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测量计量的公式推导——兼论不确定度论的错误(1)

[复制链接]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2 21: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2 20:09
  你们的目的是确认IT6411S的“示值误差范围”,误差范围就是计量要求MPEV。
  但你说“这个仪器是刚 ...

楼主的领导是让他求出“实际误差范围”,而不是对已有的指标进行验证。如果只是对MPE进行验证的话照检定规程开展就好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2 21: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2 21:29
楼主的领导是让他求出“实际误差范围”,而不是对已有的指标进行验证。如果只是对MPE进行验证的话照检定 ...

  你说得对。但,作为“计量要求”的“误差范围”是给定的或者说是规定的,不是求出的。作为“计量特性”的“实际误差范围”也不是求出的,而是测量得的,或通过实验得到的。随机抽取试生产的仪器样件若干个,实施检测(校准)可得出一组“计量特性”值,取其极差就是该种仪器的“误差范围”极限宽度。如果用这一组数据求得实验标准偏差,按一定的置信概率(包含概率是不确定度评定中的概念,误差分析中不能叫包含概率)乘以置信因子(同样不叫包含因子),可以得到在一定置信概率条件下的“误差范围”宽度。
  所以说实际误差和实际误差范围不是评估的,而是测得的。但,测量不确定度恰好相反,是评估的,不是测得的。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在概念上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采用模糊和混淆的手法将它们你我不分。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09: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下阿蒙 于 2016-12-23 09:52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2 21:51
  你说得对。但,作为“计量要求”的“误差范围”是给定的或者说是规定的,不是求出的。作为“计量特性 ...


作为“计量要求”的“误差范围”是给定的或者说是规定的,不是求出的。研制前自然会定一个希望完成的目标,可以称为伪MPEV吧,但公司研制能力是有限的,研制出来的仪器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很难说,超过也很正常(能力摆在那,你看看这电源电流的单位是nA),这就是确认误差范围的目的,真的超了,只能增大MPEV,这里要的误差范围即是希望知道我们公司的研制能力能到多少。。。在您的思想中MPEV是永远不变的,但在这里的误差范围就是为了订立MPEV用的,这MPEV自然是不存在的。而且,就我公司而言(我想绝大部分公司也是这样),单台仪器的误差范围和那个型号电源的MPEV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您说的台域统计的方法和我想要的单台的“误差范围”不是一个东西。

285166790量友所说的领导让你得出”误差范围“,其实就是U。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那么这台仪器的U 就是MPEV了。和我的想法接近,重新标定写入值,将均值调到零,那么这个U应该就是要求的误差范围了,至少应该是短期内的测量结果应该在这个U范围内波动的(这个误差范围主要是仪器本身重复性波动和使用标准器3458A标定写入值自身误差造成的,另外的漂移,稳定性等还得再说)。PS:这个U应该很像FLUKE说明书中的24小时内的技术指标吧?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1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09:33
作为“计量要求”的“误差范围”是给定的或者说是规定的,不是求出的。研制前自然会定一个希望完成的目标 ...

  如果“领导让你得出误差范围,其实就是U。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那么这台仪器的U 就是MPEV了”,这是领导混淆了“误差范围”和“测量不确定度”区别,混淆了计量特性和计量要求的区别。领导日理万机不一定懂计量术语,领导不懂可以理解,但作为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能不明白。
  我们应领悟领导指令的真实意图。“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这是领导要求的关键,真实意图是用这些试生产的样件找出“系统误差”大小和产生原因,提出改进设计方案或生产工艺的方案,“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只保留随机误差和不可知系统误差部分。找到所研制的仪器的“剩余最大误差”Δmax(属于“计量特性”,区别于计量要求MPEV),用Δmax与研制任务书中的MPEV相比较,使研制的仪器实际“计量特性”满足研制任务书的“计量要求”。
  因此,我们的工作是通过“误差分析理论”找出固定不变的系统误差是多大,以及产生原因是哪个零部件设计还是哪一道工艺设计不妥,加以改进后提高研制的仪器产品质量,使其达到研制任务书的计量要求,而不是要求我们评估测量不确定度。
  还是那句话,领导混淆了误差范围和不确定度情有可原,我们心中必须清晰辨识什么是误差范围,什么是测量不确定度,领悟领导到底是要我们进行“误差分析”找产生误差的原因,还是要我们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找测量活动中的问题提高质量检验可信性程度。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22 18:19
-
       1  “修正值”这个概念,是针对系统误差提出来的。系统误差是恒值误差,就是说在时间的进程中,系 ...

是的,修正值是对单台而言的,按照误差理论,这里的均值是消除了随机误差,只剩余系统误差了(当然测试次数太少了点)。所以,我认为这个均值是可以修正的。这个误差范围,我感觉用误差来计算会更清晰,其实就是被测源本身的随机误差范围(标准差的倍数,按单台仪器系统误差恒定,那么用均值是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的)+标准器的误差范围MPEV。

在台域统计里面,我理解的是,整个型号仪器算一个系统,假设抽取100台做测试,这100台是随机样本,理论上每台仪器的恒定系统误差,在这个型号仪器系统里都算随机误差的,按照仪器管控,这个100样本的误差均值应该为0(或者说应该这个均值应该在仪器上下限的中心,很明显这是把其做为随机误差来处理的),如果不为0那么就需要修正工艺的?这算是对系统误差的修正嘛???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1: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下阿蒙 于 2016-12-23 11:55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10:25
  如果“领导让你得出误差范围,其实就是U。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那么这台 ...


。。。很抱歉,看不懂。。。怎么我领导的要求都变了=。=?!

这里要求的误差范围我感觉其实和附件里面5700系列给出的24小时的技术参数U是性质差不多的。只是我这边测试完自校准标定需要工程师来做=。=如果您无法理解不确定度为啥可以做为误差范围给出,我也爱莫能助了。。。

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让我想清楚了,285166790量友表示感谢,这楼已经歪了,和楼主史老的问题完成搭不上,有不尊重之嫌,在此对史老表示抱歉,这个问题就不要讨论了吧。

FLUKE5700校准方法的探讨.pdf

134.2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金币 -1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23 1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6-12-23 12:18 编辑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0:33
是的,修正值是对单台而言的,按照误差理论,这里的均值是消除了随机误差,只剩余系统误差了(当然测试次 ...


-
       情况A   用一台仪器测量一个量。精密测量要进行重复测量,以减小随机误差。
       情况B   用多台仪器同时测量一个量。
-
       情况A是正常情况,通常的测量、计量都是正常情况。所占比例大于99.99%. 情况A的统计是“时域统计”;即采样按时刻编号。情况A仅有一台仪器,这台仪器的系统误差是恒值。这是修正的基础。误差合成,也必须正视这个事实。任何关于测量计量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系统误差是恒值”这个基础之上。老史提出的误差合成的新理论,就是正视这个事实,把恒值的系统误差与变值的随机误差一起进行统计。
-
       不确定度理论,搞错了基本情况,把 “多台仪器测量一个量” 时的“系统误差的随机性”(各台仪器的系统误差不同),用在 “一台仪器测量一个量” 的情况。基本情况错了,或者说是统计方法错位了,即把“台域统计”的规律,用在“时域统计”上,于是把单台仪器系统误差的“恒值性”,篡改为系统误差的“随机性”,进而把系统误差当成随机误差处理,以下的作法就全错了。
-
       这是老史今年才提出的一个重要看法,很尖锐,值得大家深思。这个看法指出:标准不确定度对系统误差不成立。
-
       至于仪器厂对台域统计中的“系统误差”的平均值,是否修正,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听说测绘仪器有“加常误差”一说,似乎是这种情况,但我不了解底细。
-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12: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6-12-23 12:43 编辑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1:48
。。。很抱歉,看不懂。。。怎么我领导的要求都变了=。=?!

这里要求的误差范围我感觉其实和附件里面57 ...


  我先对79楼进行一点补充。
  让我们再看看你65楼提供的不确定度评定附件,评定的对像是用:数字多用表3458A (0~1A)检测直流稳压电源IT6411S的直流电流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即,是用3458A检测IT6411S的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这是用来检查质量检验部门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否值得采信,是否可靠,与新研制产品IT6411S的“允差”没有关系。不确定度评定的目的是评判采用的测量方法可信性,是质量管理中为了对测量过程的可靠性进行控制,不是对被检对像的计量要求进行估计或更改,因此评定出的U与所用测量设备(计量标准)关系密切,而与被检仪器的计量要求MPEV无关。要想寻找仪器设计和工艺设计中的改进机遇,调整设计和工艺,完成“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的领导指令,即消除固定不变的系统误差,就应该使用误差分析理论查找误差的大小、性质和来源,而不该使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对于你80楼的帖子,我的看法如下:
  说“均值是消除了随机误差,只剩余系统误差了”欠妥,应该是“均值是消除了可知系统误差,只剩余不可知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了”。“修正值是对单台而言的”没有错,但“平均值”不一定。如果是对单台仪器重复测量得到的平均值,是对单台仪器而言的,如果是对多台(例如你说的100台)仪器的同一个示值点测量得到的平均值,每一台均以平均值修正示值,平均值就是对多台或对这个仪器品种而言的。而这种修正正是你在78楼所说的“领导让你得出‘误差范围’,……。只不过仪器还要进行调整,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的真实意图,只不过领导把不确定度U误认为是“误差范围”罢了。修正掉的正是通过设计和工艺改进可以消除的固定不变的系统误差,而只保留随机变化的随机误差和现有生产工艺无法掌控的未知系统误差。通过设计和工艺改进可以消除的固定不变的系统误差是“误差”不是“不确定度”,不应该试图用不确定度评定解决,而必须使用误差分析理论去解决。
  从你81楼推荐的资料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把FLUKE说明书上给出的不确定度当成MPEV处理的,说明FLUKE混淆不确定度和误差范围(半宽)的不良影响是多么大。史老先生之所以坚持不确定度就是误差范围半宽而拒绝承认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给“测量不确定度”下的定义,不是没有他的理由,许多业内知名的专家也混淆这两个术语,不是没有他们的理由,FLUKE的做法就起到了混淆概念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重申,史老先生有关误差理论的论述,我全部都是赞同的,FLUKE在仪器制造界领军作用和为计量领域做出的不懈努力是值得赞扬、借鉴和学习的,但用误差理论否定不确定度评定,混淆不确定度和误差范围(半宽)的概念,的确我不敢苟同。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3 1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3 12:42 编辑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1:48
。。。很抱歉,看不懂。。。怎么我领导的要求都变了=。=?!

这里要求的误差范围我感觉其实和附件里面57 ...


感谢您对我的看法的肯定。虽然版主给出了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的方案,但是这个没有听说过具体的、标准化的实现方法,没有可操作性。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12: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3 12:40
感谢您对我的看法的肯定。虽然版主给出了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的方案,但是这个没有听说过具体 ...

  你所说的“虽然版主给出了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的方案,但是这个没有听说过具体的、标准化的实现方法,没有可操作性”,建议查阅大学计量专业教程《精密仪器设计、制造和误差分析》和名称相近的计量“专业基础”教材。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3: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23 12:14
-
       情况A   用一台仪器测量一个量。精密测量要进行重复测量,以减小随机误差。
       情况B   用 ...

至于仪器厂对台域统计中的“系统误差”的平均值,是否修正,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听说测绘仪器有“加常误差”一说,似乎是这种情况,但我不了解底细。
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个已知的误差没有修正,我之前才说会MPEV>>不确定度U,因为仪器说明书中的MPEV是要包含这部分系统误差的。
而别的行业的,机加工行业可能会修正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有要求使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控制的,其中就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中心点控制,应该是ISO9000过程控制方面的。
就我这个计量没多久的新手,也认为台域统计和时域统计确实是需要严格区分的,您的观点很正确,但您所说的不确定度将其混为一谈,我读书少=。=不是很了解。。
njlyx 发表于 2016-12-23 14:2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12-23 14:39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23 12:14
-
       情况A   用一台仪器测量一个量。精密测量要进行重复测量,以减小随机误差。
       情况B   用 ...


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您的"知道"范围可能太窄了!大多数"精密"的"电子测量"通常都会在测量前(后)实施(全)系统"校准",并依据此类"校准"所得"灵敏度"之类的参数处理获得"测量结果"——这应该算做了"修正"吧?!

您的"台域统计"之说好像是您强加于"不确定度"的?  是您在认定所谓"系统(测量)误差"是"恒定不变的常量"的前提下,"推论"出: 只有如此"统计"才能支持"系统(测量)误差也有"分布""的论调?!……但这只是您的"推论",并不是"不确定度"的观点!

关于所谓"系统(测量)误差"的"分布",根本无关"测量不确定度"!——
    (1) 由所谓的"系统(测量)误差"的"定义"可知,它不止"恒定不变"的一种成分,那些"可变"成分【只要您不故意视而不见,比比皆是,且有时可能占了大头!  并不是您以为的只是极少数情况且只占极少数份额。】自然会贡献"分布";  
     (2) 即使对于那个"恒定不变"的成分,在我们想法获得它的一个"估计值"β0后,还会附加一个相应的所谓"误差范围"R(β),这个所谓的"误差范围"R(β)也会贡献"分布"!....不过,别人不会认为已获得的"估计值"β0也贡献“分布”,只有您似乎不以为然?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4: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3 12:40
感谢您对我的看法的肯定。虽然版主给出了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的方案,但是这个没有听说过具体 ...

在刚入门时我发过图片询问它的意思,当时看不懂。很多前辈都指出此图有很大的问题。
现在来看,这里争论最大到不是A类和B类的问题,反而应该是误差怎么就变成不确定度的?说实话,现在我真的理解这副图的意思了,当然也有可能被它完全的带歪了=。=!

我评的那份不确定度报告,最后求其误差范围,加上您的建议“修正已知误差”。。。比比这个图,简直太像了=。=!
00000000000000.bmp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2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4:56
在刚入门时我发过图片询问它的意思,当时看不懂。很多前辈都指出此图有很大的问题。
现在来看,这里争论 ...

  我认为你是说对了。这张图最大的问题是严重混淆“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概念。图的标题是“A类和B类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但图中把用不确定度的A类方法评定说成了“对随机误差进行评估”,说成随机误差“一起构成A类不确定度”。把用不确定度的B类方法评定说成是“揭示系统误差(有偏)”,说成“当把系统误差修正后剩余”的东西就是“A类或B类不确定度”。这张图哪里是讲不确定度,完全是在讲述误差分析。如果真是这张图所说这样,史老先生多次提出搞出个“不确定度”纯属多余,添乱,就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应将“不确定度”果断消灭。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4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4 10:44 编辑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12-23 14:56
在刚入门时我发过图片询问它的意思,当时看不懂。很多前辈都指出此图有很大的问题。
现在来看,这里争论 ...


这是一张非常直观易懂的图,清晰的揭示了“误差”和“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系统直接修正处理就行了,不属于“不确定度”要分析的内容,“不确定度”合成是用来分析在现有计量方案下,各种误差暂时不能进一步确定的程度(不管是随机的还是恒定的,反正无法确定,也分不清),这个词很贴切。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4 1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4 10:52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3 12:48
  你所说的“虽然版主给出了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的方案,但是这个没有听说过具体的、标准化 ...


       你说的这个方法属于现在计量人员涉及的工作内容吗?我看过费业泰的《误差理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就是极限误差的求取与误差合成的内容,原理本质上与不确定评定是相似的,这个我早研究过了,不确定评定好歹还有个1059规范,那个方法连技术规范都没有。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4 1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4 10:51
你说的这个方法属于现在计量人员涉及的工作内容吗?我看过费业泰的《误差理论》,如果我没猜错的 ...

  你说“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就是极限误差的求取与误差合成的内容”,这个说法很对,我很赞成。但“原理本质上与不确定评定是相似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只能说方法上的确很相似,但原理上和本质上两者迥然不同。因为从定义开始就完全不相同,从而导致原理上和本质上一直到对两者的使用场合上都大相径庭。业内一些人将它们混为一谈,要么混为一体相互取代,要么你死我活相互诛杀,都是错误的。我认为仪器制造领军式厂商的说明书把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当作测量不确定度给出,严重混淆了不确定度与误差允许值的概念,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和工作起到了误导和阻碍作用。
  极限误差的求取在计量学教科书上已经讲清楚,计量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人人皆知,因此标准/规范等只要应用就可以了,没必要另行规定。不确定度评定是一个最近几十年才诞生的新理论,“评定”是人们的主观估计行为,一个人有一个想法,因此需要有个标准规范大家的评估方法和步骤,这就是应该制定JJF1059(包括JJF1059.1、JJF1059.2及JJF1059.3等)族标准的原因。
csln 发表于 2016-12-24 14: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2-24 14:14 编辑

【  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您的"知道"范围可能太窄了!大多数"精密"的"电子测量"通常都会在测量前(后)实施(全)系统"校准",并依据此类"校准"所得"灵敏度"之类的参数处理获得"测量结果"——这应该算做了"修正"吧?!

可以肯定,不是可能,是知道得太窄了。修正在电学、电子测量仪器中几乎无处不在

3458A有一个指标叫转移特性,就是把其系统性偏离修正掉后利用其短期的稳定性进行的比常规测量准确度更高的测量;大铯钟是把评估出系统性偏离修正掉剩余的不确定度就是其准确度;微波信号源内都有一个数据庞大的修正表,用于修正不同频率、不同电平点的电平,电个修正表用户可以自己打开看,甚至可以通过校准重新修改;功率探头校准因子的校准就是为了对测量结果修正;网络分析仪若不用校准件校准以修正系统性偏离测量结果几乎就没有意义,... ...,总之,修正在电学、电子测量仪器是几乎无处不在的
csln 发表于 2016-12-24 21: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2-24 21:43 编辑

对稳压电源的基本要求,是稳定度与纹波。电压的变化是随机变量,分散性是单值的σ,不能除以根号N。如果准许除以根号N,厂家测量10000次,则稳定度就缩小100倍,这是严重的虚夸。

不确定度推行这么多年了,史先生可曾见过有那一个厂家、那个产品这样干过,没有吧,既然没有,为何要这样不厌其烦地纠结这事啊

若有厂家这样干,若在指标中注明是测量10000次的平均值的稳定度,用户只会感觉这样厂家无厘头、不靠谱,那他的产品就只能放着自己看;若没有在指标中注明,那就准备好付出大代价的赔偿。所以无论如何,这样的事就不会出现,还是不用为厂家操这心,也不用为用户操这心,厂家不会那么不靠谱,用户也不会那么没脑子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4 23: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4 23:50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4 12:19
  你说“所谓求取‘剩余最大误差’Δmax,就是极限误差的求取与误差合成的内容”,这个说法很对,我很 ...


           你部分内容我也承认很对,“误差分析”、“误差合成”等内容,并没有作废一说,只是检定校准工作暂时用不到,其它行业的人想用,谁也无权阻挡。但楼主这个问题是领导制定的方法,该方法既然能用,为什么不用?如果不能用那也是领导的责任,楼主作为计量人员只要尽到自己工作职责就行了,能测能算的东西已经都完成了。
        还有您又忘了JJF1094中的基本内容,我再次贴出来给你看看,不确定度到底能不能表示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对于新出厂的仪器,由于厂家对仪器已经进行了修正调整,暂时不存在修正值问题,可以直接用U作准确度指标。你肯定又会说,仪器经计量部门校准后又会得出新的修正值和U,那是后话,仪器状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测量有每次的结果,这很正常,厂家给出的指标是基于它的测量能力和测量方法,且只能代表对刚出厂状态的承诺,又不能保证一辈子,对仪器采购者作为一种参考依据。计量部门的作用就是对厂家给出的指标进行验证,如果在指定范围相符合就“合格”了。其实厂家无论是以给出何种方式给出准确度等级(比如MPE或是按不确定度给出),都和厂家自身的测量能力有关,而且验证方法都是按规程规范制定的,至于国外仪器可能本身国外规程规范就跟国内的不一样,给出的指标跟我们的国内规程对不上,这很正常,但这不利于使用,所以在有国产仪器的情况我是不提倡用什么进口仪器的。
搜狗截图_2016-12-24_23-09-41.png
csln 发表于 2016-12-25 08: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2-25 08:28 编辑

现在的不确定度,对随机变量定义为平均值的σ平,是没法表达随机变量的分散性的,当然也就没法表达稳压电源的稳定度。搞不确定度评定,就要按不确定度的定义办事;而除以根号N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我不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因此我不评定不确定度。也许有人问:那你上班时怎么工作呀?领导让你干你也敢不干吗?
       第一,我的专业是时频测量、计量。本行业的规矩(后来体现为《JJF1180-2007》)是照旧用误差理论的一套,而不理GUM与VIM.如讲究“准确度”,而稳定度的表征用“阿仑偏差”,它与不确定度的本质区别就是不除以根号N.就是说,测量次数越多,阿仑偏差越稳定,趋于一个常数。而不确定度的σ平是趋于零的。
       第二,本单位领导不干涉我的事;而上级领导军代表,提出过贯彻不确定度的要求,但我几句话就说服了他。我说:核心指标是信源及整机的短期稳定度,如果按不确定度办事,那就对原定指标降低了10倍。规定的测量次数N=100,σ除以根号100,就是除以10。按照不确定度论,产品性能降低10倍放行,这是明显的错误、隐患。谁敢负这个责任?于是,形成共识:不理推行不确定度的那股风。在设备出所鉴定会上,军代表(代表国防科委)丁国祯教授盛赞我的负责精神。


史先生常说:必须认清: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物理公式必须物理意义确切。物理公式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构成公式”。

但史先生的这番话,显示没有厘清要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测量的物理量是阿伦标准差,用阿伦标准差表征频率源的稳定度,这里同不确定度还没有搭上关系,为什么要除根号N,阿伦标准差的公式很清楚啊,什么地方也没有要求除根号N

也没有厘清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的关系,阿伦标准差是这个测量的测量结果,测量得到的阿伦标准差就是要测量的那个频率源频率稳定度的真值吗?显然不是,如果要评定不确定度,是要评定这个测量结果即测得的阿伦标准差的不确定度,具体怎么评,马凤鸣先生编著的书中写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分量是有限次取样次数引入不确定度分量,就是测得的阿伦标准差除以根号N

开始推行阿伦标准差时,史先生撰文指责阿伦标准差,提出所谓自偏差,试图以自偏差取代阿伦标准差,这么多年过去了,史先生又不厌其烦地以阿伦标准差为武器,指责不确定度。先生何不在自己的单位让自己的学生试一下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否行得通呢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5 13: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6-12-25 13:55 编辑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4 23:16
你部分内容我也承认很对,“误差分析”、“误差合成”等内容,并没有作废一说,只是检定校准 ...


  的确,我也认为“误差分析”、“误差合成”等内容,是计量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适用于所有测量领域,因此没有作废一说,这一点我们看法一致。但我又认为,既然误差理论适用于所有测量领域,检定/校准活动只不过是“测量过程”中一种,也就像其他行业的测量活动一样离不了误差理论。我认为楼主的主管领导要求下属“得出误差范围”(其实是最大误差),目的是对“仪器还要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其实是对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把已知的误差值去除掉”,使仪器达到开发设计的计量要求MPEV,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只是混淆了误差理论和不确定度评定的概念,以为不确定度评定即可“估计”出新研制仪器的“最大误差”或“误差范围”(半宽),所以造成了词不达意让下属曲解其真实意图的效果。不确定度评定只能评估出对该仪器检测的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或评估出用该仪器实施测量的不确定度,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研制的仪器的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MPEV是研制任务的要求,已在研制任务书中,不允许研制人员随意估计和更改。
  JJF1094是对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型式试验(以下统一用术语测量)方法的确认基本规定。规范规定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用“最大允许误差”表示,符号是Δ=±a,Δ=±(a+bx)或γ=±|Δ/xN|×100%。规定仪器示值误差合格与否的判定指标(计量要求)是最大允差绝对值,符号为MPEV。用来判定仪器合格与否的测量方法是否可信(可用)的指标是测量不确定度,符号为U95,并要求U95≤MPEV/3的测量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才可以使用。规范规定:
  测量方法满足U95≤MPEV/3时,测量结果可以直接使用,|Δ|≤MPEV时仪器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测量方法的U95>MPEV/3时,测量结果不可信,不能使用|Δ|≤MPEV判定仪器的合格性,应该用方法的不确定度U95压缩计量要求MPEV,得到新的计量要求MPEV′=MPEV-U95,使用|Δ|≤MPEV-U95判定仪器的合格性;
  而MPEV<U95时,MPEV′=MPEV-U95<0,这样的测量结果已严重不可信,仪器的合格性无法判定,必须废弃该测量方案,使用满足U95≤MPEV/3的测量方法重新测量。
  Δ、MPEV、U95,三者之间的关系何其明确,怎能将它们混淆不清甚至相互代用呢?仪器制造商应该向客户提供仪器验收的计量要求指标MPEV,以便客户将入厂验收结果|Δ|与MPEV相比较,确定能否接收和付款。给出制造商质量检验方法的不确定度U95有什么用?客户难道不明白卖瓜的说瓜甜的道理,会相信“卖瓜”者的自夸吗?客户只能认为制造商给的U95就是仪器的MPEV,乃至也给计量界一些专家(包括81楼提供资料的作者)产生这种误导,认为说明书的U就是仪器的MPEV,从而造成业内将不确定度与误差、误差范围概念混淆不清的局面。
  你提供了JJF1094的5.3.2.1条,5.3.2与5.3.1是两种不同的“计量要求”下对仪器合格性的不同评判方法。5.3.1是按级评判的情况,给出了仪器的MPEV,没有给出对仪器示值误差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要测量者自己评。5.3.2是按等评判的情况,是按检定/校准的方法确定仪器的等别。一般来说不同的等别规定了使用的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不得大于多少,而没有对仪器自身的品质提出最大允差的要求,没有MPEV的计量要求,应该与本主题帖的讨论核心无关。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6 22: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6 22:35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5 13:46
  的确,我也认为“误差分析”、“误差合成”等内容,是计量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适用于所有测量领域, ...


       你最后一段说到点子上了,计量要求不只是MPEV一种,那只是按“级”划分的技术指标;按“等”划分准确度的仪器,实质上也是用的不确定度,这点我想大家不会不清楚,既然能用“等”来表示准确度等级,那直接用U又为何不可呢。再说仪器使用前还得经过计量,使用者是以检定校准证书的结论为准,此时仪器跟厂家给出的指标已经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6 22: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6 22:48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21 08:20
-
       你把问题写在对我的帖子的回复里,似乎是问我。但问错人了。
       我反对不确定度理论。认为 ...


第二,本单位领导不干涉我的事;而上级领导军代表,提出过贯彻不确定度的要求,但我几句话就说服了他。我说:核心指标是信源及整机的短期稳定度,如果按不确定度办事,那就对原定指标降低了10倍。规定的测量次数N=100,σ除以根号100,就是除以10。按照不确定度论,产品性能降低10倍放行,这是明显的错误、隐患。谁敢负这个责任?于是,形成共识:不理推行不确定度的那股风。在设备出所鉴定会上,军代表(代表国防科委)丁国祯教授盛赞我的负责精神。
       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以为不确定度能够包打天下,代替仪器的一切指标,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N是几应该在规程里定下来,不是说想多少就多少;再次不确定度只是示值误差这个单项的测量结果的一部分,按规程仪器还有重复性、稳定性、零点误差、回差,等其它指标,也得分别单独判定,它们的判定方法在规程里都定下来过的,跟不确定评定的N没关系,无论不确定度再小,任何一个其它指标不合格,仪器最终还是“不合格"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6 2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26 22:34
你最后一段说到点子上了,计量要求不只是MPEV一种,那只是按“级”划分的技术指标;按“等”划分 ...

  是的,仪器的等级有等别和级别之分。级别按仪器自身的质量高低划分,因此规定了仪器的“计量要求”MPEV;等别按检定/校准仪器使用的测量方法水平高低划分,划分的主要参数与仪器质量无关,而决定于检定机构的能力。因此决定仪器等别的要求是对检定/校准方法的能力(不确定度)要求,而不规定仪器的计量要求(MPEV),所以检定规程有对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度U的要求,没有对仪器自身质量的计量要求MPEV。
  例如一副好的量块,检定方法的能力不同可分别被检定为5等、4等、3等、2等、甚至1等,但其自身的质量状况是确定了其只能达到哪一级的计量要求MPEV,只能确定为一个级别,而不能确定为第二种级别。
  客户新购仪器入厂验收关心的是仪器自身制造质量,不关心制造商检定方法的好坏(不确定度),客户按仪器的自身质量指标MPEV验收,不能按等别(检测方法好坏)验收。所以仪器制造厂商的说明书应给出仪器自身的计量要求MPEV,不该给出制造商的不确定度(除非制造商概念混淆,错误地把MPEV理解成了U,声明U就是MPEV,不少业内人士也是这样错误地理解)。不确定度的大小随所用测量方法不同而不同,因此客户对仪器制造商给的不确定度不关心,也不会相信,只关注制造商给的MPEV和入厂验收时检定机构检定方法的不确定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6 0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