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不确定度应用中的弊病(1):贬低合格仪器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8-12-10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8-12-10 18:25 编辑

-
                      计量中不确定度的弊病(1):贬低合格仪器
-
                                                                                                     史锦顺
-
      不确定度体系的合格性判别公式错误,扩展不确定度U95包含有被检仪器的部分性能,于是就常常严重阻塞合格通道,大量合格仪器不能判定为合格,这就严重贬低合格仪器。这种妨碍计量工作正常进行的伪科学,要它何用?

1 误差理论的合格性判别公式
1.1 《史法》对计量(检定、校准)误差公式的严格推导
       计量的任务就是公证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不大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的指标值。由于计量场合有够格的计量标准,可以测定仪器的误差范围实际值。
       测量仪器的计量方法是用被检仪器测量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的标称值是B,计量标准的真值是Z。用被检仪器测量计量标准,所得测量值为M。
       误差元定义为测量值减真值。M是测得值函数,被检仪器的误差元为:
             rz = M - Z
               = [f(X1m/o,,X2m/o,……,XNm/o) - f(X1,X2,……XN)+Z]- Z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rz是以真值为参考的误差元,称为“真误差元”。
       计量者得知的不是“真误差元”,而是“视在误差元”,就是以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的视在误差元r视在
            r视在 = M - B
             =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Z ]- B               
       计量的误差元就是“视在误差元”与“真误差元”之差
             r= r视在 - rz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 Z - B]
                  -[ f(X1m/o,,X2m/o,……,XNm/o) - f(X1,X2,……XN) ]
                = Z - B              
       计量的误差范围是  
             │rmax= │Z-Bmax
             R = R                                                                        (1)            
       其中R是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值。经过上级计量的合格的计量标准,误差范围的最大可能值就是计量标准的性能指标值。这是本级计量者知道的。
       计量的误差,取决于计量标准(包括标准的附件)。计量的误差,与被检仪器的性能无关。

1.2 计量的合格性判别公式
       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R仪/指标,又记为MPEV。若
             R ≤ R仪/指标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
       R是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参考值是被测量的真值。而实测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值的。计量中实测得到的是被检仪器的误差的测量值,规范中记为|Δ|,准确地说应为|Δ|max,误差量的测量结果是:
              R = |Δ|max±R
                = |Δ|max±R         
       判别合格性,必须用误差的测量结果与仪器指标比。
       (A)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大可能值是|Δ|max+R。若此值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小,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合格。因此,合格条件为:
              |Δ|max+R ≤ R仪/指标

              |Δ|max ≤ R仪/指标 - R                                          (2)
       (B)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小可能值是|Δ|max-R。若此值因过大而不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大,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不合格。因此,不合格条件为:
              |Δ|max―R ≥ R仪/指标   

              |Δ|max ≥ R仪/指标 + R                                               (3)
       注:校准中的合格性判别同于检定中的合格性判别。
       由于本文是论合格性问题,着重讲合格性公式。《史法》推导的公式,与已经成功应用二百多年的经典计量学公式相同,正确无疑。

-
(未完待续)

路云 发表于 2018-12-25 17: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8-12-24 21:11 编辑

160楼的“搅屎棍”吃饱了没事干,又跳出来挑拨离间挑屎臭了。的确是嘴贱难耐不识像。我与njlyx量友之间的交流谁给谁戴帽子、打棍子啦?谁恶意伤人,泼口大骂啦?人家像你这位“拧种”一样没德性地东扯西绕、答非所问、强词夺理、蛮不讲理施展恶劣学风吗?

在没有实施测量,还没有产生测量结果时,就应该对测量过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不确定度评定就是“测量过程可行性确认”最常用办法,这个“测量过程可行性确认”也可以称为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预评估”。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个“预评估”结果来代替测量结果的的测量不确定度,证明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范围是多大。

大家看看这就是干了几十年计量的臭水平。“预评估”的本就是“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或者叫“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定量表征的是校准机构在常规条件下的最佳测量能力。哪里有什么这个“预评估”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代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谬论。众所周知,在“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满足量传条件的情况下,“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被校对像自身的性能,不同性能的被校对像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是各异的。看看JJF1059.12012是怎么说的吧: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png

再来看看CNAS标准是怎么说的吧:

0.png 1.png 2.png

再来看看GJB2749A2009是怎么说的吧:

3.png

以上种种证据都表明,159楼的计量界“混九规”就是信口开河、自拍脑袋、正经歪念、瞎编臆造的忽悠误导。

如果输出量是示值,计量标准给出值就是赋予被检对象的值,测量模型中输入量没有与被检对象读数有关的量,也就不存在被检对象的分辨力对“示值”检定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众所周知,标准物质的赋值、实物量具标称值的首次标定(做标识),以及日常的监视与检测,是对未知量的测量,其测量模型为“输出量=输入量”。除此之外,日常的检定/校准都是对已知量的测量,其“示值”作为测量结果的测量模型并非如这位所说的“输出量=输入量”,而是“输出量=输入量+被校对像的示值误差”(如:施加标称值为1kg的标准砝码,被校电子天平显示1.0003kg),这等号右边的第二项,不仅与输入量有关,同时也与输出量有关。其“被校对像的分辨力”,将作为对测量结果(示值)有影响的量,必须予以考虑。

njlyx 发表于 2018-12-14 13:4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73#:    破费   --->  颇费
237358527 发表于 2018-12-13 12: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7358527 发表于 2018-12-13 0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路云 发表于 2018-12-12 16: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8-12-11 21:25 编辑
长度室 发表于 2018-12-11 19:33
您好!将这个“目标不确定度”作为判定拟建测量标准能否开展检定/校准活动的判据。这有什么不对或是不妥 ...

这个所谓的“目标不确定度”应该是用来判断被校对像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判据之一,而不是用来判断测量标准能否开展检定/校准活动的判据。后者应该是看“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与“目标不确定度”之比,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校准的量传比要求。而这个“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就是“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即校准机构日常校准所能获得的最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这个“目标不确定度”就是“被校对像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的极限值,是人为规定的计量技术要求)。通常情况下是: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1/3“目标不确定度”

这才是测量标准能否开展检定/校准的判据,而不是:

日常常规被校对像“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目标不确定度”

这个“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完全因被校对像自身的计量性能而异,有时被校对像自身计量性能特性(如“示值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往往是“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的主分量。这个“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该大就大该小就小,它只定量表征被校对像所复现的量值的可靠程度,不能代表测量标准是否具备检定或校准能力。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8-12-10 20: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8-12-10 20:57 编辑

(接上)

1.3 合格性通道图
                   1 误差理论合格性区间图.bmp             
                  图1 误差理论的合格性区间关系图

       图1 是经典误差理论的合格性区间关系图。注意:计量的误差范围是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值R。计量的资格条件,就是所用的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要远小于被计量仪器误差范围的指标值。此比值,发达工业国,常常选为1/4(叶德培语);我国现在所选用的1/3,是解放初期受原苏联的影响,技术欠发达时期的无奈之举,没有什么“三分之一”原则。各专业都要努力降低这个比值。条件好的专业,如时间频率,已选此值为1/10。
       合格性判别的待定区的宽度,取决于计量的误差范围。计量的资格条件,就是待定区与被检仪器指标之比,要足够小。于是,计量误差范围对仪器合格性判别的影响,也就足够小。注意:待定区的宽度,仅仅由计量标准及其附件决定,而与被检仪器的性能无关。这样,合格仪器就可以判定为合格,待定区影响的概率小。这是二百年来,世界计量界的通常情况。这是不确定度体系诞生前的正常的计量秩序。1993年,GUM出世,计量界就乱套了。下面,用实例,揭发不确定度体系在合格性判别上的错误。
-
2 不确定度体系的合格性判别
       不确定度体系评定的U95 是:
                 U95 = 2uC = 2 √ (u分辨2+ u重复2+u温度2+ u其他2 + u标准2 )        (4)   
       不确定度体系的合格性条件为:
                 |Δ|max  ≤ R仪/指标 – U95                                                             (5)
       不确定度评定所建立的所谓扩展不确定度(误差范围)U95,包含有被检仪器的性能,这样,U95通常比R大得多。U95阻塞合格性通道,这是不确定度体系的严重错误。
-
2.1 不确定度体系的合格性区间关系图的主要弊病是U可能很大
                   2 规范中不确定度允差区间与合格区间.bmp
                  图2 不确定度体系规范上的区间关系图(引自JCGM-106:2012)

       因为扩展不确定度U95中包含有被检仪器的部分性能,可能很大。很难使U95与允差范围的比值小于1/3。不确定度体系的大量评定实例,大量校准评定的样板,混淆仪器允差区间包含的内容与计量误差(待定区那个U95)的内容,以致造成合格性通道的阻塞。于是,大量本来合格的仪器,不能判定为合格,严重地贬低合格仪器。当前,大量的实际工作,仍执行误差理论的(2)式,这是对不确定度体系的抵制。如果不废除不确定度体系,真的按不确定度体系的(5)式行事,许多计量业务则无法开展。

2.2 例1 计数式频率计合格性通道被阻塞的情况
                   3 合格性通道很窄.bmp
                  图3  数字式频率计合格性通道阻塞的图示

       数字式频率计,是精密测量仪器。其核心是高稳晶振,由其产生标准采样时间(如1秒)。测量频率,就是数单位时间内的的脉冲个数。计数器的±1误差(分辨力误差)、晶振频率的长稳(老化漂移)、温度效应、短稳(频率随机变化)、初始调频等,是其主要误差构成因素,构成频率计的允差区间。但是,评定不确定度,又把其中的大部分算成U95,也就是混淆允差区间与计量误差(待定区宽度)区间。叶德培在讲课(优酷网)中,严厉指责把仪器性能计入计量误差的行为,说:用万分之一水平的标准,计量百分之一水平的仪器,标准就被降到1%量级了。她既严正地指出不确定度体系作法的错误,却在《JJF1094-2002》(她是第二起草人)中规定,按(5)式判别合格性。信奉不确定度体系,明白人也糊涂了。
-
2.3 例2 荒谬的“游标卡尺都不合格”
                4 不确定度堵死合格性通道.bmp            
              图4  欧洲评定样板:全世界游标卡尺都不合格

[1]资料来源:如图5.
                  5 欧洲卡尺评定.bmp    
                 图5 欧洲合格性评定(封面与标准编号)

                   6 卡尺2 .bmp       
                  图6 欧洲合格性评定例10


                   7 卡尺3 .bmp
                   图7 长150mm、规格0.05mm的游标卡尺,评定的不确定度U为0.06mm.

[2] 我国的计量规范,全盘照抄欧洲评定之例10
《CNAS-GL09:2008校准领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p42
       S10 游标卡尺的校准(照抄欧洲之评定)
       S10.1 用一级钢量块作为工作标准校准钢质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测量范围为150mm,读数分度值为0.05mm.
       S10.10 扩展不确定度
                    U = k×u(EX) = 1.83×0.033mm ≈ 0.06mm                                             (6)


      (6)是给被校卡尺评定的不确定度.为什么卡尺之校准不确定度U评得这么大呢?就是混淆了卡尺误差范围规格值的构成与计量误差的形成因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手段与对象的混淆是不确定度体系的痼疾,出错是必然的。不是哪个评定人的问题,而是不确定度思想体系错误、逻辑错误的必然后果。想局部改进,是不可能的。

       将(6)式与国家标准比较一下,易于明白不确定度评定错误的严重性。
                   8 卡尺4.bmp
                   图8 国家标准截图

【史评】
       请看国家标准之截图(图8)。注意红线标示。
       测量范围150mm、规格为0.05mm的游标卡尺,其最大允差是±0.05mm.
       按经典误差理论或史法推导的计量误差公式(1),计量的误差就等于该例所用之“一级量块”的误差范围。评定中给出,按ISO 3650之规定,量块中心长度处于标称长度的±0.8μm范围之内.就是说,计量的误差范围R是0.8μm。也就是说,计量的待定区的宽度是0.8μm。在本例中,计量误差区间的宽度与卡尺规格的宽度之比是0.8μm/0.05mm = 0.016,也就是1/62.5,这样好的标准,待定区完全可略。就是说直接将测量值与标准的标称值相比即可。

       把零障碍变成比通道还宽的障碍,以至于全世界的游标卡尺都无法判定为合格。可见,不确定度体系的计量误差分析、合格性判别公式,是多大的错误。简直是荒谬!      
       如此的不确定度体系,不该废除吗?留它干什么

-

(全文完。请评论。)



njlyx 发表于 2018-12-11 11: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8-12-11 11:33 编辑

关于“2.3 例2 荒谬的“游标卡尺都不合格””——
那“样板”将“最大允差”+/-0.05mm的游标卡尺“评”出一个 0.06mm的“测量不确定度”确实有些含糊了。 不过,所述【游标卡尺都不合格】的“后果”应该是您想当然了?.....真正的“专业”人士是不会那么直接往墙上撞的!——不会用这个囊括“对象与手段”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去硬替代“手段”影响的“特征量”,他们会“创造”相应的“东西”(譬如“校准与测量能力”之类)来“与时俱进”。——您能找到有哪家机构将本应“合格”的“游标卡尺”硬生生的“检定”为“不合格”了吗?

顺便再啰嗦一句:  您那个求“范围”的方法可能是真的不大靠谱,还是应该考虑“概率”之类的问题,用点“概率统计”理论,很有必要。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12-11 11: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8-12-11 11:29
关于“2.3 例2 荒谬的“游标卡尺都不合格””——
那“样板”将“最大允差”0.05mm的游标卡尺“评”出一个  ...

对于MPEV=0.05mm的卡尺,检定或者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达到0.06mm,怎么解释检定或校准方法满足要求呢?
njlyx 发表于 2018-12-11 12:2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12-11 11:35
对于MPEV=0.05mm的卡尺,检定或者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达到0.06mm,怎么解释检定或校准方法满足要求呢 ...

这要请教具体做过这项"检定"的专业人士。

【   1.本人没做过"检定";   
   2.本人也以为这个"0.06mm"的"测量不确定度"有点含糊;
   3. 本人"想当然"的赞同史先生关于游标卡尺"检定/校准"方法"适当性"的基本表述(似乎也是现行"规程"的表述?): 用"合格"的"标准量块","约定"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流程";  "待定区间"宽度取决于"手段"的"精确性"(这里主要是所用"标准量块" 的"测量不确定度/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该是那个"0.06mm"。】
路云 发表于 2018-12-11 2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12-10 15:35
对于MPEV=0.05mm的卡尺,检定或者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达到0.06mm,怎么解释检定或校准方法满足要求呢 ...

这就是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第5.3.1.4条~第5.3.1.6条对“U95”的含糊其辞的模糊表述,误导了相当多的业内人士。而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尽管《建标报告》中要求评定的是“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但将这个包含了日常常规被校对像(实际上是合格的被校对像中重复性最差的被校对像)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与被校对像所允许的不确定度极限值(规范称其为“目标不确定度”)进行比较,将这个“目标不确定度”作为判定拟建测量标准能否开展检定/校准活动的判据,不得不说这是一处非常荒唐的败笔。无形之中给JJF1094所造成的误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8-12-12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8-12-11 23:15
这就是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第5.3.1.4条~第5.3.1.6条对“U”的含糊其辞的模糊表述,误导了 ...


-
       路云先生认识深刻,值得称赞。

       大家要有个共同的、基本的认识:计量规范是公众的法规,必须正确。任何错误都不能容忍。我们必须对计量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中国的计量理论是可以引领世界计量界的。当然,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

       在组织的安排下,我正和国家计量院的几位专家,专门讨论关于不确定度体系的是是非非。我认为不确定度体系全盘错误(在本网已发抨击不确定度的文章516篇,前513篇已编成文集10本)。本文是发给国家计量院评审用的,贴在这里,征求广大网友的意见。你觉得不确定度就是好,也是一种意见;我认为不确定度体系误事,必须停止推行,是另一种意见。应该在这里公开争论。真理不怕质疑,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237358527 发表于 2018-12-12 07: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1:30 编辑

JJF 1094的表述没有问题,JJF 1033表述也没有问题,合格性判定时是用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还是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论坛里有过多次讨论,优劣也很分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反应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和检定/校准方法的不确定度,而使用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则不能体现检定/校准方法的不确定度

很简单的例子
    小铯钟频率相对偏差1E-12,使用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判定完全可以用来检定0.2级的指针式频率,可以吗?
    化学原电池,同标称值的偏差优于1E-4,用计量标准不确定度判定检定1级指针式电压表完全没有问题,可以吗?

欧洲组织的卡尺不确定度评定只是一个有瑕疵的评定例子,正常人是不会照搬用于工作中的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12-12 1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1:28
JJF 1094的表述没有问题,JJF 1033表述也没有问题,合格性判定时是用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还是用测量结果的不 ...

小铯钟不能检指针式频率表是因为小铯钟的输出幅度不能满足驱动指针式频率表的要求、不能直接提供指标频率检定所需的频率而不是因为小铯钟频率不确定度不行。同样原电池不能用于检定指针式电压表也是因为原电池的带负载能力极弱,同时其输出不能提供检定规程规定的标称电压值。
如果用小铯钟做外外频标去同步输出电压幅度足够、输出电流能力足够、输出频率可调范围、波形符合要求的频率合成器(信号源、频率源),你看它能不能用于检定指针式频率表。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2:44 编辑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12-12 12:12
小铯钟不能检指针式频率表是因为小铯钟的输出幅度不能满足驱动指针式频率表的要求、不能直接提供指标频率 ...


你说的这些道理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你用史先生的理论 [ R = |Δ|max±R计= |Δ|max±R标 ,  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R仪/指标,又记为MPEV。若R ≤ R仪/指标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能判断出来吗?

但是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就可以判断出来,根本就没有法用于检定/校准,你当然不可能评定出符合要求的不确定度,当然不可能用来检定/校准

这就是用计量标准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用于合格性评定的优劣比较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2:5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1:28
JJF 1094的表述没有问题,JJF 1033表述也没有问题,合格性判定时是用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还是用测量结果的不 ...

您这个"没问题"的"论证"似乎有点偏颇---

(检定/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包含【(检定/校准)方法的"不确定度"】是不错,但它也包含了 【被检定(/校准)对象[被检定(/校准)仪器的具体被检定(/校准)参量]自身的"不确定度"】,这是此处受质疑的主要"问题"。

至于【检定(/校准)所用主标准器(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是"用"在它占【检定(/校准)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的"主体"(其余成分与之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质疑者的观点应该是"用"手段(方法)的"不确定度"划"待定区",并非"咬定"【主标准器(量)】。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3: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3:24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2:56
您这个"没问题"的"论证"似乎有点偏颇---

(检定/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包含【(检定/校准)方法的"不确 ...


方法自然就包含了被检/被校的重复性、分辨力以及温度、电源等等应变特性

检定/校准的测量结果中有被检/校的重复性、分辨力及其他应变特性的影响,造成了这个测量结果有模糊度,检定/校准测量结果不确定中包含这些因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4:3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3:20
方法自然就包含了被检/被校的重复性、分辨力以及温度、电源等等应变特性

检定/校准的测量结果中有被检/ ...

【 方法自然就包含了被检/被校的重复性、分辨力……】  <<<

您这个"方法"与我和一部分人理解的"方法(手段)"大不一样! 你这【"方法"的"不确定度"】与【"结果"的"不确定度"】还有差别吗?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5: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4:33
【 方法自然就包含了被检/被校的重复性、分辨力……】

我认为的“方法”是指用标准设备实现检定/校准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的全部,不仅仅指计量标准设备(手段)本身
长度室 发表于 2018-12-12 15: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18-12-11 23:15
这就是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第5.3.1.4条~第5.3.1.6条对“U”的含糊其辞的模糊表述,误导了 ...

您好!将这个“目标不确定度”作为判定拟建测量标准能否开展检定/校准活动的判据。这有什么不对或是不妥的么?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5:5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5:13
我认为的“方法”是指用标准设备实现检定/校准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的全部,不仅仅指计量标准设备(手段) ...

我和一部分人认为的“(检定/校准)方法(手段)”也涉及用计量标准设备实现检定/校准得出测量结果的全过程,相应的"不确定度"成份不仅与(主)计量标准(设备)有关,还可能涉及若干辅助装置(设备)、操作程序、环境条件控制…等所有与"测量误差"相关的因素,但不包括被检定(/校准)参量自身在被检(/校)设备"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变化影响(除非有理由"认定"检定(/校准)过程明显偏离了被检定(/校准)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6: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6:14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5:55
我和一部分人认为的“(检定/校准)方法(手段)”也涉及用计量标准设备实现检定/校准得出测量结果的全过程, ...


如果是这样,我同您的观点大部分是重合的,有区别的是我认为“方法”还应包含被“校”应变特性的因素,毕竟应变的条件改变时被“校”的测量值会有改变,也包括被“校”分辨力因素,因为这个因素是被“校”测量值变化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检定/校准中任何引起"被校“测量值改变的因素都会导致测量结果不惟一,都会给判定带来模糊区,都应该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中以体现。都归入除计量标准(手段)本身外方法中是可以的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6:24: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6:07
如果是这样,我同您的观点大部分是重合的,有区别的是我认为“方法”还应包含被“校”应变特性的因素,毕 ...

不涉及"合格"性判定的"校准"无所谓了;   对于涉及"合格"性判定的"检定",不知现行的"检定规程"有多少是按所谓"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划定"待定区"的?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6:2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现行的"检定规程"都不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那就不必"辩"来"辩"去了…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6: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6:33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6:24
不涉及"合格"性判定的"校准"无所谓了;   对于涉及"合格"性判定的"检定",不知现行的"检定规程"有多少是按 ...


99%以上的检定规程在设计检定方法时要保证检定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这是发布前必须要审查通过的,否则不可能发布实施,所以检定的合格性判定时是不需要考虑待定区的

建立计量标准考核时按JJF 1033要求这一条在技术报告中不确定度评定也必须要满足要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2 16: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8-12-12 16:41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8-12-12 16:28
如果现行的"检定规程"都不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那就不必"辩"来"辩"去了… ...


其实我非常赞成您的观点,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必要“辩”,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只要是要求评定不确定度后曾经有过建立计量标准、有过被考核经历的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门清
朱辽平 发表于 2018-12-12 17: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不确定度到底有什么作用,实际检定加油机,衡器等等,也没有用过,就是建标用
路云 发表于 2018-12-12 17: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18-12-11 20:29
99%以上的检定规程在设计检定方法时要保证检定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这是发布前 ...

99%以上的检定规程在设计检定方法时要保证检定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

实际的情况并非要保证检定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而是要求“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严格说起来应该是“检定或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校准和测量能力CMC)”不大于被检MPEV的三分之一。这个“检定或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理论上应该是不包含被校对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它应该与被校对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才得到“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正是因为无法将被校对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从“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评定,所以才需要将被校对像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将至最低。于是就出现了表述这种特殊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术语“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它既不是“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也不是常规条件下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是常规测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过去叫“最佳测量能力BMC”,但现在所定义的“最佳测量能力BMC”是指在最佳测量条件下所获得的最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10-4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