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745|回复: 11

[概念] 论单值的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兼答csln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08: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6-11-30 08:42 编辑

-
                           论单值的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 兼答csln先生
-
                                                                                                             史锦顺
-
【csln先生问】
       为什么计量检定/计量校准时不确定度评定就该用单值σ呢?
-
【史答】
       单值的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区分与不同的应用,是测量计量的重要课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下面讲述测量计量中的具体应用,一比较,就界限分明了。
-
       人们的认识,人们的工作,都有对象与手段的问题。测量计量工作,同样有对象和手段。
-
       测量是用测量仪器来测知量值。量值是客观存在,是测量的对象。仪器是工具,是测量的手段。但在计量中,被检仪器却是工作的对象。
-
1 基础测量
       经典测量学的测量对象是常量(有唯一的真值),我称其为“基础测量”。基础测量理论研究的范畴是手段的问题,就是测量的误差问题。测量误差是测量仪器引入的。分析误差,就是分析仪器的误差。(在正常应用的条件下,环境等的影响,包含在仪器指标中。)
       仪器的误差,是手段问题。手段不良,可以改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σ变成σ。在基础测量中,测得值是仪器示值的平均值M,随机误差范围是3σ
-
2 统计测量
       统计测量的对象是随机变量。被测量时刻在变化,每次采样,各不相同。统计变量的表征量是:1)平均值;2)单值的σ;3)偏差范围3σ(偏差范围是量值与平均值的偏离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3σ的包含概率,正态分布99.73%,通常可能夹杂有t分布,可估计包含概率为99%)。
       统计变量的代表值是平均值M,但不能用σ当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σ的数学期望值是零,不能表征量值的分散性。σ的数学期望是常量,是分散性的表征量。
       用σ表达分散性,3σ(随机偏差范围)的包含概率大于99%.
       如果用σ,则偏差范围3σ对随机变量量值的包含概率很低。例如,测量次数N=100,3σ=3σ/10=0.3σ,其对量值的包含概率是23.6%(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积分值是0.1179)。
-
3 对测量仪器的检定
       判别测量仪器的合格性,是计量的基本任务。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的指标值,由三部分构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长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有些仪器标出,如福禄克电压表,高稳晶振。一般仪器的长期稳定度,不标出,但默认可略,就是要小于误差范围指标值的1/10。检定中考核的对象是示值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重点是系统误差。
-
3.1 计量的性质
       在测量中,测量仪器是手段,测量对象是量值(常量或统计变量)。
       在计量中,测量仪器是对象,计量的手段是计量标准(包括附属设备)。
-
       计量的操作,就是用计量标准确定被检仪器的系统误差值和随机误差范围(3σ)。
-
       对精密仪器的计量,示值有随机变化,不能只测一次。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对示值进行统计,以准确地测定系统误差值,并统计出示值随机误差的最大可能值。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视在误差范围(以标准的标称值B为参考),是3σ;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以标准真值为参考)是测量仪器的3σ与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的合成值(方和根值)。
-      
3.2 检定的操作与计算
       统计方法找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
       设标准的真值为Z,标称值为B,仪器示值为Mi,测量N次。
       1)求示值平均值M
       2)按贝塞尔公式求单值的σ。
       3)求平均值的σ
                 σ= σ/√N
       4)求系统误差视在值
                 β= M-B                                                                      (1)
       5)系统误差的视在误差范围是3σ
       6)单值随机误差范围是3σ。
-
3.3 示值误差范围的计算
       A 示值视在误差(以标准标称值为参考)计算
       视在误差元
                 Δi = Mi – B
                    =(Mi – M) + (M – B)
                    = ξi + β            
       视在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视在误差范围)
                 |Δ|max=√[β2 +(3σ)2]                                                        (2)
       被检测量仪器示值的视在误差范围由系统误差范围β视与示值的单值随机误差范围3σ合成。
-
3.4 合格性判别
       计量的误差由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标决定。
       A 合格的判别式
               |Δ|max ≤ MPEV–R                                                                 (3)
       B 不合格判别式
               |Δ|max ≥ MPEV + R                                                               (4)
-
4 校准
       校准操作与检定的操作相同。
       校准也应该给出合格性判断(同于检定)。
       校准的重点是给出修正值。
-
4.1 修正值误差的推导
       修正值C等于系统误差值β的反号。
       系统误差β定义为期望值EM与真值Z之差。
                 β = EM-Z                                                                                (5)
       测量时得到的系统误差的视在值为β视,
                 β=M-B                                                                             (1)
       测量系统误差时的误差为:
                 rβ = β - β
                     =(M- B) – (EM-Z)
                     = (M-EM) + (Z-B)                                                           (6)
       (6)式是误差元公式。注意还应加上分辨力误差。三项合成(取最大值的方和根值),误差范围为:
                 Rβ =√[(3σ)2 + R2 +分辨力误差2]                                                   (7)
-
4.2 校准不确定度的实质
       当今,在不确定度理论指导下的校准,给出的修正值是(-β),而校准不确定度,就类似于(7)式,包含内容就是(7)式包含的三项。(置信因子不同;这里是“范围合成”,不确定度理论绕路用方差合成。)
-
       通常,扩展不确定度相当于仪器误差范围(包含概率有差别;物理意义相同)。而校准中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U95,是计量部门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即修正值的误差范围),这个值是有用的,用以判别该不该修正:如果Rβ/β≤1/3,修正有意义;如果Rβ与β大小差不多,就没必要修正;而当Rβ比β大时,则修正加大误差,修正就是错误操作了。
       当前校准业务给出的不确定度,不是通常意义的被检仪器的示值的包含被测量真值区间的半宽,而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是上级计量机构的测量能力。此点在广大用户中,引起理解与应用中的很多混乱。这是不确定度理论的“混沌性”的一种。
-
       医院该告知的是病人的病情;现在医院给出医生的健康状态,怎能不引起误解?
-

发表于 2016-11-30 17: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史老的帖子转发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01-2011规范修订中最突出的变化 -学习JJF1001-2011规范的体会和认识之一”(作者 金华彰)一文中的一段话:

一﹑VIM第3版是包容不同观点的折中方案
ISO/IEC GUIDE 99:2007《国际计量学词汇-基础通用的概念和相关术语》﹙VIM第3版﹚,据了解在修订中遇到了很大困难,主要是对真值的概念和作用;测量的目的;如何定义测量结果;如何描述测量的质量,存在着不同认识,所以VIM第3版是包容不同观点的折中方案。现实中对测量有3种描述方法,并在不同领域中正在广乏使用,同时又提出了第4种折中方案,即:1.经典方法﹙即误差方法﹚;2.GUM关于测量不确定度方法;3.IEC测量结果的兼容性方法;4.约定值混合法(将误差与不确定度同时使用的方法)。VIM第3版实际上采用了误差与不确定度同时并存的第四种方法。

第4种方法,即约定值混合法。
约定值混合法就是鉴于“误差”一词的使用仍然如此广泛,因此保留了该术语,用“误差”同时引入“不确定度”,即“误差”和“不确定度”同时使用,以判定被测量值是否附合要求或法律规定的方法,称“约定值混合法”。
该方法分为二步:
1).第一步,用更高等级的计量标准对测量标准进行校准,该测量标准得到的测得值的平均值称为约定值,该给出的约定值是具有不确定度的;
2).第二步,用上述测量标准第二次去校准低等级的计量器具时,可用约定值来评定误差,这种误差可用数字表示,即相对约定值的差。可从低等级的计量器具上得到的测得值与测量标准约定值之差,它是被校准计量器具的系统误差中的己知部分。测得值的误差由系统误差中的未知部分、系统误差中的己知部分及随机误差三部分组成。约定值混合法的优点是当约定值不确定度很小时可以直观的使用,即被评定的低等级的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在其最大允许误差限内时,即可判定为合格,不需要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实例:用标准法码校准一个秤,砝码为经过高等级标准校准过的测量标准,秤为低等级的计量器具。秤的示值可和标准法码的约定值比较,即示值-约定值(即标准值)=示值误差,可知误差和法律法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就可决定秤是否附合要求。
约定值混合法当约定值的不确定度很小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使用直观实用,对准确度高的计量标准用不确定度评定,既科学合理又全面;而对准确度低的计量器具开展检定或校准用误差方法既方便又实用,尤其对制造计量器具生产厂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和开展计量器具首次检定或随后检定或校准都十分方便。这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实用方法,避兔使用真值或约定真值,而用约定值,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在术语上进行了协调。我理解,误差和不确定度并存,是VIM第3版最突出的变化。

发表于 2016-11-30 09: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6-11-30 10:10 编辑

统计变量的代表值是平均值M平,但不能用σ平当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σ平的数学期望值是零,不能表征量值的分散性。σ的数学期望是常量,是分散性的表征量。
       用σ表达分散性,3σ(随机偏差范围)的包含概率大于99%.


赞同!!

但重点是“校准/检定”是属于“基础测量”还是属于“统计测量”呢?
发表于 2016-11-30 13: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目前对校准不确定度实质的看法,跟我基本一致了。判定问题我的看法是,校准机构本质上是检测机构,就好比医院的体检中心,只给体检报告,不给出具体的医疗判定,更不用给出治疗方法,最多给些合理性建议,判定加医治(对仪器来说就是维修)由其它更专业的部门的人来完成,判定步骤肯定是有的,只是不一定要由校准机构进行了,给了客户在使用上很大的自由性。如果客户需要检测和判定一起进行,那他直接要求出检定证书就可以了啊,体现我国双轨制的优越性,强制检定的仪器更不用客户说,那是必须是有判定结果的。
发表于 2016-11-30 15: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1-30 15:18 编辑

关于两类测量的问题,论坛上已争论过N次了,不想说什么,但既然史先生提到了我,就不得不回复

先不论两类测量划分有没有意义,但说计量是统计测量根本就站不住脚

比如用一台5730A检定3440A,按史先生的分类,是统计测量,若是用3458A检定一只标准电阻,还是统计测量吗?用量块比较仪和标准量块检定量块呢?用电子天平检定标准砝码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5: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6-12-1 15:19 编辑
何必 发表于 2016-11-30 09:43
统计变量的代表值是平均值M平,但不能用σ平当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σ平的数学期望值是零,不能表征量值的 ...

-
                               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 答何必先生
-
                                                                                                               史锦顺
-
(一)关于两类测量
       关于两类测量(基础测量与统计测量)的学术思想,是我提出来的。在认知量值的应用测量场合,是客观的、严格的。其应用意义也是明显的。任何搞测量的人都应该明白,应该会运用。
       要点:
       1 基础测量
       被测量是常量(有唯一真值),测量仪器有误差。此时测量仪器的示值的随机变化,由测量仪器引入,是手段的问题。手段不良可以改进。改进方法是进行重复测量。重复测量N次,计算单值的标准误差σ;σ除以根号N,得平均值的标准误差σ,随机误差范围缩小至1/√N.
       用示值的平均值M为被测量的测得值,随机误差范围是3σ.
       以上知识与操作,测量者都懂得。我写出来,是为与下一条相比较。
-
       2 统计测量
       被测量是统计变量(随机变化的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远小于统计变量的变化范围。测量误差可略,测得值各个是相对真值,就是被测量的量值(简称量值)。
       量值的变化,是被测量本身的变化,是对象的问题。对象的问题,必须如实反映,不能人为地缩小。计算出的σ,就是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不能除以根号N.
       有人说:取单值,用单值的标准偏差σ;取平均值,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σ。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多次测量后要用平均值M代表被测的量值,但表征量值分散性的是σ,而不是σ。对正态分布,区间[M-3σ,M+3σ]对量值的包含概率是99.73%;而区间[M-3σ,M+3σ]对量值的包含概率,N=100时是23.6%.
-

       GUM引出不确定度概念时,称σ为标准不确定度。这对基础测量的随机误差是可以的;但对统计测量,错了。统计变量的分散性的表征是单值的σ,而不是σ。就是说,在统计测量场合,标准不确定度的定义不成立。
-
       有了“两类测量”的概念,就可以判断当今的当家理论不确定度理论,对统计测量来说,基本定义错了。仅凭这一点,就说明“两类测量”概念的功力不小。
       炮制不确定度论的几个美国人,以及制定中国国家计量规范的各位权威人物,都不懂得区分两类测量,否则不会出现如此简单的错误。
-
(二)对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两类测量划分的思想,我是在二十五年前就有的。其中的统计测量不能剔除异常数据、统计测量的σ不能除以根号N,在重要工程中发挥过作用,受到军代表丁国祯教授在鉴定会上的肯定与称赞。但,那时仅限于测量领域。
       大约在2011年,我写系列宣传测量计量新概念文章时,想到两类测量的思想,可以推广到计量。
       在网上说出“计量是统计测量”这个想法后,反对者颇多。反对最力的是都成先生。仅有国家计量院的崔伟群先生赞成“计量不能剔除异常数据,因为数据异常可能是仪器有毛病”这一条。
       如果我当时说:“对有随机误差的测量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大概就容易被接受些。可惜,今天才想出。何必先生发问,推了我一把。
-
       我曾把基础测量与统计测量区分的条件推广,就是看手段的指标与对象的指标二者的比较。手段的指标远小于对象的指标,就是“统计测量”。
       计量符合广义的条件,因此应称“计量是广义统计测量”。
-
       为了如实反映计量的实际,一种办法是扩大统计测量概念的范围;另一种办法是缩小被检对象范围。可以说:计量是广义统计测量;也可以说:对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这次我把说法,换成最后这第三种,如标题: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不知能否被接受。
-
       有不同意见,与个人的经历、水平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在“误差”概念的家族中,有几十种名称,各有其作用。在不确定度概念的家族中,仅有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三个,而且是顺序处理中的三个阶段,本质只有一个概念,就叫测量不确定度。一个概念,如何应付众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大量的混淆。上级校准给出的“不确定度”,规矩湾说是可信度,有人说是示值的不确定度。老史几个月前才明确算出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可以叫“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但没人这样说。不确定度的宣贯中是不允许称说“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论误人误事。
-
       回到前题。鉴于对“计量是统计测量”的异议颇多,主帖没有提及这个说法,而是直接论述两个σ的区分。其实,有明确的“两类测量”的概念,就不会忽视两个σ的区分。
       两类测量的思想,见仁见智,赞成还是反对都无所谓,因为仅仅是认识方法。而测量计量应该怎样表达才是本质问题。两个σ必须区分,表达上的不妥,必须纠正。
-
       老史基于两类测量的思想,明确指出:仪器指标中的随机误差范围,必须是3σ;检定中的|Δ|max必须包括3σ,而不是3σ。校准中的合格性判别(CNAS称符合性声明),也必须如此。
-
       校准后,仪器性能指标的表达,不论修正还是不修正,都应该包括3σ.
-


发表于 2016-12-1 15: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6-12-1 15:56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1 15:12
-
                               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



       首先,史老写的一些文章、观念对我学习起了很大的帮助,先表示感谢!也基本赞同史老提出的“关于两类测量”的划分。
      
       其次, 随机变量分散性的表征量值是σ,而不是σ平,我想学过统计学的人应该都能够理解的。

       再次,之前史老说“计量(校准/检定)”属于“统计测量”的这种情况对于校准/检定实物量具好像解释不同,所以才有如此疑问。

       最后,对“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的情况,个人暂时接受,因为暂时还找不出反证的例子!
发表于 2016-12-2 0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2-2 10:10 编辑

一个概念,如何应付众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大量的混淆。上级校准给出的“不确定度”,规矩湾说是可信度,有人说是示值的不确定度。老史几个月前才明确算出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可以叫“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但没人这样说。不确定度的宣贯中是不允许称说“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论误人误事。

老史几个月前才明确算出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可以叫“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已经非常接近JJF 1059不确定度的物理意义了,不确定度本质是测量结果(测量值)可能存在的区间,对于检定,理解成测量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有道理,不过测量结果不一定是系统误差,也可能只有随机误差,对于校准就未必了,大多校准根本就不计算误差,说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就牵强了,不过值是相同的,JJF 1059.1的例子中已经很明确示值误差、校准值、修正值具有相同的不确定度

既然几个月前才明确算出是这样,那过去对不确定度质疑和批判莫非就没有需要更正的
发表于 2016-12-2 1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cdc 于 2016-12-2 10:27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1 15:12
-
                               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


此贴删除。
发表于 2016-12-2 1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6-12-2 10:33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12-1 15:12
-
                               有随机误差的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


先向史老问一声好!
关于“计量是统计测量”和 “交叉系数”是否可用,在春节刚过时向您做了最后陈述,我的观点至今未变,这是您的两大败笔,在这两大败笔的引导下又产生了许多次生错误观点,这里我不想再做重复论证,您对我以前的帖子应该历历在目,可以自己翻阅。
您说:“在网上说出“计量是统计测量”这个想法后,反对者颇多。反对最力的是都成先生。仅有国家计量院的崔伟群先生赞成“计量不能剔除异常数据,因为数据异常可能是仪器有毛病”这一条。”
很明显,这里崔先生没有赞成您“计量是统计测量”的观点,csln先生也不赞成,还有多少人也不赞成,您应该比我更清楚,您应该好好审视。“交叉系数”也是如此。
近一年来我没怎么发帖,因为没有多少新东西和新观点,说多了别人又说炒冷饭,只是前些日将发表的两篇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也是近两年对发帖的一点总结,还有一篇论述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关系的文章,将在《计量学报》2017年第1期发表,到时再贴出来供参考。
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结果可能误差的度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UM、1059、1059.1)就是对误差理论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取代(从概念和处理方法上)。
史老您用了“误差元”和“误差范围”的概念与“误差”和“不确定度”相对应,您的这种发展处理好了估计也可以,只是“计量是统计测量”和 “交叉系数”的两大败笔促使您错误的批判不确定度论,也会使您的理论发展不科学。望您老三思。
发表于 2016-12-2 13: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6-12-2 13:46 编辑

测量不确定怎么通俗的来定义是个问题,由于“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U”=”包含区间“。我认为称之为:U是“包含区间”半宽度的绝对值,也很通俗易懂,前提是"包含区间”是对称的,由于有非对称情况的存在,还不能一律这么理解。或者称之为“最佳估计值暂时无法进一步确定的程度,是包含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样听起来又不是那么直观了。
发表于 2016-12-2 16: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6-12-2 16:56 编辑
csln 发表于 2016-11-30 15:16
关于两类测量的问题,论坛上已争论过N次了,不想说什么,但既然史先生提到了我,就不得不回复

先不论两类 ...


经典误差理论中确有提到不用σ平的,但与所谓基础测量、统计测量无关,情况是:如果被测对象的值是不稳定的,测量装置的重复性相对来说很好,则用σ表征被测对象值的随机波动性或稳定性,因为被测量的平均值测量中捕捉不到,本质上平均值就不存在,n次测量实际是对n个不同量值的测量,自然不能用σ平来表征,比如频率源的稳定性的表征。(见肖明耀先生著《误差理论与应用》,计量出版社,1985年8月版,P60)

σ平的极限是0,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一个被测量的值存在平均值,有人愿意进行无穷多次测量,自然就不存在N个测量次数n为无穷大的平均值,只有一个平均值,其分散性当然是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6 18:00 , Processed in 0.0956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