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数据] 不确定度评定选用A类还是B类

[复制链接]
chuxp 发表于 2017-8-13 1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13 11:10 编辑

    你不断地在这几个帖子中,指责其他量友,反反复复的没完没了,你自己有过一丝一毫的自我检讨吗?怎么会形成如今这种奇特场面呢?除了你之外,其他量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上面贴了几个大家讨论的帖子,是贴给你看的,请你看看正常的讨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几位之间的观点明显的并不一致。虽然仅贴了一些只言片语,但处处体现出量友们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优秀的学风,良好的个人修养。
看看路云量友怎么说:“我个人的理解。。。。。。
说完了分歧后,csln说:“。。。对您的大部分见解很赞成。
何必说:“。。。与您的观点有点不太相符,对我来说是个新观点。。。。。。”婉转而又礼貌的表明了双方分歧。
njlyx说:“赞同。。。只是。。。好像不是这个意思。。。似乎。。。一个博导是这样与量友讨论的。
有一丝一毫的无理狡辩吗?
有偷换概念吗?
大家都主动举证,有自己坚持不举证,同时又指责对方理解有误的吗?
有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说的吗?
有自己说过的话,随后又坚决不承认的吗?
有国标为我所用,我引用的就是对的,你们引用的就是错的这种一贯的做法吗?
有一旦国标意见与自己观点相反时,就一再坚持说国标错了的吗?

简单说,你有过一次承认过自己不对吗?
你有资格在这里讨论学风吗??!!

编辑一下,忘记提醒你了。
请贴证据,不确定度末位  不对齐的证据。
路云 发表于 2017-8-13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7-8-12 19:37 编辑

对别人的观点:你纵然有成千上万条理由证明你的观点正确,我只要找到一条不符合,就可以全盘否定你的观点。

对自己的观点:你纵然有成千上万条理由证明我的观点错误,我只要找到一条符合,都不能证明你的观点正确。

这就是某版主的逻辑,他的一条顶你一万条。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8-13 2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7-8-13 23:44 编辑
chuxp 发表于 2017-8-13 10:47
你不断地在这几个帖子中,指责其他量友,反反复复的没完没了,你自己有过一丝一毫的自我检讨吗?怎么会 ...


  对任何人的帖子只要是发表技术观点和看法,我都认认真真拜读,对的我接受,错的我指出,尽管我表示赞同的人家故意不愿意认可,我表示反对的人家泼口大骂,我还是一如既往,对的赞同,我有不同意见也明确表达看法。我和绝大多数量友的交流沟通是友好的,大家都是平等的。唯有极个别所谓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的确谈不拢。当然有的人对比他高贵或与其同等地位的人,也许能心平气和,但对基层工作的人员却视为草芥,视为下里巴人,不屑一顾,认为以他高贵的身份可以随便骂人。不同观点的确伤了极个别人的面子和权威,被其谩骂不足为奇,但正是这种骂声彻底暴露了这种人的品德优劣和真实技术水平。本论坛本不是骂街的擂台,也不是讨论道德品质和该不该骂街的平台,我只能承诺,第一无论骂人者如何叫骂,本人决不与其对骂,第二本人绝不参与谁该不该将骂街进行到底的无聊讨论。谁不顾自己的尊严,不把骂街进行到底死不休,尽管去骂好了。
  还是回到技术讨论中来吧。你还要坚持要我贴证据,证明不确定度与测得值的末位数有时候不对齐。其实,我已经都讲过了,只要不嫌啰嗦,不妨应你的要求把前面的帖子内容就再重复一下:
  1.理论证明:
  JJF1059.1的5.3.8.1条注:“uc(y)和U的有效数字的首位为1或2时,一般应给出两位有效数字。”这个规定没有顾及测得值与不确定度的末位数是否对齐,首先考虑的是不确定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因为这条规定,很可能不确定度的末位数比测得值的末位数多一位,而不能“对齐”。
  2.实例证明:
  第一个例子:以16楼给出的校准证书受检点50mΩ为例,显示值(读数值)为51mΩ,误差测得值为1mΩ,不确定度为U=1%×51mΩ=0.51mΩ。按一般规则修约至U=0.5mΩ,或按只进不舍修约至U=0.6mΩ。因误差测得值是1mΩ不是1.0mΩ,本着末位数对齐应修约至1.0mΩ而不是修约至1mΩ。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写为Δ=+1mΩ±1.0mΩ。不确定度之所以保留小数点后的0,因为U的有效数字首位是1,应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此时测得值末位数是个位,不确定度末位数是十分位,末位数不能对齐。
  第二个例子:JJF1458-2014附录A也是个说明为什么不确定度有效数字首位是1和2时必须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非常好的例子。其计算的uc=0.13A,取k=2,得U=0.26A。因为被检仪器工作时的磁化电流不超过标称电流的±10%,案例为8.5A,MPEV=8.5A×10%=0.85A,MPEV/3=0.85A÷3=0.28A。用U=0.26A判定,0.26<0.28,校准方法基本满足JJF1094的U≤(1/3)MPEV要求。而为了保持与测得值末位数对齐,JJF1458修约后给出的不确定度是U=0.3A,0.3>0.28,判定校准方法不能满足JJF1094的U≤(1/3)MPEV要求,必须修改校准规范,自己否决了自己给出的校准方案。这个例子充分证明JJF1458对不确定度有效数字的修约犯了错误,充分证明有效数字首位是1和2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顺带提一句,楼上那个没有技术内容的帖子本人就不回复了。
chuxp 发表于 2017-8-14 0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过,不讨论了,没有任何意义了。

    你还在坚持认为你是正确的,是那些国家规范错了,那些正式刊登的论文错了,这里的量友们都错了,看看本帖72楼内容,你会发现连李慎安老师也错了!因为他论述时,居然说不确定度是1乘以10的负6次方!首位是1的情况下,竟然仅仅保留一位有效数字!你可以在这里继续据“你自己的理”去批驳他,但有必要提醒一句,李老师可是上一版1059的第一起草人!

    我估计,你并非故意不贴 不对齐的例子,而是太难找到了。你可以继续坚持  不确定度不对齐是“通常情况”,我也不会继续反驳你了。因为我想明白了,这里量友们都是从事专业计量校准工作的,基础知识深厚,他们在这里的讨论中常常贴出不确定度数据,我没看见有不对齐的,表明大家对此认识非常清楚,不太会受错误观点的干扰。今后论坛里肯定还会不断讨论到不确定度,因为这是计量校准专业的基础知识,那时或许会有不对齐例子的出现,你慢慢等吧。另外,谁手头没几本国家规范呀,谁案头没有一些计量书刊,杂志,资料什么的呀,大家简单翻翻就清楚了,如此荒谬的观点,是不会有人相信并认同的,也是不值得一驳的。
chuxp 发表于 2017-8-14 0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uxp 于 2017-8-14 09:54 编辑

你爱信不信,说第一个例子没对齐,是错误的。
把检定结果换算成规程规定的相对误差,看看对齐了没有?
总是纠缠在这些极其初级,没什么技术含量,实习生,学徒工水平的问题上。。。
何必 发表于 2017-8-14 09: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14 10:07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7-8-11 23:47
我也这么想过。但如果假设您96楼所举的两种情况的例子中的HR是“电压谐波含有率的示值相对误差”(当然, ...


应该是可以区分的。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假设标准器的电压谐波含有率为HRU=5.000%时,被校示值为5.05%。

1、以被校示值的校准值作为测量结果测得值

     被校示值5.05%的校准值为y=5.000%。 由于 U=0.05% ( k=2 ),修约间隔为0.01% ,故:
   
   1.1   y1=5.00% , U=0.05%  k=2        (第一种情况)
   
   1.2   y1=5.00% , Urel=1.0%     k=2       (第三种情况)

2、以示值绝对误差(或修正值)作为测量结果测得值

     示值绝对误差y=5.05%-5.000%=0.050%   由于 U=0.05% ( k=2 ),修约间隔为0.01% ,故:

   2.1   y2=0.05% , U=0.05%  k=2       (还是第一种情况)
   
   2.2   y2=0.05% , Urel=1.0X100    k=2     (还是第三种情况)

3、以示值相对误差作为测量结果测得值

     示值相对误差y=(5.05%-5.000%)/5.000%  X100%=1.00%   由于 U=1.0% ( k=2 ),修约间隔为0.1% ,故:

   3.1   y3=1.0% , U=1.0%  k=2             (第二种情况)
   
   3.2   y3=1.0% , Urel=1.0X100    k=2     (第四种情况)

   注:同样的,举例子的重点在于说明这四种情况是可以表示的,如果计算过程存在错误或数值不合理,请指正!
   
珍珠 发表于 2017-8-14 1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
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测量结果水分误差为 0.43%,不确定度U=0.032%≈ 0.04%,k=2。
应该表示成:测量结果0.4%,U=0.1%,k=2吗?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13:3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珠 发表于 2017-8-14 11:00
请问:
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测量结果水分误差为 0.43%,不确定度U=0.032%≈ 0.04%,k=2 ...

感觉应该表示成:
         测量结果0.43%,U=0.04%,k=2。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5: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 发表于 2017-8-13 13:53
应该是可以区分的。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假设标准器的电压谐波含有率为HR=5.000%时,被校示值为5.05%。

谢谢您的回复与交流。以下两处红框标示处估计是您的笔误,是不是应该为“Urel=1.0%”。

a (1).png

关于您的详细推导过程,我个人提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1、第2和第3项的测量结果都是误差,所有我认为都应该将表示误差方向的“+”带上,以区别于“误差的绝对值”概念;

2、第1.2条的Urel实际是将1.1条的“扩展不确定度U”转换成了“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这个结果究竟是保留1位有效数字(1%)还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值得商榷。尽管有效数字的首位为“1”,但转换之前的U就只有1位有效数字(0.05%),不可能经转换后还会多出一位有效数字。您96楼截图中李慎安老师的示例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再说,修约间隔为0.01%是指绝对量,并非指相对量。如果按Urel=1.0%去对y1进行修约,是不是应该表达成y1=5.050%?如果仍维持5.05%,那么它与Urel=1%又有什么区别呢?第2.2条也有同样的问题。

3、除非另加文字对y进行说明,否则无法识别y究竟是“校准值”还是“绝对误差”还是“相对误差”。而对于UUrel来说,可能也需要加文字说明,否则不知道是相对量的不确定度还是绝对量的不确定度。

4、对于第3条所说的两种情况,实际上就是第3.2条这一种情况。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再使用“扩展不确定度U”这种形式来表达了(实际上第3.1条的U就是第3.2条的Urel)。

以上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珠 发表于 2017-8-13 15:00
请问:
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测量结果水分误差为 0.43%,不确定度U=0.032%≈ 0.04%,k=2 ...

我个人认为以下表达方式是比较规范的:

测量结果:含水率示值相对误差=+0.43%,Urel=0.04%,k=2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16: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8-14 17:27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5:58
我个人认为以下表达方式是比较规范的:测量结果:含水率示值相对误差=+0.43%,U=0.04%,k=2。 ...


下标“rel”可能不妥?

“被测量”Z、“测得值”X、“(绝对)测量不确定度”【U,k=xx(或P=xxx)】、“(相对)测量不确定度”【Urel,k=xx(或P=xxx)】之间的关系大约为——

Z=[X-U,X+U], P=xxx

Z=[X*(1-Urel),X*(1+Urel)], P=xxx

此处的“0.43%"与"0.04%,k=2”联合给出【“含水率”的“示值误差”】这个“被测量”Z的“可能”取值区间“似”为
0.43%-0.04% ~ 0.43%+0.04%,P=xxx
即 039% ~ 0.47%,P=xxx


虽然此处“含水率”本身是个“相对量”(无量纲的“比率”),但并不“意味”它的“测量不确定度”就“自然”是“rel”的。若用“rel”,则可能应表达为

“含水率”的示值误差=+0.43%,Urel=9.3%,k=2



无论“被测量”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测量不确定度”都可以所谓“绝对”U或“相对”Urel两种形式表达,两者可由下标“rel”适当分辨,无须另加“说明”(只要“被测量”明确就ok!)。在此问题上,本人赞同“何必”先生的观点; 您134#引文标“红框”处应该不是笔误。
珍珠 发表于 2017-8-14 17: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5:58
我个人认为以下表达方式是比较规范的:测量结果:含水率示值相对误差=+0.43%,U=0.04%,k=2。 ...

可能是我没表述清楚。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指含水量的绝对误差。
本例中,样品的标准含水量为95%(标称值),测得值为95.43%,测量误差为+0.43%.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7: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7-8-13 21:52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8-13 20:44
下标“rel”可能不妥?

“被测量”Z、“测得值”X、“(绝对)测量不确定度”【U,k=xx(或P=xxx)】、“( ...

谢谢您的回复与点醒。如果珍珠量友所说的情况是您所说的情况,那确实应该如您所说的表达。正是因为他没有给出说明,我乍一看,就将0.43%视为“示值相对误差”。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那么Urel9.3%也就不知从何而来。如果我134楼截图中红色标示框的内容不是笔误,那么何必量友所说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是不是就是100%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2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8-14 20:49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7:41
谢谢您的回复与点醒。如果珍珠量友所说的情况是您所说的情况,那确实应该如您所说的表达。正是因为他没有 ...


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那么Urel=9.3%也就不知从何而来。】<<<<<

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的“测得值”,那么,原帖给出的【不确定度U=0.032%≈ 0.04%,k=2】也“很可能”就是这“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测量不确定度”,因为原帖并没有“rel”下标。 ......    9.3%来源于“0.04%/0.43%”。当然,更“合理”的“数值”可能是Urel=7.4%——— 0.032%/0.43%。


如果我134楼截图中红色标示框的内容不是笔误,那么何必量友所说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是不是就是100%?】<<<<<

是的,本人以为那个“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就是100%。不过,有以下两点“说明”——
(1) 本人(想当然,没有任何考证)以为: 当“测得值”的“绝对值”小到接近、甚至小于“(绝对)测量不确定度”U值时,“有经验”的人一般不会选择用“Urel”表达,以免出现大到接近、甚至超过100%的“观感很不爽”的“Urel”值。
(2) 并不明白何必量友将这“Urel=100%”表达成“Urel=1.0*100”的用意,虽然“值等效”。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2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7-8-14 02:37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00:38
【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那么Urel=9.3%也就不知从何而来。】 ...

您所说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确实应当如此。但实际当中往往很少遇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不是“校准值”,也不是“绝对误差”或“修正值”,而是“示值相对误差”,则根据测量模型评定出来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往往都是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很少见到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的。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评定“示值相对误差的不确定度”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表示的案例,也许是受专业所限,孤陋寡闻吧。但如果“测量结果”是前两者(“校准值”、“绝对误差”或“修正值”),则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或“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都有。

您楼上所说的情况(1)在力学专业中经常遇到,“示值相对误差”接近0.0%,甚至等于0.0%的都有(即“绝对量”接近或等于零),但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则往往都有0.×%。这主要是不确定度的主要贡献分量是被校对象的“示值重复性”。误差可能很小,但重复性很差。此时的测量结果可能很准,但不一定可靠。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23:3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22:22
您所说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确实应当如此。但实际当中往往很少遇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 ...

【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不是“校准值”,也不是“绝对误差”或“修正值”,而是“示值相对误差”,则根据测量模型评定出来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往往都是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很少见到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的。  】<<<

您确定与此"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对应的"被测量"一定是"示值相对误差"吗?   即,相应的完整"测量结果"表述一定是 【 示值相对误差 Y( 被测量 )=yy%( 测得值 ),Urel=xx%,k=2。】 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8-15 0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7楼所说,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指含水量的绝对误差,完全正确。139楼说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的“测得值”,那么,原帖给出的【不确定度U=0.032%≈ 0.04%,k=2】也“很可能”就是这“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测量不确定度”,因为原帖并没有“rel”下标。进一步解读了你的说法。
  “测量结果”如果是“示值相对误差”,则根据测量模型评定出来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往往都是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很少见到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评定“示值相对误差的不确定度”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表示的案例,是因为把带有百分号的“绝对”误差和“绝对”不确定度与“相对”误差“相对”不确定度混淆了。例如来源于“0.032%/0.43%”的7.4%是相对不确定度,而0.032%是绝对不确定度,被测量0.43%也是绝对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8-15 0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珠 发表于 2017-8-14 11:00
请问:
规程规定,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测量结果水分误差为 0.43%,不确定度U=0.032%≈ 0.04%,k=2 ...

  水分含量的允许误差为±0.5%,测量结果水分误差为 0.43%,不确定度U=0.032%≈ 0.04%,k=2。
  应该表示成:测量结果0.43%,U=0.04%,k=2。测得值末位数是百分位,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首位既不是1也不是2,不确定度末位数就应该与测得值末位数对齐,也应该是百分位。
  你如果表示成:测量结果0.4%,U=0.1%,k=2,就错了。如果要用相对不确定度表示,就应该Urel=U/测得值=0.032%÷0.43%=8%,应写成测量结果0.43%,Urel=8%,k=2。这种写法测得值与不确定度的末位数无法对齐,因为测得值与不确定度末位数对齐的前提条件是计量单位一致。但现在测得值是绝对的,不确定度是相对的,相当于测得值与不确定度计量单位不统一,因此末位数无法对齐。建议最好不要一个用绝对的值,另一个用相对的值。
csln 发表于 2017-8-15 08: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理论证明:
  JJF1059.1的5.3.8.1条注:“uc(y)和U的有效数字的首位为1或2时,一般应给出两位有效数字。”这个规定没有顾及测得值与不确定度的末位数是否对齐,首先考虑的是不确定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因为这条规定,很可能不确定度的末位数比测得值的末位数多一位,而不能“对齐”


这真是千年不遇的奇葩,又一个奇葩观点隆重推出

似乎每个问题深入讨论后,规矩湾就会有一个奇葩观点出场
njlyx 发表于 2017-8-15 09:0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22:22
您所说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确实应当如此。但实际当中往往很少遇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 ...

【  您楼上所说的情况(1)在力学专业中经常遇到,“示值相对误差”接近0.0%,甚至等于0.0%的都有(即“绝对量”接近或等于零),但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则往往都有0.×%。】  <<<………

a)  您这个0.x%"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与0.0%的"示值相对误差"应该不能"装"在同一个"测量结果表述"中吧? 有【  示值相对误差δ=0.0%,Urel=0.5%,k=2。】这样的测量结果报告吗?

b)   【 示值相对误差δ=0.1%,Urel=0.5%,k=2。】之类的情形是可能常见的,但这不是我上贴(1)所表述的情况。
chuxp 发表于 2017-8-15 0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秀智商的下限。糟蹋完量友,再糟蹋国家规范,最后再糟蹋中文,这是固定套路。一直以来要求别人要“文明讨论”,自己却用极其恶劣的学风,嘲弄并挑衅量友。
    几次说,国家规范也是人制定的,也会出错。凡是用来批驳你的国家规范就错了,凡是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条款就规定错了,直接说你就是国家规定岂不是更直接了当!
    现在你指责1059规定错了,可断定你下一步该指责1033了。因为你在另一个帖子中,反复与量友们纠缠,多次信誓旦旦的、煞有介事的说:重复性已改为“试验”,不再“考核”,不再“核查”。结果大家贴出证据,你无话可说 ,开始谈论。。。。动词。。。同义词。。,明显理屈词穷,所以预计你该拿出“杀手锏”了,“规范错了!我没错!你们都给我闭嘴!
路云 发表于 2017-8-15 09: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41楼说“原帖的U并没有给出‘rel’下标,进一步解读了你的说法”,其前提就假设了这种表达方式没有错误。假设这个下标被证书的编辑者遗漏了呢,这种事件在日常证书报告的审查过程中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尤其是在这种“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都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易混淆场合。132楼原帖中只是说“误差为0.43%”,我怎么能判断它是绝对误差还是相对误差呢?“不确定度U=0.032%≈0.04%”,又没有加中文说明,我怎么能判定他是不是误将“Urel”错敲成了“U”呢?

何必 发表于 2017-8-15 09: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15:45
谢谢您的回复与交流。以下两处红框标示处估计是您的笔误,是不是应该为“U=1.0%”。关于您的详细推导过 ...


以下两处红框标示处估计是您的笔误,是不是应该为“Urel=1.0%”。不是笔误,2.2的 Urel
                       Urel=U/y2=0.05%/0.05%X100%=1.0X100

同样的3.3也是这样的情况。
不过1.2,2.2 ,3.2 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表达的前提是y不等于零。如果y等于零或数值比较小,可能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表示好一些!

1、第2和第3项的测量结果都是误差,所有我认为都应该将表示误差方向的“+”带上,以区别于“误差的绝对值”概念;
      赞同,不过现实中好像对于正误差往往都忽略的“+”。

2、第1.2条的Urel实际是将1.1条的“扩展不确定度U”转换成了“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这个结果究竟是保留1位有效数字(1%)还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值得商榷。尽管有效数字的首位为“1”,但转换之前的U就只有1位有效数字(0.05%),不可能经转换后还会多出一位有效数字。您96楼截图中李慎安老师的示例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再说,修约间隔为0.01%是指绝对量,并非指相对量。如果按Urel=1.0%去对y1进行修约,是不是应该表达成y1=5.050%?如果仍维持5.05%,那么它与Urel=1%又有什么区别呢?第2.2条也有同样的问题。

对于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的问题,我一直有疑问,请多指正!
测量结果测得值的修约间隔只取决于扩展不确定度,与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无关!

4、对于第3条所说的两种情况,实际上就是第3.2条这一种情况。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再使用“扩展不确定度U”这种形式来表达了(实际上第3.1条的U就是第3.2条的Urel)。

  我觉得您可以再琢磨琢磨!

何必 发表于 2017-8-15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15 09:30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7-8-14 22:22
您所说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确实应当如此。但实际当中往往很少遇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 ...


您所说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确实应当如此。但实际当中往往很少遇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不是“校准值”,也不是“绝对误差”或“修正值”,而是“示值相对误差”,则根据测量模型评定出来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往往都是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很少见到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的。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评定“示值相对误差的不确定度”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表示的案例,也许是受专业所限,孤陋寡闻吧。但如果“测量结果”是前两者(“校准值”、“绝对误差”或“修正值”),则用“绝对扩展不确定度U”或“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表示的都有。

红色部分我觉得是不是说反了?
何必 发表于 2017-8-15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8-14 20:38
【假设这个0.43%就是“示值相对误差”,那么Urel=9.3%也就不知从何而来。】 ...

(1) 本人(想当然,没有任何考证)以为: 当“测得值”的“绝对值”小到接近、甚至小于“(绝对)测量不确定度”U值时,“有经验”的人一般不会选择用“Urel”表达,以免出现大到接近、甚至超过100%的“观感很不爽”的“Urel”值。

赞同

(2) 并不明白何必量友将这“Urel=100%”表达成“Urel=1.0*100”的用意,虽然“值等效”。

只是单纯想用科学计数法表达两位有效数字,可能表达不规范。如果写成100%是不是就是三位有效数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4 18: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