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角度/平直度] 请教平板平面度检验的高人

 关闭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0 1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0 13:21 编辑

回复 151# xqbljc

  正如老师所说的GB/T11336.11337-2004《直线度、平面度误差检测》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我和老师的分歧点正是老师认为正确的地方恰恰我认为是它的不足,老师认为“检测方法上分类、某些术语以及涉及面的深度等方面有所欠缺”的地方恰恰是我认为的该标准的独到之处和高明之处。
  “将被测截面分成若干段,用角度测量仪器测量其相对于测量基准(自然水平或光轴) 的倾角变化,再经计算求得被测截面各测量点对两端点连线的偏差,然后根据平面度评定方法,计算求得工作面各截面测量点对评定基准的偏差”。
  这段文字是JJG117-2005对“节距法”的解释,它一方面准确地说出了“节距法”分为测量和评定两个步骤,说出了第一步按同一个测量基准得到测得数据,第二步按评定基准评定出直线度误差值,测量读数可以先按两端点连线评定出“近似”的直线度误差,而要获得规定的直线度误差还需要进入第二步“根据平面度评定方法,计算求得工作面各截面测量点对评定基准的偏差”。
  另一方面,老师认为“基本到位的”“小角度”测量原理则正是我认为的不足之处。小角度测量原理是小角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并不是节距法的测量原理。这可以用温度测量的例子来说明。热处理炉温度测量使用了传感器热电偶和读数装置显示仪表共同组成新的测量系统。热电偶作为新测量系统的感应器件感应到温度变化产生电势差(mV),显示仪表作为新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则将mV值用显示温度值(℃)的形式读出。同样,节距法测量中,桥板和小角度仪共同组成新的测量系统,桥板作为新测量系统的感应器件感应前后两个受检点的高度变化,小角度仪则作为新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将原来的角度分度值(角度秒或者mm/m)转换为前后两点的高度差(μm)读出。把温度变化转换成电势差变化是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不是“热电偶+显示仪表”组成的温度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则是直接检测被测对象的温度。同样,节距法中小角度工作原理是小角度仪器(水平仪、准直仪等)的工作原理不是“桥板+小角度仪”组成的高度差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则是直接检测两个受检点的高度差。
  所以,上述引用的平板规程说的节距法应更改为:“将被测截面分成若干受检点,用桥板和角度测量仪器组成的测量系统测量各受检点相对于其前一个受检点的高度变化,再经计算求得被测截面各测量点对两端点连线的偏差,然后根据平面度评定方法,计算求得工作面各截面测量点对评定基准的偏差”。
  对于GB/T11336的5.4.1和5.4.2水平仪法和自准直仪法的描述同样也应该将“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水平面(或其垂面)的倾斜角”和“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主光轴的倾斜角”统一更改为“测出被测直线各受检点相对其相邻的前一点的高度差”。这一点在紧随其后的“测量步骤”中说的最明白不过了,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到,现再次复制如下:
  “……,即:a1是第1点相对起始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2是第2点相对第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i是第i点相对第(i-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示值为正,绘在相对点之上,为负绘在相对点之下,由此可得各测得点的坐标值Zi(水平仪格值);
  各测得点坐标值Z,由下式计算:
  Zi=Z(i-1)+ ai=∑ak              (13)
  Z0 = 0,   (i= 1,2,……,n)”
  公式(13)中并没有留下丝毫小角度测量的所谓“倾斜角”影子,就是平板检定规程中介绍操作过程时又在哪里使用了“倾斜角”呢?就算是公式(6)和老师称之为“唯一”公式的公式(8),有“倾斜角”吗?其重要的计算公式(6)写成正确的式子是:ai=τ·L·ai′,τ·L就是新的测量系统的分度值,计量单位μm,ai′就是仪器的读数格数,格数乘以分度值就是受检点相对其前一点的实际高度值(单位μm),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得着用所谓的“倾斜角”领着大家绕圈子吗?难道只有这样绕了圈子才显得节距法理论深奥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1 0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一再坚持“仪器直接读取的应该也只能是‘倾斜角’,故‘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测量,属‘小角度’测量的说辞应该是唯一性的成立”,那就还可以看一下GB/T1958-2004《形位公差 检测规定》的3.1条对形位误差的定义,该条规定“形位误差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变动量”,其注1指出“提取要素”是指GB/T18780.1的定义,该标准说“提取组成要素是按规定方法,由实际(组成)要素提取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GB/T24631.1-2009直线度词汇和参数的3.2.4条说“局部直线度偏差”是“直线度轮廓上的某一点到评定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可见也是检测“点”的高度数据,而不是“倾斜角”的数据。
  可见形位误差测量的是“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要素”。直线度检测就是检测“有限数目的点”的各自高度差,从而“形成的实际要素”,再将实际要素与评定基准相比较评定出(计算出)直线度误差值。各点的高度差可以用“桥板+小角度仪”组成的测量系统直接得到,只不过得到的是相对于前一点的高度,还需要用累积法统一到同一个测量基准(起始点)上去而已。各点的高度都统一到起始点为测量基准时,再与评定基准比较,计算各点直线度偏差,最后得到直线度误差值。所以说“节距法”是测量两点连线与水平面(或光轴)的“倾斜角”是错误的,而应该是测量“受检点”的高度。因此平板检定规程后面讲到检测步骤和示例时都只讲读数“格值”和“线性值”而不得不回避“倾斜角”,压根就不提“倾斜角”这个词。
  各受检点的“高度差”可以直接从测量系统中读出,并不是“无”风扑影,GB/T11336说的“a1是第1点相对起始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2是第2点相对第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i是第i点相对第(i-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已经是再清楚不过了。“仪器直接读取只能是‘倾斜角’”的说法是片面的和错误的,故“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测量属“小角度”测量的说辞也是错误的,更谈不上是“唯一性的成立”。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1 12: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2-11-21 13:19 编辑

看了楼上的两个帖子,不知大家感受如何?给我的感觉就是:毫无新意,也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见解,除了鹦鹉学舌般的“复制+粘贴”,再有就是没什么论据且极其错误、空洞的私货。总之,这样水平的帖子,除了显示出其自称“拧种”的豪迈情怀外,应该就是毫无逻辑、东扯葫芦西扯瓢、前后不搭、自相矛盾、一“拧”到底,醉死不认这壶酒钱的XX精神,为了挺错、续错、继续错,什么版主的身份、面子、理性全然不顾,任由论坛的量友们见笑也要破罐子破摔。对于如此低劣水平的帖子,确不应该再给以回复了,但为了论坛的广大对平直度检测有兴趣的量友们,我就再给楼上一次其自己也不打算要的面子,回复一下,应该下不为例吧。由于本人时间宝贵,还有对争议的论述等帖子需要整理及书写,故今后不再陪楼上去玩了,还是其个人自言自语、自我欣赏的好。
    楼上对某些标准的使用、评议应该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一会儿“我认为是它的不足”,一会儿又成了“该标准的独到之处和高明之处”,说“绕口令”呢?!总之,符合自己观点、口味嘛,就“独到且高明”,反之则“不足”,一切皆以我为判断准则。这样楼上论述争议的论据就是两个字“自我”,但当一个人极其过分的“自我”的时候,应该也只能就是“自卑”,是人格缺陷了。
    楼上的“拧种”,应该是自己对自己唯一恰当的评价。但也确有说漏嘴的时候,楼上在对JJG117-2005对“节距法”的文字描述的解释时,就无意中讲出了给以认可的“第一步按同一个测量基准得到测得数据”这样的话语,此话语“同一个测量基准”与其过去及现在依然无理坚持的“测量基准是许多不断变化的点”的说辞,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应该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的。无意中、不经意间说出的话竟然才是正确、靠谱的东西,应该是无奇不有吧?!
    楼上对所谓的小角度测量原理和小角度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的认识明显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故意混淆之嫌。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原理,所谓小角度测量原理,简单讲就是当角度足够小的时候,sinθ=tgθ=θ的近似描述或计算,而小角度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应该是其结构、使用及基础知识原理了,比如讲水准泡中气泡的“居高不下”,及其曲率半径、刻线误差,使用方法、原理等这些东西,再比如讲,电子水平仪的角度传感器(主流是电容式角度传感器)将角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给以输出并显示,以及自准直仪的光学结构及反射、成像原理、通过机械装置给以瞄准及角度数据的读取等,当然光电自准直仪还包括通过传感器(光敏电阻)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给以机械或数字显示方式的瞄准读数或自动瞄准读数。这些,考虑到时间及篇幅限制,也只能简略的谈这些,希望给论坛中广大对此有兴趣的量友能有所启示及加深了解,当然对于楼上某位只能是无用功的“弹琴”,其基础知识的浅薄及无知应该对这些一窍不通,当然不排除装睡方式的故意混淆,个人希望是前者,如果是后者应该就是态度、行为不端的问题了。另外将“节距法”的测量原理给以温度测量专业的解释,做为外行的我应该说不出任何东西,不得不承认他人知识面的“宽广”,但同时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许多事情可以“穿越”,但几何量、温度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专业间莫非也可以“穿越”?应该是极不恰当的“比喻”或“戏说”吧?大家及楼上还清醒吗?反正我已经晕了。
   至于楼上所谓平直度测量的主标准器是什么莫须有的“桥板+小角度仪”,还给冠以“新的测量系统”等,依大家的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能接受并承受吗?一个普通钢件加工而成的辅助工具会是什么“感应器件”,还具有“感应”能力,这简直太神奇了。联想到楼上在某版块23楼帖子所言,什么“节距法的要害是使用了桥板,......但却不一定非要小角度测量仪器不可,只要能够达到一个受检点相对于另一个受检点读取高度差的目的,什么测量仪都可以”。我在这里质疑楼上,辅助工具钢件桥板有那么神通广大的“感受”功能吗?不使用作为主标准器的小角度测量仪器,改用比如讲电感测微仪这样的线值仪器,能够测出并读出需计算后得到的所谓高度差吗?小角度测量仪器和桥板的相互关系应该有主标准器和辅助工具之分吧?那你为什么非要主次不分、本末颠倒呢?即使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观点及某些歪理斜说,也不能就不计后果的去爬“光柱”啊?!说错了话或进了“套”,退出来就是了,何必不把牛角尖钻透誓不罢休呢?我现在完全体会到你当初自称“拧种”的豪迈情怀了,但钻牛角尖的伤感及痛苦只有你个人才能有所体会吧?!
     楼上提出要对“对于GB/T11336的5.4.1和5.4.2水平仪法和自准直仪法的描述”给以修改,这我不反对,编写人与你在同一个城市,你可以很方便的去找他们理论,只要具有不怕自找没趣的勇气就行,只怕你是色厉内茬吧?
     楼上谈到,标准中的公式(13)与规程中的公式(8)“ 并没有留下丝毫小角度测量的所谓“倾斜角”影子”,疑问除了表现出你的无知和浅薄外,他人非常好理解,因为你对唯一性的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的分析、推导、论证一窍不通,此公式中的Σai正是推导过程中的Σθi近似而来的,而θi也是由tgθi近似而来的啊,θi难道不是“倾斜角”的影子吗?这些才是我前面帖子经常谈到的小角度测量原理,简单的sinθ=tgθ=θ的近似描述或计算。其与什么小角度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一个人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前提下的无畏啊!所以没人领着大家去“转圈子”,也没人去“显得节距法理论深奥”,只是你自己无知前提下浅薄罢了。俗语说听人劝吃饱饭,还是多学点东西的好。
     尽管多次讲过,对毫无意义的争议不想再介入了,还是深思熟虑后给出了上述回复。提请楼上注意,再发这样无聊的帖子,本人恕不奉陪你去“玩”了,因为自己还有他人翘盼的未写完的草稿需要整理编写呢,楼上就自己先“玩”会儿。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1 14: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个帖子回复的匆忙,竟然漏下153楼,这对同一个人应该就是某人讲的“厚此薄彼”吧,那就简单回复补一下。
     楼上不仅是对GB/T1958-2004《形位公差 检测规定》标准的“复制+粘贴”,还有其“曲解+误解”前提下参杂的“私货”,但这些鹦鹉学舌般的东西并得不出“可见也是检测“点”的高度数据,而不是“倾斜角”的数据”这样的错误解读啊,应该也只能按曲解+误解的穷显摆来评议了。标准对最后经计算得出的结果性质的直线度误差的文字描述,应该也只能是按线值而非测量读数起始阶段的倾斜角来描述,这是正常也是正确的,但楼上做出曲解+误解的私货解读就应该完全是错误的了。所以,以其浅薄+无知+装睡怎么会正确理解标准中的文字描述呢?!标准就是标准,它可以给心态正常的人以依据,但不会给态度、行为不端的人以掩盖和解救。所以做人的话,还是“三老”的好。
     多次告诫楼上,要原话引用,要原文“复制+张贴”,可是,楼上依然我行我素,“复制+张贴”的标准被断章取义的话,形位误差测量的是“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要素”,在这里提请楼上把此话后面的四个字补齐,那就是原文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要素的“近似替代”,由于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对楼上习惯性的小伎俩已经保持很高的警惕及防备,所以告诫楼上,今后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
     后面的东西不想去细谈了,没有任何新意的扯皮,没必要奉陪,楼上就是想浪费他人的宝贵时间和赚取大家的眼球。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2 02: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一大堆废话,不知道老师所以然,除了讽刺挖苦的话,难道就不能讲点科学道理吗?直线度误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都说明是以各受检点以评定基准评定的高度差来确定直线度误差,请问老师又有哪一个标准说“倾斜角”了?除了节距法那个所谓定义中提到而外,请再提供第二个证据证明测量的是“倾斜角”。
  即便是平板检定规程,定义说小角度测量,而后面的内容没有一处提到“倾斜角”,其6.3.4.5条也是清清楚楚地写着“以工作面上各测量点对理想平面偏差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平板工作面平面度”,“Σai正是推导过程中的Σθi近似而来的”依据从何而来?Σai的计量单位明明是μm,是高度值,Σθi按老师所说是角度累计值,计量单位必是弧度、角度秒等,小角度范围sinθ=tgθ=θ是对的,可是Σai≈Σθi,一个长度值居然可以由角度值“近似而来”,不觉得可笑吗?
  再看看JJG117-2005的6.3.4.5.1的评定步骤吧,“根据被测截面上各点读数ai′(格数),可按式(6)或(7)换算成线值ai(μm)。”应该是搞清楚了吧,ai是各点的读数,要么是“格”,要么是把格换算成“微米”,各点读数ai是倾斜角吗?什么地方说读数ai是角度值了?以规程中表A.1为例,用分度值τ= 0 .005mm/m的电子水平仪,桥板跨距为Ld = 180mm,根据GB/T11336给出的公式(27)分度值换算公式K = τ·L ( μm ) ,组合起来的测量系统分度值就是K=0.005×180=0.9μm。如若你还不相信是高度值,你可以将每一点从水平仪上的读数格数乘以新的分度值0.9μm直接读取高度值,做一次计算验证最终结果呀。
  另外请老师解释一下国家标准说的“用水平仪将被测直线大致调成水平,沿被测直线等跨距首尾衔接地拖动桥板,同时记录各点示值ai(i=1,2.......n);……,a1是第1点相对起始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2是第2点相对第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i是第i点相对第(i-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示值为正,绘在相对点之上,为负绘在相对点之下,由此可得各测得点的坐标值Zi”的含义吧,到底是在测量“角度”还是在测量“距离”?是测量的点,还是测量的两个点的连线与水平面夹角?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2 1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论的问题应该基本有眉目了,因为楼上终于发出了“难道就不能讲点科学道理吗?”悲哀祈求,但在错误泥潭里陷得如此深,且也“临秋末晚了”,加之楼上唯一性的特质“拧”,在此质疑楼上:楼上尊重过“科学道理”吗?自己丢弃的面子“科学道理”还能帮你挽回吗?陷得如此之深“科学道理”还能拉你出泥潭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实话告诉楼上,你前期“言行举止”,应在“痛打”之列,假设你懂得“浪子回头”的道理,并从此能够真正尊重“科学道理”,或许“科学道理”还会再给你一个“赦免”的机会,自己把握吧。
     楼上谈到“又有哪一个标准说“倾斜角”了?除了节距法那个所谓定义中提到而外(规程),请再提供第二个证据证明测量的是“倾斜角””。楼上来论坛到底是做什么来的?应该不是闭目养神吧?你承认的规程中“节距法那个所谓定义中提到而外”,这应该算第一个提到“倾斜角”,我在151楼“原汁原味”的复制标准中5.4.1水平仪法及5.4.2自准直仪法就两处提到“倾斜角”,这可不可以作为“第二个证据证明测量的是“倾斜角””呢?另外,楼上从来不看书吧?,大量的平直度测量参考书籍中,多场合、地点的提及“倾斜角”测量,你莫非视而不见吗?也许,你从不看书,这就应该是“浅薄+无知”的根源吧。
      对于我在前一个帖子谈到的“Σai正是推导过程中的Σθi近似而来的”,楼上发出了“依据从何而来?”的质疑,此质疑,我相信楼上绝不是在装睡,因为明显是“无知”的腔调吗,一个对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分析、推导、论证过程一无所知的浅薄之人,怎么会知道此公式中的Σai正是推导过程中的Σθi近似而来的呢,而θi也是由tgθi近似而来的啊,θi难道不是“倾斜角”吗?这些才是我前面帖子经常谈到的小角度测量原理,简单的sinθ=tgθ=θ的近似描述或计算啊。对于楼上后面自我嘲笑的话“可是Σai≈Σθi,一个长度值居然可以由角度值“近似而来”,不觉得可笑吗?”我实在不想再给以解释了,就“复制+粘贴”其个人在109楼的原话,让自己的手煽自己的脸吧,全文引用其原话如下:“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思考这个问题。在小角度检测中,常常遇到这样一句话,“当某个角度非常小的时候,其正弦函数值和正切函数值约等于角度值”,这里的ai是由跨距L×tgθi而来,常数L为方便推导,在给以提取公因式后先放在一边,∵tgθi=θi,此时θi≈ai是不是应该成立?!提请楼上不要瞎钻空子,此处的ai是格值,简单的换算是放在规程中的公式(6)的,试问楼上,自己的手煽自己的脸是一种什么感受,奉劝楼上,今后不要再“自虐”了,下点功夫。自己把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分析、推导、论证一下,难道真正学习、掌握点东西,不比时不时用自己的手扇自己的脸,要感受更好些吗!即使你由于浅薄,确实推导不出来,也不必这样,我肯定会在后面的贴子里专门来论述这些的,即“拧”又“急”,吃不得热饭的。
     楼上既然认可“ai是各点的读数,要么是“格””,另外仪器分度值τ肯定应该是角度值吧,那换算公式中的τ·ai不是倾斜角又还能是什么?至于所谓“新的测量系统”的说辞,还是做“狡辩”物丢弃吧,别自欺欺人了。
     楼上帖子末尾提出的疑问:“,到底是在测量“角度”还是在测量“距离”?是测量的点,还是测量的两个点的连线与水平面夹角?”我已经懒得再给以重复性回复了,就“原汁原味的复制+粘贴被你当做圣旨,救命稻草的GB/T11336原话来给你看一下,并由你自己去认识并判断吧:

     下面是GB/T11336-2004《直线度误差检测》标准的原话:

      5.4.1 水平仪法
                将固定有水平仪的桥板放置在被测直线上,等跨距首尾衔接地拖动桥板,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水平面(或其垂面)的倾斜角,通过数据处理求出直线度误差值的方法,见图31。
      5.4.2 自准直仪法
                将固定有反射镜的桥板置于被测直线上,等跨距首尾衔接地拖动桥板,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主光轴的倾斜角,通过数据处理求出直线度误差值,见图33。

      提请楼上注意,审核一下上述引用的原文是否有断章取义的事情,并类比一下自己。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3 0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3 00:49 编辑

  说了一大堆废话,总算有不到20%的文字涉及到了技术问题,这不到20%的文字也不过是“复制”了一下标准的定义。搞了半天也还是我指出的“定义”错误,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读数不是角度值而是长度值。引用的文字无非说明了过去在传统小角度测量原理的约束下提出的“节距法”定义影响到了所有与节距法有关术语的定义错误。
  我之所以说它是国家标准的定义性错误,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平直度检测的国家标准摆脱这个怪相:定义说是测量“倾斜角”、“小角度”、“角度”等,而在具体描述检测方法时却没有一个标准说测得的读数是“倾斜角”,都说是“距离”、“高度”,都说是受检点与评定基准的偏差,没有一个说是受检点的角度(我想,如果说一个点到一条线或一个面的距离变成了角度也的确是滑天下之大稽了),每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实施无一不与自己的测量方法“定义”唱反调。
  GB/T11336-2004《直线度误差检测》给“水平仪法”和“自准直仪法”的定义是“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水平面(或其垂面)的倾斜角”和“测出被测直线各相邻两点连线相对主光轴的倾斜角”,而在描述具体检测方法时是唱反调的:“用水平仪将被测直线大致调成水平,沿被测直线等跨距首尾衔接地拖动桥板,同时记录各点示值ai(i=1,2.......n);……,a1是第1点相对起始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2是第2点相对第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ai是第i点相对第(i-1)点在Z轴方向的距离;示值为正,绘在相对点之上,为负绘在相对点之下,由此可得各测得点的坐标值Zi。”
  JJG117-2005《平板检定规程》在给“节距法”下定义时说“将被测截面分成若干段,用角度测量仪器测量其相对于测量基准(自然水平或光轴)的倾角变化”,同样在描述具体检测方法时不谈“倾角变化”,而描述成“根据被测截面上各点读数ai′(格数),可按式(6)或(7)换算成线值ai(μm)。”后面在给出测量示例时,更是只说读取的是“格数”和换算成的长度值,完全回避测量得到的是角度值。
  众所周知所有的测量仪器的读数要么读取格数,要么直接读取“测得量值=分度值×格数”。就以上两个标准来看,节距法(包括水平仪法和自准直仪法)测量中,读得各受检点的读数单位要么是格数,要么是格数乘以测量系统分度值τ·L,计量单位只认长度单位μm。即便是为了计算方便先按格数计算,最后的结果也还是要将格数乘以测量系统分度值变成长度单位,有谁是或者听说过是用角度值了吗?这么明显地测量方法实施与测量方法定义的对抗,我不相信老师竟然会看不出来。谁在“装睡”一目了然。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3 09: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显露真面目,开始爆“粗语”了,别人讲的都是“废话”,就自己东扯葫芦西扯瓢、前后不搭、自相矛盾的说辞是具有技术价值的话语,太自不量力了吧。恬不知耻的讲什么“还是我指出的“定义”错误”,先不说是什么“定义”还是标准对某种测量方法的文字描述或说明,试问,他人在149楼、151楼就谈到的你所言的“定义”,你在几楼才给以涉及呢?过去只是正确、错误不分,现在“前”、“后”也不晓得,楼上的精神状态莫非出问题了?“小角度测量原理的约束下提出的“节距法”定义影响到了所有与节距法有关术语的定义错误”,楼上打击面太大了吧?众人皆醉我自省,他人都错唯我正确、唯我独尊,楼上还有一点点自知之明吗?明显的人格缺陷吧?!
        楼上所言“国家标准的定义性错误,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平直度检测的国家标准摆脱这个怪相”,其打击面可太大了,楼上四处树“敌”,狂言乱语,自我孤立,就不怕被“群殴”吗?
        JJG117-2005《平板》规程和GB/T11336-2004《直线度误差检测》国标,在准确描述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以“节距法”进行的平直度测量时,均是从最基础的小角度测量原理开始,一笔带过,简洁的进入后期数据处理中计算、换算、评定所得的线值部分,这个思路应该是很好的。因为规程或标准均是法规性技术文件,它们都是起指导、规范检测、生产等法规技术作用的,是写给从事这些有关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人员看的,所以规程或标准不是也不应该是“扫盲学习班”的资料,它不可能满足楼上如此浅薄+无知层次“盲”的细化再细化无理要求的,何况还不仅是层次低的问题,“拧”的特质就更不是规程或标准所能应对的了。还是自我反省的好,怨天尤人的把莫须有的责任往无辜的规程或标准上推或宣泄牢骚,做为傍观者清的论坛广大量友会耻笑你的。
        再有我过去曾给楼上建议,GB/T11336-2004标准的编写人员与你在同一个城市,你可以很方便的去那里与他们商榷吗,他们已经由工具研究所改研究院了,高水平、高素质技术人员应该不在少数,不管其是企业还是事业性质的科研单位,总之其承担了某些社会公益性技术工作,那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接待你,并对你的指责或疑问给出合理的解答。当然根据我与你探讨问题的争执过程中的感受,,由于你的知识、技术层次太低的缘故,应该在登门后不到5分钟就被轰出来,所以结局很可能是自寻没趣,大家都不和你玩,你也该消停了。
        楼上又一次不经意间说出还算靠谱的话,“所有的测量仪器的读数要么读取格数,要么直接读取“测得量值=分度值×格数””,上半句“读取格数”,正确无误。后半句“测得量值=分度值×格数”,抛弃那个莫须有的“测量系统分度值”歪理斜说,不就是我前面谈到的“换算公式中的τ·ai不是倾斜角又还能是什么?”此公式中的τ貌似英语T,实则希腊语的τ(音:tao),是习惯性有约定专门表示角度仪器分度值的,就凭这一点,所谓“测量系统分度值”也应该就是痴人乱语。不讲什么了,希望楼上一贯或多多“不经意间”,只有这样,其说出的话才能靠谱。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3 12: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否应该休息一下呢?你的思维已明显处于混乱状态。“直接读取“测得量值=分度值×格数””与“读数....格数乘以测量系统分度值τ·L”,在“分度值”τ应该也只能做小角度仪器的分度值给以解读时,什么时候,“格数”ai又与跨距L等价了呢?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原来只是前后不搭,现在竟然瞬间自相矛盾了,让他人替你担这个心,所以,还是休息一下的好,你实在太累,太疲劳了。长此以往,状态会出问题的,希理解他人的担忧,并好自为之。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3 18: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3 21:12 编辑

回复 160# xqbljc

  真搞不清楚是谁“思维已明显处于混乱状态”了。反正我的话一直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呵呵。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人们在读取测量仪器的显示值时本来就存在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读取显示格数,读取的格数直接参与数据处理计算,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仪器分度值得到最终测量结果。
  第二种是直接读取“显示格数×分度值”,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的结果就是最终测量结果。
  不管用哪种方法读数,最终数据处理结果肯定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何时用第一种方法读数,何时用第二种方法读数呢,这就看怎样更方便后面的数据处理。以平直度节距法检测为例,如果是等跨距检测,第一种读数方法因为是整数(最多可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将更方便于数据处理。如果是非等跨距检测,当然应该以第二种读数方法读取数据才能确保数据处理不出差错。
  从来没有人说“格数ai与跨距L等价”,估计老师自己“混乱”的原因是把小角度仪的读数和桥板跨距画等号了,或者与组合测量系统的分度值画等号了。小角度测量仪的分度值是 τ ,计量单位是角度单位mm/m或者角度秒(″)。可是小角度测量仪与桥板组合成新的测量系统后,小角度测量仪已变成新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而不是独立的小角度仪了。新测量系统的分度值是以长度μm为计量单位的K,K=τ·L,而不是原来的以角度(″)或mm/m为单位的 τ,这有丝毫值得大惊小怪的吗?
  如果老师不习惯于用我以前用热电偶和显示仪表组成的测量系统把本来应读取电势差mV值的分度值变成了以温度℃为单位的分度值的话,长度计量也有大量仪器可以为例。电感测微仪由传感器电感测头和显示器电感仪组成,电感测头感应了长度变化量,变成了电感变化量被电感仪所接收、放大和显示,显示的分度值本来应该是电感量,计量单位是亨利,可是正因为使用了电感测头,感应的是长度变化,因此由电感测头与电感仪组合的测量系统电感测微仪就把本来在电感仪上以电感量H为计量单位的分度值变成了以长度量μm为计量单位的分度值了。
  同样高度差测量系统由传感器桥板和显示仪器小角度仪组成,桥板感应了前后两受检点的高度差,因其固定跨距而形成的角度信号被小角度仪接收、放大和显示,显示的分度值本来应该是角度量,计量单位是角度(″)或mm/m,可是正因为使用了桥板,感应的是高度差变化,因此桥板与小角度仪的组合测量系统就把本来在小角度仪上以角度(″)或mm/m为计量单位的分度值变成了以长度μm单位的分度值,小角度仪显示的不是小角度而是长度值了,小角度测量原理是仪器的工作原理而不是节距法的测量原理。节距法测量的原理是直接测量各受检点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前一点的高度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平直度误差的原理。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3 2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烂醉如泥的人,依然满嘴喷着酒气的在那儿嚷嚷着“我没醉”,思维已明显处于混乱状态的人,也依然神志不清、磕磕绊绊的在那儿嚷嚷着“我的话一直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前一种状态,大街上经常可见,后一种状况,我包括大家在论坛中开眼了。如果楼上确实条理清晰的话,发出的帖子应该不会像这样漏洞百出、缺乏逻辑思维吧?!
      楼上谈到的“读取测量仪器的显示值时本来就存在两种方法”,其第一种方法,“读取的格数直接参与数据处理计算,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仪器分度值得到最终测量结果”,上述话语,在测量平面度时,需要按方格布线布点方式,且需要各个被测截面都使用等跨距测量才行得通啊,楼上有提到这个前提了吗?这还不是思维混乱导致的吗?再说“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仪器分度值得到最终测量结果”,那么请问,桥板跨距L及换算系数就都不需要了吗?那样得到的是“最终测量结果”吗?楼上岂止是思维混乱,基础理论逻辑也不通吧?我们再看楼上谈到的第二种方法,所为的“直接读取“显示格数×分度值””,这“显示格数×分度值”不就是本人前面谈到的小角度测量仪器分度值τ·ai吗?我们再来看楼上以“平直度节距法检测为例”所谈到的情况,“如果是等跨距检测,第一种读数方法因为是整数(最多可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我在此请教楼上,如果使用的是数显式电子水平仪(主流:电容传感器)来检测,你如何估读到小数部分?总不能猜测着来“估读”吧?后面的“如果是非等跨距检测”,请问楼上,同一个被测截面,可以使用非等跨距检测吗?这还是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以“节距法”进行的测量吗?大家帮着楼上分析一下,如果逻辑有序、思维清晰的话,会这样前言不搭后语、前提交代不清、文字描述毫无条理、缺乏严谨、自相矛盾的胡言乱语吗?所以,还是奉劝楼上,识时务的暂且休息一下,待极度疲劳感消失,再来论坛理论,尽管那时依然浅薄+无知,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了吧,起码,身体为重吗。
       楼上“新的测量系统”和“角度单位mm/m”的歪理斜说,就不要再去反复絮叨了,既无技术文件做依据,又没有正确的理论根据作支撑,就扔到垃圾箱里得了,正是由于这些东西,使你不顾一切的去钻牛角尖,才导致了你目前思维明显已处于混乱状态啊,那就是病根吧!
       楼上谈到的电感测微仪工作原理,应该讲还是处于一种思维混乱状态,所谓的电感测微仪是由内有位移传感器的电感测头及电表箱两部分组成,电表箱除内部的电子线路部分外,主要就是指示表显示或数字显示,使用时,由内有位移传感器的电感测头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通过电感测头的轴向或旁向受力压缩或改变,将位移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表箱的线路放大及一系列处理后,再重新转换为长度位移量单位数值由电表箱给以指示或数字显示。可是这些与探讨的问题有关吗?应该是那些对位移传感器原理及线路原理更熟悉的人才更有发言权,楼上与我只可看做在更有发言权人面前穷显摆或班门弄斧了,你可真能忽悠,我也被你“误导”,因你而做了违心的事情,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后面楼上又谈到的新名词“高度差测量系统”,应属新瓶装旧酒吧,一件普通钢材加工而成的桥板竟然具有了神奇的“感应”功能,告知楼上,这与电感测微仪是不能类比的,前者,桥板就是单一材料钢加工制作的辅助工具,角度传感器在水平仪的“心脏”里呢,计量主标准器理所应当的是水平仪,后者;电感测微仪的电感测头内部有位移传感器,电表箱与内有位移传感器的电感测头是通过电缆连接为一体的。不说什么了,这一切对不仅装睡,且思维混乱的人应该毫无作用,他只会无休无止的念叨:高度差.....高度.....差......。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4 0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老师迷糊到看帖子都看不清楚了,自己迷糊还说他人处于混乱状态,呵呵。
  读取的格数直接参与数据处理计算,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仪器分度值得到最终测量结果,难道只能在测量平面度时,需要按方格布线布点方式,且需要各个被测截面都使用等跨距测量才行得通吗?直线度检测的例子还少吗?不会迷糊到直线度检测也需要按方格布线布点方式吧?
  “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仪器分度值”得到最终测量结果还需要“桥板跨距L及换算系数”吗?看来老师仍然没有弄明白水平仪分度值与桥板和水平仪的组合测量系统分度值的差别,请老师看清楚了,我说的是“小角度测量仪的分度值是 τ ,计量单位是角度单位mm/m或者角度秒(″)。可是小角度测量仪与桥板组合成新的测量系统后,小角度测量仪已变成新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而不是独立的小角度仪了。新测量系统的分度值K是以长度μm为计量单位的,K=τ·L。”这“显示格数×分度值”怎么竞成了你说的小角度测量仪器分度值τ·ai呢?
  我说的是“第一种读数方法因为是整数(最多可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如果使用的是数显式电子水平仪还用估读到小数部分吗?我清清楚楚地说是“整数”,括号内无非是一种补充,人人皆知只有模拟式仪器是可以估读的,最多也只能估读到1/10格,我不相信老师会看别人的帖子如此马马虎虎,断章取义。
  看来老师没有遇到过“同一个被测截面使用非等跨距检测”的情况,所以才发出“同一个被测截面,可以使用非等跨距检测吗?”的疑问。在不规则被测表面以及长导轨、大平面检测时,遇到某些按均匀分布计算得到的受检点不是一个大孔,就是一个凸台的情况还少吗?在这情况下还一定要坚持等跨距检测可能吗?
  老师可以保守着小角度检测原理的旧思维,不接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测量设备组合后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测量系统,仍然停留在按孤立的、分离的测量设备来分析测量过程的死板理念,的确也没有人能够改变你,继续坚持就是了。不管老师如何对我,我的观点是向老师说清楚了,甚至到了不厌其烦,讨老师骂的程度,我应该算是尽到我的责任了,我的观点只不过供你参考而已,接受还是拒绝是老师的自由。
  电感测微仪工作原理,老师说得没错。你说“电感测头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通过电感测头的轴向或旁向受力压缩或改变,将位移量转换为电信号”,电感测头的输出是不是“电信号”?你说的“电表箱的线路放大及一系列处理”处理的是不是电信号?“电表箱”的输出是不是“电信号”?为什么“电表箱”输出的电信号变成了“位移”量,不就是因为“电感测头”的输入是“位移量”吗?同样,“桥板”的输入是高度差信号,输出角度信号,小角度仪经过“放大及一系列处理”的也是角度信号,小角度仪的输出本来应该是角度信号,为什么变成“高度”量了呢,不就是因为“桥板”的输入是“高度差”量值吗?难道这么浅显的道理也是“忽悠”和“误导”?只有死抱着小角度检测原理教条和孤立看待测量系统里每一个组成部分才不是忽悠和误导?
  老师把“桥板”看成“单一材料钢加工制作的辅助工具”,殊不知简单的东西饱含着科学道理。节距法能够离开桥板吗?离开了桥板就无从谈起平直度的节距测量法。一个测量过程所必须的东西就是“测量设备”,它和小角度测量仪都属于“测量设备”的一种。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测量设备相组合就是“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同样也是一个完整的“测量设备”。测量系统的分度值和组成测量系统的子测量设备的分度值虽然在同一个窗口显示,它们显示的量值和计量单位则完全不同。一个电压表只能显示电压值,当它与其它测量设备相组合,显示的是测量系统的量值很可能不是电压值,可以是长度m,可以是温度℃,也可以是压力Pa,或者是其它量值,这就取决于与其组合的另一个(套)测量设备输入量是什么。由桥板与小角度仪组合的测量系统,由于桥板这个测量设备的输入量是高度差,因此作为组合测量系统显示装置的小角度仪也就显示了高度差,称新的测量系统为“高度差测量系统”或“高度差测量装置”并没有什么错。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4 12: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思维混乱状态越发严重,也越来越无聊了。
      其发出的“不会迷糊到直线度检测也需要按方格布线布点方式吧?”的无聊质疑,是在自己表述问题前提不明、论据空洞、结论可做多种解释,遭他人质疑后一种恼羞成怒、撕扯硬拽般情绪宣泄,这种做法的无聊,表现的是楼上人格的缺失,精神状态混乱后的进一步“堕落”,与这种缺失、混乱、堕落的人继续争执,无形中也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就由他去好了。
     所谓“新的组合测量系统”、“高度差测量系统”或“高度差测量装置”这样的说辞,仿佛给人一种梦幻中所谓“新”的感受,可是大家清楚地看到,所有东西相对过去都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嘴的无聊瞎扯,怎么就会“新”了呢?它与“皇帝的新衣”有区别吗?这种“新”是不是在“变嘴”、“变脸”的过程中有了一种“奇”的感受,这“新”与“奇”与“稀奇古怪”还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应与“不靠谱”等价。总之,这些就是自己过去所讲过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楼上所谓“模拟式仪器是可以估读”的说辞,请问,懂得什么是“模拟式仪器”吗?不断穷显摆的自创那些不靠谱的术语,不怕遭拍砖吗?告知楼上,SDS系列电子水平仪就是模拟数字线路的角度仪器,你来估读一下看看,你什么时候才能“脱盲”且“靠谱”呢?
     电感测微仪的事情你就不要揣着糊涂再糊涂了,一会儿电感测头输入,一会儿电感测头输出,其是双向的吗?语无伦次到了如此地步,还依然讲自己是思维不混乱,是“条理清楚”,所以,基础知识的东西不像绕口令那样的,前者必须正确才行,后者只要“绕”,那就说什么都可以了。楼上后面又绕到了桥板的的所谓“输入”、“输出”,一个做为辅助工具的金属铁块也会双向的“输入”、“输出”,就不像仅是绕口令那样新奇古怪了,简直与天方夜谭的神话无异吧。佩服楼上,总是在接连不断的制造奇闻怪事,想象力的丰富及胡言乱语的胆大确实让人自叹不如。楼上所谓“简单的东西饱含着科学道理”,这科学道理就是那桥板吗?主次都分不清楚,还妄谈什么科学道理,太空虚、空洞了吧!
     楼上在许多许多的场合大谈什么“测量设备”、“测量系统”、“组合测量系统”、“高度差测量系统”或“高度差测量装置”,给人一种厌倦了且鹦鹉学舌般的感觉,当教条至只会喋喋不休的喊叫这些其自己也不知是说了什么话,且没有任何论据的时候,应该就是精神状态的一种错乱、幻觉,希望不要再继续发展、加重下去,那很危险的。
     楼上习惯也乐意谈什么“高度差”,请教一下,所谓“高度差”术语应该从字面和实际测量中上如何来解读?此名词能否交代一下其来由,也就是它从哪里引申而来?在平直度测量中其数、形含义是什么?少些喊叫,多了解一些所以然的东西对几乎病入膏肓的楼上“治疗”还是有好处的,所以,楼上不要仅以卖弄术语为生,你缺乏的是知其所以然啊。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4 18: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4 20:01 编辑

回复 164# xqbljc

  任何过程,任何测量过程,任何测量设备在测量过程中都存在着输入和输出两个端点,如果老师真的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却又抱着坚决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的僵硬态度,那就实在没有办法了。测量设备接受的是被测参数输入,测量设备的输出是测量结果或显示值。
  首先,随着科技发展,肯定会不断涌现出更“新”更“奇”的新理论、新思维、新理念、新鲜事物。恕我直言,拒不接受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肯定会使自己处于“梦幻”之中。我认为老师错误的根源之一就是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理念,不愿意接受现代计量术语“测量设备”的概念,因此严重轻视了桥板的测量设备作用,非常可笑和幼稚地把桥板等同于无足挂齿的“金属铁块”,更拒绝承认两个和两个以上测量设备的“组合”也是一个(或一套)完整的测量设备这个现代计量技术的新观点。
  “桥板”看似简单,却具备了测量设备所有的特性,绝对不能简单视同于一般的“工装”和“金属铁块”。如果把桥板和水平仪看成为独立的测量设备,则桥板通过两个支撑点底面与被测对象相接触,感应并输入了被测对象两个相邻受检点的高度差信息,通过其固定的跨距转换为角度信息而输出。桥板输出的角度信息被另一个角度测量设备(例如水平仪)所接受,成为水平仪的输入信息,经过放大处理,变成输出显示在水平仪读数装置上。水平仪没有量值转换功能,输出仍然是角度值。
  但是当桥板与水平仪组合后也就形成了一个新测量系统,或者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测量设备,桥板和水平仪再也不是可任意分割的独立的测量设备,而应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国家标准和检定规程都一再强调,节距法测量过程中绝对禁止作任何调整。这个测量设备叫什么名字无所谓,但它的功能不变,就是测量两点的高度差。新测量设备的输入是被测两个受检点的高度差,通过其各元器件和零部件(包括桥板两个支撑点跨距、上工作面、水平仪放大系统等)的转换、比较、放大处理,最后将输出显示在读数装置上。此时的水平仪读数装置已再不是水平仪的读数装置,而是新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每一格代表的分度值已不是原来的角度单位mm/m,而是高度差的计量单位μm。
  如果老师拒不接受现代计量最基本的概念“测量设备”,拒不接受输入和输出的观念,不承认测量设备其实就是“输入”被测参数信号,经过量值转换、比较、放大处理,然后通过读数装置“输出”测量结果,这个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道理。对这个主题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平直度检测评定时,每个标准都说高点、低点、最高点、最低点,说明两个点在Z轴方向的坐标值可视为高低的程度,Z轴坐标值的差可以称为高低之差,因此我认为用“高度差”来表述“两个受检点在Z轴方向坐标值的差”简单易懂。老师不愿意用“高度差”,不嫌麻烦的话那就用“两个受检点在Z轴方向坐标值的差”,会更符合标准用语。毕竟这个名称的使用并没有影响到我们讨论的问题核心,我也不想在这方面过多占用量友们的时间。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4 19: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测量设备可分为模拟式测量设备和数字式测量设备,我不相信老师会不清楚模拟式测量设备和数字式测量设备的区别,竟然把“SDS系列电子水平仪”这种典型“数字式”的测量设备称为“模拟式”测量设备。
  模拟式测量设备的显著特征是都存在着“标尺”(或圆刻度即表盘刻度尺,或直线刻度尺)。当“指示器”(因为老师不愿意称指针,就用标准术语吧)指向“标尺”刻度时需要人来估读,势必产生估读误差,“模拟式仪器是可以估读”的说辞有错吗?试问数字式测量设备如何估读?把数字式测量设备的“电子水平仪”说成是模拟式测量设备,再反讥别人什么时候才能“脱盲”且“靠谱”,还是先反问一下自己为好。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5 0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5 01:23 编辑

  为了让我们的xqbljc老师了解什么是测量设备,我想还是把测量设备的定义引用一下吧。
  GB/T19022-2003(idt ISO10012:2003)给出了术语“测量设备”的定义:
  3.3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我国《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最新版本同样给出了术语“测量设备”的定义:
  6.6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或其组合。
  GB/T19022就是国际标准ISO10012,和JJF1001-2011一起,两个标准都定义了“测量设备”,除了个别文字的差异外,两个标准的定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与传统的术语“计量器具”最重要的区别是,扩展到为了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软件”也是测量设备,为了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辅助设备”还是测量设备,为了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由“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中任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系统同样也是测量设备。
  由测量设备的定义,自然而然、非常容易地可以断定某老师看不上眼的那个“做为辅助工具的金属铁块”的桥板必然是测量设备,由作为测量设备的“辅助设备”桥板和作为测量设备的“测量仪器”水平仪共同“组合”的测量系统,当然也必然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测量设备。这难道就是某老师所讽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错乱、幻觉”吗?希望在讨论技术问题时不必使用不应该使用的语言,这不利于技术讨论,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5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165楼、166楼两个帖子,给人感觉楼上某位除了欺骗大家外,应该是把其自己也骗晕骗惨了。
     “输入和输出”一般情况下,应该是针对电子设备、仪器来讲的,竟然被楼上演绎、扩散至“任何测量设备在测量过程中都存在着输入和输出”,把一个金属材料制作的辅助工具桥板也“戏说”成有什么魔力般的“感应”功能,有什么“输入和输出两个端点”,“具备了测量设备所有的特性”,还能够“输入、输出信息”......,大家都见过,也都使用过的辅助工具桥板,现经楼上给以痴人说梦、神乎其神般的描述,那还是一个工具吗?岂不成了神话故事中法力无边、神奇魔幻的“宝葫芦”了吗?!大家设想一下,楼上如此天方夜谭般的胡言乱语,如果其精神状态还正常的话,有可能讲出如此不靠谱的话吗?!
       楼上尽管自称只是一个企业分管几何量计量的小头目,口气及做派却霸道的很,别人不接受其毫无论据的所谓观点,那就是什么“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的僵硬态度”、“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思维、新理念、新鲜事物,不愿意接受现代计量术语”、“拒不接受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帽子之大、之随意,仿佛握有生、杀大权似的,还知道自己姓啥名谁吗?这样素质的人竟然还是本论坛的什么版主,真是给声誉相当好的论坛抹了黑。
       看到楼上关于“国家标准和检定规程都一再强调,节距法测量过程中绝对禁止作任何调整”的说辞,恳请楼上把此原文给出原汁原味的“复制+粘贴”,因为大家都知道,对说实话会脸红的楼上讲过的话要打个问号,要有所警惕和防备的,其习惯性的说瞎话会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在此质疑楼上,那一个规程或标准在那个条款中有上述规定?规程或标准会使用“绝对禁止”这样的术语吗?规程或标准会在不给出“测量同一个被测截面时”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做出上述规定或说辞吗?楼上不要再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了,我已经,大家也会逐渐看透你的。
      至于楼上在帖子中胡言乱语的大谈什么“测量设备”、“测量系统”、“组合测量系统”、“高度差测量系统”或“高度差测量装置”这样神话般的说辞,本人在今后将一概不予回应,由其自己在神话传说的梦境中酣睡且梦游好了。
      对于楼上所谓“模拟式测量设备和数字式测量设备”的说辞,我准备从非技术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角度来谈,因为楼上先入为主、移花接木式的造谣惑众是不能被允许的,也是应该让大家看清其一贯造谣生事本质的,所以我首先从非技术层面将原文复制+粘贴自己和楼上的原文如下,供大家分析、参考、鉴赏:

      我在164楼关于模拟或数字仪器所谈原话复制+粘贴如下:
      “SDS系列电子水平仪就是模拟数字线路的角度仪器”。

      楼上在166楼先入为主、移花接木式的造谣惑众的原话复制+粘贴如下:
      “竟然把“SDS系列电子水平仪”这种典型“数字式”的测量设备称为“模拟式”测量设备。......把数字式测量设备的“电子水平仪”说成是模拟式测量设备”。

     上面的两个原话复制+粘贴,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楼上是如何将正确的描述“模拟数字线路的角度仪器”,给以先入为主、移花接木式的造谣惑众“模拟式测量设备”的,在此质疑楼上:我有说SDS系列电子水平仪是什么“ “模拟”测量设备”这样无知的话语吗?这是否应属大众广庭之下公然说瞎话呢?“数字显示方式的数字式”与“模拟数字线路”有可比性吗?你懂何谓“数字线路”,何谓“模拟数字线路”吗?当大家都看清楚你从前所谓道貌岸然的表像后,这是否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你是否应为自己经常性、习惯性的说瞎话有所自责,并公开道歉呢?我料定你不会也不敢正面回答上述质疑,因为你的个人素质太低,态度不端、学风歪劣,且“拧种”般的豪迈情怀决定了你实质上的自卑,和人格上的缺失。

     下面我再从技术层面对楼上所谓模拟式测量设备”这样无知说辞给以解读和评议,首先对楼上“模拟式测量设备的显著特征是都存在着“标尺”(或圆刻度即表盘刻度尺,或直线刻度尺)”表示严重质疑(国外许多水平仪是指针+刻度盘读取数据的)。我不想去说什么,请楼上将这样所谓“特征”的技术依据给以原文不加篡改的明示,一句话,信不过你。
     所谓“模拟”或“数字”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应该是针对电子仪器或设备的电子线路来讲的,浅尝辄止来讲述也应该比较简单,信号接收和处理都是这样,而数字电子线路(简称数字线路)应该相对比较复杂,功能比较齐全且先进,应该是“模拟数字线路”产品的替代产品。由于这些属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加之从事专业的区分,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谈的过深,以免让电子方面的专家耻笑,因为没人像楼上那样缺乏自知之明。
     下面使用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机来说明所谓“模拟数字线路”与“数字线路”的表像区别。我们国家1987年由南方某城市首先开始建立并使用手机(俗称:大哥大),就是模拟数字线路的第一代手机(模拟制式),其功能主要就是通话;而后,该“大哥大”手机被普遍使用的2G手机替代,现在3G手机也进入市场及用户手里,它们基本都是数字电子线路的手机(数字制式,GSM模式(2G)、WCDMA(联通3G)、CDMA(电信3G)、TD-CDMA(移动3G)),其功能也由简单的通话扩展为短信、接发邮件或浏览网页、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提升、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总之,数字电子线路的手机相对于模拟数字电子线路的手机在智能化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我们再来看电子水平仪,国产SDS系列的第一代产品,其主要功能就是测量小角度和读取有关的测量数据;而国产DL系列的就属于非“模拟数字线路”的纯“数字线路”电子水平仪,它除了具有SDS系列第一代产品的功能外,还具有存储、调取、输出数据、在rad及角秒单位间的改换、任意位置的置零、自动调整绝对水平零位、环境温度显示及期待的修正、测量数据手动或自动采集、测量数据远距离的蓝牙输出和显示(有线或无线)、示值误差的自动校正等功能。我们国家在电子水平仪产品上是“模拟”和“数字”共存,著名的瑞士WEILE公司早在10年前,就淘汰了模拟数字线路的,而全部改由纯数字线路的电子水平仪给以了替代。由于水平问题,我也只能谈到上述这些,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毫不客气的质疑楼上,你懂吗?无知+无畏,造成楼上具有没有不敢说的话的勇气(傻气),莫非其身上真就没有“羞愧”的元素?所以,楼上应该反省并真正懂得“无知+浅薄+无畏”是丢人且耻辱的东西,尽管其可能会永远“以耻为荣”。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5 17: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8# xqbljc

  鉴于某老师严重偷换概念,用“模拟数字线路的××仪器”偷换成我说的“模拟式测量仪器”,并且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清楚的情况,我不得不再浪费一点量友们的时间引用国家标准的术语。JJF1001-1998关于模拟式测量仪器和数字式测量仪器的定义如下:
  6.11 模拟式测t仪器是指:其输出或显示为被测量或输入信号连续函数的测量仪器。
  注: 此术语只涉及输出或显示的表示形式,而与仪器的工作原理无关。
  6.12 数字式测量仪器是指:提供数字化输出或显示的测量仪器。
  注:此术语只涉及输出或显示的表示形式,而与仪器的工作原理无关。
  6.13 显示装置或指示装置是指:测量仪器显示示值的部件。
  注:2. 模拟显示装置提供模拟显示,数字显示装置提供数字显示。
    3. 由末位有效数字的连续变动进行内插的数字式显示,或由标尺和指示器补充读数的数字式显示称为半数字式显示。
  上面三个术语明确指出模拟式测量仪器和数字式测量仪器“与仪器的工作原理无关”,只和“显示”方式有关。模拟式测量仪器的输出必然是“连续”的信息,数字式测量仪器的输出必然是“数字化”的,因此是以末位数字为单位“间断”的。提供模拟显示的称为模拟式测量仪器,提供数字显示的称为数字式测量仪器,提供数字显示的同时又“由标尺和指示器补充读数的数字式显示”的称为“半数字式显示”的测量仪器。
  当有人说模拟式测量设备会产生估读误差时,某老师用“模拟数字线路”工作原理的仪器偷换成“模拟式仪器”,然后向别人提出“电子水平仪就是模拟数字线路的角度仪器,你来估读一下看看”的无理要求,反讥别人“什么时候才能‘脱盲’且‘靠谱’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某老师真的不明白模拟式仪器和数字式仪器的区别,我当时认为需要“脱盲”和“靠谱”一点的倒应该是老师自己。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5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5 18:12 编辑

  关于“输入”和“输出”,我建议老师应该学习一下ISO9000和ISO10012的基本常识。
  9000族标准把过程方法纳入我们各项工作的最重要的方法。ISO9000给“过程”的定义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其注1还说“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它过程的输出”。测量过程也是一种过程,是使用测量设备对被测对象实施检测的过程,毫无例外也有其“输入”、“输出”、“转换”。
  而测量过程的“输入”、“输出”、“转换”正是通过测量设备来实现的。因此所有的测量设备毫无例外都存在着输入单元(元器件、部件或结构)、转换单元、输出单元。在我169楼引用的模拟式测量仪器和数字式测量仪器的定义中,就非常科学地使用了“输入”、“输出”的术语。某老师只知道电学中的信号有输入输出,却不明白所有的过程、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测量设备都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却反讥别人提出测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时是“无知+无畏”,甚至把作为测量设备的桥板蔑视到只是个“金属材料制作的铁块”,把桥板对被测量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嘲笑成“魔力”、“痴人说梦”、“神乎其神”、“天方夜谭”、“胡言乱语|”、“精神状态不正常”、“不靠谱”,是不是某老师的确该进行一点……了。
  补充一点:JJF1001中定义的“敏感器”是测量设备的输入单元,“显示装置”是测量设备的输出单元。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5 18: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术语“测量设备”的定义,我认为我在167楼定义的引用和解析已经非常清楚了,如果某老师仍然认为我说的“测量设备”、“测量系统”、“组合测量系统”、“高度差测量系统”或“高度差测量装置”、“桥板也是测量设备”等是“胡言乱语”,并讥讽为“神话般的说辞”,“在神话传说的梦境中酣睡且梦游”,那就由你吧,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本着诚心诚意、坦诚相待和有啥说啥的态度,最后我还是重复在165楼的那句话劝一下老师,听不听就是您的自由了:如果老师拒不接受现代计量最基本的概念“测量设备”,拒不接受输入和输出的观念,不承认测量设备其实就是“输入”被测参数信号,经过量值转换、比较、放大处理,然后通过读数装置“输出”测量结果,这个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道理。对这个主题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6 09: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了楼上的3个帖子,不知道会是什么感觉,给我的感觉就是,除了空洞无味、色厉内茬、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几个质问外,就是抄录+抄录某些文件,也不管这些抄录是否与争执的问题相关联,应该是胆怯的原因,参杂的私货越来越少,略有收敛,完全没有什么个人的见解。原来,自己长时间在与一个无头脑或有也不知道用其给以思维的人在争执啊。不应以楼上无头脑或有也不会用其思维来给以“持强欺弱”,尽管这个“弱”与“脑残”还是有所区别,但回复确实没什么意义,由其“梦游”好了。
       对楼上3个帖子,两处谈到的“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就无话可说了”的说辞。给他人感觉很可笑,不着边或无关联的话应该讲了不少,有内容,有思维的话楼上由于水平原因也不会说。只是故作深奥状的“我就无话可说了”的说辞,是否应做下述解读:讲粗话吗论坛不允许,讲实话吗自己不习惯,讲个人见解吗自己没有思维能力,讲瞎话吗基本都被人识破,继续破罐子破摔今后在论坛也不好混了,所以,由于话多必失的缘故,”我就无话可说了”。
       尽管楼上在论坛散步了不少歪理斜说,但大家都有眼睛或头脑,会识别也懂得思考,应该讲某些人所期待的搅浑或误导,应该也不会得逞。再继续回帖,可就是得理不让人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7 0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2-11-27 01:15 编辑

  好了,老师声称下一个帖子讲述自己的理论好多天了,可是至今吾等仍不见踪影,看得到除了讽刺、挖苦、谩骂之语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样讨论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了。我的观点也讲得差不多了,听不听,采不采纳,请老师自便吧,我该尽的心已经尽了。我还是用以前那个小故事的寓意,老师的“礼物”我一个不收,请自己处理吧。
  帖子量的确有点多,为了节省量友们看帖子时间,我把我和某老师在这个主题中170多个帖子的主要分歧点汇总如下,以方便量友们阅读和分辨。此后如果xqbljc老师没有什么新的有价值的意见,我将不再回复,也请老师谅解。关于这些分歧点其他量友有需要和我共同讨论的,我仍旧一如既往,毫不保留,无话不说。

序号     分 歧 点 问 题              规矩湾锦苑的观点              xqbljc的观点

1   JJG117-2005公式(6)的系数1000该不该要?    已经错了20多年了,应该取消          乘以1000是正确的,应该保留

2   直线度误差检测的节距法测量的是什么?      是某一受检点相对前一个受检点的高度      是两个点的连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3   节距法的测量基准是怎样的?          前一受检点是后一受检点的测量基准,因此不统一   都是水平面,都是同一个测量基准

4   节距法为什么要对读数值累计?         因测量基准不统一所以才用累计方法统一到起始点  反对规矩湾锦苑观点,但至今未见说出原因

5   节距法使用的桥板是什么性质的东西?      属于节距法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属于测量设备    只不过是测量辅助用的一个铁块

6   桥板与小角度仪的组合是什么?         两个测量设备组合为测量系统仍是完整的测量设备  是各自独立的,只有小角度仪是测量设备 

7   节距法在小角度仪上读取的值分度值是啥?     分度值变为K=τ·L,因此计量单位是μm      仍然是小角度仪原来的分度值没有变

8   小角度仪(水平仪)分度值计量单位mm/m是啥?  是角度计量单位,与毫弧度(mrad)完全相同   什么单位也不是,只是个纯数字1/1000

9   测量设备是否有输入输出单元?          所有测量设备包括桥板均具有输入输出单元    只有电子仪器有输入输出之说,桥板不可能有

10  “模拟式”数字式”仪器针对什么而言?   模拟式和数字式仪器是针对仪器显示方法而言的     是针对电子仪器或电子线路而言的

11  模拟式测量设备的数据是可以估读的吗?       是的,可以估读,因此存在着估读误差      不是,例如SDS系列电子水平仪不能估读

12  符合最小条件的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是什么?  评定基准只能有一条,是符合最小包容条件中的一条    是符合最小条件的一组平行的包容线

xqbljc 发表于 2012-11-27 1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2-11-27 19:40 编辑

楼上终于在为数不多的“不经意间”又一次讲出还算靠谱的一句实话,“我的观点也讲得差不多了”。

     所谓“也讲得差不多了”明显就是言穷词尽吗!再继续讲下去,“无知+浅薄”的实质会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是重复性的“复制+粘贴”也会更加暴露腹中的空空如也,习惯性的瞎话、先入为主的移花接木、争执问题的改头换面、私货的参杂以及装模作样的表象都将会暴露无遗,今后在论坛可怎么混呢?识时务者为俊杰,楼上选择恰到好处的时机,虚晃一枪“不再回复”的离去,是聪明之举,是恰当保留面子的唯一做法,说明其在论坛混了这样长的时间,还是有其“诀窍”的。但是,人的离去,敲键盘留下“歪理斜说”的东西并不会抹去,那是个人的言谈及行为轨迹(劣迹),所以,网络是虚拟但也是实际的空间。

     对于楼上“不再回复”的离去,我十分赞赏和欣赏,不用再被其搔扰,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事了,也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下面的帖子,以免被不懂也不会深究测量原理的他人“吾等仍不见踪影”的说辞以借口。下面自己的帖子迟迟没拿出来,除去被打扰外,应该就是论坛书写数学公式的不便,及论坛无法描点作图的困难。使用数学工具给以小角度测量原理分析、论证及推导,大家应该都记得数学课中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当然身处异地,查找资料的困难也是一种制约,困难是有,但为了论坛中广大对平直度测量有兴趣的量友(与楼上的某个人及其无知、激将无关),自己会克服某些困难写出并写好后面的帖子。我可以断言,楼上对测量原理性的基础知识,由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包括以显摆为唯一目的),是无能力,也永远不会去做这些基础性扎实技术工作的。

     楼上在无聊的列出加序号的12个分歧点问题,及其双方各自观点的独撰,应该讲有些分歧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文字修饰,掩盖其歪理斜说实质的,还有就是先入为主、移花接木式的造谣惑众,及无所谓什么分歧点,可做多种解释或方便其诡辩的。双方各自观点的独撰,对自己的进行文字美化、掩盖等修辞,对他人的给以文字丑化、篡改等修辞,楼上应该讲年龄并不大,但做文字游戏显然是老手了,态度、学风不端释然。我不想给以细说解释或戳穿什么,相信大家眼睛可以看清,另外我在后面帖子的草稿中也恰巧谈到了这些内容的部分,所以,楼上的歪脑筋或小儿科伎俩是不会如愿的。

     我坚信,楼上正、反两方面的能力,除了暴露自己无知+浅薄+自卑.......外,都无法把论坛中此谭水搅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7 2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老师一大堆毫无意义的言语,我不予回复,请谅解。因为我觉得我回复后,老师会有更多的低俗语言讲出来,这太有损于老师在我心目中的“专家”和“老师”的形象,还是就此打住为好。
  为了有利于大家看帖子方便,有利于量友们探讨这个主题,当然也有利于证明老师的确没有任何“歪脑筋或小儿科伎俩”,证明老师的确不是“无知+浅薄+自卑.......”,有利于把“此谭水”澄清,如果老师认为我总结的12点分歧有误,请老师把自己对这12点的看法直截了当表达出来,如果我总结的有遗漏,老师也可以加以补充。
  在此我只能期盼能直截了当,不必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至于大家翘首以盼良久,老师也承诺“下一个帖子”要讲述的大道理,已经N个下一个帖子了,至今仍鸟无音信,现在能够看到的老师发表的帖子除了无意义的讽刺挖苦和谩骂以外,几乎具有技术讨论价值的语言寥寥无几,实在是与老师的身份相差甚远,令人失望。我重申如果老师没有发表具有实际价值的帖子,我不再回复老师的帖子,这就算最后一个回复吧。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2-11-27 2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承诺许久的大作迟迟处在难产之中,有一大堆理由,这归罪于别人的激将,归罪于别人骚扰,是毫无道理的。我认为我们该都不是三岁孩童吧,还受别人骚扰和激将吗?更何况下一个帖子即将发表是自己主动的承诺,并不是别人的要挟吧,归罪于别人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至于论坛书写数学公式的不便,及论坛无法描点作图的困难,使用数学工具给以小角度测量原理分析、论证及推导有点难,等等一系列“原因”,也可能是事实,但也应该是早已预料到的,本不该说大话下一个帖子就拿出来。吾等只有耐心等待老师的大作问世了,希望能够一周内,一个月内,最好不要一年后再问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