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6-10-14 04:56 编辑
什么叫没看明白呀?你那是八股文还是什么的?有那么难懂吗?为什么总把自己当墨索里尼呢? 什么叫没有关系呀?评定日常“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当然是与被校对象的性能无关咯,即便是重复性再差,不确定度该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是CNAS-CL01:2011第5.4.6条所说的不确定度,并没有针对“最佳仪器”。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其中的特殊的不确定度,即最小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CMC),要求将被校对象自身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将至最低。既然是“特殊”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这就必然与被校对象的重复性、稳定性、分辨力等计量性能有关,否则怎么能称其为“现有最佳仪器”呢。随便选一台普通仪器校准,只要客户确认有效,所评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最小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啦?就能称之为“CMC”啦?就能代表校准机构的校准能力啦?毫无道理。 究竟被校对象的性能有没有关,“最佳仪器”该如何选,我们可以从CNAS-TRL-003:2015《校准和测量能力(CMC)的评定与实例》第3条定义的“注1”中找到依据: 注1:CMC是实验室采用常规的测量程序和测量条件可达到的最高的校准水平(该校准水平应能够复现),但并不意味着实验室在所有日常校准中能达到这一水平。获得CNAS认可的实验室在认可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中,特别是出具校准证书时,不应报告或宣称比获认可的CMC更小的测量不确定度。 我们也可以从CNAS-TRL-003:2015《校准和测量能力(CMC)的评定与实例》第5.2条“被检仪器的选择”中找到答案: 实验室评估CMC时应选择一台可获得的、按量传关系可校准的最佳仪器作为被校仪器。理论上,被校仪器对CMC的影响应不显著,尤其是应避免其性能缺陷对CMC产生影响,如性能不稳定、分辨力过低、重复性差等影响因素。必要时,可选取多台被校仪器对评定的CMC进行验证,确保CMC的真实可靠。但实际上,实验室很难找到所谓理想的被校仪器,通常选择被校仪器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 稳定性好的被校仪器。短期稳定性差的仪器,其测量重复性也必然差,这将导致评定CMC时A类分量偏大。稳定性通常与环境条件的波动以及仪器的固有特性有关。 ⑵ 重复性好的被校仪器。被校仪器的重复性直接影响评定CMC的A类分量的大小。通常重复性除与被校仪器的固有特性有关外,还与环境条件或工作条件的变化,以及人员操作有关。 ⑶ 分辨力高的被校仪器。一般情况下,被校仪器的分辨力通常应与测量标准的分辨力相当或低一个数量级。但被校仪器的分辨力过低,可能导致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偏大。 以上标准都清晰地表明,稳定性、重复性、分辨力等都是选择“最佳仪器”的条件,并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这也“不用管”,那也“不用管”。所以说你不懂CMC,也没有涉足过CMC的评定,就不要在此瞎解读了,以免误导广大量友,尤其是初涉计量的量友。 翻译英文,不根据上下文,也不结合CMC定义中最为核心关键的描述:“其应是在常规条件下的校准中可获得的最小的测量不确定度”,一味地强调原汁原味(你的解释也未必能代表英文作者的原意),忽略中文的思维与表达习惯,其结果往往是词不达意,容易造成歧义,甚至是错误的。中英文之间的思维习惯与表达逻辑的差异,多数情况下都是采取译意,而非直译,没有谁要求你原汁原味。但译意不能改变原意,也不能与CMC的定义相矛盾与冲突。我个人认为,后半句完全可以译意为“即便……也不例外。”或“即使……也一样。”或者说“即使……也应对客户有效。”这都是可以的。那么,怎么去理解“对客户有效”,并不是指由客户确认其是否对使用有效,这种所谓的“有效”代表不了校准机构的校准能力,而是上文第二部分粉色字体标准条文的第一句话中的“可获得的、按量传关系可校准的”,除此之外,均可视为对客户无效。那么,根据以上分析,英文后半句译意为“就是使其具有特殊性能(比如稳定性)或经过长期的校准。”与以上标准条文的描述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也符合实际的评定操作过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