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3496|回复: 4

什么样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才有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9 22: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独立第三方检测”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欢迎。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媒体发布过“检测结果”。这些检测,往往选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食品和检测项目,经常是“惊曝XX”,然后“一片哗然”,媒体也赚足了眼球。最近的“草莓中检出违禁农药,含量超欧盟标准7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而,这些成为了热点新闻的检测,绝大多数最后都被证实为存在缺陷,最后的结论也就不靠谱。检测,变成了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工具而已。


   一个合格的“独立第三方检测”,应该如何做呢?


   它应该包含四个元素——只有每个元素都靠谱,才能得到靠谱的结论。


合格取样是基础


   要得到真实有效的检测结果,首要条件就是所检测的样品代表了真实的情况。如果取样的过程不合格,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毫无意义。比如媒体曾经热炒过的“制冰机的冰块细菌数比马桶还多”,就是一个胡乱取样的典型。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细菌,一个没有受过无菌操作的把媒体从业者,拿了个杯子把冰块装起来,这样的取样过程完全可能引入外部细菌。而在这些冰块送到检测实验室的过程中,细菌还会继续增殖。最后,检测到的细菌数跟制冰机中的已经完全不同了。


   除了取样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污染”,样品的代表性是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因为样品检测通常需要不菲的开销,很多媒体一般只送了有限的几个样品,最后却要得到“广泛”的结论。比如选择性地选了几个小作坊的产品,就推而广之“市场上的XX产品如何如何”。


   取样的代表性跟结论的范围密切相关,比如检测的样品是某品牌的一个样品,那么只能得出“某品牌某一批次的某款产品如何如何”;要对“某品牌的某款产品”做出结论,那么至少要测多个批次的样品;如果要评价“某品牌的产品”,那么就必须检测该品牌的多款产品;而要说“某产品如何如何”,那么就需要检测能够占领大多数市场的各品牌产品了。


规范方法是核心
              
   通过合格的取样流程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只是有了有效检测的基础。下一个关键的要素是规范的检测方法。食品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要准确地检测出其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与安全有关的成分,往往含量极低。


   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基本上都是把目标成分进行富集,再通过一些特定的处理,让它产生特异性的信号。通过检测这些信号的强弱,去推算它的含量。也就是说,如果食品中有其他原因产生同样的信号——比如操作过程中混入了其他能产生相同信号的污染,或者仪器发生故障,那么检测到的结果就可能是“无中生有”或者“虚高”的。草莓中检测出乙草胺,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样,如果其中混入了干扰信号产生的污染物,使得应该产生的信号被“屏蔽”了,或者仪器故障使得信号没有正常产生,那么也就可能“漏检”了。


   为了避免这些潜在的问题,任何一种列入国家标准的成分,都会有一个标准的检测方法。而国家标准中的指标,也是针对通过这个检测方法得到的数据来设定的。一些媒体在做“检测“时,把样品送到某个大学的实验室,由研究生们选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来检测。研究生们在研究中采用的检测方法,对于他们所研究的体系可能是适当、“准确”的,他们还可以对方法自由地进行“改进”。但这些“研究方法”跟国标规定的方法不一定相同,应付起食品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无中生有”或者“漏检”,未必得心应手。这样得到的结果去跟国家标准相比来谈论“超标”,实际上是无效的。


专业人员是保障
                                      
   检测方法是死的,它必须要人来执行。食品中成分检测,一般都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目标成分的分离富集、产生与记录信号等等。在很多步骤中,操作条件的细节变化就可能引入一定的误差。而多个步骤的误差累加,结果就可能相差巨大。


   所以,标准方法中会尽可能地规范化,减少模糊空间。其目标在于,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分析员、不同的日期,分析同一个样品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分析人员进行反复的训练和练习。一个检测机构的分析人员们能够对某一项检测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或者权威机构的“认证”。他们出具的检测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从学术水平上说,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般要比专门的实验人员要高。但是,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来往往的研究生们所需要的检测也不尽相同,他 们的检测分析一般是为了发现和总结规律,并不需要与国家标准相比。所以,大多数大学或研究所实验室,并没有获得权威认证。许多媒体热衷去找大学实验室进行检测,其结果也就不见得可靠。比如草莓中检测出并不存在的乙草胺,就是由未经认证的农学院实验室检测出来的。


科学解读是关键


   媒体所进行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最关键的是科学解读。这个解读包括对数据可靠性的判断,数据成因的分析,以及从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


   人们经常说“让数据说话”。但要让数据说出靠谱的话,首先要数据是靠谱的。如果媒体在拿到数据的时候能找一些专业人士来解读,那么就会知道取冰块测细菌的那个检测不靠谱,得到的数据也不能拿去跟国标比较。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草莓中检测出了乙草胺,专业人士会指出根据乙草胺的使用特征,这些数据很可疑。而红烧肉和红烧鱼经过隔夜放置之后,发现“亚硝酸盐含量上升”,也难以得到合理解释,结果存疑。


   除了数据可靠性的判断,面对媒体认为“异常”的检测结果,科学解读还应该分析异常来自于哪里。有的异常是生产者故意作恶,那么就是违法犯罪,比如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就应该是生产者滥用了防腐剂;有的异常是生产事故,虽然厂家应该承担质控不严的责任,但毕竟只是事故而不是犯罪,只要厂家承担责任进行整改也就可以接受;还有的“异常”只是正常含量偏高,既不是滥用,也不是生产事故——如果“异常”依然在国家标准许可的范围内,那么就不该吹毛求疵,如果是超出了标准,那么只要厂家愿意采取积极措施召回产品,也应该报以宽容。


   媒体做检测,当然得到“惊人”的结果才能吸引眼球,所以曲解、夸大检测结果是司空见惯的做法。比如每一次“检出”有害物质,就会写“专家表示,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XX”;如果超标,就直接定义为“毒食”。实际上,国家标准不是安全与有害的分界线,而是一个安全警戒线。就像一条河,会在距离水较远的地方划出警戒线——警戒线距离危险还有相当的距离,他的作用是把越线的人拉回来,从而保障安全,而不是说过线了就会落水。合格的专家解读,会阐明超标成分的含量是多少,人们因为它而摄入的量是多少,与“安全摄入量”相比还有多远的距离,而不是通过耸人听闻的恐吓让大家人心惶惶。转载自云无心博客。

发表于 2016-8-17 14: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好,无良媒体
发表于 2017-1-23 21: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走样的贯彻认可实验室要求,认真对待,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是,在我们这只有如果
发表于 2017-6-16 17:2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科学解读很重要?
发表于 2019-1-25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如果  只有如果   大家都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0 17:11 , Processed in 0.0384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