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标准装置不确定度评定包不包括重复性测量?

[复制链接]
量院老生沪 发表于 2008-11-12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在计量标准装置建标时,在评定装置的不确定度时都要考虑重复性,即不确定度评定包括重复性,当然还有其它诸如上级标准器偏差,环境温度变化,材料不同等引起的线膨胀系数,温度修正带来的偏差,估读误差.但是其中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往往占的比重很大,
有时候我们几位同事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觉得这个重复性好像不应该考虑在内,这个应该属于计量器具测量不确定度范畴,但专家许多时候要求包含重复性.有时候真的有点搞糊涂了,在此向各位同仁,老师请教,唯盼!谢谢!
深圳渔民 发表于 2008-11-12 23: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1033的说法,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不包含被测对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但是包含标准装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张艳 发表于 2009-1-4 18: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在一本书上说,在做不确定度评定时,一般都是说,测量仪器或计量标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而不直接说测量仪器或计量装置的不确定度。因为没有“测量仪嚣的不确定度”的定义。但计量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可以理解为:计量标准装置所提供的标准量值的不确定度,因而他是应该包含重复性测量的。
xyb88 发表于 2009-1-4 1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量院老生沪 的帖子

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而言,一般不说计量(标准)器具的不确定度,实在要说的话也应该理解为计量(标准)器具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所贡献的分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时应该包括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分量
路云 发表于 2009-1-12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不确定度分两种,一种是标准装置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另一种是用标准装置校准被校器具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前者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和被校器具无关的量。后者除了包括前者之外还包括被校器具本身重复性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qrongw 发表于 2009-1-14 16: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性测量误差是标准装置不确定度分析时的一个很重要且不能忽略的不确定度分量。
bgqjm 发表于 2009-1-14 21: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测量不确定度应该是对测量结果而言的,离开测量结果来谈测量不确定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象“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这样的说法也是不严密的,可能这样讲比较好“标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gzhf 发表于 2009-1-17 12: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本问题,应如下考虑:
一、由于被检仪器引起的重复性不予考虑。
二、由于标准装置引起的重复性可考虑,但注意不得重复,例如标准器的允许误差已包含了标准器重复性分量时,则不予考虑标准器重复性。更复杂的问题是:标准装置由多个标准器或辅助设备构成时的重复性问题,这需求具体分析。关键还是不得漏但也不得重复。

以上都是基于评定标准装置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
梅塑智 发表于 2009-1-17 15: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量院老生沪 的帖子

呵呵,大家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简单的说不确定度的评定分A类和B类,A类评定的是人员操作、环境影响等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而B类则是针对标准器和配套设备本身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二者缺一不可。重复性属于A类评定,操作者操作标准器对被测量进行重复测量,得到测量列,算出单次实验标准差,再合并样本标准差,得到标准不确定度u1,B类评定时要看上一级给出的证书的具体数据,比如酸度计检定仪:最大允许误差为±0.0004pH,判断为均匀分布,则只要用0.0004除以根号3就可以了,得到标准不确定度u2,再把u1和u2合并,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最后根据得到的数据和最后判定的分布情况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进行扩展。事实上评定过程很复杂,还有有效自由度的计算等等……,我只是把我所理解的大致意思说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塑智 发表于 2009-1-17 1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量院老生沪 的帖子

(有时候我们几位同事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觉得这个重复性好像不应该考虑在内,这个应该属于计量器具测量不确定度范畴)这里再补充一下,上一级给出的标准器的不确定度的确包含了重复性的因素,但那是上一级评定时,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你们要用此标准器开展检定活动,是考察你们的人员操作,和你们那里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呵呵。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1-17 20: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JJF1059标准的第6.11条是这样规定的
        “当随机效应或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既可以按统计方法取得,又可以按其他方法评定时,只允许在uc(y)中包含其中的一个”。
        标准条文中指的“按统计方法取得”就是A类评定的不确定度,“按其他方法评定”的就是B类评定的不确定度,者只能取其一。这也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计量标准装置建标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就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单独进行评定,任何绝对化的要求都是错误的。这个实际情况就是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如果被测量作为一个输入量,就应该有A类评定。数学模型中的输入量没有被测量,就没有必要再进行A类评定
        另外,在对使用计量标准进行检定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A类评定后,一般就不要再用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进行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了。除非A类评定的结果不足以反映计量标准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
梅塑智 发表于 2009-1-18 14: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规矩湾锦苑 的帖子

不同意你的观点,任何计量标准建标都需要A类和B类,二者缺一不可,从没见过哪个计量标准建标只用评定“进行检定操作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而不去考虑标准器本身的不确定度,反之亦然。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1-18 17: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既不遗漏,也不重复”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JJF1059标准的第6.11条已经说得非常明确。
        当然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原因是,建立计量标准的基本目的是开展检定活动,而检定过程的结果(产品)大多数是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示值误差的基本公式要么是被测值与标准值之差(绝对误差),要么是被测值与标准值之比(相对误差),这中间的输入量都含有“被测量”,所以90%以上的建标技术报告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应该包含有A类评定。
        但是如果绝对化,就会违反JJF1059标准的第6.11条“既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原则而出错了。还是那句话“数学模型中的输入量有被测量就应该进行A类评定,没有被测量,就没有必要再进行A类评定。”
        例如,由全国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委员会组编,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实例》第30项《投影仪放大倍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第67项《模拟示波器偏转系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被测量本身就是测量结果,输入量均不含有被测量,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进行A类评定。如果再进行A类评定,则势必有“重复”评定之嫌,把由计量标准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两次评定。
梅塑智 发表于 2009-1-19 0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规矩湾锦苑 的帖子

你好,通过你提供的信息查找了一下《模拟示波器偏转系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看完后,我发现确实忽略了“输入量有被测量就应该进行A类评定,没有被测量,就没有必要再进行A类评”这一点,看来还要加强学习,戒骄戒躁才行,O(∩_∩)O谢谢啦!
gzhf 发表于 2009-1-19 1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梅塑智 和12# 的帖子

注意,一份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必需A、B类评定是错误的,A、B类只是方法,比如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一样。重复性指标一样可以用A类评定或用B类评定,只是用A类评定的人多一些。简单地说(不是十分严格),自己做出的结果是A类评定,别人做出给你的结果为B类评定。

[ 本帖最后由 gzhf 于 2009-1-19 12:17 编辑 ]
a58757 发表于 2009-1-19 13: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1033的说法,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不包含被测对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但是包含标准装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huwenjing 发表于 2009-2-28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重复性是标准装置的重复性,而不是被测件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3-1 19: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huwenjing 的帖子

是的,在不确定度评定中,我们肯定要考虑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可是这个分量由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等等子分量组成。后面的3个子分量与示值误差有相关性,一般情况下示值误差包含有后面三个计量特性的综合影响,所以示值误差这个子分量远远大于后面3个子分量。为了简化计算的复杂性,同时根据JJF1059关于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和小分量可以忽略的原则,当然我们只要考虑示值误差的影响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测量设备的重复性问题了(注:在检定和校准活动中,测量设备就是计量标准,被测对象就是被检测量设备)。
       那么为什么建标时的不确定度评定大多数都有A类评定呢?这是因为检定过程的结果一般都是示值误差,即测量设备显示的被测量与标准器提供的标准量之差,也就是说数学模型的自变量含有被测量。那么被测量的稳定性会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带来较大影响,为了控制住这个影响,当然我们就只有采取重复性测量,用A类评定方法来评定这个不确定度分量。这个重复性引入的分量由于使用了测量设备,自然包含了测量设备的影响。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再考虑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了。只有在重复性试验得到的不确定度分量不足以说明测量设备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时,才增加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引入的分量评定,例如表面粗糙度样块检定计量标准的建标报告所做的不确定度评定。
       结论:数学模型的自变量就是输入量,是否进行A类评定,关键是看数学模型的自变量是否有被测量。如果有被测量就需要A类评定,如果没有,就不一定进行A类评定,可以利用掌握的所有信息对各分量进行B类评定,合成后求得扩展不确定度。

[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09-3-1 19:45 编辑 ]
梅塑智 发表于 2009-3-12 18: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规矩湾锦苑 的帖子

(数学模型的自变量就是输入量,是否进行A类评定,关键是看数学模型的自变量是否有被测量。如果有被测量就需要A类评定,如果没有,就不一定进行A类评定,可以利用掌握的所有信息对各分量进行B类评定,合成后求得扩展不确定度。)……“规矩湾锦苑”老师,能不能再举例说一下呢?谢谢!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3-12 2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子如下:
       例如用卡尺测量工件的直径,被测件的直径D就是卡尺的读数D0,则数学模型是:D=D0……(1)。
       如果用卡尺检钢直尺的示值误差(假设的噢,检定规程不是这样子的),则被检钢直尺的示值误差Δ等于测得值L减去钢直尺的名义值l,则数学模型是:Δ=L-l……(2)。
       数学模型1的自变量(输入量)没有被测量,只有卡尺的标准量,可以直接用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方法,分析与卡尺有关的分量来源进行了,例如卡尺示值误差、估读误差、环境条件等等,没有必要作若干次重复测量进行A类评定。
       数学模型2的自变量除了与卡尺有关的自变量“L”以外,还有与被测对象有关的量“l” ,这个“l”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B类评定是困难的,此时就应该用重复性测量进行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了。
       实际工作中A类评定总是比B类评定麻烦得多,多次测量太费时间了,还需要数据统计分析,没有B类评定查个数据除一个k,那样方便和快捷。所以,不是迫不得已,一般是尽量避免A类评定的。

[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09-3-12 20:48 编辑 ]
hangxiaodong 发表于 2009-4-28 15: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括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分量
aylgl 发表于 2009-6-1 14: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应该是长度专业吧,在对装置进行评定时,每个专业有所不同,印象中长度个别项目好像重复性不太实用
scvlhc 发表于 2009-6-2 1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A类指的是是用统计的方法算出来的,一般是贝塞尔函数

你可能认为考虑“上级标准器偏差,环境温度变化,材料不同等引起的线膨胀系数,温度修正带来的偏差,估读误差.”以后误差就够了,重复性就包含在里面了

其实不然,比如我们测长度,在很短时间内连续测10次,得到的值却不一样,这10次是在很短时间内测的,我们认为温度,膨胀系数基本保持不变。那么造成误差的原因就是人为连接引起的了,就是重复性。

在无线电微波方便,重复性带来的影响超级大,每次绝对不一样
gzhf 发表于 2009-6-4 2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zhf 于 2009-6-4 20:52 编辑

20# 规矩湾锦苑
例子讲明不了问题:
例如用卡尺测量工件的直径,被测件的直径D就是卡尺的读数D0,则数学模型是:D=D0……(1)。
如果需要判断工件的偏差,则Δ=D0-D。。。。(2),按“自变量”理论此时需用A类评定重复性,而事实上(1)和(2)的测量过程完全相同,为何有区别呢?
因此“自变量”理论有待商榷。
zhongjikun 发表于 2009-6-9 1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不包含被测对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但是包含标准装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4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