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论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4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4 10:01 编辑

                   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

-

                                                                                                                                         史锦顺

-

(一)不确定度论登台就宣布与误差理论划清界限

1 不确定度论认为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所以才搞不确定度评定。

NIST TN1297(美国国家计量院文件)D.1.1.4 条款:“一般说来,测量的误差是不知道的。因为被测量的值是未知的。然而,可以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叶德培编,陈芳允院士序)的序言写到:

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过去长期以来系用测得值相对于被测量值的误差来表示,但由于被测量的真值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使过去的表示法产生了定量的困难。

为什么要搞个测量不确定度?

从上两条论述说明,不确定度论一出世,就否定误差理论的根基。说“误差不能求”,等于说误差理论没法用。而可以评定不确定度;那就该用不确定度理论代替误差理论来处理计量测量业务。“误差不能求”,是不确定度论出世的理由。

误差可求,误差理论就有用;不确定度就没有出世的理由。误差不可求,误差理论就得作废。不可求的误差不用了,而用能评定的不确定度。

误差可求还是不可求,关系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是非、荣辱、兴废。

原来“误差不可求”是子虚乌有的假命题。“误差不可求”,这是个测量佯谬,下节再驳斥。

这里只是说明:误差不可求的论断,表明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

2 不确定度论与误差概念分道扬镳

GUM E5.1条款:“本导则的重点是测量结果及其评定的不确定度。而不是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本导则实际上要将不确定度和不可知量‘真值’和误差即通常要混淆的术语区分开。

GUM E5.4条款:“本导则的使用方法的重点是放在量的观测的(或估计的)值和该量值的观测到的(或估计的)变动性,完全不必提及误差。”

3 不确定度论表示不确定度与误差不同

GUM D5.1条款 “即使评定的不确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误差很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测量结果接近被测量值的程度”

-

(二)破解测量佯谬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不知道,误差不能求。”

真是这样吗?不!这是个佯谬。佯者,假也;谬者,错也。佯谬就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个错误判断,是个“测量佯谬”。

-

倘若在脱离人世的孤岛上,“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是成立的。但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这个“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的说法,不成立。

我们先讲远离人世的孤岛上的故事,再讲人类社会的现实。

-

鲁滨逊让星期五制造一杆秤,量一根金条的重量。星期五利用杠杆原理造了一台秤,测过金条,报告:300克。鲁滨逊问:测量误差多大?星期五道:测量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我只知道测得值是300克,却不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我计算不出误差。如果想知道误差是多少,请主人告诉我金条的真值。鲁滨逊骂道:“你这个笨蛋,我若知道金条重量的真值,还让你测量吗?”星期五挨骂,觉得很委屈;心想:在老家时,称粮食,用不着算误差呀。秤上标着准确度是5克,买5千克大米,差不过千分之一,没计较过。用我的秤,怎么算误差呢?

岛上来个客人,是美国国家计量院的泰勒先生,他是来推行不确定度论的。鲁滨逊请泰勒讲课,泰勒就“误差等于测得值减真值,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讲演一番。讲者口若悬河,鲁滨逊佩服得五体投地;星期五带着自己的问题仔细听,却似懂非懂,心有余悸,怕主人让他评定不确定度;评不好,难交差。哪壶不开提哪壶,客人一走,鲁滨逊就令星期五评定金条重量300克的测量不确定度。

星期五自制的秤,是个不等臂天平。就用手机当砝码,是100克。手机在左,金条在右,平衡时,两侧力矩相等,左臂长是右臂长的三倍,因此星期五报告金条重量300克。

话说星期五遵命评定不确定度。先进行A类评定。把金条放上去取下来,反复10次,每次测得值都是300克。支点很钝,灵敏度很低。显眼,A类测量不确定度为零。星期五觉得不好交差,于是进行B类评定。第一条,“以前的测量数据”,以前没测过。“查手册”,手册上没有。星期五正一筹莫展,鲁滨逊来监工,看见星期五愁眉苦脸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告诉星期五说:“我送泰勒先生上飞机时,泰勒先生告诉我秘诀说:‘B类评定条款太多,都是虚的;要领是看说明书一条,那里有关于误差的信息可用。切记’。”

星期五想了想,才恍然大悟。骂道:这个美国人,真蒙人,仪器说明书还没编写,让我上哪儿去找?讲课时说误差理论这不行那不行,真正用时,还得用人家的数据,这不是偷吗?我不干!我到网上问个明白。

-

星期五上网来到本栏目。老史说明,造秤必须有标准。便送他一套砝码。还送他一本《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说明建立测得值函数、分析误差因素、确定误差范围的方法。告诉他有标准就可以确定误差范围。求误差不需要“测得值减被测量真值”的操作。测量的要义是实现一般量对特定量的代换。你有了这套砝码,就可以实现这个代换,不仅可以知道被测量的量值,还可以确定测得值的误差。求误差这件事,在孤岛上做不成,而在人类社会中容易做,因为社会中有计量,有量值传递。我送你经过计量的一套砝码,你拿回去用,这就是量值传递。有了砝码,就可以确定你那台秤的误差范围了。误差元必定小于误差范围,知道误差范围,就够用了。

星期五说起美国人讲课的事,人家说“误差不能求”,问老史怎么看。老史拿出一本《驳不确定度论一百六十篇集》。星期五在第352页看到《测量佯谬破解一文。一看就知道泰勒先生是在蒙人。星期五准备回去同鲁滨逊辩论,就抄录了如下几段。

-

凡是测量仪器,必有测得值函数,测得值函数又简化为误差函数。量程内任何测量点,都有该点测得值的误差范围。因此,测量中得到测得值的同时,就知道了该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测量的第1步是根据测量的误差要求选用测量仪器。只要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小于要求的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就够用了。第2步是测量操作,取得测得值。第3步是给出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等于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就是所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

测量的目的是知道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结果中就包含真值。只要误差范围满足要求,测量者就达到了测量的目的。现实的实践,不是追求绝对真值。人们客观需要的是准确度够用的测得值。

选用测量仪器,已经知道误差范围。是不必经过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的。仪器是经过计量的,误差范围已经公证。

-

有意思的是不确定度论回避真值概念,绕了20年,VIM3还是回到包含真值的区间,那正是早已有之的测得值与误差范围包含着真值的概念。当然,由于不确定度论否定真值的出发点错了,只讲究分散性不顾偏离性的方向错了,重评估而轻实测的方法错了,不分常量测量还是变量测量,一律除以根号N公式错了……,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包含真值的区间的。不确定度自己宣称它与真值无关。说无关,还得说,因为脱离真值(客观值),什么也说不清。

-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被测量真值未知,误差不可求”。其实,这是个佯谬。佯谬的意思是:所指的问题不存在

我们一经选定测量仪器,便知道了用该仪器测量的误差范围,用不着按定义去求误差就是说,不经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就知道了误差范围。所以,不知真值不能算误差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我们的社会是个有组织、有分工的的整体,对测量者来说,早有发明者发明了测量仪器,有设计制造者准备好了标有误差范围的仪器,有计量机构检验认定了仪器性能的合格性。用户根据需要,选择误差范围满足要求的测量仪器就可进行测量了,是不必搞什么评定的。测量者必须正确使用仪器,应该知道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敲定测量仪器误差。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测量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由设计与制造来决定,而由计量部门认可。

测量仪器以一般量的标准量确定误差范围,这对任何特定量都有效,因此人们不必先知被测量的真值而后求误差,而是选定测量仪器,就知到了误差范围。

测量佯谬,破解了。所谓的误差理论的困难,根本就不存在。

-

(三)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否定、攻击与篡改

4.1 说真值不可知。挖掉误差理论的根。

4.2 说误差不可求。斩断误差理论的路。

4.3 认为不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界限。否定对“系统误差”的分类,却以消除系统误差为讨论前提。不分类,消除什么?

4.4 指谪误差合成没有统一计算公式;不确定度评定的合成公式,一律平方合成,统一了,却违反“通常有系统误差”的现实。有时含混说一句:假设不相关;但许多情况下,假设不成立。多数的合成操作的假设是掩耳盗铃。

4.5 指鹿为马——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定量。世界上亿万台仪器用过“准确度”;直观,含义明确;改叫不确定度,既可能是手段问题,也可能是对象(量值)的变化,出现歧义。此举不仅是画蛇添足,并且是模糊术语含义。无事生非。到今天,美国的安捷伦公司福禄克公司的测量仪器的指标还是准确度。准确度就是误差范围,明明是定量的,却硬说是定性的。大白天说梦话。

4.6 鸠占鹊巢——把误差范围(准确度)叫不确定度。误差理论中,误差范围专指手段问题。换成不确定度,既可能是仪器误差,也可能是量值本身的变化。这就混淆不清了。

4.7 偷梁换柱——说误差不可求,却用误差来评定不确定度。

声称误差不可求,才引入测量不确定度。初始的不确定度论,也确曾信誓旦旦,不提误差。然而,测量计量就那么点事,不提误差,就寸步难行。于是,不确定度评定竟大方地运用误差理论的成果——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

指谪误差不可求,却盗用人家求得的误差成果;无能,可笑。

4.8 东施效颦——测量结果本来表为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却改成测得值加减U95

用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表达的测量结果,是以测得值为中心的被测量实际值的区间,即被测量真值的区间。由于“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的基本概念,很容易推导出,测量结果这个区间包含被测量的真值。

“测量结果包括被测量真值”这个事实,是测量的基础,是计量的目的。如果测量结果不包含被测里的真值,测量就没有意义。计量是抽样证实被检仪器测得值函数的真实性,测量结果简化地体现测得值函数,因此,计量合格的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必定包括被测量的真值。

把测量结果表为测得值加减U95,就不伦不类了。也说是区间中包含真值,但不确定度本身没有构成它的单元,一上来就是“可信性”“分散性”,由于认为真值不可知,于是就没法与真值挂上钩。空口说“是包含真值的区间”,怎么推导?怎样包含?一片茫然。来路不明,难让人相信。

-

(四)不确定度论的主要错误与弊病

1 定义含混

1.1 不靠谱的可信性

1.2 捡个芝麻而丢了西瓜的分散性。分散性是个问题;但测量计量的主要问题是偏离性。

1.3 不知来历的包含真值的区间。

2 没有单元

不确定度是个集合的概念、区间的概念。说是“集合”,构成的单元是什么?没有;说是区间,区间中的点是什么?不知道。集合的单元、区间的点,必须是误差元,但出世就说“误差不可求”的不确定度论,没脸谈误差;而不提误差,就明确不了不确定度与不确定度区间的含义。更说不清测量计量问题。不确定度论堵死了自己的认识之路。

3 分类不符合逻辑

逻辑学说,分类必须根据事物特有的性质。不确定度论按认识方法分类,不当。B类评定的仪器误差范围,必定包含随机误差,与A类评定重复,犯了“子类相容”的逻辑错误。说A类是统计方法,其实B类也不可能不用统计。李慎安先生指出AB类的分类没必要,乃是否定不确定度分类法的真知灼见。

4 舍实测而搞评估,违背测量计量的实测原则

5 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个西格玛

测量的一类,对象是常量,示值的分散性是仪器的原因,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另一类测量是统计测量,被测量是快变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表征量值的分散性。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也不能除以根号N。不确定度论一律除以根号N,对统计测量是错误的。

不确定度主定义的分散性,含混其词,既包含仪器的仪器的随机变化,也包含被测量本身的变化。定义把两类不同性质的内容搅合在仪器,应用中的混乱是必然的。

6 混淆对 象和手段

评定检定装置的检定能力,却错误地计入被捡仪器的性能。

合格性判别式中,加入U95,把被捡仪器的稳定性、分辨力等重计了

7 错误的拆分测得值函数

GUM的泰勒展开,欧洲合格性组织的评定模型,都是拆分测得值函数。测量计量中,测得值函数必须整体应用,整体检查;求微分就是拆分,导致重计、错计。计量的不确定度评定,都搞错了。

8 不分条件的一律平方合成

《数学手册》(1980版)上有简单、易算、保险的绝对值合成法;本来,除满足独立、大量二条件的如随机误差或随机变量以外,都应该用绝对值合成;如今的不确定度评定,一律用方和根,算小了,错了。有时说一句“相互独立”,其实大多数情况假设不成立。

9 降低可信性

经典测量计量学取3σ为误差范围,置信概率是99.73%,即失误率为0. 27%;不确定度论取2σ,置信概率为95. 45%,即失误率是4.55%。失误率扩大17倍。这是不可容忍的数字!

经济条件较差的过去,几百年能用3σ;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却改为2σ,人为扩大失误率。嘴上讲避免浪费,实际只是为与误差理论唱对台戏,竟不顾产品质量、人身事故、工程成败,岂有此理!

10 夸张指标,构成隐患

2σ、平方合成、除以根号N,这三项总效果是严重夸张指标。夸张仪器指标的实际效果就等于减低产品质量。实在要不得。

不确定度论规定σ一律除以根号N,对宇航事业是隐患。除以根号N,就等于大大降低测速的准确度。警惕呀,宇航测量工作者!

-

(五)是对抗,而不是包含,更不是发展

  考察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要看不确定度的基本文件是怎样说的,实际又是怎样干的。不能凭想象。

有人说现在误差理论的书包含不确定度理论,因此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老史真是无语,没法回答。

说不确定度理论处理的是随机误差与未定系统误差的问题。三百年前。如果出现不确定度理论,可能是高论。1993年后重复误差理论早已解决的问题,还有什么意思?

归根到底是说误差不可求,可以评定不确定度。“误差不可求”,是测量佯谬,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一部分,部分与部分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不确定度理论否定误差理论的基础真值概念与误差感念,哪有共同的基础?

说不确定度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发展了什么呢?不确定度论没有任何可用的东西。

-

事情很明白,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的关系,是对抗关系,是生死存亡的斗争。

一看宣言。开头引的NISTGUM的话,表明:不确定度理论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

二看行动。VIM2004版把误差理论的术语放在附录中,明显表明,将取缔误差理论。有人说,2008版不是又请回了吗?是的,这是误差理论派斗争的胜利,也是因为不确定度理论也实在无能,完全抛开误差理论,测量计量就无法正常进行。

不确定度理论出世,就是要代替误差理论。至于20年过去了,还代替不了,那可不是它的宽大,而是它无能。

-

njlyx 发表于 2014-6-14 1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4 11:06 编辑

赞赏史先生对现行“不确定度论”的针对性批判!  

    初生的“测量不确定度”应该不是坏孩子,它就是对“测量误差”之‘可能界限’的一个“评估”值。具有不可回避的‘主观性’。----原本是说: 某人(或某机构)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现在给出某个测量误差的具体值,只能估计出它的一个可能值范围(误差限)。.....‘测量不确定度’值与‘认识能力’有关,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东西,其合适的功能定位或应是相关责任者的一个‘承诺’指标值; 除了几个最高的计量基准,实用的‘测量不确定度’值是可以适当验证的;...

   是后来的一波波专家、学者、官员将它虚幻、神化了!... 原本天真可爱的好孩子,被人为的塑造成了一个“神童”,是可叹也。

   “‘测量误差’不能确定”是真的,但这个‘不能确定’是相对的,也是随认识主体而变的! 做梦想定义一个‘纯客观’的“测量不确定度”只会把全世界人民搅得稀里糊涂!
何必 发表于 2014-6-14 11: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史锦顺


   

“5 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个西格玛

测量的一类,对象是常量,示值的分散性是仪器的原因,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另一类测量是统计测量,被测量是快变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表征量值的分散性。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也不能除以根号N。不确定度论一律除以根号N,对统计测量是错误的。”

两类测量: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为什么常量测量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统计测量西格玛不能除以根号N(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史老能不能从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呢?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4 19: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4 20:41 编辑

回复 3# 何必

-


   【先生问

两类测量: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为什么常量测量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统计测量西格玛不能除以根号N即使用平均值表征量值);史老能不能从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呢?

【史答】

统计测量的对象是随机快变量。量值的分散性是对象问题,是对象的客观的性质,有多少算多少不得人为缩小。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即不能除以根号N。此点与“是否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没有关系。

常量测量,测得值的变化由测量仪器引起,是手段问题。手段的不良可以改善,用平均值表征被测量,分散性是平均值的分散性,因此要除以根号N

这是个世界级的高水平的问题。GUM温度测量的例子,就算错了。那个题目,不能除以根号N。这个错误,20年得不到纠正,说明宣扬不确定度论的专家们,至今还没认识到这一点。

-

学术研究,要了解现有理论,但最根本的是揭示规律。不能拘泥于现有理论怎么说。

-

我在网上查得计量院陈成仁的讲演稿。题目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但其中关于西格玛的处理与国际上的不确定度理论截然不同,陈成仁是对的。

现发该讲稿的三张照片供你参考。

-

陈1.JPG -

陈2.JPG

-

陈3.JPG

-

第一张图的“慢慢理解”以及警示框框,是原书本来的模样。说明这个问题一般人一时难以理解,要慢慢体会。

第二张图的“单次测量”,叫“单值”为好。这里没有测量一次的意思。精密测量必须测量多次。次数N要大于20,频率测量要求N=100。测量100次,其中的任何一次的值,都是“单值”。

第三张图,说明单值的西格玛的数学期望是常数,用它表达分散性是可行的、客观的。而平均值的西格玛,与测量次数N有关,其数学期望是零,不能作为客观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现行的不确定度理论,西格玛一律除以根号N。精密测量N越大越好。当N很大时平均值的西格玛趋于零,于是各种变量的分散性就都是零了,没法区别了,因此,平均值的西格玛不能表征变量的分散性。也就是说,对变量的测量,除以根号N错误的。

-

njlyx 发表于 2014-6-14 2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4 20:59 编辑

回复 4# 史锦顺


现行“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朦胧“分散性”把不可能实现的“各次测量独立性”问题掩盖了。 如果论及整个的“测量误差”,那对于任何一个测量方案(或测量器具,或测量系统),都不可能实现相互独立的“多次测量”!  真正可以通过‘实验统计’,由贝塞尔公式估计的只能是“测量误差”中我们现称为‘随机误差’的那部分的‘标准偏差’,以及对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只有这部分“测量误差因素”是可以实现在“多次测量”中‘相互独立’! “测量误差”中我们现称为‘系统误差’的那部分,在现实中是不可回避的!---其定义就已明确他们在“多次测量”中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仅依据“统计实验”讲‘分散性’搞的所谓“测量不确定度”,实际只能反应我们现称为‘随机误差’的那部分“测量误差”特性,相应的会有所谓平均值的“测量不确定度”等于单个测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度”除以根号N;

如果要考虑对应整个“测量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那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相互独立的“多次测量”的 ,此时,“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测量不确定度”并等于单个测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度”除以根号N!----- 它应等于【单个测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其中一部分UR的平方除以N,加上单个测量值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另一部分US的平方,然后开根号】----√(UR^2/N+US^2)-----N无穷大时不会等于零!

不顾实际的闭眼就说“多次测量”相互独立是数学家们可以做的事,实际从事计量测试的人员若如此,那................................
何必 发表于 2014-6-14 2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史锦顺


    关键是史老您对测量的分类(常量测量和统计测量)依据是您“一家之言”还是有什么理论做支撑呢?

    还有,检定或校准是否属于统计测量,这还值得商榷!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5 08: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5 08:33 编辑

回复 6# 何必


   

  研究工作是揭示客观规律。有现成理论就该参考;没有现成理论,就只能创造。有什么不可以?两类测量的划分,是我提出的,不对,就是我的“一家之言”,该唾弃;正确,就可供参考、应用。至于是不是该标注“史氏首创”,我看没这个必要。科学的宝库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标有发明人的是极少数。

先生的意思,我明白,大该是:是你的一家之言,就不可信;你要立论,要拿出理论根据来。有理论根据,才可信。

我的看法是:检查理论对不对,唯一的标准是客观事实、是客观规律。

我是搞频率测量计量的。在时频界,两类测量的区分,早已是常规,是实践。但没有名称,我只是起个名称,就把事情表达得确切了。

各类测量门类,道理是相通的。用秤称一袋粮食,粮食的重量是常量,示值的误差由秤引起,就是常量测量。

玻璃温度计的准确度指标为0.2摄氏度,测量室外温度,一天变化几摄氏度到二十摄氏度,测量误差可略,这就是统计测量。

每分钟测量一次,一周天测量1441次。算温度的分散性,就必须用单值的西格玛。这样才能体现昆明天气(温度稳定,变化小)与兰州天气(温度变化大)的区别。两地温度变化范围大小不同,表现出来了,是正确表达。

如果用平均值的西格玛,要除以根号N,这就把差别降低38倍,基本掩盖了两地温度变化量的查别。如果用自动温度测量仪,每秒测量一次,连续采样,一周天86401点,单值的西格玛近于原值,而平均值的西格玛除以根号N,就是除以294,已小于温度计的分辨力,两地温度变化量都是零了,这就人为消除了两地的差别。这种表达不符合实际,当然是错误的。

-

至于“计量是统计测量”的判断对不对,牵涉到计量中能不能进行“除以根号N”、“剔除异常数据”这两项操作,很值得计量界思考、研究。我已说过几次了,想听一听不同意见。倘有包含具体内容的帖子,我必辩论之。

-

njlyx 发表于 2014-6-15 1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5 10:22 编辑

史先生命名的“统计测量”实际上是对“自身随机变化量Z”的“测量问题”。 对此“自身随机变化量Z”,孤独的一次测量结果Xi(测量样本)是没有实用意义的! 有意义的必须是依靠多次测量结果(测量样本)Xi~XN‘统计’得到的Z的一系列统计特征值:如均值Za、标准偏差Sz、...----这些值的‘可靠’来历应该是基于随机变化量Z的“真值样本”Zi~ZN --- 由Zi~ZN 估计标准偏差Sz通常就用贝塞尔公式,显然没有再除根号N的任何道理! 不过此Sz并不是什么“均值”的‘标准偏差’,更谈不上“均值”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它是随机变化的被测量Z自身‘散布’的‘标准偏差’,与其“均值”是并列的统计特征值,与“测量”品质更是不沾边!

与“测量”品质沾边的是【多次测量结果(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一致性!.....史先生为了“简化”问题,已假定此时【(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那此时便没有“测量误差”问题需要考虑了,也无所谓‘测量不确定度’,当然也不会还有个‘均值’的‘标准偏差’或‘测量不确定度’了,还要在哪儿除以根号N呢?

只有在认为【(测量样本)Xi~XN】与【对应的“真值样本”Zi~ZN 】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不计’的时候,才应当要考虑“测量误差”问题,此时,由(测量样本)Xi~XN得到的‘均值’Xa与真值的‘均值’Za是会有差异的,而且从‘统计’角度来看,表达Xa与Za‘差异’的“标准偏差”可能会比表达样本个体Xi与Zi之间‘差异’的“标准偏差”小{前提是各次(Xi-Zi)的影响因素不是完全相关! 如果N次完全无关,那 ‘标准偏差’的减小因子就是除以根号N}。  但是,此处表达Xi与Zi之间‘差异’的“标准偏差”是由于“测量”品质不理想所致‘测量误差’的“标准偏差”Sc,它绝不可能由此时的(测量样本)Xi~XN用贝塞尔公式得到!....我想,史先生应该是看到了有人如此荒唐的去做了?
Enalex 发表于 2014-6-15 1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要顶!
不确定度有自身的立足之本,那就是楼主史老师所说到的“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这个也是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
在目前不确定度遭遇“不知自身为何物”的困境下,有如下说法
1.无奈说:不确定度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该说法彻底丢弃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套一个不确定度的壳,是一种试图为不确定度揩屁股并找个台阶下的绥靖行为,势必为始终抱住不确定神主牌位的不确定度支持者的不屑,也不能得到误差理论支持者的认可,因为即使有必要将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进行合成,那合成后的误差也不会称不确定度,而是称为修正值误差或校正误差!
2.无辜说:不确定本身是好的,只是被歪嘴专家说坏了。这个说法,并没有说明是不是要坚持“不确定度的神主牌位: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如果要坚持,哪请说明不确定是什么,不坚持,就无所谓无辜了。
星空漫步 发表于 2014-6-15 15: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总结得很到位!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15 17: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9楼的精彩而又一针见血地总结,把不确定度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显然是完全背离术语“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的,是强行拉近不确定度与误差的距离,乃至于本质上混淆了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
  其实,“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是不确定度理论与误差理论共同的神主牌位,正是基于这个牌位才会有“约定真值”的提出,才会有不同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才会有误差分析和误差分配等一系列理论产生,也才会有计量学和测量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也正是基于真值不可知这个牌位,人们才会有被测量真值能否被估计的想法,如何估计被测量真值所在区间的宽度,如何使用这个宽度(半宽)评判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的“可疑度”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误差”是好的,是科学的,已经被人们使用了数百年,今后仍将长期被人们所应用。“不确定度”也是好的,是科学的,虽然仅仅诞生几十年,还会有一些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也和任何一个新理论诞生初期一样,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其一诞生就得到了国际上与计量领域有关的八个权威组织的联合发布,便可窥见其科学性和发展势头了。
njlyx 发表于 2014-6-15 1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5 19:04 编辑

回复 9# Enalex


         “未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按现行的分类说法称谓】的‘合成’实际是两个“误差限”的合成,这个‘合成’的结果如何用来“修正”或“校正”???....史先生断不会有如此想法的!不然您问问史先生:是否有一丁点的合适称这‘合成’的结果叫“修正值误差 ”或“ 校正误差 ”?!......如果我没记错:史先生认为应该叫它“准确度”或“测量误差范围”?
njlyx 发表于 2014-6-15 1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njlyx


      “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是被人严重“歪解”了的“论断”,此’歪解‘不仅仅在不支持“不确定度”表述的人士,更多的或就在某些“推行”“不确定度”人士的“高论”中---由此将“不确定度“送进了’仙界云雾中‘!......“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确切‘含义是:没有人”确切“知道’真值‘到底具体是多少?也没有人”确切“知道一个’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值(即测量误差)到底具体是多少?......这事会有人觉得不可理喻吗?难得“误差理论”不这么认为?......但是,人们有‘足够’的‘把握’知道’真值‘会‘落在什么范围内’,与之相应的就是,人们也有‘足够’的‘把握’知道’测量误差‘会‘落在什么范围内’!---这应是“不确定度”表述对“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必要后缀!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度”---这个“范围”越宽,对”真值“(或”误差“)到底具体应该取什么”值“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若如此理解,与经典的”误差理论“有任何冲突吗?

    诸如意味“‘真值’不存在”、“测量误差是一个‘理想概念’,不能定量描述”、...之类的“高论”,以及将【测量误差不可求,只能求‘测量不确定度’】理解为【‘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误差’的替代角色】的思维,或不应为是正确的“不确定度”思想?!-----但这些‘东西’或的确在“官方”或许多大牌专家的著述中现身?史先生针对如此“不确定度”的批判,没有反驳的理由。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15 21: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史锦顺

1.“真值不可知”归罪于不确定度的诞生并不公平
  真值不可知是误差理论的基础,误差理论诞生之初就断言误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任何测量无论方法多科学,设备多精确,人员水平多高,环境控制多严,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差,通过测量无法得到真值,因此才提出了约定真值的概念,这就是“真值不可知”雏形,因此把“真值不可知”归罪于不确定度在挖掉误差理论的根是不公平的。
2.不确定度丝毫不否定、攻击与篡改误差理论
  误差理论是科学的,经过数百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趋于完善并几乎达到无懈可击,但这都是在“误差”范围内,在“准确性”范围内的结论。测量科学发展到现阶段发现测量结果除了有准确性特性外还有可信性(可疑度)问题,误差完美地解决了准确性问题却不能解决“可信性”问题,于是才引发了不确定度理论的诞生。它们谁也不否定、攻击与篡改谁,而是像两姊妹相辅相成,共同伺候测量科学同一个母亲。
3.对史老师提出的不确定度论的主要错误与弊病看法
  1.1 测量计量的主要问题是偏离性,但偏离性是准确性,并不是唯一特性。包含真值的区间本来就是估计的,但其来历是明确的,就是通过已知测量过程的诸要素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估计出来的。在定义上,不确定度与误差具有极其严格的划分,对这条划分界线的模糊就会造成对不确定度定义含混的错觉。
  1,2 不确定度不是集合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只是一个宽度的一半,宽度就是宽度,的确没有单元。
  1.3 不确定度并不分类,只是估计的方法有不同。同一个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了B类评定方法就不会再用A类评定方法,不存在重复评定问题。所以李慎安先生指出A类B类的分类没必要是正确的,因为对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本来就没有类别可分。
  1.4 实测是获得测量结果和测量误差的手段,不是获得不确定度的手段,不确定度的确是主观的评估,因此像评判跳水运动员的成绩一样,舍实测而搞评估完全正常。
  `1.5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从来没有说一律除以根号N,而是严格区分了重复试验的次数与实际测量的次数,个别人个别资料的不加区分是其自己的错误,不能归罪于不确定度评定理论,这些人应该仔细学习JJF1059.1规定的评定方法和程序。
  1.6 史老师所讲的现象也是某些个人的错误,分量决定于输入量而不是“一定计入被捡仪器的性能”。
  1.7 不确定度评定不是错误的拆分测得值函数,而是根据输出量的测量模型评定,求微分是求灵敏系数,不是拆分,分量的评定仍然是按输入量逐个进行,因此也不会导致重计、错计。
  1.8 如今的不确定度评定,一律用方和根,是不相关或弱相关分量合成的方法,不确定度评定对于强相关的分量合成同样用绝对值合成,并不是一律用方和根。
  1.9 经典测量计量学取3σ为误差范围,置信概率是99.73%,即失误率为0. 27%,这是误差理论下的置信概率,不是不确定度表述的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在评定扩展不确定度时,也不是一律取k=2,U的包含因子k和σ前的系数不能混为一谈。
  1.10 是上述的总结,既然上述问题不存在,夸张指标,构成隐患也就不存在,恰恰不确定度定量评判了测量结果或测量方法的可信性而预防了用错误的测量结果产生测量风险的可能性。
4.关于是对抗,而不是包含,更不是发展
  我完全赞成史老师所说的不确定度不是对误差的包含,也不是误差理论的发展,但不赞成是误差或误差理论的对抗。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各自成为一个系统,都是正确的,它们从可信性和准确性两个不同侧面定量表述测量结果或测量过程的品质,各有各的应用场合,互不排斥,互不对抗,必将长期共存。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6 0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6 09:07 编辑

回复 12# njlyx

      先生在“回复 9# Enalex ”的帖中说:
       “未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按现行的分类说法称谓】的‘合成’实际是两个“误差限”的合成,这个‘合成’的结果如何用来“修正”或“校正”???....史先生断不会有如此想法的!不然您问问史先生:是否有一丁点的合适称这‘合成’的结果叫“修正值误差 ”或“ 校正误差 ”?!......如果我没记错:史先生认为应该叫它“准确度”或“测量误差范围”?

      你和Enaex先生都没有解释错我的意思。原来我的说法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说的,我解释如下:
      第一种情况:确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这时把随机误差范围与未定系统误差合成,就构成“修正值的误差范围”,如果校准的目的是给出修正值,这时需要的,就是“修正值的误差范围”,应该包括随机误差、未定系统误差与所用标准的误差(仅仅不包括准备进行修正的那项系统误差),这就是校准的误差范围。该不该修正,看“系统误差值”与“校准误差范围”的比较。系统误差的绝对值远大于校准误差范围,该修正;如果系统误差的绝对值比校准误差范围小,就不该修正,修正得不偿失。如果二者差不多,也不必修正。(经验:修正可能出错,因为把待修正的系统误差与其他可变的系统误差分离,是件难事。一般情况下,不修正为佳。老史搞一辈子测量计量,没进行过一次修正;要求高,就找高档测量仪器。)   Enaex先生引用我的话没错,我就是那个意思。
      第二种情况是确定误差范围的一般情况,此时不考虑修正;这就该把各种误差,大系统误差、小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范围,统统一并合成。此误差范围就是过去称呼的准确度,与“修正”无关,也就不能说是“修正的误差”。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njlyx先生对我的理解是对的。不过帖中说Enaex解错了我意思,是不妥的。Enaex说的也是我的意思,那是指一种情况:为了得到修正值而进行校准的场合。
-
njlyx 发表于 2014-6-16 09: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6 09:15 编辑

回复 15# 史锦顺


      史先生此处的‘调和’应该是错了。 您这第一种情况是“确定系统误差”,当然是有‘修正’的余地。 Enalex先生说的是“未定系统误差”,这是将可以修正的都修正了以后剩余的一部分‘均值’为零的“系统误差”,谁有办法修正它?

    .....可能是我理解错愿意了。不是‘用于修正’的“误差范围”,是‘修正值’的“误差范围”?  不过,那么说也太绕了! 因为测量结果有时候是直接取‘示值’,有时候是‘示值’加‘修正值’,... 如果是针对‘测量结果’而言,刻意的说成‘修正值’的“误差范围”也是不妥的; 如果讨论的对象是那个‘修正值’,则另当别论。
chuxp 发表于 2014-6-16 1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njlyx网友关于
“人们也有‘足够’的‘把握’知道’测量误差‘会‘落在什么范围内’!---这应是“不确定度”表述对“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必要后缀!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度”。。。
的观点。
    有些所谓的专家坚持认为,不确定度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的确是未真正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基本概念混乱不堪。
    不确定度主要研究并确定分散性,基本上不涉及偏离性,所谓”未定系统误差“也是作为随机误差来处理的。说到偏离,总有一个确定的方向,而不确定度是恒正的,所以 不确定度与修正与否,应该是没什么关联。
njlyx 发表于 2014-6-16 1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chuxp


    不懂您这后两段话的确切含义。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16 17: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 12楼关于“未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实际是两个“误差限”的合成,这个‘合成’的结果不能用来“修正”或“校正”,可认为是史锦顺老师说的“准确度”或“测量误差范围”。误差范围仍然是衡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衡量一群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介于什么范围,和不确定度所评估的测量结果可信性的确不是一回事,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也赞成13楼所说的“真值不可知、误差不可求”的’确切‘含义是:没有人”确切“知道’真值‘到底具体是多少,也没有人”确切“知道一个’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值(即测量误差)到底具体是多少,所以将【测量误差不可求,只能求(注:准确说法是估计出)‘测量不确定度’】理解为【‘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误差’的替代角色】的思维的确不是正确的“不确定度”思想。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16 1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chuxp

  说的是,把不确定度看成就是随机误差和未确定系统误差的合成,的确是未真正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使得“不确定度”和“误差”的基本概念混乱不堪。
  “不确定度主要研究并确定分散性,基本上不涉及偏离性,所谓未定系统误差也是作为随机误差来处理的。……不确定度是恒正的,所以不确定度与修正与否,应该是没什么关联”,我很赞同。值得补充的是不确定度研究的分散性与随机误差的分散性也不是同一个分散性,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前者研究的分散性是“那一个真值”存在的分散性,用于量化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或可靠性),后者研究的是“一群测量结果”的分散性,用于量化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7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7 17:26 编辑

回复 14# 规矩湾锦苑


   


                                      同规矩湾先生辩论(1)

-

                                              史锦顺

-

【规矩湾质疑】

1.“真值不可知”归罪于不确定度的诞生并不公平
  真值不可知是误差理论的基础,误差理论诞生之初就断言误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任何测量无论方法多科学,设备多精确,人员水平多高,环境控制多严,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差,通过测量无法得到真值,因此才提出了约定真值的概念,这就是“真值不可知”雏形,因此把“真值不可知”归罪于不确定度在挖掉误差理论的根是不公平的。
-
   
【史辩】

真值的概念是相对于测得值而言的。真值就是客观量值。客观量值就简称量值。什么是量值?量值是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VIM1、VIM2)。VIM的这个定义,界定:可以定量确定的是量值;不能确定的,就谈不上是量值。因此量值必然是可确定的,是可知的。

真值乃研究测得值误差时对被测量量值的特定称呼,真值就是客观量值。一般情况下,谈量值都是指客观量值,因此真值就是量值。

测量的目的是得知被测量的量值。说“量值不可知”是违反量值定义的昏话;真值就是量值(GUM也这样说),因此说“真值不可知”等于说“量值不可知”,当然是错话。量值可知,人们才去测量,如果量值不可知,还测量干什么?

不确定度论诞生前的任何误差理论书籍,以及任何自然科技书籍,除某些唯心论哲学书外,都不可能说“真值不可知”。因为物理公式都是真值的公式(无误差),真值不可知,或物理量必定有误差,那就使一切物理公式都不成立了。没见过哪个物理公式标注本公式的误差是多少。


说:
通过测量无法得到真值,因此才提出了约定真值的概念,是不对的。GUM说“真值就是量值”,把“真值”换成“量值”,这句话的前半段就成为“测量无法得到量值”,这显眼是错话。

后半段的“约定真值”是个错误的概念,“真值”是“客观量值”,是客观存在,人们只能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去认识它,而不可能去“约定”。“约定真值”是不承认“真值可认识”的思想体系下的一种无奈之举,说真值不可知,就没法往下说,于是弄出个“约定真值”来。其实质是绕回真值那里去。顺理成章的语言,用“约定真值”之处,应该是“相对真值”。

世界上,宇宙间,真值万万亿,怎能约定?“约定真值”是个错误提法。

测量计量界确实有“约定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定义值。如现在的真空中的光速是299792458米/秒。这是国际大会通过的,就是约定的。据此定义,可由秒的定义值确定米的定义值。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的量值,都是定义值,也都是约定值,由国际计量大会约定。因此这第一种约定值是单位的约定值,数量有限,可以约定。

第二种是某些物理常数,或测量不准(如万有引力常数),或随地点等条件而变化,如重力加速度g值,而人们又常用,为便于交流,于是约定有特定值。数量很少。

以上的约定值,必须有国际会议的决定。是确实的“约定值”。

真值不可能约定。姚明个子大;尽管是名人,也不可能有“姚明身高的约定值”。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如果有“约定真值”的话,就得有七十亿个身高的约定真值,谁来约定?怎能约定?因此,约定真值是错误提法。

顺便说一下,在本栏目中,有三人说,量值本身就不是客观的。把一尺的长度叫做1米,姚明的身高就不是原来(2010年)的2.26米,而是6.78米。这种说法不对,人可以改变的是单位的量值,而不能改变客观量值本身。单位大小不同,随之改变的是单位前的数值,但数值与单位的乘积才是量值,客观量值不随单位的选取与定义而改变。用一尺长的“米”量身高,数值变了,扩大三倍;但单位小了,缩小3倍。数值与单位的乘积才是身高值,改单位后的身高与原来的身高量值是一样的。

对同一量值的表征,有如下严格的关系:

      数值甲×单位甲=数值乙×单位乙                      (1)

      数值甲/数值乙=单位乙/单位甲                        (2)

(2)式表明,一个量的数值与单位的值有严格的反比关系。

笔者在计量院工作期间,搞过“三厘米波段微波阻抗标准”,考证过美国波导标准与国际IEC波导标准的异同。与阻抗密切相关的是矩形波导的横截面尺寸。美国标准是0.4英寸×0.9英寸,而IEC标准是10.16毫米×22.86毫米,二者似乎不同;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美国已将1英寸定义为25.4毫米(无误差的定义值),因此0.4英寸就是10.16毫米,0.9英寸就是22.86毫米。随后进口的美国微波仪器,确实如此,它虽然用英寸标注,却与国际标准一致。就是说,单位的选取,不影响实际的量值。此点还未见有人表述过,但我确信是真理,谁能否定它,请试试看。你规矩湾下笔千言,只是抝,该认真想学术问题,否则难有长进。我们讨论三年了,观点不一,总还有些友谊,今天就敲打敲打你。自己看不准,就想一想,不要自以为是。

-


njlyx 发表于 2014-6-17 2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7 21:14 编辑

“量值”【量的‘真值’】说到底还是一个“约定”的‘东西’,是人们为统一认识而“约定”的事物“定量属性”。“约定”当然是需要‘章法’的,在一个协约体系里每一种量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取值规则”,应该不会对每个具体量随便“约定”,然后自相矛盾!
     “量值”的“约定”属性与其“客观存在性”没有丝毫矛盾。 一旦“约定”了【譬如咱们就严格遵从UI了】,那么,在具体时、空下的具体‘量值’【具体‘量值’=‘个体量值对象’的‘量值’】,便唯一、客观的存在了-- 不会飘忽不定!.....只是这个唯一、客观存在的“真值”究竟是什么“具体值”? 真的没有人能确定!... 除了极少数几个特殊的“量”,如那块宝贝铂金(千克原器)在几百年前那个入定时刻的质量--我们都知道是1kg。.... 但专业人士都有一定的“能力”获得相应“真值”的可能所在范围:真值Z落在M±U范围内的把握有XX.X%....这M、U及XX.X都是可以给出的,其中的U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测量不确定度”,史先生说:应该叫“准确度”,当下“规矩”所说的“测量不确定度”不是它?

     既然量的‘真值’本来就是“约定”的东西,再说“约定‘真值’”就不怎么相宜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6-17 23: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史锦顺

  我很赞同史老师对“真值”的描述,“量值”是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可以定量确定的“量值”就是其“真值”,因此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情况下,谈量值都是指客观量值。
  但误差理论是计量学应用科学分支的理论基础,误差理论告诉我们,因为误差的客观存在并且不能消灭,要通过测量获得“真值”而变得不可能。
  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一样是理论科学的内容,都是真值的公式(无误差的公式)。讲理论,说到直线必无粗细,说到平面必无厚薄,说到圆一定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圆度误差的真圆。但在计量学的应用科学分支中,理论的真值通过测量只能无限逼近而不能获得。人们只能得到粗细相对于长度可以忽略不计,厚薄相对于面积可以忽略不计,圆度的误差相对于要求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的直线、平面和圆,即只能获得“相对真值”。这个“真值”被大家公认就称为“约定真值”或“参考值”。
  即便是物理常数,正如您所说或因测量不准(这是最主要的,因误差的存在,测不准是永恒的),或因随地点等条件而变化(这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控制时空和环境缩小或消灭这个影响)。因此在应用科学中“真值”永远是相对的,你认为你的测量结果是真值,其实有比你的测量结果更接近于真值的“真值”存在,也还有比他那个真值更“真”的“真值”。
  人们在不断探求“真值”的进程中推动着计量科学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真值不可知”正是误差理论的精华所在,是推动计量科学发展和进步的永远的动力。“真值不可知”是误差理论的发源地也是不确定度理论的发源地。
  关于量值本身是不是客观的,我完全赞同史老师的意见,量值肯定是客观的,无论人们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至于人们用一个什么“标尺”去度量它,不同的标尺(计量单位)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任何人却并不能改变它的真实大小和客观存在,当统一到同一个“标尺”来度量它时,结论就应该是相同的。
  因此就真值的理解,我完全赞同njlyx在22楼的观点。几百年前那个入定时刻的质量--我们都知道是1kg。.... 但现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量的大小正是“准确度”的表征,只要测量方法没有改变,不确定度就不会改变,因此变化量的大小与当下所说的“不确定度”无关。所以当下“规矩”所说的“测量不确定度”不是它。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6-18 0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18 08:21 编辑

回复 14# 规矩湾锦苑


   

               同规矩湾先生辩论(2

-

                                                    史锦顺

-



规矩湾质疑


      2.不确定度丝毫不否定、攻击与篡改误差理论
    测量科学发展到现阶段发现测量结果除了有准确性特性外还有可信性(可疑度)问题,误差完美地解决了准确性问题却不能解决“可信性”问题,于是才引发了不确定度理论的诞生。它们谁也不否定、攻击与篡改谁,而是像两姊妹相辅相成,共同伺候测量科学同一个母亲。

-


史辩


    误差理论的本身,既包括准确性的内容,也包括可信性的内容。


    1 准确本身就有可信的含义

人们的测量,就是尽可能准确地知道量值。准确不准确,本身就意味可信不可信。人们通常就把准确的测量仪器,看做是可信的。


    2 置信率就是可信性。

测量给出的测量结果,是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这是以测得值为中心、以误差范围为半宽的区间。这个区间包含被测量的真值。区间包含真值的概率称为置信率。误差理论的常规是取3σ,可信性是99.73%


    3 范围量的上限性

误差量的特点是它的上限性。就是说,对误差量来说,小了,没关系,越小越好。但不能大。误差元定义为测得值减真值,而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99.73%)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给出误差范围,就是给出误差的上限值,误差范围总是大于误差元的绝对值,因此用误差范围来代表各种可能的误差,是有冗余量的表达,因而是可信的


    4 合格性管理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计量,管理测量仪器的合格性,就是公证误差范围的可信性。具有法制性的计量,本身就是准确性与可信性的保证。

5 证伪性

误差范围的量值,必须用计量标准而通过实际测量来证实。超差就是不合格,是可以证伪的。能证伪,是科学性、可信性的必备条件。

-


    以上六条,恰恰是不确定度所欠缺或不具备的。


    1 自称与误差大小无关,就是与准确性无关。与准确性无关的量,是个没用的量,不可信的量。


    2 不确定度取2
σ,置信概率是95.45%,远低于误差理论


    3 一律取方和根,忽略误差量的“上限性”特点。


    4 只凭人的评定,没法通过实测检查,一人评一个样,失去客观性。


    5 不能证伪。不能证伪就谈不上是科学。


   说可信性,各个方面不确定度理论都比不上误差理论;处理可信性的问题,误差理论的一套远比不确定度理论好。用不着不确定度来添乱。


   不确定度出世是要取代误差理论,根本就不是解决可信性问题的。GUM的“可信性”,是极不可信的。先生不要迷在一句话中出不来。

-


   至于先生说“
不确定度丝毫不否定、攻击与篡改误差理论”,似乎先生就是不确定度论的制定者;你不是不确定度论的提出者,你没资格说这种话。我文中引的不确定度论攻击误差理论的话,都是原话,说“误差不能求,要评不确定度”,这不是取代吗?


   不确定度论攻击误差理论,目的就是打倒误差理论。你还形容为“两姊妹”,奇谈怪论。

-


njlyx 发表于 2014-6-18 0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6-18 08:48 编辑

回复 23# 规矩湾锦苑


        最后一段的“解读”又是有偏差的----
       千克原器的可能“量值”变化±U与“测量”或“测量方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只是它自身相对其几百年前入定时刻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了-- 表面侵蚀、杂质元素衰变、尘埃、...,是“量值”自身的可能“变化”,不是因为“测量”不理想造成的“误差”,其确切的名称或谓“‘量值’不确定度”或“‘量值’准确度”为宜。不过,此类基(标)准器的用途是“测量”,将其“‘量值’不确定度”或“‘量值’准确度”朦胧为“‘测量’不确定度”或“‘测量’准确度”也无大碍。简称“不确定度”或“准确度”便不会纠结了。---国际最高‘基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的含义大抵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18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