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2-6-15 10:11 编辑
接1# 史锦顺 文
-
(三)基准应该而且必须有准确度 我国有关规范是《JJF1180-2007时间频率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有下划线的是原文。 - 3.22 频率准确度 频率偏差的最大范围。表明频率实际值靠近标称值的程度。用数值定量表示时,不带正负号。如一个频标频率标称为5MHz,频率准确度为2×10^-10,其含义是频率实际值可能高,但不会高出2×10^-10,也可能低,但不会低出2×10^-10,即频率实际值f满足下式:5MHz(1-2×10^-10)≤f≤5MHz(1+2×10^-10)。 - 这是2007年制定的我国计量规范,中国的计量部门应该执行。 - 基准的准确度来自它所依据的物理原理。 确定基准的准确度,是基准研制的基本任务。没有准确度,就没资格称为基准。 如果基准没有准确度,哪有资格传递量值? 测量的准确性靠什么?测量靠仪器(包括量具)。测量仪器靠标准。标准靠更高的标准……全部测量计量的准确,靠的是基准的准确。基准必须有准确度! - 如果基准没有准确度,各级标准就谈不上准确,测量就谈不上准确,整个测量计量链就垮了。 - 基准的准确度,就是基准的误差范围。是基准输出量值的可能范围,即围绕基准标称值的范围。是基准真值与标称值偏差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基准的准确度由误差的分析与综合确定。 说“基准没有准确度”,等于否定所有标准、所有测量仪器的准确性能。这种说法,太不该了。这等于否定测量计量的一切。“基准没有准确度”,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奇谈怪论,居然还有人赞成,真是不辨是非。 - 这种说法的本质,第一是错把特定的误差元当误差范围。以为测得值减真值是准确性的唯一表达,不知有误差范围一说。要知道,把一个误差元当做准确度,历史上从来就是不允许的。想一想贝塞尔公式就会明白,一个值不够,必须用大量值的统计特性才能表达分散性(随机误差),再加上偏离特性(系统误差)才能构成误差范围,才能表达准确性。 这种说法的本质,第二是错把基准的真值组(真值群体)当成一个值。经典测量理论建立在常量测量的条件下。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的量值,是极稳定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不可能是绝对的常量。它稳定到10的-14量级,是够稳定的了,但从10的-15的量级上看,它还是变量。变量元与标称值的差是偏差元,偏差元的平均值是系统偏差元,围绕平均值的变化部分是随机偏差元。随机偏差元由贝塞尔公式构成随机偏差范围,随机偏差范围与系统偏差范围构成总偏差范围。总偏差范围简称偏差范围,就是准确度。一台原子频标的准确度,由它的物理原理、结构特性以及各种物质因素确定,与有没有更准确的频标没有关系。因此,铯基准NIM4的准确度是确定的,与有没有更准确的NIM5,没有关系。 说有了下一代的基准,才能知道本代基准的准确度是错误的。 - (四)1500万年不差一秒是准确度 1500万年不差一秒的另一种表述是:1500万年的最大偏差是1秒。更准确些的说法是:1500万年的偏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是1秒。 时差与频差的关系(详见史锦顺:《新概念测量学》第6章): Δt/t = Δf/f (1) 已知相对频差(准确度)Δf/f为2×10^-15,若Δt=1秒,求时间t. t=1秒×0.5×10^15 = 5×10^14秒 而 1年 = 60秒/分×60分/小时×24小时/日×365日 = 86400秒/日×365日=3.1536×10^7秒 求t t = 5×10^14秒÷(3.1536×10^7)秒/年 = 1.585×10^7年 1.585×10^7年是1.585 千万年,凑整简化留有余地说成1500万年。 1500万年不差一秒,只有误差理论才说得出。因为误差理论有误差元(基础测量)与偏差元(统计测量)。不确定度论没有自己的“元”,不可能算出来。 1500万年不差一秒,是准确度;绝不是不确定度。 - 计量院给出铯基准的不确定度是2×10^-15,又说明是1500万年不差一秒,那是在说:“这里给出的不确定度就是准确度”。有谁不信,请你问一问计量院铯基准课题组,是不是这个意思。曾经是NIM1研制时误差理论组成员的史锦顺,先回答一句:每个型号的铯基准,都有自己独立的准确度,所称多少年差1秒,是准确度的通俗比喻。40年前是3万年不差1秒。如今准确度已提高5百倍。 - 把铯基准性能改称为不确定度,这个称呼上的“随大流”,跟随早了。才过几个月,2011年4月,美国NIST公布NIST-F2已用“不准确度”一词。美国人绕了20年又转回来了。用不确定度,不行;终于又用起不准确度来。 - 搞计量,必须讲究准确。准确度是计量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