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5-8-1 15:34 编辑
你所说的在网络环境下(以下均指企业内网),不通过纸质记录,直接由人工手工将观测到的数据录入电脑所产生的电子记录属于b类情形。但实际工作中,这类情形几乎找不到。因为一台器具的所有被检项目,都能够在一台固定安装的台式内网计算机边上完成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将所有需要用到的标准装置都搬到这台电脑边上来进行操作,有这种可能吗?即便是检游标卡尺,有的项目也还需要用到工具显微镜、平板等配套设施吧。你怎么去录入?将这些配套设施都搬到电脑边上来?要么就在这些设施与电脑间来回跑,读一个数,回到电脑上输入一个数?这种宁可来回折腾,也不愿意生成纸质记录的舍简求繁做法,可行吗? 如果以上方案不可行,那么还有两种方案: 一、在非网络环境下,利用非联网的便携式计算机录入。这种方式同样没有纸质记录,也属于“一手货”。但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子记录根本达不到b款的要求。因为这台非联网的电脑根本没有办法识别操作者的身份角色(检定员、核验员、主管),所以这份电子记录在不同的人之间流转时,也就没有办法自动对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编辑修改权限,也没有办法在最终归档时,对这份电子记录自动进行只读化加密处理。因此,这种所谓的“一手货”电子记录,是不能满足b款要求的。如果这份电子记录能够做到在数据流转过程中,自动根据操作者的角色赋予不同的编辑修改权限;在最终归档时,能够自动进行只读化加密处理,那么这份电子记录就满足b款要求了。可惜的是,至今未看到一家能够实现。 二、在非网络环境下,先利用纸质记录过渡,再手工录入电脑。这里又分几种情况: 1、录入的数据究竟是已经经过核验、主管处理过的最终结果,还是只录入观测值让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如果是最终结果,那就相当于将纸质文档电子化,完全可以通过扫描或拍照的手段,形成图像文件保存(与手工录入相比,还不会出错),类似于c类(但不完全等同)。电子文档是否只读化加密都无所谓,因为你已经保存了纸质文档,今后数据追溯都以纸质文档为主。 2、如果录入的只是观测值,让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那要看录入数据的电脑究竟是非联网电脑还是网络环境下的联网电脑? 如果是非联网电脑,那么实际上就相当于上文方案一所说的情形。因为电子文档不能满足b款的要求,所以必须将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结果抄录到纸质记录后,将纸质记录提交给核验员进行核验后签字归档。这种情形的电脑仅起到计算器的作用,其上面的电子记录因达不到b款要求,故无保留价值。 如果是网络环境下的联网电脑,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已经运行有现成的“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应用平台。那么这种电子记录尽管是后录入的,但操作行为已经能够与操作者的ID绑定,自动对操作者的角色进行识别和权限控制,完全符合b款的要求。这类情况下的纸质记录就没有必要留存了,因为这些纸质记录只是一些观测值,并没有经过处理,也没有最终结果(数据处理的过程与结果,都是在内网中完成的)。因为已经留存了电子文档,也符号b款的要求,如果还要求将这份纸质记录继续完成全部的数据处理,并抄录经电脑处理的结果,再重复走完核验、主管的签字流程,然后存档。那信息化平台就没有人愿意用了,纯粹属于多余的重复劳动。因为如果保留了纸质的记录,后期的查询操作完全可以采取上文1所说的方式,或者建立一个简单的、单机版的小型数据库便可实现。用不着兴师动众花那么大的成本,去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化平台。况且对于检定人员来说,他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再要求将数据手工录入电脑纯属多余的、无价值的重复劳动,而且还容易出错,导致扣绩效(核验员与主管也有同感,都认为做了两次核验与审批操作,一次在电脑上,一次在纸质记录上)。于是便产生抵触情绪,制约了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