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测量计量的公式推导——兼论不确定度论的错误(1)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9 0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6-12-28 17:13
难怪有人要那么尖刻的骂你!  别人一段完整的表述硬是被你整的七零八碎、一片杂碎!非要把人逼得骂你才舒 ...

  测量这个具体"量"难道不是具体的被测量吗?【测量这个具体"量"时的可能"测量误差"引起的"散布"】,前面“测量这个” 在你眼里“多余”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测量的“这个具体量”是“被测量”,你测量这个被测量时一定会产生“测量误差”,这个测量误差是你测量结果的误差,也就是被测量测得值的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散布”不是“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真值”的“散布”,不是测量误差的散布。真值本应该是唯一的,但人们不知道真值多大,是用有用信息估计了真值存在区间的宽度(半宽)。为了估计方便,是假设真值在这个宽度内“散布”着,以便用统计分析方法加以估计。人们明知“真值”通过测量无法获得,因此估计的目的不是求真值,而是估计真值可能存在区间的半宽,采取了假设无穷多个真值在某个区间内“散布”着。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与测得值的误差存在的区间不是一个区间。而我认为你的这句话,是把真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当成了测量误差散布的区间,恰恰是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区间。
njlyx 发表于 2016-12-29 07:3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9 00:48
  测量这个具体"量"难道不是具体的被测量吗?【测量这个具体"量"时的可能"测量误差"引起的"散布"】,前 ...

只有你才有如此无聊的"思维"!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9 1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6-12-29 07:30
只有你才有如此无聊的"思维"!

  技术讨论不是吵架,要有理说理,有事实摆事实,你怎么评价别人我管不着,也不想管,我是不会对你的思维作有聊无聊的评价的。我只告诉你关于“仪器交易签约的必要技术条件:U(仪.供)≤ MPEV(仪);仪器顺利交付的必要技术条件: U(仪.验)≤U(仪.供)”,这两句话清清楚楚地说明,你的确混淆了测量不确定度和仪器的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的概念。混淆概念的思维方式无论如何不能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讲科学知识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点应该向同学们讲清楚概念,概念清楚了,理论也就很容易理解,概念模糊不清甚至相互混淆,再好的理论也会被讲歪。
njlyx 发表于 2016-12-29 1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12-29 12:00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9 11:44
  技术讨论不是吵架,要有理说理,有事实摆事实,你怎么评价别人我管不着,也不想管,我是不会对你的思 ...




本人没有“能力”与你论“理”! 你另找高人“理论”吧。

一个一贯信口开河的人,也没有资格“评说”别人的职业素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12-29 1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6-12-29 11:55
本人没有“能力”与你论“理”! 你另找高人“理论”吧。

一个一贯信口开河的人,也没有资格“评说” ...

  这里是计量技术的论坛,不是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论坛,因此不仅仅是我,也包括你在内,所有的人都“没有资格‘评说’别人的职业素养”,但围绕着计量技术方面的观点无论对错,都有资格发言,也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权阻止。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30 09: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6-12-30 09:51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6-12-23 14:27
【  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您的"知道"范围可能太窄了!大多 ...


-
                      一律修正质疑 ——同njlyx先生辩论(1)
-
                                                                                                          史锦顺
-
       推行不确定度论以来,“修正”满天飞。其实,修正的条件苛刻,应用甚少。总观天下仪器,“修正的”占多大比例?估计不到1%. 笔者称:搞一辈子测量计量,没搞过一次修正。有些人对此很反感。老史的话可以不算数;但我国著名测量计量专家马凤鸣先生也说“不修正”。马先生在国际时间局(法国)工作两年,在国家计量院主持时频计量与精密测量四十多年(1963—2007),主持计量学会时频专业委员会近三十年,他的话,值得认真对待。
       老史不是说不能修正,而是说,修正要求的一定的条件,如量块、砝码等极稳定的单值量具,历史上有修正的传统,修正是可以的、必要的。但电子类仪器,几十万的示值,机内标准也难以很稳定,不能轻言修正。甚至出现“修正不如不修正”的情况。
       1 修正,要考虑:符合修正的条件吗?仪器能符合性能指标,就是符合要求,在指标内用仪器,有够格的可信性。修正的本质是把性能指标提高数倍,这是要冒风险的。修正后的性能指标,有多大的可信性?
       2 修正是对仪器示值可信性的一种否定。广大用户,自己能建立比厂家更高的可信性吗?
       3 轻言修正,似乎已知系统误差,就都可以修正、甚至说都已修正;这种说法与认识,在理论工作上,就形成对“系统误差”的轻视甚至否定。不确定度理论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把系统误差当成随机误差处理,违背了误差量的上限性规律。造成在误差合成上,计算得到的区间小的错误。
       本系列答辩,目的主要是针对这第3点。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大致分三次。           
-
【njlyx质疑】
【我知道的关于电学、电子仪器是不修正的。】???………您的"知道"范围可能太窄了!大多数"精密"的"电子测量"通常都会在测量前(后)实施(全)系统"校准",并依据此类"校准"所得"灵敏度"之类的参数处理获得"测量结果"——这应该算做了"修正"吧?!
-
【史辩】
       在测量计量界,“修正”是有特定的含义的。
       修正是指对仪器示值M加上一个常数C,此常数C称为修正值。且有关系:
                      C = -β                                                                       (1)
       β是系统误差值。测量仪器的系统误差值,仪器自身不能确定,只有用比仪器性能高一个或几个档次的计量标准才能确定该仪器的系统误差。
-
       仪器的工作机理,离不开标准量值的获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标式”,就是测量仪器有一个自身的标准,如计数式频率计有机内晶振作为内标。台秤的内标是机带砝码。仪器自身是实现一种比较,就是将被测量与内标比。另一种是“记忆式”,就是对机内的某一“相对常值”先赋值,进而起“内标”的作用。
       测量仪器的机理主要是四项:1 内标 2 比较 3 对被测量采样;4 给出示值。
-
       先生所述现代电子仪器“校准”,那是“自校”,是仪器给出示值之前仪器自身的功能,是测量仪器的自身的性能,不是通常所说的“修正”。
       通常所说的修正,指的是计量体系的一种运作形式,就是测量仪器被上级计量检定或校准时,依靠计量标准测定系统误差,给出修正值(等于系统误差的负值)。用户在使用仪器时,向仪器示值M加上修正值C,使仪器的示值M变成:
                       M= M+C                                                                 (2)
       从仪器读得示值M,将M加C,得到M;以M当测得值,这种操作的全过程叫做“修正”。
       直接从仪器读得M,用示值M(或M)当测得值,这是未修正。
-
       明确“自校”“调整”同“修正”的区别是必要的。“自校”是仪器的功能(可能受用户控制,也可能不受用户控制),但其性能指标是由厂家负责的。当满足仪器标定的环境条件与操作方法(包括是否自校)后,测量仪器必须满足仪器性能指标。这是厂家的承诺,是合格性判别的依据。“调整”,也是给出示值前的行为,不是“修正”。
-
       “修正”是另一回事,是提高仪器性能的用户行为。修正有无必要,甚至能不能修正,要看具体的条件。
       第一:修正的条件是系统误差的恒值性的大小。系统误差在计量后的时段(一年还是几个月)内,如果有1/2以上的变化,修正就没有意义;极端的情况是“修正不如不修正”。
       第二:要将系统误差值与确定系统误差时误差范围(修正值的误差范围)相比较,看该不该修正。对此点,这里详述其理论基础如下。(不确定度理论,实际上没有理论。学不确定度20年,却见不到如下的分析。)
-
       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参见《校准误差分析》一文)是:
                  Rβ =√[(3σ)2 + (R)2+(分辨力误差)2]                          (3)
       换成不确定度的语言,校准的不确定度为
                  U95 =√[(3σ)2 + (R)2+(分辨力误差)2]                        (4)
       公式(3)与公式(4)表明:现行不确定度论的校准不确定度U95,其包含的内容与Rβ包含的内容相同,就是Rβ。原来,所谓校准的不确定度,就是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
       修正的作用,可用公式表示为:
       修正前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辨力误差的合成结果。
                   M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
                   C = -β
                      = - β ± Rβ
       修正后的测得值是
                   M = M + C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C
                          = (Z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β ± Rβ
                          = Z ± R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M修的误差元为
                   r = M - Z
                        =±Rβ ±3σ ±分辨力误差
       修正值的误差范围是
                   R = √[Rβ2+(3σ)2+ (分辨力误差)2]
       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Z = M ± R
-
       注意:修正后的测得值变了,误差范围也变了。整个测量结果变了!
                   M = M + C
                   R =√[Rβ2+(3σ)2+ (分辨力误差)2]
                         =√[(3σ)2 + (R)2+(分辨力误差)2]+(3σ)2+ (分辨力误差)2]
                         = √[(3σ)2 +(3σ)2 + 2(分辨力误差)2 + R2]
       修正后的测得值,消掉了原来的系统误差,却加上一项新系统误差,这项新系统误差与原来的系统误差符号相反,而数值等于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包括仪器示值平均值的标准偏差范围3σ、仪器的分辨力误差、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
       如果Rβ小于|β|/3,可以修正;如果Rβ接近|β|,不宜修正;如果Rβ大于|β|,修正是错误的——系统误差人为地加大了,还不是错误吗?
-
       宣贯不确定度论以来,一个通常的说法是:已知的系统误差都修正了。这是很不符合实际的说法。客观事实是:测量仪器的99%以上是不修正的。
       不仅我说不修正,著名时频计量专家马凤鸣也说不修正。他在《时间频率计量》一书中说:“要对每个值进行事后修正相当麻烦,故实际上没有人去进行这种修正使用者都是按标称值使用,他要知道的是实际值与标称值有多远,即标称值的不确定部分有多大。一句话,关心的就是频率准确度,根据实用要求,选购准确度够格的仪器或标准”。
       说我见得窄,我不争辩。但说马先生见得窄,就太放肆了。
-
       我这里补充两种不修正的情况,就是贸易中测量与最重要的鉴别性的、仲裁性的测量,也都不能修正。理由是相同的:仪器示值有客观性,权威性(计量的权威、厂家的信誉);而修正是当事人的行为,不易被双方共同认可。
       贸易中的称重是普通测量。售货者,掌握着衡器所示重量值的判读。称20kg大米,必须是秤的指示值为20.00kg(设秤的分辨力是10g)。
       这种场合能修正吗?商家说:这秤我计量过,修正值是+100g,因此给你称19.90kg,加上修正值0.10kg,就正好了。这种修正,本来是正确的,但买主是不会承认的,买主会说:是相信秤还是相信你这个小老板?
       不必争论。原来,国家有规定。《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售货者必须按秤的实际示值决算,要由买卖双方共同看秤、认可。这就是“不能修正”!
-
       交易场所用大量量具。这些量具都是不修正的。
-
       我讲的第二种情况,是高精密测量的情况。是研制方与接受方共同进行的合格性判别。
       我工作的最后十几年,是几项宇航外测设备研制任务的计量师。对内要卡紧性能指标,对外要取得军方的认可。怎样才能使军代表们认可?其中一条是有高档次的测量计量标准与测量仪器,就看示值是多少,而不能修正。
       第一 用的是国际上当时最好的仪器
       第二 主要标准的国家计量院的检定证书
       第三 相近的国际高档仪器的旁证测量
-
       在这种场合,就不能用“修正”。如果被判别的设备的性能,按测量的示值不合格,我修正了,按修正后的示值就合格了,尽管我的修正是对的,而人家军代表却可能怀疑我作假。我不修正,就表示不存在我的人为因素,数据是客观的,就不会有人怀疑。如果仪器误差范围大,要换高一档的测量仪器,干嘛要修正!
-

285166790 发表于 2016-12-30 1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律不修正的说法非常奇怪,按“等"使用的仪器,几乎各个都是要修正的,按”级“使用的仪器,一般不修正。不确定度分析不包含系统误差,并不代表这仪器在后续使用中一定要修正,仪器的指标并非一定要用修正值的U,先对仪器进行“确认”,然后直接按仪器出厂指标使用也是可以的。
njlyx 发表于 2016-12-30 12:38: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12-30 13:03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30 09:43
-
                      一律修正质疑 ——同njlyx先生辩论(1)
-


本人对马凤鸣先生的工作不甚了解,没有任何理由说马先生"知识"的"宽窄"。 但一般而论,凡人总有"窄"处,仅以可数几人之"见",要下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的"结论"是非常难成的事!

对您如此"肯定"的"结论",别人见了许多"例外",说您所知"太窄"其实是肯定了您的其他能力。

您在此将大家普遍认同的种种"修正"都排除在外,貌似维护了您的"结论"。但如此"结论"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不确定度"及相应的"校准",理念上是推崇对"维护量值统一"的"自律",是自由、诚信社会的"价值"取向。如果秉承"凡事强权维护"的立场,可能是难以"理解"它们的意义?……当然,"自律"也需要适当的"强权"来规范,也有种种"关系"需要协调,现状或许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大方向是对的。您的全盘否定或难如您所愿; 不过在此"全盘否定"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戳到"痛点"(确是有"毛病"的地方),这对它们的健康发展应该还是有益的!……在此意义上,您在做"好"事,值得尊敬!

再说到"修正"……在"文明"社会,做事的“原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在此基础上"向善"!…...一个用【在有效使用期的"检定"合格的"台秤"】称量,"售卖"白糖"的商家,若通过您称为"自校"的操作,发现当前称量"结果"有+2g【实际"份量"比称量"结果"少2g】的"系统误差"【假定这还在"合格"的范围内】,他于是在每次"称量"后都再添上一小勺(或者按扣除2g后的“份量”结算),难道这不允许吗?!……一般人都会"赞赏",并以为这也是"修正"行为。
njlyx 发表于 2016-12-30 13: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12-30 14:27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30 09:43
-
                      一律修正质疑 ——同njlyx先生辩论(1)
-


一律修正”只是您“思虑”的结果,并不是“大家”的意思!

如果知道了“测量误差”的一个“值已知”为β0的分量,还知道那些“值未知”(可能是由于它们本身“变幻莫测”而“未知”,也可能是因为认识者的“能力所限”而“未知”)分量“纠合在一起”的可能“散布范围(半宽)”为U,那么——

大家”对此“测量误差”的报告是:
    此 “测量误差”有9x.x%的可能性落在 [β0-U, β0+U] 的范围内;

则“坚持”应如此报告:
    此 “测量误差”有9x.x%的可能性落在 [-√(β0^2+U^2), √(β0^2+U^2)] 的范围内。

这才是您与“大家”背离的症结! 与是否“修正”的关联非常间接——若 β0被“修正”了,您与“大家”便似乎“一致”了?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 09: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2 09:55 编辑

-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 同njlyx先生辩论(2)
-
                                                                                                     史锦顺
-
【njlyx质疑】
       您的"台域统计"之说好像是您强加于"不确定度"的?是您在认定所谓"系统(测量)误差"是"恒定不变的常量"的前提下,"推论"出: 只有如此"统计"才能支持"系统(测量)误差也有"分布""的论调?!……但这只是您的"推论",并不是"不确定度"的观点!
-
【史辩】      
       不确定度理论的特点是只给出作法,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不做任何数学推导。
       不确定度论的B类评定,把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除以一个系数k就当成是标准不确定度。为论述方便,本文称这个作法为“B类变换”。
       不确定度就这样评定,推行不确定度以来,都得这样做,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但这样做,意味什么,道理是什么,却不见有人说。老史对此提出质疑:B类变换成立吗?
-
       B类变换意味着什么?
       1)B类变换的前提是:仪器误差范围是随机量构成的。
       2)B类变换否定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3)B类变换认为:系统误差在被测量的量值区间中,是个有某种分布规律的随机变量。
-
       笔者认为:这三条都是不成立的。B类变换是不成立的。B类变换是错误操作。
       读者先生们:请问您做过B类变换吗?如果您处理的仪器是频标比对器,是可以的;因为频标比对器的误差仅仅有随机误差,而没有系统误差。这种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太少了。况且,频标比对器仅仅是比较性仪器,没有自身的标准,不能进行“认知量值”的独立的测量,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仪器。我们讲的测量仪器,必须有自身的标准,能够完成“认知量值”的独立的测量。
      如果您曾对一般仪器评定过不确定度,那就是做过B类变换,那就错了。为什么?且看老史的如下分析。
-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又称MPEV),由两类误差构成。
      一类是随机误差。数值与符号都是随机变化的,但有统计规律,存在有界性、对称性、单峰性、抵消性等几个性质,测量次数较多时,示值是正态分布。表征量是标准误差(偏差)σ,误差范围是3σ(包含概率99.73%)。
      一类是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有恒值的部分,下称“恒值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中可能还有慢变化部分(指在一场重复测量中不能发现的变化,要认识,就得进行间隔时间一周或一个月的间断测量),下称“长期不稳定度”(例如一年的慢变化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
       测量仪器能够应用,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长期不稳定度要足够小。通常的考虑时间是一年,有些重要仪器如铯原子频标,则着眼于整个寿命期。要求:长期不稳定度要小于误差范围指标的1/5。否则测量仪器不能定型生产。如果仪器的长期稳定性很差,计量、检验就都没有意义。这个道理对测量仪器的设计者是十分重要的。
-
       为严格地讨论理论问题,也为了实际操作的方便,避免误解,建议把误差分类为:
       第一类 系统误差,指仪器误差的恒值部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是仪器示值修正的依据。误差的合成,也必须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第二类 随机误差,指随机变化的误差。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可以减小,直到可以忽略。随机误差不能修正。
       第三类 慢变化误差,指长期(几个月、一年或寿命期)的有规或无规的变化。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称为“长期不稳定度”。长期不稳定度不得大于仪器误差范围指标值的1/5。
-
       将经典的系统误差定义分开,即把慢变化部分剥离出去,则系统误差专指误差量的恒值部分。这样,系统误差是恒定值的;或者说恒定值的误差是系统误差。这不是老史的新说法;以往所讲的仪器示值的修正,“修正值等于系统误差的负值”,其中的“系统误差”,指的就是恒值的系统误差。如果说系统误差有变化部分,那就否定了修正的合理性。如果说变化部分很大,那就根本不能修正。恒值性是“修正”的基础。不确定度理论既主张“修正”的普遍性,却又说系统误差是随机的,是个逻辑谬误。随机的,就绝不能修正了。
-
       关于“台域统计”之说,确实在不确定度的文件中没有。但为什么能说:“系统误差也是随机的,也可当随机误差处理”呢?没法理解。当我看到崔伟群先生关于“两种测量情况”的论述,得知存在两种情况:情况A 用一台仪器对同一量多次重复测量;情况B 用同一型号的多台仪器同时测量一个量。在情况A中,系统误差是恒值;在情况B中,各台的系统误差有大有小,是随机的。
       njlyx先生说,这是老史强加在不确定度理论上的。这倒是有可能。如果“系统误差随机说”不是针对“台域统计”说的,而就是针对“时域统计”说的,那就不是统计方法错位的问题了;而是不顾事实地颠倒黑白了,就是胡说八道了。
       单台仪器的重复测量,系统误差怎能是随机的呢?大概有如下几种说法,现逐条驳斥。
-
【修正说】
       说系统误差修正了,要处理的误差都是随机的。
【反驳】
       对测量仪器进行修正,是指:人工加上修正值C,把仪器的示值M变成M,改变了示值,这是“修正”;智能仪器进行的任何处理,是给出示值前的仪器自身的功能,不是修正,因为仪器给出示值M,用户就用这个M。不改变示值,因而不是修正。
       测量仪器进行修正的,不足1%;绝大多数测量仪器不修正。理论着眼大多数。大多数测量仪器不修正。况且不确定度理论的“B类变换”,就是针对不修正的情况。修正说不成立。
-
【未知说】
       仪器给出的是误差范围,不知道系统误差到底有多大,要当随机量处理。
【反驳】
       把误差分成已知的与未知的,这是主观主义的划分法。误差的系统性与随机性,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物的性质,是不以人的认识为转移的。仪器的误差,是可认识的。随机误差,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即可得知。认识系统误差,要有够格的计量标准。你没有计量标准,不能认识系统误差,别人有计量标准,就可以认识系统误差。
       有够格的计量标准,就可以认识、确定系统误差,可以确定仪器的误差范围。“长期不稳定度”也可以认识、测量,只是需要相应的长时间。
       有人说:未知来源、不知大小的误差,要当随机误差处理。这是错误的。第一,不是不可认识,只是你的测量条件不够或你的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不够。通用仪器的误差,送到国家计量院去,都可以给你测出来。第二,在没认识之前,按误差的“上限性”的特点,依据误差处理的保险原则,要按影响最大的可能来估计。合成时,可以估计为系统误差;可能保守些,但不会出错;不确定度论把自己未知的误差估计为随机误差,是往小估计,这是冒险的,可能出错。如B类评定,把仪器的误差范围整体当随机误差处理,忽略了必然存在的系统误差,违反了误差量“上限性”原则,是错误的。
       由于误差范围通常以系统误差为主,把仪器误差范围整体按系统误差处理,保守些,但不出错。这就是老史在误差合成中主张把仪器的误差范围当成系统误差处理的基本思路。要知道,对仪器要求严一些,是必须的。代价与收获比,可以忽略。按不确定度论的冒险主张,省点仪器费,可能造成工程的重大损失,那就因小失大了。孰轻孰重,请掂量。
-
【njlyx质疑】
       由所谓的"系统(测量)误差"的"定义"可知,它不止"恒定不变"的一种成分,那些"可变"成分【只要您不故意视而不见,比比皆是,且有时可能占了大头!并不是您以为的只是极少数情况且只占极少数份额。】自然会贡献"分布".  

-
【史辩】
       哪本书有这样的“系统误差”的定义?
       随机变化的误差是随机误差。在重复测量中不变的才是系统误差。经典定义的系统误差包括恒值部分与长期变化部分,长期变化必须足够小,仪器才能成立,才能生产。不是老史 “视而不见”,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系统误差乱变、大变的测量仪器。老史实测的频率类、电子类仪器上千台次,晶振长稳测量,至少是七天,个别重要测量设备,间断测量一个月,没见过先生所述的情况。你自己为给不确定度论辩解而想象的情况,老史怎么“视”?怎么“见”?理论研究与学术讨论,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事实,二是逻辑。先生所述,一不符合事实,二不符合逻辑。倘先生所述属实,那就否定了校准,因为没有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就没有修正的可能性。还校准什么?校准你否定不了,你的高论也就不成立。
-
【njlyx质疑】
       即使对于那个"恒定不变"的成分,在我们想法获得它的一个"估计值"β0后,还会附加一个相应的所谓"误差范围"R(β),这个所谓的"误差范围"R(β)也会贡献"分布"!
-
       如果知道了“测量误差”的一个“值已知”为β0的分量,还知道那些“值未知”(可能是由于它们本身“变幻莫测”而“未知”,也可能是因为认识者的“能力所限”而“未知”)分量“纠合在一起”的可能“散布范围(半宽)”为U,那么——
       “大家”对此“测量误差”的报告是:
       此 “测量误差”有9x.x%的可能性落在 [β0-U, β0+U] 的范围内;
       而您则“坚持”应如此报告:
       此 “测量误差”有9x.x%的可能性落在 [-√(β0^2+U^2), √(β0^2+U^2)] 的范围内。
这才是您与“大家”背离的症结! 与是否“修正”的关联非常间接——若 β0被“修正”了,您与“大家”便似乎“一致”了?
-
【史辩】
       首先,要明确:你的意见就是你的意见。“大家”都是谁?况且,有理不在人多。全世界的计量界都在推行不确定度论,赞成者多矣。但不确定度论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理论的正确在于符合客观规律,随声附和者多就一定正确吗?不见得。哥白尼的时代,人们都相信“地心说”,但这改变不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客观规律。哥白尼的观点,当时是个人见解;后来,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这个历史事实告述我们:研究者最关注的是符合客观规律。在理,人少可以逐渐多起来;歪理,终将被人们识破。
-
       很高兴先生有这段详细的论述。使我得知我同先生的一项重要分歧。

-
       论题:误差范围分辨
       讨论测量计量理论,无论是误差理论还是不确定度理论,针对的对象都是测得值。误差,是测得值的误差,不确定度,是指测得值的不确定度。这里暂不谈被测量本身的不确定度(被测量自身的变化)。必须把两类不确定度区分开,这一点我们有共识。
-
       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值R仪/指标即MPEV,实际误差范围值R,计量时的视在误差范围值|Δ|,都是示值的误差范围值。
       举个例子,以便于形象地说明和理解。
-
       设电压表的指标是1%,测量上限FS是100V。所谓误差范围,指的是误差绝对值的范围。例如误差范围指标值1%,误差的绝对值范围是从0到1V,测量结果的合格性区间是[M-1.0V,M+1.0V]。      ]
-
      设一台数字电压表A的指标与实测结果是:
      指标:量程100V;MPEV 1%;分辨力0.01V.
      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 0.01%  
-
      实测:99V点,M = 98.20V,20次测量
             σ = 0. 033V,3σ = 0.10V
             σ=σ/√20 =0.00738V, 3σ= 0. 022V
             βo=-0.80V  
             Rβ =√[(3σ)2+ R2+分辨力误差2]  
                  =√(0.0222 + 0.0102+0.0102)
                  = 0.026V
       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
              β = - 0.80V±0.03V  
-
       讨论针对不修正的情况。理由是:
       A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仪器(99%以上)不修正;
       B 学术讨论的焦点是“B类评定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是否成立”这个不确定度理论的根本性的是非问题,而B类不确定度变换的对象,是从仪器说明书中查得的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值MPEV,MPEV是未经修正的。
-
       仪器误差元:
              r = 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仪器的误差范围:
              R =√ [β2 + (3σ)2 + 分辨力误差2]
                 =√ [0.802 + 0.102 + 0.012]
                 = 0.81V     
       用仪器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
              
Z= 98.20V±0.81V
-
【史论】
       讨论不修正的情况。B类不确定评定的变换,是针对不修正的情况。
       有几个区间,必须思辨清楚。
       1 对系统误差的表达。你的所谓“测量误差”,就是系统误差的测量误差。
       1.1 系统误差测量结果
                β = - 0.80V±0.026V                                                          (1)
       1.2 系统误差真值的存在区间
                [-0.83V,-0.80V,-0.77V]                                                  (2)
       式(2)简记为
                [-0.03V,+0.03V]                                                             (3)
-
       2 用仪器测量电压的测量结果   
       2.1 被测量的测量结果
                 Z= 98.20V±0.81V                                                             (4)     
       2.2 被测量的量值区间为
                 [98.20V-0.81V,98.20V,98.20V+0.81V ]                            (5)
       式(5)简记为
                 [-0.81V,+0.81V]                                                              (6)
-
       电压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是:MPEV 1.0V,测量结果区间指标值为[-1.0V,+1.0V]
       经计量测定误差范围的实际值是 R= 0.81V
       仪器不修正。测量结果的实际区间是[-0.81V,+0.81V]
-
       不确定度评定,用的是仪器的MPEV,即区间指标值[-1.0 V,+1.0 V],认为是均匀分布,有标准不确定度:
                    uc指标= 1.0/√3=0.58V
       仪器的直接测量,在正常工作条件与正确操作的条件下,环境等的影响已经包括在误差范围指标内,求扩展不确定度,要乘以√3(没有理由说改变分布)。于是,U等于MPEV.
-
       系统误差在区间[-0.83V,-0.77V]中可设为均匀分布,这个区间的半宽是0.03V。
       系统误差在区间[-0.81V,+0.81V]中是什么分布呢?是脉冲分布(在区间[-1.0 V,+1.0 V]中更是脉冲分布),体现的是系统误差的恒值性,而不是随机性!
       由于测量系统误差时有测量误差,系统误差的测得值不是单一值,确实有分布,但这个分布的半宽,小于被测量量值区间半宽的27倍(0.81/0.03)。系统误差存在的区间,在被测量量值区间中,图形是很窄的脉冲。注意:研究的着眼点是被测量量值区间,所谓“分布”,必须是对被测量量值区间的分布。请看清,B类变换用的是MPEV/√3,所谓“分布”,是对以MPEV为半宽的被测量量值区间来讲的。这里的区间比系统误差测定时的那个区间,大23倍,不可马虎!
-
       可爱的njlyx先生,在区间问题上,你混淆了,错位了;两个区间,区别大矣哉!
       数九寒天,一个人光身裹在被窝里,是可以的;但光身在大院子里溜达,是会被冻坏的。“区间”不同啊!
-
-
注:被测量量值区间,就是以测得值为中心的被测量的真值存在的区间。被测量量值区间的半宽,与测得值区间(以真值为中心)的半宽相等,都等于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4:3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 09:25
-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 ...

其中的"大家",是指我所知的"大家",其中包括本人。正因为不能向您提供可以让您信服的"证据",特意加了引号(""),由真的大家取、舍。

欣慰的是,您肯定了"大家"(本人)与您在"测量仪器(系统)的测量误差"报告方面分歧的如是"明确表述"。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4:3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更"可爱",还是由大家自己体会吧,"封"的"爱"称怕难以服众。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5:2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 09:25
-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 ...

您还是将所谓"系统(测量)误差"的"定义"读完整一点吧,拢共不过几十个字,为何还要扔掉几个呢?

即便在您保留的文字里,"在重复测量中"这几个字难道是无关紧要的承述虚言吗?……"大家"认为不是! "大家"看到: 许多测量仪器都有一个并非单点的"测量范围"、有一个并非单点的适用"(环境)温度范围"、…,与此相应,被测量的大小、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大小、…都可能是该测量仪器的所谓"重复性测量条件",所谓的"在重复测量中",大抵应该是【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量中】!……这些"条件"的"情况"何止一二种?!那些"在重复测量中"即便"保持不变"的"系统(测量)误差"分量,在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取值"!  测量仪器的"非线性误差"、"(使用环境)温度影响误差"、…这些"典型"的"系统(测量)误差",您没有"处理"过吗?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7:3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1-2 17:57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2 09:25
-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 ...

对于您在
【  
      设一台数字电压表A的指标与实测结果是:
      指标:量程100V;MPEV 1%;分辨力0.01V.
      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标= 0.01%  
-
      实测:99V点,M平 = 98.20V,20次测量
             σ = 0. 033V,3σ = 0.10V
             σ平=σ/√20 =0.00738V, 3σ平= 0. 022V
             βo=-0.80V  
             Rβ =√[(3σ平)2+ R标2+分辨力误差2]  
                  =√(0.0222 + 0.0102+0.0102)
                  = 0.026V
       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
              β = - 0.80V±0.03V   
】   
后面的"讨论",您是在按自己的"思维"制套,试图将"不确定度"套死?其实只是将自己绕晕了!

首先,你不说明"实测: 99V点"究竟是测的一个什么样的"被测量"? 那20次的具体测量条件(环境温度?湿度?数字电压表A的"电源电压"?…)?……前者按后接"计算式"猜测您是测的一个"99V的标准电压"---是在99V点上的"检定"(或"校准)"?后者未知?

无论是"检定",还是"校准",都不会有人如您后面"制套"的那样,按这样那样的MPEV值"计算"该数字电压表A在本次测量中的"测量误差范围"!……它在本次测量中的"测量误差"已知为:
                   -0.8 ±0.1x   [V]
    (此 0.1x V 为0.03V与0.10V的适当"合成")

如果是"检定",那么,或应按| -0.8-0.1x |≤1.0?  即 (0.8+0.1x )≤1.0? 判定该数字电压表A是否"合格"?

      如果是"校准",那么,在99V点及与本次"校准"相同的"测量条件"下,该数字电压表A在随后测量中的"测量误差"有两种可选的框定"方案":
(1)  ±1.0V;
(2)  -0.8 ±0.1x  V。
      正常人会选择方案(2)。譬如,上述"校准"后不久,用该数字电压表A测得某电压为98.3V,正常人会报告"测量结果"为: 99.1±0.1x [V]。
       在相信该数字电压表A还在"合格"状态的前提下,当然也可以忽略本次"校准"的结果,选择方案(1),直接报告"测量结果"为: 98.3±1.0  [V]。
     在该数字电压表A处于"合格"状态的情况下,这两种"结果"应该是"相互包容的",即,有一定的"公共区间"。但业内人士不会对它们并不完全一致而寝食难安!

     若用"测量不确定度"表达,也是分别得到两种"结果"! 不会来回纠缠

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被测电压与此次"校准"点99V相差较远,或是其它"测量条件"与此次"校准"时有明显差别,是不能用方案(2)的!!!
njlyx 发表于 2017-1-2 21:5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7:34
对于您在
【  
      设一台数字电压表A的指标与实测结果是:

补充说明:

139#中的【 98.3V 】及相应的【99.1±0.1x [V] 】 和 【 98.3±1.0  [V] 】,是指"单次测量"的情形。

若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情况会复杂些,但会体现将所谓"系统(测量)误差"与所谓"随机(测量)误差"分开表达的优越性!…… ±0.1V与±0.03V分开表述,不"合成"为±0.1x V。
njlyx 发表于 2017-1-2 22:0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7-1-2 17:34
对于您在
【  
      设一台数字电压表A的指标与实测结果是:

补充:

与139#中"测量误差"的(1)、(2)两种可选框定"方案"并列的,还有第三种"方案":
(3) "系统(测量)误差"= -0.8 ±0.03V,"随机(测量)误差"=±0.1V。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3 0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3 09:18 编辑

说明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同njlyx先生辩论(2)》一文,内容是讨论与“系统误差恒值性”相关的几个问题。主体是:系统误差是恒值的,要重视这一点。这是客观性质,必须承认它,尊重它,进而利用它。
       基本观点如下:
       1 系统误差是恒值。实例的20次重复测量中,每次都是同一值。
       2 系统误差的恒值性,是修正的根本依据。如果系统误差是随机的,就不能修正。
       3 不确定度理论否定系统误差的恒值性,而把系统误差当随机误差处理,违反了事物的客观性质,导致严重错误。文中说明:不确定度评定的B类变换,把以系统性为主的误差范围值当随机误差处理,求出的标准不确定度是不成立的,是错误的。这是不确定度论的致命伤。
       4 以实例说明,误差范围有两个。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很小;而不确定度B类变换所指的区间,半宽是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二者之比,在所举例子的条件下是1/33.对区间[-0.83V,-0.77V],系统误差可以视为均匀分布,而对被测量量值区间[-1.0V,+1.0V]来说,系统误差存在的区间不过是一个窄脉冲。B类变换的区间是大区间,而不是小区间。系统误差对大区间,绝不是均匀分布!
       (所举例子仅仅是说明系统误差存在的小区间与B类不确定度评定的大区间的不同;不是检定也不是校准,是研究理论时的科学实验。)
-
       本文预示:在理论工作中,如推导误差合成公式,必须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
-
       希望网友对基本观点发表意见。
-


285166790 发表于 2017-1-3 09: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7-1-3 09:33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3 09:03
说明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同njlyx先生辩论(2)》一文,内容是讨论与“系统误差恒值性”相关的 ...


       一方面说系统误差是恒定、确定的;一方面又说恒定系统误差不能修正。您不觉得这说法很矛盾。不修正的前提是:在现有测量条件下,仪器没有可确定的恒定系统误差,大部分检定证书给出的结论就是如此,通过几个代表性检测点,对仪器整体性能进行一个大致的判断,仪器在其它测量点的具体系统误差其实是未知的。
       如果真有这么确定的恒定系统误差,那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修正还准备留着干什么?
njlyx 发表于 2017-1-3 13:4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3 09:03
说明
      《正视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同njlyx先生辩论(2)》一文,内容是讨论与“系统误差恒值性”相关的 ...

实用的"恒定"是有明确的适用范围的!大部分所谓"恒定不变"的"系统(测量)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测量中"基本不变,若被测量大小等"条件"变了,它们通常是会变的!

对您前贴所例"数字电压表A",您给出了"实测:99V点"的20次"重复测量(校准)"的结果,您问问"校准"过"数字电压表"的人: 如果再分别对"10V点"、"20V点"、"30V点"、…进行20次"重复测量(校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对于您那个"99V点"的单点"校准"结果,业内人士是不会用它在其它"条件"(譬如"被测电压"明显偏离99V,如30V )下进行"修正"的!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4 11: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4 11:58 编辑
285166790 发表于 2017-1-3 09:28
一方面说系统误差是恒定、确定的;一方面又说恒定系统误差不能修正。您不觉得这说法很矛盾。不修 ...

-
【285先生质疑】
       一方面说系统误差是恒定、确定的;一方面又说恒定系统误差不能修正。您不觉得这说法很矛盾。
       ……
-
【史辩】
       我的说法是系统误差有恒值的性质。“恒值”是客观存在,不因人的认识而改变。甲有计量标准,测量了,系统误差就得知了;乙没有计量标准,就没法测知。
       不确定度理论,以“已知”还是“未知”来论说误差的性质,是思想方法的错误。
-
       我说自己一辈子不搞修正,并说世界上的测量仪器(包括量具)99%以上不修正;但并没说过“不可能修正”。
       我说过:砝码、量块等单值量具,历史上有修正的传统,操作者又是训练有素的计量人员,修正是可以的、必要的,修正是行得通的。
-
       对通常的测量仪器,量程除以分辨力就是可测量的点数。每个测量点,就相当于一个单值量具。测量仪器的测量点有多少?通常是几万到几十万个。一台测量仪器就相当于几万到几十万个单值量具。各个测量点,系统误差能都相同吗?不可能。经过上级校准,用户仅能修正对应点的值,而其他大量的测量点是不能修正的。这是测量仪器不搞修正的一个原因。
-
      第二个原因是必要性的问题。用户依测量任务的需要而选用测量仪器。选用的测量仪器已经满足需要,干嘛还要修正?仪器是工具,可以选用,这是基本情况。这是第一种路线:选用仪器。第二种路线是只有这台不够格的仪器,对测量任务的需求,指标差一些,要修正,这台仪器才能用。现代化的生产与研究,有第一种路线可走,干嘛要走第2条路线?马凤鸣先生说的“不修正”就是第一种路线。老史说一辈子不搞修正,是因为开始工作的十年是在国家计量院,可以走第一条路线;后来调到电子27说,有比计量院(除基准以外)的更好的仪器条件,何必搞修正?况且,修正是有条件的,是有风险的。不是说修正就一定好。因此对第二条路线不沾边。
-
      我过去讲过一个补袜子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棉线袜子易破,补袜子是常事。著名的雷锋,不仅补袜底;展览馆的一双雷锋生前的袜子,踋背部位也有补丁。那时是“节约光荣”。物资缺,时代需要。
      现在还补袜子吗?大门口小摊上的人造纤维类袜子,一元一双。补袜子一双的价值大概0.5元。而一个小时的劳务费,起码是10元。花10元,得0.5元,就不补了。
-
      去年“520”计量日,所里请我去在会上发个言。事前让我参观几个实验室。好家伙,全是新仪器。退休二十年了,面貌一新。计量类仪器基本是世界顶尖的产品。还要修正吗?
-
      我问过在国外大电子公司已做技术工作20多年的两个后生,国外是不是搞“修正”?回答是没听说谁搞修正,反正他们个人没修正过一次。“仪器不够规格就换好的,修正多麻烦,也不可信。”
-
      我也觉得修正的可信性是个问题。准确度千分之一的仪器,修正一下,就当万分之一的用,疑点太多了。况且“校准”只给出少数测量点的修正值,而大量的测量点,是不知道修正值的,是没法修正的。
-
      在量值的判别、鉴别上,要供需双方的认可。小到买米时,买卖双方的共同看秤;大到航天设备的研制方与军方的共同鉴定,只能看仪器的示值,修正是行不通的,你修正,总有一方怀疑甚至否定。我做为第三方,不修正是正常的;你修正,就找麻烦。
-
       知道系统误差是恒值,这是研究的必要。
       测定系统误差,严格的鉴定与校准,都是必要的,以确定示值误差,判别合格性;也可以给出系统误差值,以供用户参考。但不能说知道系统误差就一定要修正。生产厂,对自己生产的测量仪器,是可以对若干测量点,测定系统误差的。但只能给出通用于各点的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即误差范围;或给出误差函数的表达式(例如ax+b),而由用户按测量点计算该测量点的误差范围值。现代智能化测量仪器,可按测得值函数,及与标准量的比较,给出仪器的自身的校正后的示值;用户按示值读数就是了。这是智能仪器的正常使用,用户没有将示值加修正值的操作,这不是修正。
-
       一台量程1 kg的天平,所配的砝码可能是(按1、2、2、5),1mg级、10mg级、100mg级各4个;1g级、10g级、100g级各4个;即砝码24个。可组成的量值数是一百万个。24个砝码,每个的系统误差是不同的,它们组成的对应每个量值点的砝码组的组数是一百万个,每组砝码的系统误差是不同的,这样就最多可能有一百万个不同的系统误差值。考察误差量,只取两位数,那还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系统误差值。
        由上,校准时只对几个点或十几个点给出修正值,在实际测量时无法用。杯水车薪!
-
       仪器修正有条件的限制;不修正,没有条件。不修正,是仪器的正常使用。
-
       面对现代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水平,要提倡对仪器的正常使用;按性能指标选择与应用。这样做,可促进技术的进步与生产水平的提高。有那么多好仪器你不用,硬着头皮搞修正,没意思;而且是要冒风险的。
-
       要明白,几个炮制不确定度论的美国人,说“已知系统误差修正了”,是为他们把误差范围都当随机误差处理找借口,因为他们不会对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一起进行统计。又要编造不确定度论的一套瞎话,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才不去搞那“修正”的蠢事呢!清醒点吧,爱说话的285先生,好好读读老史的文章,不要再受不确定度论的欺骗了!
-

csln 发表于 2017-1-4 1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7-1-4 11:55 编辑

技术讨论出来个285先生,无语!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4 1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4 12:22 编辑
csln 发表于 2017-1-4 11:50
技术讨论出来个285先生,无语!

-
      我称“规矩湾锦苑”为规矩湾先生,就是简称吗;因为眼力限制,写文又慢,只好在台下写,再复制到网上。记不住那么长的数字,只写出前面三个字,给谁的回复自然明白。现在仔细写一下:285先生就是对285166790先生的简称,没有坏意思!
-
njlyx 发表于 2017-1-4 13:5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4 11:37
-
【285先生质疑】
       一方面说系统误差是恒定、确定的;一方面又说恒定系统误差不能修正。您不觉得这 ...

【一台测量仪器就相当于几万到几十万个单值量具。各个测量点,系统误差能都相同吗?不可能。】<<<
承认了这样的事实,便意味着: 一台测量仪器在正常的使用周期内,它的全部"系统(测量)误差"是不可能"恒定不变"的……至少会随测量点不同而变化。
将"不能确定"的"量"用一个"随机量"(模型)来描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无论这个"量"原本是"常量",还是"变量"。……您对一个"常量"进行"测量","测量"完成之时,会得到一个"已知"的测得知,和一个"不能确定"的"测量误差"。这个"测量误差"显然不会再变来变去了!您是如何"掌握"这个"常量"的?

【 经过上级校准,用户仅能修正对应点的值,而其他大量的测量点是不能修正的。这是测量仪器不搞修正的一个原因。】<<<
对此,您可能还是"所知"不够全面!?……通常的"校准",都会有一个"期望"的"应用范围",相应的"校准"规程会考虑使"校准"测量点等条件充分覆盖此"应用范围"。如果经如此"校准"获得了一个"不变"的"系统(测量)误差"分量,便可在相应"应用范围"内实施"修正"。
由于您只青睐"检定",蔑视"校准",难免与"大家"相左。
另,"校准"不必一定要上级做。
285166790 发表于 2017-1-4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4 11:37
-
【285先生质疑】
       一方面说系统误差是恒定、确定的;一方面又说恒定系统误差不能修正。您不觉得这 ...


      您说的很多场合不修正的问题,我在上个帖子里也是认同的,这是由检定规程和仪器性质所决定的,并不是所有仪器都适合修正。
      现在重点说说在不修正的前提下,按现有方法不确定度合成的结论有没有问题的话题。我们知道,恒定的系统误差虽然在理论上是一个固定点,但具体点位不知道,或者我们视为不知道(不修正),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给什么结论?由于恒定系统误差未知,我们肯定只能给一个区间作为测量结果,这个区间涵盖了系统误差这个影响可能存在的一切区域,那么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就是这个区间,没有少谁、没有漏谁,这在理论上有什么问题?您在前面的各种理论中,实际也是以某种区间形式作为结论,这跟不确定度的思路是完全是完全一致的。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1-4 16: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1-4 16:28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7-1-3 13:44
实用的"恒定"是有明确的适用范围的!大部分所谓"恒定不变"的"系统(测量)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测量中"基本 ...

-
【njlyx论述】
       实用的"恒定"是有明确的适用范围的!大部分所谓"恒定不变"的"系统(测量)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测量中"基本不变,若被测量大小等"条件"变了,它们通常是会变的!

-
【史评】
       先生的说法很完整、准确。我完全赞成。
       我所说的恒值的系统误差,或说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就是指“在重复测量中”基本不变。例如重复测量20次,系统误差的变化量不超过自身的10%,就算是恒值的(基本不变)。误差问题,小于本量1/10则可略,这是“微小误差可略原理”所确定的。
       我确认、坚持系统误差的恒值性,直接目的是在误差合成的公式推导中,可以把是统误差按常值处理,于是可以得到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之合成,可以按“方和根”处理,这是原误差理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而对两项系统误差的合成(或对多项系统误差中的两个大系统误差的合成),又可证明必须取“绝对和”。(这与不确定度理论截然不同。)以上两条可以不提相关系数。这对实际应用是十分方便的。而这里要求的“系统误差的恒值性”,与先生帖中论述的恒值性是一致的。那我就放心了。不管先生今后是否改口,2017年新年伊始,我们总算又有了一项新的共识。立此为证。可喜可贺!
-
       20次重复测量,是不改变测量点的。系统误差的恒值性(基本不变)是对同一量值点而言的,与测量点的改变,没有任何关系。
-




补充内容 (2017-1-4 17:42):
【史评】之第五行,“可以把是统误差按常值处理”改为“可以把系统误差按常值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9 0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