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4-30 12:25 编辑
回复 46# 都成
我写得慢,已看到你的一些回答;不过我还是把我准备的帖子贴出。
-
致都成 史锦顺 - “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误差范围”是先生与我的共识,也是美国著名教科书《机械量测量》(第五版)、德国著名教科书《电气测量》(第八版)的说法。美国的著名测量仪器公司福禄克公司与安捷伦公司也都把不确定度理解为误差范围并把不确定度当做准确度(accuracy)用。可见我们的这个认识是没错的。规矩湾有一套误差范围之外的“可信性”的理解。这不纯粹是他个人的原因。这是不确定度论本身的含混不清、定义多变的结果。规矩湾被绕进去了。他的逻辑混乱,具有群体特征。计量院的倪育才研究员,大体和他差不多。所以,辩论对手不仅仅是他。我想说服他,三年了,效果不佳;他和我辩论的帖子,都是他压阵,当然不是我服他,我只是觉得再说也没用,得等待。但我觉得讨论还是有益的。可以了解对方的观点,看看为什么有分歧,大家的视角有那些差异。我的看法多数来自看材料,一部分就来自讨论与辩论。 - 和你讨论以来,你对我说过重话。我说“计量是统计测量”,你说这是偷换概念。够刺激人的。但我当时并没去辩解,原因是,此事不大容易说清楚,而且大部分人对我这个说法不易接受,你的反感情绪很正常,所以我就不怪你。今天借机会说明一下,算是我认真对待与你的辩论。 - 我认为,我的这个观念,无论对计量理论还是对计量工作,都是重要的,因为涉及该不该舍弃异常数据,该不该除以根号N的问题。你认为这直接违反老史自己提出的“两类测量划分标准”,这说明你是讲逻辑的,会“以其矛攻其盾”。这在2008年以前是对的。因为那时老史的书《新概念测量学》(只有网络版),着眼点仅限于狭义的“测量”,所提出的划分标准,也仅适用于狭义的测量,我自己也曾把卡尺对量块的测量看做是常量测量。到2010年,老史在网上系列讲解新学说时,系统地考究研制、计量、测量三大场合理论的贯通性时,发现了原划分标准的局限性。原来,以前的划分标准不错,但仅仅适用于“测量”,而不适应“计量”,能够贯通测量与计量的判别标准,是手段与对象间的性能指标的比较。提高一步的说法如下。(载《驳不确定度论一百六十篇集》第359页) -------------------------------------------------- [11.6] 关于两项操作的反思 —《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讨论6 - 讨论两类测量划分的问题,涉及两项操作:第一项操作是西格玛除以根号N(以下简称第一操作),第二项操作是舍弃离群数据(以下简称第二操作)。本文所称两项操作,就是指这两项。两项操作是经典测量学的重要内容,第一操作更是不确定度的定义点(见GUM,西格玛除以根号N称为不确定度)。本文的反思是:对计量来说,两项操作该作还是不该作?说该作,没有异议,本来如此;说不该作,似乎是怪论,下边讲我的反思,请看有没有道理。 一 测量与计量的区别 计量概念比较专业,是指保证量值准确的活动。从自然科学的层面上说就是对测量仪器(包括标准)性能的测量。测量概念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测量涵盖计量,狭义的概念单指对被测量的认识。凡是与计量对应讲的测量,是狭义概念的测量。测量与计量的区别以测量仪器的作用为界,相信测量仪器,以测量仪器为准,求知被测量量值的是测量;考察测量仪器性能的测量是计量。 用一台电子秤称一块钢块,钢块的重量是常量,其变化量远小于秤的示值变化,这是常量测量,即基础测量。 计量常常是测量的逆操作。为检定电子秤,用这台电子秤“测量”一块砝码,各方指标为:电子秤误差范围10克;1千克砝码,误差范围0.25克。这时相信的是砝码,以砝码为准,来考核电子秤性能是否符合指标。由此,在此项计量中,砝码是工具,而电子秤是认识对象。测量数据的变化,是被认识对象(被检电子秤)的,是客观存在,不可缩小,不能除以根号N;也不可舍弃离群数据。即不能进行两项操作。 二 在测量与计量中,如何区分两类测量 在测量中,两类测量的区分条件是: 设被测量的变化量是Δ(物),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Δ(测), Δ(物) << Δ(测)--------基础测量(常量测量) Δ(测) << Δ(物)--------统计测量(变量测量) 上述两类测量的区分条件是对狭义的测量讲的。对计量,该深入一步考虑。 第一操作的本质是测量手段造成数据分散,除以根号N,以减小手段的影响。第二操作的本质是手段(测量操作及所用工具)有错误,有错该纠正,即把离群数舍弃。计量时,同测量相比,手段与对象互相换位了。通常我们称的测量仪器,既可能是手段,也可能是对象。而计量所用的计量标准,既可能是手段,也可能是对象。因此上述两类测量区分的标准应更一般地表示如下。 设对象的指标为Δ(客),认识手段的误差范围是Δ(识), Δ(客) << Δ(识)--------基础测量 Δ(识) << Δ(客)--------统计测量 三 计量都是统计测量 细想一想我们的计量,所用手段的指标必须比对象的指标高,即Δ(识)必须远小于Δ(客),因此,计量都是统计测量。 四 计量不能进行两项操作 统计测量不能进行两项操作。计量是统计测量,计量不能进行两项操作。 这句话,语出惊人。初看,似乎是违反常规的怪论;细想,颇有道理。试看: 1 一台原子频标,其量值的分散性表征量是1σ。如果允许除以根号N的话,制作方总可以测量10000次,而使其分散性的表征量降低至σ的1/100。这是虚夸,不行。 2 同样分散性的一台标准,倘允许除以根号N,甲测10次,乙测100次,丙测1000次,丁测10000次,各除以根号N,则表征量各异,且差距特大。除以根号N使表征量不确定,不行。 3 据我所知,已有的国家基准,都按σ表达,没有除以根号N的。 4 测量仪器的分散性只能是σ,允许除以N,N无法取数。 5 测量仪器可能有数据跳动的毛病或其他隐患,倘允许舍弃异常数据,则掩盖了毛病。计量中出了异常数据,要考究原因,如果确证是被检仪器引起的,要判为不合格。不查原因,而舍弃异常数据,那就会把不合格仪器误判为合格,形成检定事故。 6 各项计量类别中,时间频率的特点是准确性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国际共用性最高。频率计量的方向代表了整个计量事业的发展方向。而频率计量不进行两项操作。频率测量计量所用的阿仑方差,拒绝两项操作。(此前每人指出,老史将其揭示明白。) 五 不确定度理论不能用于计量 计量不能对西格玛除以根号N,而不确定度的定义点是西格玛除以根号N,由是,计量不能用不确定度理论。 ------------------------------------------------------------------------------------------------- 你看看老史的这些论述,是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看法的。也顺便说明:老史没有偷换概念。况且,两类测量的概念,本来是老史的独家产物,不必“偷”。 - 解释一句话,说了半天。因话题重要,你既可参考,网友看看也是值得的。 - 其实我今天要说的是,你的关于“计量中不同的不确定度评定”的说法,引起我思考的新科目,那就是: 1 国外的“校准”与中国的“检定”,究竟有多大差别?对测量仪器,中国式的校准(给出校准值,并给出不确定度)行得通吗?校准的结果,同一种型号的仪器,一台仪器一个样,在大生产的时代,怎样管理?行得通吗? 2 一台测量仪器,可能测量点数(量程除以分辨力)少则数千,多则几十万,一种频率合成器的输出值多达二十亿个,怎么修正?计量不可能给出测得值函数,十几个点或数十点可以给出修正值,不可能给出全量程的修正值。实际测量点有99.9%以上的概率不是校准的点,校准有什么用? 3 我认为,国外的“校准”本质是我国的“检定”(参见福禄克公司的校准业务);而我国的校准,实际目的是系统误差的修正。“修正系统误差”,在个别计量项目如砝码、量块等单值标准中是可以的,但全国99%以上的测量仪器,99.9%以上的实用测量,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系统误差修正。全国几乎每家都有电表、水表、气表;各种钟表,墙上的、腕上的、电脑中的、手机中的,数不胜数;市场上台秤、电子案秤,鳞次栉比;生产线上,卷尺、卡尺、千分尺,举目皆是。这些这些,怎么修正?谁去修正? 有人说:通常的测量是不需要修正的;而重要的测量,像航天测量,就该修正了。不对,正相反,说事不能凭想象。恰恰老史退休前的十年就是搞航天测量的,而且是航天测量设备中,准确度、稳定度要求最高的外测设备(所测量的数据作为其他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测量与计量。在老史当计量师的几个外测设备工号任务中,没有任何一次修正。测量必须用够格的测量仪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工程研制,测量、验收,都必须用合格的、够格的测量仪器与标准。谁敢修正?军方验收者只认“合格证”,人为的“修正”,过不了关。 4 有人说,过去是检定,不合格就不能用;现在是校准,不合格可以降级使用,不能称黄金还可以称白菜;又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顾客要求至上,给他个校准值,怎么用由他自已处理。这前一种可称为“废物利用”;后一种本质是“给钱就干,不管后果”。 首先,“校准”(Calibration)一词是翻译来的,不能完全顾名思义,要看看外国的校准怎样作的。笔者查到福禄克公司与安捷伦公司对校准的解释,那是包含合格性判别,并开具合格证的。实质是我国的“检定”。比我国的检定给出的结果多些,包含有所用标准的溯源性,调整前的实测数据,调整后的实测数据,调整后的逐项合格性认证等。并不给出修正值(聪明的做法)。 计量为了证实测量仪器合格;合格了,才可以应用。一旦不合格,就该修理,修理后仍不合格,就必须禁用。现代的质量管理,决不能“凑合”。 - 5 当前通行的计量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有几种?“校准结果”是什么?校准结果干什么用?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得到的不确定度,与评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有什么不同吗,先生书中的所评定的不确定度是哪一种? 我是谨慎的。你的一句话,引起我要认真研究些问题。讨论,交流而已,有无共识并不重要。二人共识,也不见得别人就承认。只有掌握真理,才是根本。探寻真理,其乐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