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5-8 12:05 编辑
回复 87# 都成
在学术问题上,讨论必须本人愿意,谁也不能强求。你我意见不一致,“立此存照”就可以了,一个观点反复说,没意思。 你让我在“不否定不确定度”的前提下说事,这是不可能的。 国家计量院的一位副院长说:“不确定度是瞎扯淡”( 1993年我女儿春节回家告诉我的);计量院的名家马凤鸣在全国时间频率计量讲习班(1994,北京)上说:“不确定度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们吃饱撑的,没事干,给大家找麻烦”;计量院的一位名家钱钟泰著文指出不确定度的错误并代表计量院向国际计量局上书(网上有);计量院原院长潘必卿,曾在国际会议上强烈指谪“真值不可知”的观点,此事导致VIM3真值概念的折中表述(网上有介绍)。 从以上情况看,不承认“不否定不确定度”这个前提,是大有人在的。而且有几位是名家,他们如果看不准,是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对呼声的。就拿现在和你讨论的老史来说,你可以问问席德熊,老史一向以谨慎著称,不考虑再三,不考虑成熟,不形成定见,是不会轻易表态的。 提起席德熊,我想起我的第一项学术活动。 1964年9月17日,年仅26岁的室主任席德熊,主持计量院无线电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学术报告会,作学术报告的,正是本人。学术报告题目是“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老史比席德熊大一岁,却晚毕业一年。一参加工作,就被称为“老史”,可见那时的无线电处,人员多么年轻。参加工作刚一年,尚未转正,在学术报告中竞断言说:大学微波教科书中的波导特性阻抗概念是错误的,于是提出新的特性阻抗概念。与会者大都感到奇怪,会上提出一些异议,唯独没人表示赞成。和我关系不错的方严同志晚上在宿舍对我说:听你讲,还有些道理;不过我就觉得,你嘻嘻哈哈的,和我一样的人,怎能推翻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计量院的李乐山院长知道此事后,写信介绍我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去讨论。我还为此拜访过北大郭汝松教授、成电林为干教授、科技大学李密教授,并把打印稿请王育竹(现在是院士)送黄宏嘉教授审阅(后来王育竹告诉我:黄教授未表态)。其中反对最强烈的是林为干教授。他在我的手写稿本(第五稿)的背页作了几处推演。他向我提出几项质疑,我当时的回答,似乎不得要领;我把问题都认真记下了,事后进行了认真思考,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次考验,以后的几次答辩,就一路顺畅了。文革起,交流暂停。 1972年初,席德熊到国防科委开计量工作会议(当时无线电与时间频率建制在国防科委十院),把我那篇《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与我写的一封信,通过秘书,上报给钱学森(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先生于1972年7月2日在我致他的信上,用铅笔写了给我的批复,转给我七机部张履谦(后为院士)报给钱先生的他们研究所(23所)对这篇文章的讨论意见。那时,正实行军管,骑摩托的国防科委送文件的战士一到,本单位军管组得知钱学森给史锦顺来信了,可当成了大事。一时在单位内传为佳话。军管组长(坦克团长)认为:史锦顺“主席思想学得好,敢于指出外国人的错,敢于破旧立新”,于是把我的文章报给十院,备选“学毛著积极分子”。积极分子没评上,文章转到了十院科技部。就在此时,机遇到了。 当时,我国卫星地面站工程正在攻坚阶段。我国最大的雷达研究所,南京十四所八室主任林守远(后来是我国微波学会的领军人物)在1973年告诉我说:“我们所承担人造卫星地面站的研制任务,天线馈线的‘波导过渡’反射系数大,能量损失大,直接影响雷达作用距离,反复检查设计数据,是严格按教科书的特性阻抗计算、设计的,反复检查,都没错,几经反复,就是产品不合格。找不到原因。又是国家重点任务,大家很着急。有人出差,从十院科技部得知,有人提出阻抗新概念,便带回来。说实在的,大家对你的理论还不甚理解,但没有别的办法,就决定用你的新概念计算、设计、加工,试试看。加工出来,一测,哇,反射系数很小,大家十分高兴,于是就正式投产。产品性能都很好。我们很佩服你。我们把新概念编进工大教材,请你看看写得怎样。”十几年后,该室的王典成,把波导特性阻抗新概念写入他的大著《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一书中。 我的“波导特性阻抗新概念”被十四所微波室的专家们重视,并有幸在我国重点工程人造卫星地面站的研制中发挥作用,这不仅肯定了我这个概念是正确的;也是我学术活动的一个里程碑。人生何为?创新、成就,贡献就是快乐! - 一提席德熊,引出我这段回忆。不仅仅是老史的自我表现,主要是告诉网友,老史的见解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切莫轻易认为老史错了;那样,有损失的是你自己。 - 我国推广不确定度论的名家叶德培先生,在录像讲课(优酷网)中,尖锐地指出:在计量评定中,把被检仪器的性能,混入检定装置的能力,这种作法,是错误的。否定当今的不确定度计量评定,就是否定了不确定度评定的绝大多数,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不确定度本身。当然,叶先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错误是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致命伤。由于这个批评出自宣扬不确定度论的叶先生之口,更说明这个错误是铁的事实。你既愿意和我讨论,就该说明你的那些例子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叶先生的批评不是针对你那些例子。你却说过去要求怎样,现在要求怎样,说明你只管满足要求,照章办理,而不管对与错。这不是一个学者讨论学术的态度。唯规定是从,就没必要论学术了。 - 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不确定度论目的是取代整个的误差理论,可惜它本身无能、无用,什么也取代不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的两类测量理论的重要结论之一。对计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此,计量不能除以根号N、不能剔除异常数据。此乃本人五十年研究之结晶,何止“三思”?你有不同看法,可以说明道理;只说让我三思,我只能说:我三思了,坚信“计量是统计”,乃真理也。本栏目有网友发现国家计量院出的一本大书,全部不除以根号N,这是对老史理论的旁证,说明国家计量院的作者们,早已认识到不能除以根号N。真理是可以认识的,真理终究会被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