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你去细细体会过叶老师讲座中不确定度与真值的关系吗?

[复制链接]
都成 发表于 2014-4-24 14: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4 14:32 编辑

回复 99# 史锦顺

1、不确定度属于谁?答案是不确定度属于测量结果,这不容置疑,要不怎么叫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2、不确定度是什么的分散性?答案是不确定度是被测量量值(被测量之值、真值)的分散性。请看一下不确定度使用过的4个定义:

最新定义: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之前曾经给出的三个定义: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由测量结果给出的被测量估计值的可能误差的度量;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范围的评定。这四个定义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值所处的范围,或真值的分散区间。

我们进行测量就是想得到被测量的真值,但是由于所用仪器设备存在误差,以及人员、环境和方法等条件的不完善,我们得不到被测量的真值y0,可是我们总能得到一个测量结果y及其不确定度U,就会得到从yUyU这个区间,测量结果y是不能质疑的,请问真值可能在哪里?答案是: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如95%99%99.73%)处在yUyU范围内,真值可能在y的左边也可能在y的右边,这个范围就是真值的分散区间,即其分散性。这就是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反而说明和表达的是真值的可能状态,即其分散区间或分散性。

史老贴中提到叶老和李老的观点两者理解是一致的,都没有错。

我理解叶先生的意思就是不确定度是测得值的;而刘彦刚却理解为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的真值的。史老您的理解是对的,刘彦刚的理解是错误的。前边提到不确定度是属于测量结果的,可与测量结果得到被测量真值所处的区间。如果是真值的,那就叫真值不确定度真值的不确定度,如何解释所构成的区间?

chuxp 发表于 2014-4-24 16: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1# 都成

“答案是: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如95%99%99.73%)处在yUyU范围内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结合实例,好像还有疑问,不妨结合实例看一看。
还是假设y是一台仪器的检定结果,如果y-y0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设其为Δ),则仪器合格。这也就是大家每天从事的工作,这样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但是请大家注意看一看,也是 叶老师起草的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中5.3.1.4条规定,明确要求U小于或等于1/3
Δ!!!这样一来,y±U包含y0的概率就非常的低了,恐怕连一半(50%)都到不了。楼主在2楼贴的那张图就是这个情形。


chuxp 发表于 2014-4-24 16: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4.jpg

就是这张图。JJF1094-2002的规定非常明确,U是Δ的三分之一,那么,区间y±U包含y0的可能性并不大。
chuxp 发表于 2014-4-24 16: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和向一个专家(大概是席德雄?)请教有关不确定度评估的问题,他说,不确定度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你们整天测量各种仪器设备的误差,然后分析判断其是否合格。不确定度也是相似的情况,简单、粗略的看,不确定度也只不过分析的是   误差的误差。。。而已。。。,他强调在其量值的大小上考虑,误差的误差,总是小于误差本身的。
chuxp 发表于 2014-4-24 16: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JJF1094-2002就规定了,如果满足U小于或等于1/3Δ,合格评判就可以忽略U的影响了,如果不满足,则说明测量方法不得当,应采取措施来改进,包括使用更高等级的设备,改善环境条件,增加测量次数,改变测量方法等。
chuxp 发表于 2014-4-24 16: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回到楼主的问题,不确定度当然与真值有关!!!得到测量结果离不开仪器设备,B类评定一般都考虑到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引入的分量,而这个分量取决于仪器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多少。除非你测量时不使用仪器,或你的评定全部采用A类,才可以考虑,这时的不确定度确实与真值无关。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4 2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1楼都成量友的观点“不确定度属于测量结果,这不容置疑”,“不确定度是被测量量值(被测量之值、真值)的分散性”,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也是不确定度的定义所确定的。
  但,设被测量的真值为y0,得到的测量结果为y,其不确定度为U,就会得到测量结果y在从y-U到y+U区间中是不能质疑的,和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如95%、99%或99.73%)处在y-U到y+U范围内,就值得斟酌了。
  测量结果y在从y-Δ到y+Δ区间中才是不能质疑的,在从y-U到y+U区间中的确值得质疑。因为测量结果理应介于误差允许值范围内才能判定被测对象是合格的。另外,正如105楼所说,JJF1094规定测量方案不满足U≤Δ/3,则说明测量方法不得当,给出的测量结果不可信,必须更换测量方法,所以区间[y-U,y+U]比区间[y-Δ,y+Δ]小很多,两个区间不能画等号。第三,测量结果y在从y-U到y+U区间中的意思非常明显表示U成了表达测量结果y的分散性,这与一开始的结论“不确定度是被测量量值(即真值)的分散性”背道而驰。
  同样的道理,“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处在y-U到y+U范围内”也是错误的。区间[y-U,y+U]不能用来表达测量结果的分散性,能不能表达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呢?同样的道理也是不允许的。这个区间的半宽虽然是U,大小与不确定度相等,但区间的位置确定为以测量结果y为对称中心就值得商榷了。
  测量不确定度只是包含真值的区间的“半宽”,区间的位置谁也无法确定。因为真值可能在y的左边也可能在y的右边,真值的分散区间与测量结果的分散区间[y-Δ,y+Δ]就很可能无法重叠,两个分散区间的对称中心就不可能是同一个y。所以说“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处在y-U到y+U范围内”也就是错误的了。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4-25 09: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4-25 09:52 编辑


                                                                  
读帖有感(3

                                   ——区间有两个

                                                                                                                       史锦顺

-

在测量计量领域,区间有两个。

误差是泛指的概念,包括误差元与误差范围两个概念。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是个可正可负的值。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3σ99.73%)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是误差范围,恒正。误差元说明误差的物理意义,通常仅在理论推导中应用,而在仪器的研制、计量、应用测量这三大场合下,都用误差范围。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恒定的系统误差,要进行修正,这时用误差元的概念,要给出正负号。而通常,误差指误差范围。“误差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误差范围的理论。测量仪器研制的着眼点是误差范围,计量考究的是误差范围,测量的依靠是仪器的合乎要求的误差范围,测量的结果质量的表达,也是误差范围。

测量仪器研制时确定了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有了误差范围,就有了测得值与真值的最大距离,知道其中的一个,就可以确定另一个存在的范围。在不同场合下,已知量与求知量不同,就有两种不同的区间。

计量中的区间是测得值的区间。测得值区间,以真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计量时,用被检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标准的标称值可看作真值,合格的测量仪器,测得值必须在“以真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的区间”中。甲仪器测得值在区间中,则甲合格;乙仪器测得值不在区间中,则乙不合格。

测量中的区间是被测量真值的区间。这是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可以叫“真值区间,以测得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测量时,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得到测得值。只要使用的是合格的测量仪器,被测量的真值必定(以99.73的概率)在“以测得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的区间”中。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是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包含被测量的真值。误差理论说明这一点,计量体系保证这一点。这就是误差理论几百年来成功应用的真谛。

不确定度论行吗?不行。不确定度论的区间只有一个,且含混不定。

-

刘彦刚说的区间,把两个区间混在一起了。

规矩湾的区间是悬浮的。不能定位的区间毫无意义。他又说,真值的存在区间以真值为中心。真值既然在中心,还哪有别处的真值?逻辑不通。他又创造了个“上游测量说”。计量中有标准,必然可用真值当中心;测量有测得值,就是中心。不必找“上游”。

VIM的区间没有中心。没有中心的区间,没有实用意义。

都成先生的不确定度区间,以测得值Y为中心,以U为半宽,真值在此区间中,概念是清楚的。至于对此区间的评价,下次再说。

……

不确定度的区间,谈论的都是指测量问题。

我认为,在被测量是常量的基础测量中,不能说不确定度区间是真值的分散性。一块黄金,重量是确定的,唯一的,也就是说,黄金重量的真值没有分散性。我认为,说不确定度是测得值的分散性,是可以说得通的,因为用多台合格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块黄金,测得值不同,这是测得值的分散性,怎能说是黄金重量真值的分散性?

一条绳子把小船系在湖边的树上。确定了树的位置,可以确定船位置的范围,反过来,确定了船的位置,也可以确定树的位置的范围。由树的位置确定船的位置,确定10次,数值不同,这个不同是船的位置的分散性。然而,由船的位置确定树的位置,也确定10次,所确定的树的位置不同,这可不能说是树的位置的分散性,树的位置是确定的,树的位置没有分散性,数值的不同,是船位置的移动而引起的,仍然是船位置的分散性。

把树的位置比做真值,船的位置就是测得值。真值没有分散性。分散性是测得值的。

-

不确定度的主定义“分散性”含混其词,这是它没底气的表现。他自己本身含混,难怪别人不理解。

-

以上所说,针对的都是基础测量,即常量测量(包括测量中表现不出的慢变化量的测量)。

在统计测量的情况下,情形不同。此时仪器的误差远远小于被测量的变化,仪器误差可略,测得值就是量值,真值的称谓(为区别测得值与实际值而引入)已无必要。这时说“量值的分散性”是没错的。但测量计量界早有专用名词,那就是“稳定度”,专指量值本身的变化范围。频率稳定度,经常用。电压稳定度、温度稳定度,也常用。另外,还有复现性等。这些都是量值本身的变化,不是测得值的分散性,说是“量值分散性”是可以的。

可惜,不确定度论本身没有区分开两类测量,笼统地说“量值的分散性”,就必然造成理解与应用上的混乱。

GUM在引出不确定度的概念时说:σ除以根号N是不确定度。“什么是什么”就是定义,因此,这可以看做是不确定度的第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对统计测量(快变化量测量)是恰当的,因为此时测量误差可略(系统误差当然可略),要考究的是被测量量值本身的变化,如果仅考虑随机变化,这样说是可以的;但不确定度论出世的目的是取代误差理论,必须面对应用误差理论的场合——基础测量(常量测量);而在基础测量中,定义为“σ除以根号N”,那就是只考虑随机误差,而不能处理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须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因此定义为“σ除以根号N”的不确定度,没法用。不确定度论常说:系统误差消除后怎样怎样,这是废话,99%以上的测量计量是不消除系统误差的,而其中大部分是不可能消除系统误差的。由此,不确定度概念一露面,就表明它不适应测量计量的绝大多数情况。

-

总之,在不确定度论的框架下,没法说清关于区间的概念。因为不确定度是个集合概念,而没有构成此集合的单元,因此没法推导出区间来。那么,误差理论可以推导吗?当然可以,我已在本栏目推导几次,可惜,一些被不确定度论蒙蔽的网友,不理会老史的严格推导。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0: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5 10:19 编辑

回复 102# chuxp

我先不正面回答您的问题,您先换一个角度,从测量一个未知的特定量这种情况来理解,如测量一个未知电阻、一个物体的长度等等,看看测量结果y及其不确定度U和真值y0的关系?您一定要回复我。

检定和校准是一种特殊的测量,对于量具的检校要给出其实际值,如给出标称值为1W的标准电阻的实际值,给出标称值为50mm量块的实际值,这类同于上边一般的测量,实际值就是测量结果,他存在不确定度U,其真值y0以很高的概率(如95%99%99.73%)处在yUyU范围内。

对于一般指示类仪器的检校,您说:还是假设y是一台仪器的检定结果,如果y-y0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设其为Δ),则仪器合格。这也就是大家每天从事的工作,这样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您的问题很严重,首先y不是检定结果,它只是仪器检校点的指示值(类同于量具的标称值),y0是标准给出的值,这才是检校结果,y-y0是示值误差,纯粹是一个计算结果,用于合格判定,在检定或校准证书中有时完全可以不给,有yy0就够了,示值误差y-y0用户可以自己算。由于检校时y是个常量,因此示值误差y-y0的不确定度也就是y0的不确定度。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0: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4# chuxp

前边都没问题,但是“误差的误差,总是小于误差本身的。”有问题,应该说成“误差的误差,总是小于允许误差。”道理很简单,如果误差小到0或接近0,你就做不到“误差的误差,总是小于误差本身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5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老师把国家标准规定的“误差”改称为“误差元”,并把“误差”和“误差范围”两个术语合称为一个术语“误差”的做法,推理出“有了误差范围,就有了测得值与真值的最大距离”,“测得值必须在以真值y0为中心、以误差范围Δ为半宽的区间”内,尽管我并不赞成随意改动国家已经定义了的术语,毕竟这种改动并不改变误差理论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以被人理解的。按照史老师的术语改动,我认为以上的推论是完全正确的,史老师所说的那个区间就是测量结果的分散区间[y0-Δ,y0+Δ],这也说明测量结果并不是在区间[y-U,y+U]内分散。所以我赞成史老师所说“这就是误差理论几百年来成功应用的真谛”,不确定度无法“说明这一点”和“保证这一点”的观点。
  但,也不能由此否定不确定度的存在价值。不确定度的诞生也的确不是与误差理论去争说明测量结果在什么区间内,去争判定被测参数是否合格“这碗饭”的。不确定度评定的目的是评判用来判定被测参数合格与否的那个测量结果值不值得相信,符合性的判定存在多大风险,这个问题也是误差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不确定度与误差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两姊妹,她们各行其职,谁也代替不了谁。不确定度虽然是“真值”分散性的区间“宽度”(半宽),但它只关注那个“半宽”,并不涉及“真值”的大小。理论真值大小才是那个区间的对称中心,因此真值的存在区间(或分散性区间)虽然客观存在着,但不确定度评定并不涉及所谓“真值存在区间”的位置,任何试图确定真值在哪个“区间内”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且与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极易造成“两个区间”相混淆的局面。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1: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5 11:14 编辑

回复 108# 史锦顺

史老,本帖写的中看,咱先不否定不确定度来做一下对比。
      先看误差是泛指的概念,包括误差元与误差范围两个概念。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是个可正可负的值。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99.73%)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是误差范围,恒正。误差元说明误差的物理意义,通常仅在理论推导中应用,而在仪器的研制、计量、应用测量这三大场合下,都用误差范围。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恒定的系统误差,要进行修正,这时用误差元的概念,要给出正负号。而通常,误差指误差范围。“误差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误差范围的理论。测量仪器研制的着眼点是误差范围,计量考究的是误差范围,测量的依靠是仪器的合乎要求的误差范围,测量的结果质量的表达,也是误差范围。”从这一段论述可以看出,没有不确定度之前就是这样干的,您这儿的“误差范围”类同于“扩展不确定度”,您回答是还是不是就行。

再看“计量中的区间是测得值的区间。测得值区间,以真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计量时,用被检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标准的标称值可看作真值,合格的测量仪器,测得值必须在“以真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的区间”中。甲仪器测得值在区间中,则甲合格;乙仪器测得值不在区间中,则乙不合格。”这儿的“误差范围”是指被检校仪器的“允差”对吗?

再看“测量中的区间是被测量真值的区间。这是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可以叫“真值区间,以测得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测量时,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得到测得值。只要使用的是合格的测量仪器,被测量的真值必定(以99.73的概率)在“以测得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的区间”中。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是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包含被测量的真值。”您这儿的“误差范围”类同于“扩展不确定度”,您回答是还是不是就行。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5 11:22 编辑

回复 111# 规矩湾锦苑

      您提到”理论真值大小才是那个区间的对称中心,因此真值的存在区间(或分散性区间)虽然客观存在着,但不确定度评定并不涉及所谓“真值存在区间”的位置,任何试图确定真值在哪个“区间内”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且与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极易造成“两个区间”相混淆的局面。“请规版三思!
   
   请借鉴一下108#史老的建议:”规矩湾的区间是悬浮的。不能定位的区间毫无意义。他又说,真值的存在区间以真值为中心。真值既然在中心,还哪有别处的真值?逻辑不通。他又创造了个“上游测量说”。计量中有标准,必然可用真值当中心;测量有测得值,就是中心。不必找“上游”。”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5 1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都成

  不确定度的定义已经确定了人们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只需要评估出区间的“宽度”(半宽),不需要知晓区间的位置。而且大家都知道,无论误差理论还是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都认可“误差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通过测量获得理论真值是不可能的”。我认可史老师“规矩湾的区间是悬浮的”这个评价,以理论真值为中心,不确定度为半宽的区间才是“真值”分散性的区间,不管它有没有价值,但逻辑上是绝对正确的,因此这个区间的位置在理论上也是无法确定的,或者说确定这个区间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真值的区间确定如此困难,而确定区间的位置又没有什么实际需要和价值,因此我说“任何试图确定真值在哪个‘区间内’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且与测量结果存在的区间,极易造成‘两个区间’相混淆的局面”。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弃想方设法找到真值分散性区间位置的一切努力,把精力集中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研究上面来,集中到如何合理使用误差理论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上面来。
  史老师创造的“上游测量说”我非常感兴趣,也觉得非常实用,因此在许多相关帖子中我都在使用这个术语。老兄所说“计量中有标准,必然可用真值当中心”,这要看被测对象是什么。大多数检定规程规定检定的项目是“示值误差”不是“示值”。对于“示值”而言,计量标准的输出值相对于仪器示值可视为“约定真值”,对于检定项目示值误差而言,仪器显示值与计量标准值之差整体是被测对象,测量结果是示值误差,示值误差的真值并不是计量标准的输出值,示值误差的真值仍需要“上游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即上级对示值误差的检定结果作为本单位示值误差检定结果的真值(仲裁值),仍需要找“上游”。至于“测量有测得值,就是中心”这是对的,但这个中心绝对不是被测量真值存在区间的中心。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规矩湾锦苑

史老是老前辈,在本论坛他老人家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来反对和批驳不确定度理论,我个人认为有正确也有错误,但是他对不确定度概念的理解是对的。规版也是本论坛的重量级人物,您的计量知识功底很深很丰富,回帖认真而有条理,会有很多网友向您学习,可是您怎么连不确定度概念都不能正确理解呢?这让我很担忧,拥护史老的,将抛弃不确定度理论,拥护规版的,连概念都搞不清楚何谈推广应用不确定度。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4-25 15: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4-25 16:25 编辑

回复 112# 都成

      我年老回帖慢,几个小时竞过了好几层。
-

您的三个问题我的回答都是

-

不过,说个“是”容易,要落实这个“是”,就很难。和我辩论不确定度论的“是与非”长达三年多的规矩湾版主说过,一旦能说清扩展不确定度就是误差范围,他就赞成我的不确定度无用说,就和我一道反对不确定度论,因为同是一回事,何必要两个理论。

-

不是误差范围相当于扩展不确定度(忽略概率不同的细节);而是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误差范围。因为这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

不确定度论要取代误差理论,于是攻击误差理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主要的是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准确度不是定量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划分与说法是不对的(已有网友说过,他们单位宣贯不确定度时,督导组不准人们称说系统误差),等等。但是不确定度论又拿不出说得过去、与误差理论不同、能用的理论和方法,测量计量还得靠误差理论。于是,计量工作者就不能不理会这种无端的攻击。工作必须用误差理论,如果都上不确定度论的当,不相信误差理论、不学好误差理论,还能做好计量工作吗?老史看到一些网友对误差理论的误解与无知,确实担心,正像一位网友说的:不确定度在动摇计量的基础。老史的努力,被一些网友所误解,但我已年迈,我只能呐喊,顾不了许多。只要能唤起一些人,老史受点伤也值。

-

如果仅仅是换个名称的话,我认为,那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问题是不确定度论有整套的理论与做法,理论对不对,做法合适否,直接关系到具体的计量工作。

-

我知道你是很敬重叶德培先生的。叶先生曾严厉批评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而加进被检仪器性能的做法(优酷网录像讲课)。这类评定恰是当前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内容,也是你两本书(我只见过两本)所用例子的主要内容。你何不问问叶先生对你几本书中评定实例的看法?你知道那些评定大部分是错误的吗?我这里说明,你出书的目的是讲解一种计算机软件的用法,但所用例子大部分是不对的。你用那些例子,实际起了宣传那些评定方法的作用。这些评定也不都是你评的,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抨击的是美国人炮制并宣扬的不确定度论。你可以无视我对不确定度论的否定看法,但你总该听一听叶德培先生对检定装置不确定度评定的看法,她认为那样评定是错误的。难道叶先生的见解也不值得你认真考虑吗?

-

我祝愿您的书变成《Excel 在误差分析与计量工作中的应用》。

-

都成 发表于 2014-4-25 16: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5 16:51 编辑

回复 116# 史锦顺

      您对三个问题都作“是”的回答我很满意,前辈就是前辈,这三个问题足以说明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如果没有人提出不确定度的概念,我们就这样用也会很舒服。是有人学了点不确定度,自己还没搞明白就瞎指挥,例如有的将证书中的“示值误差”该成“不确定度”,大有将一切误差都改成不确定度的意思,误差理论都不用了,全用不确定度搞定,十分的机械、可笑和可怜。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理论也在创新,我还是支持不确定度的。“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误差范围”就说明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用不确定度的概念去取代随机误差和未定的系统误差以及他们的合成等内容,而已定的系统误差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发现和消除的方法,合成的方法等理论都不会变,测量误差、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固有误差(基本误差)等概念也不会变,也必须用。总之,该用误差的用误差,该用不确定度的用不确定度。
      叶老严厉批评“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而加进被检仪器性能”的做法,我也举双手赞同,评装置的能力就应该只管装置,甚至连人员、环境等影响都不要管,否则就不叫装置的能力。如果评的是用装置检校某仪器所得结果的不确定度,则要考虑被检仪器性能,甚至要考了人员、环境等影响,因为被检仪器性能有时会影响测量结果,如其分辨力、重复性等,同样校准数字电压表10V点,3位半、4位半、5位半、6位半等,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不同的,但是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是相同的。我在书中引用的例子,由于评的多是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因此要考虑被校对象的计量性能。评的角度不同,要考虑的内容会有所不同,我想这一点叶老也会同意的。您也不会反对。      我们有共同语言,不急,分歧慢慢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行。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5 17: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4-25 17:51 编辑

回复 115# 都成

  史老是老前辈,在本论坛他老人家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来反对和批驳不确定度理论,有正确也有错误,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看法。而且史老对于计量科学的热爱和认真负责、刻苦钻研态度,诲人不倦和耐心回答的精神,对待不同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尽量以理论依据和客观案例说明问题,甚至不惜年事已高撰写了数十篇有关自己为什么反对不确定度的文章,而不像有的人乱打棍子戴帽子这种平等待人的高尚品德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因此,我崇拜史老师,尊敬史老师,愿意向史老师学习,愿意和史老师一起讨论相同的和不同的观点  但,我也实话实说,关于对不确定度概念的解读,我仍然认为史老师是错误的,我的解读是正确的。我认为,不确定度与误差两个概念的的确确容不得丝毫的混淆,丝毫的混淆就会造成两个概念你死我活,要么将误差淘汰出局,要么将不确定度扼杀在摇篮中的结局。将不确定度视为误差的相同术语或就不确定度视为误差的一部分,这种完全混淆和部分混淆的观点正是造成计量界同仁在不确定度这个概念存留与否产生意见分歧的根源所在。我认为不确定度和误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好比是计量学众多基本概念的两姊妹,误差和误差理论绝不会因为不确定度的诞生而废弃,不确定度也决不会因为误差理论的存在和正确性而遭扼杀,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或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趋于完善,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人士所接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5 1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误差范围相当于扩展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误差范围”没有本质区别,正如史老师所说,无非是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罢了。
  “误差范围相当于扩展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误差范围”本质上都是在混淆误差和不确定度,抹杀了两个术语的截然不同,将两个姊妹概念视为同一个概念或一个概念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中,所以才会推导出不确定度的诞生纯粹是多余,纯粹是添乱,必须扼杀在摇篮中的结果。
  我认为,史老师所说的“不确定度论要取代误差理论,于是攻击误差理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不是客观事实。不确定度论从来没有取代误差理论,也绝不攻击误差理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少数业内人士有取代的想法不能代表不确定度诞生的真实目的。“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准确度不是定量的”等早在不确定度诞生前N多年就已存在,这是误差理论产生的基础“误差不可灭”导出的结果,不确定度只不过是承认这个导出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量结果“可疑度”(或称可信性、可靠性)的质量定量指标,研究如何评价和使用测量结果的可疑度。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5 18: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7# 都成

  “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而加进被检仪器性能”的做法原则上是错误的,但请恕我直言,凡事不可绝对化。“被检仪器性能”(即被测参数)是否对测量结果(即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产生影响,应该依据被测参数的测量模型来判断。一般测量活动的测量模型,输入量中并无被测参数的身影,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加进被测对象的影响的确就是无稽之谈。但有些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包含有被测参数,那么如果不考虑被测对象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就是遗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行为,违背不确定度评定中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的规则。不确定度是评判测量结果可信性的指标,此时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就无法用来进一步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白白云朵 发表于 2014-4-26 00: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史锦顺


   史先生,佩服,我个人感觉不确定度是很难的一部分,计量校准操作是简单的,但是数据处理很难
星空漫步 发表于 2014-4-26 08: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一下规版:“你的真值永远不可知”是否属于绝对化!如果是,就请不要再说“但请恕我直言,凡事不可绝对化”之类的话。
赞成117楼所言“是有人学了点不确定度,自己还没搞明白就瞎指挥,例如有的将证书中的“示值误差”该成“不确定度”,大有将一切误差都改成不确定度的意思,误差理论都不用了,全用不确定度搞定,十分的机械、可笑和可怜。”
很显然都成先生是有自己的主见与思考的,不像规版的论调,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时而又走中庸之道,给我感觉十分缺乏自己的个人主见!
我个人不反对给不确定度留一席之地,但坚决反对盲目地强制推行。

不确定理论不成熟,概念陈述多变,含义令人费解,是大贤与大闲写论文、搞辩论的好素材;
误差理论简明、实用,是一线计量工作人员的重要工具,不能偏废!

本人理论水平低,理解不了当今的不确定度说教,日常工作中用误差理论就够了。
误差理论很好、很实用!!!!!!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4-26 1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4-26 10:55 编辑

呵呵,谢谢老兄的批评。不过我始终认为我的观点是明确的,并无朝令夕改忽东忽西的嫌疑。我对不确定度始终如一的看法可重复如下:
  不确定度与误差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从可信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定量表述测量结果的品质高低。如果说这是中庸之道,那么我认为两者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不是谁的一部分,两者共同把测量结果当作一种产品,相互补充共同评判这个产品的质量。如果说它们本质上不同,不同之处就是它们评判的质量参数完全不同。彩电质量的关键参数有音质和影像,测量结果质量的关键参数有准确性和可信性。误差定量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确定度定量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误差理论诞生数百年了,在描述和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方面已经非常完善,因此误差理论科学、简明、实用,不能偏废,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事实。
  不确定度评定诞生时间还太短,还在成长期,因此还太幼稚,还不能像误差理论那样已到成年期,不能那样成熟。在其“成长期”中令人们感到含义令人费解,在完善过程中陈述多变,故而引起广泛的讨论或辩论,甚至大量涌现出论文,任何一个新理论新概念诞生之初都是如此,这是可以预料的正常现象。
  但无论不确定度的陈述如何多变,其基本特性和作用是不会变的,即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真值存在区间(分散性)的“半宽”,是用来定量表述测量结果可疑度(或可信性、可靠性)的参数。
  老兄反对“盲目地强制推行”不确定度,赞成117楼所言“是有人学了点不确定度,自己还没搞明白就瞎指挥,例如有的将证书中的‘示值误差’改成‘不确定度’,大有将一切误差都改成不确定度的意思,误差理论都不用了,全用不确定度搞定,十分的机械、可笑和可怜”的观点,我也认为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也和老兄一样对这种现象表示反对。这说明当前的确有的人还不清楚不确定度的真实含义和使用场合,认识问题太“机械”,犯了不确定度与误差相混淆的错误。但其想立即把新观念应用于实践的精神仍然可嘉,我们不能认为他“可笑、可怜”,只不过他理解错误,用错了地方。此时应告诉他再认真仔细地学习和研究一下不确定度的定义,把这个定义吃深吃透,在该用不确定度的地方用不确定度,该用误差的地方用误差。正像描述电视机的质量,声音用声音的参数,影像用影像的参数,声音质量用“像素”描述的确就用错了地方。
  误差理论很好,很实用,日常的普通准确性要求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确“用误差理论就够了”,老兄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对于复杂的,高风险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就必须首先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判其“可信性”,在可信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误差”进一步评判其“准确性”,最后再用测量结果与被测参数的“计量要求”(即允差)相比较,评判被测参数的“符合性”,确定被测参数是否合格。
都成 发表于 2014-4-26 1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8# 规矩湾锦苑


   规版别急,设测量结果为y其不确定度为U真值为y0,请问以U确定的±U区间,其对称中心是y还是y0?真值存在的区间是y±U还是y0±U?请您做选择,不必解释,如果是其它答案可做解释

都成 发表于 2014-4-26 17: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4-26 17:47 编辑

回复 123# 规矩湾锦苑

看了规版您对不确定度始终如一的看法,有些是恰当的,但有些还需向您请教:

首先声明,我们从对某一特定量的测量来理解,接受了,自然可以推及检定或校准,因为检校是一种特殊的测量。

您说:不确定度与误差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赞成。您又说:两者共同把测量结果当作一种产品,相互补充共同评判这个产品的质量。我反对,只有不确定度表述测量结果的质量,误差是得不到的,也就谈不上评判这个产品的质量。举例:你拿一个水样去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去检测,报告中只能给你结果及其不确定度,不会给你误差的,给再多的钱也不会给,去世界上最差的实验室也不会给。

您还说:误差理论诞生数百年了,在描述和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方面已经非常完善,因此误差理论科学、简明、实用,不能偏废,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事实。请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误差理论是如何描述和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的?

您还说:误差理论很好,很实用,日常的普通准确性要求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确用误差理论就够了,老兄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也请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可用误差理论就够了

您还说:但对于复杂的,高风险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就必须首先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判其可信性,在可信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误差进一步评判其准确性,最后再用测量结果与被测参数的计量要求(即允差)相比较,评判被测参数的符合性,确定被测参数是否合格。也请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可信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再用误差进一步评判其准确性,最后再用测量结果与被测参数的计量要求(即允差)相比较,评判被测参数的符合性,确定被测参数是否合格。

举例请一定要务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19 0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