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转)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历过的计量工作

[复制链接]
duomeiti 发表于 2008-4-22 09: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历过的计量工作
张成悌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成都 610021)

        1. 踏上“计量”道路的征程
        一机部计量检定所负责人钟林1952年他是重工业部副部长时曾到我们学校(北京重工业学校院系调整后为北京机械制造学校)作过报告。1954年初我校工人班同学孙金香、屈金全、周中、李秀亭、徐孝恩等五人分配到计量所工作。1954年7月工人班同学孟昭仟也分配到计量所工作;我们学生班有14人也分配到计量所工作。报到后钟林所长和我们亲切谈话。他讲了当前机械工业生产和军工生产中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以高度责任感认真细致地做好检定工作,勉励大家热爱计量工作,坚定一辈子奉献国家计量事业的信念。我们听了心里热呼呼的,热切地盼望早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一显身手。工人班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计量所的情况。但是我们要与随即从长春机器制造学校和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分配来的共八十位同学一起参加一个计量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目的是支援部属第一批开展计量工作的工厂,为第二批开展计量工作的工厂准备技术干部,也为一机部计量所充实技术干部。这个培训班就在我们学校办。要我们协助做好准备工作和接待工作。培训班的班主任是贾循,老师有刘荣恩、杨颐桂和盛文三位老工程师。刘荣恩老师教“技术测量”,杨颐桂老师教“公差配合”,盛文老师教“计量管理”。经过四十多天培训全体学员分配到第一批开展计量工作的工厂进行实习,并协助所工作组工作。实习三个月后46名学员分配到第一批和第二批工厂工作,34名学员留计量所工作。分到西南昆明机床厂实习的有我和翟富华及长春机校的唐其林和刘俊德四人。当时通知我们实习后分配到重庆工作,所以唐、刘二人就先回常州老家停留几天,再去昆明。1954年全国发大水,京汉路不通,只好绕道上海,经杭州、株洲、衡阳到广西金城江(今河池市)。金城江是火车的终点站,行李只能托运到这里。我们在这里会合。再坐6天汽车经贵阳到云南的沾益县,从沾益县坐1天小火车到达昆明。再坐郊区汽车到达茨坝昆明机床厂。厂计量室主任沈鲲翱和站长蔡德寿接待了我们。我们参加了该厂的万能量具的普检普修,实习滚刀螺距的测量与计算方法,用标准度盘检定分度头,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度盘的偏心大小与方向。三个月实习结束后,唐其林分配到重庆机床厂,刘俊德分配到重庆空气压缩机厂,我和翟富华留部计量所工作,并到重庆参加部计量所工作组,协助上述两厂开展计量工作。我们四人按原路线先到贵阳,再从贵阳坐三天汽车至重庆。机床厂计量室主任刘馥松和空压机厂检查科叶科长都参加过北京的共同学习班。他们回厂后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是制订工作计划,开展全厂万能量具的普检普修。工作组共3人由丁德荣负责,翟富华负责机床厂,我负责空压机厂。经过一两周我们就一起交流工作情况和检查工作进度。工作组工作结束后于1955年一月春节前回计量所检修组工作。
        2. 推进部属机械厂全面开展计量工作
        检修组是当时所内唯一的技术机构。薛祉镐任组长,刘荣恩、王江分任副组长。王江负责筹建实验工厂。我分配在光洁度测量小组,组长是林瑞昌,成员还有王贵兰。所里除了检修组外还有秘书组、行政组、保卫组、技术监督组、基建组、编译组和培训组。1955年春所里成立技术监督科,由李慎安任科长,邵增丰任副科长,孔祥光任科技术秘书。我被调到技术监督科工作,一起调去的还有张树馨、贾树清、尹作臣、李世敏、王华均、林忠信、张纯瑾、俞贞…。同时还成立了检定科和研究科。检定科由周中任科长,郭智勇任副科长;刘荣恩任研究科科长,屈金全任副科长。监督科当时的任务就是对一机部部属工厂尚未开展计量工作的要全面开展计量工作,并对已开展计量工作的32个工厂进行监督管理。首先要到未开展计量工作的工厂确定计量室主任及检定站站长人选,以便参加学习班。以及计量室和检定站的选址。并举办主任站长培训班,以便开展工作。1955年4月25日我即去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各厂落实人选和选址,并在沈阳与张树馨会合。回所后,正值沈阳第二机床厂因产品质量问题停产整顿,一机部决定派苏联专家组对该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所里的苏联专家谢里捷也夫(莫斯科磨床厂计量室主任)为配合厂里的技术改造于6月至11月也三次到厂具体帮助该厂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向该厂提出38项建议,作为该厂计量器具检查及监督的组织技术措施计划。我作为苏联专家助手随同专家前往该厂协助专家工作,并在专家不在时,留在厂里与一机部技术司钱工程师协助计划完成。同时还要对沈阳市各厂开展计量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计划完成后,工厂的计量工作得到基本解决,如计量检定系统、量具流转制度、车间检定站、首次检定工作、量具编号和登记及周期检定日程表以及量规返还检定的浸蜡制度等。浸蜡制度是量规返还时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才能浸蜡上架,量规浸蜡不仅起到防锈作用,而且还是合格的标记。经过这次技术改造,沈阳第二机床厂(后来叫中捷友谊厂)的面貌一新,成为我国产品质量优良的有名的机床厂之一。为了总结经验并指导其他工厂的计量工作,我和俞贞一起写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计量检定工作》的文章。后来又随苏联专家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和长沙机床厂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工厂作短期考察活动。所里派出的其它地区的工作组对推动工厂开展计量检定工作也有很大进展。
        1955年在我国第一个恒温实验室(北京东单顶银胡同20号)由检定科完成了一等量块的检定工作,检定科对部属工厂进行2等以下各等级量块的量值传递。检定所的测力、硬度和温度等计量工作,也全面开展;所实验工厂在小黄庄1号宿舍楼开始了加工与生产,特别是吕魁清师傅掌握了高等级量块的修理技术,对长度量传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至1955年底全国一机部的112个工厂全面开展了计量工作。1956年初,一机部将计量所扩建为工具科学研究院。是一机部的三大研究院之一(机械院、工具院和电器院)。钟林任院长,薛祉镐、何伯靖、严韫任副院长。在工具院从事计量工作的设有互换性处及热力处,从事刀具方面的设有切削处和工艺处。这时工具院约有人数四、五百人。至1957年底人数达千余人。工具院发展非常迅速,基建方面在小黄庄先后盖了单身宿舍楼,实验工厂,恒温楼。当时互换性处下设处办公室、研究科、检定科、监督科和恒温组。贺师章任处长,李慎安任处工程师,孔祥光任处技术秘书;因李慎安去处里工作,监督科由孟昭仟任科长,邵增丰任监督科副科长。互换性处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人。1955年根据检定所苏联顾问马尔丁诺夫的建议,由技术监督科李慎安负责起草一机部计量检定监督管理的四个规程:《计量器具集中监督规程》、《计量所及区域计量室规程》、《检查和检定工作规程》、《工厂计量机构规程》,1956年初由一机部批准颁布。在一机部范围内成立10个区域计量室:分别设立在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济南、上海、长沙、重庆及兰州的大型机械厂内,对口本地区的其它机械厂。互换性处技术监督科下设东北、华北、关内三个小组负责监督管理东北;京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山东、上海、中南、西南和西北的区域计量室及该地区一机部的122个工厂。我和张树馨负责东北组。为了贯彻执行“四大规程”,1956年春在上海机床厂由苏联专家谢里捷也夫培训一类部检定员,参加人员有各区域计量室监督组成员及技术监督科有关人员。对工厂计量工作进行检查检定是由部检定员进行,部检定员分三类:一类部检定员是监督人员,要求业务知识全面;二类部检定员负责万能量具检定;三类部检定员负责光学仪器检定。部检定员下厂工作必须带部检定员证。1956年要求各区域计量室监督所辖工厂将计量工作走上正轨;相互间进行评比。1957年春节前东北组与四个区域计量室的代表对各区域计量室推荐的工厂进行了检查,检查量具的周期检定率,使用中量具抽查的合格率。当年在东北地区沈阳低压开关厂成绩最好。春节后召开了全国区域计量室会议。会议对评比优胜的工厂进行了表扬。至此一机部的计量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轨。注: 当代中国的计量事业23页和记新中国计量技术机构的创建一文说“四大规程”是1958年2月批准的,这个时间是错误的。1956年我们已经按“四大规程”进行执法了,1958年2月局院已经合并,工具院已经撤消这时批准毫无意义。
        4.制订我国第一套长度量具和仪器检定规程
        为了更好的开展技术监督工作,1957年初技术监督科成立了量仪组。量仪组的任务是:开展量仪的性能试验,对量仪生产厂的质量进行监管;编制我国自己的量仪检定规程;对各工厂多余计量设备进行调拨。科里把我从东北组调到量仪组任组长。由于性能试验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我们决定先从百分表的寿命试验做起。从北京人民机器厂调拨一台报废的车床作为百分表的寿命试验的设备。开始了性能试验工作的第一步。量仪组的二、三类部检定员承担起草量仪检定规程的任务。我自己也负责起草了部分检定规程。我们利用搞整风运动的空隙组织全科人员对检定规程草稿进行讨论,逐字逐句的推敲。把大家下厂碰到的规程问题提出来,一起研究和总结。虽然我们起草的检定规程是以苏联检定规程为蓝本,但是我们要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例如千分尺的测力,苏联规程是500~900g,而我们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千分尺测力可达1000g,所以我们的规程改为500~1000g。其示值误差由5、10、15、20、25、12.12、12.25、12.37及12.50九个点改为5.12、10.24、15.37、20.50、25.00五个点。在这期间我还给苏联“测量技术”杂志写信,询问一些技术问题,他们对一些问题做了答复。有的规程是我们独自编写的,没有苏联规程可参考,例如刀口尺检定规程和合像水平仪检定规程。我们讨论时为一个技术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会下相互间关系十分融洽。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把检定规程编写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把我国第一套万能量具和光学仪器的检定规程编写出来。规程中一些检具都要经过设计、加工和试验。参加编写检定规程的有:张成悌、桑绍鑫、赵宝森、毛起广、徐品文…等同志。最后由我审校并与情报科联系印刷,校对清样及插图的制作等。至1958年检定规程付印时,是以国家计量局名义出版的。因此这套长度检定规程是国家计量行政部门首次颁行的法定性文件。至今已有50年了,虽然,其后经过多次修改。但是,当年所有参与这套长度检定规程编写、讨论、出版和发行工作,为此而付出心血的同志们。每忆及此,感到无比欣慰。
        5.由度量衡转向现代工业计量
        1958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一机部工具院的计量部分并入国家计量局。刀具部分(约500人)在已筹建哈尔滨工具分所的基础上成立工具研究所;部分下放湖北大沙湖劳动锻炼(200余人),这部分后来多数留在湖北工作。为了让地方更好的由度量衡向现代工业计量转变,抽出一部分技术力量支援地方计量部门。支援的地方有:新疆、四川、山西、陕西、广东、内蒙、天津;还有支援其他地方的。在整改前小黄庄已人满为患,一间单身宿舍只能住4~5人,却放了十几个人的行李。整改后可以只住一两人,小黄庄也清净了。技术监督科也搬到小黄庄上班,检定科因恒温关系仍留顶银胡同工作。在整改前夕,处里将研究科和检定科的量仪组都放在监督科的量仪组中。这时量仪组人数多达四十多人。国家计量局由马大人胡同迁至工具院原址小黄庄。国务院任命李承干为局长,鞠抗捷、严希纯、钟林、于寿康为副局长,薛祉镐任总工程师。李承干去世后,国务院任命鞠抗捷为国家科委委员兼任计量局局长。局下设有:长度处、热工处、力学处及电学处四个专业处,另有综合技术处、器材处、监督管理处等职能处室,及实验工厂。合并后全局只有400余人(原国家计量局有些人也下放到大沙湖)。长度处设有:端度实验室、线纹实验室、量仪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性能实验室及恒温组。全处约80人左右。我分配在量仪实验室,室主任是孟昭仟。当时量仪实验室的任务是继续完成量仪检定规程的编写与出版;研制百分表自动检查仪(纯机械的);自制游标卡尺和专用量块等。大炼钢铁运动时,全局成立了4个为钢铁服务的工作组,以各处处长为组长,从各处抽调人员组成综合组,奔赴各大区为钢铁服务,要为钢铁元帅带上望远镜。当时几乎倾巢而出,二十多人的量仪实验室只留五六个人在家。温度室留守人员努力研制简易光学高温计,以支援各工作组。11月于常州召开了全国计量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国炼钢最紧张的时候,留在局里的人员以实验工厂为主也建起小转炉进行炼钢。虽然群众运动式地开展计量工作不能很深入,但是也是对地方计量工作由度量衡向工业计量迈进一大步。量仪实验室的百分表自动检查仪因设计经验不足及工艺问题,装配后不能工作而失败。为检定合像水平仪用两台测微计及桥形平尺搭起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达到预期效果。为后来设计小角度检查仪打下了基础。为检定研磨平尺,而进行的光干涉及液面干涉实验,发现等倾干涉现象等为后来用等倾干涉法检定平面度及设计等倾干涉仪做了前期准备工作。1959年3月全国计量工作会议提出计量部门要为机械工业服务。局里又成立了几个综合组由各处长带队。我参加了由刘培英处长任组长的西南工作组,我和于渤分任副组长。工作组的任务是:以重庆水泵厂为试点,通过加强计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改善零件的互换性,提高装配效率。召开现场会议与展览,推动全市的计量工作的开展。帮助重庆市计量所更新计量仪器设备,开发新的项目。我们还参加了成都市计量所召开的全市的计量工作会议;并到兰州考察了甘肃省的计量工作。
        1959年年初量仪实验室撤消后,我被调到精密测量实验室工作。1959年8月参加北京市计量处组织的北京起重机器厂汽车吊蜗轮副的技术攻关工作,在该厂有限条件下解决了蜗轮滚刀的检测技术,以及磨后检测及定中心距加工保证齿侧隙等,并于1960年初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6. 开展精密测试和研究工作建立国家计量基标准
        1961年在精测实验室我和王德顺负责平直度的测量,我们去北京第一机床厂为数十米龙门刨床床身安装,而测量其直线度。我们还为第一套30万吨合成氨设备的关键零件高压汽缸孔的深孔直线度解决测量问题。在平面等倾干涉装置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磨平尺及ф150平晶的检定。1960年长度处撤消性能实验室,增加了基线实验室,并在处下曾设有一个四、五人的量仪组。负责检定规程的第二版的修改,及一些新规程的编写。平直度方面的规程由我负责修改和编写,新编的规程有:宽面平尺和平板两个规程。对于平板检定规程当时虽然知道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平面度最小值,但是旋转的规律及其叙述没有很好总结出来,所以规程就没有采用平面度最小值作为评定标准,而是采用四角点平面度作为评定标准。规程给出的举例可以通过旋转得到平面度最小值,但规程只给出四角点平面度。四角点平面度有如下优点:1.计算简单;2.有时也满足平面度最小值;3.即使不满足平面度最小值,超出值一般不会大于1/3,用它来补偿测量误差,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安全可靠。
       1960年冬,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计量工作也做了调整,加快研究建立国家计量基标准,做好量值传递工作。贯彻《科研十四条》。1960年成立委托处,负责委托计量各项目的管理工作和组织人员培训,筹建实验室等。1960年相继筹建光学计量实验室、时间频率室、声学室和放射性室以及后来的无线电室。在基建方面又盖了力学楼。精测室为了配合全局建立计量基标准,积极研究解决基标准制造过程的测试问题。杨自本利用接触式干涉仪进行改造与标准具比较实现测量10mm多一点的基准活塞压力计孔径,测量精度达到0.1μm;我也对接触式干涉仪进行了改造,利用钢球、电眼接触、阶梯量块等技术,在万能测长仪实现测量5mm基准活塞压力计孔径,测量精度也达到0.1μm;我还在万能工具显微镜上,用直径150mm平晶,以干涉法测量10mm基准活塞压力计活塞杆的母线直线度;赵宝森在万能测长仪上用接触式干涉仪和电眼将内尺寸测量变为外尺寸测量,实现环规的测量,测量精度达到0.5μm;杨自本和我还帮助硬度基准建立时测量机架、工作台、梁等的变形。陈永昌为帮助磁通基准测量其线圈骨架的中径和螺距,专门设计了两台专用设备。另外在科研方面:精测室的徐孝恩在丝杠螺旋线方面,唐启昌在渐开线量值统一方面,高有仁在气动量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成果。端度室的郭智勇、秦南荣、陈耀煌改造柯氏干涉仪扩大测量范围至1000mm,实现大尺寸基准量块和1000mm石英杆尺的测量;线纹室的罗镇伟、吴景文及实验工厂的冯有为、宋瑜珊在用光电显微镜检定线纹尺和刻划线纹尺方面也取得成果;角度光洁度实验室的胡国屿为建立角度基准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该室的毛起广和黄福芸在单刻线样板与多刻线样板的测量上做了大量研究。基线室的欧阳俊和庄一君对24m殷钢基线尺的检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长春光机所的陈国勋等人用光电显微镜及Hg198光干涉技术测量线纹尺。大部分成果都发表在1963年的学会论文集中。1957年3月由工具院互换性处与天津大学共同发起召开了全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科学研究会议,并成立了全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科技协会,开展计量技术的科技协作。推动长度计量工作的发展。1962年中国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学会筹委会成立,长度处承担了机械量和几何量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工作。前面的协会与学会的工作在长度处是由徐孝恩任秘书工作的。1963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学会筹委会机械量和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年会,并出版了年会论文集。论文集共收集36篇论文,国家计量局有19篇占52.8%(其中力学方面2篇,长度方面17篇占47.2%)。1962年国家科委将精密机械加工测试基地的组织工作委托给国家计量局长度处承担。该基地由有关工业科研部门组成,目的是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作用,共同解决新产品、新材料和重大项目中的计量测试问题。并于1962年和1965年分别在北京和济南召开了测试基地年会。这时科研工作以仿制、改造、组合设计为主,逐步向采用新技术,独立创新自主设计方向发展。
       7. 加强人才培养勇攀科技高峰
       早在1956年在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工具院人事处就组织中专生报名参加由一机部与清华大学合办的清华大学夜校部(机械专业)学习。徐孝恩这年就考入清华夜大学习。当时我因为一直出差在外没有机会报考。1957年我调量仪组工作,这年我也考入清华夜大学习。与实验工厂的杨金相是同学,1960年我下放劳动停学一年后又与白景中同学。1963年清华夜大毕业。在大跃进后北京市与北京大学合办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是吴含副市长。设有物理系和数学系两个专业。因为方便所以局内参加学习的人很多。人事处为此开辟了电视教室。1962年我以同等学历插班考入61级数学系,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课而结束最后一学期课程。这个班同学有工厂的冯有为,及无线电处的几位同学。电视大学的课程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到8点结束。从1957年开始到1966年结束学习止,我几乎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和休息过一个星期天。碰到出差回来还要补课。除此之外还有化工学院等其他大学办的夜大学,以及各种预科班和文化夜校…。
        为了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学会外语。1963年薛祉镐总工程师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在全局范围办了德语班,每周两次。早上7点至8点。我们通过该班学习后都能够用字典阅读德语文献。
        当时在计量局内学习科学技术、学习外语、学习中文蔚然成风,每到夜晚,试验室、办公室灯火通明。在这样的氛围中人才辈出是很自然的。
        为了培养新生力量,许多高校设立了精密仪器或精密测量专业。这些学校是:清华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天津大学、河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工学院、合肥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从1961年起天津大学就派研究生到精测室实习,另外还派本科毕业生作毕业设计。后来清华大学也派毕业生作毕业设计。从1962年开始我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指导2位天津大学的毕业设计。1963年指导3位清华大学的毕业设计。北京机械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派本科毕业生到精测室作毕业设计。长度处也来一些高学位人才,在德国获博士学位的朱琪,苏联副博士的鲁绍曾,在德国留学的袁承愚和赵克功。地方计量部门为了加快发展,将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送到国家计量局学习和实习,例如云、贵、川。他们来学习的内容有:量块、线纹、光学仪器调修、平面、精密测量…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该地方计量部门的骨干。为了更好指导地方计量部门开展工作,长度处还组织我们编写了《长度计量》(上、下册)和翻译了《计量学基础》,由局情报科内部出版发行。
        8.改革机构加快科研步伐
        1962年初国家计量局制定了《1963-1972年计量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被列入国家科委《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并被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在基建方面1963年动工修建了热电楼和放射性楼。
        1962年5月吴忠葵主任、张成悌和赵宝森参加一机部工作组到成都量具刃具厂,整顿该厂产品质量。当时国家计量局拟以成都和广州为试点,实现省会城市与省级的计量机构合并,减少机构重叠。因此我们也带有这个任务。当时四川省科委计量处只有7、8个人,在科委大楼办公。而成都市计量所则实力雄厚,工作开展得较好。省市合并后对全省计量工作有更大的推动。直至文革后期成都市才重建计量机构。
        1963年6月国家科委通知,鞠抗捷局长离任后由高戈伍负责国家计量局的领导工作。1964年年底国家计量局开始四清运动,由李乐山为队长的四清工作队进驻国家计量局。经过四清后对国家计量局的机构进行了调整,正式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计量科研和量值传递工作。国家计量局负责全国计量行政监督管理和立法工作。两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局长即院长。由李乐山任局(院)长,高戈伍、钟林、于寿康、罗军为副局(院)长。 计量院撤消各专业处,全院成立12个实验室:长度室、精密测量实验室、中、高温实验室、低温实验室、一力实验室、二力实验室、电磁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时间频率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主任为鲁绍增,副主任为袁承愚。1965年国家科委决定将全国科学技术协会模型仪器工厂划归国家计量局,改名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仪器制造厂(计量院二厂)。计量院派了以孙金香厂长为首的一批科技干部支援该厂。后来局、院分开后,该厂直属国家计量局,改名为北京计量仪器厂。为地方计量部门生产了大量的计量标准器。计量院的实验工厂为计量院的基标准建立立下汗马功劳。1965年9月由科委领导亲自选点,确定成立计量院分院(即现今的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并确定了去分院的人选,长度处去分院的有:周中、秦南荣、张仁娟、金良元、白翔龙……等人。其中周中和白翔龙等人就参加了分院工程的建设工作。并把给分院的设备包装装箱,发运成都。订购仪器设备。至文革后期1969年10月又重新公布了去分院名单,我也列入去分院的先遣名单之中。
       为了更好评价科研成果,1965年薛祉镐总工程师及总工程师办公室成立了学术小组,我有幸成为小组成员。
       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长度计量方面:1963年完成了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计量基准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氪-86光波波长基准,复现“米”的扩展不确定度(K=3)、达到±1×10-8,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1964年建成平面基准,量限为直径150 mm,扩展不确定度(K=3)为±0.01μm。还开发了平面等厚干涉仪、平面等倾干涉仪、直径150 mm平晶、200mm和310mm的长平晶。1965年建立了齿轮渐开线标准装置,开展渐开线样板的检定。建立了表面粗糙度的单刻线样板和多刻线样板标准,建立了用0.2秒分光角度计和72面正多面棱体全组合法的角度工作基准,建立了线纹工作基准,建立了以1m石英杆尺为基准的直径150 mm24m殷钢基线尺检定标准装置,还开展了量块线膨胀系数的检定工作。赵克功及刘忠有等开始对激光新技术进行研究。其他各实验室在基准标准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三陵的磁学实验室也已建立起来。至此计量院已经全面发展起来,并在世界范围取得了相当的话语权。
        3.后记
        由于我长期在基层从事监督管理、检定和科研工作,接触面狭小,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较为了解,因此有的事情表达不够全面。又由于时间流逝长远,许多人和事已记忆不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回忆这段历史,纪念那些为计量事业奉献青春和毕生精力的人们。
ll83 发表于 2008-4-23 15: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成就感吧
sslc 发表于 2008-4-26 14: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计量前辈们的辛勤劳动,祝计量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
fjiyu 发表于 2008-6-16 11: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 能不能 转载你的文章啊
心怡 发表于 2008-6-26 15: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精彩,文革后您的计量工作又是怎样的?
您现在还在从事有关计量方面的工作吗?发挥余热嘛!!
chenyg_cyg 发表于 2008-6-28 1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没有想到的是60年代初期就能取得非常大的科研成果,作风严谨,实事求是,难得。
sgzhy 发表于 2008-6-28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一代计量工作者致敬!!!!!
freshhand 发表于 2008-9-15 15: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一代计量工作者致敬!
王大鹏 发表于 2013-2-5 16: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一代计量工作者致敬!
jhongbo 发表于 2013-2-16 1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向老一代计量工作者致敬!
bappqig 发表于 2013-2-17 15: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人做牛事!
wxhtbs 发表于 2013-2-17 2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前辈们为计量事业做出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13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