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百变大咖

[概念]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5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提供学习
发表于 2021-3-17 1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提供学习~好资料
发表于 2021-3-28 2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好东西
发表于 2021-3-30 0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习惯于在技术讨论中骂人,我们可以不必理睬其骂人的恶习,仅就其技术观点发表个人的看法。22楼质问“到底是示值的校准还是示值误差的校准啊?到底有几个输入量啊?增加了那么多输入量,哪一项是重复的?”,看来此人将“示值”和“示值误差”画了等号。简而言之,“示值”是测量设备的显示值,“示值误差”是测量设备的“示值”与计量标准的给定值或参考值之差,两者有本质区别,作为“输出量”,它们的“输入量”乃至输入量的个数各不相同,测量模型当然也不会相同,测量模型不同,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怎会相同?
  
发表于 2021-3-30 0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24楼问“两台同型号同规格的测量设备,一台重复性很好,另一台重复性很差,但两者的示值误差的平均值都相同,用它们分别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测量,两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会一样吗?”,我的回答是:
  请注意“重复性”是指测量结果的特性,并非指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因此这里的“重复性”指的是被检对象测得值的重复性。示值误差为输出量(被测量)时,一般定义为被检对象的显示值与标准值的差,有“被检对象的显示值”和“标准值”两个输入量。其中“标准值”来源于计量标准的特性,而计量标准的特性信息是已知的或可以查到的,用B类评定方法即可容易得到其给输出量“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而“被检对象的显示值”特性信息在检定前是无法得到的,不能用B类评定获得其给输出量“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此时就不得不放弃B类评定方法,而花钱、花精力、花时间进行重复性试验,用A类评定方法评定。
  所谓“一台重复性很好,另一台重复性很差”,显然指的是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不同特性,而JJF1001已经明确规定“重复性”属于测量或测量结果,不属于测量设备,因此JJF1033-2016将原来的计量标准重复性考核也改为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实施测量所用的测量设备必须满足测量预期使用要求,是“合格”的。如果用这件造成测量结果重复性很差的测量设备实施测量,这件测量设备自然被确定为“不合格”,不允许使用。如果“两者的示值误差的平均值都相同”,但“用它们分别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测量,两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会一样”,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也会不同,其中用那件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出具的测量结果,应判为“不可信”给予剔除,剔除掉的测量结果对输出量的不确定度不产生任何影响。
发表于 2021-5-10 10: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年的主贴讨论帖,29楼这位当年做缩头乌龟玩失联,现如今深更半夜出来溜达见没动静了,寂寞难耐又开始捅鸡舍了。

22楼质问“到底是示值的校准还是示值误差的校准啊?到底有几个输入量啊?增加了那么多输入量,哪一项是重复的?”,看来此人将“示值”和“示值误差”画了等号。简而言之,“示值”是测量设备的显示值,“示值误差”是测量设备的“示值”与计量标准的给定值或参考值之差,两者有本质区别,作为“输出量”,它们的“输入量”乃至输入量的个数各不相同,测量模型当然也不会相同,测量模型不同,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怎会相同?

22楼的质问,是针对17楼的截图说的,此无赖却故意隐去不提。不确定度是定量表征测量结果离散程度的参量,“示值”与“示值误差”本来就不是同一概念,没有谁将其混淆。但对于同一测量过程而言,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示值)”,与多次“测量误差的平均值(示值误差)”,两者的变动范围(离散程度)会不一样吗?你有能耐举一个不一样的案例出来给大家看看。让你正面回答17楼截图中的数学模型(公式(4-8))到底是示值校准的数学模型还是示值误差校准的数学模型,你装聋作哑避而不答,什么意思?你有能耐分别评一个“示值的不确定度”和一个“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案例出来给大家看看,看看怎么个不同法子。

发表于 2021-5-10 1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重复性”是指测量结果的特性,并非指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因此这里的“重复性”指的是被检对象测得值的重复性。

同一个东西,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叫法。站在测量结果的角度叫“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站在测量设备的角度就叫“示值变动性(或示值重复性)”。这也值得搬出来作为嚼舌的资本,本人也只能表示“呵呵”了。“误差”也一样,站在测量结果的角度,就叫“测量误差”,站在测量设备的角度就叫“示值误差”,这么解释,有错吗?

而计量标准的特性信息是已知的或可以查到的,用B类评定方法即可容易得到其给输出量“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而“被检对象的显示值”特性信息在检定前是无法得到的,不能用B类评定获得其给输出量“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此时就不得不放弃B类评定方法,而花钱、花精力、花时间进行重复性试验,用A类评定方法评定。

谁告诉你计量标准的特性信息是已知的?已知的那还要每年定期送检/校干什么?把人为规定的,全世界所有同类测量设备(含计量标准)都一样的最低技术要求,当作每一台计量标准的实际计量特性,你的天门的确是够高的。刚购置的新测量设备,与用了20年的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能一样吗?都一样那各家校准机构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评出来怎么都不一致呢?JJF10017.24条“仪器的不确定度”注1说得清清楚楚:除原级测量标准采用其他方法外,仪器的不确定度通过对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校准得到。这样获得的“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才是真正具有溯源性的,某人用人为规定的最低计量要求套算出来的,没有溯源性的“测量仪器不确定度的最低要求”,作为全世界所有同类仪器的实际不确定度,的确是无知。

所谓“一台重复性很好,另一台重复性很差”,显然指的是测量所用测量设备的不同特性,而JJF1001已经明确规定“重复性”属于测量或测量结果,不属于测量设备,

测量示值间的一致性差异,明明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短期不稳定性”特性差异所导致,30楼这位就是嘴硬不承认。JJF10015.13条定义的“测量重复性”的实质是什么?不就是“测量精密度”吗?看看第5.10条“测量精密度”定义是怎么说的吧:

a.png

请解释一下,定义中分别用了“示值间一致程度或测得值间一致程度”的表述,各表示什么意思?“示值”和“测得值”两者,哪个是仪器的属性?哪个是测量结果的属性?

如果用这件造成测量结果重复性很差的测量设备实施测量,这件测量设备自然被确定为“不合格”,不允许使用。

谁告诉你差到“不合格”的程度啦?体检合格的人,健康状况都一样了吗?考60分的学生与考100分的学生,考试成绩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一样了吗?

发表于 2021-5-11 0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10 10:31
19年的主贴讨论帖,29楼这位当年做缩头乌龟玩失联,现如今深更半夜出来溜达见没动静了,寂寞难耐又开始捅鸡 ...

  对于你一贯的道德品质低下,请恕我不再评价。我只请你思考以下技术问题:
  “示值的不确定度”和“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相同还是不同,请你先搞清楚“示值”与“示值误差”是同一个概念吗?如果不是同一个概念,根据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的定义,它们的测量结果(赋予被测量的量值)是同一个吗?两个不同定义的测得值,其不确定度却是同一个,你不觉得奇怪吗?概念难道允许你就这样混淆的吗?
发表于 2021-5-11 0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又在扯你的17楼截图中的数学模型(公式(4-8))到底是示值校准的数学模型还是示值误差校准的数学模型,这么简单的问题至今你还没明白,我真的不想为你一个人再费口舌。既然你一再追问,那我就再次请你仔仔细细看看测量模型下面对式中各符号的注释。
  不确定度评定评定的是输出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输出量用了符号A,请你查一下A是示值校准结果还是示值误差校准结果。你还可以看一下测量模型中的5个输入量,如果有两个输入量大小相当相减,输出量一定是“误差”,如果只有一个最大值,其它输入量与之相比都很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输出量就一定是“示值”而不是“示值误差”。你的案例中的输入量最大值Ax,且没有与之在同一个数量级的另一个输入量,它就直接决定了A的大小,你说这个测量模型指的是“示值”还是“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呢?
发表于 2021-5-12 13: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5-12 13:52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11 02:15
  对于你一贯的道德品质低下,请恕我不再评价。我只请你思考以下技术问题:
  “示值的不确定度”和 ...

“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你就断言两者的不确定度不是同一个东西吗?以下是对同一被测对象进行3次测量的记录:

a.png

“示值”与“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量值)肯定不同。你告诉大家,两个参量的变动范围(红色字体部分的2)怎么个不同法子?请你将“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分别评出来给大家看看,看看你是用什么魔法评出两个不一样的不确定度的。让大家见识一下你的概念有多清楚。

发表于 2021-5-12 14: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11 02:55
  你又在扯你的17楼截图中的数学模型(公式(4-8))到底是示值校准的数学模型还是示值误差校准的数学模型, ...

不确定度评定评定的是输出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输出量用了符号A,请你查一下A是示值校准结果还是示值误差校准结果。你还可以看一下测量模型中的5个输入量,如果有两个输入量大小相当相减,输出量一定是“误差”,如果只有一个最大值,其它输入量与之相比都很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输出量就一定是“示值”而不是“示值误差”。你的案例中的输入量最大值Ax,且没有与之在同一个数量级的另一个输入量,它就直接决定了A的大小,你说这个测量模型指的是“示值”还是“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呢?

你在跟我嚼什么舌呀?拎不拎得清楚JJF100120115.31条“测量模型”与第5.32条“测量函数”的区别呀?以下定义注释红线框示部分的内容,看不看得懂啊?

a.png

发表于 2021-5-13 0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12 13:50
“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你就断言两者的不确定度不是同一个东西吗?以下是对同一被测对象进 ...

承认“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就会,概念不同会是同一个测量结果吗?你再读一下“不确定度”的定义,“不确定度”赋予“测量结果”的,不同概念的测量不确定度大概率是不相等的。也许不同定义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可能相等(例如35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也许游标卡尺与深度卡尺的某个参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相等,但路云先生就断言一定是同一个东西吗?
发表于 2021-5-13 0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搞不清楚输出量和输入量,搞不清楚测量模型是什么,你可以继续迷糊,我也不想再教你,反正你已经不在岗,你的概念不清不会给你的企业再造成危害。测量模型中的左端符号代表输出量,右端符号代表输入量,有几个变量符号就有几个输入量。5.33条的注2讲的是“示值、修正值或影响量可以是一个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用词为“可以是”,但不“一定是”,是不是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就看测量模型中有没有它,而不是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和减少。
发表于 2021-5-13 1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13 01:38
承认“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就会,概念不同会是同一个测量结果吗?你再读一下“不确定度”的 ...

谁说过“示值”与“示值误差”是同一概念呀?你是吃饱了撑得难受吧。我说两者的“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你是不是装傻听不懂啊?你承认35楼的例子是对同一被测对象的进行检测的“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相等,你搬出游标卡尺与深度卡尺(两个不同的被测对象)的某个参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相等,什么意思?耍这种小聪明,你不觉得这种学术道德很可耻吗。让你评出同一被测对象“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不同的例子,听不懂吗?能不能正面回答呀?

发表于 2021-5-13 2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5-13 21:09 编辑

测量模型中的左端符号代表输出量,右端符号代表输入量,有几个变量符号就有几个输入量。

让你正面回答“测量模型”与“测量函数”的区别,你也只有这种耍无赖式的能耐给予回复。请问这是“测量函数”还是“测量模型”啊?

5.33条的注2讲的是“示值、修正值或影响量可以是一个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用词为“可以是”,但不“一定是”,是不是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就看测量模型中有没有它,而不是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和减少。

什么叫但不“一定是”啊?什么叫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和减少啊?不懂就别在这里出洋相了。你说的这些,应该是“测量函数”,而不是“测量模型”。是看测量函数中有没有它,而不是看测量模型中有没有它,是测量模型就一定有它。“示值”的测量模型是什么?我就知道你会说Y(输出量——示值)=X(输入量——标准值)。测量模型果然是如此吗?那么请正面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用砝码校准天平,被校天平自身的性能不稳定对示值有没有影响?是不是“影响量”?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示值的不确定度)有没有贡献?

2、当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请问你这个所谓的“测量模型”能成立吗?

你不也一样不在岗吗。你可是不遗余力,逮住一切机会,专门寻找新人忽悠误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搅乱计量概念死不瞑目。

发表于 2021-5-17 0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13 18:59
谁说过“示值”与“示值误差”是同一概念呀?你是吃饱了撑得难受吧。我说两者的“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 ...

既然你也认为“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测量模型是同一个吗?测量模型都不是同一个,它们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就一定完全相同吗?
发表于 2021-5-17 01: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么叫“可以是”但不“一定是”啊?
  答:“可以”这个词与“一定”本身存在着程度上的巨大差别,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连小学生都清楚,只要你这样的人才会把“可以”与“一定”划等号。
  问:用砝码校准天平,被校天平自身的性能不稳定对示值有没有影响?是不是“影响量”?
  答:要看被校天平的计量要求是多大,决定要不要将稳定性作为影响量纳入测量模型的输入量。根据规定不确定度分量中那些与最大分量相比微不足道的分量最好忽略不计,因此某个影响量要不要纳入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对计量要求高的应该纳入,对计量要求低的最好不要纳入。例如,测量汽车发动机活塞直径应该将偏离20℃的影响量作为输入量之一纳入,测量茶杯直径就不应该纳入。
  问:当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请问你这个所谓的“测量模型”能成立吗?
  答:你提的“问题”本身就逻辑不清,你的“问题”不成立。“测量模型”表述一个“测量过程”,表述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函数关系,输出量和输入量在测量模型中都是“变量”,不是具体的量。因此有天平示值误差校准测量过程的测量模型,也有用天平称量样品的测量模型,没有“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的测量模型,标准值1 kg是一个具体的输入“值”,天平显示1.002 kg是一个具体的输出“值”,你的这种说法要么是说对于1 kg的标准值,天平的显示值是1.002 kg,要么是想说天平的显示值1.002 kg的误差是0.002 kg,但不能说明天平的示值误差就是0.002 kg,因为天平的显示值1.002 kg不能代表天平测量范围中所有的显示值。看来,你自己所说的“你可是不遗余力,逮住一切机会,专门寻找新人忽悠误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搅乱计量概念死不瞑目。”用在你身上一点都不错。
发表于 2021-5-18 11: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17 00:36
既然你也认为“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测量模型是同一个吗?测量模型都不是同一个,它 ...

你凭什么说两者的“测量模型”不是同一个?JJF10015.31条“测量模型”术语定义的注释1写得清清楚楚:

a.png

估计也就你这种这种人看不懂是啥意思,误将“测量函数”的形式不同,当成了“测量模型”的不同。对于校准而言,无论是“示值”还是“示值误差”,最简单通俗易懂的“测量模型”都是: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0

“示值”的测量函数是: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

“示值误差”的测量函数是:E(示值误差)=Y(示值)-X(标准值)

你有能耐根据以上两个“测量函数”,分别评出某校准过程的“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给大家看看。看你是施展什么魔法,会评出两个不同的不确定度来。

发表于 2021-5-18 19: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个词与“一定”本身存在着程度上的巨大差别,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连小学生都清楚,只要你这样的人才会把“可以”与“一定”划等号。

让你分别将“测量模型”与“测量函数”写出来,你要么就避而不答,要么就答非所问,采取这种无赖式的回复,你也就只有这种能耐。

要看被校天平的计量要求是多大,决定要不要将稳定性作为影响量纳入测量模型的输入量。根据规定不确定度分量中那些与最大分量相比微不足道的分量最好忽略不计,因此某个影响量要不要纳入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对计量要求高的应该纳入,对计量要求低的最好不要纳入。

要不要纳入是不是要由你规矩湾拍脑袋决定啊?你神仙附体未卜先知,还没评就知道所占份量大小啦?你找一份校准天平的不确定度评定案例出来给大家看看,哪个案例不需要考虑被校天平重复性的?

没有“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的测量模型,标准值1 kg是一个具体的输入“值”,天平显示1.002 kg是一个具体的输出“值”,你的这种说法要么是说对于1 kg的标准值,天平的显示值是1.002 kg,要么是想说天平的显示值1.002 kg的误差是0.002 kg,但不能说明天平的示值误差就是0.002 kg,因为天平的显示值1.002 kg不能代表天平测量范围中所有的显示值。

“测量模型”都是以变量取代具体数值,这是所以人都明白的东西,也只有你这种人在这里装傻。让你回答你所谓的“测量模型”能否成立,你在这里跟我嚼这种无厘头的舌。那是不是你的“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的测量模型,此时也是不成立的?你哪一点的“示值误差”能代表测量范围中的所有误差啊?

发表于 2021-5-18 2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18 11:41
你凭什么说两者的“测量模型”不是同一个?JJF1001第5.31条“测量模型”术语定义的注释1写得清清楚楚:估 ...

  问:你凭什么说两者的“测量模型”不是同一个?
  答:你都承认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不是同一个概念的输出量居然测量模型是同一个,岂非灼灼怪事?植物等于动物吗?动物的动作与动作的差异可以划等号吗?
  既然你知道“示值”的测量函数是: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示值误差”的测量函数是:E(示值误差)=Y(示值)-X(标准值)。具有数学基本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两个不同的被测量因为定义不同,测量模型有明显的和巨大的差别,你却可以因为5=2+3,3=5-2,就认为5与3是一回事,可以把“示值”与“示值误差”当成一个被测量吗?概念混淆到如此地步,你还不觉得可笑之极吗?
发表于 2021-5-19 00: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18 19:47
“可以”这个词与“一定”本身存在着程度上的巨大差别,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连小学生都清楚,只要你这 ...

  问:让你分别将“测量模型”与“测量函数”写出来,你要么就避而不答,要么就答非所问,采取这种无赖式的回复,你也就只有这种能耐。
  答:我告诉你,5.33条的注2讲的是“示值、修正值或影响量可以是一个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用词为“可以是”,但不“一定是”,是不是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就看测量模型中有没有它,而不是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和减少。你在40楼提问:什么叫但不“一定是”啊?我认为,“可以”这个词与“一定”本身存在着程度上的巨大差别,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连小学生都清楚,只要你这样的人才会把“可以”与“一定”划等号。这种回答是再简捷和直截了当不过的回答方式了。
  问:要不要纳入是不是要由你规矩湾拍脑袋决定啊?你神仙附体未卜先知,还没评就知道所占份量大小啦?你找一份校准天平的不确定度评定案例出来给大家看看,哪个案例不需要考虑被校天平重复性的?
  答:测量模型的繁简与被测量(即输出量)的计量要求高低密切相关,计量要求高的被测量要充分考虑影响量对其测得值的影响,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必然就多,测量模型也就必然复杂,测量模型写得过于简单,就意味着遗漏重要的不确定度分量评估。但计量要求较低的被测量,许多影响量的影响就微不足道,没必要考虑它们对测得值的影响,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必然就少,测量模型也就必然简单,测量模型写得过于复杂,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就无异于“画蛇添足”,令人可笑。
  问:“测量模型”都是以变量取代具体数值,这是所以人都明白的东西,也只有你这种人在这里装傻。
  答:你知道“测量模型”都是以变量取代具体数值,这是所以人都明白的东西,也就足够了。你在40楼傻傻地提出“当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请问你这个所谓的测量模型能成立吗?”这样的问题,你混淆了“数值”与“变量”的概念,难道不正是“也只有你这种人在这里装傻。”?我建议你学习一下武汉大学叶老师的一个帖子,他用众多实例中肯地指出了传统计量中如何混淆了“数值”与“变量”,以及给传统“误差理论”造成了什么错误(或暂时称为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发表于 2021-5-19 2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5-19 22:41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18 23:57
  问:你凭什么说两者的“测量模型”不是同一个?
  答:你都承认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个概念,那 ...

玩弄偷换概念,可谓是登峰造极。我35楼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但“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并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让你评定出“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你到现在评了吗?不停的无休止的搅局,什么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不说大家也能心知肚明。

具有数学基本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两个不同的被测量因为定义不同,测量模型有明显的和巨大的差别,你却可以因为5=2+33=5-2,就认为53是一回事,可以把“示值”与“示值误差”当成一个被测量吗?概念混淆到如此地步,你还不觉得可笑之极吗?

我说了5与3是一回事吗?我说“示值的离散程度”与“示值误差的离散程度”是一回事,你装什么傻呀?把“量值的离散程度(‘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与“量值本身的不同(‘示值’与‘示值误差’)”概念混为一谈,你以为你很聪明呀,实则笨得出奇。

我告诉你,5.33条的注2讲的是“示值、修正值或影响量可以是一个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用词为“可以是”,但不“一定是”,是不是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就看测量模型中有没有它,而不是想当然地随意添加和减少。你在40楼提问:什么叫但不“一定是”啊?我认为,“可以”这个词与“一定”本身存在着程度上的巨大差别,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连小学生都清楚,只要你这样的人才会把“可以”与“一定”划等号。这种回答是再简捷和直截了当不过的回答方式了。

5.31条“测量模型”定义的注释1明确表示,所有的输出量与输入量都在“=”的一侧,“=”的另一侧就是“0”。并且说到:输出量Y的量值,由输入量Xi的有关信息推导得出。而第5.32条“测量函数”定义明确的说:输出量的测得值,由输入量的已知量值计算得到。这是一个意思吗?对于“校准”来说,“影响量”什么时候可以考虑,什么时候又不可以考虑呀?你几何量校准,什么时候可以不考虑“影响量”啊?

测量模型的繁简与被测量(即输出量)的计量要求高低密切相关,计量要求高的被测量要充分考虑影响量对其测得值的影响,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必然就多,测量模型也就必然复杂,测量模型写得过于简单,就意味着遗漏重要的不确定度分量评估。但计量要求较低的被测量,许多影响量的影响就微不足道,没必要考虑它们对测得值的影响,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必然就少,测量模型也就必然简单,测量模型写得过于复杂,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就无异于“画蛇添足”,令人可笑。

尽是答非所问的废话,问你天平的校准,被校天平的短期不稳定性应不应该作为“影响量”考虑,自以为很聪明东扯西绕避而不答,这不就是一十足的无赖吗。

你在40楼傻傻地提出“当用标称值为1 kg的标准砝码校准天平时,天平显示1.002 kg,请问你这个所谓的测量模型能成立吗?”这样的问题,你混淆了“数值”与“变量”的概念,难道不正是“也只有你这种人在这里装傻。”?

我在40楼就已经说了,你的“示值的测量模型(实际上是‘测量函数’)”是Y(输出量——示值)=X(输入量——标准值),我的“示值测量函数(实际上也是‘测量模型’)”在43楼就已给出: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我说得没错吧?当砝码的“标准值X”为1 kg,被校天平的“示值Y1.002 kg,被校天平的“示值误差E”为+0.002 kg时,是我的“测量模型”成立,还是你的“测量模型”成立,不至于傻到连这都看不出吧。

我建议你学习一下武汉大学叶老师的一个帖子,他用众多实例中肯地指出了传统计量中如何混淆了“数值”与“变量”,以及给传统“误差理论”造成了什么错误(或暂时称为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你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企图以此来转移话题。请问这与本主题有关吗?奉劝你别用这种蹩脚下三烂的拙技来转移话题了,起码的学术道德应该有吧。能回答就正面回答,有证据就拿出证据,不能回答就承认自己无能就OK了。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何必死要面子、东扯西绕、答非所问,非要做封贴者呢。

发表于 2021-5-20 0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但“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亏你有如此之高的混淆概念本领,只要你才会有如此低级的逻辑推理!众所周知,不确定度是赋予测量结果的特性,不同定义的测量结果均有各自的测量不确定度。明知道“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示值”仅仅是一个显示值,“示值误差”一定是两个值相减得到的“差”,输入量的个数就相差甚远,从数量级上来说,“示值”的测得值与“示值误差”的测得值也无法相比,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难道后面同时加个“不确定度”就变成了“同一个东西”?
  你对“天平的校准,被校天平的短期不稳定性应不应该作为影响量考虑”这样低级的问题纠缠不休,我已经告诉你,要看被校天平的“计量要求”,对于计量要求较低的,你把“稳定性”也“作为影响量考虑”,完全是画蛇添足,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干,你把我告诉你的道理视而不见也罢,骂为“十足的无赖”也罢,脑袋和嘴巴是你的,你随便,我不予理睬。
  你拿出“数值”让我给你写测量模型,我告诉你测量模型是针对被测量的,是描述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用武汉大学叶晓明老师关于传统计量学混淆了“数值”与“变量”的概念,及造成了当前计量界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开发你的思维空间,你认为是“死要面子、东扯西绕、答非所问”,你随便吧。至于你对“做封贴者”如此在意,那么想当“封贴者”,你就明说,没有人与你争,你下一个帖子无论说什么,我可以不再回复你。
发表于 2021-5-20 01: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我说了5与3是一回事吗?我说“示值的离散程度”与“示值误差的离散程度”是一回事,你装什么傻呀?
  答:既然5与3不是一回事,“示值”和“示值误差”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离散程度”却变成了“一回事”,做出这种逻辑推理的人还不够傻了呀?还用装什么傻吗?
发表于 2021-5-20 0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影响量”什么时候可以考虑,什么时候又不可以考虑呀?你几何量校准,什么时候可以不考虑“影响量”啊?
  答:我已经告诉你N次了,我再告诉你一次,测量模型的复杂程度和输入量的多寡与被测对象(输出量)的大小和计量要求高低密切相关。若某个影响量对被测量的影响甚微,就可以不考虑,否则就应该考虑。以几何量计量为例,被测尺寸较小或计量要求较低时,环境温度这个影响量就没必要考虑,反之被测尺寸较大或计量要求较高,环境温度这个影响量就必须考虑。例如,用卡尺测量茶杯直径,测量模型可以很简单,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无异于画蛇添足;用千分尺测量大型发动机轴径,不考虑环境温度这个影响量就很难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测量模型就应该写复杂点,不然就会给组装带来重大质量事故风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6 06:59 , Processed in 0.068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