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听老师经常说万分之五标准器最高可以检测千分之几的被...

 关闭 [复制链接]
路云 发表于 2018-3-14 2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8-3-14 03:17 编辑

49楼某人胡编臆造编故事的水平都会如此的蹩脚,除了他自己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的胡乱瞎解之外,估计没人能够听懂他在说什么。一会儿说三分之一原则是“U/MPEV1/3,一会儿又说三分之一原则是“U/T1/3,现在又说U/MPEV1/2”也符合三分之一原则。一会儿用半区间做分母,一会儿用全区间做分母。看到JJG875-2005《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中“MPEV(计量标准)/MPEV(被校对象)1/2”的事实不满足三分之一原则,便又开始施展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之伎俩,将其改编成“U/T1/4,仍然满足三分之一原则。”意思就是说U/T1/4”比“U/MPEV1/3”还要小。你规矩湾以为这里是识字班啊,想忽悠谁呀?计量界啥时候有“U/T1/3”这么一个“规氏三分之一原则”呀?你千分之一点五的电阻计是根据哪个三分之一原则导出来的呀?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5 1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3 18:28
  第一,用JJF1094规定的1/3原则来判断检定/校准方法的可行性,的确不会也没有造成重大误判,这是事实 ...

对于第三,我觉得您理解错了,U和MPEV相比的1/3原则里,U和MPEV都是半宽。

MPE的表示大多都是带正负号的,大多也都是对称的,1094中写的很清楚,MPEV是最大允差的绝对值,也就是说,MPEV是去掉MPE正负号的那个值,是半宽。

对应您回帖里说的T,T就是MPEV,而不是2倍MPEV。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5 1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5 10:20
对于第三,我觉得您理解错了,U和MPEV相比的1/3原则里,U和MPEV都是半宽。

MPE的表示大多都是带正负号的 ...

T是tolerance(公差)。
路云 发表于 2018-3-15 11: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U/T1/3

计量界什么时候冒出了这么一个“测量设备的半宽度区间与被测对象的全宽度区间之比要不大于三分之一”这么一个“规氏三分之一原则”呀?还成天在这里不拿出任何证据无休无止的唠叨个没完,说别人不懂,参与本主题讨论的量友,也只有他一人“懂”,纯粹就是在这里“搅屎”。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5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8-3-15 11:59 编辑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5 10:20
对于第三,我觉得您理解错了,U和MPEV相比的1/3原则里,U和MPEV都是半宽。

MPE的表示大多都是带正负号的 ...


  53楼的理解是正确的,T在几何量计量中是最大尺寸减去最小尺寸,或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学名称为“公差”,因此国际上用IT表示“国际公差”的公差带宽度,IT1、IT7、IT10等分别表示1级、7级、10级国际公差。在其它计量专业领域,没有“公差”和“公差带”的概念,只有允许的最大值与允许的最小值之差,这个差值可用“控制限”表述,因此“控制限”这个术语可以适用于所有十大类计量专业领域,T就是被测量允许变化的区间“全宽”,而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则是控制限T的一半。
  你说“U和MPEV都是半宽”,“MPE的表示大多都是带正负号的,大多也都是对称的,1094中写的很清楚,MPEV是最大允差的绝对值,也就是说,MPEV是去掉MPE正负号的那个值,是半宽”,非常正确。但如前所述,T是控制限“全宽”不是“半宽”。当某个被测量允许变化的区间上下极限不对称(绝对值不相等)时,例如JJF1099-2003就规定表面粗糙度样块的“Ra值对其标称值的偏差不得超过+12%至-17%的范围”。此时T等于上极限减去下极限((+12%)-(-17%)=29%),控制限半宽是(上极限-下极限)/2=14.5%,而不是允差的最大绝对值:MPEV=丨-17%丨=17%。
  对于54楼完全不懂三分之一原则,自己不虚心学习,还要在这里天天骂人,“纯粹就是在这里搅屎”的“技术流氓”的帖子,就属我不予理睬了。
csln 发表于 2018-3-15 13: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3-15 13:54 编辑

规矩湾所谓三分之一原则的来源?

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规矩湾原则”

Mcp=T/2U         (T是被测量参数的加工或控制的公差范围)

测量能力指数.jpg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5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规矩湾和我一样,读的是这样的
1.jpg
路云 发表于 2018-3-15 17: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本主题讨论的众多量友,在规某人的眼里,可以说没有人懂他所谓的“规氏三分之一原则”。拿不出证据,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从头至尾看看所有参与讨论的帖子,看看大家都在说谁不懂装懂,谁在大家提供的证据事实面前仍死不认错的强行狡辩。自己满口污言秽语,天天无理搅三分的找骂招骂,还要整天抱怨别人骂人。

JJF1094-2002根本就没有任何条款规定了必须满足“U/MPEV1/3”的要求,只是说如果满足该要求,则可不考虑示值误差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即直接根据测量所得结果进行合格判定。当不满足该要求时,不能直接对测量所得结果进行合格判定。更没有规某人所说的所谓“U/T1/3”这一“规氏三分之一原则”,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57楼量友晒出的截图也清楚的表明,计量领域所说的三分之一是指计量标准与被检器具的准确度之比,可以认为是“MPEV(计量标准)/MPEV(被校对象)≤1/3”,或者“U(计量标准)/MPEV(被校对象)≤1/3”,也有的标准说不确定度之比“U(计量标准)/U(被校对象)≤1/3”。总而言之,都是半宽度之比。从来没有哪个标准里说“U/T1/3”叫三分之一原则,也只有这位学术无赖,才能够想得出这种奇葩怪论,并且还要不知羞耻的信口开河、无休无止的百般狡辩。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5 2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本主题讨论的众多量友,在规某人的眼里,可以说”像58楼这样只会骂街不学无术的人的确不懂得三分之一原则。
  57楼量友拷贝的教材资料说得再清楚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计量局推荐的测量能力指数Mcp的值也是来源于1/3原则。那个年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尚未传入我国,广泛使用的是“极限误差”,因此资料里提出了“精度系数”的概念。资料将“精度系数”定义为“测量极限误差与公差的比值”,并指出1/3原则是“精度系数通常要保持在1/3~1/10范围内”,强调这个1/3原则是“测量领域通行的惯例原则”。
  57楼资料显示对于一般精度的检验与监控等测量过程,基本满足要求的测量能力指数,原国家计量局推荐的是Mcp≥1.5,明确告诉我们控制限T是“公差”,是“允许误差的范围(全宽)”。很明显Mcp=T/(2U)≥1.5转换成U/T,就是U/T≤1/3。当取Mcp≥5时,就是U/T≤1/10,所以原国家计量局的Mcp推荐表告诉我们当Mcp≥5时,测量能力配置太高。因此测量能力指数与三分之一原则是同一个原则的两种不同说法,作用完全相同,都是用来评判测量方案的可行性、可信性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5 23: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56楼复制粘贴的所谓“计量检测能力评价表”,不知道从哪里弄的,且不说连符号≥都错误地写成≤,造成南辕北辙,这个评价表的数据也是非常不靠谱的,它绝不是原国家计量局推荐的“测量能力指数评价表”。
  估计56楼的这张表很可能是“过程能力指数Cp推荐表”,或称“工艺能力指数表”,是用来评价工艺设计方案能不能用于产品加工的评价指标。即便是“工艺能力指数表”,其数据也是错误的,不妨大家可以查一下大中专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加以验证。
  测量过程是用来评判产品质量或加工质量,用来评判生产工艺控制是否正常的,因此1/3原则不是生产领域的原则,而是测量领域的基本原则。人们要通过测量来评判生产能力,评判产品质量,测量过程的能力就一定要高于生产加工能力,因此即便工艺能力指数Cp≥1~1.1可“基本满足”生产要求,而测量能力指数必须比它高一个等级。
  原国家计量局推荐测量能力指数Mcp≥1.5~2时为“配置尚可”,Mcp≥1~1.5时为“配置不足”,Mcp<1时“配置严重不足”。56楼能力在“基本满足”时的最大指数是1.1,国家局推荐“配置尚可”的测量能力指数最小时1.5,1.1<1.5,这种测量能力指数的测量过程是绝对不可信、不可靠的,无论如何误判风险都不能承受,Mcp≥1~1.1,连同56楼认为能力“合适”的Mcp≥1.1~1.3的测量方案,都必须废止。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6 1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5 11:53
  53楼的理解是正确的,T在几何量计量中是最大尺寸减去最小尺寸,或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学名称为“公差 ...

第三,“若当前某领域测量技术确保≤1/3(全宽≤1/6)”,这个“全宽≤1/6”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答:其实我已经在论坛里多次解答过,现在就再简单重复一下。
  所谓三分之一原则,可用不等式表达为U/T≤1/3,其中T为被测参数控制限(允许的最大值减去允许的最小值),U是所设计的测量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在计量检定中,测量设备的允差往往是相对于0对称,常用允许误差±MPEV表示。那么控制限T=(+MPEV)-(-MPEV)=2MPEV,代人JJF1094的U/MPEV≤1/3,即可推导出U/T≤1/6。这就是我说的JJF1094是用“半宽”描述三分之一原则在本领域的应用,换算为“全宽”选择的比值适当向1/10倾斜的1/6。这是因为这种测量过程的风险大于一般产品的测量过程,因此选择比值适当向1/10倾斜。

以上是您在46楼的回复,您看看红色部分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另外,1094中的1/3原则,是用U和MPEV相比,两个都是半宽的概念,您的“全宽1/6”里为什么用半宽与“全宽”相比呢?为什么不是“全宽”与“全宽”相比呢?请问逻辑在哪儿呢?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宽与半宽比或者全宽与全宽比都是1/3,半宽与全宽比就是1/6了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6 1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1:13
半宽与半宽比或者全宽与全宽比都是1/3,半宽与全宽比就是1/6了

半宽与全宽相比的道理在哪儿呢?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oldfish 发表于 2018-3-16 13:31
半宽与全宽相比的道理在哪儿呢?

只不过是换算关系而已,纯数学
csln 发表于 2018-3-16 15: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3-16 15:08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3-15 23:56
  56楼复制粘贴的所谓“计量检测能力评价表”,不知道从哪里弄的,且不说连符号≥都错误地写成≤,造成南 ...


56#提供的表是一个公共知识,在百度里搜测量能力指数就可以找到

多说无益,要用证据证明你说的对,而不是光用你自己的嘴证明,用你自己的嘴说一万遍也没用

要证明你所谓三分之一原则不是你杜撰的,很简单,拿来证据,什么地方?什么文件、什么标准规定过?关于计量的而不是生产的半宽比全宽的三分之一原则?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5: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3-16 15:05
56#提供的表是一个公共知识,在百度里搜测量能力指数就可以找到

多说无益,要用证据证明你说的对,而不 ...

             老资料
1.jpg
csln 发表于 2018-3-16 15: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的是关于计量的而不是生产的,论坛里关于计量大家理解的内涵应该差别不大,就是指计量检定/校准,不是生产,不是企业计量定级
路云 发表于 2018-3-16 15: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在51楼、54楼、和58楼,三度戳穿了规某人用生产检测领域的“U/T1/3”(半区间与全区间之比),来曲解计量领域的“U/MPEV1/3”(半区间与半区间之比),以达忽悠之目的。其水平之低下、手法之拙劣、学风之恶劣、道德之败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将“U/T1/3”这么一个“规氏三分之一原则”,拿到专业计量论坛里来兜售,既拿不出证据,又难以自圆其说,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企图鱼目混珠。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6: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耀煌 于 2018-3-16 16:26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8-3-16 15:58
我已在51楼、54楼、和58楼,三度戳穿了规某人用生产检测领域的“U/T≤1/3”(半区间与全区间之比),来曲解计 ...


生产领域的 U/T<=1/3 并不是半区间与全区间之比!
2.jpg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6: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之一原则来源的理论基础
2.jpg
2.jpg
2.jpg
路云 发表于 2018-3-16 16: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截图从哪里能看出“U/T"不是半区间与全区间之比?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7: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耀煌 于 2018-3-16 17:07 编辑
路云 发表于 2018-3-16 16:55
这张截图从哪里能看出“U/T"不是半区间与全区间之比?


测量极限误差U与公差T的比值,U是全宽,T也是全宽
2.jpg
xqbljc 发表于 2018-3-16 17: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传的某资料可以看出,所谓的“1/3基本原则”,就是“标准器同被捡计量器具准确度比值应保持1/3比例”,这个“1/3比例”是“通常”一般情况下的简化选择,所以将“1/3比例”人为上升拔高至什么“1/3基本原则”,而同阿贝原则、最小变形原则以及封闭原则相提并论,就完全错误且不伦不类了。大家还可以看出,“1/3比例”适用于“机械行业零件检验中”,胡言乱语的“适用于所有十大类计量专业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完全就是不靠谱的屁话!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6 17: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xqbljc 发表于 2018-3-16 17:12
由上传的某资料可以看出,所谓的“1/3基本原则”,就是“标准器同被捡计量器具准确度比值应保持1 ...

对于低精度测量、计量,测量仪器与被测量或者标准器与被检计量器具准确度比值可以远小于1/10,对于高精度测量、科学计量领域,测量仪器与被测量或者标准器与被检计量器具准确度的比值可能连1/2都不一定能保证。
路云 发表于 2018-3-16 17: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3-15 21:02
测量极限误差U与公差T的比值,U是全宽,T也是全宽

规某人所说的“U”可没有“测量极限误差”的意思,讨论中也没有谁将其视为“测量极限误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4 08: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