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0 02: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我在40楼就已经说了,你的“示值的测量模型(实际上是‘测量函数’)”是Y(输出量——示值)=X(输入量——标准值),我的“示值测量函数(实际上也是‘测量模型’)”在43楼就已给出: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我说得没错吧?当砝码的“标准值X”为1 kg,被校天平的“示值Y”为1.002 kg,被校天平的“示值误差E”为+0.002 kg时,是我的“测量模型”成立,还是你的“测量模型”成立,不至于傻到连这都看不出吧。
  答:我的“示值”测量模型是: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如果还使用修正值,就是Y=X+E,表述的意思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加计量标准给出值的修正值E”。请注意不要混淆“计量标准的修正值”与“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两个概念,如果针对同一个计量器具,示值误差与修正值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但,如果是“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应该是δ=X-X0,表述的意思是“被检对象的示值误差δ等于被检对象的示值X减去计量标准给出的标准值X0”,它与“示值”的测量模型相比,必须有相减的运算,且输入量多。因此,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绝不是“一回事”。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你的测量模型因为你概念混乱,错误百出。
csln 发表于 2021-5-20 09: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凡出过几份带有误差的校准证,评定几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就知道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数值和量纲完全相同,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就这一个小问题,规矩湾先生没完没了狡辩,到底想干什么?
njlyx 发表于 2021-5-20 13: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被测]输入量为已知“常量”(量值实用近似唯一、不变的量)时,“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不然,两者是有差别的。

    “示值”[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大致是“人”可以直接判读的,其“测量不确定度”通常可以用所谓“A类评估方法”统计获得,无论对应的[被测]输入量是什么(无论是否是“常量”,也不管是否已知)。.....“示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一般应该出现在“测量/校准”过程中。作为“计量特性”指标表述时,可能是有所“转义”了(具体含义在相关领域可能是“众所周知”的,跨“界”纠结大概没必要)。

     “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涉及“(校准)测量”所用[被测]输入量(标准量)的“测量不确定度”,通常需要适当“合成”。.....“示值误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大概是经常用的测量仪器“计量特性”参量。
   
csln 发表于 2021-5-20 16: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1-5-20 16:42 编辑

我的“示值”测量模型是: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

确信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计量标准给出值是1.00000V,被检数字表示值为1.00015V,请问规矩湾先生是怎么个Y=X法

就算小学生也干不出1.00015=1.00000这样不靠谱的事吧
路云 发表于 2021-5-21 00: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5-21 05:47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0 01:42
  “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但“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是同一个东西,亏 ...

明知道“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示值”仅仅是一个显示值,“示值误差”一定是两个值相减得到的“差”,输入量的个数就相差甚远,从数量级上来说,“示值”的测得值与“示值误差”的测得值也无法相比,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难道后面同时加个“不确定度”就变成了“同一个东西”?

既然5与3不是一回事,“示值”和“示值误差”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离散程度”却变成了“一回事”,做出这种逻辑推理的人还不够傻了呀?还用装什么傻吗?

蠢就是蠢,“示值”与“示值误差”是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吗?让你爬上35楼去看看清楚再正面回答,加了“不确定度”难道不是35楼红色字部分所说的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吗?“示值”是9,“示值误差”是-1两者的离散程度都是2,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你回答两者的离散程度哪里不一样,你装死卖活。让你评出两者的不确定度给大家看,你也装聋作哑。将“学术无赖”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到底是你傻还是我傻呀?以下是JJF 11342005《专用工作测力机校准规范》的要求:

c.png

请问,“示值”与“示值误差”两者的不确定度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呀?

你对“天平的校准,被校天平的短期不稳定性应不应该作为影响量考虑”这样低级的问题纠缠不休,我已经告诉你,要看被校天平的“计量要求”,对于计量要求较低的,你把“稳定性”也“作为影响量考虑”,完全是画蛇添足,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干

哪个检定规程/校准规范里有这项规定啊?啥时候说了“计量要求低的,不要检‘示值重复性’”这句话呀?恐怕也只有你这个傻子才会不干。

我告诉你测量模型是针对被测量的,是描述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JJF10015.31条“测量模型”说的是数学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说函数关系的,那是第5.32条“测量函数”。不懂装懂,自臭不觉,还好意思在这里嚼舌。

至于你对“做封贴者”如此在意,那么想当“封贴者”,你就明说,没有人与你争,你下一个帖子无论说什么,我可以不再回复你。

没有人堵你的嘴,大家想看到的是证据,是事实,是端正的学风。没有人想看你东扯西绕、也没有人想听你答非所问、篡改原文、曲解原义的正经歪念。既拿不出证据,又不愿意演示,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就识相一点。

我已经告诉你N次了,我再告诉你一次,测量模型的复杂程度和输入量的多寡与被测对象(输出量)的大小和计量要求高低密切相关。

这番表述说明你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水平极其的臭。现在让你回答被测对象自身性能的短期不稳定对测量结果有没有影响?要不要作为影响量加以考虑?你在跟我扯茶杯直径和发动机轴径,扯温度影响。驴头不对马嘴,无聊透顶。茶杯直径测量截面各方向的直径存在差异,也不需要作为影响量加以考虑吗?只有你这种智商的人,才会认为只进行单次测量,就是最终的测量结果。

我的“示值”测量模型是: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如果还使用修正值,就是YXE,表述的意思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加计量标准给出值的修正值E”。

43楼给出的示值测量模型: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式中的E(示值误差)是计量标准的修正值吗?的确是愚钝不可教也。你加了修正值,等式两遍就相等啦?被校对象的“示值误差”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所有仪器的“示值”,都是没有“示值误差”的?奇葩!就算是计量标准的修正值,那也应该是输入量X(标准值)的影响量(属于X的输入量)啊,因为X(标准值)本身就应该是经修正后的参考量值。你的这番表述,说明了你对“校准”的真正原理一窍不通。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1: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21 00:08
明知道“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同一概念,“示值”仅仅是一个显示值,“示值误差”一定是两个值相减得 ...

  问:蠢就是蠢,“示值”与“示值误差”是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吗?让你爬上35楼去看看清楚再正面回答,加了“不确定度”难道不是35楼红色字部分所说的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吗?
  答:“示值”与“示值误差”不是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但,“示值”终究不是“示值误差”,因此“示值”的离散程度与“示值误差”的离散程度是两码事。正如人不是狼、狗,因此人心人肺绝不是狼心狗肺。至于你蠢不蠢,不是讨论的议题,但你习惯性的混淆概念的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问:现在让你回答被测对象自身性能的短期不稳定对测量结果有没有影响?要不要作为影响量加以考虑?你在跟我扯茶杯直径和发动机轴径,扯温度影响。驴头不对马嘴,无聊透顶。茶杯直径测量截面各方向的直径存在差异,也不需要作为影响量加以考虑吗?只有你这种智商的人,才会认为只进行单次测量,就是最终的测量结果。
  答:我再告诉你一次,任何影响量要不要考虑作为输入量之一写入测量模型,关键是看其对被测量的影响程度。影响微弱的写入测量模型并作为不确定度分量之一进行评估,如同画蛇添足,傻到家了。但影响较大的不写入测量模型并作为不确定度分量之一进行评估,就是重大遗漏。多次测量还是几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不是你想当然,而是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或检测规范规定的测量次数。某个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A类评估还是B类评估,也不是你想当然,而是看评定人员对该输入量信息掌握的情况,知道或可查到可靠信息的只需要简单的B类评定,只有不知或查不到可靠信息时,才迫不得已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用A类评定,进行重复试验。
  问:43楼给出的示值测量模型: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式中的E(示值误差)是计量标准的修正值吗?的确是愚钝不可教也。
  答:你的确是还是不是愚钝不可教也,我不做任何评论,留给大家评论。我认为,第一,你混淆了“误差”用“修正值”概念,因此你写的测量模型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完全错误,正确写法是Y(示值)=X(标准值)+E(修正值)。第二,你并没搞清对仪器校准,还是用仪器测量被测参数。如果是对仪器的示值校准,测量模型应该是Y(示值)=X(计量标准的值)+E(计量标准的修正值),E肯定是计量标准的修正值。如果是用仪器检测被测参数,测量模型应该是Y(被测参数测得值)=X(仪器显示值)+E(仪器显示值的修正值),E肯定是校准证书给出的仪器修正值。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1: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21-5-20 09:46
大凡出过几份带有误差的校准证,评定几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就知道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数值和量 ...

  问:大凡出过几份带有误差的校准证,评定几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就知道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数值和量纲完全相同,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就这一个小问题,规矩湾先生没完没了狡辩,到底想干什么?
  答:请在辩论中用严密的逻辑推理,也请把术语的定义搞清楚,不同的术语不能随意用“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表述。“示值”绝非“示值误差”,不能因为加了相同的后缀,也不能因为“数值和量纲完全相同”,就可以把不同的概念说成是“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例如,圆的直径与杆的长度很可能“数值和量纲完全相同”,但绝不能说直径尺寸和长度尺寸“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每个人在“狡辩”还是偷换概念的“诡辩”,留给量友们评论,辩论的参与者没必要表白自己和诋毁他人。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2: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5-20 13:33
当[被测]输入量为已知“常量”(量值实用近似唯一、不变的量)时,“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 ...

  基本赞成53楼的观点。我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如下:
  仪器“示值”校准是将计量标准值(或称参考值)赋予被校仪器的显示值,因此测量模型是:Y=X,其中X为计量标准给出的值。这个测量模型只有一个输入量X,而X是计量标准给出的值,计量标准的计量特性信息我们完全可以从校准证书或校准规范中查到,因此只需要根据已知的有用信息做个B类评定即可,没必要进行A类评定。如果用A、B两种方法进行了评定,根据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原则,可以取大舍小。但一般而言,示值误差会大于重复性,所以一般而言用标准的最大示值误差特性进行了B类评定也就足够了。
  但示值误差是仪器显示值减去计量标准值,测量模型是δ=X-X0,与计量标准有关的输入量X0的信息,同上可知或可查到,使用一个B类评定即可。但与被检仪器有关的输入量X的信息是未知的(因为它是被测对象),就必须进行一个A类评定,然后将两者合成。
  关于“估读”的影响,其信息也是可知或可约定的,例如压力表检定规程规定为分度值的1/5,未作规定的大多数可按分度值的1/10,用B类评定足矣,没必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进行A类评定。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2: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21-5-20 16:40
我的“示值”测量模型是: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被检对象的示值Y等于计量标准给出值X”

确信知道自己在 ...

  问:计量标准给出值是1.00000V,被检数字表示值为1.00015V,请问规矩湾先生是怎么个Y=X法,就算小学生也干不出1.00015=1.00000这样不靠谱的事吧。
  答:的的确确就算小学生也干不出1.00015=1.00000这样不靠谱的事,但我们不是进行算式计算,说的是“测量模型”。测量模型表述的是一个测量过程,是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数学讲的是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算式讲的是“数值”运算。测量模型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将计量标准的值赋予仪器的显示值”,是将参考值1.00000V赋予被检数字表1.00015V的显示值,表达的意思是被检数字表的1.00015V的“真值”是1.00000V,并非数学意义上的1.00015=1.00000。
csln 发表于 2021-5-21 08: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1:47
  问:大凡出过几份带有误差的校准证,评定几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就知道示值不确定度、示值误差不确定 ...

你就是一个无聊之极无赖,凌晨两点整这些小学生都看不起你的玩意

你倒是评定出来一个同一次测量的示值不确定度和示值误差不确定度不同的不确定度出来
njlyx 发表于 2021-5-21 10: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1-5-21 11:11 编辑

“校准”测量仪器大概涉及以下几个量:
    1.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时接受的“输入量”X........X值的“确定”方法大概两种:(1.1)  X由“标准源/(标准)实物量具”提供,由示值 Xd及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ux“给出”,即 X=Xd±ux;  (1.2)  X由“标准仪器”同时测量,由“标准仪器”的示值 Xd及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ux“给出”,即 X=Xd±ux........无论如何,总有  X=Xd±ux,与之对应的量值方程是 X=Xd-Ex,其中 Ex是“标准源/(标准)实物量具”/“标准仪器”的“示值误差”;
   2.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时的“示值”Y;
   3.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条件下的“示值误差”Ey

“校准”的通常目标是“获得”被校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Ey,相应的“测量模型”是
           Ey={ Y-Xd }+ Ex

基于此“模型”,由若干次适当设计的“校准”测量数据——得到若干组 Y、Xd 的对应数据,获得 Ey的“[中心]估计值”及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 其中,{ Y-Xd }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大概是许多文献称为“重复性”的东西)一般取“由那若干组 Y、Xd 的对应数据统计的结果——实验标准偏差”,不妨称之为A类评估值,但有些被校测量仪器的“分辨力”较低,由此低“分辨力”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可能大于前述A类评估值,xxx(理由省略),便有“规程”要求取两者之大值作为{ Y-Xd} 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而 Ex的“测量不确定度”就是上述1中的ux(就是所谓“标准(仪器)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有了Ey的“[中心]估计值”E0及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uE,被校测量仪器的“示值”便不难被“校准”了—— 针对任意示值 Y(已知量),可得到相应的"校准"值Yc= Y-E0,这"校准"值Yc的“测量不确定度”(其实是相应被测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以此“校准值”作为[中心]估计值)就等于那示值误差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uE(不考虑“长期”效应时)。......这可能是“示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相同的大概缘由。.....  纯粹表达被校测量仪器“示值”Y的“分散性”的那个“测量不确定度”,大概没有多少通用价值。
njlyx 发表于 2021-5-21 12:5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5-21 10:51
“校准”测量仪器大概涉及以下几个量:
    1.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时接受的“输入量”X........X值的“ ...

【  测量模型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将计量标准的值赋予仪器的显示值”,是将参考值1.00000V赋予被检数字表1.00015V的显示值,表达的意思是被检数字表的1.00015V的“真值”是1.00000V,并非数学意义上的1.00015=1.00000。 】<<<<

这应该是某些人的"臆想"。

"测量模型"中的"=",就是数学上的"相等",没有其它"超常"的意思。【  不要低估了"不确定度"倡导者的"符号运用"能力。若真有其它"意思",完全可以"创造"一个不会"打架"的符号,以免破坏小学以上人类对"="的共识。 】
路云 发表于 2021-5-21 13: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11-5 16:08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1 01:33
  问:蠢就是蠢,“示值”与“示值误差”是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吗?让你爬上35楼去看看清楚再正面回答, ...

正如人不是狼、狗,因此人心人肺绝不是狼心狗肺。至于你蠢不蠢,不是讨论的议题,但你习惯性的混淆概念的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你都蠢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好谈的。明明是同一仪器的“示值”与“示值误差”,同一仪器的“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你却拿人心狼心人肺狗肺去类比,不知道你老娘是怎么教你的。

某个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A类评估还是B类评估,也不是你想当然,而是看评定人员对该输入量信息掌握的情况,知道或可查到可靠信息的只需要简单的B类评定,只有不知或查不到可靠信息时,才迫不得已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用A类评定,进行重复试验。

什么都知道了,那还要检定/校准干什么?知道了被检仪器的计量技术要求,就断定被校对象一定是合格的吗?就用B类评定就OK了吗?

我认为,第一,你混淆了“误差”用“修正值”概念,因此你写的测量模型Y(示值)=X(标准值)+E(示值误差)完全错误,正确写法是Y(示值)=X(标准值)+E(修正值)

如果是对仪器的示值校准,测量模型应该是Y(示值)=X(计量标准的值)+E(计量标准的修正值)E肯定是计量标准的修正值。

就用你所谓正确的测量模型进行转换:E(计量标准的修正值)=Y(示值)-X(标准值),没有错吧?那你那E(被校仪器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是什么?以下是你自己51楼的原话,不是我捏造的吧?

a.png

将两个模型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等式右边的“Y(示值)-X(标准值)”与“X-X0”是不是同一个意思与结果?等式左边的“E(计量标准的修正值)”与“δ(被校仪器的示值误差)”怎么就变成了两个不同对象的“示值误差(或修正值)”了呢?我倒想看看你下面会如何自圆其说。

路云 发表于 2021-5-21 1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模型Y=X表述的测量过程是“将计量标准的值赋予仪器的显示值”,是将参考值1.00000V赋予被检数字表1.00015V的显示值,表达的意思是被检数字表的1.00015V的“真值”是1.00000V,并非数学意义上的1.00015=1.00000

这纯粹就是59楼某人的胡说八道。无论规某人如何狡辩,都改变不了1.00015V是被检仪器的“示值”这一事实。1.00000V是通过校准所获得的,与1.00015V“示值”对应的“校准值”,而不是“示值”。这就是JJF10014.10条“校准”定义所说的第一步:确定由测量标准所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规某人不懂装懂,将对未知量的测量(“赋值”或“标定”),与对已知量的测量(“校准”)概念混为一谈。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4 0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60楼连“示值”和“示值误差”都搞不清,可以把“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都可以混淆,剩下的只会无聊地谩骂,为了维护论坛技术讨论环境不受环境污染,本人对60楼不予回复。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4 00: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5-21 10:51
“校准”测量仪器大概涉及以下几个量:
    1. 被校测量仪器在“校准”时接受的“输入量”X........X值的“ ...

  对于61楼和62楼的帖子,本人认为道理上是能够说得过去的,可以在脱离具体问题的条件下,表示我的基本认同。
  但是,马列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确定度评定的实施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测量(以校准为例)是针对具体的被测对象,即针对具体的被校对象的被校参数,针对具体的被校参数的校准结果实施不确定的评定,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示值”与“示值误差”的定义不同,输入量的个数和名称也就并不相同,测量模型自然不会相同,有的人说“两者的不确定度就是同一个东西”,显然是概念不分,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完全认同61楼“校准”的通常目标是“获得”被校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Ey,相应的“测量模型”是 Ey={ Y-Xd }+ Ex 的观点,但需要指出这里的输出量Ey应该是被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根据“示值误差”定义,三个输入量其中 Y是被检仪器显示值,Xd 是计量标准给出值, Ex是计量标准修正值。修正值Ex是特定条件下的输入量,也许有(计量标准按等使用),也许无(计量标准按级使用)。这个“测量模型”显然不同于“示值”的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的定义的确不同于纯数学的“等式”,因此JJF1059.1把JJF1059中原来的“数学模型”改为“测量模型”是经过深思熟虑,完全正确的。“测量”的概念核心是“赋值”,是给被测量“合理赋予……量值”的过程,因此测量模型中的等号是“赋值”,这就与程序设计中赋值语言是相通的,而不是纯粹数学上的“等号”。可以将参考值(计量标准值)1.00000V赋予被检数字表1.00015V的显示值,但却不能从数学的角度说1.00015V=1.00000V。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是评定这个“赋值”过程产生的分散性(不确定性),用这个过程的不确定性代表测量结果的可信性,用它“表征”并“赋予”被测量量值(测量结果)分散性(称为“测量不确定度”)。如果那个等号真的是数学意义上的等号,而不是定义中的“赋予”,那也就不存在分散性,不存在不确定的评定的问题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4 01: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22楼骂人的和充满概念混淆与逻辑错误的帖子,我就不详细回复了,仅就此人的问题“17楼截图中的测量模型等式左边的输出量A的量值,怎么用等式右边的测量函数各输入量的量值计算得到”简单回答如下:
  “测量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形式是相同的,都用“等号”连接两边,也都是用“函数”表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但数学模型的等号左边称为“变量”,右边称为“自变量”,两边存在着数学意义上的“相等”,可以作“等式变换”。测量模型的等号左边称为“输出量”,右边称为“输入量”,是将右边的各“输入量”经过规定的运输关系计算,将计算结果“赋予”输出量,两边并不存在着数学意义上的“相等”,测量模型也不可以作“等式变换”,被测参数永远是输出量,因此不确定评定的对象永远是被测参数测得值的分散性,即被测参数测得值的测量不确定度。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4 0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规某人不懂装懂,将对未知量的测量(“赋值”或“标定”),与对已知量的测量(“校准”)概念混为一谈。
  答:本人不愿意对帖子作者的不礼貌做任何评论,仅就其一贯的概念不清和概念混淆答复如下:
  建议该帖子的作者认认真真和仔仔细细地学习计量技术规范对“测量”和“校准”的定义。JJF1001的4.1明确规定了“测量”的定义,担心有人理解不了,还特意给出了三个“注”。检定、校准、检测、试验、赋值或标定等等,无非是特定的“测量”。只要是“测量”,被测参数就肯定是“未知量”,既然已经是“已知量”,又何必去测量?
  请那个人不要混淆“已知量”与“标称量”(或“名义值”)的概念。“校准”的被测量一般都有“标称值”,即便过去校准获得过标称值的“已知量”,但因时过境迁,之所以再校准,就是因为不知送校时标称值的已知量,因此仍然是对“未知量”的“测量”。用小括弧表明“对未知量的测量”是“赋值”或“标定”,当然没错,但却说“对已知量的测量”才是“校准”,就十分荒谬了。
  “测量”定义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只要是“测量”,就一定是“赋值”的过程。因此不确定的评定也好,测量(包括校准)方法的研究与实施也罢,前提条件的关键还是要搞清被测量的定义以及人们对被测量的计量要求。把不同定义且不在同一个数量级的“示值”与“示值误差”(被测量)混为一谈,必然得出它们的不确定度也“是一回事”的荒谬结论。
njlyx 发表于 2021-5-24 12:5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说的很清楚,Ex是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不是什么修正值。
njlyx 发表于 2021-5-24 13:0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1-5-24 13:41 编辑

   由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认识存在根本分歧,有关"解读"与原帖(61#)无关。
路云 发表于 2021-5-24 2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69楼量友已经作了明确的说明,61楼给出的测量模型Ey={Y-Xd}+Ex中,“Ex”是“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而不是66楼这位不懂装懂的规某人所说的“计量标准的修正值”。我们就用61楼量友给出的这个测量模型进行转换,不难得到:

Ey=Y-(XdEx),这就是被校对象“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

再转换得到:

Y=(XdEx)+Ey,这就是被校对象“示值”的测量模型。请规某人正面回答,这么推导有错吗?

以上无论是被校对象“示值误差Ey的测量模型”,还是被校对象“示值Y的测量模型”,其等式右边的整个括号部分,就是计量标准所提供的“参考量值”的测量模型。你规某人否认得了吗?

修正值Ex是特定条件下的输入量,也许有(计量标准按等使用),也许无(计量标准按级使用)。这个“测量模型”显然不同于“示值”的测量模型。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也许有,也许无”的说法。众所周知,所有的示值校准,理论上都应该是修正测量,才能获得计量标准所提供的量值,与被校对象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基准所复现的量值,直到最末一级的测量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各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自上而下逐级扩大。

不作修正测量,那是“检定”的理念。即便如此,那也应该将计量标准的误差(或修正值),作为对测量结果(被校对象的“示值”或“示值误差”)有影响的不确定度分量加以考虑(即“影响量”)。无论是修正测量还是不修正测量,统统作为“修正不完善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无非是修正测量是作为“输入量”,不修正测量是作为“影响量”考虑而已。根据JJF10015.33条“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定义的注释2可知,修正值和影响量都可作为测量模型的输入量。对于这一点,规某人估计下辈子都教不会。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5 00: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5-24 12:53
原帖说的很清楚,Ex是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不是什么修正值。

  我之所以基本赞同你的观点,是因为你61楼写的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Ey={ Y-Xd }+ Ex基本正确。
  如果没有Ex,Ey=Y-Xd就是符合JJF1001“示值误差”定义的,最基本的测量模型,表述“示值误差”是被检仪器显示值Y与计量标准提供的参考值Xd 的差。
  但是如果计量标准按级使用时,计量标准提供的值也因为计量标准自身存在着“误差”,理应对标准提供的值进行修正,此时输出量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Ey就应该再增加一个叫做“修正值”的输入量Ex。因此 Ex应该是计量标准值Xd的修正值,而不应是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这是我们对输入量Ex代表的含义存在的分歧点。如果计量标准的检定证书提供的不是修正值而是示值误差,那么两者间的关系是符号相反绝对值相等。
  如果计量标准按等使用,使用的就是“实际值”,Xd即为计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值,被检仪器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就是Ey=Y-Xd,也就不存在输入量Ex。此时进行不确定的评定,除了输入量Y给输出量Ey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需要用A类评定方法评定外,另一个输入量Xd给输出量Ey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就只需要用计量标准的校准证书提供的有用信息做个B类评定即可,这个“有用信息”就是确定该计量标准等别的“测量不确定度”。
  因此我说,不同定义的输出量的测量模型并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或同一个输出量,根据不确定的评定人掌握信息的差异,测量模型也会不同,测量模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而不能千篇一律。测量模型的不同,不确定的评定的方法和结果就很可能不同,绝不能像路云先生所说的,示值的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就是一回事”。“就是一回事”的语言是混淆概念最常见的典型语言。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1-5-25 0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71楼继续坚持着对术语“示值”和“示值误差”的混淆,就让他坚持吧,我不再对他概念混淆给予教诲和进行“拨乱反正”,只希望即将参加注册计量师全国统考的量友们尽可能少受其影响。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注册计量师的试题,特别是单选题多选题之类,主要就是考察学员对通用计量名词术语的正确理解,对术语定义一定要以JJF1001为准,要逐词逐字理解,千万不能像个别人那样用什么与什么“就是一回事”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乱划等号。
路云 发表于 2021-5-27 0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1-5-27 18:05 编辑

我早就料定了73楼这位“学术无赖”规某人没有胆量敢正面回答我71楼的问题。我71楼哪句话混淆了“示值”与“示值误差”的概念呀?混淆“示值误差”与“修正值”概念的,恰恰是你这位不学无术的“学术无赖”。

量友“njlyx”给出的“被校对象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Ey=(Y-Xd)+Ex中,已经明显地告诉大家,输出量“被校对象的示值误差(Ey)”中,包含了“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Ex)”,“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Ex)”是上一级测量过程的输出量。61楼“njlyx”量友已经表述得非常清楚了:

a.png

该“测量函数”的输出量X,就是计量标准所提供的“参考量值”的“实际值”,等式右边的减号“-”,就清楚地表明输入量“Ex”是“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而不是“修正值(-Ex)”。所有的人都知道,输入量“修正值”与“示值”之间是相加的关系,而不是相减的关系,这就是误差的传递率(自上而下,误差逐级增大)。修正(加“修正值”)的目的,就是要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的抵偿,加“修正值(+(-Ex))”就等于减去“示值误差(-Ex)”。“-修正值”这是在降低误差还是在增大误差,也只有73楼这位“学术无赖”拎不清。

b.png

c.png

大家看出来这几处红线标示的内容没有,同样是出自某人之口,前后的意思却截然相反。“Xd”是“计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值”吗?这分明是计量标准所提供的,未经修正的“标称示值”。你规某人啥时候能拎得清啊?如果Xd是“实际值”,那“njlyx”所提供的测量模型中的X是什么?

njlyx 发表于 2021-5-27 09:5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1-5-27 07:24
我早就料定了73楼这位“学术无赖”规某人没有胆量敢正面回答我71楼的问题。我71楼哪句话混淆了“示值”与“ ...

谢谢理解。

跟不明白"测量不确定度"实际含义的人辩论"测量不确定度"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应该看到:在"官方"推行中的一些"过于学术化"的"举措"(譬如,刻意回避"真值表述"、为回避"真值"而修改的测量误差"定义",工程应用中牵扯"自由度"…)以及一些"规程/规范"中的个别不确切"评估实例",确实会导致基层的某些"茫然"………对于一个要贯彻到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应用中的"测量不确定度"概念,还是应该基于宏观世界做通俗的"定义",涉及微观世界那些"认识与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最好不要向下传导。若动摇了我们大众"真值客观存在……对应世界存在客观真相"的信念,那"计量"就失去基本支持了。………"测量误差"还是应该与"被测量的真值"关联,虽然真值有时"不唯一"………应该重视"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误差理论"的"传承"(与"最大误差"、"极限误差"……之类的关系),不宜一味强调"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差别,甚至为了"划清界限",在"评估"中刻意回避"测量误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5 0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