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你去细细体会过叶老师讲座中不确定度与真值的关系吗?

[复制链接]
都成 发表于 2014-3-11 10: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5# 规矩湾锦苑

没有Y0哪来的区间[Y0UY0+U]

有了测量结果y及其不确定度U就会得到区间[yUy+U],反而什么都不是?yU无法构造一个区间,哪构成什么?这是什么逻辑?真是无语了,版主都能有这样的理解,可怜的不确定度啊!

Enalex 发表于 2014-3-11 11: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都成


    这个解释史老师已进行了详细的批驳,一致的结论是:不确定逻辑混乱,结论荒诞。
如果有专家不相信,应该走走群众路线,到广大计量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做个调查,看看如此解释的不确定目前是个什么状态和感觉。呵呵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3-11 11: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6# 都成

  测量结果的范围必然是以最大误差或允差为半宽限定的区间,真值的可能值范围必然是以不确定度为半宽限定的区间,在区间半宽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是没有异议吧。我们的异议是区间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如果存在这么一个区间,区间的位置以测量结果y为对称中心,区间的宽度不以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Δ为半宽,却恰恰相反以真值存在区间的半宽U为半宽;或者存在这么一个区间,区间的宽度以真值存在的范围半宽为半宽,区间的位置不以理论真值为对称中心却恰恰相反,去以一个测量结果为对称中心,我们将作何感想?
  让我们以人作比喻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活动范围的半径大小(U)确定后不变,张三(Y0)的活动范围不是以自己为中心,U为半径的区间,却是以李四(y)为中心,U为半径的区间,这样的区间构成还是张三(真值)的活动范围吗?把这样构成的一个区间硬说成是张三的活动范围合乎逻辑吗?
  不确定度评定的是真值Y0的存在区间宽度,真值Y0的存在区间一定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评估出来的活动范围半径U为半径的区间,换句话说就是真值的可能值Y一定会存在于以真值Y0为中心,以U为半宽的区间内。真值的“活动范围”半径是得到了(U),但真值的活动范围的中心只能是以真值自己(Y0)为中心,不可能以“别人”(测量结果y)为中心,因此我说区间[y-U,y+U]什么都不是,这个区间以自己的活动半径为半径,活动范围的中心不以自己为中心却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区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虚构区间,这也是我认为2楼的图2如果作为误差分析时把U改为误差Δ就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解读不确定度的含义就必须把Y0和y交换位置的原因。这个图也是使人产生随机误差与不确定度混淆不清的根源所在。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3-11 12: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Enalex

  老兄所言有一定道理,一个观念的正确与否需要听听专家和群众的评价,一个新概念和新理论的产生初期,大多数情况下会被人所接受,所喜爱。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正确新鲜事物存在不能被接受的情况,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科学的普及宣传和时间的推移,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地心说根深蒂固的年代提出日心说,在“上帝主宰世界”理论的年代提出“生物进化论”等等,人类都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因此,评判一个新概念、新观念、新理论是否符合科学,是否有价值尚有待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允许各种观点和看法的充分表达就是正确探讨问题的正确方法。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3-12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3-12 11:34 编辑

回复 72# 都成

                                      读帖有感

                                                   ——评叶德培先生的见解

-

                                                      史锦顺

-

都成先生发帖说:它与叶德培先生刚交流过,并转达了对我们讨论的话题的答复。我虽然未曾见过叶先生(称先生,是我在北大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对男女教师都称先生。中国晚清以前,向教知识者尊称“先生”,向科举时推荐自已做官的人尊称“老师”,因此北大称先生合古礼。文革时北大已改。斋变成楼;先生变为老师。我女儿1982年考入北大,就只知道称老师了),但久读叶先生的大作《测量不确定度》一书,特别是其中附的GUM,经常看,又几次听过她的录像讲课,大名久仰。且知她1963年毕业于清华;我1963年毕业于隔壁的北大。她工作在国防最高计量单位;我曾十年工作在国家计量院,大体对应;后来我在一个“宇航外测设备”研制单位,与她所属的著名的航天研究院则基本同行。近二十年来,她推行不确定度,已地位显赫,名噪当代。我虽地位低下,却斗胆向八大国际组织挑战,至于是功是过,要等历史来评判;但我自负勇敢,在学术上锲而不舍,专挑美国人的错儿,力争中国人在学术上的话语权。本栏目有拙文《驳不确定度论一百六十篇集》。请先生知道此事,并不吝赐教,我将洗耳恭听。

-

(一)

叶先生在录像讲课中指出 ;“用被检测量仪器来考核检定装置是错误的”。我高度赞赏这个判断。我曾在一个帖中赞扬此论断说:“勇敢质疑,振聋发聩;铿锵议论,掷地有声”。我为什么这样佩服呢?因为此话出自一个长期宣传不确定度的专家之口,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加有说服力。这可是对不确定度论的致命一击。因为不确定度的理论要体现在不确定度评定上,而推行不确定度以来,用得最多的不确定度评定,就是对检定装置的评定。中外都是如此。我收集到的中外不确定度评定样板,80%以上是检定装置的评定。叶先生对这项评定的抨击,我认为是对不确定度论的否定

-

也许叶先生说:“我是赞成不确定度的”。我明白,先生的主体主张是拥护不确定度论,并努力宣传推广之。但是,请先生注意,您的只占讲课内容万分之几的一个判断(我相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不确定度论,却是致命的一击。先生不要后悔,你讲的是事实,是真知灼见。我认为历史将证明,您的这一个判断,价值连城,将彪炳史册,胜过您宣扬不确定度论的千言万语。

我这样说是有些背景的。我1956年考入北大物理系。那时的北大物理系,大师云集。原来,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物理系整体并入北大,因此当时的北大物理系是北大、清华、燕京三家物理系合并的。而大部分著名教授来自清华。那时学术气氛很高,几乎每星期都有学术报告。当时学术活动中有个共识:要建立一种理论,必须条条正确;而要推翻一种理论,只有一条即可。根据这项学术界的规则,先生的那一条判断,就足可以推翻不确定度论。您的那条判断,我后来概括为“混淆对象与手段”,我经常以赞扬的口吻引用先生的那句话。先生所指出的错误,不是哪些人做得不对,而是不确定度评定A类评定B类评定方式的必然结果,是不确定度评定的致命伤。先生既有这一条判断,就基本识破了不确定度论的伪科学本质。据我的了解,不确定度论,在基层计量人员中,有很大的反感情绪,他们觉得“评不确定度实在瞎费工夫,没一点用。”本网网友说:“不确定度在动摇计量的基础”,我很赞成这个说法。我望先生迅速认清形势,我们一起来向不确定度论宣战。

-

(二)

VIM3的重要动向是向误差理论靠拢。首先是一改“GUM坚决否定真值可知”的基本观念,而几处讲真值。奇怪的是叶先生为主要起草人(且排名第一)的国家计量规范《JJF1001-2011》中,竟在不确定度定义的注2中,篡改原文的“真值”。我曾说过:好大胆。你该知道,这是不识时务。

VIM3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说,不确定度可以理解为“包含真值区间的半宽”。这就对了,这样人们才能理解不确定度到底是什么。而原来的所谓“可信性”,没法理解;“分散性”又太局限。只讲“分散性”而不讲“偏离性”,实在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不行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不确定度没有构成它的“单元”,包含真值从哪里说起?没有逻辑吗。

如果说不确定度就是误差范围(极限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准确度等级),那误差范围概念本来就是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用法,还要你不确定度干什么?不是找麻烦吗?

-

(三)

VIM3 国际规范已有重大改变的1913年,先生还在影响广泛的刊物上,发表那些老生常谈的连篇文章,我认为这是“不识时务”,连国际规范VIM3都不得不提真值。说“以不确定度为半宽的区间包含真值”的两个国际规范(VIM2008版与VIM2012版)之后。还坚守“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的说教,既无理,又不符合不确定度评定的实际。不确定度评定必须用“误差范围”,不可能与真值无关。

-

(四)

有人说先生的的图画错了,我曾辩解说,先生宣传的是GUM,图没错。按GUM,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真值点当然要画得远远的。都成传达先生的话说,真值离得远是那5%的情况。这就怪了,讲解基本原理不画95%的正常情况,而画5%的非正常情况,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觉得不像先生的原意。不是都成听错了,就是他假传圣旨。如果我冤枉了都成,叶先生真的既主张“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又赞成不“确定度区间中包含真值”,那就太不讲逻辑了,在我心目中,就不像一个专家应有的认识了。

-

(五)

二十年了,推行不确定度论,很不得人心。前有马凤鸣、钱钟泰那样的名家的抵制;叶德培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确定度评定的要害问题。史锦顺则穷追猛打,竟写了一百四十篇批驳不确定度论的文章,尽管有重复,也有争议,但总有十几条是打中要害的,是正确的。据我所知,基层计量人员也有强烈的反对意见。网上也有些类似的呼声。

纸包不住火;不确定度论是秋后的蚂蚱,折腾不了多久了。

国家质检已两次通知共简化26个项目的不确定度评定(本网网友问:简化了,可以不评吗?质检总局网上回答:可以)。尚在宣传不确定度论的叶先生,劝告您一句,在国际性的误差理论派与不确定度论派的大辩论中,您可要把握准自己的大方向啊!

-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3-12 14: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80# 史锦顺
        文中“1913年”应为2013年。“国家质检”应为国家质检总局
wjyiscool 发表于 2014-3-16 23: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 chuxp

赞一个。我是一名企业计量工作者,从1997年学习测量不确定度知识,并在建标和校准中应用,从无知到自认明白,再糊涂,再学习,再糊涂,越学得多感觉越糊涂,2003年以后基本放弃了,做个旁观者,觉得好轻松。说句实在话,十几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本区域很大一部分计量标准一直坚持简化考核,远多于质检总局公布的,无用的东西,何必劳命伤财吶。
JIXIANYU 发表于 2014-3-25 07: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作为企业基础工作,这个不确定理论确实不接地气,不知国际上这两种理论现在发展状态如何?

不怕争论,国外论坛和国际学术会议上,还有哪位大神有两种理论讨论的最新消息……
lhy118 发表于 2014-3-25 15: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在学习倪肓才老师所著的《实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第4版)中,有下面的一段话,是不是说明了上面规版主所主张的“测量不确定度是表示真值的一个区间”的理论的不妥呢?

         
1.jpg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4-3-26 05: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崔工的见解,大家也看一下。

总觉得,会有一天大家都彻底放下,方向一致的!

...
JIXIANYU 发表于 2014-3-6 19:56



    这是那本书的序哦!很想知道!

    我认真地看了该序,没有看出她说的该桥梁是什么?我倒觉得最大允许误差是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之间的桥梁。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4-15 22: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规矩湾锦苑


   从测量不确定的定义来看,并为提及与真值有什么直接关联,从应用实例来看,也不能保证真值一定在这个区间中,比如说:测量标准虽然经过了检定校准,但并不能保证在每次测量中都是状况百分之百良好的,我们也不能保证每次的测量方法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不确定度只是表明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而已 ,至于测量结果,你测出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与真值无必然的关联。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15 2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285166790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定义与真值直接关联。其定义是“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其中“所用到的信息”就是有关构成测量方案的“人机料法环”全部信息。按JJF1001-2011的“量的真值”定义注3,其中“真”字是多余的而可被省略,“被测量值”就是指“被测量真值”,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就是估计的被测量真值有可能在于多宽的区间内。1999的JJF1059还特别指出,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也就是说用这个参数与测量结果相联系,表征测量结果的一个特性参数。其实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参数就是定量表述测量结果可信性的参数,因此最早的不确定度定义的注还专门指出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可疑度”。所以不确定度不是“测量结果的分散性”,而是被测量真值最佳估计值的分散性,只不过这个“真值的分散性”被用来作为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的参数而已。
  你说的“至于测量结果,你测出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与真值无必然的关联”,我完全赞成。测量结果是客观的,测出来多少就是多少,容不得评估其分散性,如果要评估测量结果的分散性,那么这个分散性就是“误差范围”的宽度,而不是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
tietou 发表于 2014-4-22 15: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chuxp


    这也有问题,请问探索性的测量能预知真值吗?
tietou 发表于 2014-4-22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刘彦刚


    被测件的重量,个人认为其实就是被测量。不知对否?
tietou 发表于 2014-4-22 15: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史锦顺


   “ 叶先生现在写文章仍然说不确定度与真值无关”,个人认为不确定度的确与真值无关,它与测量结果相关,是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而测量结果也没有必然与真值相关的。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4-4-22 16: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彦刚 于 2014-4-22 16:49 编辑
回复  刘彦刚


    被测件的重量,个人认为其实就是被测量。不知对否?
tietou 发表于 2014-4-22 15:44



    我向叶老师请教了该问题,有幸得到了叶老师的回复:叶德培老师(JJF1059.1—2012和JJF1001—2011主要起草人)就该问题给了我回复:

给刘彦刚同志的回复:

你的电子邮件收到,以下是我个人的认识,共同探讨之。
1)真值就是量的定义值。GUM中把“被测量的真值”(或量的真值)与“被测量的值”(或量值)视为等同。通过测量得到的作为结果赋予被测量的值称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是存在不确定度的。
2)测量不确定度反映了对被测量值的认识不足,它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不确定度不能表明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3)如果,在不确定度评定之前对已认识的系统影响进行了修正,并且在不确定度评定时充分考虑了修正引入的不确定度,或者对系统影响未作修正而把它作为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考虑,并评定了被测量的定义引入的不确定度,那么,由不确定度得到的包含区间应该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通常实际测量时要求被测量是很好定义的,所用的仪器是经过校准并具有溯源性的,对示值误差进行了修正,以已修正的结果作为被测量的估计值。这种情况下,由分析和评定得到的扩展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获得的包含区间应该包含了被测量的真值。
4如果由于对系统影响量及影响的大小缺乏认识,既没有修正也没有在不确定度分量中加以考虑,那么可能评定的不确定度很小,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有可能真值落在包含区间之外。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的。
5)在GUM中只有术语“统计包含区间”(GUM C.2.30)定义为“用置信的水平(level of confidence)表示的区间它至少包括了总体的某一指定部分。在该定义中没有提到真值。在GUM的补充件1中,术语“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有用信息,具有一定概率的量值所包含的区间”。在新版VIM中术语“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我想这些变化是国际同行们反复讨论的结果,代表了当前的共同认识。人的认识在深化,术语的概念及其定义在发展。

老师在给我回复时,还将该回复转抄给国家计量司技术法规处陈红处长和中国计量科学院段宇宁
副院落长兼总工程师。

 楼主| 刘彦刚 发表于 2014-4-22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给叶老师的感谢信和受到启发后的新认识:

尊敬的叶老师:
    您好!
    能得到您的回复我真的很感动!这可是国内权威的,也是官方的回复哦!作为我这样一个基层的,最普通的检定员,尊敬的陈处长会将我的请教信转给您,尊敬的段院长也给了我回复。而且您不仅很郑重地给了回复!特此来信致以深深的谢意!
    我们所本习惯在春节长假后上班,工作不那么忙时办办学习班,给检定人员充充电。本安排我带同事们一起学习JJF1059.1,当时我没敢受命。因为自己都对这些问题存在疑虑。之后如所里安排,我就敢接受了,因为这些疑虑有了解答。
    下面只是我认真拜读了您给学生的回复,又进行了认真思考后的认识,特向尊敬的老师的汇报。
    这下真的能理解“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了。本来GUM给出的定义也正是这样: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即真值(学生注)]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从它不难看出,该区间是真值存在的区间。随着不确定度理论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意识该区间不仅是真值的区间,也是测量结果分布的区间。也许是矫枉过正吧,待认识到是测量结果分布的区间后,又有些忘记它本来也是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当再看到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时,反而怀疑它,不相信它。学生觉得可以用右图来说明,该两区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系统误差被修正,d应为零,这也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当然,难免有未知的系统误差,d不一定为零。但正常情况下,d应该很小。

    如果要说新版VIM包含区间”定义有欠妥的话,应该说它还不够全面。最好能说是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也是测量结果分布的区间”。
chuxp 发表于 2014-4-22 17: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 刘彦刚
........正常情况下,系统误差被修正,d应为零,这也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当然,难免有未知的系统误差,d不一定为零。但正常情况下,d应该很小。..........

在实际测量中,恐怕跟U比,d不会太小吧!假设d是某仪器的误差检定结果,显然d表明其偏离约定真值的程度。如果d小于最大允许误差,则仪器合格。请注意: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中,明确规定U应小于允许误差的1/3。如果不满足,则应更换设备、改变方法、增加测量次数等,来减小U.
chuxp 发表于 2014-4-22 1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刘彦刚网友最后的那个图,表明的是一种不合适的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般要求U不超过d的三分之一。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4-23 09: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4-23 09:42 编辑

回复 95# chuxp


-   

很欣赏先生帖中表达的观点。所讲两点有理有据。正确。

-

(一)说“在正常情况下,系统误差被修正”或者说:“正常情况下,d(系统误差)应该很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不确定度论的致命伤,是不确定度理论与不确定度评定错误的基本根源之一。

任何理论,都必须针对自己适用领域的客观需求。不适应需求的理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就是没用的理论。

什么是测量计量的正常情况?正常情况是:系统误差是主要的,而随机误差较小。可以数数我们知道的测量仪器,其误差范围,都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

说正常情况是系统误差被修正,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学生式的空想。测量中的修正,是极少极少的;测量仪器给出的指标是误差范围,测量者的绝大多数是不知道测量仪器误差范围中的系统误差的符号与大小的,是没法修正的。

笔者在国家计量院从事电子测量计量7年,时频测量计量3年。此后在一个以研制宇航测量设备为主要方向的研究所,又干时频与电子测量计量的实际工作25年,从来没进行过一次修正。我能以“严谨”被称道于工号指标性能主管单位国防科委测通所,主要靠3条:不剔除异常数据;不除以根号N;不搞修正。严要求是出优秀成果的条件之一。本所研制的测量设备多次受奖。

我在计量院时,电子处有个共识:修正易出错,不修正比修正保险。要求高,就要选用高档仪器。

笔者知道,砝码与量块,有用修正值的可能,计量中是可以用修正值的。注意:条件是单值。而测量仪器给出的可能测得值数(量程除以分辨力),从数千到数十亿(例如频率合成器),通常是不可能修正的。总之,能修正的情况是极少的,而实际做修正的就更少。

由以上情况与认识,我对说“在正常情况下,系统误差被消除”的说法,十分反感,认为这不符合测量计量的实际情况。

-

(二)系统误差修正之后怎样怎样,是不确定度论的基本说法,不是那个人的观点。GUM在引入不确定度概念时,就是指σ除以根号N就是不确定度,而这仅仅是随机误差。可见,不确定度论根本不考虑系统误差,因此它也就不适应以系统误差为主的测量计量领域。不确定度论没用。

-

jujiangliu 发表于 2014-4-23 1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规矩湾锦苑


    看了规矩版主的回复,似明白了一些,但还是有几个疑问:
1、不确定度是从测量值中 ...
lhy118 发表于 2014-3-3 22:24



   具有同感。
tietou 发表于 2014-4-23 10: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前面几位专家的观点,很有启发。我认为在计量领域的常规测量中,在满足规定的条件下的测量,其测量结果可以认为是被测量的真值(即所谓的实际值、约定真值),因此,由测量结果的U构成的区间±U,是结果的区间,也就是被测量真值的区间。
    在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测量中,不确定度构成的区间±U,恐怕只能说是测量结果可能值的区间了。
    这样的认知不知对否?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3 2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92楼刘彦刚量友贴出的叶老师的五点看法,我有下述相同和不同观点,现提出来供量友们讨论时评头论足和参考:
  1.真值就是量的定义值。“被测量的真值”、“量的真值”、“被测量的值”或“量值”在GUM中视为等同。通过测量得到的结果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它存在着不确定度。
  2.测量不确定度反映了对被测量值的(可靠性)认识不足(注:不是反映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认识不足),它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注:即真值)分散性的参数,用于表明测量结果的可信性,不能被用来表明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定量表征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程度的参数称为“误差”。
  3.我认为,由不确定度得到的包含区间肯定是包含被测量的真值的区间,与测量结果的修正不修正关系不大。通常实际测量时被测量的定义是明确的,所用测量设备是经过校准并具有溯源性的,对示值误差进行了修正,以已修正的结果作为被测量的最终测量结果。但这并不等于说真值已知,或不确定度的区间位置已知,我们知道的仍然只是真值存在区间的宽度。
  4.修正后与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相比只是增加了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修正值的准确性比测量设备的准确性高得多,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很小,因此系统误差修正与否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影响也就非常小。但对于误差而言,如果由于对系统影响量既没修正,就会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真值落在包含区间之外可能性会增大。
  5.在GUM中只有术语“统计包含区间”,定义为“用置信的水平表示的区间,它至少包括了总体的某一指定部分”。在该定义中没有提到真值,术语“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有用信息,具有一定概率的量值所包含的区间”。在新版VIM中术语“包含区间”定义为“基于可获得的信息以宣称的概率包含被测量的真值集合的区间”。这些变化是国际计量界同行们反复讨论的结果,代表了当前的共同认识。人的认识在深化,术语的概念及其定义在发展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新生的术语而言更是如此。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4-24 09: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4-24 10:02 编辑


                                                      
读帖有感(2

                                                         ——不确定度属于谁

-

                                                                                                   史锦顺

-

在本楼的讨论中,看到一位权威的老师和一位好学的学生的互动。学生好学而虔诚,老师认真又耐心。作为一个读者,我看到此情此景很高兴。我高兴的是,两代人对学术问题都很认真。

我谈点看法,表明我也认真。我认为:对人,要宽容;对学术问题一定要严格,不能有丝毫马虎。而看出问题不说,就是不负责任。我该负责任,我要说。

-

今天的话题是:不确定度是什么的分散性?

叶德培先生说:“通过测量得到的作为结果赋予被测量的值称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是存在不确定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反映了对被测量值的认识不足,它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

叶先生的话,有两点说明不确定度是属于测得值的,而不是属于被测量的真值的。1 测得值存在不确定度;就等于说不确定度是测得值的;2 “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请注意,这里有“赋予”二字,只有测得值才是赋予的,真值是客观存在,没法赋予。两次说“赋予”,赋予的是测得值。

国家质检总局的李慎安先生曾解释说:不确定度定义中的量值就是真值,因此不确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

我认为,不确定度论的炮制者,故意含混其词,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我国的两位权威叶先生与李先生就各有不同理解。

我理解叶先生的意思就是不确定度是测得值的;而刘彦刚却理解为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的真值的。

我就没法理解李慎安的说法。一块黄金,重量的真值是确定的,有什么分散性?测量仪器有误差,测得值才有分散性。我赞成叶先生的说法,认为李先生的说法不对。

在得到叶先生的答复的情况下,刘彦刚还是从叶先生的说法滑到李先生的说法上去,可见,不确定度,真难理解。

我的看法是:不确定度就是不确定的东西;大家理解的不同,来自不确定度论本身的混乱与错误。在不确定度的框架下,说也说不清,辩也辩不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不确定度的陷阱,一切都很明白:原来不确定度论是谎花,是莠草,是伪科学。

-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4 13: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史老师的感受一样,对参与本主题帖讨论的史老师和各位老师、各位同行量友的认真耐心讨论氛围感到很高兴,对待学术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认真探讨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下面谈一下我对史老师楼上看法的不同意见,敬请大家评头论足,指出我的意见中的错误。
  我认为,李慎安老师说:“不确定度定义中的量值就是真值,因此不确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叶德培老师说:“通过测量得到的作为结果赋予被测量的值称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是存在不确定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反映了对被测量值的认识不足,它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分散性的参数”,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真值就是量的定义值,“被测量的真值”、“量的真值”、“被测量的值”或“量值”在GUM中视为等同。这不仅仅是叶老师所说,JJF1001-2011的3.21条定义也如是说。JJF1001把“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定义为“量的真值”,其注3还明确指出,量的真值“其中‘真’字被认为是多余的”。其意思就是指被测量的量值就是“真值”。
  JJF1001-2011的5.2条定义了“测得的量值”是“代表测量结果的量值”,其注4指出“测量结果”、“被测量的值的估计”、“被测量的估计值”与“测得的量值”同义。
  如果明确了真值的定义和量的真值之“真”字可以省略,“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估计值”同义,那么不确定度的定义也就非常明确了。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参数,“赋予”是“给”的意思,“被测量量值”是被测量“真值”(省略了“真”字),不确定度定义就可以解读为给真值评估的分散性参数,而不是赋予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因为,众所周知赋予测量结果的分散性被称为“误差”的范围。
  但人们用这个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作为评价测量结果可信性的定量参数,所以,不确定度也是测量结果可信性的量化值。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估计值同义,测量值给出的测量结果都是自认为最佳的估计值,因此不确定度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质量好坏的一个评价参数。
  所以叶老师说“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存在不确定度”与“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注:真值)分散性的参数”,即李慎安老师单刀直入点出的“不确定度是真值的分散性”这两句话并无矛盾。在这方面来说,不确定度论本身并不混乱,其定义也是确定的,清晰的,说清楚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19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