嘻嘻

我作为学习者的身份,经历过不少类似研讨会,或宣贯会这样的场合。关上门,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老师们往往争吵得不可开交,那场面简直是.......可是,在茶桌上,茗茶言欢自不在话下啦,就像没吵过似得。哎,见惯了,也就不奇怪了。我在计量学院的时候,有的老师也是这样.......



在工作中,总是越干越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越干越觉得自己不懂啊。纵向吧,有的问题越挖越深,一头扎进去,不一定能钻出来;横向吧,越干越多,接触不一样的东西越来越多,想专一点吧,根本就接受不了这么多的知识。。哎

半个月前,和一个40来岁的女师傅讨论了平面度的检测,才想起了这些问题。当我没有软件在现场的时候,我就想,采集到了数据,我也可以手算,即时的告诉用户结果。可是,有一些方法连计算原理,计量方法都没弄明白呢。在我们单位现在有的年轻人,离开了计算机,什么也干不了,那怎么能行。再一个,仅仅掌握规程是不够的。

xqbljc 老师和规矩湾锦苑老师,你们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教材推荐,或者有没有什么电子资料可以共享呢?

我要下功夫好好学习一下这个,让自己知道得更全面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6: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邮箱是  moreface_wu@163.com     谢谢你们!!!!!
发表于 2013-8-6 0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8-6 10: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版主的所谓“郑重声明”,本人是做为儿戏来看待的。这样讲,个别人可能不愿意接受,大家可以翻看其人过去的许多帖子,无不充斥着漫无边际的比喻、正话反说的戏言、绕来绕去的歪理、错误多多的误导..........。所以,某版主无诚信可言,这也就是差距吧。

      1.如果不认为方格仅指正方形,那矩形也是方格了?提请某版主注意,他人非常认真的提出平直度测量软件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确实一无所知的话,保持沉默并不有失你的身份,误导他人是对他人及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

  2.““测量基准实际上就是测量时仪器读数的参考基线或面”说的非常对,不过不能把“点”排除”。某非你所谈到的点也是构成被测角的元素?你所谈到的什么北京、郑州、长沙、广州的距离测量问题,应该是测绘界的事情,这些与平直度测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提请某版主不要搞混淆或穿越。另外也不要将“高度差”和“高差”混为一谈,我在其它帖子里谈到过,前者“高度差”不是某个科技领域的专用术语,它是从测绘术语中被演绎过来的非正规术语,而后者“高差”是测绘界的专用术语,所以,某版主就不要不懂装懂,乱讲一气了。

  3.“水平仪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读数装置”,“其具体作用就是显示器”,某非,水平仪已经不是小角度测量仪器了?“传感器体现在桥板上”?“桥板+水平仪=“传感器”+“显示器””,按照这样的逻辑,角度传感器就是桥板了?某版主真敢乱讲,确实让人笑话啊!“建标时不仅仅要写水平仪,桥板同样也是必不可少”。上述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某版主单位的建标报告是将桥板写在主标准器栏内?

  4.不必抱歉,不经意间或“一不小心”是某版主的常态。但是现在某版主却将不经意间或“一不小心”以及“前后不搭、自相矛盾”又归罪到了平板规程。提请某版主认真看一下规程,JJG117-2005中有这样一个四不像的新分度值换算公式吗?!根本就没有的一个东西(c=1000τ·L),思维混乱的某版主是如何给以复制、粘贴来给以“直接引用”了呢???!!!正确的“错误”是某版主的个人行为,不要上推下卸好不好,大气一点,不要去冤枉了规程,大伙都看的清楚的。

       某版主推翻自己刚刚2天前的观点,重新坚持自己去年的错误观点,这些都是其自己的个人行为,别人不好多讲什么。只是希望其自己写的帖子,能够前后一致,“从一而终”,而不要“喜新厌旧”、前后不搭,那就不是规程“害人不浅”,而是某版主害人太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4: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xqbljc 老师和规矩湾锦苑老师,你们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教材推荐,或者有没有什么电子资料可以共享呢?

我的邮箱是  moreface_wu@163.com     谢谢你们.
发表于 2013-8-6 16: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关于声明,“郑重”也好,“儿戏”也罢,自有事实来验证。每个人有没有诚信在这里不想多说,由量友们去识别吧。“方格”和“网格”的问题无碍平直度检测核心问题的讨论大局,总之我认为正方形是矩形的特例,矩形包括正方形,讨论“网格”形式也就同时包含了楼主和老师所说的“方格”形式,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多说。
  2.我相信量友们是明白我所说的距离测量例子中关于“测量基准”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含义的。测绘界和几何量计量理论上本来就是相通的,不可隔离的,如果老师认为北京、郑州、长沙、广州的距离测量的比喻不妥,比喻成以钢直尺上的不同刻度为测量基准,测量其它任意两条刻线的距离也未尝不可。再不然比喻为工件各台阶面的相对高差也行。如果老师认为“高差”省略了“度”字不好理解,那就依老师意见以后我们就称为“高度差”,我认为这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应该围绕着核心问题讨论。我和老师的分歧核心是:节距法测量的是平直度误差还是角度误差,测得值应该是“角度”还是“高度差”,测量结果的计量单位应该是弧度(或角度秒)还是微米。
  3.水平仪作为独立的测量设备的确是小角度测量仪,但是它一旦与桥板组合在一起,就不是小角度测量仪了,它已经成为新的测量系统的显示器(或叫读数装置)。这和有些微电压表一样,作为独立的电压表是电压测量设备,可是一旦与其它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就不再是电压表了,它的的分度值计量单位可能变成为℃,可能变成为MPa,也可能变成kg或其它单位,这完全取决于与其相组合的传感器。桥板是将小角度(秒)转换为线性值μm的“传感器”,测量中与水平仪组合,水平仪的分度值计量单位同样由角度单位变成了长度单位。
  4.老师不愿意承认检定规程中有公式c=1000τ·L,但是不能不承认有公式ai=1000τ·L·ai′(见JJG117-2005的公式6)。难道公式6不就是ai=c·ai′吗?本质上不就是受检点量值ai等于新测量系统读数装置(原水平仪)读得的格数ai′ 乘以读数装置的分度值c 吗?这个新测量系统的分度值c 就是c=1000τ·L。公式中的1000的确错了N年了,是个使人一不小心就“掉进深渊”的系数,这并没冤枉检定规程,在规程换版时应该得到纠正。我坚持老师在7楼提醒的我“在2012年10月所讲过的”观点,平板检定规程正确的公式应该改为:c=τ·L;ai=c·ai′=τ·L·ai′。我对6楼受检定规程的误导一不小心又使用了系数1000的错误表示抱歉,我再次表示我并不认为1000是正确的,对于计量工作的严密性、严谨性、科学性而言,规程公式中系数1000的存在肯定是个严重错误。
发表于 2013-8-6 17: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和13楼提出了关于平直度检测方面的资料和教材要求,我非常赞赏和支持,如果哪位量友有这方面的书籍,特别是电子文档在本论坛发表,本人也非常感谢,本人也很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本人手头上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在本论坛中看到的,以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为主。我认为认真学习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很重要,很多资料也都是讲解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
  楼主的主题是平板检定,主要是讨论平板平面度检测问题。JJG117是关于平板平面度检测的专业性法规,对平板检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平板平面检测仅仅是平面度检测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已,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研究平板平面度检测问题。平板检测,平面度检测,平、直度检测,形位误差检测等依次反映了相关知识的高度或深度。就平板检测看平板检测问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站在平面度检测的高度来看平板检测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同样站在“测量设备”的高度看“计量器具”,乃至于看具体一种仪器(例如水平仪)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是用“系统方法”看待具体事务的学习方法。因此,针对平板平面度检测,我推荐以下几个国家标准供量友们学习和参考:
JJG117-2005  平板检定规程;     JJF1097-2003  平尺校准规范;
GBT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  GBT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
GBT2463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平面度 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
GBT2463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 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GBT24631.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直线度 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
GBT24631.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直线度 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GBT1958-2004  形位公差 检测规定。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分感谢,受用,受用!!~~~~~~~~~~~~
发表于 2013-8-7 09: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认真看一下14楼某版主的帖子,这已经不是在探讨什么技术问题了,由于某版主长期以来讨论问题的态度极不端正,所以一直就是无理反缠、口无遮拦、前后不搭、错导误判,以买能嘴皮子混迹论坛,论坛让这样的人做什么版主,极大地损害了论坛的口碑。

      1."测绘界和几何量计量理论上本来就是相通的,不可隔离的”吗?测绘归国土资源,有“测绘法”;计量归质检总局,有“计量法”。也只有某版主这样无法无天的无知之人,才敢如此将二者混为一谈。什么“老师认为“高差”省略了“度”字不好理解”,这里“高差”是测绘界的专业术语,不是某版主乱讲的什么在“高度差”间省略了个“度”字,无知竟然成了诡辩的遮羞布,某版主某非不感到羞愧吗?!

      2.什么“老师不愿意承认检定规程中有公式c=1000τ·L”,某非某版主看到规程中有这个公式了吗?那你为何不理直气壮的将该公式复制粘贴过来,让大家见识一下,以正视听,还虚情假意的抱歉什么?!这种毫无意义的抱歉实质就是为自己思维混乱、前后不搭做一下掩盖吧!但掩盖只能是越遮越丑,遭人唾弃。为了掩盖自己正确的“错误”,某版主又把公式c=1000τ·L往规程JJG117-2005中的公式(6)上推,好像是公式(6)让某版主“不小心就“掉进深渊””,脸皮可有些厚了。公式(6)是你解读的那样,为“读得的格数ai′ 乘以读数装置的分度值c 吗”?规程中有“新测量系统”或类似字眼的文字描述吗?自己错误多多,死拽硬扯的解释为受规程的误导,原来某版主的所谓一贯正确就是上推下卸、嫁祸于人得来的吧!还是取一个老实做人的态度好,不管对错,起码让别人看的起!

      3.“桥板是将小角度(秒)转换为线性值μm的“传感器””,恳请某版主不要再胡言乱语了,查看一下角度传感器的定义及解释再来说三道四吧。应该明正无误的告诫某版主,将论坛的广大量友当做“阿斗”,任意欺骗或误导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发表于 2013-8-7 15: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老师灼灼逼人的讨论口吻我不想加以回复和评论,因为那不利于技术讨论,我们还是平心静气地讨论技术问题吧。
  1.说测绘界与几何量检测界是相通的,不可隔离的,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层面大家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迪,这并没有涉及行政管理问题。老师用测绘法和计量法的不同反驳测绘和几何量检测技术的相通性,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高差”和“高度差”在几何量检测中的一字之差,我相信没有人会误解,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因此我希望老师能在我们观点分歧的本质和核心问题上多下点功夫,本人和量友们也好从老师那里多得点收获。
  2.关于规程公式的讨论我并没有对老师有丝毫不礼貌,老师没有必要动气和发火,你完全可以平心静气直截了当指出我的观点错误原因所在。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技术讨论就是技术讨论,应本着友好互助、平心静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不应该指桑骂槐,技术讨论的目的是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真心希望老师能够在下面这个分歧的核心问题上给本人和量友们一个正面答复:ai=1000τ·L·ai′其实就是规程中的公式,如果设c=1000τ·L,则ai=c·ai′错了吗,公式中的1000我认为错了N年了,这是白纸黑字,我并没有“嫁祸”于规程,老师真的还是认为不该去除吗?
  我认为我们意见分歧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老师不承认桥板与水平仪的组合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测量系统,在节距法检测平直度误差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老师仍然把它们看着为分离的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我与老师的观点恰恰相反。
  如果把桥板和水平仪的组合看着为新的不可分割的测量系统整体(以下简称新仪器),桥板和水平仪也就是新仪器的零部件,作为零部件绝不能独立使用于节距法平直度检测之中。桥板是新仪器测量参数线性值(高度差)的传感器,水平仪就是新仪器的线性值信息处理和读数装置。水平仪虽然可以独立作为小角度测量仪使用,但在节距法检测平直度时不再是独立的水平仪,而是新仪器的读数装置了,读取的值是线性值而不再是小角度值了,其分度值为c=τ·L(τ 的计量单位mm/m,L 的计量单位mm,c 的计量单位μm)。
  如果水平仪分度值τ=0.01mm/m,桥板跨距L=100mm,那么新仪器的分度值c=τ·L=0.01×100=1μm,在水平仪上每一格代表的线性值就是1μm。分度值乘以水平仪上的读得格数ai′,就是该受检点相对于其前一个受检点的高度差ai(ai=c·ai′)。
  老师的3.批评的是“桥板是将小角度(秒)转换为线性值μm的‘传感器’”。我的观点在上面已经说明白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什么桥板是线性值“传感器”。桥板有两个支撑点,通过两个支撑点“感应”了被测表面两个相邻受检点的高度差,并同时实现了正切转换,高度=小角度正切×跨距。小角度在非常小的情况下与其正切值相等,于是高度≈小角度×跨距。桥板的感应信息传递到新仪器中与其紧密相连的另一个部件“信息处理和显示装置”(水平仪),显示出“格数”,与“分度值”的积就是相邻两个受检点间的高度差。新仪器分度值c=τ·L的来源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欺骗”也好“误导”也罢,衷心欢迎老师指出我的观点中的错误。
发表于 2013-8-8 15: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3-8-8 17:28 编辑

  楼主在1楼特别问及了平面度检测中的测点(受检点)布局的问题。建议看一下以下两个国家标准:
  一、GB/T11337-2004《平面度误差检测》
  该标准的5.3条“测量布点形式”,里面对“网格布点”、“对角线布点”、“圆环平面布点”等布点形式给出了详细描述。
  二、GB/T24630.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 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该标准更是重点讲述了6种布点形式,该标准称布点形式为“布点提取方案”。其中“矩形栅格提取方案”就是GB/T11337的“网格布点”;“极坐标栅格提取方案”和前述“圆环平面布点”相通;“特定栅格-米字形提取方案”和前述“对角线布点”一致;“布点提取方案”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机采点(类似于打表法)的布点形式;“平行线提取方案”是一种单方向在若干个平行截面上等跨距采点,另一个方向不考虑布点的布点形式(有点像用刀口尺对被测表面平行地检测几个截面代替其平面度误差);还有一种“特定栅格-三角形提取方案”没有被GB/T11337所采用,日常检测也很少见人使用。
  虽然米字形提取方案也是一种快速提取方案,但两个平面度检测有关的国家标准均把网格布点作为首推的平面度检测布点形式。GB/T24630.2还特别把“米字形提取方案”列入了“特定栅格”的布点形式,强调这种布点形式“只有当平面度要素的较长波长成分可忽略时,才能使用”,“如果表面的波长成分预先并不知道,则对于整体平面度的评定,优先推荐矩形栅格、极坐标栅格和三角形栅格提取方案作为采样方案,其后才选用米字形提取方案”。网格布点和对角线布点哪个更具有优势显而易见。把对角线布点形式看作是最佳布点形式,甚至看作是唯一布点形式是平面度检测工作中极其有害的思维方法。
发表于 2013-8-8 1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3-8-8 17:36 编辑

  平面度检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最佳布点形式(或称最佳布点提取方案),对各受检点进行采样检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受检点的采样(检测)数据绝不是有人说的测小角度,而是测量每个采样点相对于测量基准的高度差。这是因为平面度误差的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μm,而不是角度计量单位。如果检测数据是角度计量单位,迟早也是会通过数学关系式转换为长度计量单位的,读取水平仪显示的小角度值不如直接读取新仪器(桥板与水平仪的组合测量系统)显示的高度差。
  采样结束后,第二步就是统一测量基准。首先检查采样工作中使用的测量基准是同一个还是不断在变化,如果是相对于同一个测量基准采的数据,就可以转入第三步平面度评定了。如果采样中测量基准是变化的,就必须设法统一测量基准节距法的测量基准肯定是变化的,每一个受检点采得的数据都是以其前面那个受检点为测量基准读取的高度差,这就是需要用累积的方法把测得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测量基准(第一个受检点)上去的道理。
  第三步就进入平面度评定了。平面度评定必须按顾客或标准、图纸规定的评定基准进行,评定基准不可以任意选择。评定基准有最小包容区平面、最小二乘平面、对角线平面、三远点平面。其中三远点平面作为评定基准仅用于个别行业的个别产品,很少使用。虽然采点采用了网格布点形式,但布点形式并不妨碍选择什么作为评定基准。按对角线平面进行初评是简单易行的,因此一般可先按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评定出初步结果。初步评定结果满足产品质量要求时,评定可就此结束,给出平面度检测报告(其中平板检定规程规定了以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如果以对角线平面为评定基准的评定结果产生了计量纠纷,则必须再将初步评定数据按最小包容区平面为评定基准进一步评定。
  以上就是平面度检测的三部曲及其要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  很受用。待我再慢慢去反复体会。非常感谢!!!

请问,从个人理解的角度,2005版平板规程,都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补充的呢?

将来的几年,技术委员会是否有平板规程的改版计划?
发表于 2013-8-8 2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上门,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老师们往往争吵得不可开交,那场面简直是.......可是,在茶桌上,茗茶言欢自不在话下啦,就像没吵过似得。""我对你们这样的计量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发自肺腑的渴求。不只是因为你们的学识,更因为你们的严谨,更更因为你们对待后辈,对待量友的关心,提携。在现实中,如果能有一个像你们这样的老师带我干活,我想我的水平肯定会提高的很快。"
严重同意9楼上述说法,老师们,和为贵,大家相逢在论坛,珍惜缘分!xqbljc 老师,请您嘴下留情,不要把人身攻击带人学术讨论。
发表于 2013-8-9 00: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们,和为贵,大家相逢在论坛,珍惜缘分!xqbljc 老师,请您嘴下留情,不要把人身攻击带入学术讨论。
发表于 2013-8-9 1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1年的时间了,老是还是“老是”。
发表于 2013-8-9 16: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g2009 于 2013-8-9 16:17 编辑

从字里行间我能看到规矩湾锦苑版主的态度是诚恳的, 如果是我,我都急了,他还是那么淡定的回复。呵呵,也是一种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3-29 07:43 , Processed in 0.0753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