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5-3-9 08:48 编辑
光图“方便”肯怕是不够的,终究还是要看它有什么实用意义?
包揽了测量手段与“被测量”自身“随机变化”影响的“不确定度”【现行“规范”叫它“测量不确定度”,本人以为宜称“量值不确定度”;其实质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被测量”的“真值”围绕“测得值”的可能取值范围(半宽)】对于“被测量”的应用者无疑是最有用的!但此“不确定度”是不能仅由“测量者”负责的,他不可能负全责!—— 例如:对于珠峰的高度,有资质的测绘者可以“负责任的”报告,她在猴年马月午时三刻的高度为x1[m],”测量不确定度"为u1[m],但此u1只可能包含本次“测量手段”的“不确定”因素;若要“报告”珠峰在2014年元月3日12时30分~2017年12月5日12时30分的“高度”——这显然更有实用意义,便需要有资质的地质研究者,根据可靠的历次“测量结果”(可能由许多不同的、有资质的“测量者”完成)、综合珠峰自身的“随机变化”因素(气候变化、地壳运动、...),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才能完成任务:珠峰在2014年元月3日12时30分~2017年12月5日12时30分的“高度”(均值)为xx[m],”不确定度"为uu[m]!--- 此uu的值应该比前述“测量不确定度"u1大的不止一点点!
技术工作者应该恪尽职守,管好自己的事。对自己不能负责的事项不宜盲目承揽。
在“测量手段”与“被测量随机变化”影响因素不能恰当分辨的前提下,笼统表达“测得值”分散性的“指标”通常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 应用者需要的被测量“真值”的可能取值区间;只有在“测量手段”与“被测量随机变化”影响因素能恰当分辨(如其一相对可以忽略)的前提下,“测得值”的分散性“指标值”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当“测量手段”近似理想时,它(部分)表达被测量“真值”的可能取值区间;当“被测量随机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时,它(部分)表达“测量手段”不理想所引起的可能“测量误差”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