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论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复制链接]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6-27 08: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0# 规矩湾锦苑


   这个概念上的问题我们就不讨论了,标准规范中自有规定,我们推理来推理去是毫无必要的。
都成 发表于 2014-6-27 0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9# 规矩湾锦苑

你所说的在测量不确定度提出前若干年就明明白白的“1/3原则”是所用测量方法或设备的误差Δ与被测量允许误差之间的1/3原则,那是测量方法准确性的判定原则,不能和判定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可靠性(可信性)的1/3原则U/T≤1/3及U≤MPEV/3相混淆。就其来源来说也相差甚远,前者的Δ是计算或测量所得,后者的U是估计所得。


请规版注意,“误差Δ”不是计算或测量所得,它与不确定度等同,也是评定计算所得。不确定度就是从这里来的,从评定的方法上和其作用上取代原来误差理论中的这部分内容。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0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09:10 编辑

回复 199# 规矩湾锦苑


     你举不出任何具体的“评估”例子让别人看看你这个不是“测量误差范围”含义的“测量不确定度”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再简单的测量都可以“评估”‘测量不确定度’! 是不是需要走形式上的“评估”过程?应该怎样“有效评估”?那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你对最简单的“测量”都说不清那“测量不确定度”具体是什么?!---结论只有一个:是个虚无的“仙影”!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27 0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1# 285166790

  当然,如果老兄认为没有必要,那我们完全可以不再讨论“等别”与“级别”的本质区别问题。我的观点可重复如下供你参考:  类似于量块这种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级别是其“固有特性”,其准确度特性一旦确定,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再也不能更改,只要不动用维修、返修手段改变其固有特性,无论用多高的测量手段都无法改变其准确度等级。而类似于量块这种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等别却不是其“固有特性”,其准确度等别特性将会随着人们所选择的测量方法不确定度大小的不同而随意变动。勿需动用维修、返修手段改变其固有特性,人们想确定它是什么等别就可以确定它为什么等别, 只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检定/校准)就可以了。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6-27 1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6-27 10:54 编辑

回复 204# 规矩湾锦苑


   问题是测量方法是能够任意选择的吗?量块的检定既可以按“级”也可以按”等“,你说了送检是一个K级量块,那就应该按“级”来检定并给出结论。从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来说,一个仪器首先它的指标是固有的,检定只是证明了它的指标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并不是赋值的过程,所以得事先知道被检仪器的指标,然后用更高等级的标准器,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度也得有相应的保证。一个二等的仪器,你用三等的标准器去检定它,让后说检定结果是五等的,有这样开展工作的吗?如果你事先都不知道一台仪器的应有的指标,连标准器都没法选。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草根在起航 于 2014-6-27 11:42 编辑

问个简单的问题,测量不确定度指的是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还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JJF1059.1-2012中这样解释:
测量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如果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那我想这里的结果不确定应该来源于被测量本身的变化,以及测量系统的变差)


下面的注释中第4条这样写道:
通常,对于一组给定的信息,测量不确定度是相应于所赋予被测量的值的。该值的改变将导致相应的不确定度的改变。

(我在一个PPT看到说“被测量值”指的是“真值”,那么从注释理解就应该是“真值”的改变将导致相应的不确定度的改变,这与我之前说的“测量系统分析MSA”有些类似)
又如JJF1059.1-2012中第4.3.2.9条注释1中写道:
若被测量是一批材料的某一特性,A类评定时应该在这批材料中抽取足够多的样品进行测量,以便把不同样品间可能存在的随机差异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反映出来。
(这与“测量系统分析MSA”中的产品/制程变差如出一辙)

那么综上所述测量不确定度是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拓展,继承了误差理论的精髓并得以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某些情况下还把被测量的变化考虑了进来。


不知各位是如何理解的!对于“测量系统分析MSA”可以参见176楼至178楼,以及有关楼层的讨论!
jdccdb 发表于 2014-6-27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都成 发表于 2014-6-27 1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6-27 12:06 编辑

回复 206# 草根在起航

那么综上所述测量不确定度是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拓展,继承了误差理论的精髓并得以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某些情况下还把被测量的变化考虑了进来。
我赞成这种理解,只是“测量误差”更准确的说是“测量的可能误差”。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2: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8# 都成


    都老师说的很对,因为评定测量误差的时候不可能完美,加一个修饰词更准确!
星空漫步 发表于 2014-6-27 13: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的话,那么更多地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又应该是个啥东西呢?很想听听各位名家对此的解释。
以前总觉得规版爱和稀泥,可是如果诸位把不确定度和误差混为一谈的话,又何尝没在和稀泥呢?要知道不确定度的老祖宗可是不认误差的。既然真值不可知,测量误差又从何谈起?“测量可能的误差”未免有些含糊其辞,因为这一说法将任你怎么解释、理解都行,反正只是可能吗。
或许路云理解的不确定度,才是符合不确定度原始定义的。
我赞成史老的观点,不确定度论的出生压根儿就不是误差理论的发展,纯粹是那个美国佬为了彰显自己、否定误差理论而抛出来的。不管今后如何发展,当初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说不确定度是误差理论的发展,这顶高帽恐怕那位老祖宗还真不喜得戴,大家又何必要勉强他老人家戴呢?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0# 星空漫步


   【 既然真值不可知,测量误差又从何谈起?】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所以才有了不确定度的诞生!它的表述更加严谨了!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1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13:55 编辑

回复 210# 星空漫步


     “不确定度”的‘老祖宗’似乎并没有不认“测量误差”!....为什么不看看它的‘初始定义’呢?....经典‘误差理论’又在哪里告诉我们“真值”可以“确定”呢?

    但,“不确定度”的现状确实问题重重,正如史先生指出的。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4: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草根在起航 于 2014-6-27 15:03 编辑

我再来说一说。
总体均值 -  真值        =  系统误差
测得值    -  总体均值   =  随机误差
测得值    -  样本均值   =  残差
测得值    -  真值         =  误差 = 测量误差
但有时候说到测量误差,我们想的是一个测量误差范围,而这个公式里的测量误差是确定值不是范围

1.总体均值是期望,是无限多次测量给出的,因此总体均值是不可求的,所以要得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是不可能的。
2.真值不可知。

结论:“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按我的理解这里说的应该是“测量误差”不可求,而这个“测量误差”不可求指的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测量误差范围”。
          不确定度的诞生不仅解决了“测量误差”既代表一个确定值又表示一个范围的矛盾说法,还解决了理论上的“测量误差”不可求的确切现实。
          不确定度有时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测量误差范围”,不过用“不确定度”来表述更科学!
          因此不确定度是一个更加规范的东西,它并没根本的否定误差理论,相反它继承了误差理论的思想方法,它更“漂亮”了。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6-27 15: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6-27 15:07 编辑

回复 206# 草根在起航


   从根本上说,不确定度求解的过程,就是统计学在误差理论中的应用,A类评定通过对某个点测量若干次,等于随机抽取若干样本,算出标准差;B类评定是基于不确定的系统误差,我们也把它视为服从某种分布形式的以一定概率分布的样本,除以包含因子也得到标准差,然后再按照统计学中的数学公计算出样本也就是测量结果整体上的可能分布区间,就得到不确定的值了呗。这就好比我们反复投掷一个硬币,投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预测出它的正反面的概率都是50%。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15: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15:26 编辑

总体均值 -  真值        =  系统误差
测得值    -  总体均值   =  随机误差
测得值    -  样本均值   =  残差
】 ?


1.总体均值是期望,是无限多次测量给出的,因此总体均值是不可求的,所以要得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是不可能的。
    2.真值不可知。----
这是“数学家”们的逻辑! 他们不晓得“真值”是要靠“量传体系”的不断完善去逼近.......只知道假定“不相关”后无穷多次‘测量’!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5: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5# njlyx


    所以也只是逼近,不确定度表述更恰当!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15: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15:52 编辑

回复 216# 草根在起航


     “不确定度”是一个很贴切的表达! 只是现行的“定义”过于‘抽象’【实际是‘朦胧’】,表达过于‘学究’,阐释过于“数学”,具体操作的‘假定’时常违背实际,....搞的大家晕头转向

     要论“测量”工作的品质,首先当然要明确被测对象----被测量本身的“不确定”是不能算在“测量不确定度”头上的!

    您这儿的“总体均值”与“样本均值”不知是指什么?....针对的“被测量”是确定“常量”下的“多次测得值序列的‘总体’和‘有限个样本’”吗?...若如此,是可算作与“测量”工作品质相关的东西。 如果“被测量”本身是一个“随机”的对象,则有关表述便要仔细梳理了。
星空漫步 发表于 2014-6-27 15: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实际的理论不可取!
现实社会中,没有哪个企业或个人会出钱给你,让你对一个值测来测去的,总是试图不断地逼近“真值”。
钱再多,也禁不起这么烧呀。
工厂生产质量把控,能够做到MSA足足的;普通民生计量,更没必要去探究那个云山雾罩的不确定度,所以在一般现实社会中,不确定度早就可以安歇了。
国家强推不确定度毫无道理,是重大的资源浪费!天天纠结于不确定度到底是什么,有多大的意义?更甭说它能带来什么经济效果了,少烧点儿钱,少浪费些人力资源,就阿弥陀佛了。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16: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16:27 编辑

回复 218# 星空漫步


    现行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是让人念歪了的“真经”-----

譬如,对于某件量具,正解的“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想让卖此量具的人向我们使用者“承诺”:此量具的“测量误差”有XX.X%的把握落在±U的范围内。根本不需要向我们展示他如何如何用了多么多么复杂的‘推导’得出了此U值,可能他就凭经验给出,只要他能‘认账’,有什么不可以呢? 又不是没有办法查核它。

    卖量具的人以前是不会给我们这种一览“承诺”的,他只给【 经XXX(权威机构)随机抽样检验---XXX误差是YYY,....,不重复度=xxx,...】---一系列“客观”数据。“测量误差”可能会是多少,你自己去琢磨吧。.....某些常用的‘规范’量具可能是有这么一个类似的基本‘承诺’--就是‘规范’要求的“允差”,一类量具都得满足,不辨高低。
草根在起航 发表于 2014-6-27 16: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9# njlyx


    称黄金你是拿杆秤称还是拿电子称称?都是检定合格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27 16: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0# 星空漫步

  不确定度确实与误差无论从定义和应用场合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将两个概念相混淆明显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确定度的出生是误差理论的发展的结果,显然过于牵强。
  不确定度出生的环境源于计量学的发展,在人们完全解决了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的准确性量化表述的理论和实践以后的今天,发现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的品质好坏不仅仅只有唯一一个准确性特性,唯一一个“误差”参数,还有另一个特性——“可信性”需要解决,而误差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解决准确性得心应手,解决可信性却无能为力,“不确定度”在这个环境下才应运而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确定度的出生又与误差理论的发展有关。把“不确定度是误差理论的发展这顶高帽”戴给不确定度的确不合适,但说不确定度就是要“否定误差理论而抛出来”也是误解,不确定度评定和误差理论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实用的,他们各自在测量科学领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分别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参数定量评判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的品质。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27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18楼关于“脱离实际的理论不可取!现实社会中,没有哪个企业或个人会出钱给你,让你对一个值测来测去的,总是试图不断地逼近真值。钱再多,也禁不起这么烧。”说的非常好,因此,普通的、低风险的测量过程也强迫去探究那个云山雾罩的不确定度,显然是一种对不确定度理论的滥用,人们只需要默认前人的、权威的、行业内惯例的、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案也就是默认了该测量方案的不确定度满足测量要求,不必重复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220楼的发问很有道理,都是检定合格的, 称黄金你是拿杆秤称还是拿电子称称,还是拿精密天平称?这就是一个测量方案设计或选择的问题。用什么方法称首先必须识别和确认被测参数的“计量要求”,特别是其允差或控制限。当确定了被测参数的控制限T,采用1/3原则或测量能力指数Mcp就可以导出所用测量方案的不确定度U,然后进一步导出所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允差)要求,最后才能确定该选择杆秤称、电子秤、精密天平,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详细的不确定度评定或测量系统分析(MSA)加以证明。这就是对复杂的、关键的、高风险的测量过程(测量管理体系称为“需要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设计和有效性确认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步骤。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27 17: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27 17:26 编辑

回复 218# 星空漫步


      不确定度叫喊20年,由于它的不合理性,慢慢在蜕化、消弱中。
      不确定评定用得最多的地方是检定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样板评定很多,文章、书籍也出了很多,许多人都做过,那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际工作呢,不方便。又明显不合理。
      把被检仪器的性能,如重复性、分辨力等,再加上标准的误差范围,构成扩展不确定度U95。这个U95,添了麻烦。从最大允许误差中减掉U95(应该只减标准的误差范围),大大减小了合格性的门宽,使一些本来可以判为合格的被检仪器,不能判定为合格了。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游标卡尺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是欧洲人搞的,我国的规定、书籍照抄,评定的结果是全世界的游标卡尺没有一把是合格的。这是什么狗屁评定!
      更有甚者是数字式频率计的检定,由于数字式频率计的低频段,最大允许误差就是分辨力误差,这样U95(分辨力误差加标准的误差)大于MPEV.使得不确定度合格性门宽为负值,这就杜绝了一切数字式频率计合格的可能性。多么荒唐!
      最近本栏目出现的两张校准证书,美国的,中国(计量院)的,所标的“不确定度”,明显是所用标准的指标,而不是不确定度评定的结果。可见,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是基于误差理论在工作,而不是用不确定度理论。写了“不确定度”也仅仅是虚名。可见不确定度论在消弱中。
-
njlyx 发表于 2014-6-27 17: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27 17:53 编辑

回复 220# 草根在起航


    杆秤与秤黄金的天平是“允差”相同的量具吗?.... 大牛公司、小马公司都生产同一种规格的天平,规范要求的“允差”是一样的,你买哪种? 就看哪个更便宜吗??!....如果“测量不确定度”应用弄顺了,大牛可以说他的天平的“测量不确定度”是U1,小马可以说他的天平的“测量不确定度”是U2,U1、U2当然都应不大于规范要求的“允差”---【包含概率一致的前提下】,我们便可以比较U1与U2总体衡量这两款天平的计量品质,.........

     “测量不确定度”是方便于应用者的一个“承诺”性指标; 对于提供者而言,必定是要添些麻烦的,只不过不宜完全按“数学家”们教导的现在那样“推导”---一个不切实际的“假定”足以让你费十天半月导出的缜密方程式半文不值,而一个常年积累的经验数据却可能恰恰实用--照录而已!关键在于提供者的“把握”。........除了“测量基准”以外,其余的“测量不确定度”都是可以‘证伪’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合理维护应靠这种‘证伪’机制,而不是无限多的“评估模版”!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27 1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6-27 17:45 编辑

回复 206# 草根在起航

  一、JJF1059.1-2012给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这是指明了不确定度的本质不是“误差”,而是“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说“某些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是典型的将不确定度与误差两个不同概念相混淆的说法,此处“被测量值”是指被测量真值而不是测量结果,真值分散性是个“宽度”,是个“非负参数”,这与误差有正负号更是天壤之别。
  二、注4说:通常,对于一组给定的信息,测量不确定度是相应于所赋予被测量的值的。该值的改变将导致相应的不确定度的改变。
  通过测量“所赋予被测量的值”实际是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因此,测量不确定度是相应于测量结果的,是被用来评判测量结果的品质好坏的一个参数,不同测量方法获得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不确定度,而不确定度的大小是通过“一组给定的信息”估计出来的,这组给定的信息就是使用的测量过程全部信息。
  三、JJF1059.1-2012的4.3.2.9条注1说:若被测量是一批材料的某一特性,A类评定时应该在这批材料中抽取足够多的样品进行测量,以便把不同样品间可能存在的随机差异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反映出来。
  从这条注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不确定度与误差的本质不同,A类评定方法得到的不确定度是“随机差异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而决不是“随机误差”或“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
  四、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测量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而不是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测量结果的分散性由误差范围确定,真值的分散性是个“宽度”,是用来评判测量结果品质好坏的一个“非负参数”,并不是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拓展,也并非继承误差理论精髓并得以发展,更不能说“在某些情况下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两个概念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使用场合,必须严加区分。我们可以说“测量误差”将“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但绝不能说“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误差”,即便增加一个遮人耳目的“在某些情况下”,将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画等号也是错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8-12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