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路云

[讨论] 仪器的不确定度(续)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 10: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2-8-1 10:52 编辑

许多人可能误解了“测量不确定度”U。

“测量不确定度”U只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测量结果”(基本成分)Y=(最佳[中心]估计值)y±(测量不确定度)U。 ..... 按现代“科学”的观点,在实用范围内定义的任何量Y都不会绝对取单一量值,其量值总是会有一定的“散布”,因此,任何量值Y的“测量结果”应该起码给出其“最佳[中心]估计值”y和“概率散布宽度”U(测量不确定度)才“基本完整”。

“测量不确定度”U作为“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只是表达:“测量者”认为“被测量”Y的值可能落在以最佳[中心]估计值)y为中心的±U范围内,具有明显的主观认识属性。理论上,它(“测量不确定度”U)没有表达“测量结果”品质优劣的功能。....... 说【“测量不确定度”表达“测量结果”可靠性】,是一部分人的牵强附会。....... 对于“测量结果”,“准确”是灵魂,脱离“准确”谈“可靠”无异于耍流氓,有意义的“可靠”,应该是【大概率可以信赖它(测量结果)是“准确”的】。而“测量结果”(y±U)的“准确”性,应该由它(y±U)与实际被测量值(真值)Y的“一致性”来评判——“实验室比对”、“校准”、 ...之类“活动”实现。

被“认可”的“校准与测量能力”,作为一种特定情况下的“测量不确定度”,大概可以表达“测量者(/机构)”的某种“可靠性”,但这并非“测量不确定度”本身的属性,此“可靠”依赖于“认可”。

关于“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现行“定义”似乎还比较泛,大致【由仪器因素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应该包含“标定/校准”之类因素的影响,尚并非仪器的“计量特性指标”,大概还不能象“MPE”之类的“指标”那样应用。

仪器“校准”后,是用“校准值(修正值)、(校准)测量不确定度Ux”,还是用“标称值、(MPE换算)测量不确定度Us”?.... 如果能确认仪器尚处于“合格”状态,应该可以“随意”(有相关“规定”时,当然要按“规定”); 如果不能确认仪器尚处于“合格”状态,便只能用“校准值(修正值)、(校准)测量不确定度Ux”。...... “标称值、(校准)测量不确定度Ux”应该不是正常的选项。
发表于 2022-8-6 2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闹,各路大神都在啊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2-8-1 08:18
带来多大风险啊?说清楚,到底是带来不准确的风险,还是带来不可靠的风险?不确定度本来就是那么大,有理 ...

你仪器修正测量准确,还是仪器不修正测量准确?

这样的问题也亏你这个蠢猪问得出口。准不准确是“误差”的问题,是“不准确程度”(即“偏移性”)的问题,不是“不确定程度”(即“离散性”)的问题。后者是靠你修正能解决的吗?

现在请问你这蠢货,仪器修正测量的结果Y1=yU,仪器不修正测量的结果Y2=yU,这两个测量结果,哪个承担的风险更大?

蠢猪,说清楚,究竟是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风险,还是不稳定(或不确定)的风险?在人、机、料、法、环完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同一测量过程得到的两个测量结果(修正前和修正后的),除了“准确度”不同,实际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怎么可能会不一样呢?看看GB∕T 27418201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是怎么说的吧:

a.png

b.png

所以“最大允许误差MPE”的区间中心“0”(而不是“实际误差e),就是5.3条第二段所说的“是唯一的和确定的值,其没有不确定度”。所以“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是人为规定的,以“0”误差为中心的偏移极限要求,并不是“实际误差e”的离散区间半宽度(即“扩展不确定度U)。不要将“Yy±MPEV”与“Yy±U”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前者的“±”符号是与“MPEV”绑定的,后者的“±”不与“U”绑定。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不确定度”U作为“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只是表达:“测量者”认为“被测量”Y的值可能落在以最佳[中心]估计值)y为中心的±U范围内,具有明显的主观认识属性。

这句话算是说到点上了。y是“最佳估计值”或“误差的最佳估计值”,而不是“真值”或“零误差”。

理论上,它(“测量不确定度”U)没有表达“测量结果”品质优劣的功能。....... 说【“测量不确定度”表达“测量结果”可靠性】,是一部分人的牵强附会。

衡量测量结果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偏移性指标“误差”和离散性指标“不确定度”。前者没有表征后者的功能,后者也没有表征前者的功能,两者各司其职,不能相互替代与包含。

....... 对于“测量结果”,“准确”是灵魂,脱离“准确”谈“可靠”无异于耍流氓,有意义的“可靠”,应该是【大概率可以信赖它(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准确”与“合格”,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某仪器的最大允差是±1.0,实际校准结果为e+1.2U0.2,你能说这个误差超差的校准结果(e+1.2)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吗?你只能称其为“它的下一级不修正测量结果不准确,但稳定可靠”。相反,如果实际检测结果为e+0.1U1.9,你能说这个误差不超差的测量结果(e+0.1),是既准确又可靠的吗?你顶多只能称其为“准确,但不稳定可靠”。用它进行下一级测量,即便是修正测量,也改善不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a.png

发表于 2022-8-8 09: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2-8-8 10:30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22-8-7 09:31
“测量不确定度”U作为“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只是表达:“测量者”认为“被测量”Y的值可能落在以最 ...


某仪器的最大允差是±1.0,实际校准结果为e=+1.2,U=0.2,你能说这个误差超差的校准结果(e=+1.2)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吗?你只能称其为“它的下一级不修正测量结果不准确,但稳定可靠”。相反,如果实际检测结果为e=+0.1,U=1.9,你能说这个误差不超差的测量结果(e=+0.1),是既准确又可靠的吗?你顶多只能称其为“准确,但不稳定可靠”。用它进行下一级测量,即便是修正测量,也改善不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您这儿的“准确”、“可靠”,到底是针对“校准结果:e=+1.2,U=0.2 / e=+0.1,U=1.9” ,还是指“被校准的某仪器(由它测量其它量的测量结果)”? 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对于同一个“被校准仪器”,如果由A、B两家“机构”分别进行校准,A校准结果【e=+1.2,U=0.2】,B校准结果【+0.1,U=1.9】,谁能直接判定哪个更“准确”?哪个更“可靠”?.......大概只能看两家“机构”的认证级别、技术信用...之类吧。

若是由同一家可信用的“机构”分别对同型号的“被校准仪器1”和“被校准仪器2”进行校准,仪器1的校准结果【e=+1.2,U=0.2】,仪器2的校准结果【+0.1,U=1.9】,那么,对于仪器1与仪器2,或许可以适当讨论谁更“好”一点?.......大概也要看具体用途(相应的技术规范),直接由结果断言谁更“准确”、谁更“可靠”,好像也没有普遍意义。

发表于 2022-8-8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2-8-1 10:48
许多人可能误解了“测量不确定度”U。

“测量不确定度”U只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测量结果” ...

“测量不确定度”U只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基本成分——“测量结果”(基本成分)Y=(最佳[中心]估计值)y±(测量不确定度)U。 ..... 按现代“科学”的观点,在实用范围内定义的任何量Y都不会绝对取单一量值,其量值总是会有一定的“散布”,因此,任何量值Y的“测量结果”应该起码给出其“最佳[中心]估计值”y和“概率散布宽度”U(测量不确定度)才“基本完整”。

说的非常好,
而论坛某云呢? 只要 U ,不要y
而不知道U是配合y使用的。
不用y光用U,完全没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8-8 14:31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22-8-8 09:50
【某仪器的最大允差是±1.0,实际校准结果为e=+1.2,U=0.2,你能说这个误差超差的校准结果(e=+1.2)是 ...

您这儿的“准确”、“可靠”,到底是针对“校准结果:e+1.2U0.2 / e+0.1U1.9” ,还是指“被校准的某仪器(由它测量其它量的测量结果)”? 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针对下一级的测量结果。本级校准结果可不可靠,是要根据该机构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来决定的。误差e和不确定度U两个参量,都是针对它的下一级测量应用而言的,前者e是准确程度的定量表征,后者U是可靠程度的定量表征。其实两者仅仅是准确程度和可靠程度的定量表征,并没有一定能保证满足使用要求的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是要根据使用场合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或使用者可接受的程度来确定的。

对于同一个“被校准仪器”,如果由AB两家“机构”分别进行校准,A校准结果【e+1.2U0.2】,B校准结果【+0.1U1.9】,谁能直接判定哪个更“准确”?哪个更“可靠”?.......大概只能看两家“机构”的认证级别、技术信用...之类吧。

所以说为什么要强调“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呢。各家机构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不同,得到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自然不同。可比较的是两家机构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便可以看出哪家机构的“校准结果”相对靠谱一点。而不是用最大允差套算出来的,全世界都一样的所谓“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在不知道仪器的U的情况下,你可以将其视为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但实际上它不是仪器实际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而是人为规定的,可接受的不确定度极限值)。

若是由同一家可信用的“机构”分别对同型号的“被校准仪器1”和“被校准仪器2”进行校准,仪器1的校准结果【e+1.2U0.2】,仪器2的校准结果【+0.1U1.9】,那么,对于仪器1与仪器2,或许可以适当讨论谁更“好”一点?.......大概也要看具体用途(相应的技术规范),直接由结果断言谁更“准确”、谁更“可靠”,好像也没有普遍意义。

这种情况下,两个校准结果是具有可比性的,对用户来说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对于用户用它进行下一级不修正测量来说,用仪器1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下同)”误差大,但可靠性高,用仪器2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误差小,但可靠性差。如果都用于修正测量,那么两者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样,很显然仪器1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要比仪器2的高得多。

发表于 2022-8-8 16: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2-8-8 16:59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22-8-8 13:34
您这儿的“准确”、“可靠”,到底是针对“校准结果:e=+1.2,U=0.2 / e=+0.1,U=1.9” ,还是指“被校 ...


您曲解了“校准结果【e=+1.2,U=0.2】/【e=+0.1,U=1.9】"的含义!

仪器1的校准结果【e=+1.2,U=0.2】,其含义是—— “校准”结果: 仪器1的示值误差e的中心估计值为+1.2,示值误差e以95%的概率取值于[1.0,1.4]范围内.....+1.2与0.2,都是示值误差e的取值特征值(测量结果),并非【一个表“误差”、另一个表“可靠性”】!

仪器2的校准结果【e=+0.1,U=1.9】,其含义是—— “校准”结果: 仪器2的示值误差e的中心估计值为+0.1,示值误差e以95%的概率取值于[-1.8,2.0]范围内。

用仪器2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误差小】是不成立的!.....用仪器1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大不会超过1.4(95%概率),在同样概率下,用仪器2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大可达到2.0......1.4与2.0, 谁大?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15: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2-8-8 16:57
您曲解了“校准结果【e=+1.2,U=0.2】/【e=+0.1,U=1.9】"的含义!

仪器1的校准结果【e=+1.2,U=0 ...

我没有曲解它的含义,您只是笼统地称其为“都是示值误差e的取值特征值(测量结果)”,这谁都知道。表征仪器的计量特性的参量很多,各有各的概念与意义。具体表示测量结果的什么“特性值”,肯定是有目的的。U不表示测量结果在一定概率下的可靠程度(不确定离散区间半宽度)表示什么?那仪器复现量值的可靠程度拿什么来表征?U以实际误差的最佳估计值e为中心的区间半宽度,而不是以零误差为中心的MPEV

仪器2的校准结果【e+0.1U1.9】,其含义是—— “校准”结果: 仪器2的示值误差e的中心估计值为+0.1,示值误差e95%的概率取值于[-1.82.0]范围内。

这与我理解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吻合的。U就是离散区间的半宽度(即:e+0.1±1.9),而不是“±MPEV”的意思。否则校准结果就应当表示成“e+0.1,不超过±MPEV”。但“U”并没有一定保证“≤MPEV”的意思。

【用仪器2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误差小】是不成立的!.....用仪器1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大不会超过1.4(95%概率),在同样概率下,用仪器2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大可达到2.0......1.42.0, 谁大?

我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是以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而不是以单次测量结果作为最终测量结果。之所以要要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就是为了增加自由度,消减随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即使用仪器1进行单次不修正测量,其测量结果的误差以约95%的概率落在+1.0+1.4之间,也超过了该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1.0,误差落在±1.0范围的概率几乎为零。

而用仪器2进行单次不修正测量,其误差以95%的概率落在-1.8+2.0之间。误差落在±1.0范围的概率,要远大于仪器1

但如果要得到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那就是都进行修正测量(最大限度地抵偿系统误差的影响)。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误差,仪器195%的概率落在±0.2范围内,仪器295%概率落在±1.9范围内。显然用仪器1测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可靠性要高得多。

发表于 2022-8-10 14: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书上看到的内容,各位大神觉得怎么样?
1660113603924.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8-10 2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迪克人 发表于 2022-8-10 14:44
一本书上看到的内容,各位大神觉得怎么样?

您晒出的证据,个人觉得非常在理。只不过第(5)条所说的B类评定方法,个人觉得也应该包括:用通过校准获得的仪器实际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来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方法。

发表于 2022-8-11 11: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2-8-10 22:12
论坛蠢货还是玩失忆了。你的观点:仪器修正与未修正测量,全部按照U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你这个蠢货 ...

我的观点错在哪里?谁告诉你“误差”与“不确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提出反对意见是一码事,有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据依据又是另一码事。没有人反对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发表,关键是要拿出理由、证据与依据。而不是像你这头蠢猪一样,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搅合在一起和稀泥。
蠢货就是蠢货,有误差必有不确定度,没有误差何来不确定度?!!!
到你狗嘴里变成 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搅合在一起 了?!!!!


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蠢猪来宣传。同一测量过程的两个不同的示值误差,其不确定度为什么会有差异?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哪个分量不同?怎么个不同法子?你的观点不就是不确定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吗?这不就是你这个蠢猪的观点吗,还有什么好痨谈的?

蠢货又在混淆概念了。

同一测量过程,y1---仪器修正时的测量结果,其不确定度为U1
                        y2-- 仪器未修正时的测量结果,其不确定度为U2
你蠢货的观点,U1=U2
那么 y1±U1 与  y2±U2 不能完全覆盖,必然导致 仪器未修正时的测量结果y2±U2 存在高风险,测量结果不可信。

你这个蠢货,这怎么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22-8-11 17: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8-11 21:28 编辑
237358527 发表于 2022-8-11 11:59
我的观点错在哪里?谁告诉你“误差”与“不确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提出反对意见是一码事,有没有 ...

蠢货就是蠢货,有误差必有不确定度,没有误差何来不确定度?!!!到你狗嘴里变成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搅合在一起 了?!!!!

到底谁将误差与不确定度搅合在一起呀?我的观点一直认为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实际大小没有关系,与误差的离散区间大小有关。而你这个蠢猪认为不确定度与实际误差的大小有关,且可以通过修正来减小。

同一测量过程,y1---仪器修正时的测量结果,其不确定度为U1
                 y2-- 仪器未修正时的测量结果,其不确定度为U2
你蠢货的观点,U1=U2
那么y1±U1y2±U2不能完全覆盖,必然导致仪器未修正时的测量结果y2±U2存在高风险,测量结果不可信。

测量结果y2±U2存在什么高风险?是不准确的风险还是不可靠的风险?“不准确”或“不可靠”或“不准确+不可靠”,都可称其为“不可信”。“不准确”有不准确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不可靠”有不可靠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不要在这里鱼目混珠和稀泥。我早就说过,同一测量过程的两个测量结果(修正前与修正后),除了“准确度”不同,“可靠度”没有差异。159楼“迪克人”量友晒出的资料第(4)条,你这个蠢猪拎不拎得清啥意思呀?

发表于 2022-8-12 08: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2-8-11 17:48
蠢货就是蠢货,有误差必有不确定度,没有误差何来不确定度?!!!到你狗嘴里变成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 ...

测量结果y2±U2存在什么高风险?是不准确的风险还是不可靠的风险?“不准确”或“不可靠”或“不准确+不可靠”,都可称其为“不可信”。“不准确”有不准确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不可靠”有不可靠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不要在这里鱼目混珠和稀泥。我早就说过,同一测量过程的两个测量结果(修正前与修正后),除了“准确度”不同,“可靠度”没有差异。159楼“迪克人”量友晒出的资料第(4)条,你这个蠢猪拎不拎得清啥意思呀?
蠢货,你把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降低了,U反而没变大,这不是风险变大了?!!!!
真是论坛第一大蠢货,
发表于 2022-8-12 09: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帖的几位都是绝对高手,可能对个别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分歧,虽然是争论的帖子,但是这都是干货啊,看了 之后绝对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真佩服你们,我要向你们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09: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2-8-12 08:26
测量结果y2±U2存在什么高风险?是不准确的风险还是不可靠的风险?“不准确”或“不可靠”或“不准确+不 ...

仪器的不确定度原本就是通过校准溯源获得的,作为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贡献分量之一。对于同一测量过程而言,没有任何因素会导致它发生变化,恰恰是你这个蠢猪,将“误差”与“不确定度”混为一谈,扯成了存在所谓的“正相关”关系。又拿不出任何的证据与依据,世界上最蠢的,就是你这头猪!

发表于 2022-8-12 15: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wwei123 发表于 2022-8-12 09:00
跟帖的几位都是绝对高手,可能对个别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分歧,虽然是争论的帖子,但是这都是干货啊,看了 ...

那你来说说看,你是如何理解的。
发表于 2022-8-12 15: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2-8-12 09:32
仪器的不确定度原本就是通过校准溯源获得的,作为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贡献分量之一。对于同一 ...

真是论坛第一大蠢货,全论坛都是错的,就你一个人是对的。
众人皆醉你独醒!!!!!
发表于 2022-8-12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22-8-12 16:26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22-8-10 22:12
论坛蠢货还是玩失忆了。你的观点:仪器修正与未修正测量,全部按照U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你这个蠢货 ...


【你的观点不就是不确定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吗?】<<<<<

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呢?....... 对“测量仪器”实施“校准(完成相应的“修正/校正”)”正是减小测量不确定度(由测量仪器引起的分量)的有效途径。

若“校准(完成相应的“修正/校正”)”后的测量不确定度(由测量仪器引起的分量)不能适当改善,“校”它干什么?


如果不考虑被测量值自身的散布(即传统误差理论处理的取值近似单一的所谓常量),那么,“测量不确定度”U就是“所有测量误差(包括所谓未修正的剩余系统分量和随机分量)”的概率极限值,反映的就是“可能的准确性”。将“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准确性分家大概是走偏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8: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2-8-12 15:41
真是论坛第一大蠢货,全论坛都是错的,就你一个人是对的。
众人皆醉你独醒!!!!! ...

我说过别人都是错误的吗蠢猪。我早就说过,用最大允差套算的方法,都是在不知道仪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向上级机构索要“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或索要原始检定数据自己评估),才将人为规定的仪器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视为所谓的仪器不确定度的极限值(仅针对合格计量器具)。你这头猪就是听不懂人话。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2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8-13 06:57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22-8-12 15:58
【你的观点不就是不确定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吗?】

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呢?....... 对“测量仪器”实施“校准(完成相应的“修正/校正”)”正是减小测量不确定度(由测量仪器引起的分量)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修正只能最大限度地补偿系统误差的影响,不可能靠修正的手段来降低不确定度。既没有这样的先例,也找不到依据。

若“校准(完成相应的“修正/校正”)”后的测量不确定度(由测量仪器引起的分量)不能适当改善,“校”它干什么?

“测量不确定度”仅仅是定量表征“测量结果”可靠程度的功能,它仅仅表明“校准结果”是通过校准溯源获得的仪器的特性之一,是仪器自身所固有的计量性能的客观反映。JJF1001-20114.14条“计量溯源性”定义告诉我们:“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不能保证其测量不确定度满足给定的目的,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错误。”改善仪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不是靠你修正来实现的,而是要改善提高仪器自身的复现量值的稳定性计量性能(如:改善仪器的“示值重复性(或示值变动性)”等),以及控制改善影响仪器示值稳定性的其他因素。一组“测量结果(或‘示值误差’)”的不确定离散区间宽度大小,不会因为你修正而改变。修正仅仅是将不确定离散区间的中心,从“实际测得值”平移到了“定义值(或零误差点)”,区间的大小(宽度)并没有改变。用任何的实际检测数据进行验证,都可以证明。

如果不考虑被测量值自身的散布(即传统误差理论处理的取值近似单一的所谓常量),那么,“测量不确定度”U就是“所有测量误差(包括所谓未修正的剩余系统分量和随机分量)”的概率极限值,反映的就是“可能的准确性”。将“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准确性分家大概是走偏了。

这实际上就是人为将仪器的不确定度放大到可接受的“极限值”,且仅仅是针对合格的计量器具,对于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如:误差超差,或“示值变动性”超过允许值)则完全不适用。这实际上是受到我国长期实施的“检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国际标准的“校准”理念并不是这么回事。“校准”通常都是做修正测量,所以通常都是以不确定度作为量传比要求,而不是以最大允许误差之比作为量传比。只要级间不确定度之比满足量传要求,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就没有问题,再大的误差都可以通过修正手段得以最大限度的补偿。

我们可以从JJF1001-20115.18条“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注释1的最后一句话:有时对估计的系统影响未作修正,而是当作不确定度分量处理。就可以看出,未修正的误差并不是不确定度,而是人为将其当作不确定度的一部分来处理。这实际上是与第7.24条“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注释1“除原级测量标准采用其他方法外,仪器的不确定度通过对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校准得到。”是不太吻合的。您可以去仔细琢磨一下159楼量友晒出的内容。至少我个人认为他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将不确定度与误差的概念与功能搅合在一起,那才是走偏了。

发表于 2022-8-15 0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迪克人 发表于 2022-8-10 14:44
一本书上看到的内容,各位大神觉得怎么样?

把误差分为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本来就不太合理。
1. 系统误差如何得到?还不是需要经过校准可得,
   校准的修正值本来就包含了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既如此,又如何区分?
2. 这就更加可笑了,已修正的值,如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度。又怎么可能知道接近真值?
3. 系统误差的估计值很小,而不确定度却很大,修正与不修正 又有何区别?

说了半天,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发表于 2022-8-15 09: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22-8-15 08:26
把误差分为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本来就不太合理。
1. 系统误差如何得到?还不是需要经过校准可得,
   校 ...

这是这本书上的解读,您有空可以参考一下,我是觉得挺有道理的。
4EEB6C96-EFF3-4b8c-BFAA-9EC42AE02EA0.png
发表于 2022-8-15 1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37358527 于 2022-8-15 10:45 编辑
迪克人 发表于 2022-8-15 09:13
这是这本书上的解读,您有空可以参考一下,我是觉得挺有道理的。


知道这本书的。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2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这本书的什么?说出来呀。狗屁不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6 00:33 , Processed in 0.0665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